武东乡位于福建省武平县东部,县境天马山东麓,东经116°15′,北纬25°0′,东与上杭县寨背交界,南与十方镇高梧村相接,西与城厢乡相邻,北与中堡镇接壤。距县城30公里,距国道205线6公里。是原0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的家乡。该乡总面积136.8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4.2万亩,耕地面积24880亩,山林面积14.57万亩。
武东乡认真组织实施“烤烟兴乡、蔬果富乡、三产活乡、依法治乡”的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开拓市场为重点,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瘦肉型猪产业、烤烟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乡村财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名优特蔬菜、水果产业已成为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烟后作苦瓜、茄子等品种的规模和效益显现;2005年,武东乡建立了六甲山庄1000亩特殊性早温蜜基地,张畲千亩红柿基地和三峙芙蓉李基地,年产水果3000吨以上。
武东,宋代属顺义里,明时属高泰里。民国初分设六甲区、中正区,民国24年(1935年)并为第七区,民国29年分设六甲乡、中正乡。苏维埃时期属武东区,有16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县苏维埃政府曾一度迁入境内陈坑村办公。建国后先后划为第八区、武东区。1955年11月,六甲片并入十方区,丰田片并入中堡区,1958年4月撤区分设六甲乡、丰田乡,11月成立和平公社(六甲)、东风公社(丰田)。1960年5月丰田并入中堡公社、六甲并入十方公社,1965年六甲、丰田合并为武东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武东公社,设立武东乡。[3]乡政府驻陈浦,是龙岩市计生委的帮扶挂钩村,截止2009年10月,该村总人口3068人,756户,10个村民小组,是武东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36.82平方公里 | 350824207 | 364000 | 0597 | 查看 武东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平川镇 |
福建省武平县平川镇是武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粤、赣边界山城——武平县城所在地。全镇土地面积33.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9.3平方公里、耕地5852亩,下辖5个行政村3个居民社区,镇中心位于东经116°05′48″,北纬25°05′50″,海拔269米,年平均气温20.3℃。 经近几年城区改造与建设,水、电、路、通信、文教卫生、休闲娱乐等用于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已相当完善,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美丽的山城景象。 - 经济发展 福建省武平县平川镇为加快经济发展,全镇人民狠抓边界贸易、房地产开发、产品生产加工等支柱产业,其中平川镇非公有制经济开发区落户的不锈钢、家具、粮食、酿酒、卫生用品、石板材等生产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在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通过加强“三农”工作,特别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兴农力度,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农业用地的流转承包,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并涌现出许多种养专业户,目前,名优蔬菜、花卉、淡水鳗、生猪作为该镇主要农产品,除基本满足县城消费外,部分产品还供应外地。 |
中山镇 |
具有千年历史的"百姓镇"--中山镇,聚居着102姓人家,被称为"天下一绝"。该镇位于武平县西南部,距县城11公里,205国道擦边而过。全镇11个行政村,2万人口,土地总面积190.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万亩,林地面积19万亩。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近年来,该镇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是我县的优质水稻及烤烟生产基地,盛产柑桔、茶叶、脐橙。养殖业方面主要以瘦肉型猪养殖,水产养殖为主。水利与电力资源丰富,境内水利发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电力充足。矿产资源以膨润土和瓷石矿为主,尤其是处在地表的铝基膨润土,属自然改型矿石,优质易采,是国内少见的矿石类型。中山米糕、酿豆腐、肉丸等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该镇还以"军家方言岛"著称,与客家话兼相使用的"军家话",象一个独立的语言孤岛,处在客家的包围之中,历经五六百年而不衰,这种奇特的现象,为语言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 |
岩前镇 |
岩前镇[1]位于福建省武平县南端的低山丘陵盆地,东经116˙08‵,北纬24˙55‵。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是闽西连接粤东的交通枢纽,素有闽西"南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184.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3万亩,林地面积19.95万亩,辖16个行政村,人口3.8万。205国道贯穿镇境南北,距梅州72公里。是经省政府批准享受沿海开放政策的工业卫星镇,也是闽西的边贸重镇,享有闽西“南大门”之称。 海拔高度:320M,无霜期290天左右,年降雨量1700毫米[2]。 全镇总面积1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73万亩,森林面积21.2万亩。 - 历史沿革 岩前[3],原称“岩前城”。宋时属禾平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岩前里。民国初设岩前区,民国24年(1935年)改为第四区,民国29年设岩前镇。苏维埃时期属岩前区,有4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后先后划为第五区、岩前区、岩象区、岩前乡、红星公社、岩前公社。1958年设岩前公社,1984年10月,撤销岩前公社,设立岩前镇。 |
十方镇 |
