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镇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是景德镇市的东大门,镇域面积252. 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409亩,其中水田2。3万亩;森林面积25万亩,覆盖率为71%。辖12个村委会,1个林场,103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5617户20923万人。
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 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亿元,地方财政收人369万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达3795元。
2005年,湘湖镇5. 6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被批准实施,景德镇高岭大道、陶院新区、景婺黄高速、东璟集团、南外环高速、荞玉公路等重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4条公交线路连接市区和村级公路完成硬化改造,提升了湘湖镇的区位优势,综合实力也得到加强,成为“六强乡镇”之一。
2005年,全镇早、中、晚稻面积分别达6600亩、14500亩、7300亩,粮食总产量达12376吨,水产品产量124吨。大棚蔬菜面积400亩,果树面积3000亩,草莓种植200亩,初步形成了盈田苗圃、古田蔬菜、兰田西瓜、湘湖草莓、东安果业的特色农业基地。
2004~2005年,招商引资共完成2.2亿元,投资在2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有盈田苗木基地和家坞采石场、东璟璟艺术陶瓷、新平瓷厂。
因重点工程的建设,造成部分农民失地。湘湖镇政府率先开展了失地农民帮扶试点工作,发放失地证216本,55名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40余冬名学生堤减免了学杂费,45户农户有线电视月租费减免7元,lOO多名青壮年失地农民被推荐安置到到陶院新校区和东璟集团就业。陶院新校区大门口的40余幢私房也顺利拆除,综合市场建设进行易地重建,保架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位于陶院新校区大门对面,占地42亩的商贸城建设进展顺利,规划店面200余间,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荞麦岭、东安人行道改造完成,铺设彩色人行道板和大理石道板2000米,安装路灯90盏,栽树220棵,在荞麦岭街道两旁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达到300余家,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几年中,先后完成了5所小学学的重建和南安中学的扩建,逐步把景光中学、东安中学并入。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1万人 | 252.8平方公里 | 360222104 | 333000 | 0798 | 查看 湘湖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浮梁镇 |
浮梁镇为浮梁县城所在地,位于景德镇市区北面,离市中心8公里,2002年新平乡并人,面积为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024亩,水田15324亩。辖2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104个村小组。2015年人口为13309人,国民生产总值17449万元,其中规模企业增加值为15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8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7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7515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3396元。 2004-2005年,镇村两级水利设施维修和乡村道路改造累计投资556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查大和教场村分别投资32万元和30万元安装了路灯。规划了大石口、桂坑、郭家洲、朱家港和乌珠段居民安置点。镇政府先后征用土地3350亩,拆迁房屋12890平方米,支持和配合了县城建设。 2005年,引进查大采石场、东江桥生态休闲中心、盛源金属加工/-、同益顺五五金加工厂、洋湖精工机械制造厂等5家规模企业,总投资7150万元。2004年引进的项目无一例撤资,已正式投产的有鸿业真空有限公司、浮梁灯具加工厂、查大粮食加工厂、龙湖山庄。 2005年,完成水稻播种16976亩,早稻总产量830吨,咔,、晚稻总产产量6688吨,粮食总产量9187吨。全镇生猪出栏21761头,存栏15459头,家禽出售80000羽,荣获全省“百强畜旨牧业乡镇”称号。 |
