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曲靖 >> 陆良县

陆良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陆良县谷歌卫星地图)


陆良县简介

  云贵高原第一大坝——陆良县。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素有“滇东明珠”之称,居南盘江上游,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02′。北与马龙县、麒麟区接壤,东与罗平县为邻,南与师宗县、石林县相连,西与宜良县为界。全县东西长65.6千米,南北宽62.8千米,总面积2096平方千米(一说2018.82平方千米)。境内海拔1840米,四面环山,中间是开阔平坦的湖积盆地,是云南省第一平坝,平坝面积772平方千米。最高点为龙海山海拔2687米,最低点为万家河石板潭海拔1640米,县城海拔1850米。终年气候温和,春暖干旱,秋凉湿润,冬无严寒较干燥,夏无酷热而多雨,年均气温14.7℃,年降雨量979.6毫米。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4.26万户,总人口6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11万人,非农业人口68736人,少数民族人口10132人。。
  境内全省人口最大的乡镇三岔河,素有“田园风光,鱼米水乡”之称 每当夏季,万亩荷花,碧叶蓝天,翠盘滚珠,满塘花红叶绿,千里荷香轻送,轻舟盈盈、白鹬齐飞,驾舟彩莲,享受与自然亲近之美境。冬天,潭水清澈见底,浅水处游鱼可见,荡舟撒网,即捕即食,清、醇、甜、香、实为一盘,风味独特之美食。型冬干夏湿气候区。
  行政区划
  陆良县辖8个镇、2个乡:中枢镇、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芳华镇、小百户镇、活水乡、龙海乡。
  历史沿革
  据《云南省陆良地志资料》:“陆良,夏属梁州外境,故元陆梁州,取夏属梁州之义。”“时值六月阴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句,逐易‘陆’为‘六’,易‘梁’为‘凉’,取清凉之义。”“凉”义近于薄,文嫌不驯,改“凉”为“良”。1913年设陆良县。
  2000年,陆良县辖7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8176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中枢镇 103380 板桥镇 85582 三岔河镇 106639 马街镇 97727 召夸镇 29912 大莫古镇 45112 芳华镇 30665 活水乡 15505 核桃村乡 13903 双箐口乡 15079 小百户乡 38260。
  2001年,全县辖8个镇、3个乡:中枢镇、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小百户镇、芳华镇、活水乡、核桃村乡、双箐口乡。
  2006年,撤销核桃村乡,其所辖雨麦红、沙锅村2个村委会划归活水乡管辖,所辖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个村委会划归双箐口乡管辖,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双箐口乡更名为龙海乡。新设立的龙海乡管辖原双箐口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核桃村乡的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双箐口乡政府驻地。
  陆良经济
  国家和省商品粮、生猪基地县。西汉置同劳县 ,晋置同乐县,南齐为宁州及建宁郡治。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降水量977.3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93.1小时,年均温14.7℃。324和326国道过境,南昆铁路经县召夸镇,并建陆良站。工业以磷化工、建筑建材、造纸、机械修配、农机制造、水电、蚕丝绸加工、皮革制品、天然气开发、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带动全县乡镇企业发展。为全国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农业主产稻谷、烤烟、玉米、小麦、蚕豆、马铃薯、蚕茧、油菜子,出产生猪、禽蛋、牛奶、奶山羊。中等教育发展迅速。有师范学校1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中学22所。境内文物古迹有爨龙颜碑、千佛塔(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灵书院和东岳宫,风景游览地有彩色沙林。龙海山区在1948年是省革命根据地之一,1930年陆良旧州暴-动,打响了云南反蒋救国第一枪。1949年曾在此地沙锅村成立龙海山区行政委员会和龙海山区游击大队、陆良县临时人民政府。境内有国有陆良华侨农场,居住着从印度、缅甸、印尼、越南等归国的华侨。
  (一)、农业简介
  陆良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种植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主体,主要以粮食、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水产、经济林木发展为主。在粮食生产中,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2.2—2.3亿公斤,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蚕豆、小麦、杂粮生产为主.烤烟以发展优质烟叶为主,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收购量35.16万担,产值1.8亿元.蚕桑生产现在桑园面积7万亩,年收购鲜茧4600吨,目前正在发展桑园面积,产鲜茧及丝绸加工居全省之首,蚕丝绸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8亿元。畜牧生产以生猪、籽猪、羊、牛发展为主,年外销籽猪10万头以上,出栏肉锗51万头。菜牛8000头,菜羊2.5万只,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3.89亿元。蔬菜水产生产,其中蔬菜水产产值达1.43亿元.经济林发展主要以核桃、板栗、翠竹为主。
  (二)自然资源情况
  陆良县海拔1840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干夏湿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5326,年平均气温14.7,年总积温5326,年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无霜期249天,年日照时数2442.5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25.2千卡/平方厘米,年径流量8.5亿立方米,南盘江过境流量12亿立方米左右,光能利用率为1.5%,土壤多为红壤、黄壤、棕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情况
  粮食生产现已发展优质水稻9万亩,优质高专用型玉米3.5万亩,优质白芸豆1万亩,优质菜用型马铃薯发展5万亩,优质菜用型蚕豆1万亩,优质双低油菜4万亩。蚕桑、烤烟以发展优质产品为主,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年销售烟叶35.16担,蚕茧4600吨。地方各优质鲇鱼已发展到6000亩,年产量达100吨以上。蔬菜生产以外销为主。种子产业化已形制种、收购、加工、包衣销售一条龙,年生产量100万公斤以上,优质米加工量已达50万公斤,实行优质优价。
  (四)、农贸市场建设及特色农产品介绍
  全县已建成各类农贸市场20个。特色产品主要有优质共菜用型马铃薯、优质菜用型蚕豆、优质大米、优质小杂粮、地方优质水产品鲇鱼、优质烟叶、优质千佛牌丝绸产品等地方特产。
  (五)、重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完成情况
  主要以优质农产品开发为主,加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绿色食品的开发。
  (六)、部、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质米项目建设1.6万亩。
  2、中央、省、市优质专用型玉米建设项目新建1.5万亩、改造2万亩。
  3、旱作节水高产栽培技术3.6万亩。
  4、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9万亩。
  5、专用型玉米推广3.5万亩。
  6、脱毒马铃薯及加工型品种推广4.5万亩。
  7、水稻简化育秧技术推广5000亩。
  8、水稻主要病虫害综防技术12万亩。
  9、土壤平衡施肥技术36万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61.99万人 2096平方公里 530322 655600 0874 查看 陆良县谷歌卫星地图

