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凯里市 >> 碧波镇 >> 大堡村

大堡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堡村简介

  大堡村位于碧波乡北部,是碧波乡较边远的贫困村,大堡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565户,2270人,共有党员53人。耕地面积2071.73亩(其中田1315.15亩,土756.58亩),其中贫困人口862人,年人均纯收入达2291元。村委距乡政府驻地分别为15公里,且仅有一条十分简易的便道经大堡连接东兴村。
  近年来,大堡村部分群众种植烤烟、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群众与外界联系少,丰富的农产品不能外运,经济效益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村民生活水平不高。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35200 557600 -- 查看 大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堡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堡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碧波村

  (一)地理位置。   碧波村位于碧波乡政府所在地,距麻江县城4.5公里,东临白秧坪村、南连五寨村,西交又诗村,北交朝阳村。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   (二)气候条件   碧波村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地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热量充足,全年无霜期271-301天,平均气温13.9℃-16.3℃。气候有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   (三)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碧波村属古生代寒武系,奥陶系下统。地质结构为背斜轴部、翼部及倾伏端,地层为中泥盆统石英砂岩。碧波村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贵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统属黔中山原。为西部中山的峰从沟谷。多为平台山和缓斜单面山。平均海拔900米,全村现有耕地3652.4亩,其中田2865.28亩,土787.12亩,现有林地4532亩。   2.水资源。碧波村内的河流主要有岩下河和虎场、筛子坝小溪。有大坪、黄秧坝水库,各蓄水量4万立方米以上。碧波村地属纯碳酸盐岩岩溶水区,含浅埋地下水,已查明有地下暗河,泉井出水点多处。全村地下泉水储量丰富,主要泉眼有8个。   3.矿产资源。碧波村重晶石矿产资源丰富,储量40万吨。   四、植被、物种。碧波村植物种类繁多,树种资源丰富,全镇有林地302公顷,森林覆盖率40%以上,主要以松、杉、杂木等用材林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烤烟、油菜籽等。   (四)历史沿革   碧波村为原虎场村和岩下村的合并村,合并后共划分六个村民小组(第一组含原虎场村的红光、一组、上街、下街、三角坡、半路寨村民组。第二组含原虎场村的老羊寨、大寨、蚂蝗上、蚂蝗下、茶叶上、茶叶下村民组。第三组含原虎场村的黄秧坝上、黄秧坝下、黄泥田、筛子坝等村民组。第四组含原岩下村的马旺、岩下下寨、姊妹岩村民组。第五组含原岩下村的清桥、中寨、上寨、坡顶村民组。第六组含原岩下村的羊界、新寨湾。村民组)。   (五)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条件。碧波村现辖6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878户,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村总人口3699人。其中,有农业人口3329人,占总人口的90%;非农业人口370人,占总人口的10%;全村18-45周岁劳动力人数1850人,占总人口的50%。碧波村居住着汉、苗、土家等9个民族,其中汉族占16%,土家族占19%,苗族占37%,其他民族占31%。碧波乡的教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工作良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女童入学率为99.8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普九”工作0达标。计划生育工作名列全区先进行列。村内共有中学1所,小学1所,在校学生1370人,其中中学生850人,小学生520人;有教职工112人。   2.经济条件。碧波乡碧波村位于麻江县北部,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是麻江县城重要的工业经济区。近年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上主要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及各种商贸服务与轻工业。“十一五”期间,随着碧波工业区的建设,碧波村的乡镇企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村共有大型重点企业8家,从事重晶石加工企业2家。各企业均在不断改造,扩大再生产,工业发展和工业增长态势良好。   

朝阳村

  朝阳村位于麻江县北部,南距麻江县城9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麻江火车站3公里。北靠杏山镇,西距贵新高等级公路5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寨,666户,总人口2852人,现有党员56人。森林覆盖面积20961.5亩,耕地面积2374.88亩,其中田1153.88亩,土1221亩,村所辖铁路线两条,湘黔铁路长2.4公里,株六复线2.47公里,年人均纯收入达2279元。   村民的粮食作物主要以优质水稻和杂交玉米为主,其次以油菜、烤烟、黑树莓、果园等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发展种植蓝莓1300亩。   朝阳村有丰富的煤矿藏资源、木材和400于亩的果园场作为朝阳村的经济支柱。相塘片区属老村的一类贫困村,位于碧波乡北部,南接甘溪村,北邻福泉市兴隆乡,东交新牌村,西连大堡村,全村总面积11.6平方公里。村委会距乡政府驻地7公里,距县城11.5公里。全村5个村民组179户746人(其中少数民族612人)。村内居住有苗、布依、汉、仫佬、畲等民族。有劳动力416人。有耕地面积989.78亩,其中田369.21亩,土616.57亩。25度以上坡耕地248亩,牧草面积70亩,荒山荒坡面积500亩。   全村组组通公路、通电,有民办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思想观念陈旧,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农村经济能力薄弱。加快朝阳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已成了朝阳村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0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塘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350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后,为朝阳村大力发展种养业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广阔空间。   

