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双河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葛菇,距市区 80 公里,东经 104 ° 22 ′ 30 ″── 104 ° 28 ′,北纬 26 ° 32 ′── 26 ° 42 ′ 50 ″之间。东与阿都乡接壤,南与乐丰乡相连,西与杨柳乡以皂卫河为界,北隔可渡河与贵州省威宁县相望。东西最大跨距 9.2 公里, 南北最大跨距 20.2 公里。总面积 111.33 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 90 %,河谷面积占 10 %。森林覆盖率 20.7 %。全乡辖 10 个村委会, 125 个自然村。境内居住着汉、彝、壮、回、 白、苗、京、布依等民族。二、建制沿革 民国 37 年 (1948) 属可渡乡。 1949 年属新二区, 1950 年属第九区 ( 倘塘区 ) , 1952 年属十二区 ( 杨柳区 ) , 1958 年成立双河公社, 1961 年归杨柳区, 1963 年分出成立双河区。 1971 年改称双河公社, 1984 年又称双河区, 1988 年撤区建乡改称双河乡。三、自然地理1. 地层:上古生界: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 337 - 760 米,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2. 地貌:属深切割地貌。从谷底至高山,呈“V”字形状。相对高差 760 ~ 1380 米,河流走向大体与山岭一致, 主河道两侧的沟河大部分为季节性溪流,垦植面积大,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3. 地形:全境地形狭长,南北地势较高。南部东西两山隆起,中一夹谷向北弯向西北。西沿、北沿为河流深切。最高点为东南沿大水塘梁子平山顶,海拔 2484.8 米;最低为东北沿天生桥暗流北面进水口,海拔 1420 米。南部贡戛、三联一带山顶较平缓,高山丘陵间有块坪子;中部北部有乐丰、皂卫、夸都等数片河谷-坝,其余大部分为山地、夹谷,坡度较陡。 3.4. 山脉: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由光山入境分两支。一支南北走向,由大水塘梁子、平山顶、丫巴山等梁子组成至夸都河止,长约 20 公里;一支由南北走向,由井底梁子、葛耳箐梁子组成,经马宗岭延至葛菇村河边,长约 15 公里。东部山梁隆起,南部地势较高,西北、东北地势渐低,中部为切削较深之河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11.33平方公里 | 530381205 | 655400 | 0874 | 查看 双河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宛水街道 |
宛水街道成立于2002年9月30日,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城南,东与东山为界,南同虹桥街道办事处相连,西和落水 街道一角镇接壤,北至建设街与西宁、双龙街道办事处隔街相望,总面积51.45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03°35"-104°40",北纬25°53"-26°44"之间,年平均气温12.7°C-14°C,年平均降雨量985.5毫米。辖丰华、龙泉、西河、学苑、宛水、新南、望城、柳林、宣电、新文十个社区和祯祥一个村。辖10个社区、1个行政村,年末有23492户57158人,其中男26645人,女30513人,农业人口7062户21900人,非农业人口16430户3525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8%0。国土面积51.4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60人。耕地面积727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32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8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84元。该街道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紧扣经营城市、服务城市两大主题,突出基础设施、民营经济、城市化、特色农业四个重点,狠抓社区服务、卫生环境、文化、治安五项建设,与辖区单位居民共同营造经济繁荣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美好家园。 - 历史沿革 历史上曾建宛温县,现宣威城为县衙所在地。县城周围之水交汇于城南称之为宛水,80年代在此建宛水公园,宛水街道以此而命名,取其历史文化内涵。1949年前 牌坊属宣威县分设榕城镇及虹桥镇,1950年属宣威县分设城镇区、城西区,1953年属宣威县为榕城区,1954年分设十四、一、七区,到1957年属宣威县分设和平公社、花椒公社,1959年属宣威榕城公社,花椒公社,1961年至1962年属宣威县为榕城公社和城市公社,1963年属宣威县为榕城区,1970年改为榕城公社,1973年后属宣威县为榕城区,城光两公社,1981年12月撤销榕城和城光两公社,设榕城镇和靖外公社。2002年7月17日撤销榕城镇,分设双龙、西宁、宛水、虹桥4个街道办事处;同年8月6日成立。原榕城镇位于宣威市中部,市政府驻地。贵昆铁路和326国道纵贯南北。清末为宣化一里,民国为榕城镇。1950年设榕城镇区,1953年分属七区、一区,1954年为城关镇。1958年至1978年几次分属分置或合并为公社,1981年复称榕城镇。1997年,面积130.3平方千米,人口9.7万人,辖上堡街、十字街、下堡街、龙华、浦山、新文、双圩、望城、祯祥、花椒、老堡、复兴、西门街13个行政村。2002年7月17日撤销榕城镇,分设双龙、西宁、宛水、虹桥4个街道办事处;同年8月6日成立。 |
西宁街道 |
国内生产总值5748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271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862万元,工业总产值32850 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368.07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 2261.76元,增长9.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51元/人,辖区固定资产投资1亿多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2万元。 辖区内有乡镇企业729个,从业人员6465人,乡镇企业总收入85019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58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1840万元。年内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789.13公顷,粮食总产1376.5万千克,年末大牲畜存栏4869头(匹),生猪出栏60823头。 有完小10所,教学点13个,教学班130个,小学专任教师173人,在校学生6016人,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8815平方米,占地面积95883 平方米。有中一、六·一两所幼儿园,在校幼儿676人,学前班在校学生66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9%,辖区内有民族中学和七中两所市直完中。 有卫生院1所,住院综合楼建设投资1300万元,医疗器械设备投入130万元,同比增10%,有床位90个,医务人员84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66人,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针灸理疗、检验科、放射科、B超、心电图、电磁治疗等科。 年内新增校舍面积1590平方米,硬化村间道路9条(段)长10.5千米,修建坝塘3个,桥涵2个,小流域治理1件,治理面积6平方,修建城市主次干道4条共34208平方米,长1200米。 |
双龙街道 |