十方镇为福建省武平县东大门,国道205线和省道306线在集镇交汇,是闽、粤、赣三省结合部的交通枢纽。东经116°13’,北纬25°02’,东与上杭县湖洋乡接壤,西与武平县武东乡相邻、十方镇地域面积156.2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万亩,山林面积16.7万亩,辖19个行政村,9278户,40600人口,是武平县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商贸重镇、花炮基地和交通枢纽。 十方镇牢固树立“工业兴镇”理念,积极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强化招商引资,着力营造项目发展环境,十方的工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按照县委提出的“农民进集镇、住宅进小区、 十方镇工业进园区”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十方工贸新城目标,正依托原工贸小区规划建设占地4.8平方公里的十方镇工业集中区。十方镇共有骨干乡镇企业65家(其中规模企业9家)。纸塑制品、木制品、花炮、粮食加工已成为主导产业。十方中学斜对面(辉龙通讯)即将开业,欢迎大家光临 。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烤烟、优质早熟枇杷、食用菌、竹业、瘦肉型猪、名优特新瓜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已成为支撑我镇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其中,优质早熟枇杷已成立产业协会,并向国家申 十方镇请注册了“春鹰”牌商标。 “三农”服务有效运作。十方镇“三农”服务中心是全省九个“三农”服务中心之一,通过转变职能、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创新载体、完善服务,有效地实现了干部的转型转制,初步构筑了全方位、开放式和优质、高效的服务“三农”新平台。 |
中堡镇 |
中堡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境内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全镇辖21个行政村,6765户,28325人,土地总面积17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4万亩.山林面积20.1万亩,石灰石、花岗岩、金银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石灰石储量8000多万吨,居全县第一,花岗岩石储量240万立方米,金银铜储量分别为12、1766、94815吨,潜在经济价值达到50亿元。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的主要景点和风景名胜观狮山。 自然资源 1、耕地资源:2001年中堡镇年末耕地27245亩,其中水田23298亩,旱地3947亩,东临汀江,西靠梁山,多山间盆地和丘陵低坡,土地肥活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适宜种植多种亚热带作物。 2、山林资源:中堡镇山林面积19.5万亩,其中有以朱坊村中心,延伸9个村连片8.9万亩的松脂林,是全县八大松脂林基地之一;以新化村为重点,贯穿章丰,朝岭,梧地,大绩等村的毛竹林3万亩。 3、水资源:大小溪流密布全镇,其中中堡溪、大绩溪流域面积124.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为2112立方米/每秒,天然落差300米,可利用落差230米,可开发水资源7130千瓦,目前已建电站18座,装机容量6320千瓦。 4、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有石灰石3000多万吨,位居全县第三位,花岗石储量为240万立方米,金、银、铜储量分别为12吨,1766吨,94815吨。潜在经济价值50亿元。 经济发展 2004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4566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951万元,企业总产值35718万元。完成财政收入5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76元。 种植业:精心组织大田种植结构调整,推广农业种植新技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1)发展烤烟生产。2001年种植国家局清香型烤烟6128亩,收购烟叶102万斤。2002年种植7800亩。 (2)抓好蔬菜种植。2001年全镇种植13496亩,产量20327吨,在大绩、梧地、朝岭等村建立5个示范基地,种植湘研九号辣椒,荷兰豆等名优特新品种,面积1000亩。 (3)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培育横山农场,仙岳农场两个山地综合开发典型,横山农场已发展成山上栽果,树下养鸡,山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鱼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农业示范基地。2001年全镇水果总面积3366亩,产量达643吨。 (4)在朱坊、新化、乌石等村建立3个花卉基地。推广瘦肉型猪养殖,引导农民发展以瘦肉型猪为主的养殖业,朝规模化方向发展,2004年全镇共出栏肉猪30490头,肉类总产量达2864吨,其中年出栏肉猪200头以上专业户47户,共出栏瘦肉型猪18000多头。2001年共有乡镇企业304家,从业人员2162人,实现产值22984万元,主要以水力发电,采矿,选矿为主,有12座水电站和5个金属采、选点。 强镇建设 中堡镇干部职工为集镇和谐小区建设奔忙着,一部分干部跑上级规划、土地、建设部门,一部分干部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这是中堡镇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转变观念,促进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堡镇根据实际,提出转变观念,强镇富民的“四个先行”、“四个突破”,即思想解放先行,突破思想观念障碍;干部管理先行,突破管理体制障碍;机制创新先行,突破运行机制障碍;项目带动先行,突破产业发展障碍的“项目强镇、矿业兴财,农业富民”发展思路。2008年计划的1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烤烟、红豆杉、瘦肉型猪和反季节蔬菜等“一村一品”项目上半年为农民增收上千万元,远富村创新农村文化体制,组建了集休闲、娱乐、培训、健身为一体的“农民之家”,朝岭村、小岭村实行“为民(办事)代办制”得到广大群众好评;田坑村认真抓好“村务公开”,让群众放心,干部甩开膀子干事业;革命基点村岭头村党支部发扬革命传统,在汶川地震后情系灾区,迅速反应,党员和村民捐款位居全镇前列。中堡镇正呈现思想解放,人和业兴的可喜局面。 |
桃溪镇 |
