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桥村是凯里市西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之一,年接待来容量达4560人次,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万潮镇东部,距凯里市中心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接龙场镇瓦窑村,南临炉坪村,西临万潮村,北接炉山镇平初村,有炉榕公路及万潮河贯穿全村约4公里,海拔950米,最低750米。
村辖有12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457户,1852人,村内苗族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96%,耕地面积1623亩,其中田1194亩,土429亩,山林2037亩,公山200亩,退耕还林689.6亩,天然保护工程480亩,年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人均年收入3800元。村设有办公楼,设有党员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少年之家、卫生室等,完小一所,儿童入学率99%,全村各寨都通路、通水、通电,境内有煤、铝钒土、铁矿等,共有党员51名。
劳动桥村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有爬坡节,设有斗牛、斗鸡、篮球等活动。2010年列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01106 | 556000 | -- | 查看 劳动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格河村 |
格河村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万潮镇东南部,距凯里市中心26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海拔1200米,最低530米。村有8自然寨、15个村民小组、403户,1820人,村内以苗、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95%。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其中田620亩,土580亩。人均纯收入1400元。村设有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少年之家、卫生室等。各寨(组)通公路,通水,通电,境内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养殖,格河村主要出产西瓜、蔬菜等农副产品。全村现有党员48名。 |
老鸦山村 |
老鸦山村位于万潮镇中部海拔1300余米的老鸦山南麓的高深山区,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东与马田村、垛上村相连,南邻凯里开发区同兴村,西连荷花村、笔架村,北接万潮村,辖区有5个自然寨,苗、汉民族聚居,190余户、79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2.3%,耕地面积510亩,其中田270亩。北从万潮集镇、南从马田村开通乡村公路到村,5个自然寨均通乡村公路,安装自流饮用水到户,使用国家电网的电能,开通移动电活。村里在大窝凼自然寨设有初级小学,在小学旁建有村两委办公室、计报务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境内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47.9%。境内有石灰石等矿产资源。 境内民族节日有农历二月二、四月八、清明节、端午节(小端午五月初五、大端午五月十五)、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农历十二月三十过大年、正月十五过小年)、正月初二到初五芦笙节(该节演变说明)。境内苗族服饰靓丽。服装是用单件绣品(称苗绣)手工缝制,经多次松柏枝叶熏锤(锤是木制的)而成;饰品为银制,有头饰、胸饰、腰饰、手饰。重大节日,苗族妇女才穿上,称为苗族盛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经济作物有蔬菜、水果,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养猪出售,主要经济收入基本靠外出务工所得。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全村各自然寨人行道均己硬化,新建住房向庭院化方向发展,栽花植草、院坝硬化,美化绿化环境己成趋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盐井村 |
盐井村位于万潮镇的东大门,距凯里市中心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接西门街道的龙头村,南邻鸭塘镇,西与格河村相邻,北与龙场镇箐口村相连,全村共有3个自然寨,11个自然小组,305户,总人口1297人,村内有苗族、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95%,耕地面积1806亩,其中田:803亩,土:1003亩,山林:2350亩,退耕还林890亩。常年粮食总收入:1086吨。经济主要来源是种葡萄、杨梅、蔬菜,人均年收入2560元。村设有办公楼、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全村共有党员55人。 |
大山村 |
大山村位于凯里市万潮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凯里市区27公里,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125户,542人。耕地面积500亩,其中田192亩,土308亩,人均年收入800元。村内以苗、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95%,共有20名党员。村设有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少年之家、卫生室等。各寨(组)通公路,通水,通电,境内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养殖,大山村主要出产李子果,但产量甚少,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滞后贫困村。 |
新庄村 |
新庄村位于万潮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全村有六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216户920人,耕地面积740亩。村组干部18人,党员33人,支委3人。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兼顾发展养殖业及食品加工业,全村村民年均纯收入2250元。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始终按照“五好”村党支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民主生活会、首问责任制、财务管理、轮流值班、重大事项集体决定等制度,保证了新庄村的各种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 村党支部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农技培训等手段,引导村民学习先进的蔬菜、果树、养殖技术。目前蔬菜及种(养)植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村有办公楼设有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全村各寨都通路、通水、通电。 |
小堡村 |
小堡村位于万潮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分为九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524.8亩,农户192户,人口823人,其中妇女398人,党员48名。目前,全村农民年均纯收入达2650元,年人均粮食为450公斤。村支部认真开展以党课教育、远程教育、谈心活动等形式为主的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参加,党员参加率保持在80%以上。小堡村支部利用远程教育、农技培训等手段,引导村民学习先进的蔬菜栽培技术。村两委结合小堡村实际,针对村民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效益低的情况,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积极组织广大村民开展农科技培训,力争使每户农户中至少有1人较熟练地掌握1至2门实用生产技术。让一部分有条件的村民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小堡村党支部始终按照“五好”村党支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严格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狠抓农业生产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小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村民收入不断提高,乡风民风日益文明,充分发挥了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积极贡献。 |
笔架村 |
笔架村位于万潮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距凯里市中心28公里,海拔720米,全村耕地总面积845亩。村辖6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1001人,村内有苗族、汉族杂居,基本上各占一半,常年粮食总产量248吨。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产品和烤烟收入为主,年人均占有粮食248公斤,年人均收入1100元,村设有办公楼、党员活动室、文化,全村共有党员36名。 |
