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开封 >> 尉氏县 >> 洧川镇

洧川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洧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洧川镇简介

  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县隔双洎河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境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积62948亩,人均耕地1.36亩。
  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现辖3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10217户,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共有52个姓氏。
  洧川属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带,大部为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北部岗陵区到东南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及土壤结构较为复杂,北部为沙岗属风沙土类,西部为低洼平川多为粘土,东、南部平原多为两合土。境内最高点在卜庄北岗海拔高度为90米,最低点在刘春桃村北海拔高度为70.3米。双洎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又是洧川与长葛县的分界河,流经镇境长度17公里,但在境内流域面积不大。杜公河横穿镇境北部,过境长15公里,其流域面积约占洧川总面积的80%。
  农业 小麦、玉米是该乡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般稳定在5.3和1.9万亩,平均单产达到247和292公斤。花生、棉花、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3.2%、16.3%和5.2%。1988年全镇作物复播面积达到116498亩。复种指数为185%,粮食总产2396,5万公斤,分别是1978年和1965年的1.7倍和3.5倍,农业总产值150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7万人 55.3平方公里 410223101 475000 0378 查看 洧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洧川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洧川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尉氏县城关镇位于尉氏县中部,地处贾鲁河西畔,是尉氏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镇下辖七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9016口人,4000亩耕地。    历史沿革。城关镇历史悠久,是历史县署驻地,春秋时尉地为郑国别狱,是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因而得名。秦始皇三年开始置县。秦汉属陈留郡,宋、元、明、清至中华民国,尉氏县归开封府管辖,城关设镇或区公所。建国后城关镇有过区、人民公社的变更,1982年恢复城关镇建制至今。    改革开放成绩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6年以来,全镇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稳定增长的轨道。99年底,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9158万元,财政收入完成116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8元,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二年位居全市首位,计划生育连续四年保持市红旗乡镇荣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连续三年保持“市治安模范镇”荣誉称号。镇党委被市、县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七个村全部是小康村,七个农村支部全部是五好支部。    利用优势,发展特产农业。城关镇利用临近贾鲁河滩和地处县城的优势,大力发展鱼鸭混养、大棚蔬菜、花卉种植等特色农业。99年底,已开发水面1260亩,养鸭30万元只,年创综合效益1000多万元。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1999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4个,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2家。已初步形成纺织、橡胶、化工、香料、机械制造、鞋业等1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生产的“久龙”牌三角带,“千里牛”牌手扶拖拉机、“恒盛”牌烟用香料、“华光”牌皮鞋等产品畅销不衰,在国内市场中占有很大份额,该镇的乡镇企业综合排序连续四年位居全市93个乡镇首位,1997年进入全省发展乡镇企业50强乡镇行列,镇工业区被定为河南省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园区。    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城关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科教兴镇”深入人心,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目前,全镇拥有小学3所、初中1所,全镇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连续五年初中升高中、中专升学率全县第一。.  

洧川镇

  洧川镇位于尉氏县的西南边陲,东连朱曲,西接岗李,北邻大马,南与长葛县隔双洎河相望,镇政府驻地洧川距县城25公里。镇境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12公里,总面积55.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39人,耕地面积62948亩,人均耕地1.36亩。   洧川,因处于洧水下游一片平川地带而得名。战国时分属郑、韩、魏三国。隋唐置洧州,唐贞观元年州废,宋因唐旧制。金置宋楼镇,设惠民仓于此。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以宋楼镇置洧川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河患北迁十里于今址。景太二年(公元1451年)修土城,周长九里四十步。清沿明制。康熙十年洧川辖区由原来的四坊二十四保均并为八保,以后额定为编沿袭之,故过去洧川有八保小洧川之称。民国时期洧川县辖六区,洧川称城厢镇。建国初期洧川仍设县,1954年长葛洧川两县合并,洧川称区属长葛县,1965年洧川公社划归尉氏,1983年改人民公社称乡,1988年改乡称洧川镇。现辖35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226个村民小组,10217户,46406人。除回族406人外其余均系汉族,共有52个姓氏。   洧川属尉氏西南部的高平地地带,大部为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北部岗陵区到东南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及土壤结构较为复杂,北部为沙岗属风沙土类,西部为低洼平川多为粘土,东、南部平原多为两合土。境内最高点在卜庄北岗海拔高度为90米,最低点在刘春桃村北海拔高度为70.3米。双洎河为境内最大河流,又是洧川与长葛县的分界河,流经镇境长度17公里,但在境内流域面积不大。杜公河横穿镇境北部,过境长15公里,其流域面积约占洧川总面积的80%。   农业 小麦、玉米是该乡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般稳定在5.3和1.9万亩,平均单产达到247和292公斤。花生、棉花、烟叶为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3.2%、16.3%和5.2%。1988年全镇作物复播面积达到116498亩。复种指数为185%,粮食总产2396,5万公斤,分别是1978年和1965年的1.7倍和3.5倍,农业总产值150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  