桃溪镇位于武平县北部,距县城44千米。辖15个行政村。武(平)(长)汀公路过境。桃溪河经此注入汀江。 [代码]350824105:~201桃溪村 ~202新礤村 ~203亭头村 ~204田雁村 ~205新田村 ~206江坑村 ~207鲁溪村 ~208新贡村 ~209湘溪村 ~210湘坑村 ~211洋畲村 ~212湘里村 ~213小兰村 ~214新华村 ~215新兰村 [沿革]1949年后称桃澜区,1958年设十月公社,1959年更名桃溪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1997年,面积179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桃溪、新磜、亭头、田雁、新田、江坑、鲁溪、新贡、湘坑、洋畲、湘里、小澜、新华、新澜、湘溪15个村委会。镇政府驻桃溪。[1] 概况 桃溪镇位于武平县北部,距县城44公里,总面积179平方公里。全镇辖15个行政村,4532户,25115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镇有耕地1.16万亩,林地22万亩,森林资源覆盖率达90%;可开发水电资源7000多千瓦,现有水电站9座,装机容量达5410千瓦;矿产资源主要有萤矿石、石英石,其中营矿石储量2万多吨。劳动力资源丰富,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多。全镇有外出务工经商人6000人,占全镇劳动力11538人的52%。其中从事不锈钢装潢行业的有4800人,遍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成为不锈钢装潢的生力军。 桃溪的主要特产是茶叶,素有"绿茶之乡"之美称。自1976年开始发展茶叶生产,到现在全镇拥有茶园9200余亩,可采茶园8000余亩,主要以生产毛峰、炒绿、偏型茶和螺型茶等名优茶。桃溪绿茶品质优良,清香可口,曾多次荣获省、市"优质茶"称号。茶叶已逐步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 |
城厢镇 |
城厢镇地处武平县城郊,位于县境中南部平川河中段、天马寨山西麓,东经116°06′,北纬25°06′。北邻永平乡、中堡镇、东接十方镇、武东乡、南与中山镇、中赤乡相连、西与东留乡、万安乡接壤,总面积163.06平方公里,省道 306线贯穿境内金桥、文溪两村,乡政府所在地海拔270米,年平均气温19.7℃。 行政区划 福建省武平县城厢乡 城厢乡下辖16个行政村,2001年底总户数5876户,总人口 25168人。 城厢乡原为城关公社。1983年5月,兴南、城南、七坊、红东、钢铁5个大队划出成立平川镇(县政府所在地)。1984年10月撤销城关公社,建立城厢乡。1987年辖15个村民委员会,162年村民小组,有4334户,22027人,耕地27200亩。乡政府设在平川镇七坊路中段。 辖区16个行政村为:东云、东岗、园丁、尧禄、云礤、南通、灵通、始通、上东、下东、文溪、长居、礤文、汾水、凹坑、金桥。 地形地貌 城厢乡以山区地形为主,高山丘陵之间零散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河谷盆地。全乡地形主要分为山地、丘陵和谷地。其中丘陵地形5802公顷,占该乡面积35.8%,其中低丘943公顷;谷地面积3589公顷,占22.23%,面积和比例都在全县各乡镇中位列前茅,远高于全县平均比例(12.69%);其他主要为高山地区。 本乡为武平县两大山系之一东列山系的主要所在地和集散地。东列山系又称梁野山系。其主峰梁山顶位于本乡与永平乡、武东乡交界地区,海拔1538.4米,为武平县最高峰。东列山系共分成三条山脉:梁野山脉,自主峰向东北方向伸延经高磜上、竹石寨、观狮山、园通顶等山峰,行经城厢、武东、永平、中堡等乡迂回进入上杭;石迳岭山脉,向西南伸延经官材□跨西山嶂,行经万安、平川、城厢、中山等乡镇;龙嶂山脉,向东南伸展,跨天马寨、大磜峰、白石顶、七峰山等山峰,行经武东、十方、岩前、象洞等乡镇,南下广东蕉岭县。本山系中两座千米以上高峰(一为梁野山,另一为天马寨,高1110.4米)均位于本乡与其他乡镇交界处。 自然资源 城厢乡 水力资源充足:全乡水域面积2440亩,平川河贯穿全乡7个村,年降雨1700毫米以上,集雨面积9.64平方公里,境内水系发达,且水位落差大,适宜建设梯级水电站。全县唯一的地热资源兴东温泉,国家级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分别位于本乡下东村、云礤村境内,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城厢文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备,成为项目投资热土。长居、云礤、礤文、尧录等四个村,海拔600-1000米,尤其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英石、钾长石、高岭土、水晶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目前已探明的膨润土储量达1000万多吨。根据矿石实验表明,膨润土矿在活性白土、白碳墨硫酸铝、4A分子筛,无碳复写纸涂料等吸附类产品中表现的品位特色居全国之首。此外,城厢乡还拥有大量的优质石山,运距短,易开采,质地好,是建筑用石的理想选择。 经济发展 城厢乡 招商引资和优惠政策:该乡投入110万元开发的城厢乡工贸小区位开武平县城郊文溪村直降道306线旁,距县城1公里,距龙岩140公里,距梅州120公里,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已实现"三通一平"(高压电主干线,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直通工贸小区,随时可以安装使用。)工贸小区规划总面积250亩,已开发面积50亩,现已引进3家企业。工贸小区内土地审批及收费,用电及电价,税费等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 旅游风光 本乡境内武平八景中的两大景点:梁野仙山、兴东温泉,梁野仙山更是武平八景之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红豆杉保护区在本乡广泛分布。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福建省乃至全国保持最完好的天然原始森林群落之一。其原生森林面积之大、生态保护之好、物种资源之丰富,令人惊叹。梁野山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已知的脊椎动物有37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有近50种,维管束植物有199科174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20多种,昆虫有193科93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6种,微生物有31属51种,真菌63属122种,特别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分布面积达一万多亩。 |
万安乡 |
