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西南州 >> 兴义市 >> 郑屯镇 >> 绒窝村

绒窝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绒窝村谷歌卫星地图)


绒窝村简介

  绒窝村位于兴义市东部,郑屯镇南面,距兴义市区17公里,距郑屯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7~105°58′,北纬25°35′~26°06′之间,在马岭河峡谷—万峰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岩溶生态区、省级自然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带,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中生代三叠纪地层,组成岩石为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区域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7℃,年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土壤为黑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水稻土,全村辖6个村民组,198户,834人,分别居住14个自然村寨,其中布依族75户,322人,苗族30户,128人,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55%,国土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5亩,稻田265亩,旱地300亩,人均吃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
  --人口总数:834人 农业人口:83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6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郑屯镇绒窝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301112 562400 -- 查看 绒窝村谷歌卫星地图

绒窝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绒窝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郑屯村

  郑屯村位于兴义市东部22KM处,座落在郑屯镇中心区,村北面有火车站,南昆铁路从北面边擦边而过。全村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846人,1864户人家,耕地面积3210亩。村中有国道324线穿村而过。是我镇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中心,我村人均纯收入高全镇平均水平。   基本构成:每户人口在3至6人之间,其中以4个人口的家庭居多。占全村人口60%以上,在家务农的人口年龄大致在50至70岁的居多。年龄在23至45周岁的人口,在外打工的,要占总人口的5分之一。从事经商和办起小型企业的,占总人口的10%左右。文化程度以初中居多,占47.5%,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点12.5%。其余的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产业发展:70%的主要来源于种粮食,种经济作物,畜禽饲养三个方面,其余的主要表现在外打和个体经营。在政府引进打工的人口占3%左右。   --人口总数:6846人 农业人口:6120人 非农业人口:726人   --行政区面积:10.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21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衣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黄花梨 办公所在地:郑屯镇郑屯村   

岩峰村

  岩峰村距郑屯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住户668户,人口2830人。毗邻民族村间歇泉景区、安龙县龙广镇坡关村、安龙县万峰湖镇毛凼子村、郑屯镇大箐村、绒泥村。岩峰村国土面积49平方公里,下辖23个村民小组。三家寨至白毡帽公路(三白通乡油路)沿线有岩峰村坡岗一、二、三、四组,古老的坡岗农贸市场处在坡岗一组和二组之间的三白路线上。   岩峰村有学校2所:坡岗中心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和岩峰小学。本村森林覆盖率达80%,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山区,是国家地质公园,是州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坡岗自然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海拔1500米,平均降雨量1480毫升,无霜期300天左右,年均气温16.1摄氏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种类1300种,其中有榉木、蔸兰等属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动物有金雕、猕猴、蟒蛇、果子狸等属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石斛、金线兰、苦参等名贵中草药。   --人口总数:2830人 农业人口:2690人 非农业人口:140人   --行政区面积:4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榉木,石斛,金线兰 办公所在地:郑屯镇岩峰村   

前丰村

  前丰村距兴义市20公里,位于郑屯镇的西部,324国道和南昆铁路穿过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4338人,1140户,其中移民98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5%。作为郑屯镇重要工业园区,前锋村辖区内厂矿企业较多。近年来,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做好服务促进工业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全村发展这一思路,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村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经济收入逐步从种植业转变为工业以及劳务输出为主,村集体经济积累年均55万元,老百姓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该村现有200人在周边企业打工,为老百姓年均增收300万元,该村人口相对集中,人民生活较为富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用村集体经济积累100万元修建前丰至龙井工业大道,投资100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去年实施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串户路建设已完工,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人口总数:4338人 农业人口:4285人 非农业人口:53人   --行政区面积:14.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水泥 办公所在地:郑屯镇前丰村   