陆良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中枢镇 约10.4万人 82.05平方公里

----

查看 中枢镇谷歌卫星地图
板桥镇 约9.1万人 178.8平方公里 马军营村 石坝村 车马堡村 马军堡村 大桥村 长湖村 武村村 板桥村 鱼塘村 左里堡村 白塔村 河东堡村 河西堡村 摆羊村 旧州村 小堡子村 后所村 查看 板桥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岔河镇 0 0 太家头村 白岩村 棠梨村 刘良村 大坝村 寺脚村 太平村 三岔河村 罗依村 沙沟村 大嘴子村 清河村 舟东村 天宝寺村 万清村 杨家坝村 赵家沟村 黄家圩村 水阁村 三岔子村 大马路村 大沟村 摆洋河村 盘江村 查看 三岔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街镇 约9.4万人 164平方公里

----

查看 马街镇谷歌卫星地图
召夸镇 0 186平方公里

----

查看 召夸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莫古镇 约4.38万人 215.9平方公里 烂泥沟村 爱位村 挪岩村 戛古村 太平哨村 麻舍所村 阿油铺村 发峨哨村 大地村 新村村 甘河村 大莫古村 查看 大莫古镇谷歌卫星地图
芳华镇 约3.02万人 241平方公里

----

查看 芳华镇谷歌卫星地图
小百户镇 0 0

----

查看 小百户镇谷歌卫星地图
活水乡 0 202.35平方公里

----

查看 活水乡谷歌卫星地图
龙海乡 约2.44万人 175.5平方公里

----

查看 龙海乡谷歌卫星地图

陆良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麒麟区

  麒麟区是曲靖市政府所在地,曲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云南省东部,滇东高原中部,南盘江上游,东经103°29′-104°14′,北纬25°07′-26°06′。总面积1442平方千米(一说1524平方千米)。人口6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南宁东路,邮编:655000。代码:530302。区号:0874。拼音:Qilin Qu。   自然地理   气候属亚热带、暖温带共存在的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无霜期257天。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年降雨量1040mm,日照时数2085小时。   行政区划   麒麟区辖5个街道、3个镇、3个乡:南宁街道、建宁街道、白石江街道、廖廓街道、西山街道、三宝镇、越州镇、东山镇、珠街乡、沿江乡、茨营乡。   历史沿革   1913年设曲靖县,因取汉末曲州、靖州各一字而得名。1983年设曲靖市。传说中有麒麟仙女在此下凡造福于人故以称为“麒麟城”。   1997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32号):(1)撤销曲靖地区和县级曲靖市,设立地级曲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麒麟区城关镇文昌街。(2)曲靖市设立麒麟区和沾益县。麒麟区辖原县级曲靖市的城关、三宝、越州、东山4个镇和环城、珠街、沿江、茨营、潇湘、西山6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南宁东路。沾益县辖原县级曲靖市的西平、花山2个镇和沾益、盘江、白水、大坡、菱角、德泽、炎方、播乐8个乡;县人民政府驻西平镇龙华新路。   2000年6月29日,云政复[2000]106号:撤销麒麟区城关镇、环城乡,设立白石江、廖廓、建宁、南宁4个街道办事处。   2000年,麒麟区辖4个街道、3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4895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南宁街道 73810 建宁街道 67581 白石江街道 65772 廖廓街道 75095 三宝镇 57872 越州镇 71286 东山镇 76177 西山乡 28783 珠街乡 44666 沿江乡 39720 潇湘乡 13554 茨营乡 34640。   2001年,全区辖4个街道、3个镇、5个乡:白石江街道、廖廓街道、建宁街道、南宁街道、越州镇、三宝镇、东山镇、潇湘乡、西山乡、珠街乡、沿江乡、茨营乡。   2004年9月15日,《关于撤销曲靖市麒麟区西山乡的批复》(云政复[2004]89号):同意撤销麒麟区西山乡,设立街道办事处。   2006年,撤销潇湘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寥廓街道办事处。   

沾益区

  沾益是珠江源头第一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曲沾盆地北缘,东邻富源县,南连麒麟区、马龙县,西接会泽、寻甸县,北与宣威市毗邻。国土面积2814.89平方公里,辖5乡2镇4街道、130个村委会(居委会)。有汉、彝、回、苗、白、壮、哈尼等19个民族,常住人口44.62万人。沾益是云南省最早建制的县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三分三合”,1997年恢复县置。沾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137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云南最早建制的县份之一。自秦朝以来,沾益就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承接和传播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及一、二方面军举世闻名的长征两次经过沾益。解放战争中,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六支队在沾益开展了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   沾益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距昆明城区150公里,距昆明长水国际机场100多公里,与曲靖中心城区已连为一体。境内的沪昆客专曲靖北站是沪昆高铁在云南段设立的第二大站,预期年发送旅客将达500余万人次。中缅油气管道、西南成品油管道、沪昆高铁、贵昆铁路、贵柏铁路、320国道、326国道穿境而过,曲胜高速公路、宣天一级公路、珠江源大道、龙华大道建成通车,曲宣高速公路、东过境高速公路、沾会高速公路沾益段开工建设,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沾益经济发展,产业独特。沾益县域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是全国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十大蚕桑核心基地县之一、全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首批“云药之乡” ,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沾益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数为2027.5小时,年均降水量850-1000毫米,年均气温14.5℃,四季如春,具有亚热带、暖温带立体型气候特征。森林覆盖率48%;水能蕴藏量13.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水能7.98万千瓦;水资源丰富,供水能力2.84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磷、铁、铅、锌、锰、铜、天然气、石灰岩等10余种,且储量丰富。   沾益风光优美,景致独特。境内有国家4-珠江源风景区;有植被茂密,四季长青的马雄山;有美景如画,地质地貌独特的七彩峡谷;有清波荡漾、一碧万顷,颇具西湖风韵的花山湖;有神似桂林山水的大坡海峰湿地;有重要的考古价值的大坡“天坑”。   开放、文明、靓丽的沾益不仅是八方宾客观光旅游的胜地、投资兴业的宝地,也是返乡农名工等人员创业致富的福地。  

