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桑村座落在黔西南州南部,位于南盘江畔,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村寨,全村共三个小组,175户,人口650人,距德卧镇政府13公里,距安龙县城24公里,东部接木咱镇,北部接新桥镇,本村境内有千年珍稀古树和天然石林,河流等。
--人口总数:650人 农业人口:65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以古老胜远名
--所辖村:不知道 生产总值: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木材,水稻 名特产品:木材,水稻 办公所在地:冗桑
--自然条件:本村境内有千年珍稀古树和天然石林,河流等 资源:木材,水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328102 | 552400 | -- | 查看 冗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盘龙社区 |
盘龙社区成立于2007年12月,是在贵州省村级整合的基础上,为适应德卧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成立的一个居委会,位于德卧镇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人口5991人,其中农业人口2468人,非农业和经商人口3523人。辖金山一二组、前进一二组、云龙和杨家湾组,富民、盘江东、中、西路,盘龙、九局一二、吉利和工业园小区。行政区面积10.3平方公里,省道龙椏公路和南昆铁路穿境过。东、北方与团山堡接壤,南、西方与德卧村接界。居住着汉、布依、彝、苗等民族。 区内有三家铁合金厂。2008年被安龙县委定为党的建设年活动试点,2009年又转为科学发展观第三批试点单位,与第二批单位同时进行学习。在科学发展观,确定的主题为“谋发展、办实事、强服务、促和谐”。 --人口总数:5991人 农业人口:2468人 非农业人口:3523人 --行政区面积:10.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554.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布依,彝,苗等民族 发展口号:谋发展、办实事、强服务、促和谐 --所辖村:辖金山一二组,前进一二组,云龙和杨家湾组,富民,盘江东,中, 生产总值:9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商贸 名特产品:金银花等 办公所在地:盘龙社区 --自然条件:位于德卧镇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资源: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
毛杉树村 |
毛杉树位于德卧镇西部,与广西交界,全村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总户1284户,总人口4897人,辖20个村民组,有1/3的布依族,农业人口4675人,非农业人口222人,耕地面积4587亩,毛衫树是以种养殖为主。 每年农历三月都要热闹几天,各地青年都会聚集于此,谈情说爱,唱歌跳舞,热闹非凡,俗称“赶毛杉树”。 这里有一个独特的传说,相传东汉末年,一外来部落意欲攻占龙广四十八(布依)寨,当时两名汉将岑彭、马五率兵与布依人民一同抗击外来侵略,在激烈的战斗中两名汉将不幸英勇牺牲,正时农历三月三蛇场天,布依人民把两位英雄埋葬在现今毛衫树村纳腊与者棉之间的土丘上,为他们立碑修祠堂,并把每年农历三月第一个蛇场天定为纪念英雄的日子,代代相传,每年逢纪念日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成千上万的各族青年聚集于此为寻觅意中人而自由尽情对唱山歌,三天后才渐渐散去。这一独特的布依民俗,对布依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毛杉树歌节”2005年12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选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毛杉树歌节”举办得更是有声有色,参合现代舞曲元素,加之毛杉树独有的自然风景和民族特色,不愧是各地青年三月天的休闲佳地。 --人口总数:4897人 农业人口:4675人 非农业人口:222人 --行政区面积:28.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458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布依 发展口号: --所辖村: 生产总值:6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 名特产品: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毛杉树 --自然条件:耕地面积4587亩,毛衫树是以种养殖为主。 |
德卧村 |
德卧村位于德卧镇西部,全村面积29平方公里,全村总户1384户,总人口6512人,辖20个村民组,有1/3的布依族,农业人口5802人,非农业人口710人,耕地面积3087亩,德卧村是以种植金银花和养殖为主。 --人口总数:6512人 农业人口:5802人 非农业人口:710人 --行政区面积:29.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087.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布依、回 发展口号: --所辖村:云龙组 生产总值:9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金银花 名特产品: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德卧村 |
白水河村 |