一、街道基本情况 双龙街道位于宣威城东北片区,东接东山镇,南至建设街与宛水街道相邻,西至振兴街北段与西宁街道隔街相望,北与来宾镇接壤,国土面积4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73亩(其中:水田3579亩,旱地1049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2亩;林地面积30490亩,森林覆盖率49.9%。全街道辖7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54个居民小组,26个村民小组。全街道所有居(村)委会均实现五通(通电、通电话、通公路、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进行垃圾集中处理的有8个村庄。 二、人口与就业情况 至2007年底,全街道有乡村户数14385户,人口42258人。其中,农业户数6279户,农业人口22638人,非农户数8106户,非农人口19620人,外来半年以上的人口3018人。乡镇从业人员总数为26138人。其中,从事农业的23422人,从事第二产业的858人,从事第三产业的1858人。 三、农业生产情况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0872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0704亩,粮食总产量567.5万公斤,比上年的551.49万公斤增16.01万公斤,增长3%,农民人均有粮250.68公斤。年末生猪存栏20588头,农民人均占有0.91头;生猪出栏43800头,农民人均占有1.93头;家禽存栏45740只,农民人均占有2.02只;家禽出栏78550只,农民人均占有3.47只;肉类总产量5384吨,人均占有237.83公斤。 |
虹桥街道 |
虹桥街道位于云南曲靖宣威市。下辖: 530381004001 112 月牙居委会 530381004002 111 虹桥居委会 530381004003 112 北云居委会 530381004201 112 马房村 |
来宾镇 |
一、地理位置来宾镇位于市境中部,镇政府驻地来宾距市区 12 公里,地处东经 104 ° 00’10" ─ 104 ° 17’ 、北纬 26 ° 10’ ─ 26 ° 24’40" 之间。东西最大跨距 28.1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27 公里。东与龙场镇毗邻,南接榕城镇,西与靖外乡、龙潭镇接壤,北与倘塘镇相连。总面积 224.27 平方公里。坝区占 30 %。耕地面积 157190.4 亩,有林地面积 10 万亩,森林覆盖率 40 %。自然资源有煤、石灰石、黄砂、粘土等,藏量丰富。海拔在 1892 ─ 2638 米之间。来宾镇辖朱屯、河东、左所、所乐、宗范、虎头、后夸、观云、来宾、大屯、盘龙、徐屯、新田、普仓、龙洞 15 个村委会, 89 个自然村。二、建制沿革 明清时设来宾铺。 1949 年为新一区。 1950 ─ 1952 年为观云区、盘龙区所辖。 1953 年为观云区。 1958 年为和平公社所辖。 1963 年改为来宾镇。 1970 年为来宾公社。 1984 年改为来宾区,并划出迤乐大队归龙场区。 1988 年改为来宾镇。三、自然地理 1. 地形:地形略似长方形,四周山脉环抱,东、西、北三面较高。最高海拔(观音山) 2638 米,最低海拔(花椒冲岔河口) 1892 米。2. 山脉:来宾东部山脉为乌蒙山东列山系,由东山延伸接白草皮梁子至老虎山,过境长 20 公里。大水塘梁子至且午梁子支脉,向西横亘长 7 公里,为来宾镇东北屏障。 西部属乌蒙山中列山系,从分水岭向东北经海河梁子至色戛梁子,长 25 公里。主干东侧有火把山、虎头山、紫灰山等众多山丘分布。3. 气候与物候:全镇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 12 ℃,最冷一月为 5.5 ℃,最热七月为 21 ℃。平均初霜期 11 月 6 日,终霜期 3 月 25 日,无霜期 240 天。年降水量 900 ─ 1250 毫米,平均降雨 155 天,降雪 12 天,每年二、三、四月多南风,风力可达七级,最大风速每秒 13 米。 5 ─ 9 月为雨季,蒸发量最大为 3131.8 毫米 (1963 年 ), 最小 1150.6 毫米 (1953 年 ) 。境内自然灾害频繁,霜冻、低温、干旱、洪、涝、冰雹、大风每年均有,只是轻重不同。四、水文1. 河流:河流全属珠江水系北盘江上游,主河道为盘龙河,由南面榕城镇东河入境,向北折东流经朱屯、河东、所乐、大屯、盘龙等地,长约 20 公里,先后经宗范小河、龙洞河注入法乐河。宗范小河,发源境西南端宗范乡,流经虎头、下左所注入盘龙河。有效灌溉面积 14574 亩。龙洞河,上源为海河,发源分水岭北麓,在普仓落入溶洞成暗流,从龙洞流出,经新田、徐屯、盘龙三乡,注入盘龙河,全长 28 公里。2. 水库:来宾镇水库甚多。水箐水库位于普仓乡驻地西北水箐村前, 1958 年建,蓄水 27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850 亩,养鱼 3 万尾。 草花冲水库位于新田乡驻地东北迤扒营村旁, 1964 年建,蓄水 10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215 亩,可养鱼。老虎头水库位于后夸乡驻地东南侧, 1962 年建,库容 10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300 亩。大块田水库位于来宾镇驻地西南大块田村旁, 1959 年建,库容 25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657 亩。 杨家山水库位于新田乡驻地东北杨家山村旁, 1958 年建,库容 10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215 亩。桃园水库位于盘龙乡驻地桃园村旁, 1958 年建, 库容 10 - 20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100 亩。小竹箐水库位于盘龙乡驻地东面村旁, 1971 年建,库容 27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300 亩。 龙树沟水库位于河东乡驻地东北东山脚沟上 ,1958 年建,库容 14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250 亩,库旁为乡办牧场、果园。五、土壤来宾镇土壤主要是红壤。东山西坡海拔 2100 ─ 2400 米之间为山地红壤, 2400 ─ 2600 米间为红棕壤。六、自然资源 1. 矿物资源:矿藏以烟煤、无烟煤储量丰富,探明工业储量 8091.2万吨,其次铁矿及建材原料石灰石、黄砂、粘土等藏量也较丰富。. |
格宜镇 |
一、地理位置 格宜镇位于宣威市中部偏东北,镇政府驻地启文距市区 42 公里,东经 104 ° 16 ′── 104 ° 28 ′,北纬 26 ° 10 ′── 26 ° 29 ′,东与文兴乡及宝山乡相连,南沿革香河与田坝镇、东山镇分界,西与龙场镇毗邻,北接阿都、乐丰乡。东西最大横距 12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44 公里,总国土面积 250.2 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 67 %, 坝区面积占 33 %。全镇辖启文、白泥、龙山、法戛、旱稻、得马、大坪、大兴、石磨、陆村、翠华、龙泉、米茂、华泽 14 个村委会, 141 个村民小组。二、建制沿革 1949 年 4 月属新二区, 1950 年 4 月属八区, 1953 年为二区, 1958 年为公社, 1961 年改为区, 1970 年改称格宜公社, 1973 年划出龙场另成立公社。 1984 年改为格宜区, 1988 年撤区建镇。三、自然地理1. 地形:地形狭长,呈“鞋底”形斜跨在宣文公路上。2. 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势蜿蜒,多为丘陵。中部有龙山、启文、大兴三个海子,较为开阔平缓。北部米茂、华泽为低热河谷,且高差较大。最高海拔 2445.5 米 ,( 白泥井梁子 ) ;最低海拔 1685 米(华泽下寨)。3. 地层: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其岩性为杏仁状或斑壮玄武岩夹多层黄绿、紫红色凝灰岩,厚 387 米, 上统宣威群。4. 构造:南北向构造。5. 山脉:山脉为乌蒙山东列山系,一列从北向南,由白泥井、五里坪、得马三梁子组成,长 20 余公里;一列自北向东,由火药街、花红、跑马三梁子组成,长 10 余公里。6. 气候与物候: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13.2 ℃,年平均降雨量1090.8 毫米,霜期每年 10 月至次年 4 月,平均无霜期 209 天。四、水文1. 河流:革香河,发源于曲靖市马雄山北麓。由南向北从偏桥入境,至板桥称西河,到宣威坝子称东河,入盘龙称盘龙河,拆向东转东南入东山段称法乐河,至红石岩流向东北,沿田坝镇称革香河,从万家口子至普立腊龙岔河称清水河,与可渡河交汇出境,以下称北盘江。革香河全长 157.3 公里,集水面积 4703.1 平方公里, 其中,境内 2747.3 平方公里,流域天然河川径流量 10.76 亿立方米。.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田坝镇 |