鹅湖镇 |
鹅湖镇位于浮梁县东部,镇政府驻地鹅湖村,距市区40公里,距浮梁县城35公里。2002年,金竹山乡、天保乡并人,2003年8月,东埠、高岭、查坑、南泊4个村划归瑶里镇管辖。全镇面积208. 68平方公里,设15个行政村,2个村级场,232个村民小组。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1. 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 1 582万元,农业总产值81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2元,地方财政收入143万元。总人口26325人。 全镇耕地面积35351亩,其中水田面积34506亩,旱地657. 2亩,是全县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2005年粮食产量24100吨,水产品产量134吨。2004-2005年,建成3万亩西瓜、2万亩优质稻、干亩有机茶、千亩高山蔬菜基地,开通了农经网,以曹桂喜为代表的土特产经销大户,带动了农产品的流通。 2005年,鹅湖镇和县国土局联合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长3000米,宽42米的鹅湖大道,水、电、通信、广电管线同步安装,高起点拉开了鹅湖小城镇建设的框架。几年中,镇所在地先后建设了服装市场、农贸市场、农资市场、水果批发市场。2005年有大小商铺400多家,人流物流繁忙。金竹山旅游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曹村旅游公路建成通车,鹅湖镇已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安居置业、农副产品集散的商贸中心。 2005年,工业企业收入1067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079万元。主要企业有天宝大理石公司、龙缔斯酒厂、新源石化、磷肥厂、景德镇金德木业有限公司等。 2005年,全镇有学校19所,其中中学2所,在校生4805人,教师236人;幼儿园、托儿所21所,文体场馆2个;医院、卫生所37所,医生74人,病床数68张,敬老院1个。 |
经公桥镇 |
经公桥镇位于县北部,距县城54公里,面积23 1平方公里。206国道和景黄旅游公路呈“人”字型过境,是赣皖陆路主要通道,自古被称为“江西的北大门”。2002年1月,储田乡撤销建制并入。全镇有1 1个行政村,3个镇属村级场,115个村民小组,131个自然村。2005年,总人口12449人,非农业人口2598人,均属汉族、,社会生产总值9200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 2005年,全镇耕地面积16750亩,其中水田15576亩,种植优质稻12130亩,粮食总产量5438吨;有各类农业机械21 8台;生猪存栏3460头,家禽存笼19000羽,年产鲜鱼82吨+;年产香菇、木耳5万公斤。 引进威龙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发河道养殖螃蟹,支持余小牛开办干头养猪场,年出栏生猪680头。引进景德镇市基本木业公司生产板材等产品,解决就业人数80余人,年产值达1400万元。先后完成了大港水电站、储田胶合板厂、经公桥盒片厂、储田木制门一、经公桥农机厂、八仙林场、梅术林场等镇办企业的产权改制。全镇民营企业有木材加工厂、精制活性炭厂、红砖厂、液化气站、加油站、建材厂、汽车修理厂等。2005年工业企业收人乏9815万元。 1996年,经公桥镇被江西省政府确定为浮北边贸小城镇。2000年,被列为全省2000个重点建设镇之一。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乡村公路基本实现了硬化改造。每隔40分钟一班客运汽车直达市区、县城。35干伏用电线路农网改造完毕;移动、联通通讯网络机站有16座,信号覆盖全镇大部分村、组。电话线路通到各自然村庄。镇所在地的电视实现了光缆联网。镇文化中心1995年被授予全省乡镇一级文化中心称号,1996年被评为全省百强文化中心。1996年港口村移风易俗办文明“四会”新风在中央一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头条播放。 全镇现有中学一所、一贯制学校一所、完小12所、小学教学点5所、幼儿园3所;在校学生1680人,教职工188人。1994-2005年,各级投入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累计达890万元,改造中学危房19万平方米,向各类高(职只)、中专学校输送新生2303人。镇内设中心卫生院一所,各村设有医务诊所,医务人员48名。 |
蛟潭镇 |