马龙区

   马龙区位于云南省东部,,居昆明市与曲靖市之间,东经103°16′~103°45′、北纬25°08′~25°37′。东及西北与曲靖市麒麟区、沾益县接壤,南与陆良县山水相连、西南与宜良县毗邻、西及北与嵩明、寻甸两县交界。东西跨距47.25千米,南北跨度44.5千米,马龙县总面积1751平方千米。人口19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通泉镇,邮编:655100。代码:530321。区号:0874。拼音:Malong xian。   行政区划   马龙区辖5个镇、3个乡:通泉镇、旧县镇、马过河镇、王家庄镇、纳章镇、马鸣乡、大庄乡、月望乡。   历史沿革   2000年,马龙县辖4个镇、5个乡:通泉镇、王家庄镇、马过河镇、旧县镇、马鸣乡、张安屯乡、月望乡、纳章乡、大庄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576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通泉镇 34408 旧县镇 28067 马过河镇 14628 王家庄镇 31271 马鸣乡 13310 张安屯乡 9322 大庄乡 12966 月望乡 27823 纳章乡 13971   2006年,撤销张安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王家庄镇,将王家庄镇桃园、瓦仓、鸡头村3个村委会划归通泉镇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王家庄镇管辖原王家庄镇的格里、庄郎、扯度、高枧槽、王家庄、新屯、吴官田、上坝、小龙井9个村委会和原张安屯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地不变。  

陆良县

  云贵高原第一大坝——陆良县。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素有“滇东明珠”之称,居南盘江上游,北纬24°44′-25°18′,东经103°23′-104°02′。北与马龙县、麒麟区接壤,东与罗平县为邻,南与师宗县、石林县相连,西与宜良县为界。全县东西长65.6千米,南北宽62.8千米,总面积2096平方千米(一说2018.82平方千米)。境内海拔1840米,四面环山,中间是开阔平坦的湖积盆地,是云南省第一平坝,平坝面积772平方千米。最高点为龙海山海拔2687米,最低点为万家河石板潭海拔1640米,县城海拔1850米。终年气候温和,春暖干旱,秋凉湿润,冬无严寒较干燥,夏无酷热而多雨,年均气温14.7℃,年降雨量979.6毫米。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14.26万户,总人口6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11万人,非农业人口68736人,少数民族人口10132人。。   境内全省人口最大的乡镇三岔河,素有“田园风光,鱼米水乡”之称 每当夏季,万亩荷花,碧叶蓝天,翠盘滚珠,满塘花红叶绿,千里荷香轻送,轻舟盈盈、白鹬齐飞,驾舟彩莲,享受与自然亲近之美境。冬天,潭水清澈见底,浅水处游鱼可见,荡舟撒网,即捕即食,清、醇、甜、香、实为一盘,风味独特之美食。型冬干夏湿气候区。   行政区划   陆良县辖8个镇、2个乡:中枢镇、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芳华镇、小百户镇、活水乡、龙海乡。   历史沿革   据《云南省陆良地志资料》:“陆良,夏属梁州外境,故元陆梁州,取夏属梁州之义。”“时值六月阴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句,逐易‘陆’为‘六’,易‘梁’为‘凉’,取清凉之义。”“凉”义近于薄,文嫌不驯,改“凉”为“良”。1913年设陆良县。   2000年,陆良县辖7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8176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中枢镇 103380 板桥镇 85582 三岔河镇 106639 马街镇 97727 召夸镇 29912 大莫古镇 45112 芳华镇 30665 活水乡 15505 核桃村乡 13903 双箐口乡 15079 小百户乡 38260。   2001年,全县辖8个镇、3个乡:中枢镇、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小百户镇、芳华镇、活水乡、核桃村乡、双箐口乡。   2006年,撤销核桃村乡,其所辖雨麦红、沙锅村2个村委会划归活水乡管辖,所辖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个村委会划归双箐口乡管辖,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双箐口乡更名为龙海乡。新设立的龙海乡管辖原双箐口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核桃村乡的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双箐口乡政府驻地。   陆良经济   国家和省商品粮、生猪基地县。西汉置同劳县 ,晋置同乐县,南齐为宁州及建宁郡治。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降水量977.3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293.1小时,年均温14.7℃。324和326国道过境,南昆铁路经县召夸镇,并建陆良站。工业以磷化工、建筑建材、造纸、机械修配、农机制造、水电、蚕丝绸加工、皮革制品、天然气开发、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带动全县乡镇企业发展。为全国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农业主产稻谷、烤烟、玉米、小麦、蚕豆、马铃薯、蚕茧、油菜子,出产生猪、禽蛋、牛奶、奶山羊。中等教育发展迅速。有师范学校1所,技工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中学22所。境内文物古迹有爨龙颜碑、千佛塔(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灵书院和东岳宫,风景游览地有彩色沙林。龙海山区在1948年是省革命根据地之一,1930年陆良旧州暴-动,打响了云南反蒋救国第一枪。1949年曾在此地沙锅村成立龙海山区行政委员会和龙海山区游击大队、陆良县临时人民政府。境内有国有陆良华侨农场,居住着从印度、缅甸、印尼、越南等归国的华侨。   (一)、农业简介   陆良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种植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主体,主要以粮食、烤烟、蚕桑、畜牧、蔬菜、水产、经济林木发展为主。在粮食生产中,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2.2—2.3亿公斤,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蚕豆、小麦、杂粮生产为主.烤烟以发展优质烟叶为主,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收购量35.16万担,产值1.8亿元.蚕桑生产现在桑园面积7万亩,年收购鲜茧4600吨,目前正在发展桑园面积,产鲜茧及丝绸加工居全省之首,蚕丝绸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8亿元。畜牧生产以生猪、籽猪、羊、牛发展为主,年外销籽猪10万头以上,出栏肉锗51万头。菜牛8000头,菜羊2.5万只,禽10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达到3.89亿元。蔬菜水产生产,其中蔬菜水产产值达1.43亿元.经济林发展主要以核桃、板栗、翠竹为主。   (二)自然资源情况   陆良县海拔1840米,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冬干夏湿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年平均气温5326,年平均气温14.7,年总积温5326,年降雨量为900—1000毫米,无霜期249天,年日照时数2442.5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125.2千卡/平方厘米,年径流量8.5亿立方米,南盘江过境流量12亿立方米左右,光能利用率为1.5%,土壤多为红壤、黄壤、棕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资源充沛。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情况   粮食生产现已发展优质水稻9万亩,优质高专用型玉米3.5万亩,优质白芸豆1万亩,优质菜用型马铃薯发展5万亩,优质菜用型蚕豆1万亩,优质双低油菜4万亩。蚕桑、烤烟以发展优质产品为主,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年销售烟叶35.16担,蚕茧4600吨。地方各优质鲇鱼已发展到6000亩,年产量达100吨以上。蔬菜生产以外销为主。种子产业化已形制种、收购、加工、包衣销售一条龙,年生产量100万公斤以上,优质米加工量已达50万公斤,实行优质优价。   (四)、农贸市场建设及特色农产品介绍   全县已建成各类农贸市场20个。特色产品主要有优质共菜用型马铃薯、优质菜用型蚕豆、优质大米、优质小杂粮、地方优质水产品鲇鱼、优质烟叶、优质千佛牌丝绸产品等地方特产。   (五)、重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完成情况   主要以优质农产品开发为主,加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绿色食品的开发。   (六)、部、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质米项目建设1.6万亩。   2、中央、省、市优质专用型玉米建设项目新建1.5万亩、改造2万亩。   3、旱作节水高产栽培技术3.6万亩。   4、优质水稻新品种推广9万亩。   5、专用型玉米推广3.5万亩。   6、脱毒马铃薯及加工型品种推广4.5万亩。   7、水稻简化育秧技术推广5000亩。   8、水稻主要病虫害综防技术12万亩。   9、土壤平衡施肥技术36万亩。  

