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红村由原阿红、兴隆、海舍三村整合而成,主要居住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民族,国土面积22.86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组1716户6435人(洒脚雨组158户,586人,主要居住苗族、汉族,苗族占总人口的80%),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6%。该村共有二女结扎户5户(其中洒脚雨组1户),独生子女户10户。低保户123户(其中洒脚雨组13户),五保户5户。近三年来,全村农村危房改造29户(洒脚雨组12户),其中低保户改造13户,贫困户改造11户,一般群众改造5户。有0党员84人。人均纯收入3150元,人均吃粮达480公斤。村级整合后,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举文化素质高、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硬、人年轻、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人民群众公认的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周岁,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3%,初中文化程度占67%。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早日脱贫致富。
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助农增收
一是充分利用良好的气候、水源、土地、交通优势在围山湖沿公路两边引导农民种植金秋梨、晚丰梨,种植面积达800余亩,现已进入盛果期,每亩年均收入2000余元。针对兴隆、阿红一些山地广种薄收,引导农民发展李子、桃子等经果林,现李子种植面积300余亩,桃子种植面积400余亩,部分已进入挂果期,每亩年均纯收入1500余元。三是充分利用海舍、兴隆等地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发展烤烟产业,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600余亩,每亩纯收入1800余元。
二、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依托洒脚雨悠久的民间刺绣手工艺,挖掘民间民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开发现有民族服饰的基础上,逐步开发苗族特制的领带、白毛底鞋、民族包等手工艺制品。二是依托阿红村民具有传统雕刻石碑的条件,引导村民向雕刻石狮、花盆、装饰品及建筑石材方面发展,提高雕刻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三是以围山湖为依托,发展以杨氏农庄、围山湖宾馆为代表的饮食服务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搞好洒脚雨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统领,科学建设新农村。积极争取资金硬化阿红至洒脚雨的通组公路3.3公里,连户路2.5公里;新修人畜饮水池425立方米,接通了简易自来水管道1000余米,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对25户民居进行改造。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修灌溉沟渠3680米,新修烟水工程8600立方米,保证了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需要。三是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硬化通组公路2.8公里,硬化连户路4.2公里。
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该村“两委”班子是一个较和谐、富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一言堂。他们一班人,严格执行党中央在农村的一切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同时,注重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科技能手、回乡知识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在优秀党员中培养村组干部。近三年来,提拔3名年轻优秀党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8人,纳新党员18名。组织烤烟、金秋梨、服务业等培训1600余人(次),三年来,共培养烤烟种植能手、科技能手24名,种植大户19户,金秋梨种植能手16人、种植大户9户,餐饮服务带头致富能手2人。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全体村民共同致富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
五、下步工作的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搞好石漠化治理,扩大经果林种植面积;二是在水源较好的阿红、干海子、洒脚雨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种植;三是将雕刻、刺绣等民间工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四是加大农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五是加强务工培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培育好洒脚雨的芦笙舞、板凳舞,依托围山湖水库和洒脚雨特有的苗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业。
--人口总数:6435人 农业人口:6400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22.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石碑雕刻 名特产品:金秋梨 办公所在地:阿红大寨
--自然条件:民俗文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301113 | 562400 | -- | 查看 阿红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阿红村 |
