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田乡地处腾冲县南部,离县城58公里。国土面积97.5平方公里,东、南面沿龙川江与龙陵县相邻,西及西北与腾冲县蒲川乡接壤,北与腾冲县五合乡相连,境内省道腾龙公路穿境而过18KM,是腾冲通往龙陵、德宏的南大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狭长,最低海拔1010米,最高海拔2020米,东西宽5.8km,南北长16.4km,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为1447cm,立体气候显著,是龙川江沿岸较为突出的低热河谷区。全乡耕地面积14305亩(习惯面积),其中水田7364亩;旱地6941亩;林地面积52446亩;森林覆盖率达52%;粮食作物以水稻、包谷、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茶叶、甘蔗、油菜、水柑果为主,其中茶叶面积达15000亩,是腾冲县的三大茶乡之一。境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要有铀、铜、铁、铅锌、硅藻土、石材、石灰石等,主要河流有户弄河、囊箐河、曼撬河,全长30余km,流入龙川江,龙川江沿境顺流20余km,目前投资6.4亿人民币,装机容量12万kw的腊寨水电站已经正式开工建设,投资8.3亿人民币装机容量达10.5万kw的腾龙桥水电站,已经完成开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将于2005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是个民族杂居的乡,分别聚居着汉、傣、佤、回、傈僳等9种民族,2004年全乡总人口18363人。实现生产总值5668万元,乡级财政收入10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02元。2005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6890万元,同比增8 %;实现粮食总产876万公斤,同比增1 %;实现乡级财政总收入113万元,同比增1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7.2万元,同比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37元左右,达1400元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依托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清凉山茶叶集团及相关茶叶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提升茶叶生命产业。依托飞龙集团恒丰矿业公司,进一步加快帕允铅锌矿开发力度,努力把矿业培植成为我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龙江流域水利资源开发的机遇,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乡域经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84万人 | 97.5平方公里 | 530581212 | 679100 | 0875 | 查看 团田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腾越镇 |
腾越镇是县城所在地,位于腾冲县中南部,东经98°13,北纬24°12,海拔163米,东与五合、孟连相连,西面有西山坝熔岩台地与小西镇接壤,南靠国家级森林公园来凤山与著名侨乡和顺为界,北与小西镇毗邻。气候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4.8℃,积温5000℃—6000℃,干燥度0.46—0.55,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年日照时数2000—2200小时,面积128.36平方公里。辖八个社区、八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末常驻总人口72211人,流动人口达3万多人。是著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南方丝绸之路通向东南亚各国的最后一站,还是云南省轻工业的发祥地,享有“极边第一城“翡翠城”等美誉。 腾越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腾越镇依靠优越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充分发扬“团结创新、求真务实、勤政为民、争创一流”的腾越精神,取得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连年跃上新台阶的喜人局面,得到了全镇人民的先赞誉认可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
固东镇 |
一、自然地理概况固东镇位于腾冲县北部,距县城40公里,在腾冲县所有乡镇中,其集镇规模位居全县第二。固东镇东与界头、曲石接壤,南与马站相连,西与猴桥毗邻,北是通往滇滩、明光口岸的咽喉要道。位于东经98°34’,北纬25°14’,属山间盆地;年均气温14.6℃,平均降水在1560--1750毫米,属亚热带气候。最高海拔2563.4米,平均海拔1760米。全镇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委员会,2004年总人口4.24万人。固东镇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商贸发达,是腾北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素有“腾北重镇”之誉。二、森林、矿产资源状况镇内四周环山(均为高黎贡山狼牙山支脉),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2%,活立木蓄积量416658方,年均增长量约为23083立方米。树木种类繁多,有秃杉、银杏等珍稀树种,用材林以栎树、云南松、华山松、文山杉、台湾杉等为主。磨龙河、瑞滇河穿坝而过,在爱国大河湾汇集成伊洛瓦底江源头——小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已发现的主要有铁、锡、锰、玄武岩、石灰石、粘土等;江东山铜、锰矿从成矿地质条件及露头分析,蕴藏量巨大;江东、小甸石灰石丰富,但目前开采程度低。三、文化、旅游资源固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顺江古州”。据史料记载,元朝初年腾冲设府时期,固东曾设顺江州,今州址尚存。固东因其特殊的区位,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当地的民俗民风交流融合,产生了地方特色浓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主要有皮影戏、荥阳花伞、洞经、民歌等,因有独特、闻名的皮影戏艺术而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皮影戏:皮影戏俗称“灯影子”“皮人戏”,明末清初传入固东镇,传承至今,要数刘家寨皮影戏最具影响力。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轻松欢快的音响效果和紧凑多变的表演风格,善于表演古代战争及神话故事,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所创作的《杨门女将》、《三国演义》、《大闹天宫》、《封神》、《保家卫国》等文艺作品,深爱老百姓喜爱和艺术界推崇。制作的皮影“靠子”精美绝伦,曾被列为全国皮影精品。2003年9月代表云南参加文化部举办有“金狮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比赛,获铜牌和皮影造型制作奖,是腾冲县迄今获得的最高文艺奖项。刘家寨皮影戏成为一花独放,一枝独秀的古典艺术。. |