蛟潭镇位于浮梁县中西部,面积372平方公里。镇机关驻地蛟潭,为原蛟潭区政府所在地,距景德镇市区30公里,距浮梁县城35公里。206国道由北而南贯穿镇西部,皖赣铁路和昌江河由北向南贯穿镇东部,形成三条平行水陆交通网道。 蛟潭地名来自一个传说。某年3月,这里山洪暴发,村内小河湾里激流冲成一个潭,深不可测。一日,潭中有一物,形如蛟龙,长约数丈,忽然腾空,盘旋飞舞,浑体鳞光闪烁。不一会儿就朝北方(祁门)飞去,后来人们就将此地叫做“蛟潭”。民国以前,蛟潭仅有几户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便逐渐繁荣起来。1994年,镇辖9个村民委员会,1 17个村小组,原福港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小组。2002年,福港乡建制撤销,并入蛟潭镇,原万寿山垦殖场机构与镇机构合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属乡镇(场)合一单位。2005年,全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3个分场,2个林场,2个工业园区。全镇总人口22968人,有耕地面积26542亩,其中水田面积24759亩,旱地1500亩,山林面积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粮食总产量达13347吨,茶叶产量达182吨,工农业总产值达19000万元,地方财收入完成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 2003年,全镇乡镇企业和个私、民营企业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768万元,有25家企业落户两个工业园区。至2005年,有21家工业企业落户,其中有总投资1000万元的江西美华木业有限公司和景德镇德尔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万元。 2001年,蛟潭镇《2001~2005年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顺利通过,至2003年,共投资1000万元,新增土地开发面积1. 2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600人。老街改造一期工程完工,主要餐街道已安装了自来水、路灯,并铺设人行道和绿化带。城镇面貌大为改观,2005年,老街第三期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城镇建设住宅30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2001-2005年,全镇共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以改造学校危房面积6000、4<方米,改造乡、村公路4条17公里,维修水利设施186项,全镇16个村全部通了电话,建造手机(小灵通)通讯基站6个,覆盖面达到80%,资助群群众建沼气池1 15口。2004-2005年,完成蛟坑水泥路、洪郑公路改造、蛟福公路路基建设等工程。 2005年,有完中l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9所,拥有教职工28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IOO%。镇内建有容纳千人以上的影剧院3个;中心医院1所,医护人员33人,防保所1所,医护人员4人,拥有病床35张;镇辖村、场建立了医疗卫生站(室),共有村级医疗卫生人员16人。 |
湘湖镇 |
湘湖镇位于景德镇市东:郊,是景德镇市的东大门,镇域面积252. 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409亩,其中水田2。3万亩;森林面积25万亩,覆盖率为71%。辖12个村委会,1个林场,103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5617户20923万人。 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 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1亿元,地方财政收人369万元,农民人平均纯收入达3795元。 2005年,湘湖镇5. 6平方公里的小城镇总体规划被批准实施,景德镇高岭大道、陶院新区、景婺黄高速、东璟集团、南外环高速、荞玉公路等重点工程先后开工建设。4条公交线路连接市区和村级公路完成硬化改造,提升了湘湖镇的区位优势,综合实力也得到加强,成为“六强乡镇”之一。 2005年,全镇早、中、晚稻面积分别达6600亩、14500亩、7300亩,粮食总产量达12376吨,水产品产量124吨。大棚蔬菜面积400亩,果树面积3000亩,草莓种植200亩,初步形成了盈田苗圃、古田蔬菜、兰田西瓜、湘湖草莓、东安果业的特色农业基地。 2004~2005年,招商引资共完成2.2亿元,投资在200万以上的民营企业有盈田苗木基地和家坞采石场、东璟璟艺术陶瓷、新平瓷厂。 因重点工程的建设,造成部分农民失地。湘湖镇政府率先开展了失地农民帮扶试点工作,发放失地证216本,55名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40余冬名学生堤减免了学杂费,45户农户有线电视月租费减免7元,lOO多名青壮年失地农民被推荐安置到到陶院新校区和东璟集团就业。