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保山 >> 施甸县

施甸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施甸县谷歌卫星地图)


施甸县简介

   拼音:Shidian xian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至99°21′、北纬24°16′至25°00"之间。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会昆明654公里。
  概况
  施甸地处温热气候带,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毫米。县内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县域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长79公里,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0万亩(水田12万亩,旱地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8亩。
  施甸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最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还有泥炭、汞、钼、锑等,仅泥炭储量即达155万吨。县内有石瓢、娲妮、打黑、葫芦口等温泉,具有治疗皮肤病及风湿病的良好作用。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经济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胶寄生树等;木本药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椿、黄楠、银杏、柚木等。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多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施甸县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甸阳镇,邮编:678200。代码:530521。区号:0875。
  行政区划
  施甸县辖5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
  历史沿革
  2000年,施甸县辖2个镇、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1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甸阳镇 42632 由旺镇 37839 太平乡 20509 等子乡 9740 姚关乡 35199 万兴乡 14035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 6811 酒房乡 25421 旧城乡 15109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6031 老麦乡 20208 何元乡 15095 水长乡 16574 保场乡 21399 仁和乡 27585。
  2005年,施甸县撤销保场乡及仁和乡,设立仁和镇;撤销等子乡和太平乡,设立太平镇。
  地理气候
  境内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4.5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施甸经济社会的发展较为缓慢,到1963年建县时,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91所,有教师422人,有1条全长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运输以马车、马帮、牛帮为主;有1台装机容量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供县直单位照明;有医疗单位14个,医务人员72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9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稳粮食、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保稳定”为发展思路,改变了1978年以前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粮、烟、糖、畜支柱产业为主,茶叶、林果、蔬菜、药材、鱼腥草等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88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5亿元,比1963年增长17.8倍,比1980年增长7.1倍;工业产值2亿元,比1963年增长233倍,比1980年增长23.8倍。财政总收入6872万元,总支出为1.8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7:12:41。
  畜牧业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牲畜存栏7.36万头,生猪存栏32.4万头,肥猪出栏26.4万头。渔业在搞好水库、水池、水塘的基础上推广稻田养鱼,产量1370吨,产值1370万元。工业1963年全县仅有3个小红糖厂,1个碾米厂和1台48千瓦柴油发电机。1971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姚关河一、二、三、四级电站,现年发电量达到7307.5万千瓦小时。建成旧城、由旺、龙坪3个机制糖厂,日处理甘蔗2500吨,2000年生产机制白糖3.07万吨,酒精3030吨。
  其它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1.73万吨,纸箱纸板5334吨,拖拉机拖斗286辆,塑料制品281吨,复合肥249吨,金属硅1067吨。食品加工施甸气候温和,水质优良,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食品的制作。细如银丝,色泽洁白,味美可口的粉丝畅销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和西欧;细腻黄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驰名德宏、临沧,远销缅甸;色泽鲜艳,味道醇美,香味浓郁的骨头舴、香肠、舴肉、水豆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青睐;施甸火腿工艺独特,选料认真,色泽深红,香味四溢,可与云腿媲美。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户数有3522户,从业人员1.2万人,注册资金8529万元,总产值达1.3亿元,上缴税金11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1%,完成工业产值6183万元,占总产值的52.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7.6%。
  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4005人,其中高职66人,中职1167人;先后有128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省、地、县科技进步奖;有4项新产品获省部级金奖;有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点将台”牌将军绿茶、杜仲保健茶获第12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天禧”牌橄榄酒、“地合”牌石榴酒获第2届国际发明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县有各类学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初中18所,职中l所,小学325所,幼儿园16所,在校中小学生5.8万人,教职工28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省验收合格。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425张、卫生专业人员514人,卫生工作稳步发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先后向省地输送体育人才70人,有国家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11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5%。全县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体制改革已顺利结束。1985年以来,先后有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54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有118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全县有十星级文明户14451户。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资源全县耕地32.99万亩,园地、林地、牧草地171.43万亩,城镇村庄、水域、交通及工矿用地15.83万亩。生物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春、黄楠、银杏、柚木;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山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经济林木核桃、板栗、茶叶、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榄正在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饰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铅锌矿。其中,饰面石材300多万立方米,铅锌矿储量16.5万吨,石膏矿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内,储量丰富。水能资源有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河川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太平河、乌木龙河、姚关河等,均属怒江水系,江河流经陡峭峡谷,形成高低落差势能,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17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4.81万千瓦。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滇西抗日防御战场位于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90公里江防线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车路、堑壕纵横于阵地,抗日宣传标语、纪念碑、纪念地、医院、军民办事处等保存相对完好。施甸长官司所属白坟坡、木瓜榔、蒋家松林等多处保存契丹小字、遗迹。属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摆榔两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姚关万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约8000年前女性头骨化石1具,为省内出土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2具头骨化石之一。人力资源20003年末,全县共有劳动力19.2万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35人,大学专科2046人,中专2670人。
  农田水利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38座,小坝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总库容6553万立方米;己建高产稳产农田19.29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58.6%。电力全县现有发电站11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发电量7307.5万千瓦小时,高压输电线路1180公里,通电乡镇达100%,通电村达100%。交通通信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电话,通车里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桥3座。2003年末全县程控电话容量17664门,电话用户12045户,移动电话10560部。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由旺、仁和、姚关、旧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街道22条,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共有各类市场25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3万人 2009平方公里 530521 678200 0875 查看 施甸县谷歌卫星地图