一、地理位置田坝镇地处乌蒙山系,位于市境东部,在东经 104 ° 19 ′ 50 ″~ 104 ° 33 ′ 10 ″、 北纬 26 ° 03 ′ 30 ″~ 26 ° 15 ′ 30 ″之间。东与贵州省盘县特区水城县隔清水河相望,南与海岱镇接壤,由西南至东北沿格香河与东山镇、格宜镇、宝山乡分界。东西最大跨距 22.2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22.1 公里。总面积 264.23 平方公里。最高海拔(俄卓戛梁子) 2533.9 米,最低海拔(万家口子岔河口) 1300 米。镇政府驻地猪场距市区 75 公里。全镇耕地面积 89828.9 亩,有林地面积 73372 亩,森林覆盖率 22.3 %。有居民 16182 户,共有人口 63118 人,全镇辖 16 个村委会, 275 个村民小组。二、建制沿革 1949 年属新三区。 1950 年属海岱区。 1952 年成立田坝区,当时称四区, 1958 年 10 月成立田坝公社, 1961 年又改名为田坝区, 1970 年又恢复为田坝公社, 1984 年再改为田坝区, 1988 年撤区建镇,称田坝镇至今。三、自然地理1. 地质:东部地质构造较西部复杂,断层、褶皱均有发育,还有“山”字型构造出现,而以褶曲发育最好。各种地质构造混杂,形成了各种构造体系。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 337 ~ 760 米,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其岩性为杏仁状或斑状玄武岩夹多层黄绿、紫红色凝灰岩,厚 387 米,上统宣威群。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含煤层多,厚 22 ~ 323 米。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其岩性为紫、紫红色、灰紫色为主的泥岩、砂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黄、灰等杂色,长石岩、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 28 ~ 669 米。侏罗系分布于田坝等地,沿向斜轴发育为侵蚀河谷。岩性为陆相沉积的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夹有灰绿、黄色杂砂岩和泥砂岩,厚 68 ~ 1145 米。 第四系的岩性为红色粘土,底部黄褐色粘土夹灰岩及燧石角砾,厚 0 ~ 52 米。2. 地貌:东部北盘江上游的马摆河、围仗河、可渡河、木冬河、清水河及西部牛栏和小流域河谷,包括田坝等地,由于沟河深切,从谷底至高山,呈“V”字形状。相对高差 760 ~ 1380 米。3. 山脉:镇境中有田坝、石坝两个小坝子,四周群山环抱。. |
羊场镇 |
一、地理位置羊场镇位于宣威市东南部,镇政府驻地鸡场村北,距市区 44 公里。羊场镇东与海岱镇交错,南接富源县后所乡,西和曲靖市播乐乡相连,北与东山乡毗邻。地处东经 104 ° 08 ′── 104 ° 24 ′,北纬 25 ° 53 ′── 26 ° 04 ′之间。南北最大横距 19.4 公里,东西最大纵距 25.9 公里,总面积 273.98 平方公里,交通较便利。全镇辖 13 个村委会, 108 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回三种民族 .二、建制沿革 1965 年省批准设羊场镇于大松树羊场煤矿,管理矿区居民仅一小乡之地, 1984 年建区级镇,沿用羊场镇名,民国时属东南区、第六区,民国 29 年(公元 1940 年)为清水乡, 1949 年属新三区, 1950 年为五区(清水区), 1953 年后属海岱区(公社), 1965 年建立羊场镇,下设一个居民委员会,管理羊场煤矿、云铸一厂、二厂、当地火车站、驻军家属等居民人口, 1984 年体制改革,从海岱区划出南部 12 个大队,东山区划出小箐大队,归羊场镇辖。三、自然地理1. 构造:羊场联合构造:羊场联合构造主要由羊场向斜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弧型褶曲,向南凸起的弧顶在大松树附近,核部地层为侏罗系,两翼由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地层组成,向斜轴的走向为北东─一南西。在大松树之东,该向斜经念碟到田坝呈 65 度方向旋转, 西北翼倾角为 30 ~ 50 度,东南翼倾角为 60 ~ 90 度,部分地段甚至倒转成 60 ~ 90 度的倾角。核部发育有一冲断层─一羊场逆断层,长约 20 公里。大松树“山”字型构造,由羊场弧形向斜在羊场的东北,有一向东南方向分支的向斜──卜古向斜,而镇雄的南部也有一个向西的分支次级向斜,这两个分支向斜与羊场弧形向斜的弧顶就组成了“山”字型构造。另外,自大松树经板桥有一逆断层横穿东山背斜,走向接近东西向,呈弧状形,长数十公里,两盘地层产状靠近板桥断层时,均转为与断层走向一致。2. 地形:略呈斜四边形,东南部高山耸立,谷狭沟深,多石灰岩溶洞,西南部较平缓,多丘陵凹地和小块平坝,北部河流深切,地势较低,山重叠幛,岭谷相间。最高点为东端与海岱岩上乡交界的大箐梁子高峰,海拔 2485 米;最低点北端大松树村委会石料场,海拔 1790 米。. |
板桥镇 |
一、地理位置 板桥镇位于宣威市南部,镇政府所在地海拔 1960 米,距市城区 17 公里,地处东经 100 ° 55’ ─ 104 ° 10’ ,北纬 25 ° 58’ ─ 26 ° 4’ 之间,跨经度 3 ° 15’ ,纬度 6’ 。 东与羊场镇、东山乡相毗邻,南与沾益县炎方乡接壤,西接落水、热水乡,北与榕城相连。地形略似三角形,东西最大横距 38.6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40 公里,国土面积 296.27 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是出入云南的咽候之地,素有宣威“南大门”之称,是宣威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二、建制沿革 1949 年,属第四区, 1953 年与城西区合并为板桥区,辖 25 个乡 ( 镇 ) 。 1953 年后辖地几度缩小。 1958 年改为板桥公社。 1963 年 1 月改为板桥区。 1970 年改称板桥公社。 1973 年分为板桥、落水两个公社,板桥公社辖 15 个大队。 1984 年改为板桥区, 1988 年改为板桥镇。 三、自然地理 1. 地形:地形略似三角形,东面东山和南面高坡顶较高,中部、北部、西部属宣威坝子南部,较低平。南部有迤谷海子,为丘陵小盆地。 2. 山脉:板桥镇属乌蒙山东列山系。东面东山从曲靖市炎方乡入境,境内长 15 公里。南面高坡顶梁子从炎方由西北向西北─西南延伸,长 15 公里。东西与南北走向切割而成板桥坝子和迤谷海子。 3. 气候:板桥镇地处北亚热带,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雨相对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 13.4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5.5 ℃,最热月为 19.6 ℃,年平均日照为 2071.6 小时,平均无霜期为 224 天;年降雨量为 934.41 毫米,雨水集中在 6 ─ 8 月,占全年雨量的 55.9 %;相对湿度 73 %。四、水文1. 河流:境内河流属珠江水系。西河为北盘江上源之一,源于曲靖市马雄山,至虹桥注入钱屯水库,境内长 30 余公里;东河源于歌乐,向北经邱屯、龙津注入钱屯水库,长 14 公里。2. 水库:板桥镇水库主要有:东屯水库、铜厂水库、钱屯水库。五、土壤 板桥镇土壤以红壤为主,紫色土次之。植被属北亚热带高原类型,主要植被为针叶林和云南松、华山松兼少量的阔叶林混交,森林覆盖率为 39 %。. |
倘塘镇 |
一、地理位置倘塘镇位于宣威市北部,东经 104 ° 03 ′ 30 ″── 104 ° 18 ′ 50 ″,北纬 26 ° 21 ′ 30 ″── 26 ° 39 ′之间。东接乐丰,西连龙潭,南与来宾镇接壤,东北与杨柳毗邻,北与贵州威宁隔河相望。镇政府驻地倘塘至宣威城 43 公里。东西最大跨距 25.4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32.4 公里。森林覆盖率 31.2 %。总面积 384.82 平方公里,全镇辖 18 个村委会。居住着汉、回、彝、苗、壮等民族。倘塘自古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是出省入滇的重要门户。二、建制沿革 明洪武十六年 (1383) 军事上隶贵州都指挥司乌撒卫后三所,倘塘为后所军屯铺。清顺治八年 (1651) 改归沾益州管辖,清雍正五年 (1727) 改土归流,设宣威州,并设倘可巡检司。民国 2 年 (1913) 宣威州改宣威县, 在倘塘设倘可县佐 ,1920 年改为倘塘镇。 1949 年 4 月属宣威县临时人民政府新二区辖地。 1950 年改为第九区。 1953 年初划出杨柳、双河设第十二区,倘塘为第十一区。 1958 年全境分为明德、松林、倘塘 3 个公社。 1962 年 5 月 3 个公社合并成立倘塘区。 1970 年改称倘塘公社。 1984 年设区建乡,复称倘塘区。 1988 年改为倘塘镇。三、自然地理1. 地质:宣威城东,沿南北向发育有一较大的东山断层,长达数十公里,北段为逆冲性质,南段为正断层性质,并有若干平行的小断层伴存。在南北构造带上,第四系地层中,褶皱和断层也有发育,二迭系大统栖霞组、茅口组,从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 337 ~ 760 米,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其岩性为杏仁状或斑状玄武岩夹多层黄绿、紫红色凝灰岩,厚 387 米, 上统宣威群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含煤层多,厚 22 ~ 323 米。三迭系大统飞仙关组。其岩性为紫、紫红色、灰紫色为主的泥岩、砂岩、页岩、粉矿质泥岩,夹灰绿、黄、灰等杂色长石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 28 ~669 米。第四系岩性为红色粘土,底部黄褐色粘土夹灰岩及火逐石角砾,厚 0 ~ 52 米。2. 地形:全境略呈三角形 ( 茂宗、水炉、松林三个角 ) 。中部和东南部群山错落,连绵起伏。. |
