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溪村村位于普觉镇南部,距普觉镇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境内与尖山村、半坡村和-村接壤,国土面积12.5平方公里。全村地形狭长,呈带状,行政区域内地势平缓,成丘陵地带,平均海拔760米。境内沙页岩具多,石岩少,岩分三层形成三级阶梯、四个地段。
境内年均气温13.6℃,全年总日照量约为1278.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15毫米,无霜期293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合旅游开发,适宜人居住,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侯溪村有耕地面积584亩,有效灌溉面积200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25度以上耕地面积201亩,林地面积3659.4亩。境内耕地主要以玉米、红薯、水稻等农作物为主,由于诸多因素,林地面积减少,荒山、荒地面积增大,最适合产业开发。侯溪村的水资源紧缺,只靠自然降雨来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38%,原有的乔木林及有林地已被农户砍伐、开荒,土地整治利用率高。
全村辖6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户数198户,总人口924人,其中少数民族300人、妇女418人,占总人口的46%;总劳动力512人,其中女劳动力249人;小学文化程度160人、初中文化300人,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2人,富余劳动力149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120人,其中男36人、女84人、省内12人、省外108人。
全村农业总产值34万元,其中:农业20万元、牧业14万元,粮食总产量229吨,人均粮食占有量251公斤。农村经济收入196.8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1164.2万元,人均纯收入1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210人,占全村人口2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98.85亩,烤烟种植110亩;大牲畜存栏数20头;猪年末存栏数354头;猪年末出栏数318头;家禽年末存栏数1664只;家禽年末出栏数1498只;肉类产量14吨。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8104 | 554100 | -- | 查看 侯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普觉社区 |
普觉居委会位于普觉镇政府所在地(普觉街上)。辖区内户籍人口1056人,流动人员约300人,其中党员168人,共青团员89人,在职职工458人。 --人口总数:1056人农业人口:85人非农业人口:971人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仡佬,土家族,侗族 |
半坡村 |
半坡村地处普觉南部,距普觉镇政府所在地普觉街上8公里,四周被侯溪村、尖山村、高坎村和山口坳村围绕。从侯溪开始上坡,一直上到山口坳坡顶,到半坡村这个位置,大约刚好得一半,故名半坡。撤区并乡前,半坡村是原半坡乡政府所在地。至今还有乡政府大楼,供销社门市部等建筑。半坡村仅有2个自然寨,相距不到1公里,是全镇居住最集中的村,辖9个组,208户,896人,有党员26人,主要靠外出务工取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 普觉至江口龙眉硬化公路穿越半坡全村,是半坡村唯一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半坡属盆地地形,四周群山环抱,盆地中央有溪流、怪石点缀,美不胜收。 半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迷人的田园风光、神奇的夏洞,而且有远近闻名的半坡雷家大院及其附近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观,该建筑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引起了铜仁地区旅游局及铜仁地区风景名胜管理处的领导、专家等高度重视,并亲到半坡来调研,指导。建议把半坡打造成乡村旅游的一个典型。此项工作正在积极创建当中。 半坡不仅风景好,而且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清代丙午年间出了位进士,名叫雷鸣嘤。雷家大院就是在他及其父亲等人共-建的,前后花了3年时间,成了如今规模庞大的建筑,在全县,乃至全地区私人建筑是最大、雕刻最精致的古建筑。当代有雷祖任,曾任贵阳市公安二处处长。 近年,又出了位孝亲爱老楷模——雷华林,在铜仁地区曾引起轰动。当前,有近70名半坡籍国家工作人员分布在各行各业,是全镇最出人才的村。 半坡现在发展的重点是“依托雷家大院,打造旅游景点,造福半坡人民”。半坡具有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又有人才优势。在勤劳、智慧的半坡人民共同努力下,在上级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半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侯溪村 |
