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西南州 >> 晴隆县 >> 沙子镇

沙子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沙子镇谷歌卫星地图)


沙子镇简介

  沙子镇位于晴隆县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5公里,西与普安江西坡镇隔河想望,南接晴隆碧痕镇,东部接晴隆的鸡场镇和莲城镇。国土面积为117多平方公里,辖21个村104个村民组,共4760余户2.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8万人,青壮年人口1.16万人。全镇耕地面积17.46万亩,旱地地面积为6728.4亩2003年财政税收完成198.14万元。完成GDP46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1元,人均吃粮345公斤。
   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煤,其次是大理石。立体气候明显。海拔交差大,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800米。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3.7℃─17.1℃之间,无霜期大于280天。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季。土壤性质主要是硅质黄壤、酸性紫色、铁质黄壤、黄色石灰土、黄泥沙土和黄砂泥田等,适宜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如柑橘、甘蔗、茶叶、早熟蔬菜、烤烟、花生、苡仁米等。全镇主要河流为新寨河,河长20.6公里,落差370米,年平均流量5.7立方米/秒,电力蕴藏量为12734千瓦。现有沙子小型水库一座,库容量为150万立方米。.
  沙子在明清时期称为黄沙岭,隶属安仁里。1932年3月设沙子乡,隶属第一区。1938年12月改设沙子镇。1941年为沙子联保,仍归一区辖。1945年裁区及联保,复置沙子乡,直隶县政府。1953年县设56乡,沙子乡隶第一区。1958年设沙子管理区,隶闻风公社。1965年8月17日,设沙子公社,隶属莲城区。1984年复置沙子乡。1991年将砂锅乡、菜子乡西南部分与沙子乡合并,建沙子镇,镇人民政府驻沙子岭。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2万人 117平方公里 522324101 561400 0859 查看 沙子镇谷歌卫星地图

沙子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保家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保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火把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火把村谷歌卫星地图
兴合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兴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文丰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文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合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三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坡荣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坡荣村谷歌卫星地图
联盟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联盟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寨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小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子村 ·晴隆县旅游·晴隆县特产·晴隆县十大特产·晴隆县十景·晴隆县 0

----

查看 沙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沙子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莲城街道

  晴隆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北盘江西岸山脊上。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2.7万,其中布依、苗、彝、回等民族占15.2%。辖8居委会、15村委会。自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始,历为卫、州、县治所。1949年为莲城镇。1958年撤镇建五星公社。1962年析建莲城、菜子、蔡家、十字公社。1984年置莲城镇及蔡家、菜子、十字3乡。1992年3乡并入莲城镇。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近1万,有汉、布依、彝、苗、黎、回等民族。古名尾洒堡,系布依语译音,意为水下,以山巅多云雨得名。后以城周九山环立,状似莲瓣,更名莲城。主要街道呈东西走向,中心街为商业区。有水泥、农机、印刷、氟石、大理石、酿酒等厂。城西南320国道著名的24道拐,地势险要,为县城天然屏障。.  

东观街道

  东观街道是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下辖街道办,2016年1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49号批准撤销莲城镇建制析出设置东观街道。   新设置的东观街道辖原莲城镇东北社区、光辉村、五里村、老营村和光照镇哈马村,街道办事处驻东北社区   

沙子镇

  沙子镇位于晴隆县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5公里,西与普安江西坡镇隔河想望,南接晴隆碧痕镇,东部接晴隆的鸡场镇和莲城镇。国土面积为117多平方公里,辖21个村104个村民组,共4760余户2.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8万人,青壮年人口1.16万人。全镇耕地面积17.46万亩,旱地地面积为6728.4亩2003年财政税收完成198.14万元。完成GDP46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1元,人均吃粮345公斤。    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煤,其次是大理石。立体气候明显。海拔交差大,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800米。年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3.7℃─17.1℃之间,无霜期大于280天。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季。土壤性质主要是硅质黄壤、酸性紫色、铁质黄壤、黄色石灰土、黄泥沙土和黄砂泥田等,适宜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如柑橘、甘蔗、茶叶、早熟蔬菜、烤烟、花生、苡仁米等。全镇主要河流为新寨河,河长20.6公里,落差370米,年平均流量5.7立方米/秒,电力蕴藏量为12734千瓦。现有沙子小型水库一座,库容量为150万立方米。.   沙子在明清时期称为黄沙岭,隶属安仁里。1932年3月设沙子乡,隶属第一区。1938年12月改设沙子镇。1941年为沙子联保,仍归一区辖。1945年裁区及联保,复置沙子乡,直隶县政府。1953年县设56乡,沙子乡隶第一区。1958年设沙子管理区,隶闻风公社。1965年8月17日,设沙子公社,隶属莲城区。1984年复置沙子乡。1991年将砂锅乡、菜子乡西南部分与沙子乡合并,建沙子镇,镇人民政府驻沙子岭。  