落水镇 |
一、地理位置落水镇位于宣威市中部偏西南,东与榕城镇祯祥及板桥镇虹桥接壤,南与板桥镇石缸村委会隔河相望,西与热水乡乐迤及西泽乡睦乐村毗邻,北沿碑墓山与靖外乡列租村委会为界,东西最大横距 1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22 公里,总面积 231.2 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落水村距城区 17 公里。二、建制沿革 镇以驻地而得名,驻地西侧一公里处有一溶洞,早年间海坝内积水从洞落入,故名落水洞,现已全部淤塞,坝子及村名均为落水洞,简称落水。落水镇民国时期为八区(热三区),东南部属七区(板桥区),民国 9 年(公元 1940 年)废区扩乡,分属述迤乡、虹桥镇、板桥镇。 1949 年属新四区, 1950 年属城西区(三区), 1952 年底撤城西区划属七区(板桥区) ,1953 年属先锋公社, 1961 年为落水公社,东部属虹桥公社,南部属马图公社, 1963 年复属板桥区, 1970 年属板桥公社, 1973 年又从板桥分出为落水公社, 1984 年改称落水区, 1986 年撤区设乡,故名落水区,今为落水镇。三、自然地理 1. 地形:落水镇地形略似琵琶,南北山高,中部较低平,落水坝区居中偏北部,东部灰洞村处于宣威坝子西南面。最高点为西南赤峰顶,海拔 2481.8 米,最低点灰洞大塘子,海拔 1970 米,西部、南部多山间平地。2. 山脉:落水镇山脉属乌蒙山系,主干向北绕西北部及北部边沿为赤峰顶梁子、老官营梁子、逼磨山、溜沟梁子、接洗羊塘梁子,长 20 余公里,海拔 2300 米以上。南部一支从黎山向东北延伸,在南部入境,向东北接兰草大花山、马图山、空心山、侯家坟山至笔架山,绵延起伏 20 余公里。北部分支从洗羊塘梁子向南,经溜沟梁子、箐沟坡、大口子至小口子,长约 12 公里。3. 气候:落水镇气候属温带气候,除北部滴水村和南部马图村部分海拔较高气候稍凉外,其余年平均气温 13.3 ℃,最冷一月为 5 ℃,最热七月为 14.9 ℃,平均初霜期 11 月 4 日,终霜期 3 月 20 日,无霜期 216 天,年平均降雨量 953.1 毫米,平均降雨 148 天,降雪 11 天。年平均日照 2068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 47 %,年平均相对温度率为 70 %;大风日 39 天,春季西南大风 32 日,占全年大风日的 87 %,自然灾害多出现霜冻、低温、冰雹、风灾等。. |
务德镇 |
一、地理位置务德镇位于宣威市西部边境,镇政府驻地务德村,距市区 60 公里,东与西泽乡相连,南与沾益县德泽乡交界,西与会泽县上村、鲁纳、雨碌等乡相邻,北与会泽县大井乡和本市得禄乡相接,交通较便捷,东西最大跨距 25.8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48.7 公里,总面积 444.44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7.65 %,有耕地面积 93925.2 亩。二、建制沿革 务德彝语,原青瓮为( weng de) ,含义为高山雪凌大的小坝子,民国时属正四区、九区(西泽区),南部属八区(热水区),民国 29 年(公元 1940 年)废区扩乡为务德乡,南部属热水乡, 1949 年后历属西泽区 ( 公社 ) 辖,南部属热水区(公社)辖。 1984 年 6 月由西泽区分出西部小江以西 5 个大队并为四乡,合并设置务德区。 1988 年 1 月撤区建乡为务德乡,今为务德镇。三、自然地理1. 构造:属西部构造,西部褶皱发育较差,断层则发育明显。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各式断层,如糯戛──新华──岔路逆断层、迤克──小街──庶乐──柏木──色卡逆断层、卜戛──戈平──洽坡逆断层等。这些断层相互交错、切割,使这一带的地层出露变得相当复杂,造成某些地层的缺失,岩层产状变化大,从水平岩层到直立岩层均有出现。2. 地形:地形狭长,北宽南窄,地势较高。东南沿为小江环绕,西沿牛栏江流过,为切削较深的河谷,其余大部分皆处高山丘陵或缓坡平地。最高点为北部小竹箐梁子,主峰黑石头,海拔 2503.2 米,南部茨戛大山,海拔 2383.7 米;最低为西沿太阳乡红果冲,海拔 1614 米。3. 山脉:均属乌蒙山中列山系南面分支,主干从东北部租谷向西南延伸,为小竹箐梁子、打银厂梁子、分岔东部为龙头树梁子、一碗水梁子、接南部六甲梁子,总长 50 多公里;西部有岔路梁子向南接六甲梁子,长 25 公里。东西两山梁间,北部、中部形成了拖克、务德、新店等数个高山小坝子。4. 气候与物候:属温带气候,南部六甲梁子和北部租戛梁子地势高,气温较低。西南部牛栏江沿岸河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年降水量 1000 - 1065 毫米,无霜期 270 天。. |
海岱镇 |
一、地理位置海岱镇位于市境东南面,东经 104 ° 16 '- 104 ° 28 ' 10" 、北纬 25 ° 56 ' 40" - 26 ° 09 '之间,东与盘县接壤,南与富源县相连,西与羊场镇相望,北和东山乡、田坝镇毗邻。东西长 19.7 公里,南北宽 22.7 公里。镇政府驻地羊场距市区 60 公里。总面积 225.6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8550.4 亩。有林地面积 83869 亩,森林覆盖率 23.4 %。全镇辖乐所、密德、鼠场、箐头、月亮田、文阁、顾湾、羊场、磨戛、大栗树、水坪、代坪、岩上、鲁河、腊谷、德来 16 个村委会, 125 个合作社, 255 个自然村。二、建制沿革 民国 37 年( 1948 )为海岱扩大乡,翌年属新三区。1950 年羊场以上属五区(清水区),文阁以下属六区(海岱区)。 1958 年改为海岱公社, 1961 年又恢复海岱区。 1970 年再度改为海岱公社, 1984 年又改为海岱区,同时划出西南部成立羊场镇。 1988 年撤区建乡,今为海岱镇。三、自然地理 1. 地形:地形似不规则三角形,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 60 %,山区和半山区面积占 20 %。东南部山梁较高,西部海岱槽子西南 ─ 东北走向,槽子西沿山梁高陡。最高点是东部月亮田乡屯上梁子,主峰海拔 2450 米,最低点是西北沿文阁乡泽戛,海拔 1680 米。2. 山脉:全镇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最高海拔 ( 屯上梁子 )2450 米,最低海拔(泽戛) 1680 米。主要山梁有 4 条:老营梁子,从大栗树入境至乐所,长 12 公里;水平梁子,从水平入境至月亮田,长 8 公里;屯上梁子,从月亮田至腊谷,长 10 公里;岩上梁子,从岩上入境至鲁河,长 10 公里。3. 气候与物候:海岱镇境内立体气候较为明显,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山区、半山区属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14.4 ℃。年降水量 1050 毫米。河谷区年无霜期 240 天、山区 120 - 140 天。四、水文境内河流属北盘江水系,主要有两条:羊场河,源于沾益播乐境内,向东转北流入境内,过境长 10 公里;文阁河,发源于富源县后所境内,向东转北流至文阁与羊场河交汇,再经箐口小龙潭汇入赤那河,过境长 13 公里。五、自然资源 海岱镇自然资源较丰富,特别是煤,探明储量 7000 万吨,铁 5 万吨。. |
龙场镇 |
一、地理位置热水镇位于宣威市西南部,地处东经 103 ° 37 ' 02" - 103 ° 54 ',北纬 26 ° 11 ' 8" - 25 ° 56 ' 02" ,跨经度 16 ' 58" ,纬度 15 ' 6" 。东与落水乡毗邻, 南与曲靖市沾益县菱角乡接壤,西与务德乡隔小江相望,北与西泽乡交界。东西最宽 36 公里,南北最长 29 公里,国土总面积 598.6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关营,距宣威城区 56 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二、建制沿革 乡政府所在地的北面 1.5 公里处有一泉水,冬暖夏凉,称为热水塘,北面一村因名热水村。取用作行政区划名,称热水。民国时为西南区第八区, 1940 年(民国 29 年)废区扩大乡为热水、述迤两乡。 1949 年属新四区 ( 板桥 ) , 1950 年为十二区 ( 热水 ) , 1953 年为八区 ( 热水 ),1958 年为热水公社, 1961 年为热水区, 1970 年为热水公社, 1984 年为热水区, 1987 年为热水镇。从 1949 年后辖区变化较大, 1950 年从西泽划入述迤一片,现为中村村委会, 1951 年西南部划出块所、 菱角两乡属沾益县, 1953 年划出牛栏江边太阳村归西泽乡, 1984 年划出小江以西的 5 个大队并为四个村公所,属务德乡。三、自然地理 1. 地形:热水镇地形复杂,四周群山环绕,黎山和光山之中有一山梁纵贯,东北面和西南部被两个环形山围成了窑上和关营两个坝子。西南部为丘陵地带。金沙江的支流小江从此经过。最高点黎山顶峰,海拔 2676 米,最低点岔河,海拔 1500 米。2. 山脉:山脉均属乌蒙山系,主干从曲靖入境一峰突起为黎山,长约 25 公里。西北部有白龙梁子(贺家水梁子),向北入西泽乡马戛。3. 气候与物候:热水镇基本属温带气候,南部黎山、吉科等村属冷凉山区,西边小江谷地属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 ℃,月高温达 21 ℃,低温为 6 ℃。年降水量 1000MM 至 1100MM ,初霜期十一月初,终霜期三月底,年大风日 80 天,春季西南大风日 60 天。四、水文1. 河流:境内主要河流小江,源于西泽,流经建新、秧草、干海三村,长约 30 公里,向西南至岔河注入牛栏江。. |