滇滩镇 |
滇滩镇位于腾冲县的北部边境,与缅甸克钦邦接壤,素有“极边第一镇”之美誉,国境线长24.7千米, 有三条出境通道通往缅甸,是腾冲县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是保山市通往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一条重要陆路通道,镇内滇滩口岸距缅甸克钦邦第一经济特区板瓦12公里,距缅北大城市密支那176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4°15′25″,东经98°45′30″。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明光乡、固东镇和猴桥镇相连。全镇南北长26千米,东西宽14千米,辖区面积为393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滇滩口岸距离县城60公里,年平均气温14℃。全镇辖9个村委会115个村民小组,世代居住着汉、回、傈僳等多种民族,2004年底有5916户2584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02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2%,属多民族聚居的边境乡镇。滇滩镇资源丰富,有森林面积25.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0.6%,活立木储量为179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是云南松、华山松、杉木、楠木,经济林木主要有银杏、核桃、板栗,草山面积为14.5万亩。拥有品位较高、储量丰富的铁、锡 、铅锌、铜等矿产资源,据云南地矿厅第四地质队普查,滇滩地区铁矿储量约6400多万吨,锡矿储量约15万个金属吨,铅锌矿100多万吨。有享誉东南亚的道教圣地——云峰山,有中外罕见的腊幸热田、间歇地热喷泉和燕洞、羊桥洞、春花洞等天然奇观;有让世人叹为观止的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民间绝技表演。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1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832万元,农业产值72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3元,财政总收入1596.6万元,全镇保持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防巩固的良好势头。. |
猴桥镇 |
猴桥镇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是一个以发展林业、边境贸易及旅游为主,木材加工、物资集散、交通运输和第三产业为辅的边关重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概括猴桥的镇情:国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不高。全镇国土面积1086平方公里,是保山市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腾冲县两个民族乡之一。境内居住着汉、傈僳、回等民族,全镇辖9个村,110个村民小组,151个自然村,2004年末,总人口为25052人,其中傈僳族4214人。边境线较长,区位优势突出。猴桥与缅甸山水相连,距缅甸甘拜县城31.5公里,距缅甸密支那163公里,国境线长72.8公里,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通往印度支那半岛的要冲和最后一站,也是祖国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境内有保山市唯一的国家级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猴桥口岸,有7条通往缅甸的边境通道,史迪威公路的重修将使猴桥镇真正成为滇西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物产资源丰富,硅矿储量较大。有林地140多万亩,活立木储量4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矿产资源丰富,品位较高,有金、铁、锡等多种金属、非金属矿种,尤其是硅矿储量丰富,品质优良,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水利资源主要以槟榔江水系为主,有古永河、轮马河、胆扎河、等九条河流,水能蕴藏量50多万千瓦。旅游资源独特,民族风情浓厚。有据载建于清朝的古代边关军事防御设施得胜碉和御敌碉古城遗址;有雄伟壮观的狼牙雪山,美幻奇特的莲花石和婀娜多姿的槟榔江风光,地热温泉7处。每年2月初8或3月初8日傈僳族都要举行 “上刀杆、下火海”的表演,成为独具特色的傈僳族风情。除此以外,傈僳族服饰堪称一绝,还有婚丧喜庆的“跳嘎”、“三弦舞”、“口弦”、“山歌”等民族歌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古永,原名“古勇”,有“古道勇行”之意。据《永昌府文征》和《腾越厅志》记载,早在西汉即有古道,由此西通缅甸至天竺(今印度),又据《王氏家谱》所记王氏宗祠长联“古道贰先型,勇行期后辈”。南诏时,曾设“古勇关”,为腾冲县四古关之一;元时曾立古勇县制,明万历年间曾设古勇隘,并相继设立29卡,由杨姓任世袭土把总,率兵防守;清时继设古勇隘,并立古勇练,多处遗址至今保留了下来。到了近代,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从境内穿过,留下了抗战等珍贵文化历史资源,涌现出了腾冲第一个党员、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杨青田、获英国皇家勋章豪气凛然的梁正中老先生等一大批知名人士,成为猴桥近代史上的一个亮点。. |
和顺镇 |