碧痕镇

  碧痕镇地处晴隆县西南面,距县府所在地约27公里,全镇总辖区面积97多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1.86万亩(其中,旱地面积1.18万亩,田地6830余亩),全镇辖8个行政村,66个村民组,总人口1.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68万人,占镇总人口的97%),我镇人口耕地少,平均每人仅有耕地0.93亩,必须要有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生产设备,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镇资源丰富,有天然的溶洞2000多处可开发作旅游景点的有300多处,       碧痕镇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主要的几种有煤、锑、金、铜、铁等)。这些矿产资源还有待开发,我镇农户的整体生活水平偏低,据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全镇人口年终收入低于425元以下有2.04万人,年均人收入低于625元以下有8310余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0%,因此,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我镇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接轨,我们不仅要加强农民的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素质,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要靠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吸纳大量的科技人才、争取多方的支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发蕴藏的矿产资源,发展农、林、牧、渔业,作为增加经济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渠道。   ".   明代初叶,碧痕镇为安南卫在南部设置的三营五寨之一的必黑寨,为陇姓土司的领地。清代曾一度在该地设营驻兵,称必黑营。该营都司为讨吉利,以必黑二字的谐音,取碧玉无痕、净洁无瑕之意,谓之碧痕营,碧痕一名始定,隶属安仁里。民国初年,里的建制寻废。1932年3月,县始作行政区划为6区1镇10乡,设置碧痕乡,属第五区辖,区公所驻碧痕营。1941年调整行政区划,碧痕乡为第三区辖。1950年4月2日成立晴隆县人民政府,随即调整行政区划为3区1镇10乡,碧痕乡隶属第一区。1958年改设碧痕管理区,隶闻风公社。1963年撤管理区设碧痕人民公公社,隶属碧痕区。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称谓,复置碧痕乡,仍隶碧痕区。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将箐口乡与碧痕乡合并建碧痕镇,镇人民政府驻碧痕营。   

大厂镇

  大厂镇位于晴隆县西南部,距县城约43公里的沙子岭至八渡公路线上,地处东经105°05至105°13,北纬25°43′之间,是晴隆县南大门的一个重镇。全镇总面积103多平方公里,镇内居住着汉、黎、布、彝、苗等民族,总人口2.3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400余人,占总人口的36.34%。镇内地势东南低,西北高,最高海拔2004米,最低海拔1050米,年均气温14.1℃。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具有气候分明的立体气候特点。    大厂镇东邻安谷乡和鸡场镇,西与普安县接壤,南和兴仁县相邻,北接碧痕镇,现辖8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有晴隆锑矿、普晴林场高邻片区等省、州驻县厂(场),有国营、集体、个体锑品厂家15个,4个金矿开采点,有镇办林场、药园、茶园以及野鸡养殖场等。    大厂物华天宝,资源丰富,享有“矿乡”和“苡仁之乡”的美誉。共有耕地1.63万亩,田7690余亩,地8670余亩,森林1.12万亩,草场400余亩。主产水稻、玉米、苡仁、马铃薯、红薯等。已发现并开采的金属矿有锑、黄金、铜,非金属矿有莹石、大理石、贵翠、冰洲石、水晶石、硫磺、石膏、煤、丹砂等十余钟。其中,锑和黄金名冠省内外。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已形成一定的开采规模。镇内还发现了全国罕见的石膏晶洞。    现在,大厂镇已经列入省100个小城镇规划建设。黔西南州18个小城镇规划试点镇,作为三沿经济开发建设的乡镇来开发建设。它对于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大好扶贫攻坚战,进一步搞活开放和发展经济,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之,我镇有着巨大的自然优胜,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的项目都不能开展。现在,需要帮扶的主要是医疗卫生。   ".  