施甸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甸阳镇 约3.2万人 132平方公里

----

查看 甸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由旺镇 0 117平方公里

----

查看 由旺镇谷歌卫星地图
姚关镇 约3.7万人 195.2平方公里 山邑村 查看 姚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仁和镇 约5.26万人 138.5平方公里

----

查看 仁和镇谷歌卫星地图
太平镇 0 0

----

查看 太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万兴乡 0 95.4平方公里

----

查看 万兴乡谷歌卫星地图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 0 76.6平方公里

----

查看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酒房乡 约2.58万人 317.95平方公里

----

查看 酒房乡谷歌卫星地图
旧城乡 约1.59万人 226.17平方公里

----

查看 旧城乡谷歌卫星地图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0 76.6平方公里

----

查看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老麦乡 0 112平方公里

----

查看 老麦乡谷歌卫星地图
何元乡 0 0

----

查看 何元乡谷歌卫星地图
水长乡 约1.65万人 99.6平方公里

----

查看 水长乡谷歌卫星地图

施甸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隆阳区

   名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拼音:Longyang Qu。   方位: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   面积:5011平方千米   海拔: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   民族:   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宗教:   隆阳区现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市花:兰花   邮政编码:678000   电话区号:0875   汽车牌照:云M   (图片说明:九隆雕塑为保山标志之一)   一、历史沿革   隆阳区系由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改划,因地(区)改市而更名为隆阳区。   隆阳古称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荣”之义,又名兰城,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代的边陲重镇,也是我国历史上通往印度、缅甸、伊朗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   周朝时期属哀牢国首邑,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不韦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永昌郡,在东汉时期卓立为全国第二大郡,明嘉靖二年(1523年)定名为保山县。1950年1月5日建立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析置施甸县,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6月撤市设区。   据民国考古学者李郅《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个山峰,从太保山起顺南数,第一峰宝盖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莲花山,第三峰黄龙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坞,第六峰砚池过峡,第七峰兰花坡,第八峰九岭岗,第九峰龟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满城花花世界,如锦如云,极为佳丽。”被列为保山内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阳的设治,始自西汉武帝时期,初属益州郡。东汉以后置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原“保山县”作为政区名,是明朝中叶以后之事,明-五年,永昌举人文澍进京考中壬子科进士,皇上封他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边宝盖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给他。后来文澍便在松山居住,从此,松山就被人们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载:“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为保山县,”因县城设置在太保山脚,故县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县。清朝、民国时期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辖境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其治所的城址,也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据《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载:哀牢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尝捕鱼水中,触木若有感因妊,十月产子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谓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遂其抵以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说,虽事出虚玄、语涉怪诞,不足为信,但不能说并无九隆之人。《西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引《哀牢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东汉光武时内属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禁高应生于汉景之世(公元前1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数。至少也应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应在东周赧王之时,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称王者。其部族社会、经济、文化发达较早。因此,保山(隆阳)可考的历史可从战国时开始。史称以永昌为枢纽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了。   《汉书·地理志》称:益州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间,设崔唐、不韦县。裔唐、不韦在澜沧江以西,《永昌郡传》说:永昌郡东北八十里泸仑津,即澜沧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韦县境。裔唐在云龙县漕漳,不韦县在保山平原。嵩唐设置到西晋时已废,而不韦县设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3000里,南北4600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永昌设郡为这一地区沿革之大事。   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设置少变,永昌仍称郡。