师宗县

  103°42′~ 104°34′、北纬24°20′~ 25°00′之间。东与广西西林隔江相望,南与红河泸西县、文山丘北县毗邻,西与陆良相连,北与罗平县接壤。全县总面积278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0%左右。县城所在地丹凤镇,海拔1850米。   人口区划   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7人。共辖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个镇及竹基乡、龙庆彝族自治乡、五龙壮族自治乡、高良瑶族苗族自治乡,共4镇4乡5个社区104个村民委员会767个村民小组。   历史沿革   师宗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设州县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西汉建元年间,属郡漏江县地。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属兴古郡。两晋时期属建宁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东爨乌蛮部落所居,部酋首领名“师宗”,后演化为县名,隶剑南道戎州都督府南宁州陇堤县地。唐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南诏蒙氏并其地,为拓东节度鄯阐府所领。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师宗部参与大理三十七部会盟于石城(今曲靖市),隶石城郡。元宪宗三年(1253年)设师宗千户所属落蒙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师宗为千户总把,隶广西路,师宗由千户所升为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师宗州属广西府。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宪宗改土官为同知,设流官知州。清康熙九年(1670年)隶广西府。雍正九年(1731年)属广西直隶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师宗由州改县。民国元年至十六年(1912~1927年)设师宗县行政公署,隶属蒙自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曾直属省。1950年4月隶属宜良专区。1954年宜良专区与曲靖专区合并,隶属曲靖专区。1958年10月23日,师宗、罗平、泸西合并成立师宗县。1959年1月13日,泸西县划并红河州弥勒县。师宗、罗平合并成立罗平县。1961年7月1日,师宗、罗平分县,恢复师宗县至今。   交通状况   县城距省会昆明180公里、市府曲靖130公里,现已全部实现高速公路通车。南昆铁路经师宗52.7公里,境内设有5个火车站和一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80万吨的地方铁路货场。国道324线高等级和省道以且至马关四级油路、师宗至弥勒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且还有南盘江水运航线通达广西,素有“滇东锁喉”之称。   自然资源   全县煤炭地质储量6.29亿吨,可采储量1.97亿吨。境内石灰石富集,仅白马山矿点就达10亿吨以上。全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3.8%。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递降,最高海拔菌子山2409米,最低海拔坝尼河入南盘江口737米,相对高差1672米。境内河流属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篆长河、金马河、大干河、清水江、小江等6条,另有南盘江、篆长河的支流小河数条,水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30万千瓦,现仅开发3.28万千瓦。气候温和,干湿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县城区年均温度13.8℃。东南部海拔在1100米以下的温热河谷区,年均气温17~19℃。海拔1100~1700米的山区,年均气温15℃。西部古高原地带,年均气温13℃左右。日温差1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最小相对湿度5~10%。年平均降水量1235.6毫米,年无霜期244~344天。年均日照 1626.4小时。  