朱曲镇

  尉氏县辖乡。1958年建朱曲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4.7万。尉(氏)洧(川)公路过境。辖西街、北街、东街、小寨、黄湖、火巴庄、焦庄、黄庄、苗庄、刘庄、秦楼、石桥、古庄、沃口赵、吴村、菜张、菜李、花李、陈庄、米庄、双庙吴、许官寺、山字、童庄、胡张、卢庄、毛寨、赵刘、三魏、史井、周寨31个村委会。工业以铸造和板材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花生。.  

蔡庄镇

  尉氏县辖镇。1958年建蔡庄公社,1983年改乡,1995年置镇。位于县境南部,面积65平方公里,人口5.5万。辖水台、高庄、北孟、郑坡、鹿村、前王、大新庄、大刘庄、小庵头、大庵头、宋庄、南街、西街、北街、东街、胡新庄、尚庄、瑶台、孟楼、罗庄、舍茶岗、蛮杨、湾孙、泥张、三楼、大朱、香王、大张、沟李、小张、南孟庄、郭庄、刘拐、高庙、后黄、马湾等37个村委会。工业以酿酒、化工、木材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  

永兴镇

  永兴镇位于尉氏县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分别与扶沟、通许县接壤。尉(氏)—扶(沟)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35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08000亩,人口63000人。 1995年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1992年被评为第一批“科技示范乡镇”,1996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乡镇”,连续四年保持开封市“十八强”地位。棉花面积、产量均占全县五分之一,小麦总产量占全县的八分之一。尉氏县第一职业高中设于此地。全镇初中升学总数占全县第一,尉氏一中在校学生中永兴学生占三分之一。    永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理论为指导,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紧紧围绕“兴镇富民”这个中心,带领全镇广大干群高扬发展主旋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97年农业总产值达1.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6亿元,财政收入达579.4万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2106元。全镇政治大局稳定,干群精神振奋,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通讯等事业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永兴镇是豫东平原上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逐年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引导农民搞科学种植、养殖,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全镇小麦产量2.3万吨,棉花产量0.5万吨。森木覆盖面积达40%,活立木木材积蓄量1.3万立方米,经济林面积6千余亩,年产各种水果8千吨;全镇有机井3340眼,实现了灌溉林网一体化。全镇饲养大牲畜1.2万头,生猪1.8万头,禽11万只,羊6千只。农林牧副的全面发展,为永兴镇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雄厚的物资基础。.  

张市镇

  尉氏县辖乡。1958年建张市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城东南,相距12公里。面积36.8平方公里,人口4.5万。尉扶公路过境。辖张市、石潭、南谢、北谢、郑岗、郭家、沈家、小寨、东万、西万、冯岗、沙门、边岗、崔庄、孔庄、尹庄、刘庄、前大-庄、后大-庄、王老、高庄、老集、吴岗、陆口、坡庄25村委会。工业以化工、香料、棉纺、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棉花、玉米。.  

十八里镇

  十八里镇位于尉氏县城东9公里处,总面积79.39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7.5万亩。这里良田沃土,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遍布全镇。西距新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35公里,北距陇海铁路45公里,程控电话直拨世界各地。九九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0475万元,财政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6元。    十八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主要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农作物。其中,日光温室和鱼鸭混养是该镇的两大支柱产业,已形成四大格局:即西南部以崔湾为中心的日光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到300多座,亩效益均在5000—15000元;西部以马庙为中心的鱼鸭混养基地发展到3300亩,养鸭突破150万只,年获纯利润3732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706元;北部以巩家为中心的弓棚韭菜生产基地,面积达2000亩,露地蔬菜面积达8000亩,亩效益均在3000—6000元;东南部以丁家为中心特种种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基地发展到2000亩,亩效益在2000—3000元。如今十八里镇的农牧业生产已步入专业化种养、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轨道。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目前,全镇已形成三大工业区(金三角工业区、马庙农副产品加工区、南部机械制造区),其中,农药生产、蛋品加工、板鸭加工、机械制造、白酒酿造、香精香料、板材加工、编织袋生产等是三大工业区内十大支柱产业。九九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6045万元,利税2639万元。    十八里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在规划区域内,已建成初级中学2处,幼儿园、小学各一处,形成科教、文卫、邮电、通讯、闭路电视等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同时农副产品的批发零售、百货等多种交易市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八里镇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四中全会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务实苦干、奋力拼搏、自加压力、稳中求进,再创十八里的辉煌。    十八里镇-苏新全、镇长夏学民偕全镇五万多人民,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办厂,振兴经济。   ".  

