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松村位于三棵树镇驻地7公里,距凯里市区15公里,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5.9°,无霜期285天以上,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为75%,粮食总产值为300吨。现有3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寨。共265户,共1155人,农民人均收入为2500元。苗族人口占98%。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01100 | 556000 | -- | 查看 柏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纸厂社区 |
纸厂社区位于凯里市东14公里,辖境东邻郎利村,西与三棵树镇政府驻地交界,南接长青﹑沙咀村,北连柏松﹑石同下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巴拉河流经5公里,(原320国道)现县道西江旅游公路路程5公里,三凯高速公路径程4公里,有1个社区,3个村民小组,526户﹑1927人,从事第三产业人数流出250余人,从事服务行业100余人,从事建筑业60余人,整个社区均通公路﹑通有线、移动﹑联通通讯。进入农网供电闭路电视联网。08年各小区进行了步道路硬化100%,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98%,社区建有消防池和部设施。 |
高坡村 |
高坡村位于我镇驻地15公里,距凯里市区25公里,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60天以上,村寨被巴拉河围绕着,具备良好的度假条件。耕地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为75%,粮食总产值为300吨。现有12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共275户,共1308人,农民人均收入为2000元。苗族人口占98%。 |
南高村 |
南高村位于三棵树镇驻地12公里,距凯里市区20公里,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6°,无霜期250天以上,村寨被巴拉河围绕着,具备良好的度假条件。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为75%,粮食总产值为300吨。现有13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共648户,共3614人,农民人均收入为2500元。苗族人口占98%。 |
浪寨村 |
浪寨村地处凯里市东南面40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寨,地理位置高,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4.5°,无霜期260天以上,463户,总人口2267余人,全村耕地面积1500亩。是一个以粮食、蔬菜、辣椒、等农作物为主,农、林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的农业村庄。全村共有党员20名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不断的增强浪寨村经济实力,把浪寨村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平丰村 |
平丰村地处凯里市东南面3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辖5个自然寨,697户,总人口3232余人,全村耕地面积2500亩。是一个以粮食、蔬菜、辣椒、等农作物为主,农、林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的农业村庄。全村共有党员30名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不断的增强平丰村经济实力,把平丰村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硐下村 |
硐下村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部,距离凯里城区30公里,坐落于巴拉河畔,地理位置高,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5.5°,无霜期260天以上,村寨在巴拉河半山腰气候凉爽,具备良好的度假条件。耕地面1000亩,林地面922.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56亩。森林覆盖率为70%,粮食总产值为280吨。现有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总户数354,户共1830人,人均收入2000元,苗族人口占98%。 硐下村村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理念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种养殖业,走科技致富之路使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村支部曾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奖。在州、市、镇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组管委建设,在发展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旅游业。是我镇在发展农村经济,成效最为显著的村。 多形式多渠道展示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的节日是展示苗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并让世人了解和喜爱的最好机会,每年的吃薪节老鸦村都会举行篝火晚会、篮球竞赛等,苗年节、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端午、中秋节等节日。古老的铜鼓、激越的飞歌和热情的舞蹈越来越被世人所喜爱,老鸦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神往的地方。 由于有了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支书的领导,建设了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找到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有了一套好的制度作保障,硐下村的人民安居乐业,人心稳定,村民精神振奋,村容寨貌整洁,邻里和睦,乡风淳朴,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在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阔步前进。 |
沙嘴村 |