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阁罗凤强秒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异牟寻又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见樊绰《云南志》,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樊绰《云南志》载:永昌城在点苍山西六日程,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澜沧江桥)即永昌。又言: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则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为永昌地。而永昌节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纂南诏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永昌设府自此开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   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朝废行省制,设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军、民、司法,谓“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成化12年(公元1476年)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明史·地理志》说:“嘉靖元年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又说:保山本金齿干户所洪武中置,永乐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俱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为保山县,其辖不及金腾军备道,只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   天启《滇志·沿革大事考》说:“明万历13年(公元1 585年)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明合典》说:“永昌参将,万历11年添设,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按:是时卫军已积弱,不堪战阵,募民为军,设参将领之,后边隅军务,即归参将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且所属州县建置略有变化。即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庆25年(公元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仍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又裁府复设保山县,府一级设置从此结束。   民国时期,保山县之辖境亦有变迁,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保山县原有境界、人户先后划归邻县,约六分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设于腾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1950年元月5日,接管旧政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管辖保山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潞西七县;耿马、泸水二设治局;瑞丽、陇川、莲山、盈江、梁河五个民族行政委员会,共十四个单位,保山辖十个区。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同时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保山专区仍辖五县。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   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随着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将二十六个公社、一镇,划为十八个区和一个城关办事处。1987年,又将十八个区与城关办事处、金鸡村等设置成二十个。   2000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保山地区和县级保山市,设立地级保山市。(2)保山市设立隆阳区,以原县级保山市的行政区域为隆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上巷街。   2001年6月,保山撤地区设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下面仍辖20个乡镇。   2005年11月28日,为进一步深化隆阳区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和健康发展需要,隆阳区委、区政府经研究决定调整区内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建置:   1、撤销永昌镇,以保岫东西路为界设立兰城、永昌两个街道办事处。汉庄镇的汉营、沙河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兰城街道办事处;河图镇的红庙、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红花7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永昌办事处。   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新设立的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瓦房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驻地。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汶上、小河、搭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脚、秧草、安邦10个村委会建制划归瓦马彝族白族乡管辖。   3、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新设立的潞江镇管辖原潞江傣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道街乡管辖的江东、道街、澡塘、登高、石头寨、三达地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由坝湾村迁至小平田集镇。原道街乡管辖的大田、桤木林、红岩脚、核桃、秉塞5个村委会建制划归蒲缥镇管辖。   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新设立的瓦窑镇管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老营乡管辖的老营、阿石寨、六合、旧寨、磨房、大蒿、小浪坝、大浪坝、克恭、阿依寨1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驻地。   5、将原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和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及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柳上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板桥镇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设1 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隆阳区的建置沿革名称,无论是哪个时期,在滇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熠熠生辉。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等,“永昌”叫响了上千年。后来因甘肃省也有个永昌县,因全国县以上地名不能雷同,两家当中必让一家,保山这边只好屈让予甘肃那边罢了。  

