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梁乡位于贵州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下辖:
520628209200 210 石梁村委会
520628209201 220 胜利村委会
520628209202 220 大河村委会
520628209203 220 两岔河村委会
520628209204 220 白鸟村委会
520628209205 220 凯梭村委会
520628209206 220 红石村委会
520628209207 220 简家沟村委会
520628209208 220 革善村委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0628209 | 554100 | -- | 查看 石梁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胜利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胜利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梁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石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河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大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两岔河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两岔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革善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革善村谷歌卫星地图 |
百鸟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百鸟村谷歌卫星地图 |
简家沟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简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凯梭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凯梭村谷歌卫星地图 |
红石村 | ·松桃县旅游·松桃县特产·松桃县十大特产·松桃县十景·松桃苗 | 0 |
---- |
查看 红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蓼皋镇 |
蓼皋镇位于沅江发源地,处于举世瞩目的梵净山东麓,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公元1733)年。是松桃苗族自治县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地处东经109012’,北纬28010’,平均海拔高度406米,年平均降水量110毫米,年平均气温16.30C。全镇国土面积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070公顷,辖5个社区,15个村,总人口54312人(不含流动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7527,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63%。东临湖南花垣、凤凰;南接贵州铜仁、江口;西连印江、沿河;北靠重庆秀山、酉阳。区位适中,交通便利,是连接湘、黔、渝三省一市的枢纽,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对外开放的窗口。 蓼皋,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这里山水相映,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景色宜人。有誉为松桃八景之一的云落耸翠、文笔凌云、屏山烟霭、蓼皋春眺、松江晚渡、秋螺洄澜;有历史悠久、古老神秘的西晋悬棺葬;有历史名人清代一等果勇侯杨芳故居;有惊心动魄的“上刀山、下火海”苗族绝技表演;有纯情飞扬、荡人心魄的苗族山歌,酣畅激越、骠悍目田的民族舞蹈;有朴实素雅、工艺精湛的民族服饰、银饰,涵古综今、独具特色的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无不令人神往。 蓼皋,一片美丽富绕的土地。这里苍山育翠,物产丰富,是天然富晒区,农林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松桃粮、菜、畜禽商品储量大镇。建有优质水稻、玉米种植基地,大棚蔬菜基地,禽、畜、鱼养殖基地,马尾松、杨树、花木林业基地等8大支柱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禽、畜、鱼养殖业为主导的多成份、多元化、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模式。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石灰石、水泥粘土分布广,还有亟待开发的钒矿资源,其含量高而稳定,工业储量高近11.09万吨。 蓼皋,一片开放开发的热土。这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沃土藏金,隐藏着无限商机。“一纵一横一环八连线”的公路主骨架已基本形成,大兴机场复航运营,渝怀铁路松桃站建成通车,杭瑞高速即将过境,构建了综合交通网络,运输能力逐步增强,光缆通讯线路覆盖全镇,信息传送迅速便捷。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投资9000万建设的东城新区,面积1.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旅游商贸为主体,集教育卫生和行政办公为一体的特色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工业厂矿异军突起,雨后春笋般的房地产,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城建图。 |
盘石镇 |
镇政府驻地黄莲寨,距县城东北约19公里。全镇国土面积约11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1.64万人,少数民族占84.1%。耕地面积约102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稻谷、玉米、烤烟。有镇驻地和芭茅两个农贸市场,盘石赶农历二、七;芭茅为湘黔边境农贸市场,农历五、十赶集。全镇4个村通电,16个村通公路。 镇境内的响水洞油粘米、十八箭红粘米历史悠久,曾经为“贡米”。响水洞苗寨至今保存着完整独特的苗族语言,遗存有古吊脚楼,古朴浓郁的传统文化上刀梯、下火海、花鼓舞、狮舞、八人秋千等民间绝技蜚声海内外,苗家妇女挑针引线所办的刺绣厂织锦东渡扶桑。改革开放以来,响水洞民族文化村重新修建了风雨桥、水车等景观,渗透了现代文明气息。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专程来此拍摄“响水洞民族文化村”专题片并已播放。 |
盘信镇 |
盘信镇位于贵州松桃自治县东部,地处东经109°14′12″,北纬28°0′15″,平均海拔657米,东邻正大乡,南接大兴镇、牛郎镇,西交太平营乡、平头乡,北连长坪乡、蓼皋镇。国土面积161.3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24个村民小组,6166户,2942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 盘信镇属低山丘陵地貌,年平均气温14.6℃,年降雨量1298.8mm,无霜期长,雨热同季,气候温和。镇域内溪沟纵横,天然溶洞星罗棋布,水出洞涧,山环水绕,具有景色宜人的七星坡景色、雄奇秀美的高山石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色彩等风景名胜、人文景观,游资源相当丰富。 境内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铅锌、大理石、硫铁、磷、银、煤、钒、硒、锰、金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其中铅锌、大理石储量分别为3万吨和165万方;茶园一带钒矿矿床延伸约22Km,宽10m,矿层厚度2.1m,可利用E级钒矿石为520万吨,平均品位为0.8%—1.7%。共有12条大小河流贯穿全镇,为农田灌溉、工业用水及发电提供了保障。此外,森林资源和牧草资源也十分丰富,镇内有国有林场1个,面积6000余亩;镇有林场1个,面积500余亩,森林面积近10万亩。 盘信镇属农业大镇,工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9541.3亩,其中田12128亩,土7413.3亩,非耕地面积200284亩。经济作物主要有红苕、洋芋、花生、油菜籽、茶叶、桑蚕、烤烟等,年总产量达11850吨;经济林木有油桐、美国黑李、台湾水晶梨、大板栗、黑桃、椪柑、漆树、杜仲等,年总产量达1000吨。 - 基础建设 该镇交通便利。201省道从镇政府所在地穿越,玉屏至秀山、沿河至铜仁、吉首至松桃等交通要道均从盘信穿过。镇所在地距铜仁火车站42公里、距铜仁大兴飞机场10公里,马台、小隆、盘信、大告、干溪、麦地、团塘、老屋、老木等村均处在省道线上。。镇域内有小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450个千瓦。国家11万伏电网从镇所在地过境。目前已建成3.5万伏降压站1座。装机容量1000门的程控电话已全部开通。镇政府所在地建有容量为500立方米的蓄水池1个,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 经济发展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为中心任务,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团结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镇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2007年,全镇农、林、牧、渔总产值预计完成6535万元,同比上年增长8%,其中:农业总产值378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7.5%;林业总产值65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0.1%;牧业总产值2555万元,同比上年增长8.4%;渔业总产值9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1.1%;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5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2.5%。乡镇企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92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2%。粮食总产量10932吨,同比上年增长17.87%。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1750元,同比上年增长7.8%。计划生育率为92.06%,人口自然增长率6.65‰。 |
大坪场镇 |
大坪场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中部,东接太平乡、南抵平头乡、西连孟溪镇、北交妙隘和九江两乡。全镇国土面积6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2公顷,其中田528公顷。辖1个居委会,18个村,157个村民组,2007年末总人口2356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6人,少数民族人口占10.5%。 镇境内有地耶河水电站一座,有县属最大、设备齐全、占地100余亩的大龙桥水库鱼种场。主要农业产品有稻谷、玉米、薯类。全镇有18个村通电,10个村通公路。建农村地面卫星接收站5座。镇驻地赶农历三、八集市。松印公路绕街而过。 2007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9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80万元,农业总产值3865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56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7.9万元,农业产品产量继续稳步增长,粮食总产量8035吨,生产茶叶等绿色产品13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拥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228个,从业人员697人。固定资产投资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元。 |
普觉镇 |
普觉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45公里,东与本县平头乡、沙坝河乡接壤,西与寨英镇毗邻,北和孟溪镇相连,南达江口县桃映乡、怒溪乡。全长66公里的大普油路大(兴)——普(觉)已开通可直达铜仁凤凰机场,松桃——江口506县道贯穿全镇,渝怀铁路过境普觉,并设有普觉站,交通便利。全镇辖2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现有人口3342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8%。国土面积115.6平方公里,东西长10.8公里,南北宽18.9公里。耕地面积:46631.2亩 ,森林覆盖率为48.3%,是松桃县两个万亩大坝之一。 普觉镇历史悠久,据《松桃厅志》记载,“嘉靖年间,文武-在此议事歇脚者”,故名“堡脚”。后来当地知名人士倡议“堡脚”为“普觉”,即普遍觉悟之意,沿袭至今。建国后,曾是普觉老区所在地。 - 经济状况 该镇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550米,雨量充沛,气温适中,年平均气度26℃,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花生、烤烟、茶叶、中药材等。全镇现有普通中学2所,完全小学18所,有镇级卫生院1所,已建或再建农村党员活动室20个,建成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接收点16个,播放点5个。现有集贸市场1个,赶场天人流超过1.2万人次,日货物成交量达百万元以上。 普觉镇逐步建起了1.8万亩生态茶园及4000余亩烤烟基地,2000亩百合、500亩蔬菜基地。涌现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涉及农户800余户,加速了我镇农业结构优化,涌现出一大批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格局初现雏形,2010年,全镇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120万元,同比增长8.1%;财政税收完成149.5万元,同比增长18%;工业产值完成950万元,同比增长7.5%;农业总产值完成3460万元,同比增长7.8%;收购烤烟烟叶41万斤,创烟叶税5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0万元,同比增长10.4%;金融存款余额480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760万元,同比增长6.8%;输出劳务10400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800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860万元,同比增长7.4%;粮食生产总量达12400吨,同比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180元,同比增长8.6%。- - 社会事业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镇共种植烤烟801亩,种植农户82户。共交售烟叶1200担,创产值64万元。共发展稻田养鱼60公顷,山塘养鱼75公顷,河沟养殖鱼30公顷,水产总量达70吨,创产值60万元。扎实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和卫生工作,全镇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13—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5.7%;15周岁人口文盲率为0.76%;小学辍学率为0.6%;初中辍学率为3.3%;初中完成率15周岁人口为94.7%,17周岁人口为80.3%;全镇小学校舍总面积11417平方米,生均2.5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6970平方米,生均3.5平方米;卫生工作以搞好脊灰、麻疹的防治工作,使预防接种率达100%,投入资金20万元对群众关心的闭路电视进行的改造升级,至目前止已完成560余户的改造工作。 |
寨英镇 |