万安乡位于武平县境中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5公里,平均海拔310米,年均气温21℃,气候宜人,是个典型的城郊型乡镇。全乡总面积112.3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4.6%,辖6个行政村,2759户,11748人。 境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309省道、206省道贯穿全境。境内资源丰富,石料、机砖粘土、瓷土、竹木等资源贮量大,石径岭山泉水厂、华福木业有限公司、五里中药材基地等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万安。 境内的白莲塘水库及捷文水库库容大,环境优美;烤烟、瓜果蔬菜、食用菌、瘦肉型猪养殖等四大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发展庭院式经济的农户不断增加。 辖区大部分是崇山峻岭,北部高山海拔千米以上,万安溪沿岸地势较平坦。多年年平均气温摄氏18.7度,河谷与高山地带气候相差较大,多年年平均降水量1517.1毫米。矿藏有煤、铁、硫磺、石灰岩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等。土特产有土纸、纸帘、笋干、茶叶、棕片、桐油、松脂、蜂蜜等。1987年,总人口132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7人。耕地25464亩,林业用地31万多亩,是主要林业区,盛产松木、杉木、毛竹等。农业总产值612万元(按1980年价),其中林业325万元、种植业198万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4个,产值57万元。村委会及以下办工业企业28个,从业118人,产值37.44万元。乡镇企业213个,从业698人,总收入330.41万元(按现价)。其中乡办企业7个,从业147人,收入175.08万元。 -历史沿革 明代包括九龙乡万安里松洋社的好坑、妙地、陈坑;溪口社的陈家山、黄家岐、坂寮、上村;温潭社的珠坂、纹水溪、产坑、黄坑;涂坑社的芹草洋、上界、中界、下界、三层坑、双涧头、赤竹村、石高山;横坑社的积贯、谢屋、浮竹岭、梅村、岭背;西坑社的西坑源、高桥坑、地村;涂潭社有黄屋岭、大高畲、雪竹凹、岭头等村落。清代为溪口社,清雍正九年(1731)在溪口设县丞署。民国初年改称万安社,曾设县佐衙门。 民国21年9~12月,成立万安区苏维埃政府,辖梅村、竹贯、梧宅、鸿家山、横坑、地村(同新)、涂潭、张福岭、小高斜、青草岩、渡头、贝坑等村。 民国22年,为万安区,设贝坑、涂潭、松洋、竹贯、溪口、高桥、新地、梧宅、云岗、民主乡,次年为第八区。民国26年3月,改第四区,设溪口,松岗、竹梧、高新、蒲江乡联保、24保、247甲。民国30年12月属第一区(岩东),设溪口镇,辖溪墩、长家、林坑、扁寮、西坑、松洋、好坑、浮竹、梧背、梧寮、三高保;还包括蒲江乡辖涂潭、磜南、背坑、张福、车官、背畲保及梧新乡辖环皮、竹贯、陈中、梅鸿、梧宅、高桥、上珠、上坑、香岭、大地保。民国33年,划溪口镇8保和梧新乡10保。 1949年11月,为万安区,辖溪口、两梧、松坑、涂福、高新、车背、竹梧村。1955年高新乡分设同新、高厦二乡(次年合并),增设高城乡。1957年,设溪口、梅村、松洋乡,次年分别设立人民公社,1959年,三公社并称万安公社。1961年6月,分设溪口公社,辖石家坪、赤高、石城、下畲、浮溪、涂潭、张陈、红光、长星、高坑、下坪坑、新民、红旗、高辉、下林坑、陈洋、上林坟17生产大队、46生产小队;松洋公社辖四村、松洋、四进、好坑、浮竹、五村、西坑7大队、24小队;梅村公社设青草岩、小高畲、大高畲、梅村、环坑、竹贯、华蒙、磜头坑、上珠、上坑、蔡家山、渡头、鸿家山、梧宅、贝坑、南坪、地村、同爱、新村、下坑、营步营21大队、48小队。1965年三公社合并,称万安公社。1984年7月改设万安乡。1987年辖20村、105村民小组。 |
东留乡 |
东留乡位于福建省武平县西北部,武夷山脉最南端,东经115°59',北纬25°08'。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结合部,距武平县城18 公里,距广东梅州市100 公里、江西会昌县城60 公里。 东留乡位于福建省武平县西北部,武夷山脉最南端,东经115°59',北纬25°08'。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结合部,距武平县城18公里,距广东梅州市100公里、江西会昌县城60公里,省道309线由东向西贯穿全乡,是武平的“西大门”。该乡总面积315.17平方公里,耕地38231亩。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人口63人,人均占有耕地1.9亩,是全县人口密度最低、人均占有耕地最多的乡。东留乡以建设生态型、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乡为目标,按“一个稳定、二个控制、三个发展”的工作思路,每年稳定7000亩的烤烟生产,控制食用菌和瘦肉型猪的发展规模,大力发展早熟梨、早熟桃等优质落叶水果,大力发展无公害蔬 街道 菜,大力发展富贵子、虎舌红等野生花卉。蔬菜、水果、花卉、烤烟、食用菌、瘦肉型猪等各类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效益明显。休闲山庄,灵芝盆景、狮头鹅养殖等项目的引进,为广大客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福建省重点商品粮基地乡和重点林业乡,龙岩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是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天然宝地,典型的“农林之乡”。[1] -历史沿革 原名“河坑洞”。东留,宋代设和顺乡,明正德十年(1515年)为邱留东里。民国初设东留区,民国29年(1940年)改东留乡。苏维埃时期属东留区,有14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初设东留区,1958年4月份设龙溪、大明、大阳、桂坑4个乡,11月设东留公社(一度并入城关公社)。1984年10月撤销东留公社,设东留乡。乡政府设在大明村。[2] -特色产业 食用菌培植加工优势明显:东留乡位于武平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性温润气候区,处于海拔500米黄海高程,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1704毫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7-19.6℃),日夜温差大(特别是夏季,日夜温差达8-15℃),是闽粤沿海少有的小气候乡镇。独特的气候,优越的环境,非常适合多种温型菌类生产(如香菇、姬松茸、金针茹、凤尾菇、茶薪菇、蘑茹、鸡腿茹、灵芝等),生长的食用菌个大、形美、味鲜、营养高。东留乡森林面积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1%,森林蓄积量大,可用干原材料的蓄积量达50万立方米,且东留乡已规划建立5000亩食用菌原料基地,可提供丰富的菌用原材料。食用菌栽培历史达十多年之久,栽培技术成熟、先进,产品畅销于闽、粤沿海城市和出口到香港、日本等地区和国家。1999年东留乡栽培反季节袋栽茹150万袋,2000年,东留乡栽培反季节袋栽茹达350万袋。 东留水库旅游农业观光园风光无限:武平县东留水库电站是龙岩市重点项目,总投资1.9亿元,装机容量2.5万千瓦,第一台机组已于2000年下半年投产发电,电站水库蓄水后,库区水面长8.04公里,水面面积1.86平方公里,库区内山地总面积1.27万亩,具有四面环山、依山傍水、湾岛相应的独特自然风景。对开展林、果、牧、渔立体综合开发和旅游事业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东留是一个具冬暖夏凉独特小气候的乡镇)。库区距306省道2公里,距县城20公里,与江西赣州、广东梅州等地区毗邻,交通十分便利。 武平县东留中学 [3] 辉长岩资源丰富:东留乡辉长岩大致分块状石和斑点状矿石两种,主要以黑色块状矿石为主,矿石量约70%以上。该区饰面用辉长岩其试磨样品,厂家定为“金砂绿”自然类型以纯深色为主,外观上庄严肃穆,给人以严肃、端庄之感,色泽稳定、协调、美观性好,无大面积色团、色斑、色浅、差异性小,易于拼接,批量配套。装饰性能好,尤其适合于石碑、工艺、雕刻和庄重场所的装修。该区饰面用辉长岩矿体为球状风化形成的大块度孤石,矿石中裂隙不发育(单个孤石中极少裂隙),完全符合国家建材工业局饰面板材荒料规格标准(JC204-85),经矿石试采表明,矿石成荒率在30-35%之间。根据矿点实地观察简测估算该区矿石总储量在3万立方米之上。 蜜饯生产有待开发:东留乡的自然资源条件十分优越,东留乡山林面积广,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溪流遍布,产果量大。2000年,水果种植面积达1.6万亩,水果产量达0.5万吨。水果品种丰富,有柑桔、桃、李、梅、奈、梨、杨梅等,拟联营合作兴办果品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 |