和顺镇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全镇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明代洪武年间,和顺的先民从四川、南京、湖广等地奉命至此屯垦戍边,世代生息繁衍,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古名“阳温墩”,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改名“河顺”,后雅化为“和顺”。和顺交通便利,东与腾越镇相邻,南与荷花乡接壤,西接中和乡,北和腾越镇、中和乡毗连。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为马蹄形盆地,境内最高海拔老龟坡1847米,最低海拔吸水洞1563米,地势东高西低,属北亚热带气候。全镇辖十字路、大-庄、水碓村三个村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在外华侨18000多人,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6358人,共计1589户,人口自然增长率4.5‰。 中华文化精粹 和顺镇有着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精粹的村落风貌、民居建筑、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生活习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美、集“山水、侨乡、边 和顺镇 镇”特色为一身的历史文化名镇。以下几点基本可以概括和顺的镇情: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厚重。 悠久的历史 和顺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山清水秀,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据史-载:和顺古称“阳温暾”,因有小河顺乡前流过,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开始被称为“河顺乡”,后来,才改称“和顺乡”含“和睦顺畅”之意。以明代洪武年间和顺的先民从四川、南京、湖广等地奉命至此屯垦戍边,世代生息繁衍,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和顺乡人多地少,但因地处西南古丝路要冲,于是“穷走夷方急走厂”,一代代和顺人为谋生,顺西南古丝道出发,远走他乡,从商办实事,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南亚,使和顺乡形成了独特的华侨文化,历史上和顺乡曾涌现出一代"翡翠大王"寸尊福, 和顺镇 富甲一方的“永茂和”商号。和顺自古有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这里有被誉为“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和顺图书馆,保存完好的文昌官;从这里走出了一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在这块土地上还保留具有典型汉文化风格的古建筑群和各具建筑特色的宗祠,这些都使和顺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积淀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与这里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秀美自然风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引来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的关注。 展示活动 在中央电视台2005魅力名镇展示活动中,腾冲县和顺镇获得“中国魅力名镇”荣誉,是云南唯一获此殊荣的小镇。用2005年度十大魅力名镇颁奖词来形容和顺最恰当不过了:“乡虽小,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人不多,还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一代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乡。 和顺镇 小桥流水有江南风情,火山温泉是亚热风光。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粉墙黛瓦,稻浪白鸥,一派和谐顺畅。和顺,一座滇南小镇,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得一方水土之灵气,勤劳智慧的和顺人,凭借和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古镇为依托,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铸就“中国第一魅力名镇”的旅游文化品牌。 发展思路 和顺镇发展思路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托独特的人文历史、区位、自然环境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柏联公司、个私园区两大平台效应,着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工业、农业三大产业;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古镇保护与开发,强化旅游就业,强化民主法制建设,强化公民道德素质和教育科技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党的领导和依法行政;加快新农村建设和个私园区招商引资步伐,努力提高群众、政府和企业收入。在魅力名镇的基础 多元文化 上,努力把和顺建设成更加美好的文化和顺、生态和顺、富裕和顺、和谐和顺。 今日之和顺,已是中国第一魅力名镇、AAA-国家风景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
界头镇 |
界头,是腾冲县北部边境的一个乡,沿高黎贡山西麓走向,属龙川江源头上游怀抱中的“花园盆地”,距缅甸重镇密支那的板瓦镇仅40公里,故名界头。全乡国土面积864平方公里,东与保山接壤,南与曲石相接,西与明光、固东两乡唇齿相依,北与明光、怒江州泸水县毗邻。全乡辖28个村民委员会,360个村民小组,679个自然村,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65901人,分布有回、白、傈僳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全乡最低海拔1400米,最高海拔3780米,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8℃,无霜期270多天,全年日照时数1500小时,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历来是腾冲重要的粮、油、烟生产基地,自古以来就有“腾越粮仓”和“边陲江南”之美称。界头乡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里居住,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加之地理位置特殊,边事纷繁,界头逐步成为腾冲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代为永昌府辖地,是西南丝绸古道的交通要塞,唐代有著名城堡“罗哥城”、“罗妹城”,至今遗址尚存。明代设瓦甸长官司,后为凤瑞乡、宝华乡。1942年5月腾冲沦陷后,腾冲县抗日临时政府于7月成立于界头街,组织和领导了腾冲民众的抗日活动,为光复腾冲,尽了最大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名称虽几经更换,但辖区建制基本未变。界头旅游资源奇特,风光旖旎迷人,是具有江南风貌的一个旅游好去处,在这里,由于龙川江发源于高黎贡山,由北向南蜿蜒流过,形成条条溪流,水源充沛,主流穿过肥沃的大地,滋润着两岸人民,支流环绕着农家田园,成为“江南水乡”的一片壮丽景色。高黎贡山是界头一道最为壮观的风景线,2005年,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人文景观,被《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媒体评选为“云南最美的地方”。走进其中,就走进了山环水映的巨幅长轴画卷之中,这里有芳草如茵、巨木参天的热带雨林,有万紫千红的杜鹃花海,有清风送爽的茂林修竹,雪压枝条的尖尖冷杉。. |