罗平县

   罗平位于东经103°57′-104°43′、北纬24°31′-25°25′之间,地处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素有“滇东门户”、“滇黔锁钥”“鸡鸣三省”之称,是进出云南的东大门。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大白腊山2468米,最低海拔鲁布革乡的三江口722米(已被淹没),相对高差1746米。   罗平县境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9公里,国土面积301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8%;东沿黄泥河为界与贵州省兴义市接壤;东南以南盘江、清水江为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河相望;西南与师宗相邻;西至北界,分别与陆良、麒麟、富源三县(区)毗邻。西距省城昆明232公里,北距曲靖市132公里,东至贵州省兴义市86公里,南距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城156公里。   罗平境内旅游资源尤为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貌、30万亩连片油菜花、"一目十瀑"的九龙瀑布群、多依河的田园风光和鲁布革三峡的峡湖景观,共同造就了罗平雄、险、奇、幽、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璀璨的人文景观,使得罗平成为云南省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自然之旅"的一个好地方。   罗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南部鲁布革一带属北亚热带气候,其余均为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峰控制,多阴雨绵绵,为小春作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15.2℃,最冷月在1月,月均气温6.4℃,最热月在7月,月均气温21℃,无霜期28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744毫米,为云南省多雨中心之一。由于罗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皆可游览。   罗平县辖大水井、鲁布革、钟山、旧屋基、长底、老厂7乡和罗雄、板桥、九龙、马街、富乐、阿岗6镇, 下设152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和7个居民委员会。境内聚居着汉、彝、回、布依、苗等民族,总人口58.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06万人,非农人口4.98万人。   县城的在地罗雄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人口7万余人。总体规划占地24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4.5平方公里,城市园林绿化面积50余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近10平方米,城市住宅面积26.68万平方米,是生物矿产资源加工和滇东能源(电力)基地,是一个发展中的山水旅游城市。   罗平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古时为夜郎国所属漏卧国,公元前(221年)属秦朝管辖地域,西汉时设漏卧候国, ;隋为南宁州属地;唐初隶南宁州总管府,贞观年间为郎州属地;天宝年间为罗雄部,属南诏郡;宋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隶大理国石城郡;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罗雄州辖亦佐县,属曲靖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改土归流,更名为罗平 ,属曲靖军民府;清沿袭。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县隶滇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滇中道直隶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隶宜良督察公署。   罗平县是革命老区,1937年11月,建立中共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3月建立中共罗平地下县委,1948年12月31日罗平全境解放,县境为罗盘地委所在地,1950年3月成立人民政府,属宜良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并入曲靖专区;1958年与师宗、泸西三县合并为师宗县,1959年2月析出泸西县,更名为罗平县。1961年划出原师宗县部份,恢复师宗县建制。   罗平人杰地灵、物宝天华,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出众多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如者继荣、王双甲、窦序、夏鼎、尹兰冰、周时英等。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富源县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东经103°58′37″—104°49′48″,北纬25°02′38″—25°58′22″之间。县境东部、东南部与贵州省的盘县、兴义市接壤,南部、西南部与罗平县毗邻,西部与麒麟区相连、西北部与沾益县交界,北部与宣威市相连。自古就是内地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素有“入滇第一关”、“滇黔锁钥”之称,是云南东大门。东至贵阳413公里,西距昆明197.5公里,南至广西南宁580公里,铁路2208线横穿县境北部,与威红铁路和水柏铁路连成一体,加上南昆铁路构成富源县北东南三面环铁的铁路运输体系。国道320线(曲靖至胜景关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北部,国道324线从南部擦边而过,胜境关为全省九大通道之一,省道富兴、富法线贯穿全境,连接2208线和南昆铁路线、国道320线和324线。全县交通初步形成以铁路、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基础的交通网络。境域总面积3348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50公里,最窄处约10公里,呈两头宽,中间窄的葫芦形。乌蒙山支脉纵贯全境,全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2748.9米,最低海拔1100米。   地貌为中山山地,其特征为河流纵向切割、山川南北展布、地形破碎、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岩溶发达、河谷阶地狭窄,耕地零星分散。全县辖6乡5镇,160个行政村,1686个自然村,境内居住着汉、彝、水、回、苗、白、壮、布依等18个民族,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658597人,国内生产总值21.8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0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元,粮食总产238696吨。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731校,其中完全中学5校,职业中学5校,初级中学14校,教师进修学校1校,小学691校,幼儿园15校,社会力量办学1校,形成了能满足普及义务教育需要的、合理的学校布局。2001年高中招生1769人,初中招生10284人,职高招生589人,小学招生12600人,幼儿园招生10515人。“九五”期间,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国民受教育年限由4.6年增到6.2年。科技兴县战略的实施,使科技创新与推广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九五”期间取得科技成果44项,20项受到省市表彰,农村绿色证书培训4044人,大多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县医院、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的软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办医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作用,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7%。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00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3.7%,“九五”时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9.5平方公里,积极治理工业污染,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10千伏、35千伏供电网络,使全县的乡镇及行政村通了电。全县邮电通讯实现了光缆、程控交换、国内外直拔,并开通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商贸、服务、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自然资源   富源县以丰富的资源而得名,素有“八宝之乡”的美称。境内不仅土地、水能、动植物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更为丰富。突出的峡谷地貌待征,对气象因子进行再分配,形成南温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降水丰富,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14℃左右,相对湿度较大,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光照热量条件较好,为农业生产和动植物生存提供了丰富的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树种有45科106种,牧草110余种,优良畜禽品种10多个,农作物品种285个。富源县地处滇东多雨区,属珠江上游的山区县,自然水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32毫米,水资源总量28.8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南北盘江支流,主要河流有块泽河、黄泥河、嘉河、丕德河、篆长河、水城河、木浪河及其支流,境内流量22.1亿立方米,境外流入水量6.7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4500立方米,全县已建立蓄水工程46座,正常蓄水7083.6万立方米。已建成的三岔河电站、响水河电站、细戈电站、跌水电站、坝后电站年发电量11120万千瓦时。全县耕地面积161.5万亩,土壤以红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3.61%,其次为黄棕壤和黄壤,占总面积的28.77%和17.78%,夹杂紫色土、石灰土、冲积土、草甸土。矿藏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资源有煤炭、莹石、铅锌、硫铁矿、铁、石膏、金等4类21种。特别是煤炭储量最大,而且煤种齐全、煤层厚、煤质优、埋藏浅、发热量高,易开采等优点,全县含煤面积83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4,地质储量141.02亿吨,探明储量64.57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达38.8亿吨,是我国江南最大的无烟煤田。富源丰富的资源优势日益得到发挥,现已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主体,发展以煤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建筑建材、铸造、碳素、煤气等工业生产格局,已形成粮、烟、煤、畜、林、果六大基础产业,富源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云南省煤炭、商品猪、大河乌猪、用材林、水果生产基地县、甜荞出口以及半细毛羊改良基地县,名特产品有高卡的富源精焦,经久耐用的富源铁锅,优质富源火腿等。   人文历史   富源县建制历史悠久,历史的岁月留下了大批珍贵文物古迹,有建于明朝的“山界滇域、岭划黔疆,风雨划云贵”的雄奇界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胜境关;有由黔入滇较为完整的古驿道;还有大河旧石器时代洞穴文化遗址、文庙、魁星阁、亦佐古县城旧址、红军长征经过的“海丹铁索桥”、“富村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姿,有神秘莫测的天然清溪洞;有风光秀丽的十八连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云南省野生山茶自然保护区”;有巧夺天工的花洞奇景;还有独特风情的古敢水族文化等。历史要事有:富源是元、明、清三朝移民入滇的主要通道;   在徐霞客经过富源的三天,留下近4000字的记述,成为了解明代富源状况的珍贵资料;红军长征两次过富源,在富源历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养育了许多仁人志士,涌现了许多革命烈士,为富源的历史创造了丰厚的底蕴。有为电子科技作出贡献的专家王甲纲、生产过程控制专家周春晖;有两袖清风的明朝南刑部主事、员外郎张璁,著名的北伐战争烈士保正平、北伐将领武文渊、抗日将领王甲本等英雄,激励一代又一代富源人民;还有潜心教育事业的伍纯武教授、谢显琳先生等。富源是一个可爱的地方,这里的历史和文化,风土和人情,资源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优势正待发挥。   行政区划   富源县辖8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中安镇、营上镇、黄泥河镇、竹园镇、后所镇、大河镇、墨红镇、富村镇、古敢水族乡、十八连山乡(原雨汪乡)、老厂乡。   中安镇:辖 清溪、太和、东门、王家屯、外山口5个社区;街道、四屯、迤山口、东堡、龙海、莲花、紫泉、多乐、海田、青石、硐上、腰站、石缸、回隆、龙潭、厦格、海坪、寨子口18个村委会。   营上镇:辖 民家、营上、大粟、都格、迤茂、海戛、得戛、迤启、速助、哈播、宽塘、海丹、岩头、大坪、茂河、那当16个村委会。   黄泥河镇:辖 黄泥河、发祥、牛场、迤更者、庆口、布古、新寨、小羊场、阿汪、戛拉、五乐、牛额、龙潭、普克营14个村委会。   竹园镇:辖 竹园、新街、松林、大路、茂兰、纳佐、糯木、乐坞、团结、现鸡田、海章11个村委会。   后所镇:辖 迤后所、法凹、庆云、栗树坪、小冲、卡泥、双诺、杨家坟、外后所、老牛场、阿依诺、洗洋塘、岩上13个村委会。   大河镇:辖 脑上、庵子冲、黄泥、白马、磨盘、圭山、篆湾、格宗、黄竹、起铺、长坪、白岩、大河、青龙、铜厂、恩乐、挑担17个村委会。   墨红镇:辖 墨红、普冲、玉麦、九河、加克、吉克、补木、江浪、三台、清水、法土、鲁木克、光山头、田冲、世依、磨山16个村委会。   富村镇:辖 富村、居核、砂厂、德胜、松子山、托田、祖德、团山、小坝、干龙、新坪、普红、古木、大凹子、新店、亦佐、水井、鲁纳、块泽、新厂、白石岩21个村委会。   古敢乡:辖 古敢、沙营、补掌3个村委会。   十八连山乡(原雨汪乡):辖 雨汪、箐头、丕得、老屋、海子、取木德、腊甲、补羊、德厚、卡锡、华毕、天宝、细冲、阿南、茂铎、纸厂、岔河17个村委会。   老厂乡:辖 老厂、拖竹、大格、押租、新角、新保、者米、迤得黑、黑克9个村委会。  