阿红村由原阿红、兴隆、海舍三村整合而成,主要居住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民族,国土面积22.86平方公里,辖21个村民组1716户6435人(洒脚雨组158户,586人,主要居住苗族、汉族,苗族占总人口的80%),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6%。该村共有二女结扎户5户(其中洒脚雨组1户),独生子女户10户。低保户123户(其中洒脚雨组13户),五保户5户。近三年来,全村农村危房改造29户(洒脚雨组12户),其中低保户改造13户,贫困户改造11户,一般群众改造5户。有0党员84人。人均纯收入3150元,人均吃粮达480公斤。村级整合后,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举文化素质高、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硬、人年轻、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人民群众公认的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周岁,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3%,初中文化程度占67%。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早日脱贫致富。 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助农增收 一是充分利用良好的气候、水源、土地、交通优势在围山湖沿公路两边引导农民种植金秋梨、晚丰梨,种植面积达800余亩,现已进入盛果期,每亩年均收入2000余元。针对兴隆、阿红一些山地广种薄收,引导农民发展李子、桃子等经果林,现李子种植面积300余亩,桃子种植面积400余亩,部分已进入挂果期,每亩年均纯收入1500余元。三是充分利用海舍、兴隆等地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发展烤烟产业,2010年,烤烟种植面积600余亩,每亩纯收入1800余元。 二、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依托洒脚雨悠久的民间刺绣手工艺,挖掘民间民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开发现有民族服饰的基础上,逐步开发苗族特制的领带、白毛底鞋、民族包等手工艺制品。二是依托阿红村民具有传统雕刻石碑的条件,引导村民向雕刻石狮、花盆、装饰品及建筑石材方面发展,提高雕刻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三是以围山湖为依托,发展以杨氏农庄、围山湖宾馆为代表的饮食服务业。 三、加强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搞好洒脚雨的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统领,科学建设新农村。积极争取资金硬化阿红至洒脚雨的通组公路3.3公里,连户路2.5公里;新修人畜饮水池425立方米,接通了简易自来水管道1000余米,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对25户民居进行改造。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修灌溉沟渠3680米,新修烟水工程8600立方米,保证了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需要。三是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硬化通组公路2.8公里,硬化连户路4.2公里。 四、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该村“两委”班子是一个较和谐、富有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团结协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搞一言堂。他们一班人,严格执行党中央在农村的一切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同时,注重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科技能手、回乡知识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在优秀党员中培养村组干部。近三年来,提拔3名年轻优秀党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8人,纳新党员18名。组织烤烟、金秋梨、服务业等培训1600余人(次),三年来,共培养烤烟种植能手、科技能手24名,种植大户19户,金秋梨种植能手16人、种植大户9户,餐饮服务带头致富能手2人。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全体村民共同致富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 五、下步工作的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搞好石漠化治理,扩大经果林种植面积;二是在水源较好的阿红、干海子、洒脚雨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种植;三是将雕刻、刺绣等民间工艺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四是加大农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五是加强务工培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培育好洒脚雨的芦笙舞、板凳舞,依托围山湖水库和洒脚雨特有的苗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业。 --人口总数:6435人 农业人口:6400人 非农业人口:35人 --行政区面积:22.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石碑雕刻 名特产品:金秋梨 办公所在地:阿红大寨 --自然条件:民俗文化 |
海丰村 |
海丰村位于兴义市东北角,离市区40余公里,西与清水河、马岭相连,学校地属偏僻,曾留红军之足迹。万屯镇海丰村交通便利,洒松公路、兴海公路穿境而过,山清水秀, 公路一条,六年制完小一所,卫生院一个,个体经商户8家,其余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外出打工为辅。 --人口总数:4680人 农业人口:4350人 非农业人口:330人 --行政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衣,苗 发展口号:和谐发展,奔小康 --所辖村:16 生产总值:3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种植 名特产品:海丰海子梨 办公所在地:海丰村碾场3组 |
佐舍村 |