曲石镇 |
曲石因石头弯曲成柱状而得名,位于腾冲县城北部,高黎贡山西坡,座落在龙川江上游两条小江的交汇处,总面积为 385 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 30 公里。全乡辖 17 个村 220 个村小组,有 8943 户,42000人,其中非农人口 1235 人,有耕地 59903 亩(土地祥查是 11 万亩)。 曲石乡最高海拔3586.5m(高黎贡山雪山顶),最低海拔1300m(龙川江上游小江口),平均海拔在1500m,年平均气温15℃,有霜期1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特殊的环境和适宜的气候,加上平坦肥沃的黑土地,特别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我乡一直是市、县的烤烟、粮食、油菜和亚麻的主产区。一、腾冲的“粮仓”。曲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适宜的气候特别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全县粮食、油菜和烤烟的主产区之一, 2004年粮食总产达2389 万公斤,同比增147万公斤,增6.6%;油菜种植面积26000亩,总产351万公斤,同比增36万公斤,增11%。,号称腾冲的“粮仓”。历年来我乡为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双控”、“两提高”等各项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建机制、突科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2004年烤烟生产在各项科技措施的落实、病虫害的统防统治、烟叶质量的提升、平均斤价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烟叶总产160.06万公斤;平均斤价为10.74元,同比增2.34元;实现烟农收入达1652万元,较去年增229万元,财政收入同比增22余万元。亚麻生产。亚麻是一种新兴产业,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乡积极推进亚麻产业化发展, 2004年我乡种植亚麻3000亩,总产118.4万公斤,实现产值130万元。二、矿产之乡。曲石方圆 385 平方公里,全身是宝,磁铁矿、铅锌矿、金矿、铜矿、石灰石、粘土、火山石、白银石、花岗岩等 20 余种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储量达1000多万吨的磁铁矿四川德胜钢铁公司已勘探结束,正在筹备建设选矿厂。另外铅锌矿选矿厂也投入生产,石灰石、优质火山石和白银石也正在进行招商引资。 三、能源的大乡。我乡水能资源较为丰富,龙川江水系水能蕴藏量30 多万千瓦,可开发水电 25多万千瓦,现保山天和公司正准备在我乡辖区内的龙川江上投资1亿元人民币建设装机容量达2.4万千瓦的一级发电站。四、腾冲旅游的好去处。. |
明光镇 |
明光镇位于腾北边陲,处在东经98°33′ ,北纬25°30′ 的经纬线上。东西相间12.8千米,南北相距54.4千米,全乡国土面积698平方公里。明光乡东与界头乡接壤,南与固东镇相连,西接滇滩镇,北与邻国缅甸相毗邻。国境线长54.38千米,有六号、正七号、中七号、副七号、八号、九号界碑及五条重要的边贸通道,是我县的三个口岸乡镇之一,也是祖国西南门户中的一个边陲重镇。明光乡辖9个村委会,17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所在地位于顺龙村小辛街,距县城60千米。2003年末全乡总人口36635人,其中少数民族2426人。耕地面积60471亩,其中:水田32628亩,旱地27843亩,200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538元。. |
中和镇 |
转口贸易加工基地-----中和中和镇明、清时名缅箐,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乡政府驻地新街村距县城15公里,辖区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40公里,面积 389平方公里,地处东经98°14′30″--98°28′30″,北纬24°55′--25°11′之间,乡内最高海拔2614米,最低海拔1315米,年降雨量为1491毫米,年平均气温17°C,属印度洋季风湿润性气候。东与侨乡和顺、腾越镇接壤,南连民族乡荷花,西与德宏州梁河、盈江县毗邻,北通国家级口岸猴桥镇。腾密公路(史迪威公路)、腾梁公路两条国际大通道穿境而过。全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162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36541人,乡内居住有傈僳、傣、回、阿昌等多种少数民族。2004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1785万元,财政总收入520.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3元。三大优势资源优势:中和乡是农业大乡,有耕地面积2865公顷,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58883亩,产量达1408.2万公斤,居全市16位,全县5位;油菜种植22350亩,产量达190.7万公斤,居全市3位;蔬菜种植11300亩,产量达2028万公斤,居全市2位。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人工驯化栽培成功了药用兼食用菌——白参菌,该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中和乡境内林业资源丰富,森林履盖率达58%,林地面积4666.39公顷,活立木蓄积量793506立方,主要树种有秃杉、文山杉、西南桦、云南松、楸木等,人工秃杉林达1751.9公顷,是全省最大的珍稀秃杉林基地之一。经济林木主要有银杏、核桃、板栗等,位于新街村的两千亩速生丰产银杏基地和中营村万亩梅园规模较大。中和乡矿产资源丰富,有金属矿锡、钨、铁、钽、金等和非金属矿石灰石、火山石、山沙,河沙、粘土等。区位优势:中和乡是通往猴桥国家一级口岸的必经之地,距口岸20公里,距县城15公里,随着腾梁、腾密两条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和腾盏公路的开通,槟榔江输变电线路的架设,中和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交通、电力和区位优势。中和已成为越来越多商家选择投资办厂的宝地,腾冲县省级个体经济实验区跨于中和乡境内,目前在中和乡境内工业园区已投产的企业有3户,2004年总产值6748.7万元,实现税收971.91万元,依托工业园区,中和乡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截止目前乡内有企业377户。. |