寨英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城西南部,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距县城58公里,铜仁市78公里,大兴机场107公里。东与普觉镇毗邻,西与乌罗镇接壤,北与孟溪镇相连,南与江口县的怒溪乡、太平乡交界。全镇国土面积20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有17542.7亩,其中田12142.478亩,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1484米,最低351米,海拔平均在500—750米之间。辖23个村2个居委会,276个村民组,7899户,37500人,是汉、苗、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 明清时代,因水路发达,商贸极盛,时有“小南京”之称。寨英历史建制为:清代设寨英里,民国设寨英乡,建国后曾设寨英乡、寨英公社,1985年设寨英镇,1992年合并原落满乡、邓堡乡组建为现寨英镇。松江油路、寨孟公路、愉怀铁路、松桃西部旅游公路的建成将构成寨英的干线交通网。全镇矿产、森林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寨英古镇”、“锰都”及国家级“滚龙艺术之乡”的美誉。 - 自然资源 寨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著名的邓堡万亩大坝,具备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洋芋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是全县粮食主产区之一;寨英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森林覆盖率达48%以上,生长有樟木、楠木、青冈、拱桐、背阴杉等名贵珍稀植物,有竹笋、薇菜、酸杆苔、弥猴桃、木将子、八月瓜、五倍子、油桐、香菇等绿色野生食品,有独具特色的寨英“米豆腐”和“囟鸭子”等土特产,有野天麻、杜仲、白果等名贵药材,其间分布有广阔的竹林;距寨英镇8公里的阳雀万亩林场,有成片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林,每蓬开花时节,极富观赏性。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野山羊、野鸡、金鸡、白鹭、黔金丝猴、野猪、野兔、刺猬、猫头鹰、穿山甲等珍贵动物,有上百种鸟类和数十种蛇类,清澈明亮的山泉水中,生息有娃娃鱼、团鱼、山麻鱼、石蚌、桂鱼等珍稀鱼类。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锰矿、磷矿、硫铁矿、铅锌矿、硅酸盐矿、水晶石、铜矿、铀矿、石英沙岩等,其中锰矿储量居全省首位,并得到一定规模的开采,锰矿的采掘加工已成为寨英的主要经济支柱。 寨英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尤其以滚龙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其编扎技术和舞龙技巧独树一帜,技艺超群,堪称中国一绝,2003年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滚龙艺术之乡”。镇所在地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兴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为古军事驿站,是名副其实的古镇,今已辟为“松桃县梵净山博物馆”,现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予以保护和修复,于2006年3月28日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寨英镇古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古城墙、青石板街道、红石板梵净古道,别具一格;金山寺、回龙寺、万寿宫、福寿宫、观音山、乌龟董、石板天然画、独岩冲、小金顶,景态万千;五公里长的浑水洞电站库区及十里飞瀑,山色水景美如画;壮丽的溶洞奇观和风格独特的“滚龙艺术”吸引着八方宾客。 - 基础设施 寨英镇电力供应保障,全镇24个村已通电,98%以上的农户能用上电;通讯设施非常发达,现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等移动电话,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一万门,已初装七百多门。有20个村已修通通村公路,全镇村寨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成果显著,寨英新街一期工程建设结束,二期小城镇开发工程已启动建设。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全镇集市经济的发展。教育在逐步发展,全镇有中学2所,小学24所(含7个教学点),有公办教师196人,代课教师68名,在校生总数7753人。 |
孟溪镇 |
曾是古黔东五大集镇之一,拥有近九百年的历史,素有“梵净府城”、“文化老区”之称。全镇辖24个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140.9平方公里,总人口31400人,是一个多民族集居乡镇。渝怀铁路穿城而过,与铜仁大兴机场相邻。这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百家绿化乡镇和贵州省重点建设示范镇之一。 孟溪镇地处梵净山腹地东麓、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中部,北和大路乡、冷水溪乡相接,东与大坪场镇为邻,西边紧靠乌罗镇,南依普觉镇,地处渝湘黔交界处,位于贵州铜仁、重庆秀山、湖南吉首三角的几何中心 |
乌罗镇 |
乌罗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部,地处松桃、印江、江口三县交汇处的梵净山北麓,东经108°47"29",北纬28°05"40"。平均海拔840米,常年气温30℃。北与重庆市秀山县相邻,西与印江县接壤,南与江口县毗连。距松桃县城75公里、印江县72公里、秀山县80公里、铜仁大兴飞机场120公里、孟溪火车站30公里。全镇国土面积717.4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17个行政村,共265个村民组,5827户,总人口25788人,主要由汉族、苗族、土家族等6个民族组成。 历史 乌罗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置乌罗洞,明至十八年(公元1281年)置乌罗长官司,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置乌罗府。1934年-(原国家副主席)、贺龙(开国元帅)等领导率红二、六军团从其过境,完成木黄会师壮举。1998年,被贵州省委确定为“革命老区乡镇”。 - 交通状况 印松公路(省道304)穿集镇而过,乌罗镇距松桃县城75公里、印江县72公里、秀山县80公里、铜仁大兴飞机场120公里、孟溪火车站30公里。 |
甘龙镇 |
甘龙镇位于县境西北部,镇驻地甘龙口,为县内西北部重要农贸市场,于农历三:八日赶场,跨县城100千米西部与重庆市酉阳县南龙乡和本省沿河县晓景乡接壤,东部与重庆市秀山县峻岭乡毗邻,北部与瓦溪乡和印江县刀坝乡交界,南连永安乡。辖20个行政村297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222公顷。 甘龙镇位于松桃县西北部,距县城102公里,与本省印江县刀坝乡,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邻。地处东经108°42′03″,北纬28°19′48″,海拔465--1558.4米,为中低山峡谷地貌,平坝极少,气候温凉。 - 地理人口 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19.1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19658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1740人。现有中、小学23所,学生5583人。其中:中学2所,在校学生总人数2050人;小学21所,在校学生总人数3533人。辖区内现有浑泉、大面、寨地、官坟、坝木、麻阳等保存完好的苏维埃遗址及关山红军烈士纪念碑。 |
长兴堡镇 |
|
迓驾镇 |
迓驾镇位于松桃县北部,距松桃县城约40公里、秀山县城35公里、花垣县城34公里。国土面积6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78.9亩,林地2183公顷,辖5个行政村,镇内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时间较长,年降雨量为1100至1400毫米,无霜期270天以上,属于温带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和亚热带果树的生长。 迓驾镇位于松桃县北部,距松桃县城约40公里、秀山县城35公里、花垣县城34公里。 迓驾镇国土面积6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378.9亩,林地2183公顷,辖5个行政村、54个村民组,人口21793人,由苗、汉、侗、土家等21个民族组成,苗族人口占80%以上。东与本县木树乡相邻,南接本县长兴堡镇,西与重庆市秀山县中坪乡、雅江镇接壤,北连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是松桃联系黔、湘、渝二省一市的窗口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松迓油路、319线国道、渝湘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铜仁至迓驾二级油路正在开工建设。 - 地理位置 迓驾镇位于松桃县北部,距松桃县城约40公里、秀山县城35公里、花垣县城34公里。 - 气候温度 镇内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足,日照时间较长,年降雨量为1100至1400毫米,无霜期270天以上,属于温带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和亚热带果树的生长。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大豆、烤烟、中药材等,养殖业以养殖猪、羊、鸡、鸭、鱼等为主,近年来,我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了杨树、脐橙、梨树、板栗等新兴产业,农村产业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