会泽县

   会泽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省列为肉牛羊、商品猪、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大型企业—云南会泽铅锌矿的铅锌产量居全国同行业前六强,锗的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精品“小熊猫”卷烟十分走俏。两个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云南最大的黑颈鹤种群栖息地。世界有名的蒋家沟泥石流,是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标本。   县情概况   位置面积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03°03′~ 103°55′、北纬25°48′~27°04′之间。东邻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沾益县、寻甸县毗邻,西接东川区、巧家县,北与鲁甸县接壤。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8公里,国土面积5854平方公里,山区占95.7%。县城钟屏镇,海拔2120米,距曲靖市区254公里,距省会昆明273公里。   历史沿革   会泽之名,源于境内金沙江、牛栏江、小江、以礼河等数水汇合而得名。开发历史悠久,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堂琅县,属犍为郡。隋朝属恭州地。唐初设唐兴县。南诏置东川郡。大理国设东川大都督。元代为东川路。明朝时为东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云南省,开置会泽县驻巧家,翌年迁到钟屏。民国二年(1913年),裁东川府,改名东川县;1927年又复会泽县。1947年属曲靖专署。新中国后改属昭通专署;1958年10月撤会泽县并东川市;1964年12月恢复会泽县,改隶曲靖地区至今。   行政区划   2003年,辖金钟、大井、娜姑、迤车、乐业、者海、矿山、待补8个镇和纸厂、梨园、马路、火红、新街、雨碌、大海、鲁纳、老厂、上村、五星、驾车、大桥、田坝14个乡,下设361个村民委员会、15个社区。   人口民族   2003年底,总人口数为90.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3.49万人,非农业人口6.93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54人。共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55万人,占总人口的5.03%。   地理气候   会泽地处滇东高原与黔西高原结合部,位于乌蒙山系主峰地段,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下降,境内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695米,相对高差3322.3米。境内主要河流有牛栏江、小江、以礼河,流域面积5854平方公里。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等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31.4℃(1958年6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17℃(1999年1月9日)。年平均降雨量817.7毫米。年均无霜期210天。年平均日照数2109.8小时,年总辐射每平方米厘米133.4千卡。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4.6℃,年降雨量1500多毫米;低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20.8℃,年降雨500多毫米。  