施甸县

   拼音:Shidian xian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地处东经98°54′至99°21′、北纬24°16′至25°00"之间。东隔枯柯河与昌宁县接壤,南以勐波罗为界与临沧地区为邻,西隔怒江与龙陵县相望,北连隆阳区。县城距保山市政府60公里,距省会昆明654公里。   概况   施甸地处温热气候带,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平均降雨量945毫米。县内最高海拔2895.4米,最低海拔560米。县域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长79公里,全县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0万亩(水田12万亩,旱地1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98亩。   施甸县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铅锌矿最多,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还有泥炭、汞、钼、锑等,仅泥炭储量即达155万吨。县内有石瓢、娲妮、打黑、葫芦口等温泉,具有治疗皮肤病及风湿病的良好作用。林木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经济林木有核桃、桐油、油茶、香果、板栗、水果、紫胶寄生树等;木本药材有柯子、杜仲、山楂等;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椿、黄楠、银杏、柚木等。珍稀动物有金丝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多分布在县境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施甸县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甸阳镇,邮编:678200。代码:530521。区号:0875。   行政区划   施甸县辖5个镇、6个乡、2个民族乡:甸阳镇、由旺镇、姚关镇、太平镇、仁和镇、万兴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酒房乡、旧城乡、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老麦乡、何元乡、水长乡。   历史沿革   2000年,施甸县辖2个镇、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1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甸阳镇 42632 由旺镇 37839 太平乡 20509 等子乡 9740 姚关乡 35199 万兴乡 14035 摆榔彝族布朗族乡 6811 酒房乡 25421 旧城乡 15109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 6031 老麦乡 20208 何元乡 15095 水长乡 16574 保场乡 21399 仁和乡 27585。   2005年,施甸县撤销保场乡及仁和乡,设立仁和镇;撤销等子乡和太平乡,设立太平镇。   地理气候   境内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地貌为三河两山夹一坝。县境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4.5米,是全县最高点;东南的三江口,海拔560米,是全县最低点。气候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受高原山地怒江断裂峡谷的影响,温度垂直变化较明显,形成境内3种气候类型区域。一是海拔在1600~2100米,俗称温凉山区和半山区;二是海拔在1473.5~1496.5米,以施甸坝为代表的中亚热带气候;三是以怒江、勐波罗河为代表的南亚热带气候,俗称低热河谷地区。境内年均气温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2.4℃,极端最低气温-3.2℃。全年无霜期273天,年均降雨量969.7毫米;年均日照数2335.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6%。   经济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施甸经济社会的发展较为缓慢,到1963年建县时,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91所,有教师422人,有1条全长83公里的不列等公路,运输以马车、马帮、牛帮为主;有1台装机容量48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供县直单位照明;有医疗单位14个,医务人员72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3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9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以“稳粮食、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保稳定”为发展思路,改变了1978年以前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逐渐形成了以粮、烟、糖、畜支柱产业为主,茶叶、林果、蔬菜、药材、鱼腥草等同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788元。完成工农业总产值9.1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5亿元,比1963年增长17.8倍,比1980年增长7.1倍;工业产值2亿元,比1963年增长233倍,比1980年增长23.8倍。财政总收入6872万元,总支出为1.83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7:12:41。   畜牧业发展形成规模养殖,大牲畜存栏7.36万头,生猪存栏32.4万头,肥猪出栏26.4万头。渔业在搞好水库、水池、水塘的基础上推广稻田养鱼,产量1370吨,产值1370万元。工业1963年全县仅有3个小红糖厂,1个碾米厂和1台48千瓦柴油发电机。1971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工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姚关河一、二、三、四级电站,现年发电量达到7307.5万千瓦小时。建成旧城、由旺、龙坪3个机制糖厂,日处理甘蔗2500吨,2000年生产机制白糖3.07万吨,酒精3030吨。   其它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1.73万吨,纸箱纸板5334吨,拖拉机拖斗286辆,塑料制品281吨,复合肥249吨,金属硅1067吨。食品加工施甸气候温和,水质优良,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食品的制作。细如银丝,色泽洁白,味美可口的粉丝畅销省内外,出口东南亚和西欧;细腻黄糯、脆香味美的豆片驰名德宏、临沧,远销缅甸;色泽鲜艳,味道醇美,香味浓郁的骨头舴、香肠、舴肉、水豆豉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顾客青睐;施甸火腿工艺独特,选料认真,色泽深红,香味四溢,可与云腿媲美。