大兴镇 |
大兴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部,湘、黔、渝交界处,东邻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36公里),南接铜仁市(21公里),西与牛郎镇接壤,北和盘信镇、正大乡毗邻,是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兴镇 铜仁机场的所在地,铜松公路与湖南西部公路干线在本镇交汇。是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21个综合改革示点镇之一,素有“黔东第一门户”之称。辖大兴、星光、白岩、河界营、岩拉、高岩、银岩、中茶、婆硐9个行政村及1个居委会,88个村民组,66个自然寨。国土面积99.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90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019公顷,临时性耕地面积1571公顷,退耕还林面积266公顷。全镇总户数4027户,总人口数1863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7人,占总人口数的4.7%,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0%。 该镇地处东经107‘17’25,北纬27’52,45”,属丘陵地貌,东北高、西南低,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690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59.%,境内有以神奇、险怪、幽美著称的马槽河自然风光及具有浓郁苗族风情的人文景观,造就了大兴镇作休闲度假胜地的独特魅力。 境内农作物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盛产西瓜、花生、茶叶、板栗等农副产品,大兴优质米及珍珠型花生畅销省内外,茶叶年产量在420吨以上,烤烟大面积种植以及经果林推广规模的不断扩大,已逐步形成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镇党委、政府在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对传统农业的良种良法的推广,使各种农作物的单产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007年,大牲畜存栏5312头,出栏810头;猪存栏14200头,出栏12500头;山羊存栏数5410只,出栏5320头;家禽存栏37582只,出栏49234只。全镇稻田养鱼2084亩,山塘水库养鱼123口,全年鱼类总产180吨。乡村公路、电网架设覆盖率均为100%,自来水覆盖率达80%:电视覆盖率达50%。全镇有中小学校(点)13个,小学在校学生4039人,其中:小学16所,在校学生2953人;普通中学2所,在校学生2158人;学前班9个,在园幼儿407人。设有卫生院1个,病床10张,村卫生室9个,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100%,门诊8个,全镇医务人员34人。 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83万元,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201.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848.7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0万元,粮食总产量为584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20元。 |
牛郎镇 |
牛郎镇位于松桃县南部边缘,地处松桃、铜仁、江口二县一市交界处,距松桃县98公里,铜仁40公里;地理位置处东与本于东经109°06"51″—109°09"27″,北纬27°52"50″—27°53"57″之间,是贵州高原向我国江南丘陵过渡地段,系沅江水系,长江中上游的木寨河流域,属于砂页岩低山沟谷地貌。全镇地势西高东低,一般海拔500—700米,最高934.3米(格老朝天坡),最低257.4米(贵阳溪村贵阳溪组)。东与大兴镇接壤,西接江口县桃映乡,南靠铜仁市和平乡,北抵本县沙坝河乡和盘信镇行政区域总面积9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5公顷,全镇辖15个行政村,88个自然寨,103个村民组,4420户,人口2241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326人。2010年全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814万元,同比增长15%;第一产业实现总产值6743.8万元,同比增长4.3%;其中粮食总产值为3019.9万元,占44.7%;畜牧业总产值2738万元,占40.5%;林业总产值938.7万元,占13.9%;渔业总产值67.2万元占0.9%。农民人均纯收入2432元,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8921元,同比增长15%,集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集镇新增就业53人,转移农村人口873人。其中田451.6公顷,土443.4公顷,荒山6955.37亩,有林地7409.3亩.全镇有2个支部,义务教育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村级小学11所。 历史沿革 牛郎镇原属铜仁县(今铜仁市)管辖。1949年11月铜仁解放后,牛郎划为铜仁县第五区。1950年1月,成立铜仁县第五区人民政府,同年9月,改为铜仁县第五区人民区公所。1955年8月,改称铜仁县牛郎区公所。1957年1月8 日,牛郎区所辖的牛郎、木寨、大鹏溪、中寨、介牌、银岩、大兴、沙坝8个乡正式划归松桃苗族自治县管辖,2月,大鹏溪乡并入牛郎乡。1959年1月,建立区社合一的牛郎人民公社;1961年7月下旬,调整人民公社规模,撤销区社合一的牛郎人民公社,重新设立牛郎区公所。1967年12月12日牛郎区公所被夺权,成立了牛郎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4月,撤销牛郎区革命委员会,恢复设立牛郎区公所,下辖牛郎、木寨、大兴、银岩、沙坝五个乡级政权组织。1992年,我县进行撤区并乡,撤销区级政府,合并原牛郎、木寨两个小乡镇区划组建现牛郎镇。现有桐花之乡----铜仁后花园之称。 行政辖区 所辖村:牛郎村;中寨村;木寨村;凯保村;岑朵村;开门村;大河村;贵阳溪村(齐心村);格老村;松江村;矮红村;大鹏溪村;红卫村;四茶村;黄腊村。 人口总数:22415人 农业人口:20025人 非农业人口:2390人 行政区面积:94.4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汉族;侗族 发展口号:绿色苗乡,绿色家园 农业,交通 牛郎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耕地面积:13425.0亩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和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油桐、大豆,境内交通便利,公路村村相连,“大普”油路穿境而过,东与铜仁大兴机场相通,南连榆怀铁路铜仁站,西接沙坝至普觉寨英古镇。2011年牛郎镇至铜仁小江口公路(牛江公路)通车,牛郎镇到铜仁市城区的距离缩短为30公里,极大的方便了牛郎镇与铜仁市的联系。 - 地貌 牛郎地质地貌复杂、溪流交错、矿产资料丰富。目前已控明的有钒矿、锰矿、磷矿,水晶矿、硫铁矿、铅锌矿等。其中钒矿位于牛郎关马坡—木寨—松江,矿层出露长达10公里,远景储量达6780万吨,现正在开发利用。 - 植被 牛郎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旅游资源丰富,有雄伟的伏魔山,神奇的飞蛾洞。镇内大部分为荒山,面积占40%以上,有10%的油桐林,树龄在10—20年。其次有少部分松、杉林及灌木林地,全镇森林覆盖率在30%左右。 |