陶院新校区大门口的40余幢私房也顺利拆除,综合市场建设进行易地重建,保架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位于陶院新校区大门对面,占地42亩的商贸城建设进展顺利,规划店面200余间,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荞麦岭、东安人行道改造完成,铺设彩色人行道板和大理石道板2000米,安装路灯90盏,栽树220棵,在荞麦岭街道两旁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达到300余家,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几年中,先后完成了5所小学学的重建和南安中学的扩建,逐步把景光中学、东安中学并入。 |
瑶里镇 |
瑶里位于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距景德镇市区59公里。 瑶里,古名窑里,旧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20世纪初,窑里三改名为瑶里。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2001年4月2日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9日,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8月9日,瑶里镇、高岭村分别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同年8月19日,鹅湖镇东埠、高岭、查坑、南泊4村正式划归瑶里管辖。2005年,全镇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共1 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848人,均为汉族。辖区面积192. 18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2. 5万亩,耕地1.4万亩。 瑶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旅游资源具有“白、绿、古、红”四大特色,至,景区规划面积192. 18平方公里。其境内高岭是古代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国际粘土矿物初学通用术语——高岭土的命名地。景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85. 2070以上。境内存有国家一二级珍稀植物南方红豆杉、银杏、鹅掌楸等争各类植物95科、256属、648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黑麂、娃娃鱼、狗熊等各类动物100多种。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 4米,为赣东北之最。周边的香油尖、白石塔、五花尖等山峰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崖玉”仙芝茶系列先后3次荣获国际金奖,被农业部评为AA级绿色有机食品。鸭脚板、苦槠豆腐、苦菜、山蕨等森林蔬菜及地方菜肴享誉省内外,初步形成了瑶菜系列。 瑶里历来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清朝工部侍郎吴从至、翰林院翰林吴种的故乡。瑶里历史悠久,民风质朴,文化底蕴深厚,徽派文化与赣派文化相互交融,陶瓷文化与茶文化相互辉映,形成了具有本地区域性的特色文化。每年正月有闹灯彩的习俗,如龙灯、花马灯、狮灯等。当地的青狮白象灯还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历代代茶农劳动、生活的《茶歌》和地方小调。此外,茶艺表演、地方戏曲及民风民俗颇具特色。 2003年7月28日,瑶里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和中国旅游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开发瑶里景区的协议。2005年,瑶里风景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瑶里被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批准为全国压历史文化名镇;汪湖原始森林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蔼高岭矿山公园被国土资源部列入首批国家矿山公园;瑶里旅游区被全国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AAAA级景区;瑶里镇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省级卫生镇。 2005年,全镇工农乡生产总值达16532. 7万元,完成财政收入1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2万元,粮食总产量6553吨,茶叶67吨,农民人均纯收人3939元。旅游总收人1330万元,门票收入达462. 9万元,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004~2005年度,瑶里镇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 |
