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西南州 >> 兴仁市 >> 东湖街道

东湖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湖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东湖街道简介

  东湖街道办事处位于兴仁县城东部,东邻民建乡,南接李关乡,西接城南街道办事处,北接城北街道办事处,东北与下山相连。国土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00亩。辖2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3个行政村,共有72个村(居)民组,总人口5.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2151人)。居住着汉、布依、苗、回、彝等十多个民族。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33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046元。
  辖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自然资源丰富,农特优产品多。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苡仁米、经果林、蔬菜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辖区内省道214、215线和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兴仁县城振兴大道、黄金大道、兴仁大道、长兴路、环湖路、东湖大道、滨湖路等道路彼此贯通;辖区内有全县投资开发的高中档住宅小区、酒店、餐饮、娱乐等,商贸繁荣,服务功能齐全,综合服务功能配套完备,人居环境优雅,是县委、县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新城区。
  
  --人口总数:32151人 农业人口:10632人 非农业人口:21519人
  --行政区面积:5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回,布依,彝, 发展口号:抢机遇,抓项目,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抓城建,带农村,努力构建和谐东湖。
  --所辖村:黄金社区,东湖社区,陆官居委会,瓦窑村,坪上村,五峰村 生产总值:80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房地产,商业,烤烟,薏仁米,经果,蔬菜 名特产品:二块粑 办公所在地:南山小区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砂石矿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322006 562300 -- 查看 东湖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东湖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东湖社区 ·兴仁县旅游·兴仁县特产·兴仁县十大特产·兴仁县十景·黔西南 0

----

查看 东湖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黄金社区 ·兴仁县旅游·兴仁县特产·兴仁县十大特产·兴仁县十景·黔西南 0

----

查看 黄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陆官社区 ·兴仁县旅游·兴仁县特产·兴仁县十大特产·兴仁县十景·黔西南 0

----

查看 陆官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五峰村 ·兴仁县旅游·兴仁县特产·兴仁县十大特产·兴仁县十景·黔西南 0

----

查看 五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瓦窑村 ·兴仁县旅游·兴仁县特产·兴仁县十大特产·兴仁县十景·黔西南 0

----

查看 瓦窑村谷歌卫星地图
坪上村 ·兴仁县旅游·兴仁县特产·兴仁县十大特产·兴仁县十景·黔西南 0

----

查看 坪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湖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真武山街道

  真武山街道办事处位于县城西南面,毗邻城南、城北两个街道办事处,与本县的新龙场镇、雨樟镇接壤,国土面积约31.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18亩(其中水田4580亩,旱地3938亩),林地面积约2.78万余亩,有梨树坪国营林场。辖1个社区、2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民委员会,共62个村(居)民小组,常住人口22400余人,流动人口约12000人左右,常住住户5800余户。矿产资源主要以煤炭为主,现有7对合法煤矿,年产煤炭100多万吨。有2个合法砂石厂。群众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业和外出务工。   全办事处有中学1所、九年制教育学校1所,村级完小5所,全办事处中小学教职工264人,其中初中教师102人,小学教师162人,中心学校行政人员6人。   全办事处完成煤炭产量100余万吨,实现财政税费收入2亿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00元;粮食产量为4650吨;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人口总数:22135人 农业人口:3155人 非农业人口:2650人   --行政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518.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回,布依,苗,仡佬,彝,侗,黎 发展口号: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所辖村:三村,六村,长耳营居委会,马家屯居委会,真武山社区 生产总值:3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矿产 名特产品:煤炭 办公所在地:兴仁县真武山街道真武山社区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 资源:煤矿   

城北街道

  城北街道办事处系原四联乡和城关镇撤并后组建而成,办事处地处民主社区即兴仁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位于城中偏西面,东接东湖办事处,南与真武山、城南办事处接壤,西与潘家庄、新龙场相连,北抵下山,国土面积44.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302亩,办事处辖2个社区,2个居委会,3个村,64个村民组,7676户、3454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779人,占总人口数的57.26%。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民族。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烤烟种植面积4071余亩,经果林种植面积2000余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苡仁米、烤烟、茶叶等为主,有梨、李子、桃子等水果。工业经济以生产水泥等建材为主,辖区内驻有各类中小学校12所,医院、卫生室、诊所共19家,大小商业企业400余家,文化娱乐设施13处。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   --人口总数:32962人 农业人口:13183人 非农业人口:19779人   --行政区面积:44.9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302.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苗、彝、回等 发展口号:“依托环境优势、建设生态农业大办、烤烟产业重办、打造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城北”   --所辖村:城北社区、民主社区、大桥河居委会、桥边居委会、黄土佬村、丰岩村、锁寨村 生产总值:1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经果林、特色养殖、种植 名特产品:烤烟、冰脆李、桃子、苡仁米等 办公所在地:民主社区6组   --自然条件:气候宜人、民风淳朴 资源:工业以生产水泥为主、农业以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为主   