九江乡 |
九江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城西12公里处,乡府驻地炮里村,东临蓼皋镇,南与大坪镇接壤,西与妙隘乡相连,北与重庆市秀山县巴家乡交界。行政区域总面积5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62%,耕地面积6127亩,境内属低山丘陵地貌。 全乡原共辖13个行政村,现辖9个行政村,148个村民组,3380户,1532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8人,少数民族人口136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8%。 - 经济建设 全乡主要以发展种养殖为主,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无支柱产业,属于全县极贫乡镇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乡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强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和救助逐步得到落实;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前进,安全生产保持“双降”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计划生育工作显著进步;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建设成效明显。近两年来全乡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2006年,全乡地方生产总值126为万元,财政收入为21.57万元,占任务数的106%。粮食总产量3251吨,经济作物12.1吨,烤烟总产量6.6万斤,农民人均收入为952元。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645万元。全年全乡共出生1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内,计划生育率为91.3%,完成四术任务401例。 2007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4万元,同比增长5%。全年全乡共完成杂交水稻3625亩、推广玉米2800亩、优质稻1980亩,推广水稻旱育浅植700亩、两段育秧850亩,玉米肥球育苗2700亩;2007年全乡共种植烤烟450亩,烟叶收购总量5.3万斤,均价7.1元,实现产值38万元,实现税收4.5万元全年发放特困户救助金135160元,救灾救济款3.35万元,救济粮食1万公斤。全年共出生人口13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本年度获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二等奖。全年共完成“四术”304例,其中上环130例,男扎141例,女扎33例,人引30例。一孩上环及时率为92.56%,二孩结扎及时率为80.6%。畜牧工作:大牲畜存栏3354头,出栏992头,出栏率为30%。生猪存栏11430头,出栏12388头,出栏率为108%。家禽存栏33460羽,出栏47920羽,出栏率为143%。实现肉类总产量1254.95吨,比上年增加312.25吨,畜牧总产值达1800万元,新增畜禽养殖大户20余户。全年合作医疗报销补偿金116129.62元,2008年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收交参合金126250.00元,参合率95%。 |
世昌乡 |
世昌乡是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下辖的乡镇之一。世昌乡是民族英雄龙世昌的家乡,乡内的人民为了纪念他直接把乡名命名为世昌。世昌乡位于梵净山麓、松江峡谷东面,东接盘石镇,南与蓼皋镇扒龙村、长坪乡交界,西与西南分别与蓼皋镇毗邻,北与长兴镇接壤。乡政府驻地犀牛洞,距县城0.5公里。国土面积9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5公顷,其中田59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9.8%,土25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0.2%,人均耕地面积0.54亩。 全乡辖1个居委会,19个行政村,179个村民组。乡政府驻地道水村犀牛洞组,于1984年11月从原沟咀村迁址犀牛洞至今。全乡总人口24362人,其中农业人口2389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8%;非农业人口466人;少数民族人口2267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4.5%;全乡以苗族为主,占全乡总人口的92%。 - 地理概况 境内地势呈南北长、东西短,且多为低山丘陵地貌,海拔在450—650米之间。属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400mm,无霜期291天,适宜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花生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矿产资源丰富,有钒矿、铅锌矿、锰矿。目前,这些矿产资源通过权威部门验证,只待国家专门部门、机构批准,可以开发利用。 |
正大乡 |
正大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东部,东邻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乡,西接本县盘信镇,南接大兴镇,北抵长坪乡及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乡政府驻地正大营,距县城60公里。 正大乡国土面积10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248亩,其中田15121亩,土3127亩。辖20个村1个居委会,105个村民组。至2007年末总户数4556户,总人口24690人,其中农业人口23977人,非农业人口713人,全乡总人口的75%以上为苗族,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全乡2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部实现通电、通路。有中小学23所,村级定点医疗机构18个,乡级定点医疗机构1个。 - 自然资源 该乡地形狭长,东南距约40公里,呈带状,行政区域内地势不平,海拔高度600—1200米不等,平均海拔720米。主要盛产茶叶、优质大米、烤烟、中药材等。境内人民族风情浓郁,蜚声海外的正大瓦窑花鼓艺术之乡。2007年,铜仁行署公布该区首批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乡瓦窑花鼓艺术是全县仅有两个入选项目之一;有现正在开发的省级名胜旅游景点苗王城。 |
长坪乡 |
长坪乡位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贵州省东北部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湘黔二省交界处。东与湖南省凤凰县两林乡、腊尔山镇接壤,南与盘信镇毗邻,西连世昌乡,北与盘石镇毗邻。全乡耕地面积1.0062万亩,其中田0.8023万亩。全乡辖14个行政村,118个村民组,2913户、14600人,其中农业人口13530人,占总人口的97.5%。人口以苗族、侗族为主。森林覆盖率38%。 该乡种梨历史悠久,梨树品种较多,素有“梨乡”之称。全乡现有梨树数千株,产量在20万公斤以上,直接经济价值达10万元以上。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007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66万元;工业总产值512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6万元;农业生产总值2626万元。 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乡有普通中学1所,在校学生405人,教职工22人。小学12所,教学点1个,在校学生2219人,教职工77人,毕业升学率达99.5%。有乡卫生院1所,病房8间,医务技术人员4人。 乡镇企业不断发展。目前有乡镇企业104个,从业人员580人,总产值680万元,总收入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乡新修通寨公路5.5公里。有5个行政村安装自来水,全乡全部通电,11个村通公路,乡公路和农村电网覆盖率达100%,11个村通移动电话;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远程教育站点1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256个。新建生态沼气池508口。 |