民主乡 |
民主乡地处武夷山脉的最南端,位于武平县西南部,地理介于北纬25°,东经115°55′,距县城32公里。东邻中山镇,南接广东平远县,西北与江西省寻邬县交界,是闽粤赣三省结合唯一的乡,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全乡辖6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08.33平方公里。2001年底全乡总户数1545户,总人口7078人,年末耕地面积10824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种植高优稻谷,盛产名称高埔茶、杂果、毛竹等。 在闽赣交界处拥有二个面积达500亩的天然牧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草地肥沃,非常适宜放羊放牛,是理想的天然牧场。全乡2001年末牛存栏1316头,年出栏438头;羊存栏1306只,年出栏612只。全乡已拥有“竹山羊”专业户一户,年出栏500只。 全乡拥有林地面积1041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45%,森林覆盖率达78%,木材积蓄量达37万立方米,毛竹林地3万多亩,年外调5万根以上。目前全乡只有一家榔锺柄厂和3家单板厂及散户加工竹片从事竹木加工。就其竹木加工而言,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发展中小型的成品加工厂是大的前途的。2001年,全乡已形成小水电站体系,全乡拥有小型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达2700千瓦。 境内花岗岩储蓄量达3万立方米的高级花岗岩,银矿等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全乡现仅有一家开采花岗岩石矿场和一家小型银矿。 全乡已开发种植名优茶――高埔茶500多亩,年产量达10吨。杂果基地已进入盛产期,年产量达500吨,在涤精加工系列开发上大有文章可做。[2] |
下坝乡 |
下坝乡位于武平县西南端,距县城35公里,区域面积95平方公里,海拔居全县最低,辖9个行政村:下坝村 ,贵扬村 ,福兴村,露冕村,大田村,大成村,石营村 ,园丰村,美溪村,64个村民小组。明清时期为商业重镇,水运发达。1958年建下坝公社,1984年改乡。2001年下坝乡总户数1744户,人口7344人。下坝与广东平远相邻,是武平县一脚踏两省的其中一个乡镇,故有武平的“小香港”之称。 下坝乡位于武平县西南端,毗邻广东省平远县、蕉岭县,距平远县城36公里,是典型的边界乡镇,也是武平县对外开放的窗口乡镇之一。下坝乡总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00亩,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7800人,境内县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下坝乡已开发水力资源2.5万千瓦,仍可供开发水力资源1.2万千瓦、木材蓄积量25万立方米。同时,又有丰富的煤、钾、钨等矿产资源及钾长石、辉绿岩、芝麻白、贵妃红等花岗资源。下坝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源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项目开发不断取得成效,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武平乡有水电企业11家,木制品加工企业30余家,柿饼加工厂2家,种植仙草3000余亩,柿子3000亩,烤烟2000亩,规模效益初见成效,农副产品由提供原材料向深加工方向发展,以水电、木制加工、仙草、柿子加工为龙头的企业体系逐渐形成,与广东名胜景点“五指山”毗邻的“狮子山”凤景区正待开发。 -特色产业 下坝乡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一是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积极鼓励群众种植优质果品――沙田柚、蜜柚,于1996年引种500多亩。仙草是下坝传统的种植项目,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柿子连片规模种植达1500多亩,香蕉连片种植100多亩,都已见成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是下坝有3000多亩的水域面积,为发挥这一优势,下坝乡政府鼓励扶持群众扩大水面养殖,充分利用水电站水库,现发展库湾养鱼400余亩,网箱养鱼800多平方米。 三是充分利用下坝水利资源、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现已上木材加工厂9家,胶合板厂2家。 四是下坝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如“辉绿岩”“贵妃红”“武平红”等六个品种,是建材行业的上选材料,有很大的潜力开发。 五是下坝乡境内贵扬村有范围约9平方公里的石林为主的天然风景区,与广东省自然风景区――“五指石”旅游区相连,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
中赤乡 |
中赤乡位于福建省武平县西南部,东经116°08′,北纬24°55′。离县城25公里,东与岩前镇毗邻,南与广东广福镇接壤,西与中山、下坝乡相连,北与城厢乡、十方镇相邻。总面积113.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93万亩,林地面积13.62万亩。 中赤地理位置优越,中岩公路与国道205线相连,中赤公路与省道306线相通,中赤育平村直通广东广福镇,交通便利。境内7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三通”(即通电、通路、通电话)。境内为山地地形,山地多、平地少。中赤河自东西而入,接纳十方溪、岩前溪、万营溪,往西注入下坝乡。中赤河从东向西穿流而过,水位比较平稳,可以常年流放木排。建国后每年有大量木材、竹子从这里流放至广东。全乡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行政辖区 全乡辖中赤村、上赤村、壮畲村、万营村、下营村、平沿村、育平村7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乡0驻中赤。 历史沿革 中赤[2],宋代属和平乡,明时属归郡里。民国初设中赤区,民国29年(1940年)改为万成乡。苏维埃时期属中赤区,有二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初先后划入城厢区、下坝区。1958年4月设立中赤乡,11月成立中赤公社。1960年2月并入下坝公社。1961年4月恢复中赤公社。1984年10月撤销中赤公社,复设中赤乡。 |