城南街道

  城南街道位于兴仁县城南面,街道境广20.442平方公里。辖一个社区、三个居委会,46个居民小组、5177户19288人。辖区内居住有汉族、回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侗族、哈尼族、瑶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街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之优点。全办土地总面积20.442平方公里,宜林茶草地12000亩,占总面积的39.1%,森林覆盖率27.8%。土壤以黄壤为主,PH值4.5—6.5,气候适宜,热量丰富,雨热同季,土层深厚,适宜枇杷、无籽刺梨生长,同时交通便利,电力、煤炭资源丰富,剩余劳力多。我街道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传统农作物有玉米、水稻等,人均占有粮食25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47元。街道距省会贵阳288公里,距兴义机场50公里,顶效火车站42公里,贞丰白层港56公里,南北盘江水运码头70余公里,南近324国道、北靠320国道,区位优势明显。   “十一五”以来,城南街道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实现撤县设市、构建和谐兴仁”目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二五”期间,全街道上下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这个主基调,按照“建设经济强县、实现撤县设市、构建和谐兴仁”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全力把城南打造成为兴仁县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之地、兴仁县城市后花园。   立足于兴仁基本县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城南、和谐城南、生态城南”的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深入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农产稳县、环境立县、三产活县”战略,重点围绕打造兴仁城市后花园总体目标思路,把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畜牧、茶叶、果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改善民生,推进和谐建设,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东湖街道

  东湖街道办事处位于兴仁县城东部,东邻民建乡,南接李关乡,西接城南街道办事处,北接城北街道办事处,东北与下山相连。国土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00亩。辖2个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3个行政村,共有72个村(居)民组,总人口5.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2151人)。居住着汉、布依、苗、回、彝等十多个民族。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33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046元。   辖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自然资源丰富,农特优产品多。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苡仁米、经果林、蔬菜等,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辖区内省道214、215线和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兴仁县城振兴大道、黄金大道、兴仁大道、长兴路、环湖路、东湖大道、滨湖路等道路彼此贯通;辖区内有全县投资开发的高中档住宅小区、酒店、餐饮、娱乐等,商贸繁荣,服务功能齐全,综合服务功能配套完备,人居环境优雅,是县委、县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新城区。      --人口总数:32151人 农业人口:10632人 非农业人口:21519人   --行政区面积:5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23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苗,回,布依,彝, 发展口号:抢机遇,抓项目,扎实推进科学发展;抓城建,带农村,努力构建和谐东湖。   --所辖村:黄金社区,东湖社区,陆官居委会,瓦窑村,坪上村,五峰村 生产总值:800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房地产,商业,烤烟,薏仁米,经果,蔬菜 名特产品:二块粑 办公所在地:南山小区   --自然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资源:砂石矿   

屯脚镇

  屯脚镇位于兴仁县东面,距县城约15公里,东面与贞丰、安龙龙山接壤,南与雨樟,安龙戈塘毗邻,西接李关,北与巴铃交界,省道213线横穿境内,全镇总面积127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9万亩,辖21个行政村,175个村民组,镇内居住着汉、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3.7%。    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2.92万人,其中18—35周岁青年有6040余人。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团镇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依靠广大团员青年,团结、组织、教育、引导其它青年同志,积极参与到镇党委、政府及村级各项事务活动中来,均取得显著成效。各支部充分发挥“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社会文化活动特色节目优势,依托本村特色组织,开展了灵活机动而又别开生面的一系列活动,如鲤鱼村团支部高举享誉内外的“苗族板凳舞”牌,在不断充实并提高板凳舞蹈节目表演艺术质量大搞旅游开发的同时,积极参与到镇和村农业生产科技兴农、产业结构调整、“两基”教育、畜禽疾病及“非典”疫情防治、退耕还林(还草)、苗族风情及旅游产品、乡村青年文化节等活动中,使广大青年团员在参与中得到了锻炼,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了国家法律法规,起到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政府的帮手和镇村革命与建设的生力军、突击队,全镇青年的领导核心作用。    同时,通过开展活动,教育和帮助了广大青年,使他们积极向团组织、党组织靠拢,为团组织、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其它村如大寨村团支部组织的“文化生活舞狮队”,塘湾村、马路河村、坡脚村团支部组织的“布依铜鼓舞队”,九头、蚌街、场坝村团支部组织的“金钱棍、秧歌舞队”等,更是百花争艳而又独树一帜,各团支部组织的各团队为村镇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百德镇

