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村镇位于澄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属典型的纯山区农业镇。镇党委、政府驻地九龙街,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部隔南盘江与宜良县遥遥相望,南部与海口为邻,西北部与右所、龙街、阳宗接壤,总面积109.3平方公。最高海拔2260米,最低海拔1530米。由于海拔高低差异较大,形成了中亚热带、南温带、亚寒带等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适宜冬早蔬菜、经济果木林、竹林及畜牧业的发展。境内储有丰富的磷矿石,蕴藏着寒武纪生物化石群,磷矿石储量居全县之首,具有易开采,品位高的优点。全镇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小麦。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吃透镇情,充分发挥山区特色和资源优势,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确立了烤烟、粮食、林果、畜牧、矿产五大支柱产业,提出了切合九村实际的“213”工程并全力组织实施,形成了九村农、林、牧互补远近结合的发展格局。全镇辖九村、龙潭、东山、七江四个村民委员会,61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2768户,总人口10769人,其中:男性5836人,女性4637人,少数民族人口57人,占总人口的0.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4‰。农村劳动力10473人,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1400人,占总劳动力的13%。全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5人。2002年末,全镇有耕地15267亩,复种指数213.71%,粮食播种面积19655亩,粮食总产486.12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5.03万公斤,增长3.2%,人均占有粮食451.3公斤,比上年增加17.3万公斤,增长4%。种植烤烟12500亩,实现总产221.59万公斤,平均单价8.24元,总收入1826.4万元,人均烤烟收入1696元。全镇生猪存栏10927头,出栏10146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8头和526头,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5.5%;山羊存栏12511只,出栏3731只,同比增加601和237只,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6.8%。对生猪、牛、羊等牲畜进行了11286头次免疫。2002年全镇共植树造林4300亩,其中:竹林2680亩,用材林1020亩,经济果木林600亩。年内共投入资金55.2万元,修复完善了七江上下大沟、左必母、石灰窑等农田水利工程及安装了窑房、小田等组的人畜饮水工程。建成小水窑368口,全镇水利化程度达76.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08万人 | ·澄江县旅游·澄江县特产·澄江县十大特产·澄江县十景·玉溪品 | 530422106 | 652500 | 0877 | 查看 九村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凤麓镇 |
凤麓镇位于澄江县坝子北部,地处县城,距省会昆明52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8.8平方公里,海拔1755米,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梁王山形成天然屏障,加之抚仙湖的调节作用,具有“四季如春”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3℃;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15毫米左右,无霜期268天,光照充足,常年平均2141.8小时,气候温和,自然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镇政府驻地凤翔路南7号,辖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拥晖、澄波、揽秀、仪凤社区居委会),35个居民小组,非大田、二台坡两个山区合作社。2002年末,镇境内人口2123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13人,少数民族933人,非农业人口14931人,农业人口630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41‰;农村全半劳动力3581人,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1870人,占总劳动力的52.2%。全镇有耕地1505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24亩,农作物复种指数262.3%。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菜豌豆、蔬菜。全镇水利化程度达100%,森林覆盖率30.4%。2002年有乡镇企业单位数2194户,从业人员5422人,乡镇企业总收入36343万元,实现税利1762万元,乡镇企业固定资产累计额达5718万元,有各种商业网点563间。主要产品:糖果、糕点、饮料、塑料制品、砖和中小农具。2002年末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3887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现价)5864.62万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45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80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4元,地方财政收入467.1万元,地方财政支出427.2万元。2002年凤麓镇有科协组织22个,有文化站、卫生院、所各一个,凤山小学在校学生2213名,教学班44个,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升学率均为100%。计划生育连续19年保持无多孩生育,9年无计划外出生,计划生育率达100%。凤麓镇多次在玉溪市创建文明城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档次第一名、第二名的殊荣,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四个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镇政府被评为“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玉溪市计生协、计生委授予凤麓镇“玉溪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集体”。. |