洪源镇 |
洪源镇地处景德镇市郊,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共有69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000余人,面积83平方公里。1993年撤乡建镇,2002年,原罗家桥乡、罗家垦殖场、宝石村划出,设浮梁县工业园区。洪源锈真区位优势明显,206国道、九景高速、景婺黄(常)高速、景鹰高速均在此交汇,景瓮德镇罗家机场也落在境内,是景德镇乃至赣东北的一个交通枢纽。2004年3月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重点镇”,2005年又被评为江西省示范镇。 2005年,全镇人口14176人,国民生产总值达1 1798万元,完成财政收入47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34元。 洪源镇已形成陶瓷、汽贸、电子及相关产业为格局的民营、股份和个体企业群。2005年引进了重德电子、佳博电子、纤维人造板公司、精密电子公司等7家民营企业,私营、民营企业的数量达到了50余家。 全镇耕地面积16210亩,其中水田15583亩。200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22700余亩,粮食产量8525吨。大棚蔬菜、西瓜等作物面积3600亩,果树面积1500亩,各种花卉苗木面积200余亩。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投资100万元资金对洪源街道进行了美化、亮化工程改造,并引资300万元建成了一个大型农产品贸易市场,城镇区内工商、税务、银行、公安、石油、烟草等服务管理机构齐备,300余家工商业者在此经营。 全镇85%以上的自然村铺了水泥路。投资200万元异地新建了洪源中学,新建了镇政府大楼。完成了罗家、程家、大港3个居民小区的规划、设计与前期征地工作,能够满足290余户群众的建房需要。 2005年,鸣山新村获江西省文明示范村称号。全镇13137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60岁以上的失地农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手续。 |
寿安镇 |
寿安镇地处浮梁县东南,驻地柳家湾,距景德镇市区13公里,离县城26公里,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126亩,辖8个村民委员会75个村民小组。1995年撤乡建镇。2005年底辖区人口31000人,其中农村居民4556人。 2005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1. 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财政总收入542. 4 -万元(其中一般地方财政收入26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230万元,招商引资完成4220万元。 全镇水田面积17326亩,2005年粮食产量10356吨。全镇水库13座,其中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1 1座,山塘水库68座,总蓄水量达2000万立方米;有山田、白石园两个淡琰水养殖基地,水产品年产量101吨。山林面积9,9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28729. 5亩,森林覆盖为75%以上,林木蓄积量为177261立方米。有南市岭、半路港两个果业开发基地。 根据国家关闭小煤矿的政策,全镇除窑坞、仙林、仙红、仙涌4个煤矿外,其他小煤矿全闭,工业发展转向建柱材、化工、陶瓷原料。2005年,全镇有片石场8家,拥用大型反击破机械3台,碎石机等15台,石灰窑6座(其中高炉窑1座),瓷土矿3座,瓷土加工企业8家,煤矿4家,各类大小运输车辆400余辆。 寿安交通便捷,黄涌公路、柳鸿公路、景涌地方铁路穿境而过,公-车有景德镇至沿沟、浮梁县至鸿兴两条线,:各行政村之间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全镇公路道路硬化率达80%。 2004年,镇卫生院恢复,有主治医生2人,护理人员5人。同年底和浮梁县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用户1 1 00多户。程控电话开通2000多门。全镇有中学2所,完小9所,共有教职工181人,在校学生2912人。1998-2004年,共投入200多万元资金新建改建各小学校舍。2005年投资28万元的鸿兴小学教学楼和总投资达420万元的寿安中心小学重建工正程也相继动工,全镇消灭了中小学危房,实现了“基本无文盲乡镇”目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为90%。 |
