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西南州 >> 安龙县 >> 洒雨镇 >> 竜金村

竜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竜金村谷歌卫星地图)


竜金村简介

   竜金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面,距镇中心9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0.33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2211亩,计税面积2120.76亩(其中:计税田面积736.75亩,计税地面积1384.01亩)。配备村常务干部6名,全村辖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共856户3798人,少数民族共356户,156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党员54人,主要居住着汉、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1%。全村地势较为平坦,起伏不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三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盛产苡仁米、磨芋、烤烟等经济作物。
   聋金村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保护较好,村民勤劳淳朴,民族文化浓郁,民歌、民俗、刺绣等民族文化浓郁深厚,风格独具;以樱桃、金银花、玉米、薏仁米、水稻、烤烟、核桃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松林组、永普组、九头组、弯子组、细度组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360余亩,并修建了2栋集群烤房。全村十七组均发动群众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2000余亩。全村17组群众组发补种植金银花500亩,同时极创新引进樱桃进行种植,目前已种植500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聋金村细度组、九头组、长湾组、新寨、松林组进行核桃种植,共3194余亩;同时进行肉牛养殖,目前有326户养殖户,约2000头,养猪200户,约1300头。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328105 552400 -- 查看 竜金村谷歌卫星地图

竜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竜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下龙村

  下龙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面,距镇中心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4.16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1636亩,计税面积1020.45(其中:亩计税田面积534.8亩,计税地面积480.65亩)。配备村常务干部5名,全村辖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共517户2236人,少数民族共491户,211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5%,党员37人。全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一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煤等矿产资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磨芋、烤烟等经济作物。    下龙村以畜、禽、玉米、薏仁米、烤烟、白茶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平孔组、转田组、公鸡寨组、纳盘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白茶,现已经发展1300余亩,年产量达130万斤。在箐脚组、青龙组、坡者组发动各组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50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嘎啦组、上竜组、下竜组发展肉牛、绿壳蛋鸡项目,目前已发展养牛农户56余户, 养牛800余只;目前已发展养绿壳蛋鸡农户36余户,养绿壳蛋鸡500余只。   

场坝村

   场坝村位于安龙县洒雨镇中心区,同时也是洒雨镇文化中心,与海星村、民族村、聋金村竜堡村、堵瓦村接壤,全村国土面积7.96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1615亩,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计税面积1538.71亩(其中:计税田面积835.43亩,计税地面积703.28亩)。配备村常务干部5名,全村共辖9个村民组、895户、3135人,少数民族占34%。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该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储藏着大量的木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磨芋等经济作物。该村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展的趋势良好。场坝村以传统产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以玉米、薏仁米、水稻、板栗、白茶、马铃薯为主,均为农户分散经营,不成规模。部分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朗树坡组、街三组组、街二组组、纳树田组、大寨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500余亩。在大寨组、纳树田组发动群众种植白茶,目前种植约210余亩,同时发动各街二组、大寨组组、榔树坡组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36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场坝落卡组、德来组、下纳堡组发展种植板栗项目,目前已种植约120余亩。  

竜金村

   竜金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面,距镇中心9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0.33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2211亩,计税面积2120.76亩(其中:计税田面积736.75亩,计税地面积1384.01亩)。配备村常务干部6名,全村辖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共856户3798人,少数民族共356户,156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党员54人,主要居住着汉、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1%。全村地势较为平坦,起伏不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三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盛产苡仁米、磨芋、烤烟等经济作物。    聋金村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保护较好,村民勤劳淳朴,民族文化浓郁,民歌、民俗、刺绣等民族文化浓郁深厚,风格独具;以樱桃、金银花、玉米、薏仁米、水稻、烤烟、核桃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松林组、永普组、九头组、弯子组、细度组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360余亩,并修建了2栋集群烤房。全村十七组均发动群众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2000余亩。全村17组群众组发补种植金银花500亩,同时极创新引进樱桃进行种植,目前已种植500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聋金村细度组、九头组、长湾组、新寨、松林组进行核桃种植,共3194余亩;同时进行肉牛养殖,目前有326户养殖户,约2000头,养猪200户,约1300头。   