龙街镇 |
龙街镇位于澄江坝子西部,美丽的抚仙湖畔,东接右所、凤麓镇,西邻呈贡、晋宁县,北连阳宗镇,南靠江川县。镇政府驻地龙街村,距县城3公里。全镇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109个自然村,119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50156人。龙街镇幅员面积175.3平方公里,是澄江县最大的一个镇,有耕地35159亩,田25101亩。主产烤烟、水稻、小麦、豆类、玉米、水果、花卉和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0125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8987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0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1元。近年来,龙街镇以产业化为重点,强化了农业招商引资等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了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目前,玉溪市档次最高的花卉和设施最好的大棚均在该镇范围内。2002年,该镇下辖的提古村委会被评为玉溪市唯一的一家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同年,澄江县荷藕示范基地也落户于该镇。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2000年,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将澄江铝型材厂成功租赁给广东国耀实业有限公司,实现了产权制度的改革;2001年,又对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龙街轧钢厂进行了成功租赁。通过改革,促进了企业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为实施城镇化战略,龙街镇加快了集镇建设的步伐,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镇各村组都实现了“三通”,即水通、电通、路通。2002年,龙街镇集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龙街集贸市场并投入使用,启动了龙祥路的拆迁工程。美丽的抚仙湖为龙街镇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该镇下辖的万海、广龙、尖山、立昌等村委会均处于抚仙湖沿岸,镇党委、政府把发展澄江特色的饮食文化与水上娱乐、地方民族风情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今后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与目标。2002年,新建成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餐饮服务中心——立昌“抗浪鱼庄”风味园开始营运,为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增收渠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龙街镇党委、政府始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减少抚仙湖的面源污染,2002年,在万海窑泥沟一带引入人工湿地工程;严格按照省政府的规定和要求,0完成了水月楼的拆除工程。. |
阳宗镇 |
阳宗镇地处澄江县北端,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北麓,玉溪市最北端,镇党委、政府驻地阳宗村委会,距省会昆明60公里,距县城34公里,是全县距县城最远的一个镇,也是玉溪市距昆明市最近的一个城镇。位于东经102°53′43″~103°01′45″,北纬24°45′27″~24°55′23″之间;东、西、南三面环山,北依阳宗海。全镇南北最大纵距18.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镇域总面积143.4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3.45%,坝区占8.5%,湖泊占8.05%,形成山、坝、水连成一体的天然格局,坝子处于中心峡谷地带,坝区、山区、湖泊面积比例为9:8.2:9。最高海拔2820米,最低海拔1770米,平均海拔1780米。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73天。境内降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960.7毫米。镇域耕地面积24102亩,人均占有耕地1.68亩,其中:水田9320亩,人均占有水田0.42亩。境内适宜栽种松树、黑荆树、柏树等生态林木,适宜发展梨、桃、李子、杏、大枣、柿子、板栗、樱桃等果树。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冬早蔬菜、花卉。现已开发的矿产主要有高铝矿、磷矿和硅矿。全镇辖阳宗、桃李、新街、北斗、净莲寺、饮马池、脚步哨7个村委会,43个自然村,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1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94元。随着昆石路、澄宜路的修建,阳宗镇区距昆明由原来的60公里缩短为34公里,距知名的旅游景点石林只有44公里,区位优势日趋显露出来。阳宗镇山、林、水、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树龄500余年、远近闻名的“九头树王”。有3条主要河流,5座水库,总蓄水量438.4万立方米,高原明珠阳宗海为镇域内最大的水面,总面积31平方公里(阳宗镇辖12.13平方公里),湖水总容量6亿立方米,均系珠江水系。以关索戏为代表的傩文化,极具地方特色的满镶滚、尖尖鞋、公鸡帽等服饰,散发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昆石路、澄宜路建设所构筑的交通网络,把阳宗镇从改革开放的末端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优惠的政策使阳宗镇的投资环境日趋完善,为越来越多的中外客商看好,在新的发展征途上,阳宗各族群众将以坦诚的胸襟与各界朋友一道携手奋进,共谋取发展,共创阳宗辉煌灿烂的明天!. |
右所镇 |