佐舍村情简介 一、基本情况 佐舍村位于万屯镇东北方,地处兴义、安龙、兴仁三县(市)交界处,距镇上约10公里,有松古公路贯通。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552户,总人口3182人,0党员74名,国土面积32.8平方千米,人均耕地1.06亩,主要居住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等。2010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以烤烟、芭蕉芋为主导产业。 二、近年党建工作成效 1、中原村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努力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础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促进支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综合素质,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2、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立烤烟、芭蕉芋为主、果林为辅的农业生产体系,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产业项目申请,计划在2011年至2012年,再发展生猪养殖场作为试点,带动村民创业致富。 3、今年,佐舍村向有关单位申请和烟草公司资助共筹集了157万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如下:松古公路至上坝通村公路改造7.42公里(主线),梅子堡至旧厂通村公路改造3.27公里(支线)。这些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交通出行需求。 4、在发展公益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佐舍村用-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提高农民意识,转变集体观念。于2011年,在镇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申请、资助等渠道筹集资金200万元,新建佐舍中心学校综合楼,为村民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交流经验提供理想的场所。 5、改革开放30年来,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民主政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各项补贴落实到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三、十二五规划及目标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借助有利时机,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服从镇党委政府安排,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加快我村向新农村示范村的转变。 --人口总数:3182人 农业人口:3182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32.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白族,蒙古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佐舍1至8组,上坝组,杨家寨,大平地,纳0 生产总值:1104.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佐舍村烤烟收购站,干田坝养猪场,旧厂梨园 名特产品:烤烟,梨子 办公所在地:佐舍村委 --自然条件: 资源:烤烟 |
纳玉村 |
纳玉村由人口大约2900人,耕地1500亩。有11个村寨。村民居住比较分散。 --人口总数:2900人 农业人口:2890人 非农业人口:10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壮族、 发展口号:发展新农村,建设新社会。 --所辖村:纳玉1至11组 生产总值:69.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纳玉包谷酒、纳玉枇杷 办公所在地:纳玉十一组 |
万屯村 |
万屯村位于万屯镇西南部,距离兴义火车站7公里,村内有关兴公路横穿而过,汕昆高速与晴兴高速在此接轨,309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海拔适中,气候宜人。该村下辖23个村民组,总人口7280余人,国土面积28.68平方千米。村内居住着汉、布衣、苗、彝等民族,民风淳朴,民族文化气息浓厚。村内有杨梅基地、果树农场、万屯牛马交易市场、洗煤场、铁厂等,是万屯镇的主要税收来源。 --人口总数:7280人 农业人口:7000人 非农业人口:280人 --行政区面积:28.6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68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布衣、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82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名特产品:杨梅 办公所在地:万屯街上 |
全心村 |
全心村是万屯镇最偏远的乡村,边邻是和兴仁接壤的雨章镇格沙屯村。全村人少地多,近一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2000余元。其中烤烟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心村有10个村民组,地宽人广,群众居住分散,刚开始发展烤烟生产时,全村没有几户人种植,面积不到100亩。当人家烤烟收入都超过了2000元,这对于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全心村,已是不小的数目了。第二年,全村跃上了几十户种植烤烟,面积达几百亩。为进一步提高烟农的种、烤技术,镇政府、镇烟草站技术人员到村进行现场技术示范指导。镇烟草站派了两名技术人员实行驻村全程技术指导。每开展技术培训,烟叶分级、扎把、出售,每一个环节,技术员一起全程跟踪,服务上门,解决烟农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推进了村里烟农们的生产技术水平。全心村的群众知道,只靠一条经济链,有一定的脆弱性。为了壮大经济实力,全心村的群众正在找寻更多致富之路。 --人口总数:2108人 农业人口:2025人 非农业人口:83人 --行政区面积:1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32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全心为人,人为全心! --所辖村:彭家湾,独木,四棱碑,大地等 生产总值:91.25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玉米,辣椒,芭蕉芋 名特产品:辣椒,花生,葵花等 办公所在地:全心村办公点 --自然条件:山清水秀,风景怡人。 |
盘兴村 |
