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镇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城,属坝区镇,面积46.95平方公里,因镇南枕风景秀丽的秀山而得名,海拔1820米,东西最长11.4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温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白昼温差相对较大,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881毫米,相对温度为74度,年日照时数2102小时,蒸发量1773.5毫升,有霜期27天,主导风向为西南季风。秀山镇是通海县政府驻地,属滇南重镇之一,地处交通要道,镇内有通玉路、通江路、通华路、通建路通过,并与昆玉高速公路,玉元高速公路相通,距省会昆明市143公里,距玉溪市50公里。2002年4月,城郊、东村、黄龙、万家、大树、六一、长河、金山8个村委会划归秀山镇,从此秀山镇从单一的县城管理,转变为既有城区,又有农村;既有居民,又有农民;既有城镇工业,又有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综合性大镇。2002年8—10月,根据市、县建立城市社区的实施方案,我镇顺利完成了撤销居委会,建立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建立了泰和社区、秀麓社区、庆丰社区、滨湖社区居委会及协调议事委员会,使县城的管理迈出了良好的一步。2003年末,全镇有人口总户数18737户,总人口61444人。总人口中,男性30349人,女性31095人;农业户10232户,人口36035人。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410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36元。单位职能、机构设置1、党委、政府主要职能党委职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镇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讨论决定本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总支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选拔、推荐和监督工作;根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领导本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社会治安及计划生育工作。2、政府职能: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执行本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管理、预算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和私人的所有-;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46.95平方公里 | 530423101 | 652700 | 0877 | 查看 秀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秀山镇 |
秀山镇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城,属坝区镇,面积46.95平方公里,因镇南枕风景秀丽的秀山而得名,海拔1820米,东西最长11.4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温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白昼温差相对较大,年平均气温15.6℃,年平均降雨量881毫米,相对温度为74度,年日照时数2102小时,蒸发量1773.5毫升,有霜期27天,主导风向为西南季风。秀山镇是通海县政府驻地,属滇南重镇之一,地处交通要道,镇内有通玉路、通江路、通华路、通建路通过,并与昆玉高速公路,玉元高速公路相通,距省会昆明市143公里,距玉溪市50公里。2002年4月,城郊、东村、黄龙、万家、大树、六一、长河、金山8个村委会划归秀山镇,从此秀山镇从单一的县城管理,转变为既有城区,又有农村;既有居民,又有农民;既有城镇工业,又有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综合性大镇。2002年8—10月,根据市、县建立城市社区的实施方案,我镇顺利完成了撤销居委会,建立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建立了泰和社区、秀麓社区、庆丰社区、滨湖社区居委会及协调议事委员会,使县城的管理迈出了良好的一步。2003年末,全镇有人口总户数18737户,总人口61444人。总人口中,男性30349人,女性31095人;农业户10232户,人口36035人。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410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36元。单位职能、机构设置1、党委、政府主要职能党委职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镇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讨论决定本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总支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培养、选拔、推荐和监督工作;根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领导本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社会治安及计划生育工作。2、政府职能: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执行本级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管理、预算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和私人的所有-;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杨广镇 |