右所镇地处澄江坝子东部,辖小西、吉花、右所、旧城、矣旧、补益、小湾七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34407人,幅员面积80平方公里,北接阳宗,西邻龙街、凤麓两镇,东毗九村、海口,南临抚仙湖,澄宜(澄江——宜良)、澄华(澄江——华宁)、澄川(澄江——江川)、澄阳(澄江——阳宗)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沿湖有林业培训中心、交通培训中心、铁路培训中心、工行培训中心、东风旅游度假村等多家省级旅游接待单位。是一个山、水、坝为一体,十分理想的投资和居住场所。境内磷矿资源十分丰富,湖岸线长达14.6公里,鱼类资源也较为丰富,新开辟的新河口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建设风格吸引着八方来客。近年来,右所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了菜豌豆、花卉、大蒜、荷藕、蕃茄及其它叶类冬早蔬菜的种植规模,目前,辖区内的柿花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已成为全县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吸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热忱欢迎各地朋友来我镇投资和旅游。. |
海口镇 |
海口镇位于澄江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东邻宜良县,南接华宁县,西濒抚仙湖,北接右所、九村镇。因抚仙湖水由此经海口河流入南盘江,故名“海口”。全镇最低海拔1328米,最高海拔2100米。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生长。全镇面积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所辖面积为10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16亩,其中水田1926亩,山地8590亩。全镇下辖4个村委会,总人口10754人,这里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苗族、彝族占全镇总人口的22.8%。多年来各民族兄弟和睦相处,凝结了兄弟般的情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每年的农历初三是苗族传统的“采花山”民俗活动,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火把节”民俗活动(右图)。这些民俗活动每年的活动都要吸引数万来自各方的连同他们的“跳罗”、“太平花鼓”、“草狮子”、“斗牛”、“摔交”等节目已成为海口镇民族文化品牌、宾客。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同时深受其他民族兄弟的喜爱。海口镇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镇内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包谷、稻谷。近年来,镇政府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白菜、青花、小瓜、辣椒、早包谷等经济作物正在成为农民增收创富的亮点,畜牧业方面,由于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2002年全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68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06万元,财政支出44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54元。海口镇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这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闻名于世的澄江“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就坐落于海口镇新村村委会帽天山,2001年3月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下图)。在海口镇风光绮丽的10公里海岸线上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湖岸风貌,还有源源不断的热水资源,位于抚仙湖边的热水塘有地下温泉数口,温泉散布在湖中及岸边,常年水温58℃,流量0.08立方米/秒,水中含有多种矿物元素,近年来温泉周围建起了抚仙湖温泉培训中心,中心设有各种中高档客房,有天然温泉游泳馆和KTV包房、餐厅,中心内树木苍翠,百花盛开、是旅游、会议、休闲渡假的好去处.. |
九村镇 |
九村镇位于澄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7.8公里,属典型的纯山区农业镇。镇党委、政府驻地九龙街,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北部隔南盘江与宜良县遥遥相望,南部与海口为邻,西北部与右所、龙街、阳宗接壤,总面积109.3平方公。最高海拔2260米,最低海拔1530米。由于海拔高低差异较大,形成了中亚热带、南温带、亚寒带等五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适宜冬早蔬菜、经济果木林、竹林及畜牧业的发展。境内储有丰富的磷矿石,蕴藏着寒武纪生物化石群,磷矿石储量居全县之首,具有易开采,品位高的优点。全镇经济作物主要是烤烟,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小麦。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吃透镇情,充分发挥山区特色和资源优势,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确立了烤烟、粮食、林果、畜牧、矿产五大支柱产业,提出了切合九村实际的“213”工程并全力组织实施,形成了九村农、林、牧互补远近结合的发展格局。全镇辖九村、龙潭、东山、七江四个村民委员会,61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2768户,总人口10769人,其中:男性5836人,女性4637人,少数民族人口57人,占总人口的0.5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4‰。农村劳动力10473人,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1400人,占总劳动力的13%。全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5人。2002年末,全镇有耕地15267亩,复种指数213.71%,粮食播种面积19655亩,粮食总产486.12万公斤,比上年增加15.03万公斤,增长3.2%,人均占有粮食451.3公斤,比上年增加17.3万公斤,增长4%。种植烤烟12500亩,实现总产221.59万公斤,平均单价8.24元,总收入1826.4万元,人均烤烟收入1696元。全镇生猪存栏10927头,出栏10146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48头和526头,分别比上年增长0.4%和5.5%;山羊存栏12511只,出栏3731只,同比增加601和237只,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6.8%。对生猪、牛、羊等牲畜进行了11286头次免疫。2002年全镇共植树造林4300亩,其中:竹林2680亩,用材林1020亩,经济果木林600亩。年内共投入资金55.2万元,修复完善了七江上下大沟、左必母、石灰窑等农田水利工程及安装了窑房、小田等组的人畜饮水工程。建成小水窑368口,全镇水利化程度达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