侯溪村村位于普觉镇南部,距普觉镇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境内与尖山村、半坡村和-村接壤,国土面积12.5平方公里。全村地形狭长,呈带状,行政区域内地势平缓,成丘陵地带,平均海拔760米。境内沙页岩具多,石岩少,岩分三层形成三级阶梯、四个地段。 境内年均气温13.6℃,全年总日照量约为1278.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15毫米,无霜期293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合旅游开发,适宜人居住,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侯溪村有耕地面积584亩,有效灌溉面积200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25度以上耕地面积201亩,林地面积3659.4亩。境内耕地主要以玉米、红薯、水稻等农作物为主,由于诸多因素,林地面积减少,荒山、荒地面积增大,最适合产业开发。侯溪村的水资源紧缺,只靠自然降雨来解决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森林覆盖率占总面积的38%,原有的乔木林及有林地已被农户砍伐、开荒,土地整治利用率高。 全村辖6个村民组。2010年末总户数198户,总人口924人,其中少数民族300人、妇女418人,占总人口的46%;总劳动力512人,其中女劳动力249人;小学文化程度160人、初中文化300人,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2人,富余劳动力149人。全年外出务工人员120人,其中男36人、女84人、省内12人、省外108人。 全村农业总产值34万元,其中:农业20万元、牧业14万元,粮食总产量229吨,人均粮食占有量251公斤。农村经济收入196.8万元,农村经济纯收入1164.2万元,人均纯收入1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及以下210人,占全村人口23%。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98.85亩,烤烟种植110亩;大牲畜存栏数20头;猪年末存栏数354头;猪年末出栏数318头;家禽年末存栏数1664只;家禽年末出栏数1498只;肉类产量14吨。 |
-村 |
-村位于普觉镇的南部,村委会距普觉镇政府所在地普觉街上6公里,与该镇的真武堡村,侯溪村、大元村相邻。普觉至江口硬化公路穿越全村各组,交通较为便利。全村辖5个组,250户,1099人,有党员19人。村委会、村卫生室齐全。 -村因盛产-而得名,早在1952年,铜仁大硐喇监狱组织300多人在此开挖-,直到1974年才停止开采。遗址仍然村在。 |
真武堡村 |
真武堡村位于普觉镇的南部,村委会距普觉镇政府所在地普觉街上5公里,与该镇的猫猫屯村,-村、大元村相邻。普觉至江口硬化公路穿越全村各组,交通较为便利。全村辖6个组,282户,1217人。真武堡村有完小1所,在校生400余人。村委会、村卫生室齐全。 真武堡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发源于侯溪的河流流经全村,水资源丰富,有小型水库1座,农业发达,是普觉重点产粮区之一。两边山地林木资源丰富,全村森林覆盖率达38%。 真武堡历史悠久,明朝洪武年间,在寨英、邓堡、普觉一带实行军屯民垦,先后设置四营四十八个堡,真武堡就是其中之一。先后建造于明、清、民国时期的三十多栋带有徽式特征的建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占地7万多平方米。院落与院落之间相互连接,四合院互相连接,门窗,楼阁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科研和审美观赏价值。 真武堡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在清代连续出过三位进士,他们分别是:王世达、王寿钦、王国志。称“王府三进士”。 |
姜家硐村 |
姜家硐村位普觉镇北部,距政府所在地3.5公里,有“普觉门户”之美誉,松江油路、平普公路沿村而过。全村共有居民284户,1264口人,辖13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730亩,0党员20名,其中一名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4名。姜家硐村以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实施富民强村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态养殖业,推动了姜家硐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
真旗屯村 |
真旗屯村位于普觉西南面,村委会距普觉镇政府2.5公里,与普觉村,猫猫屯村相邻。全村辖7个组,248户,1139人,有党员13人。真旗屯村位于普觉万亩大坝,粮食充足,土地肥沃,水源充沛。近年来,真旗屯村积极发展烤烟,国家烟水配套工程已基本硬化了真旗屯村的沟渠,农田大坝灌溉用水得到了保障。真旗屯村紧挨普觉村,交通方便,但位于野猪洞、石灰坪两组由于海拔较高,地势较陡,至今还没有通车。 真旗屯村风景秀美,位于中华山下的绿阴塘一带风光美不胜收,有普觉“后花园”之称。 |
猫猫屯村 |
猫猫屯村位于普觉镇南部,距镇政府3公里,辖7个村民组,650户、2980人,耕地面积980亩,人均纯收入2900元,高于全镇平均水平,有村支部委员5名、党员18名。近几年基础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有全日制小学一所,有在校生200多名,全村已全部实现“三通”,农田水利正在进行综合整治。多年以来,猫猫屯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目标,村组干部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积极工作,全面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多年以来,猫猫屯村党支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五好”党支部为目标,村组干部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积极工作,全面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2007至2008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广泛动员群众集资投劳,在无国家资金支持下投入21万元,投入劳动力12000多个,新建了长4公里的通组公路,架通两座桥梁,全面实现组组通路。2008年,全村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实现规范化种植和管理,是全县烤烟生产示范基地,为农户增加收入近70万元,同时也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村支两委有钱办事的问题。近几年来,全村的大小矛盾都能就地解决,没有上移一起纠纷,无一起恶性案件发生,社会安定。 |