芒棒镇 |
芒棒镇位于腾冲县城东南部,高黎贡山北麓,龙川江两岸的河谷地带,东临保山市潞江乡,南与五合相连,西同腾越镇接壤,北与北海、曲石两乡毗邻,属腾冲东大门。世界-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是全乡东部的天然屏障。龙川江由北向南从中流过,把全乡分为东西两部份。全乡国土面积300.9平方公里,其中保护区面积54.4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河谷,最高海拔3374.3米,最低海拔1200米,高海拔与低纬度相结合的特点,带来了立体气候的明显性和植物分布的差异性。年平均气温16.5度,年降雨量1450毫米至1800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6—10月,约占年降雨量的80%。水资源丰富,甘露寺水库的存在成为灌溉的保障,龙川江流经辖区20公里,适宜电力开发。芒棒是典型的立体农业乡,主产水稻、玉米、茶叶、油菜、甘蔗、核桃、烤烟、草果、香果。主要矿产有露天煤层、硅藻土、高岑土和铀矿,三岔沟煤厂是全县唯一具有合法开采权的煤矿。芒棒乡辖17个村民委员会,221个村民小组,到2005年末全乡总户数9746户,人口42247人,农业户数9442户,其中农业人口40881人,非农业人口1492人,人口密度为140人/平方公里,江东岸有6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2447户,10578人,江西岸有11个村民委员会,167个村民小组,7163户,31465人, 全乡耕地面积33735亩,其中水田19964亩,旱地13771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全乡森林面积2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 %,人均有林地7.16 亩。二、极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芒棒历史上是0区的政治、文化中心,现在的芒棒在2005年6月前分为芒棒、上营两乡,6月因税改合并。芒棒历史上是腾冲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腾冲东南部的交通要道。早在数千年前,中原商贾就是沿这条古丝绸之路自永昌,翻越高黎贡山,过芒棒经腾冲到缅甸、泰国乃至印度再转至西亚各国。数千年的文化碰撞与交流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 |
荷花镇 |
荷花镇位于腾冲县西南部,东接清水乡,西北与中和乡相连,东北临和顺镇,南端与德宏州梁河县曩宋乡接壤地处东经 98°30′,北纬25°01′,平均海拔1350米,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委员会;43个自然村;96个村民小组,属腾冲的四关古道之一。 荷花总体气候为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 17.1℃;平均风速3.5米/秒,平均降雨量1463.9毫米,日照充裕,干湿季分明,四季不明显,南部河谷地带呈亚热带气候,高山地带呈温凉气候。荷花是典型的农业乡,人民群众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可种植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小麦、甘蔗、冬早蔬菜、包谷、柑桔、香蕉、菠萝、芒果、草莓、山药.豌豆、松林、杉木、阔叶林及皂荚、银杏、核桃、板栗等。2004年末耕地总面积为26770亩,其中水田13956亩,旱地12814亩,有林地面积11万亩,实现林业社会总产值359万元。 荷花是腾冲目前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2004年末共有6790户、27033人,其中少数民族7271人,占总人口的26.89%,傣族5106人、佤族1601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8.88%、5.9%。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羡多、民团、汪李三个村委会和甘蔗寨、黄土坡两个自然村,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傣族大多居住在坝区,主要集中在羡多、永乐、坝派、曩烟等;佤族多数居住在半山半坝区,主要集中在甘蔗寨、汪家寨、勐洪等;傈僳族共有68人,主要集中在龙拱山。各民族相处团结、互助、和睦,共同为荷花经济社会发展做着不懈努力。1999年11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荷花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荣誉称号。 荷花以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吸引着乡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坝派出水洞情、水、山为一体,风景秀丽,清凉怡人,出水流量 4.5立方米/秒,四季水温水量稳定,排居腾冲地下泉之首,其水清澈如镜,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羡多人鸟交融的“白鹭之家”,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蓬莱之景。热水塘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最高水温98.7℃,天然热流量3.71千卡/秒,是治疗关节炎、皮肤病、沐浴的良好水源。除此之外,还有诱人的民族民间文化,如民间绘画(农民画)、佤族清戏、傣戏、花灯、武术、傣族织锦、刺绣、玉雕等民族民间艺术和傣族泼水节等五彩缤纷的民族民间节日。清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属全国珍稀剧种之一。. |
马站乡 |