龙潭镇 |
龙潭镇位于宣威市西北部,距市区32公里,辖17个村委会、286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有16669户 60188人,其中男30695人,占总人口的521%,女29493人,占总人口的49%,农业人口58728人,占总人口的97.5%,非农业人口 1460人,占总人口的2.5%,人口自然增长率5.6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9人。 全镇国土面积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17公顷,其中水田462公顷,旱地2955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600平方米。有林地面积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4.4%。 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亿元,比上年增1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8206万元,增6%;第二产业总产值1.09亿元,增23%;第三产业总产值6013万元,增8%。农村经济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9.2%,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比上年增160元。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万元,比上年增2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44万元,比上年增支438万元,增加28.16%。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45万元,贷款余额553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825万元和1385万元。 全年粮食总播种面积9.6万亩,粮食总产量2.79万吨,增产382吨,其中优质玉米播种3.65万亩,产量1.57万吨;马铃薯播种3.4万亩,产量7278吨;建设优质玉米制种基地450亩;种植烤烟8500亩,收购烟叶200万斤,实现产值1179万元,实现税收235.8万元;畜牧产业迅猛发展,年末出栏肥猪9.8万头,大牲畜3940头,羊5560只,家禽8.6万只,禽蛋产量189吨,肉类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8030万元;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封山育林2500亩,人工造林200亩,义务植树32万株;为实现“万元增收计划”,在打乌、营上、得基、茨德、下格村种植核桃6136亩。 年内,工商经济迅速增长,全年生产销售原煤70万吨,比上年增22万吨,实现煤炭综合产值8000万元,比上年增37%;农产品产供销网络建设成效明显,发展农村经纪人51名;建筑建材企业收入3200万元;个体私营企业健康发展,实现产值2.5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共投资185万元,投工1.2万个,新修、维修市镇公路、镇村公路、村组道路85.3公里;投资110万元修复水毁龙潭河河堤48处2.5公里;投资70万元完成放马坪尼克村饮水工程;投资65万元在下格、打乌村实施“七期长治”工程;投资195.7万元建成二期烟田建设工程227件,共保护农田面积15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平方公里,解决了1万余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累计投入76万元,在下格建成1100平方米的小集市1个,新建露天货台31个,桥涵2座,硬化完小-场地750平方米,新建厕所、垃圾池各1个,维修、硬化村间道路6.4公里,目前正积极筹建占地1090平方米的村委会和老年活动中心;投资10万元,选址新建龙潭村、新启村卫生所160平方米,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改善。 全力推进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全年发放孤儿、五保、复退军人等人员各项定期补助48.3万元,发放救济粮4.6万公斤,衣服1351件,救济1509人;针对5月霜冻灾害和7—8月份的旱灾,及时拨出救济款4万元,救济粮2.5万公斤,救济重灾户、受灾特困户477户802人;资助3861名农村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交农村火灾保险费6.25万元,参保率达98%;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00万元;核定优质粮食补贴面积4.2万亩,发放补贴资金45.5万元,核定种粮综合补贴面积4.3万亩,发放补贴资金46.5万元;投资80万元实施完成了市级重点扶持村2个、“安居工程”150户;组织劳务输出564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21人次,实现转移劳动收入1149万元。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完小17所,村小34所。在校学生10643人,其中初中教学班48个,在校生3173人;小学教学班228个(含学前班33个),在校生7470人,现有在岗教职工522人。全镇学校占地面积199409平方米,其中中心学校2000平方米,中学68000平方米,小学129409平方米;中心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810平方米(其中成技校1780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6892平方米。全年投资326万元,对新茂上河小学、大坡完小、新坪完小、业肥完小、中岭子完小等学校进行排危改造,新建校舍4806平方米,排除危房3259平方米;3509名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所有中小学生免交学杂费,共减免35.1万元;对381名中小学生给予贫困补助,补助3.4万元;享受云南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教育“三免费”181人,免费3.3万元;小学入学率为99.58%,巩固率为99.41%;初中毛入学率为99.02%,巩固率为99.01%。 全镇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7人,病床32张,村级卫生所16个,卫生员48个,医务人员26人,病原体床32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参合5.5万人,参合率90%,5.9万人次享受减免补偿金68.1万元(不含市级医院)。有文化站1个,藏书3700册;有广电站1个,专业技术人员2人,有2个村开通有线电视,可视频道40个。 |
热水镇 |