沙嘴村地处凯里市至三穗县、雷山县、榕江县等地的交通要道,巴拉河贯穿全境近3公里,是凯里市区的东大门。有六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298户1354人,94.2%系苗族,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淳朴,自然风景优美的苗族聚居地。 沙嘴村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歌舞村,民族风情淳朴。全村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尤其喜欢吹芦笙,跳芦笙舞和铜鼓舞,对歌和赛歌。主要节日是“吃新节”,在农历六月上旬卯日(兔场天)举行,吹芦笙、敲铜鼓、跳芦笙舞、跳铜鼓舞、斗牛、斗雀、赛马、游方等等,热闹非凡。每年农历十月的卯日为“苗年节”,时逾九天,要先祭芦笙堂、祭铜鼓,然后再开展同吃新节一样的各种活动。“游方”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男方先用木叶、箫和口哨的乐声,吸引女方到身边,然后双方对歌,一旦情投意合,就各自拿出带来的手绢、围腰、衣服、花带、头帕、手巾等礼物相送,并约定第二次相会的时间。第二次相会时,仍以对歌为主,情定后,由男方托人到女方家做媒说亲,如女方父母同意,便商定吉日,由男方将女方引回家,三天后办喜酒庆贺。 沙嘴村是一个自然风景优美的苗族聚居地。巴拉河贯村绕行近三公里,沿途青山相伴,绿水长流,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沙嘴村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有不同层次的农家乐、乡村旅馆近10户。每逢盛夏,消夏避暑的人们齐聚这里,或垂钓、或戏水、或摸鱼,构成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画卷。 近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沙嘴村的各项工作,常务副市长贺代宏多次莅临沙嘴村,与村两委共商发展大计,完善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努力,村两委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村党支部先后3次被0黔东南州委、0凯里市委评为“五好党支部”和“先进党支部”。 如今,沙嘴村人民正满怀信心地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大凯里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优势、风情优势和环境优势,打好旅游这张牌,建设一个全面和谐的新沙嘴村。 |
平寨村 |
平寨村位于凯里市东南部,距凯里市中心16公里,距三棵树镇政府6公里,属黔东中低山丘陵地貌区,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低山、喀斯特地貌明显,以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为主。全村4个自然寨,2010年平寨村组共有农户309户1354人,属苗族聚集区,有劳动力700人,共有耕地面积10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420亩,旱地面积580亩,大牲畜存栏280头,生猪存栏400头,全村全年粮食总产量423000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40公斤,全年经济总收入1135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投资数三十万元,村党支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始终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在工作中实施“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厨、改厕、改圈)、“四化五通治六乱”(道路硬化、路旁绿化、村寨净化、庭院美化;通自来水、通道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治理乱占、乱堆、村党支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始终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在工作中实施“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厨、改厕、改圈)、“四化五通治六乱”(道路硬化、路旁绿化、村寨净化、庭院美化;通自来水、通道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治理乱占、乱堆、实现了“五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不断的增强平寨村经济实力,把平寨村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南花村 |
南花村位于贵州省苗岭山麓的巴拉河畔,距凯里市区16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74户,830人,党员19人,苗族人口占98%;耕地面积364亩,林地面积2010亩,森林覆盖率为68.3%。南花村气候宜人,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 南花村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自然风光秀丽独特,是一个依山傍水,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聚居村寨,特别是这里的苗族人民崇尚文明的礼仪风范,创造了浩瀚的口碑文字,其富于折理的曲艺嘎百福,娓娓悦耳的押调苗歌,内涵丰富的鼓社-,别具情趣的婚俗礼仪,独特的村寨吊脚楼群等苗族文化的典型特征;深深吸引了中外游客,特别是二○○二年以来,三棵树镇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州、市发展计划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先后建成了南花花桥,实施了“农家乐”旅游项目,完成了村寨步道铺设,建成了苗家祭坛、后寨门、神泉、新芦笙堂、苗族图腾柱等工程,使南花村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南花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也日趋增强。至今,南花村已分别被中央、省、州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省先进基层组织”和“全州先进基层组织”,被黔东南州委命名为“红旗党支部”等称号,现在的南花村社会治安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正以一个崭新的旅游姿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
老鸦村 |
老鸦村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部,距离凯里城区21公里,坐落于巴拉河畔的半山腰上,地理位置高,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80天以上,村寨在巴拉河半山腰气候凉爽,具备良好的度假条件。耕地面积390亩,林地面积148.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56亩。森林覆盖率为70%,粮食总产值为280吨。现有6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寨。总户数170户共755人,人均收入2500元,苗族人口占100%。 老鸦村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理念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种养殖业,走科技致富之路使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村支部曾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奖。在州、市、镇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组管委建设,在发展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旅游业。是我镇在发展农村经济,成效最为显著的村。 多形式多渠道展示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的节日是展示苗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并让世人了解和喜爱的最好机会,每年的吃薪节老鸦村都会举行篝火晚会、篮球竞赛等,苗年节、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端午、中秋节等节日。古老的铜鼓、激越的飞歌和热情的舞蹈越来越被世人所喜爱,老鸦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神往的地方。 由于有了一个好班子、一个好支书的领导,建设了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找到了一条好的发展路子,有了一套好的制度作保障,老鸦村的人民安居乐业,人心稳定,村民精神振奋,村容寨貌整洁,邻里和睦,乡风淳朴,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在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阔步前进。 |