马站乡是1984年3月在体制改革中组建的新乡,位于腾冲县城北部,东连曲石,南接北海、小西,西与中和、猴桥相连,北邻固东。乡政府驻地马站街,距县城23公里,腾固路以及新修的腾板路从境内通过,是通往滇潍、自治两个边境口岸的咽喉要道,也是我县北部片区的“门户”。境内海拔1870米,年平均气温14。C,有霜期132天,年平均降雨量1700毫米,年日照1646小时,平均日照4.5小时。全乡国土面积119.03平方公里,50%以上为火山熔岩地貌,辖8个村民委员会,123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有人口5946户,共2649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78元,同比增9.3%。2004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104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农业产值4746万元,比上年增长4.5%,工业产值3554万元,增26.9%;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18.1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8万元,同比分别增15%和18%。自然区位得天独厚马站历史悠久,顾名思义,马站就是运输马帮歇脚的站口,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在祖国境内的最后一站就在腾冲,而驮运丝绸的马帮翻越高黎贡山,经向阳桥从曲石进入马站。那时的马站市场活跃,生意兴隆,当地百姓以从事交易活动为主,民众丰衣足食,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科技在这里形成了腾冲早期文化、经济发达的重地。旅游探险资源世界一绝马站旅游资源丰富,风光奇特,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盖世绝伦。印度洋板块的特殊结构加上地球的内应力,形成了气势雄伟的横断山系,孕育了祖国西南境内的第四纪新生代火山形成的黑空山、大空山和小空山等三座火山呈三足鼎立之状,四周几十公里在火山锥达九十多座,其中马站火山群保存最完整,形态最壮观,最具科考和观赏价值,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腾冲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火山喷发的熔岩已被充满生机的绿色所掩盖。火山爆发和剧烈的地壳运动,塑造了“中国之最”的自然奇观:火山口、火山湖、柱状节理、火山岩洞……在蓝天的映衬下,蔚为壮观,春天白色杜鹃灿烂如雪,秋天云雾似玉带缠绕,令游人叹为观止。. |
北海乡 |
一、区域概况北海乡(原名打苴乡)位于腾冲县城东北部,经纬度为:北纬25°1′—25°10′,东经98°31′—98°40′。地处大盈江水系源头,龙川江西岸,笼苁山东侧,东邻芒棒,西毗马站,南接小西,北连曲石,属腾冲县中部高山地区。全乡呈不规则正方形,国土面积187平方公里,东西宽和南北长均为15.6公里。境内山多坝少,多为河流峡谷地带,最高海拔戴家山风口2335米,最低海拔竹坝村江边1526米,年平均气温14℃,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3℃,有霜期110天,年平均降雨量1740毫米,年平均日照2153小时。乡政府驻新乐村,距县城10公里。二、行政区划全乡辖花园、打苴、双坡、竹坝、新乐、下村、盈河、富裕、双海九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110个村民小组。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22434人,其中少数民族198人,有新乐、打苴、富裕、盈河、双海五个集市。全年财政收入176.9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0.1万元。农业总产值3296万元,工业总产值415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6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8元。主要产业有:旅游、林业、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草果、美洲大蠊、石斛等)。四、旅游资源状况乡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存,主要有北海湿地、北海温泉、樱花谷生态旅游区、青海湖、罗窝田水库、燃灯寺、三奇寺、邓氏旧址(腾冲富家“东董西董、南刘北邓”,北邓邓体和先生的故居)。北海湿地:北海湿地位于腾冲县城西北16公里处的双海村境内,是1994年12月国家首批公布的全国三十三处国家重点保护湿地之一,是西南唯一的典型的高原火山熔岩堰塞湖沼泽湿地,水面高程1731米,平均深6米,以“浮毯型”草排沼泽为特色,在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观赏旅游价值。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环境,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是众多水生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和繁殖场所,是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其独特的高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科考研究价值和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价值。北海温泉:地处新乐村与盈河村澡塘村民小组结合部,离县城10公里,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茂密,自然风光独特,空气温馨宜人,是继热海之后的又一个热点旅游区。日出热水量1100立方米(自然涌出),水温高达55℃。经勘探,最高出水量可达4000立方米,最高水温可达75℃,以水质良好、疗效独特而著称。. |
清水乡 |
这里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这里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这里有最迷人的茶园景观,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领导团结务实…… 一、地理位置 清水乡位于腾冲县中南部,距县城 12公里,属半山区,南与德宏州梁河县接壤,东北、西部分别与勐连、腾越、和顺、荷花四乡毗邻,辖六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 二、人口状况 2004年末,全乡有3788户,15346人,其中农业人口147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9‰,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是佤族)403人,占总人口数的2.66%。 三、全乡总面积及耕地面积 全乡国土面积 11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9278亩,其中:水田6402亩,旱地12128亩,250以上坡度面积748亩。 四、主要农作物及产量 清水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包谷、小麦、油菜、芭蕉芋。 2004年完成水稻种植面积6400亩,总产量2061吨;包谷6400亩,总产量1843吨;小麦2400亩,总产360吨;油菜7000亩,总产441吨。 五、农村经济收入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3082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3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47元。 