万潮村 |
万潮村位于凯里市万潮镇区集镇,距市区18公里,虎炉公路越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384户,1652人,1431亩耕地,人均年收入1050元。村内以苗、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90%,共有71名党员。村设有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少年之家、卫生室等。各寨(组)通公路,通水,通电,境内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养殖,万潮村主要出产葡萄、西瓜、蔬菜。近几年来,万潮村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
马田村 |
马田村位于黔东南凯里市万潮镇的北部,距凯里城区15公里。村辖有4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312户,1215人,村内苗族、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80%。耕地面积1893亩,其中田1014亩,土879亩。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产品生产为主,人均年收入2050元。村有办公楼设有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全村各寨都通路、通水、通电。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36人,其中女党4人,35岁以下党员4人,60岁以上党员12人。 |
垛上村 |
垛上村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万潮镇东南面,距凯里市中心17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有凯炉公路穿越而过,分岔路穿寨而过。海拔1100米,最低680米。村有5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286户,1204人。村内以苗、汉族杂居,其中苗族认可占70%,耕地面积803亩,其中田638亩,土165亩。山村288亩,公山16亩,退耕还林150亩,常年粮食总产量300吨,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人均纯收入2300元。 村设有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少年之家、卫生室等。各寨(组)通公路,通水,通电,境内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养殖,垛上村主要出产葡萄、西瓜、蔬菜。垛上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4名。 垛上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七、八有热闹,节日活动有斗牛、赛马、拔河、赛跑、苗歌对赛等活动。 |
劳动桥村 |
劳动桥村是凯里市西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之一,年接待来容量达4560人次,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万潮镇东部,距凯里市中心15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接龙场镇瓦窑村,南临炉坪村,西临万潮村,北接炉山镇平初村,有炉榕公路及万潮河贯穿全村约4公里,海拔950米,最低750米。 村辖有12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457户,1852人,村内苗族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96%,耕地面积1623亩,其中田1194亩,土429亩,山林2037亩,公山200亩,退耕还林689.6亩,天然保护工程480亩,年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人均年收入3800元。村设有办公楼,设有党员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少年之家、卫生室等,完小一所,儿童入学率99%,全村各寨都通路、通水、通电,境内有煤、铝钒土、铁矿等,共有党员51名。 劳动桥村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有爬坡节,设有斗牛、斗鸡、篮球等活动。2010年列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村。 |
荷花村 |
荷花村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万潮镇西南面,距凯里市中心24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有万潮老巷桥至荷花村柏油公路穿越而过,分岔路穿寨而过。村有5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303户,1247人。村内以苗、汉族杂居,其中苗族认可占85%,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343.85亩,其中田625.5亩,土718.35亩。山林450亩,退耕还林450亩,常年粮食总产量432.5吨,年人均占有粮食420公斤,人均纯收入1550元。村设有活动室、科普文化室、少年之家、卫生室等,完小一所,入学率达99%,各寨(组)通公路,通水,通电,境内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养殖,荷花村主要出产烤烟、葡萄、蔬菜。荷花党支部现有党员37名。 |
炉坪村 |
炉坪村位于万潮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全村有6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共181户,678人,村内苗族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85%。耕地面积1382亩。其中田49%,土89%,山林2351亩。村组干部12人,党员46人,支委3人。 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全村村民年均纯收入1500元。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始终按照“五好”村党支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民主生活会、首问责任制、财务管理、轮流值班、重大事项集体决定等制度,保证了炉坪村的各种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村党支部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农技培训等手段,引导村民学习先进的蔬菜、果树、养殖技术。目前蔬菜及种(养)植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村有办公楼设有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小学一所,儿童入学率100%,全村各寨都通路、通水、通电。 |
香炉山村 |
香炉山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万潮镇东南方向,在市级文物保护区——香炉山脚下。距凯里市中心1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海拔1120米,最低830米,全村行政区面积6326亩,村辖9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234户,共有人口1186人。村内苗族、汉族杂居,其中苗族人口占91%。 全村耕地面积675亩,其中田422亩,土253亩。公山26亩,退耕还林565亩。常年粮食总产量309吨,年人均占有粮食364公斤,人均纯收入2450元。村设有办公楼,设有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计生室等。全村各寨都通路,通水,通电。境内没有什么矿产资源,主要经济来源是靠种养殖,香炉山村主要出产:杨梅、葡萄、莲藕、樱桃、蔬菜,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共有党员38名。 香炉山被凯里市列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是香炉山爬坡节,节目活动中有斗牛、赛马、拔河、爬山、赛跑、斗鸟、苗歌对唱等活动。 |
大坝村 |
大坝村位于万潮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有7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共193户828人,耕地面积518.1亩。村组干部15人,党员56人,支委3人。 全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全村村民年均纯收入1360元。多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始终按照“五好”村党支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民主生活会、首问责任制、财务管理、轮流值班、重大事项集体决定等制度,保证了大坝村的各种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使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村党支部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农技培训等手段,引导村民学习先进的蔬菜、果树、养殖技术。 目前蔬菜及种(养)植已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村有办公楼设有党员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等,小学一所,儿童入学率100%,全村各寨都通路、通水、通电。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