白水河村位于安龙县德卧镇东南面,东邻不咱镇,南邻本镇扁占村,停西村,西邻本镇大水井村、郎行村,北邻本镇团山堡村,距镇政府4公里,总面积42.5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组,总人口3625人,境内有白水河一、二级电站及白水河火车站,聚居布、汉、苗、彝等十多个民族,是安龙县德卧镇金银花主产区。 近年来,白水河村支部,村委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五轮驱动”战略目标和镇党委,政府的“二十一字”方针的发展方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先后得到省、州、县、镇领导对本村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跨入“十一五”,白水河村又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奋斗目标,以发展农业,,金银花深加工及资源的开发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在强辐射力、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本村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拼搏。 --人口总数:3625人 农业人口:2880人 非农业人口:745人 --行政区面积:42.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1.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回族,白族,彝族等 发展口号:以轻工业代替重工业 --所辖村:不知道 生产总值:12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水稻 名特产品: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白水河 --自然条件:水资源丰富,属于卡斯特地貌!适合种植金银花 资源:金银花生产 |
团山堡村 |
团山堡村位于徳卧镇政府东北面,距离镇政府2.5公里,东邻白水村,南接德卧村,西接坡告村,北接马边田村,总面积24.3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总人口3634人,聚居汉、彝、布依族等民族,是徳卧镇主要的种养殖大村。 近年来,团山堡村两委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锐意进取,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多次被省、州、县评为“种养殖示范村”。 --人口总数:3634人 农业人口:2800人 非农业人口:834人 --行政区面积:24.3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彝、布依 发展口号:锐意进取,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所辖村:团山堡组,大石板组 生产总值:80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养殖,金银花 名特产品: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团山堡组 --自然条件:是徳卧镇主要的种养殖大村 资源:是徳卧镇主要的种养殖大村 |
冗桑村 |
冗桑村座落在黔西南州南部,位于南盘江畔,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村寨,全村共三个小组,175户,人口650人,距德卧镇政府13公里,距安龙县城24公里,东部接木咱镇,北部接新桥镇,本村境内有千年珍稀古树和天然石林,河流等。 --人口总数:650人 农业人口:650人 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4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4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等 发展口号:以古老胜远名 --所辖村:不知道 生产总值: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木材,水稻 名特产品:木材,水稻 办公所在地:冗桑 --自然条件:本村境内有千年珍稀古树和天然石林,河流等 资源:木材,水稻 |
扁占村 |
扁占村位于德卧镇江30公里处,全村人口1674人,农业人口1671,非农业人口3人。村辖区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5亩,主要民族成为苗、汉、布依族三种民族,我村有7个村民组,分别是新花、伟一二核、半坡、扁占一二、黄天平组,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桐果。 --人口总数:1674人 农业人口:1671人 非农业人口:3人 --行政区面积:10.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615.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回族,彝族 发展口号:发展就是硬道理 --所辖村:新花、伟一二核、半坡、扁占一二、黄天平组 生产总值:36.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桐果 名特产品:金银花,桐果 办公所在地:扁占 --自然条件:地势高陡,易种植金银花 资源:金银花,桐果 |
郎行村 |
郎行村位于南盘江畔,与广西隆林县桠杈镇及天生桥一级电站隔江相望,是南盘江畔一颗耀眼的明珠,郎行村建于1956年8月,1993年以前属于安龙县化力区管辖,1993年至今属于德卧镇管辖,郎行村建村至今有45年,现有12个村民组,共2968人,国土面积27.5平方公里,主要聚居布依,汉族等民族,其中布依族约占总人口的65%。 近几年来,在德卧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锐意进取,现已发展有一定规模的金银花、茶油、甘蔗、大蛮竹、芭蕉、芒果、板栗等特色绿色产业,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到来,我村又加快对特色绿色产业的发展步伐,使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我村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争取取得更大的胜利! --人口总数:2968人 农业人口:2961人 非农业人口:7人 --行政区面积:2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6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汉族 发展口号: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争取取得更大的胜利 --所辖村:不知道 生产总值:4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茶油、甘蔗、大蛮竹、芭蕉、芒果、板栗 名特产品:金银花、茶油、甘蔗、大蛮竹、芭蕉、芒果、板栗 办公所在地:郎行 --自然条件:又加快对特色绿色产业的发展 资源:金银花、茶油、甘蔗、大蛮竹、芭蕉、芒果、板栗 |
坡告村 |