盘兴村地处万屯镇东部,距镇政府4公里,国土面积13.39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组,1116户,人口5284人,是万屯镇的一个农业行政大村,与鲁屯、郑屯接壤,居住着汉、苗、回、彝、布依等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大村。 盘兴村现有九年制戴帽中学一所,教师30余人,学生1000余人,盘兴村的学生入学读书非常方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每年都有考上一、五、八中的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盘兴村的农业发展尤为突出,2009年被确定为万亩现代烟草农业试验区,现已建成现代化的烤烟生产基地一个,安装烟水管道37千米,支水道290千米,修建主干油路7.83公里,建设机耕道28公里,建设智能化烤房90栋,新建占地3600平方米育苗大棚和550平方米的烟农学校,购置各种农耕机、播种机共100余台,烤烟种植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在烤烟种植的同时,土地还实行了轮作,种植品种也得到了调整,五谷的种植,红高粱、生姜、芭蕉芋、辣椒、花生等在万元以上的种植户已有450多户。 国家重点工程汕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通村公路已经油化,全长10余公里,全村14个通组道路全部修建贯通,磨盘山组、尖山组的通组公路已经得到了硬化,真可谓“组组通”。 盘兴村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村民团结一心,盘兴村将会迎来又快又好发展的春天! --人口总数:5284人 农业人口:4900人 非农业人口:384人 --行政区面积:13.3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10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回、彝、布依等 发展口号: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马道坡、尖山、阿泥、红板桥、背儿坡、大石板、磨盘山、博刀岭等 生产总值:16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现代农业万亩烤烟基地,芭蕉芋种植,五谷种植、辣椒种植等 名特产品:红高粱、生姜、芭蕉芋、辣椒、花生等。 办公所在地:盘兴村街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兴化村 |
兴化村位于黔西南州兴义市西北角,所辖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共分为10个村民组,住户510户,人口2761人,党员44人,街道一条,九年一贯制学校一所,卫生院一个,个体经商户21家,其余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外出打工为辅。 万屯镇兴化村交通便利,洒松公路、兴海公路穿境而过,山清水秀,有旅游景点兴化狮子山、鸳鸯湖、烂滩猴洞,土特产有兴化海子梨、兴化包谷酒,兴化人杰地灵,兴化学校历年来向社会各界输送了不少优秀人才。 --人口总数:2761人 农业人口:2700人 非农业人口:161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5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彝族,苗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蓝家湾,兴化2-5组,小烂滩,大烂滩,小烂滩,菜花坝,压黑地 生产总值:5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水稻,玉米,小麦, 名特产品:海子梨,兴化包谷酒 办公所在地:兴化街上 --自然条件:洒松公路、兴海公路穿境而过 |
下坝村 |
现下坝村由原新桥村、下坝村整合而成,地处万屯镇西部,距镇政府4公里,国土面积15 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组, 1022 户,人口4295人,是万屯镇的一个农业、企业行政大村,居住着汉、苗、回、彝、布依等民族,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杂居的大村。 下坝村现有学校下坝小学和信桥小学两所,教师16人,学生400余人,下坝村的学生入学读书非常方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为国家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下坝村的农业发展尤为突出,杨梅成熟时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2001年,镇党委、政府抢抓这一发展机遇,把发展杨梅作为一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来抓,并得到宁波市扶贫办的支持和帮扶,下坝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现杨梅种植面积4000余亩,涉及500余户农户。已有3000余亩进入盛果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种植品种也得到了调整,五谷的种植,红高粱、生姜、芭蕉芋、辣椒、花生等在万元以上的种植户已有450多户。 国家重点工程关兴、晴兴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下坝村的发展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村民团结一心,下坝村将会迎来又快又好更好更快发展的春天! --人口总数:4295人 农业人口:4025人 非农业人口:270人 --行政区面积:15.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3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回、彝、布依 发展口号: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才是硬道理。 --所辖村:检朝沟、满沟、坡落、章屯、下坝、贾家海子 生产总值:1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杨梅、生姜、芭蕉芋、辣椒、花生 名特产品:杨梅、生姜、芭蕉芋、辣椒、花生 办公所在地:原新桥村办公点 |
贡新村 |
贡新村位于万屯镇南大门,与顶效开发区相邻,顶(效)兴(仁)高速公路和省道214线两条公路穿村而过。贡新村既是兴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又是万屯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 贡新村共辖九个村民组,全村943户村民,其中六组和九组为少数民族村寨(从兴义市巴结镇移民过来),少数民族户数339户。全村总人口390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49人,少数民族女生508人,全村共有党员54人。耕地面积3908亩,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人均年收入2200元。,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49人,少数民族女生508人,全村共有党员54人。耕地面积2804亩,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人均年收入2200元。 --人口总数:3908人 农业人口:3802人 非农业人口:106人 --行政区面积: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90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苗、彝 发展口号: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谐家园 --所辖村:1-9 生产总值:65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 名特产品:海子梨、杨梅 办公所在地:兴义万屯镇贡新村一组 --自然条件:交通和区位优势。 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