摆底村 |
摆底村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部、乌烧河(巴拉河支流)北岸,东接雷山县西江镇营上,连城村,南连西江镇猫鼻岭村,西抵三棵树镇小乌烧村,北邻三棵树镇大乌烧村。村委会驻地海拔900米,距凯里30公里,属凯里市二类贫困村,乌烧河从寨脚流过。 摆底村有3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322余户,共有1422余人,均系苗族。全村有耕地1000余亩,其中数百亩在乌烧河南岸。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摆底村村民要过桥(简易木桥)才能到达对岸进行生产劳动。但在1995年前后,因该桥年久失修,被一场洪水冲走。10多年来,因为没有桥交通受阻,每逢春、夏季节,正是农忙之时,河常常猛涨,群众无法过往,给两岸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该河河面较宽,群众修桥实为困难。作为政协委员,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呼吁有关部门都要来为农民朋友做好事、做实事。因此,我建议: 凯里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给摆底村以必要的资金和物资,群众适当集资并投工投劳,尽快将摆底寨脚人行桥建起来。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不断的增强摆底村经济实力,把摆底村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长青村 |
长青村位于三棵树镇驻地10公里,距凯里市区15公里,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60天以上,村寨被巴拉河围绕着,具备良好的度假条件。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为75%,粮食总产值为200吨。现有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寨。共199户,共980人,农民人均收入为2500元。苗族人口占98%。 |
铅厂村 |
铅厂村位于我镇东北部与台江县交界处,距凯里市区30公里,距镇政府25公里。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5.9°,无霜期288天以上,村寨被巴拉河围绕着,具备良好的度假条件。耕地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3500亩,森林覆盖率为75%,粮食总产值为300吨。 现有3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寨,共347户,共1747人,苗族人口占98%。铅厂村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理念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和种养殖业,走科技致富之路使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村支部曾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奖。在州、市、镇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参与组管委建设,在发展常规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旅游业。是我镇在发展农村经济,成效最为显著的村。 |
平乐村 |
平乐位于贵州省苗岭山麓的巴拉河畔,距凯里市区25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00户,1500人,党员21人,苗族人口占98%;耕地面积364亩,林地面积2010亩,森林覆盖率为68.3%。平乐村气候宜人,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为主。村两委自一九九八年至二0一一年14年中,曾被三棵树镇党委,镇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共18次,2009年被凯里市委被先进党组织的称号。 |
大乌烧村 |
大乌烧村位于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面,距三棵树镇所在地25公里,是三棵树镇边远的行政村之一,辖2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485户,2073人,全村总面积62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0.63公顷,林地面积329.3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27%。小乌烧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小乌烧两岸现有良田120多亩,是三棵树辣椒种植示范基地。 |
季刀村 |
季刀村位于三棵树集镇驻地东南面7.58公里,座落于巴拉河畔,东低雷山德剑村,西抵高坡村,南抵郎德镇,北抵平乐村,辖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三个自然村寨,三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1户共1186人,季刀村依山而居,沿水而建,依山傍水,风景美丽,民族风情纯朴、浓郁,具有得天独厚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位置,是巴拉河苗族聚居的旅游村寨。全村总耕地面积为596亩。森林覆盖率为70%。苗族人口占10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228元。季刀村气候宜人,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 多种多样的苗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苗族的节日是展示苗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并让世人了解和喜爱的最好机会,每年的主要节日:农历十月苗年节、农历三月爬坡节、二月二、九月九、端午、中秋节、每年的七月吃薪节季刀村都会举行篝火晚会、篮球竞赛等,古老的铜鼓、激越的飞歌和热情的舞蹈越来越被世人所喜爱,保持着数百年的传统建筑物和风格,保持名族特有的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季刀村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向往的地方。 季刀村九十年代初还是凯里市典型贫困村,人均收入不到300元。95年季刀村党支部组织村两委成员及全体党员共同探讨,最后结合季刀村实际确定了走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致富路。首先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巩固经济发基础。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把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健全和充实了村级八大组织,把一批有文化、有胆识、有能力、敢闯敢干、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充实到村级组织的领导岗位,进一步增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党支部多次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及村民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等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做到“有章理事”。