鸡场镇

  鸡场镇位于晴隆县东南部,政府驻地距县城约27公里,东与兴仁县田湾乡隔河相望,南接三宝乡、安谷乡、西接沙子镇、莲城镇,北接光照镇,国土面积10075多公顷,耕地面积2054。全镇辖24个行政村12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10余个兄弟民族,总户数6140余户,人口2.76万人,其中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    镇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黄金,煤炭年生产量5万吨,现引进资金开办8家煤炭工业企业,以及民用煤窑等企业共有20余个,实现煤炭税费收入110万元,黄金主要集中在廖基、木角一带,年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农业发展较快,到2004年5月止,全镇共有茶园103公顷,年产茶叶9吨(其中新建苦丁茶87公顷,目前尚未投产);柑橘园317公顷,年产柑橘175吨;早熟蔬菜主要集中在沿河一带,年播面1000余亩,砂仁200亩,退耕还林2596.5亩。农业产业基本上达到了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种植规范化。境内两条河(大桥河和麻沙河),大桥河电力理论蕴藏量16088KW,麻沙河电力理论蕴藏量12842KW。大桥河已建水电站两座,一级电站装机容量(2×800)+(1×1250)KW,二级电钻装机容量为2×1250KW。    2003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68万元,实现财政收入221.3万元(含煤炭税费110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8099吨,人均占有粮302.6公斤,人均纯收入1274元,户均稳产高产田1.1亩,人均经济作物1.3亩,户均家禽存栏16只。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养殖、加工等。2003年,全镇共有学校18所,中学2所,学生4598人,班级90个;卫生院(室)22个;农业服务中心1个;文化服务中心1个。    全镇通公路里程约75公里,通镇公路约23公里,通村公路约52公里,已通公路20个村,通电话23个村,通邮件2个村;建成农村地面卫星接收站21个;目前,已实现村村通电,建有移动、联通网站各1个,公话超市3个。".  

花贡镇

  花贡镇位于县城北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乡镇府驻地距县城约60多公里。东与六枝特区的毛口乡隔河相望,北与中营镇连壤,西连普安县龙吟镇。全镇共有9个村,90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布依、苗、彝族等少数民族。农户2910余户,1.32万人,土地面积141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450余亩,水田5350多亩,旱地4100多亩,森林覆盖率为34%。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    花贡镇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等特点。海拔高差1200米。气候属于高寒中温河谷气候。我镇矿产资源丰富,有铅、锌、铜、煤等。其中铅、锌分布于丁头山和双凤山。其中以玉米、稻谷为主,麦类、薯类次之。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我镇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木材资源丰富有松木、香木等较为名贵的木材。    我镇土地肥沃,草地面积大,草场资源丰富,适合畜牧养殖。我镇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的农业乡镇。虽然资源丰富,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不合理。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整体生活水平比较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花贡镇历史以来为滇黔要道,至今在花贡镇都田仍有明清时期都司府的遗址。清末,白旗军攻打郎岱,曾经占居都司府,作为布军之地。明清时期的古驿道,由安顺之郎岱,过打铁关,毛口、进入县境西陵渡河塘、五里碑、都田、母洒,翻过老鹰岩经十八岗出县境,长约60公里。古驿道一路山高水长,峰回路转,九曲十环,风光十分秀丽。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有五里牌至花贡(简称五花驿道)一段约2公里,母洒至老鹰岩至十八岗约1公里。至今在花贡街边,仍有指路碑。“五花驿道”宽约五尺,石块铺砌,遇弯就曲,系古匠人精心铺就,其中一段由于年代久远被荒草淹没,另一段至今仍有人马行走,石块上凸现深深的蹄印,仿佛“得得”的马蹄声就在耳边响起,显示了当年这条古驿道历经风雨和-的洗礼,承载着那段凝重深厚的人文历史。   花贡地名充满人文烙印。古时候,花贡原名叫花纳,即花市与纳坝之间的山梁。花纳出了一个美女叫菊花,称为阿花,出了个才子叫贡生,称为阿贡。两人自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贡生到京城参加会试,贡生走后杳无音讯,在老王冲山上有一个姓郑的山大王的王子,一面限一个月贡生不回来,就要强娶阿花上山做压寨夫人,否则,扬言要杀得花纳鸡犬不留;一面派人到河塘驿站渡口边堵截阿贡,令他有来无回。为了花纳相邻父老的生死,阿花被迫答应,一个月限期很快到了,阿花望穿秋水,感觉有不祥之兆,她听说派去传信的人被人杀死在河塘,便连夜朝河塘逃跑,准备寻找贡生。在月黑风高的晚上无意间巧遇过河的阿贡,郑大王的大公子连夜派兵追来,把阿花与阿贡堵在河塘渡口,阿贡与阿花两人发誓:“生前不能同床睡,死后也要共枕眠。”接着对天跪拜,并祝祷上天保佑花纳父老乡亲平安,然后双双跳江殉情。驻扎在都田的都司听说阿花与阿贡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便连夜派兵铲平了老王冲。花纳乡民为感谢阿花阿贡巾帼须眉之义举,在花贡为两人建祠堂供奉,乡邻青年男女为表示忠贞的爱情,纷纷到祠堂献花,后人便将花纳改为花贡至今。  