象洞镇 |
象洞乡位于武平县东南山涧盆地,平均海拔469米,为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南与广东蕉岭相邻,东与上杭接壤,距205国道仅12公里,与福建上杭县的中都镇和广东蕉岭县的北礤镇有公路相通。全乡土地面积135.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2000年末总户数3790户,总人口16073人,2000年末有耕地22210 亩,林地面积139904.2亩,人均林地8.7亩,森林覆盖率60.42%。 象洞乡是革命老区,全乡有省定的革命基点村8个,1928年冬,0武平县临时委员会在象洞张天堂成立,1929年9月象洞人民在中国0领导下举行武装-,打响了武平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粟裕、张鼎丞等同志多次到象洞指导革命工作。 象洞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已经形成了瘦肉型猪、烤烟、象洞鸡、食用菌、毛竹、蔬菜为主的名、优、特、新品种六大产业。2000年全乡粮食产量11274吨、烤烟642吨,食用菌279吨,象洞鸡5万羽,瘦肉型猪4.81万头,毛竹8万根,蔬菜15000吨。2000年农业总产值6892万元(现价),比1995年增长81.5%,年均增长12.66%,2000年人均纯收入2834元,达到中等乡镇收入水平。 象洞乡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锰矿石、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铁、磷等矿石,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象洞乡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革命历史 张鼎丞 象洞乡地处闽粤边上的上杭、武平、蕉岭、梅县四县边陲的武平县象洞乡,是武平人民革命的发源地、闽西人民革命的重要战略基点之一,为20多年红旗不倒之乡。-、陈毅、粟裕、邓子恢、谭政、罗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脚印。1927年10月,0武平特别支部在这里诞生。从此,黑暗朦胧的山乡,点起了指路明灯。1928年初,洋贝首先建立党支部,接着官坑、光采(又称岗背)、连坊、东寨、太平坑等党支部也先后建立。同年成立0象洞区委。全乡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建农会,闹分公尝、退租谷、斗恶霸,革命烈火开始熊熊燃烧。 1928年6月,0上杭县委宣传部长邓子恢来象洞指导工作。7月邓子恢担任0闽西临时特委-后,派特委委员蓝为龙到象洞指示革命斗争向周边扩展,随即调派负责同志和党员骨干练文澜、练宝桢、练世桢、练灿华、陈丹林等,上武北、进武西、往武东、入县城,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吸收党员,建立党组织,革命火种迅速在全县范围点燃。1928年11月,0武平临时县委在象洞张天堂村成立。会议决定:练文澜任-,委员有张玉衡(涤心)、陈道、练宝桢、蓝为龙等。 1929年,在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入闽开创闽西革0据地时,象洞人民举行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打响了武平人民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翻身了的象洞人民高举红旗,与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英雄的象洞儿女们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斗在闽西各地,转战在闽粤赣边。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后辈更了解历史,珍惜胜利来之不易,激励后辈在“两个先行区”建设和为武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更加奋发有为。该乡党委政府决定:着手兴建“武平临时县委”陈列室。同时,成立专门工作组,负责搜集、整理历史文物资料,以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学习。 -畜牧业发展 养猪场 象洞乡是武平县目前养猪规模最大的乡镇,每年出栏瘦肉型猪达10万头以上,瘦肉型猪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为抓好这一农民增收项目,增强抵御产业风险的能力,在产业发展中,该乡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新建规模化生态型养猪场和饲料加工企业,在用地、技术、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同时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区,以此带动养殖户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延伸瘦肉型猪产业链,该乡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扶持创办了春景农牧等5家规模较大的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为瘦肉型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饲料保证。各饲料生产企业和加工厂与众多养殖户(场)常年建立了赊销帮扶关系,大大减轻了养殖户(场)的周转金投入负担。为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乡引进外地资金兴建有机肥厂。另—方面,该乡还围绕产业建协会,由协会处理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而今已建立饲料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行业协会,培育了20多支瘦肉型猪营销队伍。 龙头企业帮扶,产销协会带动,有力推动了象洞乡瘦肉型猪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针对前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受猪链球菌疫情影响,造成生猪价格低迷,养殖户受损的局面,该乡和龙头企业加大了帮扶力度,引导营销协会努力拓展外地市场,派人前往广东潮汕等地推销产品,从而确保了生猪不压栏,做到外调顺畅。产业协会还引导养殖户(场)降低饲养成本,动员他们统一使用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的饲料,努力提高生猪品质。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加上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象洞乡的瘦肉型措产业并没有因市场低迷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而受到太大冲击,—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2008年一季度,该乡瘦肉型猪存栏达7.3万头,出栏达3.2万头,实现产值2240万元。 武平县象洞乡依托龙岩市鑫农鸽业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该公司饲养种鸽2万对,建设鱼塘40亩,种植蜜柚4000株,发展加盟养鸽场10个,初步形成了“鸽—鱼—果—林”生态养殖模式,年出栏肉鸽50万只,产值600多万元。 |