  百德镇位于兴仁县东北面,距县城约56公里,地处北盘江江畔,与晴隆、关岭两县隔江相望,同田湾、大山、新马场等三乡毗邻,是大山片区三乡一镇的中心,全镇3.2万人口,20个行政村,158个村民组,有汉族、布依、彝、黎等十二种民族杂交居住。国土面积93.4平方公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村。境内喀斯特地貌较为突出,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平均海拔1280米,适宜种植烤烟、药材。同时有天然的水草优势,是畜牧业发展的理想天地。    百德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无矿产资源优势。以种植玉米、水稻、和发展养殖业为主。同时以烤烟作为农民和财政增收和主要支柱。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人均吃粮480公斤,财政年收入125万元,我镇畜牧业、加工业、烤烟、油菜种植业、河流资源具有潜力可挖。同时对推进百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这部分产业和优势一直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百德镇人民正殷勤地期待着社会各界人士给予资金儿政策扶持。   ".  

雨樟镇

  邻鲁础营乡。214省道和镇兴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距南昆铁路兴义火车站约30公里,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雨樟镇有国土面积145多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6740余户,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669人。镇内居住着汉、回、苗、布依、彝、黎等民族,属多民族杂居镇。    雨樟镇地貌形态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海拔在1400—1600米之间,属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50毫米左右。全镇在册耕地面积2.5万多亩,其中地1.6万多亩,林地面积6.45万亩,经济林面积4520亩,荒山1.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9%。    雨樟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金矿、砷矿、石灰石等,且煤炭储量丰富。雨樟镇农产品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主要有大米、玉米、小麦、甘薯、洋芋等。经济作物有烤烟、芭蕉芋、苡仁米等以及杉、楸、松等用材林和杜仲、黄柏等药用经济作物,此外还有桃、李、核桃、板粟等水果和干果。 ".  

潘家庄镇

  在兴仁县西部。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2万,其中布依、苗、回、彝等民族占26.4%。辖11村委会。1949年为北宁乡。1958年撤乡建潘家庄公社。1962年析建潘家庄、王家寨公社。1984年改置潘家庄回族乡和王家寨乡。1992年2乡合并置潘家庄镇。有煤矿和硫磺矿。有中小学32所。镇人民政府驻地潘家庄,在城关镇西北10公里,沙家营山东麓。人口 1 500,有回、汉等民族。海拔 1 350 米。以姓氏名村。设农贸集市。兴仁—潘家庄公路终点。.  

下山镇

  下山镇,史称“五龙下山”,位于兴仁县北部,距县城约27公里,地处黔西南腹地。国土面积162多平方公里,在册耕地面积2.6万亩,全镇辖21个行政村,185个村民组,3.33万人,有汉、回、布依、苗、黎、彝等六种民族,全镇年平均气温15.2℃,年降水量1400mm,平均海拔1450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镇区位优势,基础建设良好,镇所在地是晴隆至州府的重要通道,市场贸易活跃,与晴隆的安谷、紫马,兴仁的四联、民建、潘家庄等乡镇相邻,是这些乡镇的商贸交易重镇。全镇村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闭路电视,85%的通水,38%的村用了程控电话,小城镇建设已启动设施。    2003年煤炭资源开发创税费突破3000多万元,本级财政收入达180万元,21世纪的下山将成为兴仁北部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科技教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重镇。".  

