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位置
鲁坎村位于七舍镇的最南端,距离七舍镇政府所在地有6公里左右。鲁坎村东与猪场坪乡,南与捧乍镇,西与雄武镇,北与侠家米和七舍村相连。
(2)自然条件
鲁坎村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壤为弱酸性黄壤,土壤中含设施硒、锶、钡等多种微量元素,PH值在4—6.5之间,年降雨量1400—1800mm之间,相对湿度为85%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5℃左右,年平均气温14℃,年有效积温4100—5700℃之间。
(3)土地资源
鲁坎村国土面积15.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60亩,全为旱地。林地面积为4600亩。
(4)社会经济现状
①人口
鲁坎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共有921户,3820人。其中劳动力1140人,外出务工人员有270人。丧失劳动力245人。
②产业状况
鲁坎村村民人均收入为2100元,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烤烟种植2800亩、油菜1200亩,洋芋800亩、玉米2560亩。养殖业全村主要以零散养殖为主,全村只有1户养猪大户,年出栏120头,3户养羊大户,年出栏150只。
③基础设施条件
鲁坎村乡村公路道路等级不高,且未实现硬化。目前,七舍至捧乍的公路正在施工中,大大改善了鲁坎村的交通状况。
鲁坎村目前18个村民组有10个村民组已经完成了农网改造,8个村民组未完成农网改造,而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是道路不通,改造材料难以运输至需要改造的村组。
鲁坎村为实现集中统一供水,只有田边、榨房组通自来水,但供水设施老化。其余村组目前按只能靠小水窖供水。
④公共设施状况
鲁坎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匮乏,全村有2所小学,分别为鲁坎小学有400余人,以及打破小学学生200多人。
--人口总数:3820人 农业人口:3712人 非农业人口:108人
--行政区面积:15.9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将鲁坎村建成以烤烟、油菜、经果林、用材林等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村
--所辖村:水淹坝上组,水淹坝下组,大坡组,大槽组,大水井组,石门组等等 生产总值:2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示范基地、茶叶示范基地 名特产品:高原红 办公所在地:鲁坎村公所
--自然条件:鲁坎村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壤为弱酸性黄壤,土壤中含设施硒、锶、钡等多种微量元素,PH值在4—6.5之间,年降雨量1400—1800mm之间,相对湿度为85%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5℃左右,年平均气温14℃,年有效积温4100—5700℃之间。 资源:耕地面积5360亩,全为旱地。林地面积4600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301116 | 562400 | -- | 查看 鲁坎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七舍村 |
七舍村,位于兴义市七舍镇政府所在地,辖区18个村民小组,全村698户、3108口人,耕地1845亩,人均纯收入4500元。 近年来,七舍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七舍村被市级授予“村民自治示范村”、2007至2010年被七舍镇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人口总数:3108人 农业人口:2646人 非农业人口:462人 --行政区面积:3.33333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8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 发展口号:打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等18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茶叶产业示范基地 名特产品:茶叶,松籽,核桃,马铃薯等 办公所在地:七舍村活动室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冬冷夏凉 |
革上村 |
革上村距离七舍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西与白碗窑和雄武乡相连,东与侠家米和糯泥村相连,北与马革闹村相连,南与七舍村相连。革上村位于雄武和白碗窑等重要矿区通往兴义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位置,距市区22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革上村位于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属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雨量1400㎜-1800㎜。至2010年底,革上村共有17个村民组,共758户,共计3152人。其中劳动力1278人,外出务工232人。革上村2010年全村经济收入1341万元,其中种植业651万元,养殖业160万元,劳务经济收入450万元,商贸业8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种植业和养殖业及外出务工是全村主要的收入来源。第二产业基本上是空白。 革上村耕地面积2015亩,全为旱地。目前种植烤烟1100亩,洋芋1000亩,茶树种植2000多亩。