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全县个体私营户数有3522户,从业人员1.2万人,注册资金8529万元,总产值达1.3亿元,上缴税金11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1%,完成工业产值6183万元,占总产值的52.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7.6%。   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4005人,其中高职66人,中职1167人;先后有128项科技项目获国家、省、地、县科技进步奖;有4项新产品获省部级金奖;有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点将台”牌将军绿茶、杜仲保健茶获第12届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天禧”牌橄榄酒、“地合”牌石榴酒获第2届国际发明专利及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全县有各类学校364所,其中完中3所,初中18所,职中l所,小学325所,幼儿园16所,在校中小学生5.8万人,教职工284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省验收合格。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425张、卫生专业人员514人,卫生工作稳步发展。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开展,先后向省地输送体育人才70人,有国家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11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5%。全县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体制改革已顺利结束。1985年以来,先后有16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有54个单位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有118个单位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全县有十星级文明户14451户。   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资源全县耕地32.99万亩,园地、林地、牧草地171.43万亩,城镇村庄、水域、交通及工矿用地15.83万亩。生物资源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和栎类;珍稀树种有楸木、紫春、黄楠、银杏、柚木;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山驴、马鹿、水獭、孔雀、白鹇、绿斑鸠、犀鸟等。经济林木核桃、板栗、茶叶、石榴、酸木瓜、梅子、野生橄榄正在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饰面石材、石灰石、石膏和铅锌矿。其中,饰面石材300多万立方米,铅锌矿储量16.5万吨,石膏矿分布30平方公里,石灰石遍及境内,储量丰富。水能资源有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河川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主要有怒江、勐波罗河、施甸河、太平河、乌木龙河、姚关河等,均属怒江水系,江河流经陡峭峡谷,形成高低落差势能,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17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4.81万千瓦。旅游文化资源朝阳寺坡至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历为中外地质考察基地,以古生代生物化石“海林檎”丰富而被中外地质学界称为“中国海林檎的故乡”。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老黑龙洞、朝天洞、蝙蝠洞、摆榔仙人洞,洞中奇形万状,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保留完好,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滇西抗日防御战场位于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90公里江防线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车路、堑壕纵横于阵地,抗日宣传标语、纪念碑、纪念地、医院、军民办事处等保存相对完好。施甸长官司所属白坟坡、木瓜榔、蒋家松林等多处保存契丹小字、遗迹。属古哀牢国土著民族的布朗人,主要分布在木老元、摆榔两乡,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姚关万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约8000年前女性头骨化石1具,为省内出土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2具头骨化石之一。人力资源20003年末,全县共有劳动力19.2万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共有5053人,其中: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35人,大学专科2046人,中专2670人。   农田水利全县已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0座,小(二)型水库38座,小坝塘、“五小”水利工程291座,总库容6553万立方米;己建高产稳产农田19.29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到58.6%。电力全县现有发电站11座,装机容量1.5万千瓦,年发电量7307.5万千瓦小时,高压输电线路1180公里,通电乡镇达100%,通电村达100%。交通通信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公路、通电话,通车里程1022.2公里,有大中型公路桥3座。2003年末全县程控电话容量17664门,电话用户12045户,移动电话10560部。城镇建设以县城为中心,由旺、仁和、姚关、旧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2003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街道22条,建有6552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各乡镇集镇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共有各类市场25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5%。   