宣威市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3°35′~104°40′,北纬25°53′~26°44′,东与贵州省盘县相邻,南与沾益县毗邻,西隔牛栏江与会泽县相望,北与贵州威宁县接壤,距省会昆明市260公里。总面积6069.88平方公里。约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58%。市区距曲靖市0驻地102千米,距昆明204千米。其为云南省曲靖所辖一县级市。   建置沿革   宣威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秦以前属古夜郎辖地。秦朝统一后,开通五尺道。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设郁邬县(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今贵州威宁、水城)。蜀汉时复置郁邬县,改属建宁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国置磨弥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云南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今沾益)、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东北部)三县,州治石堡山西(后迁今宣威河东营)。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同时废除州领三县。同年,于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设乌撒卫后三所,隶贵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筑后三所土城,增设流官知州,侨居后三所内,开始土、流官合治。同时,设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明天启二年(1622),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翠年,参将尹启易报云南抚按批准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清顺治十六年(1659),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将安擒赴省城,请旨定罪。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辖田亩。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国元年(1912)。民国2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隶属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为宣威县,隶曲靖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4年6月30日,经中央人民0内务部批准,改宣威县为榕峰县。1959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宣威县名。1994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   自然概貌   宣威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为东山主峰滑石板,海拔2 868米,最低点清水河与木冬河交汇处的腊龙岔河,海拔920米,相对高差1 948米。横亘市境的山脉属乌蒙山系,分两支穿境而过。西部和中北部为乌蒙山的中列山系,呈东北—西南走向。岭脊海拔一般在2 300-2 400米。除黎山少数地段相对高差较大外,多数地段具有较齐的山峰线和较平缓的山顶面,属地形坡度小(15~25度),相对高差不大(200~300米)的浅切割山地。这一岭脊构成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地分水岭。东部为乌蒙山东列山系,海拔一般在2 500米以上,最高峰2 868米,岭脊高程变化稍大,相对高差500~700米,多属中切割山地,山体大部分由碳酸盐岩构成,下部陡峭,坡度30~35度。两列山岭之间是一块略向东南倾斜的高原面,其上形成了较多的小盆地,如榕城、板桥、落水、述迤、迤谷、格宜、宝山等坝子。东山以东为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受北盘江上游支流的切割。西部高原面被牛栏江及支流分割下切,沿岸多高山峡谷,山体坡度大,而山顶较平缓,分布有一些断陷湖盆和溶蚀湖盆,较大的有关营、窑上、响宗、得海等海子。   气候特点   宣威地处云南高原东北部,高山深谷纵横交错,海拔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干旱,夏秋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年变率大;光照充足,积温偏低,区域差异大。   多年平均气温13.4℃,最高年平均温14.6℃,最低年平均温12.7℃,年际相差1.9℃。多年平均日照2018.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日照最多年为2369.1小时,最少1805.1小时,极差564小时;最多月是3月229.9小时,最少月是9月126.2小时。   宣威降水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南部到东北部年降水1200~1400毫米;冷凉山区在1600毫米以上;西部地区年降水850~1000毫米;西北部1000~1200毫米。以宣威城为中心的坝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75.2毫米,其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匀,全年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11月~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气温低、晴天多、光照足、蒸发大、降水少,其间降水为164.3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6.8%,为干季,故冬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降水猛增,其间平均降水量81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3.2%,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毫米,故6~7月多洪涝灾害。年降水量最多的为1304.8毫米,最少的657.4毫米。   宣威多偏南风,年均风速3.9米/秒。由于宣威海拔较高,且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故多大风。宣威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终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年1天。   产业状况   全市工业主要有农机修造、煤炭、电力、采矿、化工、冶金、化肥、建材、食品加工、烤烟、粮油加工、酿酒、制药等。宣威是全省重要煤炭产地之一。矿藏资源有煤、铁、铜、锰、钴、铅、锌、硫磺、石棉等。宣威交通便利。贵昆铁路纵贯市境,另有田煤、来宾煤矿、宣威电厂、云氮铁路支线4条,天杉干线公路与市内5条支线公路相连。可通邻市县及市内各乡、镇。市区至各乡、镇有班车相通。   全市农作物有玉米、稻谷、薯类、小麦、小豆;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森林覆盖率为32.4%,立木蓄积量43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以云南松、华山松、青岗栎为主。草山面积6.94万亩。主要饲养羊、牛、马。家畜以饲养猪为主。野生动物有百余种。宣威盛产宣威火腿,蜚声中外,宣威火腿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   主要物产:   1、粮食。宣威气候宜人,土肥水美,适宜水稻、玉米、马铃薯、麦类、豆类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是云南重要的量粮生产基地。尤其是马铃薯,年产量达十亿斤以上,而且品质优良,曾赢得国际马铃薯协会专家的高度赞誉。随着科学种田的不断普及,优良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宣威的粮食生产有着广阔的前景。   2、烤烟。宣威的烤烟栽培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市的24个乡镇均大面积种植,年产烟叶达亿斤以上,中上等烟叶占80%以上,畅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十个烟厂,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3、果品。