杨广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东北部,总面积96.77平方公里。东部的马大山、尖峰垴、五垴山等与华宁县分界,南面、西面分别与本县的里山乡及九街乡接壤,北与杞麓湖相连。全镇地势较为平缓,最高海拔2355米(五垴山),最低海拔1740米(白石岩)。年平均气温15.2℃,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镇政府所在地杨广村距县城3公里,海拔1805米。 杨广镇位于通海县东北部,滇中明珠杞麓湖的东南岸,东经102°48′,北纬24°08′东接华宁县,南邻里山乡,西与秀山镇相连,北起杞麓湖。镇政府驻地距县城约3.5公里。总面积96.7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其中:最高海拔2355米(五垴山),最低海拔1740米(白石岩),年平均气温11.8℃-17.6℃之间,境内风光秀丽,气候温和。 - 自然资源 杨广镇 杨广镇自然资源极不丰富,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杨广镇的土地总面积为96.77平方公里。已利用133051.4亩,占全镇总面积的88.9%;耕地面积:44797.94亩,占总面积的29.9%;园地:6877.65亩,占总面积的4.6%;林地:57384.8亩,占总面积的38.3%;其他农用地15086.8亩,占总面积的10.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626.48亩,占总面积的5.1%;交通用地:922.5亩,占总面积的0.6%;水利用地:355.2亩,占总面积的0.2%;未利用土地:14442.83亩,占总面积的9.6%;其他土地2272.3亩占总面积的1.5%。全镇域内矿产资源主要以石灰石矿为主,另有少量煤矿和砂石粘土,2007年全镇矿山持证开采户11户。杨广镇云龙、杨广、镇海、义广哨、兴义、马家湾村毗邻杞麓湖,工农业生产水资源主要靠杞麓湖供给,境内有台家山小(一)型水库,杨广村姜家冲小(二)型水库,落凤秧田冲小(二)型水库,小坝塘11座,畜水总量180万立方米。到2005年,杨广镇水利化程度达 87.3%。但现有的水资源完全不能满足田地用水,水资源仍紧缺。全镇有林地面积2679.3公顷,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柏树、旱冬瓜、桉树等,还有少部分竹子。同时也存在极少量的穿山甲、野鸡、野兔、巨蜥、蟒等野生动物。 - 历史文化 杨广镇历史悠久,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众多,景点星罗棋布,既有山清水秀的东华山,更有“中华一绝”的小新村三圣宫格子门,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该镇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综述如下:①古城村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与自然美景,既有金家湾大中小三个龙潭及金家山苍翠欲滴的树林,又有曾被清朝赏为“紫禁城骑马”显赫一时的朱尊故居,更有被誉为“中国一绝”、“艺术瑰宝”的小新村三圣宫格子门。同时古城据说是三十七蛮部会盟之处,文化古迹随处可见,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及人文资源,这里一定会成为开发农家乐旅游的好地方。②大新东华山,面积10余平方公里,林木丰茂,流水一断,是人们春踏青,夏避暑的好去处。东华山的水清凉甘甜,天旱不见旱,雨涝不见涝。山上的龙泉寺,建于清康熙年间,是马妙空伏龙的地方,这里香烟缭绕,香客络绎不绝,成为大家许愿的地方,据说挺灵。富春山风光秀丽,有山茶万株,十月遍开。山中慈济寺,始建成于元朝,从清嘉庆年间香火旺盛,是县内佛教胜地之一,十月茶花开放时,游山、游寺的人络绎不绝。③兴义村的石头城,近十年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临公路的石头墙看起来不算长,但从石洞进去才发现这是生活着几千人的村子,里面的街道都是用大石块砌成的,这里的建筑是土木建筑,家家相连,户户相通,不熟的人进去以后很难绕出来。村寨本身是极富特色的旅游资源,村寨旁边还集中地保留着许多有特色、有价值的资源,如海潮寺,飞来寺等,特别是兴义建设新农村以来,现代和古朴交相辉映,更具特色。 |
九街镇 |
九街镇位于杞麓湖盆地西南部,总面积81.31平方公里,坝区地势平缓。东与杨广乡及县城相连,南与里山乡,石屏县唐期岭,峨山县乐得旧、小寨分界,西分别与河西镇罗吉及兴蒙乡接壤,北与四街镇相连。镇政府驻地九街村距县城8公里,海拔1805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901毫米。适宜农作物生长,主产蔬菜、烤烟、稻谷、小麦。蔬菜、烤烟是我乡的主要经济支柱。全镇辖九个村委会,其中:坝区七个村委会,山区二个村委会,65个自然村,63个村民小组。. |
河西镇 |