六、财政收入及支出 200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96万元,增长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7万元,增长33.86%,全年财政总支出完成196万元,增长23.14%。 七、特色经济及优势资源 1、地热、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有国家4-热海风景旅游区,还有黄瓜菁地热温泉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前景广阔,还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这里的地热、温泉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居全国之冠,而且品质极高,类型多样,具有很高的观赏、科考及疗养价值。此外还有忠孝寺古刹、平安寺古刹、南丝绸古道的重要驿站镇邑关等众多名胜古迹。 2、茶业产业:全乡共有茶园6240亩,其中3000亩连片的生态茶园掩映在葱郁的山林之中,风景如画,清新秀美,并且获得国家农业部双-有机生态茶园认证,茶叶品质得到较大提高。2003年引进清凉山茶厂有限公司,加大茶园管理和投入,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
五合乡 |
一、地理状况五合乡位于腾冲南部,东靠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与保山市接壤(新保腾路过境线25公里,是腾冲的东大门),南与龙陵县龙江乡和腾冲县团田乡、蒲川乡相接,东连腾越镇,北与芒棒乡相邻。龙川江从北向南贯穿全乡,形成两山高,中间低的河谷地貌。乡内海拔1200米-2200米,呈典型的立体气候,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全乡年均气温16.5℃,最高温度为36℃,最低为3℃;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雨季集中在6—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二、基本情况全乡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214个自然村,龙川江把全乡分为江东和江西两大区域,江东片区5个村民小组,江西片区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837户,总人口33019 人。乡内居住着13个民族,其中较多的少数民族为傣族2773人,傈僳族171人,回族45人。联盟村是傣族聚集的民族村,有傣族2606人,是保存、弘扬、开发龙江傣家文化较好的地区。交通:保腾公路及上柏路成为全乡交通网络的主体。全乡现有四级公路8条,即城子门—三甲街、三甲街—腾龙路K52公里处,囊烈河—三甲街、糖厂—教办、腊勐—三甲街、龙安桥—整顶、龙江桥—坡脚坝、腾保路K39+800—金塘,其通车里程为56.7公里。其次有等外公路71.8公里和大量的村社道路。水利:龙川江从北向南穿乡而过,成为我乡重要水资源。全乡现有季节性小河流15条,小二型水库4座,24个小库塘,灌溉沟渠77条。全乡水资源量偏少,四座“小二型”水库均属病险水库,24个小库塘有近一半已损坏,77条沟渠中除老凹田大沟、晚岭坝中沟、帕连沟等小部分沟渠得以修建外,其他绝大部分是土沟、土坝,造成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而且全乡的自来水普及率不高,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9233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9%。集镇 :以国家实施小集镇拉动战略为契机,以保腾公路为依托,沿保腾路建立了城子门集镇、佟家庄集镇、整顶山庄街三个集镇,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五合乡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乡人民艰苦奋斗,抢抓机遇,使我乡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
新华乡 |
新华位于腾冲南部,距离县城56公里,东与蒲川相邻,南与龙陵县河头乡隔江相望,西部和北部与梁河县小厂、平山乡接壤。全乡国土面积122平方公里,东西宽11.5公里,南北长16公里。新华地形地貌因其四周群山环抱,形似灶上的铁锅,又名“小蒲窝”。新华地质构造复杂,坐落在著名的新生带火山区,境内多山,山脉多为南北走向,将全境分割成南北走向的山间盆地、河谷。坝区占全乡总面积的4%,山区和半山区占96%,全乡海拔高差大,最低海拔930米,速庆是腾冲境内海拔最低的地方,最高海拔2250米,境内立体气候突出。乡政府所在地为新华集镇中心,地理坐标东经24o45′,北纬98o48′,平均海拔1290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由于高黎贡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及受孟加拉弯暖气流的影响,新华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多湿气候,具有明显的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7oC,年降雨量1797.8毫米,年日照数2281小时,无霜期309天,由于海拔高差大,形成具有地热河谷热区气候又有温凉带气候的立体气候。全乡共辖11个行政村88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16302人,其中:汉族人口:14628 人,少数民族人口1674 人,新华世居民族有阿昌族、傣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阿昌族是云南7个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我乡除汉族之外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华梅子坪民族村、中心大坡、新山八角、黄叶林等自然村,2004年底,共有阿昌族1055 人,阿昌族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阿露窝乐节”,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现在,乡政府已成立领导小组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并不断的进行提升和完善,使之成为我乡“兴边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带动新华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新华山多地广林茂,境内资源丰富。其中:森林有林面积7228.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2.8%,居全县第二,是我县秃衫、西南桦等优质木材的生产基地;矿产资源有:硅矿、金矿和煤矿,目前,正在进行开采的有硅矿,硅矿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开采价值;地热资源:太和硝塘、速庆两处温泉地表温度高达97oC ,属全县第二大热泉,是人们疗养,休闲最好地方,在那里,你不但可以感受到农家人快乐,还可以品尝到优质的水果、天然的蔬菜,聆听阿昌族男女休闲娱乐时嘹亮的山歌,让人留恋往返。. |