三龙镇 |
三龙乡位于蛟潭区西南部,东与鹅湖区新平乡接壤,南与罗家桥乡、洪源乡相连,西与洪源乡毗连,北接黄坛乡、蛟潭乡。乡府政驻地三龙街,离市区13公里,距蛟潭20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 辖地处来龙山南麓,东邻盘龙山,南与黄龙山相望,村前有潭,有""三龙戏水""之传说,得名三龙。旧时,此地为浮梁县西乡的一大集镇,是浮梁至祁门的必经之地。辖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丘陵起伏,中部为低丘河谷地带。最高处在西北部边缘的石炭坑,海拨432米,东南虎山海拨在155.8米。发源于波阳青溪的支流,交叉经过乡境,万寿山小河在三龙村前汇入西河而转入昌江。辖域气候温和,西季分明,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主要种植水稻。林业生产在辖区占重要地位,山地面积达 亩,建有三龙林场,培养了一支从事林、茶生产专业队伍。 大革命的1926年11月,三龙成立了农民协会,1930年9月红军攻克景德镇,革命发展到杨家店,在此建了红军局,当时,麦元、三龙、卢田、杨家店都建立了农会,配合红军打退了白匪对杨家店的袭击,并在红军攻打杨家港的战斗中作出了贡献。 历史人物,宋,王仲舒,字茂先,盘溪人,庆历壬午进士。历任推官、军判,官至太子中允,赐五品服。现盘溪村内""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门罩砧雕,祠内梁柱、础,保留完好,雕饰丰富,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王港乡 |
王港乡位于鹅湖区西部。驻地童家畈。距鹅湖20公里,离市区20公里。面积95平方公里。 辖区旧属浮梁县福东乡福义都、咙口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南安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墩口、龙源、坑口、王港乡。1984年改为""王港乡"",以所辖自然村命名。 辖域地处丘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九龙岗、西湖田、大脉尖均在海拨340米以上,南部地势较平缓。东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过,两岸溪水细流,布满乡境。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也占一定比重。农业主产水稻。全乡耕地面积 亩,其中水田面积 亩,占耕地面积的90%。全乡有山林面积 亩,其中造林面积 亩,毛竹面积 亩,茶叶面积 亩,鱼塘面积 亩。 水陆交通都很方便,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斜穿乡境。. |
庄湾乡 |
臧湾乡以驻地臧湾村命名。因臧姓于北宋建隆辛酉(公元961年)官迁卜居于此,而东河恰在此形成一个特大"乙"字形湾,故以姓氏和地形合名为"臧湾",沿用至今。乡境位于鹅湖区西北部,驻地臧湾,距鹅湖5公里,离市区35公里。面积128平方公里。 府前村是宋代官兵部尚书程王禹的故里,据《浮梁县志》载:程王禹 墓地在鹅公滩(今鹅湖滩)后,但至今未被发现。 - 自然地理 辖区地处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端鸡龙尖主峰最高,海拔680.5米;西部黄子号,打锤叉两山,海拔都在600米以上;其余山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东部为低丘谷地。昌江支流东河由东向西流经乡境。 - 沿革 辖域旧属浮梁县福义都、尚西部都、学口都、新安都。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建国初属浮梁第三区,分成臧湾、马家、府前乡。1984年改名为臧湾乡。 - 经济 该乡经济农林并举,耕地面积 亩,其中水田面积 亩,主要生产水稻。山林面积14.54万亩,占总面积的85%。盛产木材、毛竹、油茶、茶叶等。交通便利,境内公路总长58公时,景(德镇)瑶(里)公路贯穿乡境。 乡驻地臧湾,自古以来,就以商业的繁荣而取得了"一臧、二瑶、三墩口"的称号,并获得了"十里金街"的美誉。臧湾有一条里许的古街,开设有各种商店,形成了"浮东"的一个闹市,曾称之为"臧湾古市",并以石刻匾额镶嵌在街口的门楼上。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瑶三千、洞八百,顶不到臧湾一个角"如今,臧湾面貌更加焕然一新。已在旧街后面(原大梨园)依公路修建了一条长一华里、宽六米的新街道,两边楼房鳞次栉比,除各类商店以外,还有中、小学、医院、车站、邮电所、粮管所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已成为全区范围内一个较大而繁荣的新集镇。- |
黄坛乡 |