坡告村座落在德卧镇北面,占地面积22.13平方公里,与龙广镇,新桥镇接壤。有24个村民组,1913户6847人,劳动力4950人,党员人数102人。村境内居住汉族,苗族,布依族三个民族。 全村耕地面积7500亩,其中:水田4079亩,旱地3421亩,人均耕地1.09亩,水田主要以优质水稻为主。平均亩产620公斤,旱地主要以烤烟、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优质中秋桃、梨为主。养殖主要集中在长山、移民一、移民二组、偏岩组。在长山集中养猪400头,在移民一、二组集中养猪300头,在偏岩集中养野猪250头、野鸡300只。劳动力转移920人,森林面积15000亩,退耕还林2880亩,经果林3500亩,森林覆盖率达45%。全村退役军人65人,在役军人9人,残疾军人2人,村内有4所小学,村有办公室一栋,面积250平方米,新型农村合医定点机构5处,村基本组组通公路。全村使用沼气有699户。 村境内有南昆铁路、进站公路、龙桠公路穿村而过、有龙火车站、火车站货场、60万吨煤焦转运货场、火车站广场、中央直属库、自来水厂、联通、移动、小灵通机站重点工程所在地。人均吃粮870斤,人均收入3100元。 --人口总数:6847人 农业人口:6700人 非农业人口:147人 --行政区面积:22.1186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布依族 发展口号: --所辖村:聋飘一,聋飘二,聋飘三,聋飘四,陡坡,长地,暗沟,偏岩,水库 生产总值:2122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烤烟 名特产品:烤烟 办公所在地:坡告 |
大水井村 |
大水井村地处德卧镇东南面,距德卧镇政府3公里,东与白水河村毗邻,南与南盘江接壤,西连毛杉树村,北靠德卧镇政府,交通极为便利。全村国土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384亩(其中:田102亩),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268户,1016人,人均纯收入4800元,人均占有粮200公斤,劳动力人数780人,其中外出务工80余人,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现有党支部1个,党员29名。 大水井村是我镇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也是全镇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水井村认真贯彻“-”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基础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始终按照“优化金银花产业,做大做强金银花流金淌银”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金银花主导产业,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上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700元,较上年增长30%。 (一)自然概况 大水井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宜金银花、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全村以种殖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金银花。2011年种植金银花15000亩。全村4个组通有线电视,有3个组通了自来水,有3个组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内现有小学1所,医疗卫生室1所,体育健身场所一个,金银花烘干房4个,村级活动室1所。 (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南盘江喀斯特石山区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18℃,年降雨量1200mm,无霜期28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820小时左右,适宜金银花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2、区位优势:大水井村为德卧镇金银花集散所在地。 2011年村两委提出“五民”服务建设和谐新农村为工作目标,让农民在十二·五期间新农村更加和谐。 --人口总数:1016人 农业人口:1000人 非农业人口:16人 --行政区面积:15.592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6.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 发展口号:发展金银花,做绿色小康村。 --所辖村:泡木冲 生产总值:487.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 名特产品:金银花系列 办公所在地:大水井村村委会 --自然条件:大水井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区,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宜金银花、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 |
马鞭田村 |
马鞭田村位于安龙县西南部,是安龙县德卧镇东北部的一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东经105°48′,北纬250°9′。村民委员会所在地距安龙县25.3公里,距德卧政府所在地4.5公里。东与白水河电站蓄水库区新桥镇龙洞村和本镇冗桑村隔河相望,南与本镇团山堡村接壤,西与坡告村南昆铁路安龙火车站相连,北与新桥镇新桥村毗邻。全村国土面积7.5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布依、彝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2.53%。全村辖马鞭田街上一、二、三组及祠堂、都威、火蒙等共6个村民组,385户,人口1450人,共有党员57名。全村平均海拔高度1225米,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80天。一年四季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1935年4月21日,由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从安龙县城出发 ,中午经过马鞭田村。 