林地面积8800亩,人工林3500亩,天然林5000亩,经济林300亩。养殖业主要以零散养殖为主。养牛户数达到250户,共计250头。养马达到132户,共计132头。 目前革上村的各个通组路已经修通,但路况差,全为土路。至今未铺设统一的给水管网,很多村组依靠小水窖饮水。17个村民组还有8个未完成电网改造。公共设施只有小学1所,1个镇卫生分院,其余公共服务设施非常匮乏。 跨入“十二五”,革上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增创一流乡村。 --人口总数:3152人 农业人口:2920人 非农业人口:232人 --行政区面积:22.4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0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等 发展口号:建生态,促旅游 --所辖村:老厂,中厂,下厂,后河,街上,凼子,新寨,湾子,坪上,河坝等 生产总值:1341.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白龙山畜牧业养殖基地 名特产品:洋芋,茶叶,萝卜,松籽,核桃 办公所在地:革上村活动室 --自然条件:革上村位于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属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气温14.5℃,年平均降雨量1400㎜-1800㎜。 资源:旅游资源 |
鲁坎村 |
(1)地理位置 鲁坎村位于七舍镇的最南端,距离七舍镇政府所在地有6公里左右。鲁坎村东与猪场坪乡,南与捧乍镇,西与雄武镇,北与侠家米和七舍村相连。 (2)自然条件 鲁坎村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壤为弱酸性黄壤,土壤中含设施硒、锶、钡等多种微量元素,PH值在4—6.5之间,年降雨量1400—1800mm之间,相对湿度为85%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5℃左右,年平均气温14℃,年有效积温4100—5700℃之间。 (3)土地资源 鲁坎村国土面积15.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60亩,全为旱地。林地面积为4600亩。 (4)社会经济现状 ①人口 鲁坎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共有921户,3820人。其中劳动力1140人,外出务工人员有270人。丧失劳动力245人。 ②产业状况 鲁坎村村民人均收入为2100元,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烤烟种植2800亩、油菜1200亩,洋芋800亩、玉米2560亩。养殖业全村主要以零散养殖为主,全村只有1户养猪大户,年出栏120头,3户养羊大户,年出栏150只。 ③基础设施条件 鲁坎村乡村公路道路等级不高,且未实现硬化。目前,七舍至捧乍的公路正在施工中,大大改善了鲁坎村的交通状况。 鲁坎村目前18个村民组有10个村民组已经完成了农网改造,8个村民组未完成农网改造,而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是道路不通,改造材料难以运输至需要改造的村组。 鲁坎村为实现集中统一供水,只有田边、榨房组通自来水,但供水设施老化。其余村组目前按只能靠小水窖供水。 ④公共设施状况 鲁坎村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匮乏,全村有2所小学,分别为鲁坎小学有400余人,以及打破小学学生200多人。 --人口总数:3820人 农业人口:3712人 非农业人口:108人 --行政区面积:15.9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 发展口号:将鲁坎村建成以烤烟、油菜、经果林、用材林等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村 --所辖村:水淹坝上组,水淹坝下组,大坡组,大槽组,大水井组,石门组等等 生产总值:21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示范基地、茶叶示范基地 名特产品:高原红 办公所在地:鲁坎村公所 --自然条件:鲁坎村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壤为弱酸性黄壤,土壤中含设施硒、锶、钡等多种微量元素,PH值在4—6.5之间,年降雨量1400—1800mm之间,相对湿度为85%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5℃左右,年平均气温14℃,年有效积温4100—5700℃之间。 资源:耕地面积5360亩,全为旱地。林地面积4600亩。 |
马格闹村 |
马格闹村距七舍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左右,距离兴义市13公里。马格闹村东与敬南镇,北与下午屯镇,西与白碗窑镇,南与革上和糯泥村相连。马格闹村村地处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壤为弱酸性黄壤,土壤中富含硒、锶、钡等多种微量元素,PH值在4——6.5之间,年降雨量1400——1800mm之间,相对湿度为85%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5℃左右,年平均气温14℃,年有效积温4100——5700℃之间。 马格闹村耕地面积9719.7亩,其中水田598.6亩,旱地9121.1亩。林地3894.9亩。目前有16个村民组,总户数890户,总人数3725人。劳动力总人数2188人,外出务工人员409人,丧失劳动力共计361人 马格闹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左右,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目前马格闹村种植烤烟1280亩;核桃种植500亩,主要在云南寨;水稻598亩;玉米种植达7000亩;洋芋种植200亩;芭蕉芋种植300亩。人工林种植3000亩,主要是松树和沙树。 