一、地理位置文兴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东经在 104 ° 28 ′── 104 ° 37 ′,北纬 26 ° 24 ′── 26 ° 32 ′之间。 乡0驻地着期朱家村,距市区 80 公里。东西最大跨距 14.6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16.3 公里。东连普立乡,西接阿都乡,南邻宝山、格宜, 北与贵州省隔木东河相望。 总面积 135.29 公里。耕地面积 55895.5 亩,林地面积 20205 亩,森林覆盖率 10.9 %,全乡辖 15 个村委会 ,107 个村民小组, 155 个自然村。二、建制沿革 民国元年 (1912) ,文兴属东北区。 38 年为鹧鸡扩大乡, 1949 年 4 月属新二区, 1950 年属七区 ( 宝山区 ) 。 1953 年由宝山区划出与阿都合设十三区,区0驻地文兴。 1958 年划为文兴、阿都、增坪 3 个公社。 1961 年又合并恢复为十三区。 1963 年与阿都分开,成立文兴公社。 1984 年改为区,格宜公社塌土大队划入文兴。 1988 年撤区建乡。三、自然地理1. 地形:境内地形狭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 2330 米,最低海拔 1470 米。全境为一条槽子两面坡,形似一只木船,四周高,中间低平。 2. 山脉: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南北走向,主要有黑泥梁子、马家店梁子、老红梁子、山花梁子、米科梁子。由南端白泥梁子分两支:东部涧水海梁子向北延伸,至木东河被切断,境内长约 20 公里,西部老红梁子向北延伸到背阴坡,一分支折东为白药老尖山,至木东河切断,长约 18 公里。 3. 气候与物候:境内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文兴河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多洪灾和伏旱。年均气温 18 ℃,平均初霜期 11 月 1 日,终霜期 3 月 15 日,年均无霜期 225 天。年平均降水量 1249 毫米,年平均降雨 139 天。年均日照 2109 小时。四、水文1. 河流:主河流为文兴大河,发源于宝山乡乐红村彭家大沟,从南向北流本乡马龙、太平、着期、文兴、安乐、火木、瑞庆、白药、庆底等 8 个行政村,入木东河,全长 46 公里。主要支流有响水河、阿米河、米科小河、白药小河。流域面积 132.5 平方公里。2. 水库:有小水库 3 座,总容量 50.7 万立方米。3. 塘坝:塘坝 6 个,蓄水 700 立万米。. |
宝山镇 |
一、地理位置宝山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东沿清水河与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及盘县分界,南沿格香河与田坝镇分界,西与格宜镇交错,北与文兴乡、普立乡接壤。东西最大横距 14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18 公里,总面积 224.4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宝山,距宣威城区 54 公里。 二、建制沿革 宝山乡以驻地得名。民国时先后为安定区、东北区、四区,民国 29 年 ( 公元 1940 年 ) 废区扩乡为宝山乡。 1949 年属新二区 ,1950 年为七区 ( 宝山 ),1953 年为三区, 1958 年分设宝山、普立、官寨三个公社 ,1961 年合为宝山区, 1963 年分出普立区, 1970 年改称宝山公社, 1984 年称宝山区, 1988 年改为宝山乡。 三、自然地理 1. 地形:宝山乡四周群山环抱,南北部山高,中部为万亩以上封闭型丘陵盆地。南沿、东沿为格香河深切,山势陡峭。最高点为北端涧水海梁子,海拔 2716 米;最低点为东沿法窝河边,海拔 1210 米。 2. 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南部从西南端戛立向东经厂房、摩戛延伸。北部从高峰涧水海梁子向南延伸,经基都大山,文家口子至摩布,绵延十余里。东部山势较低,旁枝错落。山体石灰岩裸露,多溶洞。3. 气候:属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13.8 ℃,最高气温 33.5 ℃,最低气温 -11.4 ℃;最高月平均气温 23.4 ℃,最低 2.2 ℃。霜期 160 至 180 天,日照 2059 小时,雨量 890 至 1409 毫米。同时,因地形差异大,小区气候千差万别。四、水文1. 河流:境内主要有宝山河和白戛河与格香河,宝山河发源于北部安益村陶家屋基,流经安益、虎场、得马、宝山、太和、德积等村注入海西落洞;白戛河发源于白戛村东南山麓,流经白戛、太和、德积汇入海西。两条河水流长度约 30 余公里。格香河属北盘江上游,从西向东流入普立的黄水河,境内长 15 公里。2. 水库:安益水库, 位于安益乡驻地东南谢家海子村旁。 1957 年建库容 163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3230 亩,养鱼 5 万尾。陶家坟水库, 位于村委会驻地东北陶家坟山上, 1962 年建成,库容 149 万立方米,灌溉面积 1023 亩,养鱼 10 万尾。. |
东山镇 |
一、地理位置东山镇位于市境东部,东经 104 ° 07 ′ 40 ″~ 104 ° 21 ′ 30 ″、北纬 26 ° 01 ′ 20 ″~ 26 ° 14 ′ 30 ″之间。东接海岱乡、田坝镇,南连羊场镇,西与板桥、榕城镇相邻,北与龙场镇、格宜镇相望。镇政府驻地马场距市区 57 公里。东西最大跨距 22.6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23.9 公里。总面积为 297.6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93049.9 亩。有林地面积 134489 亩,森林覆盖率 39 %。全镇辖 22 个村委会。总户数 13420 户,总人口 51632 人。二、建制沿革 民国 37 年 (1948) 由东山区改为东山扩大乡。翌年属新三区, 1950 年属文阁区, 1953 年从文阁区分出成立第五区, 1958 年改为东山公社, 1984 年社建区为东山区, 1988 年撤区建乡,现改为东山镇。三、自然地理1. 地质:东西部地质构造较西部复杂,断层、褶皱均有发育,还有“山”字型构造出现,而以褶曲发育为最好。各种地质构造混杂,形成了各种构造体系。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 337 ~ 760 米,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其岩性为杏仁状或斑状玄武岩夹多层黄绿、紫红色凝灰岩,厚 387 米,上统宣威群。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含煤层多,厚 22 ~ 323 米。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其岩性为紫、紫红色、灰紫色为主的泥岩、砂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黄、灰等杂色长石岩、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 28 ~ 669米。 第四系全市均有分布,岩性为红色粘土,底部黄褐色粘土夹灰岩及燧石角砾,厚 0 ~ 52 米。2. 地形:全境略似三角形,地理特点是“两山夹一谷”,东南部陷塘梁子接石盆梁子延伸。中部马场河流域,马场槽子斜伸。西部为东山绵亘,东北沿发乐河和赤那河深切。最高点在西沿东山马鞍洞梁子顶峰滑石板,海拔 2868 米;最低点在东北端赤那河汇入格香河处,海拔 1621 米。境内山区占 90 %,河谷占 10 %。3. 地势: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滑石板) 12868 米,最低海拔(赤那河底) 1621 米。4. 山脉:境内山脉均属乌蒙山东列山系。主要山脉有两支:东山梁子是东山与板桥镇、榕城镇的界山,由羊场镇的小箐入境,向北延伸,全长 41 公里。. |
杨柳镇 |
一、地理位置杨柳乡地处宣威市东北部,位于东经 104 ° 11’2" 至 104 ° 23’42", 北纬 26 ° 31’53" 至 28 ° 39’49" 。东西最大距离 30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 11 公里,国土面积 163.9 公里。乡政府驻地可渡,距县城 69 公里。二、建制沿革 杨柳乡始建于 1952 年底,因驻地杨柳得名。 1976 年区政府驻地由杨柳迁至可渡。可渡处可渡河南岸山木麓,古为川滇驿道要塞,传说蜀汉诸葛亮南征返途经此。清雍正时,云贵总督鄂尔泰改土归流,率滇、黔、蜀三省绿林兵与乌蒙乌撒土司征战于此。清置宣威州可渡巡检司,衙门设于关上村北侧,税务设可渡关收取厘金,军事设可渡讯防。民国初为宣威县倘可县佐(驻倘塘)辖,抗日前属倘塘区,民国 29 年(公元 1940 年)废区扩乡,为可渡乡。 1949 年属新二区。 1950 年属九区 ( 倘塘区 ) 。 1952 年底土地改革后从倘塘区分出,并将格宜区的土目(现乐丰)、景新(三联)、碧波(木戛)并入设十二区(杨柳区)。 1958 年分建为可渡、双河公社。 1961 年合并为杨柳区。 1963 年再分出双河区。 1970 年改称杨柳公社。 1984 年改称杨柳区。 1988 年 3 月改称杨柳乡。 三、自然地理 1. 地形:略似一张翅蝴蝶。全乡除旧城外均处可渡河南岸河沿至山脊的“一面坡”上,南高北低,最高点南部三丛树(峰),海拔 2470 米;最低点东北沿大岔河口,海拔 1480 米,高差 990 米,平均海拔 1600 米左右。 2. 山脉:山脉属乌蒙山中列山系,从倘塘境断头梁子自西南入境,分两支。主干向东经小米田、月亮箐、水塘铺、大黄尖山北转三丛树、碗厂梁子至格乌山大岔河为可渡河、皂卫河切断,长约 30 公里;另一支向西至小米田,又向西北延伸至野猪塘、赵家口子,长约 7 公里。主干北侧又分南北走向的若干山岭,间有若干山间平地,石灰岩分布广,间有溶洞。3. 地层:杨柳乡的地层属二迭系上统宣威群,岩性为灰色、灰黄色粉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含煤层多,厚 22 ─ 323 米。4. 气候:杨柳气候大部分属温带气候,围仗、可渡、杨柳、留田等海拔 1700 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最冷月 1 月平均气温 3 ℃,最热 7 月平均气温 19.5 ℃,年均气温 16.7 ℃。. |