黄坛乡位于蛟潭区西部,东邻蛟潭乡,南接三龙乡,西连波阳县枧田乡与莲花山垦殖场,北交经公桥乡。乡政府驻地黄坛,距蛟潭36公里,距市区45公里。总面积198平方公里。 辖区清代属浮梁县安西乡黄坛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南溪乡。建国初,乡仍沿旧制。1984年建立乡建制改为今名。辖境属丘陵地带,四周高山峻岭,西部雷打石峰海拨745米,天荷山、黄竹尖、水牛包都在700米以上。中部为南北向的狭长谷地。发源于天荷山的西河,流经黄坛、三龙、罗家、洪源汇入昌江。境内河流长约35公里。辖境内耕地面积 亩(其中水田 亩,旱地 亩),山地面积 亩。 境内地下矿藏丰富,是景德镇市陶瓷原料重要产地,大洲瓷土矿年产8000吨高岭土。乡办企业有萤石矿、瓷土矿、钨矿、瓷石矿。此外,还办有文体用品厂、化工厂、木制厂、陶瓷厂,以及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 境内李家村,处在三县(江西省浮梁、波阳、安徽省东至县)交界的山区,1933年建德、鄱阳、浮梁党的地下工作者曾在此秘密组织游击大队和3个游击中队,1934年4月革命活动由秘密转为公开。这个村农民大多数参加了革命,并在此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区长李佑祥及其父、叔等都为革命壮烈牺牲,全村房屋被烧毁。. |
兴田乡 |
兴田乡位于蛟潭区东部,东北与安徽祁门县交界,南邻鹅湖区金竹山乡,西南连峙滩乡,西北与江村乡接壤。总面积 公里。辖 个村民委员会(包括茶场、林场),84个村民小组,80个自然村。 辖区清代属浮梁县化鹏乡兴福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兴福乡。建国后的1950年属浮梁县第六区,1960年7月,为国营金竹山垦殖场。1963年改名兴田公社。1984年改为乡建制,称现名。 辖境地处山区,山体呈西北走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最高山峰鹿角尖,海拨770米。境内主要河流是昌江,以安徽省祁门大洪山为源,由东向西横穿乡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稻谷,其次生产油菜籽、芝麻、花生、大豆、红署等。辖地是蛟潭区林业重要基地之一,山地面积为22万亩,其中森林面积达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松、杉最多。有茶园 亩,年产茶叶 担。 境内有制造木船工的悠久历史。相传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曾在船方里(今传芳里)赶造战船。至今,传芳里还保留着造船工业,为昌江航运制造木船。现在乡村企业有木制加工厂、松脂厂、茶叶初制厂、香菇厂、饲料加工厂、农机厂、铸造厂、体育器材厂等。 辖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浮梁县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1934年4月,方志敏同志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浮梁开辟新苏区,0赣北特委领导下的游击大队,从葛源出发,经过德兴、婺源来到浮梁山区。赣北特委机关及所属组织部、宣传部、财政部、妇女部、肃反委员会等机构均设在乡境韩源(今龙源),并创办了红军医院、被服厂、印刷所。程家山一带森林茂密,山峦起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于进行游击战。1934年0河东县委设于此,红军挺进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都曾在此驻扎过。程家山形成了皖赣革命的中心敌人把这里称为""老虎山""、""赤色大本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在风景优美,松柏常青的程家山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旁边建有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100多位为革命牺牲的先烈英名。 境内历史名有:程时思,字以学,龙田(今兴田)人,""明嘉靖戊戌进士,性耿直,常面斥人非,博学多通。痛绳0,不避权贵,出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后转兵部员外郎,敕掌直省提督事,后晋贵州布政使,恩信著边陲,麻哈、夜郎诸关安然,称为西南锁""。. |
江村乡 |
浮梁县辖乡。1961年成立江村公社,1966年更名飞跃公社,1968年复称江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与安徽祁门县毗邻。乡政府驻江村,距县城47公里。面积137公里,人口1万。辖江村、严台、诰峰、沂溪、中洲、沽演、溠口、新庄、柏林、儒林10个村委会。公路西南接206国道。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盛产红、绿茶。乡镇企业有茶叶精制、榨油、食品、木制品等厂。功夫红茶曾获1915年巴拿马金奖。. |
峙滩镇 |