民族村

  民族村位于镇政府驻地正南面,距镇中心2.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5.56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1724亩,计税面积876.76亩(其中:计税田面积277.11亩,计税地面积599.65亩)。与新桥镇毗邻。配备村常务干部4名,全村辖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228户2332人,少数民族共159户,163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党员22人,。主要居住着回、布依、汉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6%。该村属于一类贫困村。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烤烟等经济作物。    民族村以三七、竹荪、畜、禽、玉米、薏仁米、水稻、烤烟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上马坎组、下马坎组、坡妹组、场地组、坡连地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200余亩,并修建了1栋集群烤房。与此同时在上马坎、下马坎组村民积极创新,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帮助,自发引进三七、竹荪进行种植,目前已经种植15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马家土组、坡妹发展养羊项目,目前已发展养羊农户90余户, 养羊1160余只。   

陇松村

   陇松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面,距镇中心20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4.08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2985亩,计税面积1574.35亩(其中:计税田面积651.84亩,计税地面积922.5亩)。与龙广镇、鲁屯镇毗邻。配备村常务干部5名,全村辖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504户2528人,少数民族共351户,176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党员18人,主要居住着苗、回、汉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4%。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该村是我镇极为偏远的自然村寨之一,属于一类贫困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储藏着大量的煤、木材。盛产苡仁米、烤烟等经济作物。以畜、禽、玉米、薏仁米、水稻、烤烟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田坝组、陇一组、陇二组、安南组、上坝组,松四组、松三组、上寨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500余亩,并修建了1栋集群烤房。在上寨组、安南组、田坝组发动各组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100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松三组、松四组发展养肉牛项目,目前已发展养牛农户213余户, 养牛1623余只。  

天桥村

   天桥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面,距镇中心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7.88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1118.01亩,计税面积835亩(其中:计税田面积314.63亩,计税地面积628.87亩)。配备村常务干部5名,全村辖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342户1601人,少数民族共136户,640人,主要居住着苗、布依等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党员24人全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一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磨芋、烤烟等经济作物。    天桥村以桑蚕、玉米、薏仁米、烤烟、青茶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岩脚组、上免底组、中水星组、烂滩组、坡汪组、天桥组、白杨湾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400余亩,并修建了1栋集群烤房。在天桥组、白杨湾组、上免底组发动群众种植青茶,目前已经种植23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中水星组、上免底组发展养桑蚕项目,目前已发展养桑蚕农户80余户, 养桑蚕2万余只。   

免底村

  免底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面,距镇中心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6.74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1820亩,计税面积838.33亩(其中:计税田面积432.35亩、计税地面积405.98亩)。与戈塘镇、普坪镇毗邻,配备村常务干部5名。全村辖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452户1834人,少数民族共306户,120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党员13人,主要居住着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3%。全村地势由东向西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一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烤烟等经济作物。免底以畜、禽、玉米、薏仁米、烤烟、白茶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上花组、下花组、免上组、免下组、河边组,马路河组、下水星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200余亩,并修建了1栋集群烤房。在免上组、下水星组发动群众种植白茶,目前已经种植10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上花组、下花组、河边组发展养肉牛项目,目前已发展养牛农户45余户, 养864余只;养绿壳蛋鸡20余户,养绿壳蛋鸡300余只。  

海星村

  海星村地处镇政府驻地西面,距镇中心6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5.96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3690亩,计税面积2026.87亩(其中:计税田面积943.1亩,计税地面积1083.77亩)。与龙广镇、新桥镇毗邻。配备村常务干部5名,全村辖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共807户3446人,少数民族共516户220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党员48人。全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海拔在1197米至1839米之间。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磨芋等经济作物。该村地理条件差,村民组交通不便,养殖业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导致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以畜、绿壳蛋鸡、玉米、薏仁米、水稻、烤烟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龙井组、磨舍组、烂滩组、干河组、六队组,荒上、荒下组、堡堡组科级组、六队组、上纳堡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510余亩,并修建了1栋集群烤房。在龙井组、烂滩组、堡堡组发动群众种植水稻,发动各组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100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龙井组、上纳堡组、断桥组、磨舍组发展养绿壳蛋鸡项目,目前已发展养绿壳蛋鸡农户15余户, 养绿壳蛋鸡950余只。   