普立乡 |
一、地理位置普立乡位于市境东部边境云贵交界处,东经 104 ° 32 ′── 104 ° 40 ′ 50 ″,北纬 26 ° 19 ′ 20 ″── 26 ° 30 ′ 30 ″之间。东接贵州水城,北与文兴乡毗邻,西南与宝山乡为邻。乡政府驻地普立距市区 78 公里。东西最大跨距 15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20.9 公里。总面积 170.11 平方公里,均属山区。全镇辖 13 个村委会, 84 个生产合作社, 107 个自然村。二、建制沿革普立彝语为普鲁着,普鲁是彝族的姓氏,着指住处,含义为彝族普鲁家的住处,汉字记为普立,行政区划以普立为名。民国时属宝山区,民国 29 年 (1940 年 ) 分属宝山、鹧鸡两区。 1949 年属新二区, 1950 年属宝山区(七区), 1953 年属三区(宝山区), 1958 年为普立、官寨两公社, 1961 年复属宝山区, 1963 年从宝山区分出成立普立区, 1970 年改称普立公社, 1984 年改称普立区,今为普立乡。三、自然地理1. 地形:地形略似扇形,西面山梁隆起较高,普立槽子居西南部,北沿东沿泥猪河环绕为切削较深的河谷。最高点为西沿涧水海梁子,主峰海拔 2715.9 米,最低处为腊龙岔河口,海拔 920 米。高差近 1800 米,境内山势陡峭,石灰岩裸露,东部泥猪河沿陡岩高数十米、上百米。2. 山脉:均属乌蒙山东列山系。西部为涧水海梁子高峙,向北延伸为窄角大山;向南为鸡心山、紫云山、文家口子,折东为笔架山、刘家大岩等,环本区西沿、南沿长约 30 公里。中部从涧水海梁子主峰侧向东南分支,经打碑口子、蒋家坪子、朱家箐、团山至鹤谷,长 10 余公里。 3. 气候与物候:普立乡境内气候属南温带气候,立体特征明显,高山深谷气候差异大,少量河谷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 15 ℃,最冷月 12 - 1 月为 4 ℃,最热月 5 - 7 月为 20 ℃,极端高温 28 ℃,极端低温 -5 ℃。平均初霜期 10 月 15 日,终霜期 3 月 30 日,无霜期 270 天。年降雨量 1000 毫米,平均降雨 180 天,年平均日照 2000 小时,日照百分率 56 。年平均大风日 15 天。春季潮湿,夏季多雨,秋天多阴雾,冬季低温、雪凌大,四季分明。四、水文河流:较大河流为界河。. |
西泽乡 |
一、地理位置西泽乡位于市境西部,东经 103 ° 44 ′~ 103 ° 56 ′、北纬 26 ° 07 ′~ 26 ° 25 ′之间。乡政府驻地西泽距市区 31 公里,东邻靖外、落水,南接热水镇,西面与务德镇相连,北与得禄、龙潭镇相接,交通较为便利,总面积 390.48 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 70 %,有耕地面积 74230 亩。全乡辖 15 个村委会。二、建制沿革 民国 7 ~ 20 年( 1918 ~ 1931 )属西区, 29 年为第九区。 30 年扩大乡。 1949 年 4 月属新五区, 1950 年 6 月改为第十一区, 1952 年改为第九区。 1950 ~ 1954 年间,先后划上格、下街、拖么归榕城,划上述迤归热水。 1958 年为西泽公社, 1961 年改为区, 1970 年改为公社, 1984 年改为区, 1984 年 6 月划为务德,拖克两大片建立务德区,划赤水、向阳的部分村社归靖外。 1987 年改为西泽乡。三、自然地理1. 地形:略似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四周高、中间低、西泽槽子居中,南、东、北、西四面有 5 条山梁四条河相间呈掌状分布,河流在中部交汇。最高点为北部大竹箐黑石头,海拔 2503.2 米; 最低点在大龙潭下小江边, 海拔 1770 米。2. 地质:西部褶皱发育较差,断层则发育明显,西泽的西部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各式断层。如卜戛──戈平──洽坡逆断层等。这些断层相互交错、切割,使这一代的地出露变得相当复杂,造成某些地层的缺失,岩层产状变化大,从水平岩层到直立岩层均有出现。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 337 ~ 760 米,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其岩性为杏仁状或斑状玄武岩夹多层黄绿、紫红色凝灰岩,厚 387 米。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其岩性为紫、紫红色、灰紫色为主的泥岩、砂岩、页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黄、灰等杂色,长石岩、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厚 28 ~ 669 米。下统永宁组,大多与飞仙关组相伴出露, 分布较广。 第四系全市均有分布,岩性为红色粘土,底部黄褐色粘土夹灰岩及燧石角砾,厚 0 ~ 52 米。3. 地貌: 东部北盘江上游的马摆河、围仗河、可渡河、木冬河、清水河及西部牛栏和小流域河谷,包括西泽等地,由于沟河深切,从谷底至高山,呈“v”字形状。相对高差 760 ~ 1380 米。. |
得禄乡 |
得禄乡位于宣威市境西北部,东经103°50’50"至104°04’20"、北纬26°22’40"至26°31’50"之间。东西最大跨距22.2公里,南北最大跨距16.8公里。东与倘塘相邻,东南接龙潭,西南连务德,西与会泽县大井接壤,北与威宁县哲觉镇交错为界。乡政府驻地得禄村距市区56公里。总面积173.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048.7宙。有林地面积87420宙,草山面积8008宙,森林覆盖率为34%。得禄乡地形略似玉坠形,两山夹一水,由西向东,槽形地带,中部低,西北部最高,东南较高。最高点肥谷大竹箐梁子,海拔2547.5米。最低点大营岔河,海拔1750米。山脉属乌蒙山中列山系,主脉两支。一支从东南公鸡山人境,经租谷梁子、干箐梁子、核桃冲梁子、大竹箐梁子、营盘山梁子入贵州威宁;另一支由冒水井梁子向东北、经双包窑梁子、新城梁子、磨石山梁子,婉蜒30余公里。主河得禄河,以发源于境内西北、西部、西南的几条小河汇集而成,由西南到东北,经肥谷、色空、志度、迭那、务乐、得禄、河艾、大营汇合威宁黑石头的铁厂河,再汇龙潭河后称马摆河,属北盘江上源,境内长30公里。属温带气候,少数高山属中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3.6℃,最冷月1月均温5℃,最热月7月均温19.4℃,极高气温33.5℃,极低气温-14℃。年降水量720毫米。年均降雨130天,年均降雪5天。初霜期为11月8日,终霜期3月25日,平均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日照2069小时。从195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上梨树水库等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43件,建成大小水池88个,挖小地窖1798个,总蓄水量2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9850宙。1949年初为得禄扩大乡,4月划归新五区。1950年3月属十区,区公所驻地得禄。1952年区公所驻地迁至龙潭段山口,后又迁新河,改名为龙潭区。1984年6月,龙潭区分设龙潭、得禄两区,得禄区政府驻地得禄村。1988年撤区建乡,改名得禄乡。1995年辖10个行政村,103个生产合作社。年末人口7765户,33443人,其中男17562人,非农业人口626人,少数民族人口72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7‰。境内居住有彝族、苗族、回族、汉族等民族。1983年有得禄、务乐两小乡通汽车。1984年11月至1985年9月修通永乐岔路至得禄区全长14.1公里的县乡公路。. |
双河乡 |