水坡镇

  尉氏县辖乡。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1年更名水坡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贾鲁河东岸。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5.3万。开(封)尉(氏)公路过境。辖西杨、肖庄、张寨、马庄、北闹店、南闹店、老李、李牧庄、双河府、李寨、贾寨、齐岗、冉庄、瓦岗、仝家、霍寨、朱岗、东水坡、南水坡、杨店、盆刘、海青郭、耿庙、牛集、坡徐、南玮坞、北玮坞、西水坡等3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  

大营镇

  大营乡辖32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总人口43000人,6.9万亩耕地,近10万亩荒岗林地,属典型的沙区农业大乡。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城镇建设、民营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简史]尉氏县大营乡地处豫东平原,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为抗击金兀术的入侵,收复中原失地,曾在此扎下大营与其对垒,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两次进入河南,又在此扎下营寨与官军对抗,于是后人便称这个地方为大营。   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根据考古发掘,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发掘出有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在我国第一次发掘出对天祭祀遗址,还发现有晏婴冢、陈平墓以及多处汉墓群、唐代的黑风洞、明代山川寺等。大营同时还是南北康沟河、小青河、黑河的发源地。   中国0成立后,这里即成为革0据地,是尉氏县最早的县委-陈子杰的家乡,也是县委-的好榜样焦裕禄战斗过的地方。   [地理位置]大营乡地处平原,位于东经114°5′,北纬34°15′,全乡南北长11公里,东西长12公里,总面积92平方公里。西依河南省省会郑州市50公里,东北距古都开封50公里,西南邻魏都许昌45公里,东接尉氏县城10公里,是郑、汴、许三市的金三角地带。   [交通]大营乡西距国家大动脉京广铁路和107国道分别为25公里和30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15公里,省级公路04、07线横贯大营东西全境,是郑州通往豫东各地和安徽、江苏、上海等东南几省、市的要塞,素有郑州""东南门户""之称。大营乡境内乡级公路四通八达,均与省道04、07线相连,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自然条件]大营乡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击扇南翼,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明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14.50度之间,平均降雨65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2500小时,多达2780小时,充足的光照条件和常年平均215天的无霜期为各种农作物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邢庄乡

  尉氏县辖乡。1963年成立邢庄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88.3平方公里,人口4.2万。开许、开尉、郑永公路过境。辖邢庄、史庄、芦馆、屈楼、水黄、烧酒胡、付里庄、明家、大庙阳、七里头、赵庄、雷家、岳家、簸箕任、甄家、郭新庄、拐杨、尹家、葛庄、尚村、董庄、北丁庄、鳌头吕、韩庄、三李、郭佛、蜜蜂赵、芦木张、安庄2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花生。古迹有康王墓、商王墓。.  

庄头镇

  尉氏县辖镇。1958年建庄头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北,贾鲁河流经乡境。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4.4万,通公路。辖庄头、歇-、小营、高寨、高家、孙庄、田家、前曹、后曹、于家、文家、刘家、裴家、老鸦田、高庙范、赵迪、王家、小范、郑一、郑二、陈家、鸡王、黑高、魏家、栗林、新庄、三杨、邹家、韩集、阮家、朱家、牛家、马家、庞杨、二张家3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花生、油菜子,还有林果业、养殖业。.  