绒泥村

  一、地理区位   绒泥村位于郑屯镇南部,国土面积26.4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布依等民族北与兴义市鲁屯镇接壤,西、西北接郑屯镇郑屯村、前丰村,西南、南临兴义市顶效经济开发区、郑屯镇大菁村、岩峰村,东临郑屯镇民族村。   二、自然环境   绒泥村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丘陵山地,平均海拔1250米,绒泥村地形北部较高,南部较低,北部平坦,南部多山。年均气温16~18℃,极端最高温度31.3℃,极端最低温度-4.9℃,一月平均温度4.6℃,七月均温26.8℃,温差变化小,气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1400㎜,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5、6、7这4个月,全年无霜期达325天。   三、交通条件   绒泥村交通网络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南昆铁路与国道324线平行穿过本村。其中南昆铁路是本村主要的铁路货运线,国道324线是本村主要的对外交通主干线。村内还将新建连接大菁村与楼纳的通乡油路。   四、行政区划   绒泥村辖15个村名小组,1047户,4045人。于2007年村级整合时有原绒泥村和团结村组合而成。   五、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绒泥村现有耕地面积900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400亩,林地面积13310亩。种植业主要以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玉米,早熟蔬菜以冬春小白菜、小瓜等为主。自然林地主要以柏树林、杉树林为主,经果林以梨树林、桃树林为主。   六、优势条件   1.绒泥村拥有大量的自然生态林,良好的资源条件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   2.绒泥村对外交通条件较好,南昆铁路、324国道平行穿过本村,良好的交通条件优势是绒泥村发展现代产业,融入区域发展的基础。   3.绒泥村具有浓郁的农村文化,其一脉相承的家族血缘关系、邻里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民族风俗是“农村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七、村域规划   1.整体定位:以发展规模化农业为主导的特色型村庄。   2.发展思路:绒泥村利用区位及交通优势,积极生产为城镇配套的蔬菜、花卉、禽畜等农副产品。   八、不利因素   1.耕地较少,山地多,农业基础薄弱,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2.农村农业的发展长期缺少技术的指导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人口总数:4045人 农业人口:3546人 非农业人口:499人   --行政区面积:24.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15个村民小组 生产总值:689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铁合金,砂石,黄花梨,早熟蔬菜,腊肉、香肠等制品 名特产品:黄花梨 办公所在地:绒泥村村委会   --自然条件:绒泥村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丘陵山地,平均海拔1250米,绒泥村地形北部较高,南部较低,北部平坦,南部多山。 资源:石灰石,砂石,   

民族村

  民族村地处郑屯镇东南部,国土面积21.3平方公里,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辖14个村民组,1096户,4316人,少数民族人口1076人,党员86名,预备党员1人,纳新党员7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曾视察过该村,该村是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陈鸣明2007年的新农村建设联席点。 基础设施:一是投资60万元完成了2.4公里通组路和1.8公里进户路的硬化;投资8万元修建公厕两个;投资50万元修建的游泳池、民族文化广场已建成使用;二是完成了供水管网设计;完成了中国电信、联通、移动机站的布点建设;农网改造已完成;修建了沼气池78口;三是投资300万元完成了三家寨至间歇泉道路油化及道路两侧和间歇泉景区的绿化工作;四是投资100万元对民族河道进行改造;五是投资175万元完成了62户由镇政府贴息,老百姓贷款进行的民居改造工作,村民利用改造后的房屋,开设了农家旅馆,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民族文化:一是成功举办了三次由省内外专家参加的民族祭祀文化研讨会;二是组建了民族表演队,制作傩面俱,开展傩戏、傩舞等表演;三是投资100万元完成了布依族原生态博物馆建设。 产业培育:一是围绕“金州十八景”之一的间歇泉,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投资275万元用于石漠化治理项目,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发展农家乐15户,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村民们种植、养殖都围着旅游业的需要转,腊肉、香肠、矮脚生态鸡上了餐桌;二是投资220万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观光农业,使之成为名贵中药材——石斛的种植基地;引导农民种植经果林,引进无籽刺梨示范种植10亩,金银花示范种植2亩;引导农民种植早熟蔬菜,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白菜连片种植800余亩,亩均收入4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引导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矮脚鸡养殖基地,向市场提供成品矮脚鸡、土鸡蛋、成品猪肉及其制品等,增加了农民收入。   --人口总数:4316人 农业人口:4185人 非农业人口:131人   --行政区面积:21.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石斛 办公所在地:郑屯镇民族村   

大箐村

  大箐村位于郑屯镇东南部,距兴义市28公里,全村现有19个村民小组、776户2277人,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布依、苗等少数民族居住。交通十分闭塞,境内只有坡白公路穿境而过,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人均年收入1560元以,人口以作房、大平地、独山、湾子等沿坡白公路较为集中,人民生活也相对贫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原有的基础设施日显落后。 下步打算:大箐村生态环境好,很适宜发展中草药种植和养殖业,结合规划将扩大坡岗片区中药种植规模,完成石斛种植5—10亩。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实施观光农业产业带,建农户+协会+公司模式,帮助农民寻找农产品销路。 存在问题:资金短缺;交通闭塞;缺乏支柱产业,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人口总数:2277人 农业人口:2277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20.0亩   --主要民族成分: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1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石斛,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郑屯镇大箐村   

绒窝村

  绒窝村位于兴义市东部,郑屯镇南面,距兴义市区17公里,距郑屯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7~105°58′,北纬25°35′~26°06′之间,在马岭河峡谷—万峰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岩溶生态区、省级自然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地带,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中生代三叠纪地层,组成岩石为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区域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7℃,年均降雨量1200~1300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土壤为黑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水稻土,全村辖6个村民组,198户,834人,分别居住14个自然村寨,其中布依族75户,322人,苗族30户,128人,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55%,国土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5亩,稻田265亩,旱地300亩,人均吃粮300公斤,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   --人口总数:834人 农业人口:834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10.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6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郑屯镇绒窝村   


绒窝村特产大全




绒窝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