棉花山村 |
棉花山村位于普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总人口1638人,337户,14个村民小组,其中党员21人。区域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8亩。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菜、烤烟、茶叶、经果林。主要以茶为主,现有茶园面积1800亩,个体加工企业3家,实现了人均1亩茶园,80%的村民经济收入来至于茶叶,人均纯收入3120元。 |
干背河村 |
干背河地处于普觉镇西部,距普觉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西与寨英镇接壤,松江油路贯穿干背河村,距离普觉火车站仅1公里,距离国家级粮食储备0.5公里,交通便捷,各组已通公路。全村辖16个组,现有总人口2293人,495户,有党员19人,有名列全镇前列的干背河完全小学1所。 干背河村自然条件优越,位于普觉河上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粮食产量高,耕地面积749亩。普觉万亩大坝主要集中在干背河村。干背河村各自然寨坐落错落有致,水边冲、大屯、落旗屯、干背河、干背岭略呈五角星状镶嵌,中间为干背河完小;2004年,干背河村被确定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干背河村的基础设施,目前,道路、沟渠建设已基本完善。在干背河村村支两委的带动下,干背河村正在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目标奋进。 |
尖山村 |
尖山村位于普觉镇东南部,距普觉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沙坝乡相邻,南与桃映、高坎相邻,西与半坡相接,北与侯溪相接。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06户,1361口人,其中党员11名。 尖山村海拔高度700米左右,林地面积12000亩,耕地面积985亩,其中水田485亩,旱地5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寨与寨之间居住较分散,居住和生产区大部分都在45°以上的山坡上,集中点尖山4至7组处于地质灾害点上,2009年县已列为整村易地搬迁项目,将集中易地安置在侯溪村大竹园,普觉新区,目前已搬迁38户。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实现了“五通”目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别是实现了几辈子的通公路愿望,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人均收入也有所提高。目前,产业主要以农业、林业、楠竹为主,林地资源丰富,猛矿储藏量较多。 尖山村委会2009年6月破土动工,共耗资8.7万元,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2平方米,于2010年4月全面俊工。内设移民搬迁指挥队、会议室、活动室、办公室、计生服务室等办公室。 |
高坎村 |
高坎村位于普觉镇东南15公里处。东与尖山,沙坝乡相接,南与江口县相邻,西接山口,北连半坡村。面积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1亩。辖16个村民组,16个自然寨(大坪头,辽见湾,北岩背,打马溪,高坎,唐家坡,凉水坳,道窝头,陡岩坎,井水上,上罗锅平,下罗锅平,下硐,河边),438户,1713人,以汉族为主,是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的半经济作物区。自然条件较差,全村居住较分散,组与组之间(最远)相隔10公里,目前为止有四个还没有通路,仍过着肩挑背托的日子。农民收入主要靠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维持生活,人均纯收入只有2480元,远远低于全镇人均入。 自今年来,新的一届两委班子上任,为了改变高坎村贫穷落后面貌,多处寻金问宝,创造条件要项目。通过争取,全县首条通村水泥硬化路正在紧密锣鼓的施工中,1000亩土地开发项目即将完全,500多万元的特种养殖业项目正在争取之中。 |
园埂脚村 |
园埂脚村是普觉镇的北大门,村委会距镇政府所在地普觉街上5公里,全村地势平坦开阔,普觉万亩茶园、烤烟、百合基地主要在园埂脚村。江松油路过境园埂脚村,组组通公路,交通较为便利。 园埂脚村总人口1743人,384户,有党员24名,预备党员4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全村13个自然寨。居住着汉、苗、土家、侗族等。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农民人均年收入2860元。 境内年均气温13.6℃,全年总日照量约为1278.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15毫米,无霜期293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适合旅游开发,适宜人居住,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