中营镇

  在晴隆县北部。面积77平方公里。人口1.9万,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99%。辖17村委会。1950年为中营、鲁打乡。1953年析设中营、义勇、鲁打、双凤、杨寨、红寨、新民、兰田8乡。1958年撤乡建先锋公社。1984年改置中营、红寨、新民、鲁打4乡。1992年4乡合并置中营镇。煤藏丰富。产茶叶、甘蔗、花生、黄果。有中小学19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中营,在莲城镇西北28公里,观音洞山麓。人口 1 100。海拔 1 280 米。明天启、崇祯年间曾为营盘,故名。因丁头山多铅锌矿,清道光、咸丰年间由私人集资开采,在中营设厂冶炼,又名中营厂。设农贸集市。有公路接新窑—普安公路。.   中营镇历史悠久,喇叭苗先民原籍于现在的湖南省邵阳地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随“调北征南”军队进入北盘江流域。云贵战事平息后,该先民奉命在当地施行“屯田戍边”之政,生息繁衍。   中营镇域明初为兴让里,1932年始置中营乡隶属第六区。1945年为第四区。县解放初期隶属第四区,中营历来为区政府驻地。1988年,中营区下辖中营、长流、鲁打、红寨、纳屯、大田、新民、河塘、达土9个乡和花贡镇。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设置中营镇至今。  

光照镇

  光照镇位于晴隆县东部,距县城12公里,东与关岭县隔河相望,西接莲城镇,南通鸡场镇,北连马场乡和六枝特区,境内主要河流有北盘江河、西泌河、孟寨河及与兴仁县交界的麻沙河,其中北盘江流经境内长度为33公里,镇境内有国家重点工程光照水电站。320国道线贯穿全镇东西,交通便利。   全镇辖8个行政村124个村民组4800余户,总人口26881多人,国土面积17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70亩,人均耕地面积0.89亩,全镇居住有汉、布依、苗、彝、里民、仡佬等民族。主要有粮、牧、烤烟、果子、早熟作物五大支柱产业。财政收入2219.97万元(含光照电站),人均纯收入2297元,村、组、户通电率100%,村通路率100%,组通路率96%,广播电视村覆盖率为100%,村通信率100%,森林覆盖率为17.4%。到目前为止,除石灰岩、沙页岩外,未探明有其它矿藏。  