龙陵县

  乡镇:   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面积:   5011平方公里   海拔:   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宗教:   隆阳区现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678000   电话区号:   0875   汽车牌照:   云M   市花:   兰花   一:历史沿革   隆阳区原为保山市(县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地(区)改市而更名为隆阳区,历史上是云南西部边陲重镇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通往印度、缅甸、伊朗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   据民国考古学者李郅《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个山峰,从太保山起顺南数,第一峰宝盖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莲花山,第三峰黄龙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坞,第六峰砚池过峡,第七峰兰花坡,第八峰九岭岗,第九峰龟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满城花花世界,如锦如云,极为佳丽。”被列为保山内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阳的设治,始自西汉武帝时期,初属益州郡。东汉以后置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原“保山县”作为政区名,是明朝中叶以后之事,明-五年,永昌举人文澍进京考中壬子科进士,皇上封他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边宝盖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给他。后来文澍便在松山居住,从此,松山就被人们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载:“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为保山县,”因县城设置在太保山脚,故县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县。清朝、民国时期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辖境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其治所的城址,也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据《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载:哀牢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尝捕鱼水中,触木若有感因妊,十月产子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谓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遂其抵以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说,虽事出虚玄、语涉怪诞,不足为信,但不能说并无九隆之人。《西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引《哀牢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东汉光武时内属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禁高应生于汉景之世(公元前1 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数。至少也应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应在东周赧王之时,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称王者。其部族社会、经济、文化发达较早。因此,保山(隆阳)可考的历史可从战国时开始。史称以   永昌为枢纽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了。   《汉书·地理志》称:益州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间,设崔唐、不韦县。裔唐、不韦在澜沧江以西,《永昌郡传》说:永昌郡东北八十里泸仑津,即澜沧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韦县境。裔唐在云龙县漕漳,不韦县在保山平原。嵩唐设置到西晋时已废,而不韦县设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永昌设郡为这一地区沿革之大事。   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设置少变,永昌仍称郡。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阁罗凤强秒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异牟寻又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见樊绰《云南志》,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樊绰《云南志》载:永昌城在点苍山西六日程,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澜沧江桥)即永昌。又言: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则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为永昌地。而永昌节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纂南昭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永昌设府自此开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   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朝废行省制,设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军、民、司法,谓“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明史地理志》说:“嘉靖元年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又说:保山本金齿干户所洪武中置,永乐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俱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为保山县,其辖不及金腾军备道,只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   天启《滇志·沿革大事考》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 585年)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明合典》说:“永昌参将,万历十一年添设,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按:是时卫军已积弱,不堪战阵,募民为军,设参将领之,后边隅军务,即归参将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且所属州县建置略有变化。即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仍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又裁府复设保山县,府一级设置从此结束。   民国时期,保山县之辖境亦有变迁,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保山县原有境界、人户先后划归邻县,约六分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设于腾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1950年元月5日,接管旧政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管辖保山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潞西七县;耿马、泸水二设治局;瑞丽、陇川、莲山、盈江、梁河五个民族行政委员会,共十四个单位,保山辖十个区。