新龙场镇

  新龙场镇位于兴仁县以西藏自治区约15公里处,与普安县的青山、楼下两镇接壤,毗邻本县的鲁础营乡、潘家庄镇,国土面积105多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65万亩,其中,田7500亩,地9000亩。全镇辖17个行政村,124个村民组,88个自然村寨,5430户,总人口是心非5197人,杂居着汉、苗、彝、回、布依等民族。    素有“绿镇”之称的新龙场,境内多山,山上多树,用材林以杉树、楸树为主,天然林以松树、灌木居多。据航测,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2.5%,居全县这首。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新龙场的又一特色,煤、铁、黄金、锰、锑、钾等矿产,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其中又以煤最具优势,目前,已有8个村的煤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采出的优质无烟煤,具有发热量大,含硫量低(小于0.25%)、灰份少(小于4.5%)、水份少(小于3.8%)等特点,有“乌金”之美称。    亟待开发的旅游业是新龙场潜在优势。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铸就了美丽的山川景象,著名的有太平天国风云人物钱江隐居的马岚山,布依美女坐化的石人山,古城遗址旧城市,绿草如茵的云顶山,碧波翻浪的万亩竹海,亲临一游,令人心旷神怡。新龙场的深洞更是远近闻名,彝家洞、珍珠洞、金龙宫,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中奇景,浑然天成,石笋、石塔、石林、石花、石瀑、石潭、石牛、石羊、石人、石猴,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好山出好水,林荫下,小道边,每有山泉自石缝中汩汩流出,掬饮一捧,沁人心脾;三道沟村竹林深处的“竹海山泉”已被开发利用,将逐步占领市场。    山美水美人更美,新龙场的人民勤劳、朴实,在党委、政府一班人马的带领下,走科技致富之路,种植以优质烤烟为主,年产量8000担以上,产值近400万元;农户还逐步掌握了玉米肥球育苗移栽、水稻旱育稀植、油菜肓苗移栽、小麦分厢点播或条播、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等科学技术。畜牧方面,品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顺利产下利木赞、西门达尔、摩拉等优良牛犊413头,有奶牛马11头,均以农户零星种草饲养为主。三道沟村独特的造纸工艺,已成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碎石、打粉等加工业也初具规模。    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新龙场镇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镇17个村中,村村接通了照明电。村村通电话,村村饮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村修通了便民路,13个村建成了多功能活动室,4个村的活动室即将动工。新.  

巴铃镇

  在兴仁县东部。面积178平方公里。人口3.9万,其中布依、苗、回、彝等民族占25.6%。辖2居委会、39村委会。1949年为巴铃乡。1954年改置镇。1958年撤镇建巴铃公社。1962年析建巴铃、木桥、公德、子冲公社及陈家沟布依族苗族乡。1984年改置巴铃镇及紫冲、木桥、陈家沟、公德4乡。1992年4乡并入巴铃镇。富煤矿。产茶叶、旱烟、辣椒。有中小学3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巴铃,在城关镇东北19公里,巴铃河畔。人口 2 800,有汉、回、布依等民族。海拔 1 260 米。“巴铃”系苗语译音,意为铃山。镇北有响铃山,因名。主街呈东西向。巴铃粉条有名。巴铃—白德公路与断顶公路在此交会。.  

回龙镇

  回龙镇位于兴仁县东部,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17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约40公里,东与贞丰县长田、小屯乡相连,西与本县大山乡、新马场乡毗邻,北接贞丰县北盘江镇、平街乡,南连贞丰县龙场镇,是兴仁、贞丰两县的接合部。648县道贯穿镇南北。全镇国土面积118.53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207个村民组,8570余户,3.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居住有汉、布依、苗、仡佬等民族,人口密度321.91/平方公里。21个村村村通便民路、通电话、通电。镇土地宽广,全镇土地面积8.8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02万亩,田径赛959亩,土豆3287亩,非耕地5.86万亩。现有荒地面积4902亩,牧草地等可利用地区2.8万亩。农村人均占有耕地0.91亩。    回龙镇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干湿季节明显,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终年终年积温在14—19℃之间,无霜期达到85天以上,年日照时数在职500小时以上,年降雨量在职300左右。蕴藏着黄金、铊、铁汞、煤和重晶石等多种矿产,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有明显的农业区位优势,主产玉米、水稻。土特产种类繁多,有白萝卜、苡仁米、头、大蒜、脱毒马铃薯、核桃、花椒、生漆等,素有“高山大萝卜”、“胡萝卜之乡”的美称闻名于外。    回龙镇现有森林面积8000多亩,其中天然灌木林零星分散,1000亩,其它全为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杉木,楸树等用材林,新造经果林集中连片面性500亩,主要树种为梨、李、桃,部分为花椒、金银花,但多零星种植和房前屋后栽植。    我镇畜牧业发展形势良好,2002年末生猪存栏16850头,大牲畜存栏8662头,(匹)肉类总产量达到376吨。每年销往贵阳、安顺、普安、兴义等地约有2万余头。仔猪市场发达。我镇在上级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共修建8个容量约为120立方米,高位水池,部分村、组安通的自来水;由于水资源欠缺,无水库建设。供是方面,用由天生桥发电站经巴铃变电站引入,电源稳定。这里有勤劳善良的人民,这里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地。  