武东乡 |
武东乡位于福建省武平县东部,县境天马山东麓,东经116°15′,北纬25°0′,东与上杭县寨背交界,南与十方镇高梧村相接,西与城厢乡相邻,北与中堡镇接壤。距县城30公里,距国道205线6公里。是原0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的家乡。该乡总面积136.8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4.2万亩,耕地面积24880亩,山林面积14.57万亩。 武东乡认真组织实施“烤烟兴乡、蔬果富乡、三产活乡、依法治乡”的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开拓市场为重点,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瘦肉型猪产业、烤烟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已成为乡村财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名优特蔬菜、水果产业已成为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烟后作苦瓜、茄子等品种的规模和效益显现;2005年,武东乡建立了六甲山庄1000亩特殊性早温蜜基地,张畲千亩红柿基地和三峙芙蓉李基地,年产水果3000吨以上。 武东,宋代属顺义里,明时属高泰里。民国初分设六甲区、中正区,民国24年(1935年)并为第七区,民国29年分设六甲乡、中正乡。苏维埃时期属武东区,有16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县苏维埃政府曾一度迁入境内陈坑村办公。建国后先后划为第八区、武东区。1955年11月,六甲片并入十方区,丰田片并入中堡区,1958年4月撤区分设六甲乡、丰田乡,11月成立和平公社(六甲)、东风公社(丰田)。1960年5月丰田并入中堡公社、六甲并入十方公社,1965年六甲、丰田合并为武东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武东公社,设立武东乡。[3]乡政府驻陈浦,是龙岩市计生委的帮扶挂钩村,截止2009年10月,该村总人口3068人,756户,10个村民小组,是武东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永平乡 |
永平乡[1]位于武平县中部偏北当风岭北麓山间谷地,东经116°07′,北纬25°16′距县城27公里,素有“武北南大门”之称。全乡总面积256.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1万亩,森林覆盖率65%,活立木蓄积量121万立方米,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为主的山区乡。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省道206 线穿乡而过,南距省道306线仅20公里,北直通长汀、江西会昌等地,境内公路里程65公里。中国移动在境内设立基站2个,固定电话用户达3300多户,已实现村村通电话。帽村综合市场初具规模,永平市场建设即将竣工,同时还新开发了昭信、孔下等农贸市场,增强了对江西及周边乡镇农产品的吸纳辐射能力,边贸流通日益活跃。 永平乡中湍村的“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民间绝活神奇独特,名扬四方。 -行政辖区 现辖帽村村、昭信村、龙归礤村、唐屋村、恬下村、勾坑村、瑞湖村、中湍村、杭背村、岗背村、田背村、梁山村、孔下村、朝阳村、塔里村15个行政村、211个村民小组。 -辖区代码 [2]350824208:~201帽村村 ~202昭信村 ~203龙归礤村 ~204唐屋村 ~205恬下村 ~206勾坑村 ~207瑞湖村 ~208中湍村 ~209杭背村 ~210岗背村 ~211田背村 ~212梁山村 ~213孔下村 ~214朝阳村 ~215塔里村 -历史沿革 永平[3],宋属归平乡,明属信顺团里。民国初设永平区,民国29年(1940年)与桃溪、湘店合并为第四区,民国37年分设永平乡、昭信乡。苏维埃时期属永平区,有12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后,先划为第十区、永平区,1956年与桃溪、大禾合并为武北区,1958年4月撤区分设永平乡、帽村乡,11月两乡合并成立火箭公社,1961年4月分为帽村公社、永平公社,1965年又并为永平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永平公社,设立永平乡。 |
湘店乡 |
湘店乡位于福建省武平县最北端山间谷地,俗称武平“北大门”,地处北纬25°56',东经116°12',是武平、长汀、上杭三县结合部,东与长汀县羊牯乡,上杭县官庄乡交界,西南部与本县桃溪镇、大禾乡毗邻,北与长汀县红山乡,濯田镇接壤。距县城60公里,省道205线从境内通过,交通比较便利。区域总面积10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2.8万亩耕地面积10539亩。湘店乡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这块红土地上孕育了刘亚楼将军、罗斌将军、梁恩之司令员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美丽的汀江流经该乡店下村,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湘店乡素称武平北大门,地处北纬25度26分,东经116度12分,是武平、长汀、上杭三县结合部,东与长汀县羊牯乡,上杭县官庄乡交界,西南部与本县桃溪镇、大禾乡毗邻,北与长汀县红山乡,濯田镇接壤。湘店乡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这块红土地上孕育了刘亚楼将军、罗斌将军、梁恩之司令员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美丽的汀江流经该乡店下村,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省道205线从境内通过,交通比较便利。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全乡辖6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04.01平方公里。2001年末全乡总户数2436户,总人口11183人,耕地面积10539亩。 湘店乡是农业之乡,农、林、牧、渔等构成农村经济的主体。