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铜仁市 >> 松桃县 >> 黄板乡 >> 金龙村

金龙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金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龙村简介

  金龙沟:原称鸡笼。以产鸡蛋著称。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约15公里处,辖14个村民组,312户,1269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8.6亩,农田保灌面积42.6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红卫初级社,1957年改称红卫高级社,1958年-,改称红卫大队,辖区未变。文革后,分大队,辖雷家、上寨、杉木湾、小塘、刘家湾、金龙沟、上院子、小鸡笼、滥草坪,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金龙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0628213 554100 -- 查看 金龙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龙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金龙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格党村

  格党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正北方约18公里处,辖5个村民组,158户,672人。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8.4亩,有1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110亩,主产水稻、玉米。1969年与石宝溪、小天营、红石板并为红石大队、文革后分大队,称格党大队,辖上、下格党,境内有小(一)型东方红水库一座,东方苗王湖在格党村内。   

自川村

  自川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东南方约0.5公里处,辖5个村民组,186户,1012人,以苗族为主。总面积3.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1.05亩,农田保灌面积45亩,主产水稻、玉米,自川村因自川坳而得名,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自川初级社,辖自川、干塘,1957年改称自川高级社,1958年-,改称自川大队,辖区未变。1966年0,并入光明大队。文革后,分大队,称自川大队,辖自川、干塘、道龙,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自川村,辖区未变。  

黄板村

  黄板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辖5个村民组,145户,732人,以侗族、土家族为主。总面积3.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4.84亩,松秀公路穿村而过,农田保灌面积54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光明初级社,辖黄板自然寨,1957年改称光明高级社,1958年-,改称光明大队,辖区未变。1966年0,并大队,增辖干塘、自川、道龙、两茬河、大门洞。文革后,分大队,辖黄板、两茬河,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黄板村,是花灯、茶灯发源地之一。  

大坳村

  大坳村:因境内大坡得名。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方约10公里处,辖6个村民组,116户,532人,汉、侗、土家、苗等组杂居。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4亩,农田保灌面积26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前进初级社,1957年改称前进高级社,1958年-,改称前进大队,辖区未变。文革后,分大队,辖小坳、大坳、斋公坳、腊螃沟,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大坳村。境内盛产工业原料油桐树。  

茶园村

  茶园村:以种植茶叶为名。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方约3公里处,辖8个村民组,196户,955人,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25亩,1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20.25亩,主产水稻、玉米、花生。文革期间与凤凰村并为永红大队,文革后分大队,称茶园大队,辖水源头、塘坳上、罗家、蒋家湾、九远塘、茶园坳、茶园,1984年改陈茶园村,辖区未变。  

盐井村

  盐井村:以水井出盐水得名。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约6公里处,辖7个村民组,192户,1005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4.2亩,仅有1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28亩,主产水稻、玉米、茶叶。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盐井初级社,1957年改称盐井高级社,1958年-,改称盐井大队,辖区未变。文革后,分大队,辖老山、偏岭坡、上棚、盐井、水井湾、金龙顶,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盐井村。境内盛产桐木、兰竹。2005年粑粑棚至盐井通村公路竣工,现在盐井水库正在建设中。   

金龙村

  金龙沟:原称鸡笼。以产鸡蛋著称。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南方约15公里处,辖14个村民组,312户,1269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8.6亩,农田保灌面积42.6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红卫初级社,1957年改称红卫高级社,1958年-,改称红卫大队,辖区未变。文革后,分大队,辖雷家、上寨、杉木湾、小塘、刘家湾、金龙沟、上院子、小鸡笼、滥草坪,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金龙村。  

青峰村

  青峰村:以山为名。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偏南方约12公里,辖13个村民组,224户,1058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9.124亩,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是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一条河沟路。农田保灌面积48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青峰初级社,1957年改称青峰高级社,1958年-,改称青峰大队,辖区未变。文革后,分大队,辖镰刀湾、两河口、河坝、邓阳坪、坟顶上、板栗坳、抗家坡,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青峰村。2006年峥岘至青峰公路竣工,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61%,青峰河是沅江水源地的发源地之一。   

凤凰村

  凤凰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方约8公里处,辖7个村民组,185户,815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25亩,1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57亩,主产水稻、玉米、花生。文革期间与茶园村并为永红大队,文革后分大队,称凤凰大队,辖两溪塘、大榜坡、大坪、干山、凉伞溪、陈家,1984年改陈凤凰村,辖区未变。干山为群众-地,每逢六月六,集中于此唱歌、朝歌。  