道塘村 |
道塘村,位于松桃县南部,普觉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松江油路沿村而过,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98户,1398人,有党员24人,全村有耕地面积642亩,人均占地0.56亩,人均纯收入3548元,森林覆盖率为31.4%,平均海拔410米,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宜烟宜茶,是我镇烤烟和茶叶主产区。2008年被县委政府评为“文明村寨”,县“五好”基层党组织,县“平安建设”示范村。2009年被地委行署评为“文明村”,地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省“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连续三年被镇党委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
岑塘村 |
岑塘村地处于普觉镇东北部,距镇行政中心2公里,县城20公里,松江公路贯穿全村。岑塘村现有人口1826人,15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党员人数为26人,全村耕地面积为1267亩,人口比较集中。其中本辖区内有中心完小1所,110千伏变电站1所。电力及交通非常便捷。 近几年来,岑塘村凭着地理优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复种指数高,大力发展烤烟,油茶果林等。给岑塘村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大幅度得提高,也给人民的生活水平奔向了小康! |
东门村 |
东门村系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一个行政村,全村辖12个村民组,总人口1243人,273户,党员22人,耕地面积660亩,林地500多亩,与道塘、岑塘、棉花山三村相邻。松江公路贯穿东门村,交通便利;距普觉镇政府4公里。 东门村主要靠农业为主,有水稻、玉米、红薯、花生;近几年来政府大量带动群众搞种植经济作物,有百合、烤烟、人参等,为东门村经济提高了效益。 近几年来,遵照中央精神提出:“保民生,促增长,保稳定”的决策,把东门村基础设施建设放首要任务,其次以产业结构为主线,市场为导向,积极培植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根据东门村实情,拟定出以下发展规划: 1、东门村荒山较多,合理开垦,特别是朱砂坡可开垦二千多亩土地,引进外商来东门村共同发展,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可种植(金果林、油茶、金银花等)既能解决当地就业,又能提高东门村经济。 2、可发展养殖业,如养羊等。 |
西门坎村 |
西门坎村毗邻普觉镇政府,隔着普觉河,以胜利桥为纽带,与普觉村连接。西门坎村是普觉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截至2011年,西门坎村总人口为2600人,耕地面积为1150亩,540户,所辖10个组,8个村寨。 西门坎村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四通八达,3条公路呈辐射状通往松桃、江口、沙坝河乡,一条普觉至半坡、山口、龙梅四米硬化大道正在修建中,渝怀铁路穿过西门坎村,距普觉火车站1.5公里,为西门坎村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05年,经县人民政府同意,把西门坎村的毫口辟为东城新区。现以在规划建设中,这更将促进西门坎村的发展,西门坎村资源丰富、森林资源、水能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普觉万亩大坝主要集中在西门坎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农业发达,是普觉粮食主产区。 西门坎村的尖岩汞矿60年代曾盛极一时,后因矿藏不够丰富,冶炼困难等原因才搁浅。目前,浙江老板投资1千多万元再次对尖岩汞矿进行开采,并投资建厂。未来西门坎村发展潜力巨大。 西门坎村天目山是我镇著名的佛教圣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香火盛时高庵有僧人100余人。位于高庵顶峰的石大门刻有“一山明月一山玉,万树菩提万树花”的对联,有很高的科考价值。这里植被保存完好,空气清晰,站在坡顶,可以远眺普觉街景,是普觉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
普觉村 |
普觉村是普觉镇政府所在地,交通四通八达,3条公路呈辐射状通往松桃、江口、沙坝河乡,一条普觉至半坡、山口、龙梅四米硬化大道正在修建中;集镇有两条主要街道,略呈平行弧行线贯穿整个集镇;境内有初级中学1所,在全县是名列前茅,中心完小1所,在校生2600余人。 境内商业发达,人流集中,流通渠道广阔,是全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规划中的金滩新区、毫口新区及旧城镇改造将为普觉村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普觉村地处普觉河流域中段,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复种指数高,因日照充分,水资源充分,单位面积产量高,是全镇粮食主产地之一。截至2011年8月,全村总人口为2800人,辖8个组,494户,其中包括397人外来人口,绝大部分为汉族耕地面积685亩。 高庵位于普觉街上的东面,是明清时代很有名气的一座寺庙,既是山,又是庵,前后有“明月山”、“天目山”两个称谓:一为山上到处是石头,雨过天晴,大大小小石罅里充满水,从高处、远处看来,似明月,似星星,“明月山”由此得名;二为传说,一年夏季大旱,连续三月未见雨星,田园里的禾苗日渐枯槁。僧人们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于是在明月山大做法事,为百姓祈福求雨。法事做了三天三夜未见效果,主持心急如焚,自己拿起鼓棒左右开弓,汗水和鼓点一起敲打鼓面,口里不停地念着,整座山被鼓声敲得颤动起来。为此惊动了天帝,便打开南天门便派侍从打探,侍从告知此事后,天帝为此感动,当即传令下雨。于是大雨就在主持的鼓点声中下了起来,大旱由是化解。这以后,月亮山有什么法事,主持都将通明天帝,天帝也冥冥中给予特殊的帮助,以促僧人们梵功修成。为此,月亮山成了通灵的山,百姓遇到灾难就到月亮山求神,天庭也就知道百姓的灾难情况,“天目山”由是得名。到了清末,天下大乱,土匪横行,僧人们走的走死的死,香火便不再有以前兴旺,寺庙处于荒废阶段,这里变成了土匪的据点,加之这里周围居住的人以高姓为主,慢慢地成了高氏的象征,“高庵”便由此得名。 |