大山乡

  大山乡地处兴仁东北,距县城约42公里,邻民建乡、巴铃镇、回龙镇、新马场乡、百德镇、田湾乡,与晴隆县紫马乡隔河相望,北盘江支流麻沙河流经我乡边界,最低海拔780米(平均1188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貌,气候温和,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全乡土地面积112.4平方公里,大部是石山半石山,耕地面积3.5万亩(其中田0.3万亩)。全乡辖18个村3万人,以布依、苗、彝为主的少数民族占11.7%,野场村是贵州最大的彝族村寨,贵州省彝文化艺术之乡。全乡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移动通信覆盖80%,水源奇缺,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大山是兴仁县经济相对落后地区,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乡,有15个村是1—3类国家级贫困村,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扶持,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为边远贫穷的大山乡带来了无限希望。    大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朝安营土司修建的城堡至今清晰可见,大地主陈伯祥的庄园规模宏大,是100多年前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二道箐石林和白坟仙人洞的动人传说深深地隐埋在大山深处,先进的文化致人才倍出,是有名的干部生长地,精湛的石工技术闻名省内外,可谓石匠之乡。大山,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热土。虽然基础薄弱,但在发展上有很大的潜在优势。大山丰产优质味香玉米,以生猪为主的家庭养殖业已初形规模,年出栏可达5万头。烤烟历史悠久,有种烟的优质土壤1万亩,烟质良好,是兴仁县西烟东移的最好基地。大量的石山和温和的气候可成规模种植优质核桃等干果,发展石山经济林。沿河沿边一带的高寨、黄角、上务村有丰富的草山资源近3万亩,可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待开发的新桥电站,是兴仁麻沙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第四级,可装机1.6万千瓦,是可观的小水电资源。待改造建设的东风水库,库容量达180万方,可彻底解决全乡16个村和田湾乡3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大山,不仅具有土地资源优势,还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每年劳务输出达5000人,收入两千万元以上。贵州独一无二的彝族文化之地,值得发扬光大,走出省门。勤劳的大山人民,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在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中,一定会创造出灿烂与辉煌,让这块土地变得更加富饶。".  

新马场乡

  新马场乡,位于兴仁县东北面,北盘江流域南岸,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县城56公里,离324国道14公里,县道计(屯)百(德)公路穿境而过。东与贞丰县平街乡下岩组相连,南与回龙镇接壤,西与大山乡、百德镇接界,北与关岭县普利乡隔河相望。海拔高差较大,形成三级阶梯立体气候。最高海拔1720米(卡期村),最低海拔493米(九盘村)。年平均气温16.3℃,年降雨量1370mm国土面积102.97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33个村民组。耕地面积19300亩,其中田4000亩,退还林2500亩。森林覆盖率13.7%,连片草坡上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油菜,经济作物有烤烟、苡仁米、沙仁、花生。    2003年年末人口2.42万人。少数民族5648人(主要是布依族,聚居于北盘江沿岸的村庄),占总人口的23.3%。劳动力1.4万人,贫困人口4230余人。农业总产值1566万元,工业产值51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1568万元,财政收入5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5元,人均吃粮404公斤。    新马场乡属二类扶贫乡;一类扶贫村10个(卡期、箐口、坪子、阿藏、荒田、田边、米粮、补郎、联增、乜篾),二类村8个(崩当、九盘、安山、金钟、哪鲁、围豹、大湾、云上),三类村1个(长箐),脱贫村1个(马场)。202个村、130个组通公路,组通路率达97%。132个组通电,17个村进行农网改造。10个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0所,教学点7个。".  