太平营乡 |
太平营乡位居松江河上游,距松桃县城以南10公里,松印、铜松、迓大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全乡辖17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5127户,2376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3%。 国土面积7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915亩。素有松桃“南大门”之称誉,是松桃县城一个颇具发展前景的“后花园”。 境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山川毓秀,四季分明。近几年以来,太平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始终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无论经济或是社会都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 |
平头乡 |
平头乡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中南部,距县城西南32公里,东经109°04′10″,北纬28°13′,海拔425米。乡驻地平头司(平头为历代土司驻地,故名平头司)为集镇,每逢二、七日赶集。东接盘信,南接沙坝,西与普觉接壤,北以大坪、孟溪为邻。全乡面积11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36亩,其中田9086亩,土3927亩。辖13个行政村,184个村民组,137个自然村寨。现有人口23142人,其中男12389人,女10753人。少数民族468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0.2%(苗族占18.6%,土家族占0.63%,侗族占0.61%,仡佬族占0.4%)。 资源气候 境内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丘陵、山地并存,河谷坝地较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8℃--18.0℃,年降雨量1513毫米--1550毫米。主产水稻、玉米、红薯、油菜、花生。全乡多系砂质土壤,宜于红薯、花生生长,为全县生产红薯、花生乡之一。 经济发展 2007,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县“强农稳乡、工业富乡、畜牧活乡、生态立乡、科技兴乡”的发展战略和“两年重点突破、五年大见成效、十年步入经济快车道”的发展步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全乡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822万元,同比增长5%;完成财政收入72万元,完成占任务的172.5%,地方财政总收入超额完成县人民政府下达的任务;全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06万元,同比增长6.5%;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302万元,实现增加值103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达790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2.71万吨,同比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50元,同比增长6%。建立了养殖小区1个,发展养殖大户18户。全乡生猪存栏17258头,大牲畜存栏5126头,山羊存栏3859只,家禽存栏49865羽;比上年同比增长13%、12%、16%、15%。造林1500亩,退耕还林增至22900亩,经济果林增至70亩。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推动全乡以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其他情况 同时,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两基”工作进一步巩固,中小学入学率分别为98.3%、98.7%,辍学率分别控制在3.4%、3.1%。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发展。2007年度共出生241人,政策外生育29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8.0%,期内人口出生率10.42‰,死亡1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8‰,男女性别比119;共完成手术403例,四术任务占年任务的100.75%。全乡有定点医疗机构18个,全年参合人19521人,全乡全年共报销医疗补偿300054.45元,200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坚持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截止12月20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18947人,参合率达98.55%。 |
大路乡 |
位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梵净山东侧,是渝怀铁路过境地,与本县妙隘乡、冷水乡、松桃次中心孟溪镇及重庆市秀山县兰桥镇接壤。 大路乡风雨桥 全乡国土总面积77.2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4%,耕地面积15380亩,草山草场4297亩,平均海拔440米,辖14个村225个村民组6903户29129人,以汉、土家、侗、苗族为主,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乡。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周边地区锰储量9000万吨以上,境内-储量达4000万吨。境内以松印油路、大兰公路为骨干,通村公路为辅助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渝怀铁路南北贯穿9.8公里,距松桃火车站7.8公里,铜仁机场80公里,2007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432万元,人均收入168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2:24:14。全乡共有22个党支部,575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452名,女党员55名,有流动党员92名。 教育文卫社会服务事业进一步发展。全乡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1654人,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79人,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3415人,教职工135人。全乡有卫生院2所,其中民办卫生院1所,有卫生技术从业人员8人,14个行政村有片区医疗点和村级卫生室,有村卫生员14人;地面卫星收视覆盖全乡14个行政村,有线电视收视率达100%,全乡14个村均通移动电话,10个村通程控电话。 |
妙隘乡 |