河西镇位于通海西部,东邻四街乡,南连九街乡,西北接峨山县、玉溪市,东北与江川接界。河西镇总面积188平方公里,是全县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至2002年底全镇总户数15012户,总人口48679人,人占居全县第三位。瞎15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108个村民小组,其中有3个回族村委会,3个山区村委会,其中两个是彝族村委会。全年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810米——2400米之间),形成以红旗河为主的排灌水系,公路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土地广阔,地下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碤砂和花岗石,境内有通海最高的山峰螺峰山,有通海最大的水库甸基坝水库,有通海最长的河流红旗河,镇西南普应山麓的圆明寺为县内风景名胜,镇北的曲陀关,元、明、清时为重要关隘。河西镇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小麦、蚕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萝卜为主,工业除水泥厂外,主要以传统工艺手工业为主。总体而言,河西镇是一个山坝结合、民族杂居的农业大镇。河西镇人民政府驻地河西村委会,为原河西县治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河西城明代叫乡绅村,清代为县中区、第一区;民国时期为台山镇,后改称普应镇;建国后名城关镇,1956年11月通海、河西县和并后改称为西城镇,1983年为河西镇。明城化七年(1471年)以前名乡绅村时,住有本地世居的阿棘等民族106户,905人;中原流寓的汉族和元代落籍的蒙古族有306户,1080人。主要聚居在村的东北两方,既今东街、北街一带,西南两方只有少数独家小院,周围种竹成丛,那时全村有十分之六尚属田园,沟渠纵横,绿树浓郁。明成化七年,县治由休腊治所在地(今螺吉上村)迁来乡绅村,随县治同时迁来的阿棘富户180户,620人。此时县城共有646户,2605人。县治初迁来时,先在南北建二楼暂备守望,万历四十年(1612)以柏家龙潭(三眼井,以覆盖)为中心修筑椭圆形土城,因先有庐舍而后建城,故街道不甚整齐。明崇祯六年(1633)改建成石城,周围2。3华里,城墙高一丈余,厚数尺,雉数白,开四门,东门名朝阳,南门名迎熏,西门名聚奎,北门名拱极。清同治十三年(1874),城墙增高五尺余,并于城周围凿壕沟蓄水为卫。光绪初年,又加建四角炮阁。民国16年(1927)在城之四角增筑碉堡,以防匪乱。. |
四街镇 |
四街镇位于县城西北面,离县城约十公里,东与杨广镇马家湾四家村接壤,南临杞麓湖,西接九街镇大河嘴和河西镇湾石头,北连接江川县,南北长度10.4公里,东西宽度14.6公里。总面积74.4公里,人口密度549人/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四街,海拔1805米,大部份耕地和乡村地处国防公里沿线,地势类型平坝、长型,交通方便,村村社社通车通电,每逢四、七、十日是街期。七街是最大的牲畜市场,每个街期大小牲畜上市交易不下几百头,多到上千头,闻名全省。走进四街:走进四街,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彩色世界之中。这里山光水色浑为一体,田园村舍坐落有致,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彩的文化,淳朴浓郁的民风。假如你到这里来的话,不仅可感受到山和水的美,还会被这里特有的高台艺术、高脚狮子、民间花灯、“碧山墨庄”、民族风情等所陶醉。位于通海坝子北部的四街镇,南临杞麓湖,西接河西镇石山嘴,东与杨广镇马家湾村毗邻,北与江川县交界。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海拔1805米,年平均气温15.2度。四街镇辖四街、七街、者湾、四寨、龚杨、大营、十街、二街、六街、海东10个村委会(汉族9个,彝族1个,平坝村9个,山区村1个),66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7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万亩,全镇总人口4.1万。四街镇环境优越,交通便利。通江高等级公路穿镇而过,镇境由盆地、中山、河流地貌组成,全镇人民沿湖、伴河、依山而居。气候冷暖相宜,四季如春,适合多种植物和动物生长,盛产烤烟、蔬菜、花卉、稻谷、蚕豆、小麦等。坐落在杞麓湖北岸的四街镇与秀山隔湖相望,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民风。这些都为美丽的通海,我们的家园,充实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四街镇境内出土的石锛、石斧、石钫轮等石器足予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美丽的小尖山脚下,风光秀丽的杞麓湖畔繁衍生息,从事着渔、猎、农田开垦等活动。四街随通海的发展而发展,随通海的进步而进步。当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前277年),楚国庄蹻率众入滇,以兵威定滇,建立滇国时,四街就步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唐代南诏开“通海城路”给四街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人文之风盛行。宋代大理国时期,四街境内以畜牧、种植、渔业为主,纺织、制铁、网具制作业开始起步。. |
纳古镇 |
纳古镇位于通海县西北部,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南去县城14公里,北上昆明110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总面积12平方公里,由纳家营、古城、三家村3个自然村组成,2005年末常住人口8029人,外来流动人口12000余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民族的建制镇,达6541人,占81.5%,此外,还有汉族、彝族、哈尼族、傣族、壮族、拉祜族等多种民族。是著名的“侨乡”和“手工业之乡”。公元1290年,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的孙子纳数鲁出任元江临安广西都元帅府元帅(帅府在今通海县曲陀关),其随军家属几经迁徙,最后定居于狮山脚下、杞麓湖畔的纳古镇。纳古原为四街镇的一个村公所,198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纳古回族乡,1997年撤乡建镇。 