马鞭田村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村党支部、村委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作指导,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带领全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人口总数:1450人 农业人口:1442人 非农业人口:8人 --行政区面积:7.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7.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回族 发展口号: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所辖村:马鞭田街上一、二、三组及祠堂、都威、火蒙 生产总值:102.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金银花 名特产品:金银花 办公所在地:马边田 --自然条件: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 资源:年四季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
甘河村 |
甘河村位于德卧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3公里,东与坡脚乡者孔村相邻,南与广西省隆林县者保乡隔届,西接停西村,北接扁占村,总面积为8.6平方公里,辖10隔村民组,其中4个移民组,总人口1986,居住着清一色的布依族少数民族,这里平均海拔480米左右,平均气温18.6℃。无霜350田,田土肥沃,土地湿润,水源较好,光照足,是一个天然温室之称,主要农产品有甘蔗、香蕉。 近年来,村两委着力推进产业优化调整,以市场化、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种植甘蔗、香蕉1000余亩,发展地方经济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进入“十二五”,甘河村“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旋律,以农业资源开发项目为突破口,在增强经济实力,团结协力,增创富民强村,以崭新的风姿,迎接新挑战,争取新胜利。 --人口总数:1986人 农业人口:1966人 非农业人口:20人 --行政区面积:8.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8.6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布依族,苗族 发展口号:以创和谐、促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旋律,以农业资源开发项目为突破口,在增强经济实力,团结协力, --所辖村:不知道 生产总值:65.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甘蔗、香蕉 名特产品:甘蔗、香蕉 办公所在地:甘河 --自然条件:甘河村土壤湿润,光照足,所栽的甘蔗、香蕉具有色泽光鲜、香甜味美、香浓郁和产量较高的特点,为收度资源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该村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资源:甘蔗、香蕉 |
停西村 |
停西村座落于南盘江畔,它东临平班电站蓄积而成的甘河村淡水湖,南依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西接龙丫水泥公路,北望南昆铁路,距德卧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 停西村面积10.08平方千米,地势较低洼,喀斯特地质占1/5,黄土占4/5,总人口2063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居住着布依族、汉族、苗族、壮族、彝族等民族0员33名。全村共辖停西、黄泥堡、孔度、纳浪、云盘、木科、高家堡七个村民组。 停西村主要生产杉木、油桐经济植物及甘蔗、黄果、芭蕉等特产,其中榕树成为城镇绿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风景之物之一。因气候较热,农户大多生产早熟蔬菜,早熟蔬菜上市价格高,扩宽了农民增收的致富道路。 目前,停西村基本形成了组组通公路的交通网络,村组植物覆盖率达70%以上,风景优美,气候温差变化不大。村落房屋建筑错落有致,停西小学建于村北,吸收停西、扁占、甘河、郎行等村的子女入学,服务半径达14公里。 停西村少数民族居多,布依族节日以三月三、六月六为主,节日中的祭祀与祈福,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值得挖掘与弘扬。 走过“十一五”的光辉路程,又迎来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大好机遇,停西村两委又以“创和谐,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及“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为主导旋律,以逐步硬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菜篮子”为突破口,寻找辐射增强经济实力。村两委紧合队伍力量,争创优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争取新的胜利! --人口总数:2063人 农业人口:1903人 非农业人口:160人 --行政区面积:10.8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130.0亩 --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汉族、苗族、壮族、彝族 发展口号:创和谐,促发展 --所辖村:停西、黄泥堡、孔度、纳浪、云盘、木科、高家堡 生产总值:350.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产杉木、油桐经济植物及甘蔗 名特产品:主要生产杉木、油桐经济植物及甘蔗、黄果、芭蕉等特产 --自然条件:因气候较热,农户大多生产早熟蔬菜,早熟蔬菜上市价格高,扩宽了农民增收的致富道路。 --资源:杉木、油桐经济植物及甘蔗、黄果、芭蕉 办公所在地:停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