妙隘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部边缘,距县城45公里,地处黔渝两省交界处,东接九江乡,南邻大坪场镇,西与孟溪镇、大路乡接壤,北与重庆市秀山县兰桥镇、巴家乡大范围毗邻。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1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6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75亩,其中田6400亩,退耕还林面积11000亩,荒山造林8130亩。辖18个行政村,109个村民组,2007年总人口1796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3%,主要以苗族、土家族为主;境内主要矿藏是-,储量为2153万吨。 2007年,全乡总收入4612万元,其中:畜牧业收入达到1754万元;二、三产业收入达88万元;农业增加值达363万元;工业增加值达1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0元。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妙隘—新庄通村公路建设的土石方工程;寨石—大沟通村公路建设正在修建中;大沟经龙家堡—岩门的通村公路建设已立项;完成了总建筑面积2200余平方米的18个村级办公楼和部分村的村级卫生室建设; 完成了0所在地人畜饮水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完善了妙隘中学、界牌小学、黄木小学和塘坳小学等教育工程的附属设施建设;卫生院住院大楼在年内投入使用;完成了妙隘至巴家通村公路中的桥梁建设。 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服务事业不断发展。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750人,教职工45人,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1904人,教职工68人。教育两基攻坚获全县第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获全县三等奖;加快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群众就医提供方便。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做到应保尽保,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
冷水溪乡 |
冷水溪乡位于梵净山东麓,距松桃县城56公里,东邻大路乡,南接孟溪、乌罗,西连印江、石粱,北达重庆秀山,是省定二类贫困乡。总面积142.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855公顷,其中:田483公顷,土372公顷。辖17个行政村269个村民组。全乡有中学2所,小学15所,卫生院1所。2005年末,14个村实现村通公路,公路里程达61公里;全乡总户数5162户,239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8人。 气候资源 全乡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水稻、红苕、马铃薯、药材、烤烟等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生长,其中烤烟是该乡的支柱主产业之一。乡内矿藏、森林、水资源丰富。矿资源以锰、钒、磷、硫等为主,森林覆盖率排在全县前列,冷水又是沅江河流域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价值高,其中己开发利用的有白马泉电站、大鱼泉电站、犀牛洞电站。 旅游及经济 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迷人的自然风光,境内环境优美,是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三二九佛洞、仙人桥、大鱼泉水库与梵净山佛教圣地形成—体。冷水又是该县红色政权最早诞生之地,是开发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地理想环境。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生产总值达到3362万元,财政总收入92.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万元;居民储蓄存款500万元,贷款余额4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6万元;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301吨,人均纯收入为1148元。 |
石梁乡 |
石梁乡位于贵州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下辖: 520628209200 210 石梁村委会 520628209201 220 胜利村委会 520628209202 220 大河村委会 520628209203 220 两岔河村委会 520628209204 220 白鸟村委会 520628209205 220 凯梭村委会 520628209206 220 红石村委会 520628209207 220 简家沟村委会 520628209208 220 革善村委会 |
瓦溪乡 |
瓦溪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方向,地处东经108°38′至108°47′与北纬28°20′至28°30′之间,距松桃县城122公里,东与重庆市秀山县茅坡乡和塘坳乡接壤,西与重庆市酉阳县的南腰界乡、天山乡毗邻,南与本县甘龙镇相连,北与重庆市酉阳县李溪镇相邻。辖9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6个民族共10286人。国道326线呈南北走向穿过瓦溪乡境内,是瓦溪乡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瓦溪乡地域广阔,境内群山环绕,地势高低起伏。最高处在岩桑坝村,海拔1470米,最低处的炉坪村的关子门,海拔只有470多米,境内绝对高差达1000米,平均海拔800米。河流二条共10公里,流域面积在0.8平方米以上的有一条。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瓦溪乡境内春暖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 相关介绍 瓦溪乡总面积122.3平方公里。有耕地978公顷,其中田298公顷。有林地6975公顷,其中林地412公顷、灌木林地450公顷,疏林地494公顷、人造林地412公顷。自然资源丰富,目前有野猪、野山羊、野鸡、野兔、刺猬、钻山钾、野猫、蛇等野生动物;有白术、五陪子等野生名贵中药材;同时具有娃娃鱼等稀有鱼种,岩桑坝村有一定储量的铅锌矿。优质烤烟生产基地正在建成。2003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强农稳乡、基地强乡、科教兴乡”发展战略。结合本乡实际,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到2005年,瓦溪乡已发展成为全县唯一的万担烟叶生产乡(镇),同时瓦溪乡的炉坪村成为了全县唯一的烤烟生产千亩村,全乡人均烤烟收入达600元以上。 经济发展 2007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6.194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万元,烟叶税69万元。共有8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510户农民种植烟叶,共种烟4010亩。烟叶收购量达60万斤,为该乡农民实现现金收入314万元,实现烟叶税收69万元。烤烟产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找到了一条适合瓦溪乡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 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瓦溪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利用地区“十年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的大好时机,大力兴修水利。近两年,修建小山塘2个,小水池近100个,小水窖56个,管引5.3公里,解决了炉坪、瓦溪两个村近2300人的人畜饮水问题和烤烟生产用水问题。2007年建好了91口容积共为8517立方米的小水池,完成了5.3公里的管引工程。同时,未通公路的小沟村群众通过集资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开始动土修建小沟村公路。目前为此,还有岩桑坝村未动土修建通村公路。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学习科学发展观为契机,以开创“三级联创”、“三创三强”、以“保生态、强产业、促发展、构和谐”为主题,把瓦溪打造成“优质烤烟大乡”、“休闲避暑之乡”、和“畜牧养殖之乡”。 烤烟产业蓬勃发展。到2005年,瓦溪乡已发展成为全县唯一的万担烟叶生产乡(镇),同时瓦溪乡的炉坪村成为了全县唯一的烤烟生产千亩村,全乡人均烤烟收入达600元以上。烤烟产业的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效找到了一条适合瓦溪乡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 此外,发展畜牧养殖大户35户;吉利烧石厂建成投产实现了瓦溪工业零突破;交溪红色生态旅游项目签约使瓦溪旅游业开发提到日事议程。 全乡各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朝着构建小康、和谐瓦溪而努力奋斗 |
永安乡 |