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同时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保山专区仍辖五县。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   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随着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将二十六个公社、一镇,划为十八个区和一个城关办事处。1987年,又将十八个区与城关办事处、金鸡村等设置成二十个。2001年6月,保山撤地区设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下面仍辖二十个乡镇。   2005年11月28日,为进一步深化隆阳区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和健康发展需要,隆阳区委、区政府经研究决定调整区内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建置:1、撤销永昌镇,以保岫东西路为界设立兰城、永昌两个街道办事处。汉庄镇的汉营、沙河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兰城街道办事处;河图镇的红庙、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红花7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永昌办事处。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新设立的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瓦房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驻地。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汶上、小河、搭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脚、秧草、安邦10个村委会建制划归瓦马彝族白族乡管辖。3、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新设立的潞江镇管辖原潞江傣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道街乡管辖的江东、道街、澡塘、登高、石头寨、三达地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由坝湾村迁至小平田集镇。原道街乡管辖的大田、桤木林、红岩脚、核桃、秉塞5个村委会建制划归蒲缥镇管辖。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新设立的瓦窑镇管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老营乡管辖的老营、阿石寨、六合、旧寨、磨房、大蒿、小浪坝、大浪坝、克恭、阿依寨1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驻地。5、将原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和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及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柳上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板桥镇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设1 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隆阳区的建置沿革名称,无论是哪个时期,在滇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熠熠生辉。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等,“永昌”叫响了上千年。后来因甘肃省也有个永昌县,因全国县以上地名不能雷同,两家当中必让一家,保山这边只好屈让予甘肃那边罢了。   二:地理环境   方位   全区地跨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地处怒江山脉尾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之间。东邻大理州永平县、保山市昌宁县,南接保山市施甸、龙陵,西与腾冲相连,北与怒江州泸水县、大理州云龙交界,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   地势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坝子,面积149.9平方千米。   水文   隆阳区境内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条,总长580公里,较大的有怒江、澜沧江、东河、瓦窑河、冲江河、蒲缥河、水长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多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8.3万多千瓦。   三:行政区划   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永昌街道、兰城街道、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瓦窑镇、潞江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潞江农场、新城农场。   四:人口结构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五:历史文化   保山历史文化极为悠远深厚。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干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周郝王时—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在哀牢古国存续的数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三江”流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热土,还创造了辉煌夺目、独步一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今保山坝东北的金鸡乡设县置吏,并迁中原文化望族吕氏后裔“实之”。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扬威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有典可考的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历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举西渐。至三国初期,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当然得双管齐下:既要“扬武”,又须“扬文”。汉文化更是“随军南下”。而这时节的保山也已颇有些“修齐治平”的人才。   当然,这还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发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黄金时期当出现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统年间(15世纪末叶),保山出了个“布衣奇人”杨元,他满腹诗书,甘守清贫,开馆办学,倍养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着,名满天下的新都状元杨慎谪戍保山,沧怒之间更是魁星高照,文气大炽。此后,保山“决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继问世。出其类而拔其萃的既有“韵著千秋”的张氏父子,也有身历三部尚书人称“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与杨升庵惺惺相惜的诗人张含,其大量诗文“上猎汉魏,下汲李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库,于滇省亦堪称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荡的政治风云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鸿、爱国侨领梁金山……真是龙腾虎跃,盛极一时。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并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征,为行将拉开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昌宁县