七百余年来,纳古人农工商多业并举。元、明两代,手工业主要有军用马具;清代有火药枪、民用刀具;民国时期有手工仿造的拉七、左轮、二十响等手枪,以及双箍、毛瑟等各种步枪和子弹,还能仿造轻机枪,有“小兵工厂”之称。清代和民国时期,有15%左右的人家赶马经商,长年往来于中缅、中泰之间,发展国际贸易交流。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纳古镇各族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自身传统的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纳古镇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21886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19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72元。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成了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形成了以建筑建材为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来自个私经济的营业收入占全镇社会经济总收入的99%,共有个私企业592个,个私企业从业人员6826人,实现营业收入216854万元,实现利税6859万元。焊管、带钢、铝型材、小五金等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小城镇建设卓有成效。完成了主要街道的扩建工作,并对其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全镇所有45条路、街道的冠名挂牌工作;2004年通过民间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0580平方米的纳家营清真寺;电力、通讯、广播电视覆盖全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多渠道投资700多万元对纳古学校进行了改扩建.. |
里山乡 |
一、概况里山彝族乡地处滇中地区,位于县城南端,东经102°46’,北纬24°10’,东与杨广接壤,南与高大和曲江、西与九街,北与城郊毗邻。里山彝族乡原属通海县四区北部,一九六九年和高大分开建立了里山公社,一九八四年机构改革,公社改为区,一九八七年区乡体制改革,改为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1857米,距县城5公里。二、自然条件里山乡属山区乡,其特点是民族多,居住分散,山高、箐深、水冷、日照短,交通不便。全乡最高海拔2227米(即辣麻子箐-石归心),最低海拔1680米(即象平村-三家沟底)。年降雨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降雨集中在5—10月;平均气温15.2℃,最低气温在一月,最高气温在八月;全年日照总时数2285.6小时,无霜期230天,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全乡共辖六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44个组,有土地面积100.01平方公里(15万亩)。2003年底总人口8253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4‰,总农户1906户,人口254人;农业人口7999人。居住着汉、彝、哈尼族等八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060人,占49%。. |
高大乡 |
高大傣族彝族乡位于通海县城南部,东与建水县曲江镇相连,西和石屏龙朋、哨冲毗邻,北同本县九街镇、里山乡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8公里,境内群山起伏,纵横交错,属山区、河谷地区。国土面积1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1.12%,河谷坝区占8.88%。最高海拔老黑山1895米,最低海拔马脖子1350米。水资源较丰富,龙潭、河流、水库、坝塘星罗棋布,素有“千里来龙福地在,门前三河汇入江”之称。乡政府驻地与县城相距18公里,年平均气温17.4℃,雨量973.5毫米,年无霜期299天左右,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高大乡是入滇南的门户,又是通海县发展亚热带作物的“天然温室”,主产水稻、包谷、小麦、油菜、甘蔗和各种冬早蔬菜,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品有柑桔、菜山药、生姜、莲藕和甜椒。. |
兴蒙乡 |
兴蒙蒙古族于1988年建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距省会昆明129公里,距玉溪39公里,距县城11公里,交通便捷。辖区面积4.77平方公里,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24人,其中蒙古族5347人,占总人口的96.73%;耕地面积3785亩,人均耕地0.71亩。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餐饮业,是典型的农业乡。 兴蒙蒙古族是1253年随忽必烈率大军平云南大理国后,镇守曲陀关而落籍通海的蒙古族后裔。历经750年的风雨洗礼,在750沧海桑田的巨变中,经历了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转变,勤劳、勇敢、纯朴的蒙古族人民在与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语言、服饰、歌舞、饮食、节庆、礼仪、风俗、宗教等具有独特的风韵,文化底蕴丰厚,颇受世人关注,对外影响与日俱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