永安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部,距离县城112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85.4平方千米,共辖11个行政村耕地总面积6795亩,总人口13765人,其中:常住人口11370人,外流人口4395人,总户数3342户,少数民族3086人,非农业人口278人,人口出生率9.27%,自然增长率3‰,计划生育率93.8%,森林覆盖率38.2%。全乡现有中小学10所(含教学点),学生2212人,其中:中学1所,在校学生716人;小学9所(含教学点),在校学生1496人。截止2007年年底全乡已基本修通村级公路,有三分之一的村组已修通村组公路。通讯设施除中国电信在全乡安装的230多门座机电话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分别在该乡全面开通并广泛使用。 全乡基本没有乡镇企业,属于纯农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682元,全乡2007年粮食总产量4999吨。地方财政收入极小,2007年共收入23.8万元,是全县的贫困之乡。2007年种植烤烟836亩,生产烟叶68729.31公斤,创税总产值达127374元。生态畜牧业养殖规模扩大,全年生猪存栏10345头,出栏11907头,大牲畜存栏3033头,出栏1532头,羊存栏896只,出栏1265只,禽类共计30079羽,肉类总产量1316.45吨,禽蛋产量94.4吨,蜂蜜175群,产蜜0.6吨,畜牧业总产值达1623万元。目前,生态畜牧业养殖已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全乡已完成退耕还林9259.5亩,荒山造林6200亩,实现林业产值222.54万元。 |
木树乡 |
木树乡位于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北部,距县城31公里。东邻湖南省花垣县民乐镇,南连世昌乡,西接长兴堡镇,北抵迓驾镇。全乡行政区域面积78.4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3个村民组,聚居着苗、汉、土家、侗族等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1.8万的85%。全乡公路通车为50公里,移动通迅网络覆盖68%以上的村,年发电量2550万度,森林覆盖率达35.4%。 - 相关介绍 全乡有中小学12所,在校生2870人,任教教师135人:卫生院2所,卫生技术员8人,病床位22张:广播电视“村村通”2座,综合覆盖率为60%以上。 全乡以种粮为主,主产水稻、玉米、红薯。经济作物主耍有:油菜、反季节蔬菜、烤烟、花生、大豆;林业经济主要有:金果林、柑桔、杨树、中药材。主要工业有:锰粉加工、电解金属锰、发电、锻烧石灰、烧制砖瓦,生产粉条。 - 特色发展 木树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苗族绝技“上刀山、下火海”享誉全国,风靡海外,傩堂戏,花鼓戏、苗歌对唱等深受人们喜爱,流传甚广,虎渡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木树汛碑以及修建于光绪年间的石龙河桥都具有旅游开发潜力。 2007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281万元,其中一产3102.5万元,二产975.5万元,三产1203万元;粮食总产量3698吨;财政总收入完成11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3万元,农民纯收入实现9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万元。 |
黄板乡 |
黄板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境北部,东北部与本县长兴镇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梅江镇交界,南连蓼皋镇。东西长11.8公里,南北宽12.5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3公里。介于东经109°2′12″—109°12′36″,北纬28°13′18″-28°19′6″之间,属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过渡到湘西,川东丘陵的斜坡地带。 地势东高西低,平均海拔670米,东部属丘陵地带,西部为砂丘岩沟谷。国土面积1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80公顷,其中灌溉面积水田872公顷,望天田891公顷,旱地1441公顷,退耕还林地面积734公顷,辖黄板、自川、大寨、上棚、大门洞、当摆、卡落、纳冲、前丰、彭宗、瓦厂、妙湾、小湾、高坪、格党、石宝溪、大田、龙硐、泡木、散水、天心、茶元、大坳、凤凰、盐井、峥岘、金龙、青峰28个村和1个居委会,211个村民组,149个自然寨,6094户,总人口2996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全乡有乡中学1所,乡完小1所,村完小8所,8个小学教学点。在册学生4368人,其中中学生287人,入学率85%,小学生4081人,入学率98%。全乡设有卫生院1个,病床12张,村卫生室18个,全乡医务人员68人,麻疹苗、卡介苗、脊灰糖丸等预防接种率均达98%以上。 |
沙坝河乡 |
沙坝河乡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西南边陲,处于东经109°28′~109°12′,北纬27°52′~27°59′之间。东与牛郎、盘信两镇毗邻,南与江口县桃映乡接壤,西与普觉镇梁洪村相邻,北与平头乡相接。 . 沙坝河乡位于松桃的西南边陲,东与盘信、牛郎毗邻,南与江口县桃映乡接壤,西与普觉镇梁洪村毗邻,北与平头乡毗邻:距县城62公里,海拔390土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06亩,人均占有耕地0.45亩。全乡辖10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2463户,居住有苗、汉、土家、侗族、仡佬等民族12442人;全乡有退耕还林3709.8亩,其中:杨树1380亩,杉木2265.6亩,经果林55,2亩:人均产粮38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189元,粮食总产量0.62万吨,人口自然增长7.5‰:境内交通十分方便,渝怀铁路和大兴至普觉油路从境内穿越而过;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英石、钒矿等,其中犹以石英石得天独厚,其质量居全国第二位,且储量大、品位高;主产水稻、玉米、红薯;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重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主要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 - 人口民族 沙坝河乡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西南边陲,东与牛郎、盘信两镇毗邻,南与江口县桃映乡接壤,西与普觉镇梁洪村相邻,北与平头乡相接;距县城62公里,海拔390米,国土面积6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06亩,其中:田3501亩,土4005亩;位于东经109°28′至109°12′,北纬27°52′至27°59′之间。全乡辖10个行政村,92个村民组,2523户,13200人,境内居住有汉、苗、土家、侗、仡老、羌六个民族,汉族主要居住在沙坝、凉风、泡木、桐木、红沙五个行政村;土家、侗、仡老、羌族杂居在汉族村寨中。少数民族以苗族最多,有6504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王家普、界牌、茅坪、半河、天星五个村。全乡有姓氏42个,最多的姓氏是吴姓,有4065人,最少的姓氏是贺姓,有4人。 - 地势 境内群山起伏,地势高低悬殊,属典型的山地地形,整个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山脉走向呈北高南低形态,最高山峰在与牛郎镇交界的风水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40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168小时,无霜期295天,适合农业生产;土壤以沙土为主,有少量红土。适合花生、油菜、红薯、油桐、杉树生长;境内气候温和,动植物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英石、钒矿、磷矿等,其中犹以石英石得天独厚,其质量和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 历史沿革 沙坝河乡在1992年以前,属于小乡,名叫沙坝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沙坝乡成为独立乡,上升为科级单位,并改名为沙坝河乡,因境内沙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沙坝乡在1956年前属于铜仁县管辖,1956年12月松桃成立苗族自治县,沙坝划归松桃管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