白秧坪村

  白秧坪村位于碧波乡东北角,地处三县(市)交界,属碧波乡一类贫困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021户,现有人口3869人,劳动力2067人,共有党员42人。耕地4285.05亩,人均纯收入2289元。白秧坪村水资源极为缺乏,特别是白秧坪村的偿班片区是原老村的一类贫困村,80%以上稻田属望天水田,村中大部分渠道未进行防渗处理,灌溉条件十分差。   全村只有一条公路与外界相连,各村民小组基本完成了农网改造。全村电视覆盖率只有75%。全村有2150人,1560头牲畜饮水困难。白秧坪村矿产资源主要是重晶石,储藏量约60万吨。   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思想观念陈旧,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农村经济能力薄弱。加快白秧坪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已成了白秧坪村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又诗村

  又诗村位于碧波乡西北面,距县城12公里,距碧波乡政府驻地和瓮福磷矿基地分别为8公里和18公里,交通较为闭塞。全村总面积4.53公里,辖22个村民小组,667户,2789人,其中劳动力1385人。全村耕地面积3842亩,其中田2160亩,土1642亩,年人均占有粮食365公斤,人均纯收入812元。   全村林地面积1188.64亩,全村有一条主渠道长6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213亩,乡村公路基本开通,全村各村民组已全部进行了农网改造,并通电话。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0%左右,人饮水较为困难,主要分布在虎场铺、山田两组。全村有1个村卫生室、文化室,由1所小学。   

王义村

  王义村位于碧波乡北部,地处高寒地区,属边远落后的二类贫困村,王义村交通闭塞,山道崎岖。由于交通落后,水资源缺乏,严重制约了王义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王义村人均粮食215公斤,人均纯收入2199元。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430户179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99人,劳动力1849人,党员37人。   耕地面积1818.29亩,其中田1076.3亩,土741.99亩,森林面积7540亩。王义村有丰富的重晶石和煤等矿产资源,经济作物中茶叶因是古代供品闻名于麻江。王义村发展种植茶叶50亩、金银花460亩,烤烟、玉米、养殖是王义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的龙至杏山镇两路口乡村公路是王义村主要的交通要道,也是王义村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路面窄小、崎岖,经大雨的不断冲刷,时有路基垮蹋现象的发生,给王义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使王义村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农户种植烤烟所需的农膜、化肥等物资得不到很好的供应,生产出的烟叶也只能通过肩挑背托的方式,行走6-7公里才到水山坡烟叶收购站交售,交通不便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严重滞约了王义村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留下了一块绊脚石,改建水山坡至的龙组的乡村公路已迫在眉睫。   

大堡村

  大堡村位于碧波乡北部,是碧波乡较边远的贫困村,大堡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565户,2270人,共有党员53人。耕地面积2071.73亩(其中田1315.15亩,土756.58亩),其中贫困人口862人,年人均纯收入达2291元。村委距乡政府驻地分别为15公里,且仅有一条十分简易的便道经大堡连接东兴村。   近年来,大堡村部分群众种植烤烟、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群众与外界联系少,丰富的农产品不能外运,经济效益差,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村民生活水平不高。   

五寨村

  五寨村位于碧波乡东部,距县城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凯麻高速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辖5个村民小组,668户,2767人,其中劳动力1342人,共有党员41人,是畲、苗等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全村耕地面积2549.31亩,其中田2117.93亩,土431.38亩。   五寨村村民60%以上以从事建筑业为主,每年务工收入成为五寨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的粮食作物主要以优质水稻和杂交玉米为主,其次以种植烤烟、反季节蔬菜、免耕洋芋等经济作物,2010年五寨村种植烤烟300余亩,作为种植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3711元。   

柿花村

  柿花村位于麻江县城东北部,距县城和乡政府驻地均仅2公里。总面积4.47平方千米,有6个村民组、758户、3107人,党员56名,女党员13名,外出流动党员5名,团员12名,后备干部5名。是贵州省“三新”(新农村、新农家、新农民)建设试点村,也是麻江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年来,柿花村狠抓党支部先进性建设,使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了新的提高,通过支部引路、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积极抢抓“三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的机遇,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大堡村特产大全




大堡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