  k 昌宁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于1933年由保山(永昌)、顺宁(凤庆)析置设县,取两地名后一字为县名,属保山市。处东经99°16′至100°12′、北纬20°14′至25°12′之间,东连凤庆县,西接隆阳区、施甸县,南与永德县隔河相望,北邻永平、漾濞、巍山县,省道214线云保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县城距保山114公里。全县总面积3888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由高渐低,形成山坝南北纵列高山坝谷相间的地貌状态,最高海拔2875.9米,最低海拔608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低热、温热、温凉、高寒4个气候带。境内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雨1259毫米,无霜期253天,有右甸河、枯柯河、勐统河、更戛河、大田坝河、漭水河等八大水系。保山市隆阳区西南。昌宁县总面积3888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田园镇,邮编:678100。代码:530524。区号:0875。拼音:Changning xian。   行政区划   昌宁县辖4个镇、6个乡、3个民族乡:田园镇、漭水镇、柯街镇、卡斯镇、勐统镇、温泉乡、大田坝乡、鸡飞乡、翁堵乡、湾甸傣族乡、更戛乡、珠街彝族乡、苟街彝族苗族乡;湾甸农场、柯街华侨农场   历史沿革   2000年,昌宁县辖2个镇、12个乡:右甸镇、达丙镇、珠街彝族乡、耇街彝族苗族乡、湾甸傣族乡、漭水乡、大田坝乡、柯街乡、卡斯乡、鸡飞乡、翁堵乡、温泉乡、勐统乡、更戛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324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右甸镇 32779 达丙镇 24260 温泉乡 24604 漭水乡 28854 大田坝乡 21974 鸡飞乡 18942 翁堵乡 14320 柯街乡 30805 卡斯乡 37577 湾甸傣族乡 13720 更戛乡 23590 勐统乡 24028 珠街彝族乡 14779 苟街彝族苗族乡 23009。   2005年,昌宁县撤销达丙镇和右甸镇,合并设立田园镇,镇政府驻县城关庙社区。   人口民族   昌宁县有5镇9乡,123个村。2006年末,总人口3428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6142人,占10.6%。境内世居民族有汉族、彝族、傣族、苗族、布朗族、回族、白族、傈僳族8种,人口35346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98.8%。少数民族多数聚居在边远高寒山区和亚热河谷地带。有3个民族乡,17个民族村(原民族小乡),人口5645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581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的75%。除世居的7种外,还有景颇、纳西、哈尼、阿昌、布依、京、藏、瑶、侗、壮、怒、满等18个人口较少的外来少数民族。   昌宁县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大都属少数民族群众信仰;还有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原始宗教。全县有佛教寺庙20个,清真寺2个,基督教简易教堂一个。截至2002年末,有神职人员35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锡、铜、铅、金、银、锑、汞、锌、石灰岩、大理石、硅石、硫磺、硅藻土等。其中:硅石总储量1000万吨以上,品位高、品质好;硅藻土总储量2000万吨;石灰岩资源十分丰富。这些矿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由于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山货土特产品驰名中外。已知的木本植物有615种,其它植物1000多种,有“核桃之乡”、“茶叶之乡”之称,是全国茶叶基地县之一。有兽类33种,鸟类114种。森林覆盖率达45.2%,活立木总蓄量1147.7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思茅松、杉木和各类杂木,经济林木核桃、板栗、梅子等,年产量达1万吨以上。野生药材、菌类资源种类多,数量大。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鸡飞温泉、柯街橄榄河热泉、小桥温泉、龙潭寺、清灵寺、秧田洼旅游度假区、烈士陵园等景区景点20余处。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旅游、疗养、度假、投资的理想之地。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云保公路大水平至保山二级油路、习谦至右甸坝尾油路建成,右甸坝尾至大水平二级油路开工建设,预计于2003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实现了县镇公路弹石化,乡乡村村通公路,全县通车里程1616.7公里。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通讯业务在昌宁迅速发展为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万门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大中城市,已开办互联网及宽带接入业务。   能源保障。全县水电装机容量1.5万KW,并引入云县至昌宁、保山至昌宁两条110KV输电线路,实现了并网运行,原煤年产量达12万吨,电力和原煤可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基础设施   市政设施不断完备。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县城已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区有110KV变电站1座,日7500吨供水能力已经形成,为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城区9纵7横主街道骨架基本形成,已完成改造、新建的宝丰路、右甸路、文昌路、兴宁街街道宽畅,灯光设施、绿化建设配套,住宅、办公、市场、宾馆等建筑布局合理,已初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区、商贸区、文化区和游乐中心。随着迎宾广场、滨河公园、竹园生态区开工建设和个私经济园区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步伐加快,一个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已具雏形。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全县上下思想进一步解放,发展思想更大清晰,坚持以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为主线,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开发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及山川秀美工程。同时扩大对外开放,以土地、税收、户籍、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热忱的态度,高效、务实、廉洁的作风为各地客商服务。向着把昌宁建设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交通便捷、信息灵通、设施完备、充满活力具有优美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的目标前进。   地方特产   野巴子茶,系云南纯天然野生木本植物野巴子经精选加工之茶饮性饮品。本品气味清香益人,入口清纯、回味甘甜,适口性较好,汤色淡黄清澈。据《中国药典》记载及当地民间各族人民长期以本品当茶饮用结果证实:野巴子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除口臭、生津止渴、利尿益肾、减肥之功效。对喉痛、牙痛、口腔溃疡、感冒、痢疾、急慢性肠胃炎、老年人高血压引起的头昏症有明显疗效。不论男、女、老、少皆可饮用,且长年饮用无毒副作用,可多饮、浓饮、冷饮、空腹饮用。本品具有以上毫无虚假、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对人体健康有白利而无一害的上佳优点,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真正纯天然、真正原汁原味的绿色保健饮品,是居家、旅行理想的常备饮品。   

腾冲市


施甸县特产大全




施甸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