梁洪村 |
梁洪村位于普觉镇的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普觉街上6公里,梁洪村西面是大元村,南部是尖山村,东面与沙坝河乡接壤。2006年,与大元公路接通,如今梁洪各组已通公路。梁洪村海拔较高,山高坡陡,木材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6%。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贫困,是我县典型的一类贫困村。 梁洪村辖6个组,居住较分散,分别是:上坪组,水井湾组,大院子组,王家组,田家组,何家沟组。有150户,985人,党员6人。农民主要靠外出务工获得收入,有1户养羊大户。 近几年来,在铜仁地区老干局“四帮四促”帮扶下,已新建了一所小学,解决了山区孩子上学的难题。 梁洪村海拔高,植被保存完好,这里空气清晰.夏季,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沉闷的空气充斥着天空。但是,梁洪村确是天高气爽,凉风习习,这与梁洪村茂密的森林与高海拔的地理特征是分不开的。梁洪村有着80%左右的森林覆盖率,丰富的森林,天然的空调,夏季凉爽的梁洪村绝对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避暑之村,美丽神秘的梁洪欢迎您的到来。 |
大元村 |
大元村位于普觉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普觉街上4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沙田、寨坝、老屋、大元、大坪以及麦土湾组。总户数248户,总人口1100人,村组干部10人,有党员10人,预备党员3人。大元村国土面积5.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90.5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森林覆盖率42%,植物种类丰富。大元是我县典型的二类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98元,脱贫依然严峻。 大元与本镇的梁洪村、真旗屯村、普觉村相邻。2条公路过境大元村,分别是普觉至沙坝河乡公路过境大元村的寨坝组;普觉至梁洪村的通村公路过境大元村的6个组,交通较为便利。普觉河流经大元村的寨坝、沙田两组,形成2座小型水库,一座是沙田水坝,另一座是寨坝水坝,其中形成了1座小型发电站,以及1个鱼塘,水资源较为丰富。大元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在大元村的沙田、大元两组开采过-,开采遗迹仍然存在。沙田至大元一山相隔,由于-开采,已开凿出了一条长约1100米的隧道。 近年来,大元村在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元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位于地势较陡地区的大坪、麦土湾两组农户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已搬迁至地势较好的寨坝组附近居住,预计在2013年,两组全部搬迁完毕。2011年寨坝、沙田连户路已经硬化。如今,县供销联社党组与大元党支部结对子,“四帮四促”帮扶大元,给大元提供了上万元的帮扶资金,奖励4户独生子女户,每户500元。在农忙季节,给大元村送来了2吨尿素化肥,解决了大元的燃眉之急。旱灾时,又给大元提供了抗旱抽水机油费4000元。在县供销联的帮助下,成立了2户养猪专业合作社,并且还积极协调县直各单位部门帮助解决大元村在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大元在上级各单位、部门的帮扶下,在大元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大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甘佃村 |
甘佃村地处普觉河流域腹部,距普觉镇政府约2公里。交通便利,江松油路过境甘佃村,渝怀铁路穿寨而过,距渝怀铁路普觉站1.2公里。全村管辖4个自然寨12个村民组,总人口1995人,428户,现有党员28人,这里盛产竹席、箩筐、背篼、晒席等农具,为全镇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农用工具。 甘佃村位于普觉万亩农田大坝区,地势平坦,农田土层深厚,自然肥力强,水资源充足,农业生产发达,耕地面积762.01亩。甘佃村人口集中程度高,仅甘佃下乡两个自然寨就集中了全村80%以上的人口,同时,甘佃村也是全镇富裕程度较高的行政村之一。 |
山口坳村 |
山口坳村位于普觉镇南面16公里处,境内与高坎相相连,南与江口县怒溪乡长接壤,普觉至怒溪公路贯穿其中,国土面积5.8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216户,1267人,党员15人,田面积552亩,土面积222亩,低保户131户,330人,五保户6户10人。全村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垂直高度相差约450米左右,形成了四个地段,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