一、地理位置双河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乡政府驻地葛菇,距市区 80 公里,东经 104 ° 22 ′ 30 ″── 104 ° 28 ′,北纬 26 ° 32 ′── 26 ° 42 ′ 50 ″之间。东与阿都乡接壤,南与乐丰乡相连,西与杨柳乡以皂卫河为界,北隔可渡河与贵州省威宁县相望。东西最大跨距 9.2 公里, 南北最大跨距 20.2 公里。总面积 111.33 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 90 %,河谷面积占 10 %。森林覆盖率 20.7 %。全乡辖 10 个村委会, 125 个自然村。境内居住着汉、彝、壮、回、 白、苗、京、布依等民族。二、建制沿革 民国 37 年 (1948) 属可渡乡。 1949 年属新二区, 1950 年属第九区 ( 倘塘区 ) , 1952 年属十二区 ( 杨柳区 ) , 1958 年成立双河公社, 1961 年归杨柳区, 1963 年分出成立双河区。 1971 年改称双河公社, 1984 年又称双河区, 1988 年撤区建乡改称双河乡。三、自然地理1. 地层:上古生界:二迭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以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厚 337 - 760 米,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2. 地貌:属深切割地貌。从谷底至高山,呈“V”字形状。相对高差 760 ~ 1380 米,河流走向大体与山岭一致, 主河道两侧的沟河大部分为季节性溪流,垦植面积大,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3. 地形:全境地形狭长,南北地势较高。南部东西两山隆起,中一夹谷向北弯向西北。西沿、北沿为河流深切。最高点为东南沿大水塘梁子平山顶,海拔 2484.8 米;最低为东北沿天生桥暗流北面进水口,海拔 1420 米。南部贡戛、三联一带山顶较平缓,高山丘陵间有块坪子;中部北部有乐丰、皂卫、夸都等数片河谷-坝,其余大部分为山地、夹谷,坡度较陡。 3.4. 山脉: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由光山入境分两支。一支南北走向,由大水塘梁子、平山顶、丫巴山等梁子组成至夸都河止,长约 20 公里;一支由南北走向,由井底梁子、葛耳箐梁子组成,经马宗岭延至葛菇村河边,长约 15 公里。东部山梁隆起,南部地势较高,西北、东北地势渐低,中部为切削较深之河谷。. |
乐丰乡 |
乐丰乡位于市境北部,东经104°15’~104°27’30"、北纬26°22’20"~26°35’30"之间。东西最大跨距20.6公里,南北最大跨距24.4公里。东沿大水塘梁子与阿都乡毗邻,南与龙场镇及来宾镇交错,西与倘塘镇及杨柳乡隔抱树河相望,北与双河乡分界。全乡总面积241.90平方公里,均为山区。耕地面积136869.2亩,林地面积67147.5亩,森林覆盖率21.5%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由南端光山入境分为两支:一支从光山分出,向西北经井底梁子、葛耳篙、马宗岭为葛菇河流截断,境内长10公里;一支向北经大水塘梁子、平山顶、哑巴山、白所到夸都为可渡河截断,全长约25公里。河流皆属珠江水系,北盘江上游。主河有两条:一条发源于光山北麓,向北经店子、乐丰至木蔓称乐丰小河,在三岔河汇三联小河后,流入双河境内为萨拉河,长约10公里;一条是明德河,发源于南部邓家村喷水洞,向东北经水炉折西北经新德、明德至杜家营汇入倘塘河,长27公里。最高海拔光山顶2558米,最低海拔1660米。气候基本属温带气候,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8℃,年均气温12℃。年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年均日照2200小时。初霜10月20日,终霜4月20日,年平均无霜期180天。有小 (一)型水库1座,小 (二)型水库2座,塘坝2个,排灌沟渠3500米,有效灌溉面积1399.5亩。乐丰乡1987年12月1日成立。辖区为倘塘划出的色官、新村、邓家村、明德、新德、水炉6个小乡,龙场划出的团结、姑着2个小乡,双河划来的乐丰、店子、三联、前言、新月5个小乡,阿都划出的银厂乡建文大队,共14个小乡改为行政村。以境内1954年建的乐丰小学取名乐丰。1988年1月,撤区建乡。1995年辖14个行政村,154个自然村。年末人口10146户,43298人,其中男23212人,非农业人口846人。少数民族人口4683人。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等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10.6‰。1958午修贵昆铁路,铁路入境设田坝、邓家村两站,过境线长22公里。1988年,有9个村公所43个合作社通公路。10个村公所51个合作社通电。1995年,有13个村公所通公路,公路总长70.46公里。有14个村公所通电,通邮,邮路总长144公里,电话线路8条,电话机19部。. |
文兴乡 |
一、地理位置文兴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东经在 104 ° 28 ′── 104 ° 37 ′,北纬 26 ° 24 ′── 26 ° 32 ′之间。 乡政府驻地着期朱家村,距市区 80 公里。东西最大跨距 14.6 公里,南北最大跨距 16.3 公里。东连普立乡,西接阿都乡,南邻宝山、格宜, 北与贵州省隔木东河相望。 总面积 135.29 公里。耕地面积 55895.5 亩,林地面积 20205 亩,森林覆盖率 10.9 %,全乡辖 15 个村委会 ,107 个村民小组, 155 个自然村。二、建制沿革 民国元年 (1912) ,文兴属东北区。 38 年为鹧鸡扩大乡, 1949 年 4 月属新二区, 1950 年属七区 ( 宝山区 ) 。 1953 年由宝山区划出与阿都合设十三区,区政府驻地文兴。 1958 年划为文兴、阿都、增坪 3 个公社。 1961 年又合并恢复为十三区。 1963 年与阿都分开,成立文兴公社。 1984 年改为区,格宜公社塌土大队划入文兴。 1988 年撤区建乡。三、自然地理1. 地形:境内地形狭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 2330 米,最低海拔 1470 米。全境为一条槽子两面坡,形似一只木船,四周高,中间低平。 2. 山脉:山脉属乌蒙山东列山系。南北走向,主要有黑泥梁子、马家店梁子、老红梁子、山花梁子、米科梁子。由南端白泥梁子分两支:东部涧水海梁子向北延伸,至木东河被切断,境内长约 20 公里,西部老红梁子向北延伸到背阴坡,一分支折东为白药老尖山,至木东河切断,长约 18 公里。 3. 气候与物候:境内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文兴河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多洪灾和伏旱。年均气温 18 ℃,平均初霜期 11 月 1 日,终霜期 3 月 15 日,年均无霜期 225 天。年平均降水量 1249 毫米,年平均降雨 139 天。年均日照 2109 小时。四、水文1. 河流:主河流为文兴大河,发源于宝山乡乐红村彭家大沟,从南向北流本乡马龙、太平、着期、文兴、安乐、火木、瑞庆、白药、庆底等 8 个行政村,入木东河,全长 46 公里。主要支流有响水河、阿米河、米科小河、白药小河。流域面积 132.5 平方公里。2. 水库:有小水库 3 座,总容量 50.7 万立方米。. |
阿都乡 |
阿都乡位于宣威市境东北部,东经104°24’20"至104°34’40"、北纬26°28’至26°36’20"之间。东与文兴乡接壤,南与格宜镇、龙场乡相连,西与双河乡、乐丰乡毗邻,北与贵州省隔河相望。东西最大跨距17.4公里,南北最大跨距15.9公里。总面积为139.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993亩,林地面积8812.5亩,草地面积4500宙,森林覆盖率10.8%。乡政府驻地梨树,距市区76公里。阿都乡境内山脉均属乌蒙山东列山系。东部山脉为乌蒙山东列山系主脉分支,由涧水海梁子折西向分出白泥塘梁子,折北向入境为老红梁子、板壁坡梁子,西向接包谷山梁子,转北向分两支,为俄科梁子、马鞍山梁子,长约30公里。北部被可渡河隔断,与贵州俄戛梁子仅一水之隔,山的东坡为文兴乡。西部山脉属东列山系主脉分支,由光山梁子延伸入境,由银厂梁子、大水塘梁子组成至天生桥入贵州威宁县境,长20余公里。可渡河是阿都乡与贵州威宁县的界河,从天生桥入境至红旗老岩约30余公里。境内主要河流为戛得河,发源于光山梁子的大水沟,主要水源源于华泽花鱼洞,流向北部,经大佐、梨树至石棺材汇入可渡河,为荣胜与增坪、施都与谷兴的分界河,全长30余公里。境内气候基本属南温带气候,少数高山属中温带气候,少数河谷属北亚热带气候。春季多晴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低温干旱,冬季云雾多、湿度大、气候凉。年平均降水量为975毫米。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6℃,年平均气温13.5℃。初霜期10月28日,终霜期4月29日,年均无霜期200天。1949年属新二区。1950年属八区(格宜区)。1953年划归十三区。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属十三区联社,成立阿都、增坪两个公社。1961年属文兴区。1963年1月由文兴区分出成立阿都区。1988年1月区乡体制改革后,阿都划出原银厂乡建文大队改为建文行政村归乐丰乡管辖,同时从同兴村分出部分增设姜棚村。1995年辖12个行政村,60个生产合作社,296个自然村。年末总户数8017户,总人口34978人,其中男18938人,非农业人口553人。少数民族人口212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8‰。境内居住着汉、彝、回、壮、水等民族。1970年,在同兴岩脚的可渡河上修建铁索桥l座,长40余米,宽2米,沟通了云贵边境结合部的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