大马乡

  尉氏县辖乡。1966年成立大马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南部,面积93平方公里,人口4.1万。通公路,密杞地方铁路过境。辖大马、柏岗寨、西王村、朱庄、郭家、马庄、后宫、前宫、牛庄、井赵、八里庙、双岭岗、郜标、东岗李、马古岗、陈石、任泽、雁黄、李家、店张、庙张、鲁家、庙陈、门张、胡陈、周家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厂、纺织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  

岗李乡

  岗李乡位于尉氏县的西部边陲,南、西、北分别与长葛、新郑、中牟三县交界,东部自北向南依次和本县的大营乡、大马乡和洧川镇接壤,乡政府驻地岗李距县城25公里,乡境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7.5公里,总面积76.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8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9人。耕地面积82631亩,人均耕地1.71亩,其中平原占45%,岗丘占55%。   岗李,因处沙岗边缘,李姓居多而得名,民国时期一直属洧川县辖区,1954年并入长葛县,1965年划归尉氏县管辖,称岗李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至今。现辖38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267个村民小组,10030户,48224人,均系汉族。共有姓氏178个,以张、师、李、赵、石、袁、马姓居多。   大小岗丘遍布岗李乡全境,多为南北走向,岗间分布着西南、东南走向的沙丘链,大岗5条,大洼4条,沙岗高者达40多米,宽者近1公里。平地海拔85米左右,最高点在冉家村西岗,海拔133米,为全县最高点,最低点在任庄村西南海拔79.1米。境内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一般深3米左右。流经境内共5条河流:黎明河、蛰龙河、黑水河、浮清河均发源于本乡的北部,自西至东依次分布纵贯乡境,至洧川镇的鲁湾村注入双洎河;小黑河在本乡有2条支流,均发源于东北部,至大马乡汇入小黑河,属杜公河流域,面积只有5.13平方公里,其余全属双洎河流域。   农业 境内土质属风沙土类,有7个土种,土质结构性差,养分含量低,漏水漏肥,钾素含量较高。农作物种植品种较多,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谷子、红薯、大豆等,经济作物有花生、棉花、芝麻、烟叶、瓜类等。1988年农作物复播面积达150465亩,复种指数为181.5%,粮食总产1841.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280.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2.2% 。   水利 岗李历史上没有水利设施,河道狭窄,久旱不雨粮食不收,一遇暴雨漫溢成灾。建国后虽兴建丁一些水利设施(如浮清河上的花李水库),但随着河水的干涸渐无实用价值。六十年代初开始打井抗旱,截止目前共打机井612眼,已配套417眼,架设高低压线路183.9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5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旱涝保收田面积1.7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1%。.  

门楼任乡

  尉氏县辖乡。1975年建四新公社,1983年改门楼任乡。位于县城西南,相距10公里。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3.2万。开(封)许(昌)公路过境。辖门楼任、要家、陈家、寄庄王、赵家、赵存、郑家、李家、卜家、郝寺、花张、郭潘王、双庄、新庄、齐庄、阎前、阎后、钱家、东张庄、沙沃、新栗林、栗林、东周杨、西周杨、南文家、蔡家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冶炼、化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花生。.  

大桥乡

  尉氏县辖乡。1963年设大桥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紧靠县城,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4.2万。密(县)杞(县)、郑(州)周(口)、开(封)许(昌)公路交会过境。辖大桥、席苏、要井、马庄、崔家、孔家、许庄、梁庄、要庄、姜庄、河湾要、花村铺、七里河、南台、寺前刘、东老鸦刘、周庄、十里铺、常王、新刘庄、湾里马、碾陈、大槐树、通院、岗刘、冯村、大苏、岗东蔡、大路王29个村委会。工业以建材、造纸、化工、橡胶、服装加工、棉短绒加工、木材加工为主,其中棉短绒加工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  

南曹乡

  尉氏县辖乡。1958年建南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南,相距13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人口5.2万。开(封)湖(北)、永(兴)许(昌)公路过境。辖蒋沟、代庄、后于、中山、前刘、北曹、南曹、前张铁、后张铁、冯庄、前孙、后孙、东黄庄、西黄庄、史桥、位庄、凉马董、貊庄、凉马李、凉马胡、马村、河沟刘、坟台、西郎、东郎、马庄、靳村、小寺、周庄、砖楼、朱坡、荣村、洼张、何庄34个村委会。工业有铸造、饴糖、骨胶、骨粉、骨油、电子、电器、塑料、木材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特产有列入中华名产的“尉青豆”。.  

小陈乡

  尉氏县辖乡。1975年成立小陈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贾鲁河东岸。面积46.4平方公里,人口2.6万。辖小陈、靳老、东王庄、南袁庄、大齐、小齐、江曲、司马、于村、睢老庄、前马立厢、后马立厢、前张坞、中张坞、后张坞、西贾、东贾、大阮庄、史庄1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玉米、大豆,为县粮棉主要产区之一。果林面积超万亩。.  


洧川镇特产大全




洧川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