峙滩乡位于蛟潭区中部,东邻兴田乡和鹅湖区金竹山乡,南连福港乡与鹅湖区臧湾乡,西接储田、蛟潭乡,北毗江村乡。乡政府驻地峙滩,距蛟潭25公里,距市区59公里。总面积约194平方公里。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化鹏乡,为法京都、杏口都、侈溪都、引京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为峙滩乡、冠石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不久改为第六区峙滩乡。1969年复名峙滩公社。1984年改乡建制,称现名。 辖区是土地革命时浮梁县的一个重要革命老根据地。境内地处丘陵地带,东部山脉连绵,山峦重叠,西北部较低,山多林茂,最高峰鸡笼尖海拨680米,群山纵横,村落遍布山山坞坞。1930年湖北省黄梅革命-失败,许多革命同志到这一带以烧炭、抬轿、当雇工种庄田为掩护,秘密开展宣传活动和组织发动工作。 1934年4月方志敏领导的红军来到浮梁县农村开辟新的根据地,境内有100多个村先后建立了工农革命团。7月中旬在清溪的打渔章家的章家祠堂召开的皖赣边区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选举了主席和各部部长。流口不仅驻过皖赣分区委重要机关,而且红军挺进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工农革命团在各村广泛开展了""平债平田""、参军拥军活动,有140多名红军新战士在清溪受训。至今,许多革命遗址仍保留完好。 辖境经济为农业为主,主种稻谷,兼办工副业,林业潜力很大。耕地面积 亩。山林面积 亩,森林覆盖率 %,乡有茶场 个,茶园 亩,年产茶叶 担。峙滩是旧时有名的港口码头。现皖赣铁路纵横乡境南北,火车站就建在峙滩村前,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辖境革命纪念地和历史人物最多。历史上境内曾是古战场,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在当地农民配合下,于英溪、小源一带打了大胜仗。金达、字德孚,浮梁引京都(今英溪)人,嘉靖丙午乡举第一,丙辰会试第二,探花。金达的五开间府厅祠门罩为""国学师""牌坊,现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勒功乡 |
勒功乡位于蛟潭区北部,地处皖赣交界处,东、南紧靠江村乡,西与西湖、经公桥乡毗连,北和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接壤。乡政府驻地杨家畈,距蛟潭 公里,距市区公里。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个村民委员会, 个村民小组, 个自然村。共 户, 人(其中非农业 人)。除回族 人,黎族 人外,均属汉族。 辖地清朝时属浮梁县新定乡大惟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和第六区新政乡。建国后,为浮梁县第五区勒功乡。1960年,为国营九龙山垦殖场。1984年九龙山垦殖场建乡更名为勒功乡。乡以勒功街(为原浮梁县四大街之一)而名。境内四周皆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低,西北部叶坪尖海拨542米,中部杨村河两岸为丘陵谷地,海拨多在70-80米之间。小北港流入昌江。公路有南(昌)张(王)庙公路斜穿乡境,还有勒(功)石(溪)公路 、九(龙桥)前(峰)公路与之交会,全乡自然村均通汽车。 勒功乡是景德镇市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是全国茶叶的""祁红""中心产区之一,历史悠久,蜚声中外。全乡有7000多亩水田,有 个林场,乡场办有:茶叶精制厂 个,初制厂 个。还办有农机厂、服装厂、木材加工厂、玻璃拉丝厂、塑料厂、榨油厂、农工商购销经营部。村委会则有砖瓦厂、木炭和香菇、黄花等经营项目。 1934年秋,查村建立了农民革命团。以程家山为中心的革0据地的红军和工农革命团一部,曾在查村集中去攻打祁门高塘。. |
西湖乡 |
浮梁县辖乡。市茶叶、香菇、木材、毛竹主要生产基地之一。1952年设西湖、桃墅、茶源等乡,1958年合设卫星公社,1959年称西湖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与安徽东至县毗邻。乡政府驻西湖村,距县城54公里。面积164平方公里,人口1万。县乡公路南接206国道。辖桃墅、牛石、羊石、府前、茶宝、西湖、柘坪、金竹、脈溪、西溪、龙溪、合源、获滩13个村委会。桃墅村曾于1958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盛产茶叶、香菇、木材、毛竹。乡镇企业有红、绿茶精制加工厂,以香菇罐头为主的野生植物食品加工厂,木材加工厂等。. |
罗家桥乡 |
罗家桥乡位于江西景德镇浮梁县。下辖: 360222209200 121 康乐山村 360222209201 122 茶垅村 360222209202 122 石新村 360222209203 122 程家村 360222209204 122 宝石村 360222209205 122 高墩庙村 360222209206 122 铁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