蒲川乡 |
踏上这片好客的土地,会被这里淳朴的民风感染;走进这片茶国土地,会被这里四处飘溢的茶香感染,这便是蒲川——绿色的家园。“风光秀丽清凉山,茶叶飘香泉潺潺,新秀眉绿冠腾越,清凉磨锅出蒲川。”蒲川的名声随着茶叶散发的香味而名扬省内外,茶叶也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看那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茶园,你会觉得自己身不由己地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王国,到处都是绿色衍生的精灵,透出让人无法抗拒的力量。蒲川乡位于腾冲县南部,距腾冲县城56公里,辖区面积179.43平方米,东邻团田乡,南与龙陵县河头乡隔江相望,西与新华乡相连,北与五合、梁河县平山乡接壤,辖12个村民委员会,132个村民小组,168个自然村,2004年末,全乡有农户6329户,人口26591人,其中:少数民族2641人,占人口总数的9.9%,阿昌族375人,占人口总数1.4%,劳动力15893人。乡内最高海拔1875米,最低海拔970米,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全年有霜期56天。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7995亩,其中水田9465亩,旱地8530亩,人均占有耕地0.65亩。200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为10214吨,人均生产粮食384公斤,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乡。蒲川乡历届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按照“粮食稳乡,茶叶强乡,蓄牧富乡,科技兴乡”的发展思路,团结全乡各族人民,解放思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可喜成绩。2004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175.51万元,完成财政总支出306.24万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275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3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元,年末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2743万元,贷款余额2580万元。茶叶是蒲川乡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命产业。蒲川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茶叶产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树立“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茶叶品质”的科学发展观。通过资金、政策、技术的扶持,使蒲川茶叶走出了自给自足,满足自身常求的家庭式生产模式,实现了从小规模自产自销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从单纯追求“产量到求效益求质量”、“创品牌”转变,从家庭手工作坊式加工到以“清凉山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企业的机械化加工转变,从要农民种茶到农民要种茶的转变,全乡茶叶种植、管理、加工水平稳步提高,蒲川茶以“味香、汤清、形美”远销省内外,茶叶生产的综合效益明显。. |
团田乡 |
团田乡地处腾冲县南部,离县城58公里。国土面积97.5平方公里,东、南面沿龙川江与龙陵县相邻,西及西北与腾冲县蒲川乡接壤,北与腾冲县五合乡相连,境内省道腾龙公路穿境而过18KM,是腾冲通往龙陵、德宏的南大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狭长,最低海拔1010米,最高海拔2020米,东西宽5.8km,南北长16.4km,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为1447cm,立体气候显著,是龙川江沿岸较为突出的低热河谷区。全乡耕地面积14305亩(习惯面积),其中水田7364亩;旱地6941亩;林地面积52446亩;森林覆盖率达52%;粮食作物以水稻、包谷、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茶叶、甘蔗、油菜、水柑果为主,其中茶叶面积达15000亩,是腾冲县的三大茶乡之一。境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要有铀、铜、铁、铅锌、硅藻土、石材、石灰石等,主要河流有户弄河、囊箐河、曼撬河,全长30余km,流入龙川江,龙川江沿境顺流20余km,目前投资6.4亿人民币,装机容量12万kw的腊寨水电站已经正式开工建设,投资8.3亿人民币装机容量达10.5万kw的腾龙桥水电站,已经完成开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将于2005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是个民族杂居的乡,分别聚居着汉、傣、佤、回、傈僳等9种民族,2004年全乡总人口18363人。实现生产总值5668万元,乡级财政收入10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02元。2005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6890万元,同比增8 %;实现粮食总产876万公斤,同比增1 %;实现乡级财政总收入113万元,同比增10.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7.2万元,同比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37元左右,达1400元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依托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清凉山茶叶集团及相关茶叶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巩固、提升茶叶生命产业。依托飞龙集团恒丰矿业公司,进一步加快帕允铅锌矿开发力度,努力把矿业培植成为我乡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龙江流域水利资源开发的机遇,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乡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