纳汪村

  纳汪村地处政府驻地东南面,距镇中心9公里。全村国土面积8.72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2829亩,计税面积1581.61亩(其中:计税田面积539.31亩,计税地面积1042.3亩)。配备村常务干部5名,全村辖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共806户3130人,少数民族共124户57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党员50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1197—1839米之间,土壤以黄壤土为主,年平均气温15.90C,年平均降雨量在1243毫米以上,无霜期288天。是洒雨镇人口较多的村寨之一。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盛产苡仁米、磨芋、烤烟等经济作物。    纳汪村以无籽刺梨、玉米、薏仁米、水稻、烤烟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孔省组、这磨组、红岩组、咪都组、上竜组,下竜组、老寨组、竜山组、纳汪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1120余亩,并修建了2个点43栋集群烤房。在上竜组,下竜组、老寨组、竜山组发动群众种植玉米,发动各组规范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110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竜山组发展种植无籽刺梨项目,目前已发展12余户农户, 种植300余亩。   

格红村

  格红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面,距镇中心12公里。全村国土面积5.61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432亩,计税面积39*3.99亩(其中:计税田面积177.94亩,计税地面积216.05亩)。配备村常务干部4名,全村辖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162户667人,少数民族共53户21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党员20人,主要居住着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53%。全村地势由东向西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一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和矿产资源,盛产苡仁米、巴焦玉等经济作物。该村地理条件差,村民组交通不便,养殖业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导致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格红村以畜、玉米、薏仁米、水稻、白茶、烤烟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格红组、上寨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白茶,现已经发展500余亩。在格红组、下寨组、上寨组,发动各组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860余亩。格红组、上寨组、下寨组积极种植烤烟约500亩,集体烤烟房1栋。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格红组、上寨组、下寨组发展养猪项目,目前已发展养猪农户80余户, 养猪200余只。   

峰岩村

  峰岩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面,距镇中心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6.37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533亩,计税面积528.04亩(其中:计税田面积205.64亩,计税地面积322.4亩)。配备村常务干部4名,全村辖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185户686人,少数民族共74户27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四,党员11人,主要居住着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43%。全村地势由东向西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一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磨芋等经济作物。以禽、玉米、薏仁米、水稻、烤烟、白茶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峰岩组 、田坝组、 打火一组、岩脚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烤烟,现已经发展500余亩,并修建了1栋集群烤房。在坝上组、岩脚组、田坝组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下,自发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21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峰岩峰岩组发展白茶种植项目,目前已种植约800余亩。  

竜堡村

  竜堡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面,距镇中心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7.05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1882亩,计税面积122.38亩(其中:计税田面积1221.38亩,计税地面积480.65亩)。全村辖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434户2196人,少数民族共290户,147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党员34人。全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一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煤等矿产资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磨芋、烤烟等经济作物。以肉牛、薏仁米、水稻、猕猴桃、板栗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科基组、竜上组、竜下组、小山脚组、湾子组,牛一组、牛二组、黄泥寨组、堡堡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猕猴桃,现已经发展220余亩。在黄泥寨组、小山脚组、科基组发动群众种植水稻,发动各组种植板栗,目前已经种植30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杭洞组、竜上组发展养肉牛项目,目前已发展养牛农户136余户, 养牛3000余只。该村地理条件差,村民组交通不便,种植业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导致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堵瓦村

  堵瓦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面,距镇中心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3187亩,计税面积2064.39亩(其中:亩计税田面积992.18亩,计税地面积1072.21亩)。配备村常务干部6名,全村15个村民组、773户、3147人,主要居住着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56%。全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起伏较大。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5.9℃,无霜期288天,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为1243毫米。是我镇二类贫困自然村寨之一,资源丰富,储藏着大量的森林资源,煤等矿产资源,盛产苡仁米、马铃薯、磨芋等经济作物。堵瓦村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保护完好,村民勤劳淳朴,民族文化浓郁,民歌、民乐、民俗、舞蹈、刺绣等民族文化浓郁深厚,风格独具;以畜、禽、玉米、薏仁米、水稻、白茶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初见成效,属典型的农业村;针对村的发展现状,村支两委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式,在板燕组、科香组、煤厂组、大坪子组、纳路田组,科花组等村民组积极发动群众种植白茶,现已经发展2680余亩,年产茶量达2200斤,同时发动各组种植薏仁米,目前已经种植3000余亩。近年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科香组、板燕组、四角田组、科花组发展旅游项目。  


竜金村特产大全




竜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