茶马镇

  马场乡位于晴隆县城北部,乡镇府驻地距县城约29公里,东与关岭隔江相望,西与普安县以岔河为界,南与莲城镇和光照镇以西泌河相接,北接大田乡。总国土面积96多平方公里,共辖16个村11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等民族。2003年总户数为5930余户,2.31万人。    全乡土地面积为145.2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46万亩(水田8660余亩,旱地3.59万亩),草地面积2.99万亩,未利用土地5万亩。土壤主要有黄壤、黄色石灰、紫色土、黄泥土、黄砂泥土等。马场乡镇府所在地海拔1420米,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3.7━17.1℃,年积温5000━6000℃,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大于280天。    除北盘江外。全乡主要的河流有西泌河,岔河、麻秧河、三条岔河长9.2公里,天然落差261米,多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电力理论蕴藏量6129,为晴隆县和普安县的界河,现普安境内建有装机容量1600牵瓦的电钻一座,西泌河支流建有装机容量400千瓦的电钻一座(麻田电钻)。全乡共建成水库二座,其中胡家坡水库容2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50亩。马场的矿产主要有陶土和煤,但储连量较小。    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洋芋、红苕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柑橘、花生、油菜、甘蔗等。2003年,全乡财政总收入43.7万元,粮食总产量5410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37公斤。每年除了收取一定的农业税外,根本没有其它的经济收入,全乡所有在职职工工资全靠上级财政支付。  

长流乡

长流乡长流乡长流乡长流乡  在晴隆县北部。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1万,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99.1%。辖18村委会。1950年属鲁打乡。1953年析设流长、双龙2乡。1957年改置联合乡。1958年撤乡建团结公社。1984年改置流长乡。1992年划原新民、鲁打2乡部分地入辖。产黄果、夏橙、花生、甘蔗、油桐籽。有糖厂。有中小学21所。乡人民政府驻地长流,在莲城镇北35公里,北盘江南岸山脊上。人口670。海拔 1 280 米。北盘江流经山下,江水源远流长,故名。设农贸集市。有简易公路接新窑—普安公路。.   长流乡(原名长牛)喇叭苗的先民是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随明王朝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副将军兰玉、沐英率领的“调北征南”大军进入贵州北盘江流域的。云贵战事平息后,明王朝便实行“戎兵屯田”的军事、政治战略,喇叭苗的先民随军屯田于此,生息繁衍。   长流乡域明初为兴让里。民国时期实行保甲制,划为长流九甲,隶属第六区。县解放初期为四区属地。1988年,属中营区下辖的长流乡和鲁打乡,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长流乡、鲁打乡合并为长流乡,下辖18个行政村,2005年至2006年,晴隆县建设光照水电站,长流乡北盘江岸共有4000多移民搬至花贡五里牌、大田新寨村等处,2007年村级整合后为现在的7个行政村。   

紫马乡

  紫马乡位于晴隆县最南端,东经105o20′,北纬25o33′,平均海拔1100米,距离县城约65公里。北靠安谷乡,南接邻县兴仁下山镇,东傍滚滚而去的波秧河,与兴仁的大山、民建、巴铃等乡镇隔河相望。全乡辖10个行政村,79个村民组,1.45万人,有汉、布衣、苗、彝、黎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040余人。行政区域总面积68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9万亩,其中:田5530余亩,地1.04万亩。2003年末全乡财政收入6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3.2元。    紫马乡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椿、秋、衫、板栗、油桐等就经济林都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苡仁米、油茶、花生也是我乡盛产的主要经济作物。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谷深。境内有金、煤、锑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金和煤的储藏量大,近年来,我县对金矿进行了合理的开采,金、煤已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   紫马乡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1950年4月隶属晴隆一区(碧痕)安谷乡,1953年6月从安谷乡分设紫马、屯上、栗树3乡,1958年9月至当年12月,执行中央关于实现人民公社化的决议,取消乡区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并入三跃公社,1958年12月撤消三跃公社改设紫马管理区,隶属碧痕公社,1961年撤紫马管理区并屯上、栗树设为紫马公社,隶属碧痕区,1965年8月撤紫马公社分设紫马、屯上、栗树3个公社,隶属碧痕区,1984年再改设为紫马、屯上、栗树3乡,仍属碧痕区所辖,1992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时合并紫马、屯上、栗树3乡组建紫马乡一直延用至今。  