李关乡

  李关乡地处兴仁县城东南面,乡政府驻地距兴仁县城约7公里,兴(仁)—安(龙)公路穿境而过,东邻巴铃镇,南接屯镇脚,西抵雨樟镇,北面与四联乡、城关镇连壤,全乡辖19个行政村,90个村民组,68个自然村寨,共3597户、1.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0余人,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回五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4.5%,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又以布依族人口居多,全乡有干部职工105人,其中男职工74人、女职工31人。国土面积64.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1万亩,其中田7908亩,地8262亩,平均海拔1100米,年降水量1320mm,年积温5800℃,年无霜期281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蔬菜、油菜籽、豆类、花生、苡仁米、磨芋、芭蕉芋、竹木、桃、梨等,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储量较大的煤、砂石、页岩等,有乡林场2个,村林场3个2200亩,森林覆盖率为23%,水资源丰富,有水库2座,伸沟渠22公里,灌溉面积6780亩,有年产1200万块砖的纳舍砖厂和年产1200万块砖的大山脚砖厂。全乡9个村,7个村通程控电话,户户可安装闭路电视,交通四通八达。   ".  

田湾乡

  兴仁县田湾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北盘江上域的麻沙河畔,史称“波阳乡”全乡总面积83多平方公里,辖区14个行政村,118个村民组,二万四千多人口,镶嵌居住着布依、彝、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六千多人,共有耕地面积1.63万亩,其中田3100亩,旱地1324亩,森林覆盖率达26%。平均降雨量1330mm,境内山奇石怪,林深水秀,民族风情优雅淳朴,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    该乡以种植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甘蔗、早熟玉米、蔬菜、砂仁等;经果林有杜仲、桐子、竹子、花椒、核桃、板粟等;养殖业有:猪、牛、马、羊、鸡、鹅等牲畜;还有波秧至麻沙河的万亩草坡,可以开发利用。    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实现了村村通电村安装了闭路电视接收站,13个村已通便民路,64%的村接通了程控电话,全乡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3所。".  

鲁础营乡

  鲁础营回族乡是黔西南州、兴仁县境内唯一的回族乡镇,地处兴仁、兴义、普安三县(市)结合部,距兴仁县城24km,距州府兴义务64km。东与雨樟镇交界,西抵普安县楼下镇,南与兴义市万屯、马岭、清水河三镇接壤,北与新龙场镇毗邻。国土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以组、居住着汉、回面依、黎、彝、苗等到11个民族,现有总人口的士38.1%。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75万亩,其中田4725;在森林8.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8.7%,有宜牧荒山9万余亩,自然林万亩。    雨(樟)海(子)公路贯穿乡境,南(宁)昆(明)铁路挂乡而过,随着兴仁西北经济环线的实施,交通区位初见优势。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家寨道堂、海子天然林保护区、“世界五最”的清水河峡谷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全乡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烤烟、林业、畜牧为重要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调整,科教兴乡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全乡经济社会日益向前发展。 ".  

民建乡

  民建乡位于兴仁县东部,距县城约15公里,东靠巴铃镇,西接四联乡,北连下山镇,南抵李关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全乡国土面积83.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8多公顷,林地面积1240余公顷,草坡面积2380多公顷,水域面积415多亩,全乡1个村,77个村民组,3350多户人家,1.42万人,其中劳动人口7760余人。辖区内居住着汉族、布依族、彝族、黎族、苗族、仡佬族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的13.2%。    民建乡是1992年撤、并、建后一个独立建制的新建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方便,乡政府驻地位于省道214线旁,关(岭)兴(仁)高等级公路穿乡而过;境内有天生桥电站一座,电力充足,电视普及率21%,通电率98.67%;通讯便利,已开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全乡电话普及率3.2%。    民建乡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1350mm,年均气温14.8℃,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高梁、小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凉晒烟、辣椒、花椒、花生、苡仁米、油菜、油桐、水晶凉粉籽等;有上万亩的优质杉木林、灌木林、天然杂木林,以及辽阔的天然草场,全乡森林覆盖率18%。    民建乡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珠江水系的泥沙河流经我乡腹地;还有国家尚未开发的集发电、灌溉、旅游为一体的打鱼凼调节水库将是极为优美的旅游胜地;有雄伟壮观的天生桥;有风光旖旎的麻沙河漂流景区;有奇形怪状的大硝洞,洞内怪石磷峋,有石钟乳、石鸭子、仙人田、摇钱树及高达10米的莲花柱……景致颇为壮观,是黔西南州境内少见的溶洞,其壮丽景观可与织金的打鸡洞媲美。91年县委宣传部组织有关人员前往考察参观,并摄有录像,开发前景非常可观。".  


东湖街道特产大全




东湖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