产量可观的梨、桃、苹果、板栗、核桃,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水果、干果加工提供了广阔前景。   4、经济林。主要经济林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木等,享有声誉的宣威生漆,光泽度极好,附着力强,耐磨、抗腐,是家俱、建筑、机械上的优质涂料,远销全国各地,极受好评。   5、宣威火腿。宣威火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中国三大名腿之一,是国优名特产品,因而,宣威成了著名的云腿之乡。宣威火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清雍正五年就远涉重洋,销往海外,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23年,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公司加工的宣威火腿曾获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饮和食德”,并赠优美奖章。   6、矿产。除丰富的煤炭(21.8亿吨)资源外,水能蕴藏量98万千瓦,铁矿蕴藏量8000万吨,锰矿蕴藏量600万吨,依利石为云南省最大矿藏,高岭土、石英沙、瓷沙各具特色, 极富开发价值,丰富的资源是宣威发展现代工业取之不尽的源泉。   市政设施   ──“入滇第一关”的宣威,自秦时开通五尺道,写下了交通史上辉煌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宣威的公路已由101.3公里发展到2000多公里, 全市24个乡(镇)、342个村公所(办事处)都已开通了公路。如今, 贵昆电气化铁路、326国道穿而过,以宣威市区为中心,形成了铁路贯通南北, 公路连接城乡的交通网络。市区内公共汽车、出租车穿梭其间,极大地方便了旅客。   ──程控电话的开通和普及为宣威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信息的时代来临了,不仅市区、乡镇通了直拨国际国内的程控电话,就连村公所(办事处)都基本实现了电话直拨。传真、移动电话、无线寻呼正迅猛发展, 现电话总数已达21569门,手机入网2756部,可视电话工程也已启动。   ──宣威市城区总体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1平方公里;建成大小街道40余条,总长60多公里;建成街心花园3个,城区公园3个,苗圃2个,人均绿化面积达8.6平方米。投资巨大的城北、城南过境公路和50米宽的东大街已建成使用。加之近年来数家星级宾馆的建成,推动了宣威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向高质量、高档次、高水平方向发展。   ──气势恢宏的宣威发电厂、龙口电站、月亮田水电站是闪现在宣威的一颗颗明珠,云贵两省共同投资的年发电量为6.3亿度的响水电站已快竣工。宣威市内已形成了水电、火电相结合,大、小型相结合供电与配电相配套的电力网,富足的电力工业为宣威的工家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证。   ──至1995年,宣威已全面完成了普六任务。现全市办有小学1185所,初级中学52所,高级中学11所,职中3所。宣威一中、 五中等名牌中学享誉省内外。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高考连年辉煌,仅占云南人口三十八分之一的宣威人, 每年升入各类高等学府的天之骄子就占了云南的十四分之一, 即云南每14名大学生中,就有一名宣威人。宣威师范学校,为宣威及周边县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小学教师。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宣威市一职中已被国家教委确认为云南省唯一一所全国示范性重点职业中学。   行政区划   2005年,宣威市辖4个街道、14个镇、8个乡、24个社区(居委会)、331个村委会,25个社区,即宛水街道、西宁街道、双龙街道、虹桥街道、来宾镇、倘塘镇、田坝镇、板桥镇、羊场镇、格宜镇、龙场镇、海岱镇、落水镇、务德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得绿乡、普立乡、西泽乡、杨柳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全市总户数322.2376万户,总人口141.1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7.578万人、非农业人口13.551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0165万人,其中彝族6.4055万人、回族1.8508万人、苗族0.3756万人、壮族1663人、白族612人;男74.5956万人,女66.53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4人。   文物胜迹   宣威历史悠久,文物胜迹颇多,有文化遗址10处、古建筑15座、墓葬碑刻18处、馆藏文物7种、风景名胜7个,既有市(县)级文物保护,也有省级文物保护。   文化遗址。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时期遗址,经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级考古鉴定确定;二、颍川营遗址,在宣威城东古城村,明征南大将军傅友德(颍川侯)筑;三、乌撒卫后三所城墙,在宣威城东岳家巷东口,现存部分残墙,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四、可渡关关址,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五、可渡古驿道,位于云贵两省交界的可渡河两岸,长约10千米,石板铺成,始建于秦;六可渡古炮台,位于杨柳乡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筑;七、宣威关遗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门街交叉口,明代筑,清道光后期毁于大火;八、上营古堡遗址,在宣威城西北上营村,清嘉庆年间由缪御斋倡建;九、诸葛营遗址,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三国蜀将李恢建;十、红九军团驻地旧址,在板桥一中(原板桥小学)校园内,1935年4月26日下午,红军长征过宣威,红九军团在此设指挥部。   古建筑。一、沾益州土知州家庙,在宣威城东河东营村,明洪武十六年建;二、倘可巡检署,在倘塘镇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驿丞署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三、松鹤寺,即东山寺,建于明初,系佛、道两教合一的建筑群;四、善庆寺,位于市印刷厂内,建于明代;五、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泽河谷断岩上,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六、观音阁,位于城西南25千米多乐小学内,建于民国19年(1930);七来宾石塔,位于城北15千米的来宾村南,1912年建,属风水塔;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于民国初年;九、魏金阶庄园,在城东南50千米的兔场村,民国19年建,是宣威较有特色的私人庄园;十、四里座大桥,在田坝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时建木桥,光绪时改建石桥,民国10年毁于兵灾,13年重建;十一、可渡石桥,在杨柳乡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十二、文庙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十三、榕城书院,在宣威二中,前身为明伦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为书院;十四、浦在廷故居,位于城内,建于民国初年;十五、朝阳洞,在落水黄路,寺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顾家堆梁堆墓、耿兴祖孙合葬墓、缪良玉缪文龙父子墓、李将军夫妇墓、按于蕃墓、王世雄墓、耿让墓、清世祖教条生员卧碑、《重修玄武祖师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长发害老少形魂之总墓》碑、免差碑、杨福祯《诰封碑叙》碑、《成章季子绍尧家言》碑、“飞虹伫鹤”石刻、“高山流水”、“水流云在”石刻、水营山墓阙。   馆藏文物主要有南园砚、玉壶春瓷壶、李仰亭《风雨归舟图》、康熙铜钟、徐人龙字幅、照鹤葡萄画、民国要人题词册等。   风景名胜主要有东山公园(省级旅游景点)、宛水公园、天生桥(双河)、来宾龙洞、庙山森林公园、大响水、榕峰日出等。  


陆良县特产大全




陆良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