养殖业主要以零散养殖为主。目前已建成一个300亩的养殖区。 全村外出务工人员40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97%,月工资在1200元左右。 马格闹村目前已实现了所有的村组通公路,其中小寨1KM的通组路、袁家寨200M的通组路、大寨500M的通组路、后山组1.2KM的通组路、肖家寨1KM的通组路已经硬化。 马格闹已经基本完成了农网改造。 马格闹村目前有2所完小,1所甲级卫生室。目前村里尚无幼儿园和敬老院,全村享受低保有62人,无人享受抚恤救助金,本村对村里的老弱病残,除了通过低保救助外,村两委班子还采取一帮一的帮扶办法进行帮扶。现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3%,养老保险尚未启动。 --人口总数:3725人 农业人口:3705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21.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9719.7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打造乡村旅游和居住的绿色生态村庄 --所辖村:雷家寨,肖家寨,袁家寨,大寨,小寨等16个村民组 生产总值:244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核桃,蔬菜及其他农产品 名特产品:烤烟,核桃 办公所在地:马格闹村塘房 --自然条件: 资源: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矿产资源 |
侠家米村 |
侠家米村共有21个村民小组,879户人家,总人口为3461人,农业人口为3446人,非农业人口为15人,以汉族、彝族、布依族分布;距七舍政府所在地有3.5公里,东接猪场坪乡,南与鲁坎村,西与七舍村和革上村,北与糯泥村相连;常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平均降雨量为1600以上,十分利于亚热带和温带植物生长;土地资源丰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100亩,林地2100亩,荒山多以草场为主1000亩;拥有烤烟、茶叶、油菜、核桃、青菜等特色产业;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等;沙子母古城垣遗址是彝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目前全市保存较为完好的彝族古文化遗址,是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人口总数:3461人 农业人口:3446人 非农业人口:15人 --行政区面积:16.3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0329.4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布依族 发展口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组织建设,创建和谐新农村。 --所辖村:21个组,有凼子,磨盘山,沟边,街上,湾子,风箱坪,瓦房组等 生产总值:24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茶叶,油菜,核桃,金银花,青菜等 名特产品:青菜,核桃,烤烟 办公所在地:青菜塘 --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14℃左右,四季分明,降雨充沛,平均降雨量为1600以上,利于亚热带和温带植物生长。 资源:耕地10329.4亩,林地2100亩,荒山以草场为主1000亩 |
糯泥村 |
糯泥村地处七舍镇北边,距离七舍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东与敬南镇相连,南与猪场坪乡接壤,西邻本镇的革上村、马格闹村。全村国土面积22.01平方公里,是由原糯泥、鸭坝田二村合并而成,海拔在1965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雨量1400-1800mm之间,适合种植烤烟、茶叶等经济作物。该村共有24个村民小组,832户,总人口3938人,其中农业人口3710人,非农业人口228人;人均纯收入在2000左右,种植业、养殖业是全村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地处偏远交通落后,且无矿产资源,所有该村的工业几乎为空白。 近些年来,村两委针对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与帮扶下,提出了“夯实基础谋发展,调整产业促增收”的口号,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各村组基本实现了通公路,修建各类水池、水窖500多口,解决了村名用水难的问题,修建沼气池、卫生厕所等生活基础设施,使农户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该围绕科学发展的精神,以烤烟作为支柱产业,以发展茶叶生态产业为特色产业,切实实现农户增收富裕,目前全村种植烤烟2000多亩,种植茶叶650多亩。 --人口总数:3938人 农业人口:3710人 非农业人口:228人 --行政区面积:20.0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8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布依,苗,川青族 发展口号:夯实基础谋发展 调整产业促增收 --所辖村:糯泥,糯泥沟,三棵树,茅草坪,龙家寨,大院子,康家湾,丁木树 生产总值:19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产业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糯泥村村委会 --自然条件: 资源:林地和荒山多,适宜发展经果林和畜牧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