安谷乡

  在晴隆县南部。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1.4万,其中布依、苗、彝等民族占60%。辖11村委会。1949年为安苏镇。1950年改安谷乡。1953年析设安谷、塘上、南俄、达布4乡。1958年撤乡并入火箭公社。1984年改设安谷、达南2乡。1992年2乡合并置安谷乡,划原廖基乡部分地入辖。产黄果、夏橙。有中小学10所。乡人民政府驻地安谷,在莲城镇南21公里,马鞍山北麓。人口 1 250,有汉、苗等民族。海拔 1 150 米。原名安姑,系彝语译音,意为安家院子。后谐音改今名。是县南部较大农贸集市。有简易公路接沙子岭—兴仁公路。.   安谷乡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1949年为安苏镇,1950年4月改安谷乡,隶属晴隆一区(碧痕),1953年6月拆设安谷、塘上、南俄3乡,1958年9月至当年12月,执行中央关于实现人民公社化的决议,取消乡区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并入火箭公社,1958年12月撤消火箭公社改设安谷管理区,隶属碧痕公社,1961年8月撤安谷管理区改设安谷、达南2个公社,隶属碧痕区,1984年改设安谷、达南2乡,隶属碧痕区,1993年2月撤区并乡建镇合并安谷、达南2乡组建安谷乡,划原廖基乡的白岩村、战马村入辖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宝彝族乡

三宝彝族乡三宝彝族乡三宝彝族乡三宝彝族乡  晴隆县辖乡。1956年建三宝民族乡,1984年改三宝彝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0.4万,彝族占33%。辖三宝、大坪、干塘3个村委会。农产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   三宝彝族乡位于晴隆县东南面,距县城46.03公里,其东、北、西三面与鸡场镇毗邻,南与安谷乡接壤,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总人口4600,主要居住有彝、苗两个民族,占98.2%,是贵州省唯一的彝族乡。   明清时期,三宝隶属淳德里,1932年3月始置三宝乡,隶属第四区。1935年实行保甲制,设三宝联保。1938年12月三保乡(联保)隶三区。1945年裁区设1镇10乡,三宝乡下领7个保,直属县辖。1950年4月,三宝乡改隶第二区,区政府驻凉水营。1953年区政府移驻鸡场乡,辖三保乡。1956年11月,县设9个民族乡,其中设三宝彝族民族乡。1958年设三宝管理区,隶红旗公社。1963年设三宝人民公社,隶属鸡场区。1984年8月,根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84)60号文转发省政府139号、143号文件精神,改鸡场区的三宝乡为三宝彝族自治乡,乡人民政府驻白鸡。1992年,三宝彝族乡属鸡场镇辖,1996年,将三宝彝族乡从鸡场镇镇划出单列。   民国初年,三宝彝族首领王富玉拉起一支有五十多人枪的民族武装,1920年后,这支武装发展为百余名,由王富玉之子王少卿(发祥)统率。史称王少卿“表里通一,敬佩有嘉”。王热心办教育,亲自赴老白寨重金聘请布依秀才周西伯到三宝办学,并由周西伯为其舍石柱题联勒于石,联曰:“半耕半读方为强业根本;一山一水乃得自由精神”。1932年王少卿被县府委为三宝乡首任乡长。1935年被王天培委为上校团长,但未随军效命。继奉命到兴仁断头山收编何麻子匪部,被何匪下毒谋害。1945年于三宝建“省立苗族小学校”,为三宝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三宝乡古时为望云山,其地域比今天的大得多,其东南西北四面均为九重岩,观音岩和轿子山(今兴仁民建乡境内)几道百丈巨崖所箍,地势极为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其南面的巨岩上有一尊十来丈高的“香炉石”,石上有树,常年如香炉烟萦绕不断,古时乡民们把九重岩、观音洞、香炉石称为“镇寨之宝”,又因三宝乃是几道巨崖中的奇峰突起的高山包,“三宝”地名由此而来。   传说九重崖为男山,轿子山和观音洞为女山,紫马乡穿洞坡为男山,九重岩与川洞坡为争取妻子,决斗致残,九重岩分为九重,川洞山被枪贯肺腑。这些传说充满阳刚之美,也有凄苍色彩。   解放后,勤劳勇敢的彝家同胞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赋予了新“三宝”更为深刻的内涵,即“阿妹戚托”舞蹈、森林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为新三宝。  


沙子镇特产大全




沙子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