峥岘村

  峥岘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方约10公里处,辖17个村民组,385户,1812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2.1亩,农田保灌面积58亩,主产水稻、玉米、花生。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红星初级社,1957年改称红星高级社,1958年-,改称红星大队,辖区未变。文革后,分大队,辖田家、峥岘场、半坡、中棚、大堰沟、大堰、鄢家、屯背后、回龙寨、吴家寨、罗家,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峥岘村。境内有凤凰村至金龙村,峥岘至茶园坳两条通村公路,是峥岘老片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峥岘集乡辐射周边群众1.5万人,是黄板乡物资集散地,是松桃花灯、龙灯的发源地之一。  

彭宗村

  彭宗村位于迓-大二级路边,全村453户,1316口人,耕地962亩,党员16人。近几年来,村支部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努力工作,使党建与经济建设实现了协调发展,2009人均纯收入2200元.彭宗村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乡全面工作二等奖,2010年荣获乡全面工作一等奖。   

纳冲村

  纳冲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东南方约3公里处,辖8个村民组,320户,1511人,以苗族为主,总面积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8.98亩,201省道穿过2个自然寨,另有1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58亩,主产水稻、玉米。以下纳冲为名,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小龙寨初级社,辖和平洞、下纳冲、上纳冲、小隆寨,1957年改称小龙寨高级社,1958年-,改称纳冲大队,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纳冲村,辖区未变。   

泡木村

  泡木村:以盛产泡木而得名。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方约18公里处,辖10个村民组,193户,1036人,总面积3.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1亩,农田保灌面积62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泡木初级社,辖向家、张家、李家湾、滕家、秦家、,1957年改称泡木高级社,1958年-,改称泡木大队,辖区未变。1966年0,并大队,增辖岩脚、黄腊沟。文革后,分大队,辖区未变,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泡木村。  

卡落村

  卡落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正东方约3公里处,辖5个村民组,170户,957人,以苗族为主。总面积3.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1.19亩,农田保灌面积67亩,主产水稻、玉米。松桃至迓架公路穿村而过。以卡落塘为名,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五星初级社,辖卡落、凤田沟,1957年改称五星高级社,1958年-,改称五星大队,辖区未变,1984年大队改村,称为卡落村,辖区未变。   

石宝溪村

  石宝溪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正北方约19公里处,东方红水库上游,辖4个村民组,130户,671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2.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82亩,农田保灌面积41亩,主产水稻、玉米。1969年与上、下格党并为红石大队,因盛产红石为名,辖石宝溪、小天营、红石板。文革后分大队,称红石大队,1984年该称红石村,1992年称为是石宝溪村。  

大田村

  大田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正北方约20公里处,辖4个村民组,112户,537人,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83亩,有1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26亩,主产水稻、玉米、花生。1969年与龙洞村并为龙洞大队,文革后分大队,称大田大队,辖大田坳、大面山、凉水井,1984年改称大田村,辖区未变。2000年修通长兴大理排至大田坳通村公路。  

龙洞村

  龙洞村:以洞为名,据称有龙居住洞中。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正北方约24公里处,辖7个村民组,168户,868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3.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4.01亩,没有1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48亩,主产水稻、花生、玉米。1969年与大田坳、大面山、凉水合称龙洞大队,文革后分大队,仍称龙洞大队辖龙洞,1984年改称龙洞村,辖区未变。2007年修通长兴大理排至龙洞通村公路。   

妙湾村

  妙湾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东北方约13公里处,辖4个村民组,369户,1907人,以汉族、土家族、侗族为主。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6.08亩,农田保灌面积52.1亩,主产水稻、玉米、烤烟。1969年为妙湾大队,辖中寨、小龙寨、破岩洞、妙湾。1984年,改大队为村,称妙湾村,辖区未变。妙湾村盛产烤烟。  

瓦厂村

  瓦厂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北偏东方约12公里处,辖6个村民组,276户,1456人,以汉族为主,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0.9亩,农田保灌面积98亩,主产水稻、玉米。1969年称为瓦厂大队,包括禾梨平、店上、下塘、大湾、小湾、老寨、洞口、牛圈湾。文革后分大队,称瓦厂大队,辖瓦厂、下塘。1984年大队改村,辖区不变,称瓦厂村,辖区内水源丰富,盛产水稻是黄板乡重要的产粮区,是瓦厂老片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前丰村