种植 业主要以水稻、烤烟、蔬菜、水果、茶叶、竹木、药材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牛、羊、鸡、鸭、兔和水产品为主。乡镇企业主要有水电站、木制品加工、粮食加工、豆制品加工、茶叶加工、食用菌加工等企业。全乡劳务输出人数达2500多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高岭土 、稀土、石板材等资源较丰富,特别是湘湖高岭土储量达5000多万吨。湘店拥有品质好,储量大的高岭土和石板材等矿产资源尚末开发。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汀江主流在店下流段可截流开发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大,效益非常可观。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01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963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588万元,第二产业产值3048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002万元。乡镇企业全面发展,不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总产值达631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586万元,建筑业产值462万元,运输业产值1256万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1416万元,服务业产值330万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53元,粮食总产3498吨,蔬菜15793吨,洋香瓜423,甘蔗313吨,茶叶195吨,水果658吨,小米椒180吨,香菇72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步伐加快,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四通工程"。省道205线贯穿全乡67%的村,电话装机1200多部,50%的农户有电话,电视普及率达70%,文教卫生福利事业不断加强,使全乡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行政辖区 辖七里、湘洋、湘湖、尧山、三和、店下6个村委会,9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尧山。 -辖区代码 [2] 350824209:~201尧山村 ~202三和村 ~203七里村 ~204店下村 ~205湘洋村 ~206湘湖村 -历史沿革 [3] 湘店,宋代属永宁乡,明时属大湘亭里。民国初设湘湖区,民国24年(1935年)改为第十区,民国29年设湘店乡。苏维埃时期属桃澜区,有7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初划为十三区,1952年12月,与十一区合并为桃澜区。1958年4月撤区设湘店乡,11月改湘店公社。1960年2月并入桃溪公社,1961年4月又从桃溪分出,恢复湘店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湘店公社,设立湘店乡。民国县志称它是武平“极北之大市场”。建国后修通了公路,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 |
大禾乡 |
大禾乡位于武平县西北部桃溪河上游河谷盆地,东经116°06′,北纬25°24′。西与江西省会昌县的洞头、永隆两乡相连,北与长汀县红山乡相连,东邻桃溪镇,南接永平乡,是二省三县五乡的结合部。距县城58公里。全乡土地总面积188.07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粮食总产量8199吨。人均产粮482公斤。农作物总播种面 积38011亩,其中粮食面积23653亩,经济作物面积14358亩。肉类总产量(包括鱼类、鲜蛋)1176吨,人均占有68公斤。发放各类贷款547万元。 辖大禾村、大礤村、湘村村、源头村、龙坑村、邓坑村、上梧村、上湖村、贤坑村、帽布村、坪坑村、山头村、大沛村共13个村,142个村民小组。 -辖区代码 [1]350824210:~201大禾村 ~202大礤村 ~203湘村村 ~204源头村 ~205龙坑村 ~206邓坑村 ~207上梧村 ~208上湖村 ~209贤坑村 ~210帽布村 ~211坪坑村 ~212山头村 ~213大沛村 -历史沿革 [2] 大禾,宋代属永宁乡,明时属大湘亭里。民国初属桃溪区,民国24年(1935年)隶第九区,民国29年设大禾乡。苏维埃时期属大禾区,有10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国初设第十二区,后改为大禾区。1956年4月与永平、桃澜区合并为武北区。1958年11月设东方红公社。1984年10月,撤销大禾公社,设立大禾乡。[3] 清末和民国期间,武平一方面是军阀混战和-直接组织军队对苏区进行残酷“围剿”,杀人放火,0淫掳掠,数千人被杀害,数千人无家可归,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遭到极大破坏。另一方面境内地方势力割据,县东有石启三,县南有钟绍葵、钟勇,县西有王乃文、潘顺荣,县北有潘美庆、蓝启观和吴增华。这些人在-政府的纵容支持下,打着“维持治安”旗号,各霸一方,亦兵亦匪,强收捐税,抢劫掳掠,纵赌营娼,无所不为,闹得地方秩序混乱,人心惶惶,群众无法安居乐业。 “潘美庆、蓝启观和吴增华”就是我们武北的土匪头头,在打潘美庆的时候,0用了一个班的人,结果全在大禾乡坪坑村牺牲了。黄良将军也是在大禾被蓝启观暗杀的。现为县保护对象。 1935年4月前后,福建省原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福建军区领导机关和直属红19团、20团以及后方机构和地方武装组成的红军游击队,为掩护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在长汀县和武平县交界的归龙山地区转战,进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在数十倍-军队的围追堵截下,原福建省党政军机关和直属部队多次突围失败。1935年4月10日,在长汀县濯田乡龙归寨村整编后准备分路突围的福建军区红军游击队,转移来到武平县大禾乡上湖村,在村中进行整顿休息时遭到-军第83师一部和钟绍奎保安团的重兵伏击。红军游击队指战员们拼死突围,由于弹尽粮绝,孤军无援,原福建省省委-兼福建军区政委万永诚、福建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福建军区纵队司令员吴楚云及大部分红军指战员近百人壮烈牺牲。 福建军区红军烈士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迟滞了大批进攻主力红军的-军,身陷绝地殒身上湖村,虽死犹生、虽败犹荣,子孙后世何敢或忘! 长风浩荡,星汉垂泪。七十多年的冰霜雪冻、凄风苦雨,早已淡漠了血色的记忆,这些孤寂的忠魂烈骨化作沉默的山脉,胼手胝足痴情护卫着脚下的这方土地。当地村民年年岁岁祭奠先烈,早已把烈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代代相传缅怀不忘。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