加强了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使全村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其次抓好经济发展切入点,拓宽致富路子。在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下,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之路。先后建成500亩大枇杷、200亩黄花梨和50亩杨梅的科技示范基础。 在市旅游局的帮助下,推出了“农家乐”旅游项目,这样就带动了村里种植养殖和手工工艺品的发展,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完成了进村道路硬化、修建人畜饮水、兴修水利设施、完成防渗灌溉渠道、拉通国家电网、修建地面-接收站、开通了闭路电视、新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使全村儿童入学率达100%,修建了寨门,旅游接待楼,工艺品展览楼,旅游公厕,生态步道,防护栏,添建了照明路灯,这些都为南花村发展民族风情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极开展村务公开工作,每年定期向群众公布5期以上的财务和村务管理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达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目的,确保村里各项工作的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10年12月进一步完善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村小路及入户便道全部硬化完毕。 今天的季刀村走上了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的路子,人均收入达2800元,村两委成员将进一步拓宽思路,抓好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使季刀村继续发展,向“小康村”目标迈进。 |
柏松村 |
柏松村位于三棵树镇驻地7公里,距凯里市区15公里,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5.9°,无霜期285天以上,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为75%,粮食总产值为300吨。现有3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寨。共265户,共1155人,农民人均收入为2500元。苗族人口占98%。 |
格冲村 |
格冲村位于凯里市东南部,距凯里市中心18公里,距三棵树镇政府8公里,属黔东中低山丘陵地貌区,主要由石灰岩组成的岩溶低山、喀斯特地貌明显,以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为主。全村4个自然寨,2010年格冲村组共有农户320户1654人,属苗族聚集区,有劳动力700人,共有耕地面积1000多亩,其中水田面积420亩,旱地面积580亩,大牲畜存栏280头,生猪存栏400头,全村全年粮食总产量423000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40公斤,全年经济总收入1135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 近几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投资数三十万元,村党支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始终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在工作中实施“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厨、改厕、改圈)、“四化五通治六乱”(道路硬化、路旁绿化、村寨净化、庭院美化;通自来水、通道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治理乱占、乱堆、村党支部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始终用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在工作中实施“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厨、改厕、改圈)、“四化五通治六乱”(道路硬化、路旁绿化、村寨净化、庭院美化;通自来水、通道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治理乱占、乱堆、实现了“五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
板新村 |
板新村地处凯里市东南面30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辖5个自然寨,560户,总人口2332余人,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是一个以粮食、蔬菜、辣椒、等农作物为主,农、林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的农业村庄。全村共有党员25名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不断的增强板新村经济实力,把板新村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朗利村 |
朗利村地处凯里市东南面19公里,临近雷山县西江路口,交通便利。全村辖7个自然寨,790户,总人口3800余人,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是一个以粮食、蔬菜、辣椒、莲藕、折耳根等农作物为主,农、林综合开发、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无工业污染的农业村庄。全村共有党员60名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不断的增强朗利村经济实力,把朗利村建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偿郎村 |
偿郎位于凯里市东南部,距凯里市区8公里,320国道穿村而过,全村下辖4个自然寨,聚居民族是苗族,农业人口,总户数268户,1271人,总面积2000亩,其中林地910公顷,森林覆盖率48%,耕地面积1190公顷,偿郎村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含有矿产资源铁矿,2008年也来得到上级领导关怀,曾荣获辣椒和烤烟先进村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
小乌烧村 |
小乌烧村位于凯里市东南面,距三棵树镇所在地25公里,是三棵树镇边远的行政村之一,辖2个自然寨,2个村民小组,175户,715人,全村总面积524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7.63公顷,林地面积329.3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27%。小乌烧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小乌烧两岸现有良田100多亩,是三棵树辣椒种植示范基地。 |
格细村 |
格细村位于三棵树镇驻地8公里,距凯里市区18公里,自然寨风景秀丽,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平均气温15.9°,无霜期280天以上,村寨被巴拉河围绕着,具备良好的度假条件。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为75%,粮食总产值为300吨。现有13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寨。共420户,共2865人,农民人均收入为2800元。苗族人口占98%。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