  前丰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东偏北方约2公里处,辖8个村民组,135户,691人,以苗族为主。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7.96亩,农田保灌面积54亩,主产水稻、玉米。1969年与彭宗村并为彭宗大队,文革后分大队,改称前丰大队,辖上界牌、下界牌,1984年大队前丰村,称前丰村,辖区未变。   

上棚村

  上棚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方约8公里处,辖3个村民组,133户,637人,总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9.17亩,农田保灌面积29亩,主产水稻、玉米、烤烟。1969年前属散水村,辖田湾、狗脑洞、杀牛坡、山脚坡。文革后分大队,称上棚大队,1984年大队上棚村。称上棚村,辖区未变。境内茶叶山林场,以杉木为主,面积达1700亩,1995年粑粑棚至田湾通村公路竣工。  

天星坡村

  天星坡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偏北方约3.5公里处,辖7个村民组,218户,971人,以汉族、土家族为主。总面积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53亩,201省道从村背后经过,农田保灌面积26.7亩,主产水稻、玉米。由天星坡雄伟多险而得名,1956年称天星坡初级社,辖上天星桥、下天星桥、麻阳棚,1957年改称天星坡高级社,1958年-,称天星坡大队,辖区未变。1984年大队改村,称天星坡村,天星坡上建有天马山寺,形如天马,每年6月8,男女老幼皆去朝奉,香火旺盛。   

大门洞村

  大门洞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正西方约2公里处,辖3个村民组,206户,970人,总面积3.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0.82亩,201省道从村前经过,另有2个自然寨通村级公路,农田保灌面积49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称连塘初级社,辖大门洞、小茶园、天堂、烂门洞,1957年改称连塘高级社,1958年-,称连塘大队,辖区未变。1966年文革,并大队,大门洞、小茶园并入光明大队。天堂、烂泥沟并入新华大队,文革后,分大队,称为天堂大队,辖区未变。1984年大队改村,称大门洞村,辖区未变。2006自川至大门洞、烂泥沟通村公路修建完毕,群众由此改变了肩挑背驮的窘境。辖区内盛产油桐,“层层岩”,县城大多青石板、碑岩、基脚岩大多盛产于此。  

大寨村

  大寨村:座落于黄板乡政府所在地西面300米处,辖9个村民组,341户,1782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4%。全村总面积3.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35.44亩,农田保灌面积600亩,主产水稻、玉米、红苕;全村人均纯收入1100元;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外出务工、养殖业等;全村现有4个自然寨未通路,人畜饮水困难,只有近900人接通简易自来水(直接接引山泉水,没有任何消毒设施);1999年大寨村曾种植过板栗树400多亩,现存活约100亩;种植有药材黄桅子800亩,因无奖金管理,没有发挥作用。1956年称新华初级社,辖大寨、老汗沟、客麻湾、上茶叶山、下茶叶山,1957年改称新华高级社,1958年-,称新华大队,辖区未变。1966年文革,并大队,增辖天堂、烂泥沟,文革后,分大队,辖大寨、老汗沟、客麻湾、上茶叶山、下茶叶山。1984年大队改村,称新华村,1992年改为大寨村,辖区未变。辖区内茶叶山林场1990年成为全县非耕地开发试点,古传在有茶叶山有一位正直、勇敢的苗族青年天林相公,因不满当时社会黑暗,奋起-,最终被朝廷杀害。   

当摆村

  当摆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东偏北方约2公里处,辖8个村民组,346户,1624人,总面积3.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8.58亩,农田保灌面积37亩,主产水稻、玉米。1956年成立初级社,称五星初级社,辖新寨、小卡落、东山寨、磨岩寨、上道龙,1957年改称五星高级社,1958年-,改称当摆大队,辖区未变。1984年大队改村,1992年改称为当摆村。辖区内铅锌矿,盛产磨刀石。   

小湾村

  小湾村座落在黄板乡政府所在地正北方约12公里处,辖13个村民组,219户,1074人,以苗族为主。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221亩,农田保灌面积76亩,主产水稻、玉米。1969年以前属瓦厂大队,文革后分大队,称小湾大队,辖大湾、小湾、洞口、牛圈湾。1984年大队小湾村,称小湾村,辖区未变。辖区内水源丰富,盛产水稻。2008年全村所有村民组全部实现通车,辖区内有一天然溶洞,通至我乡散水村,洞内怪石林立,极具旅游价值。   


金龙村特产大全




金龙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