芩花村位于旧州镇东面,全村共有465户,人口1849人,包括15个村民小组(上关组,下关组,蒿菜坪组,半坡组,瓦厂坪组,唐家湾组,牛昌坡组,风楿组,上芩花组,下芩花组,芩白组,滚龙坡组,元坪组,韩家榜组)和8个自然寨,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东抵冷水沟、南抵舞阳河、西抵勤坡村、北抵十万营)。自然寨占地直径3.2公里,耕地面积1070.42亩,平均人口0.57亩。岑花村距旧州镇7.5公里,这里的特色产品有:土鸭蛋、土鸡蛋、菜籽油和优质稻米,这里还有丰富的旅游和矿产资源:龙洞观光和石膏矿开采。岑花村气候温和、环境宜人、土地肥沃、适宜人居。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2101 | 556100 | -- | 查看 芩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乐源社区 |
旧州镇乐源社区在县委、县政府、旧州镇党委、政府关怀下,于2004年12月底成立。乐源社区位于旧州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县最大社区之一,由五街四巷一中心组成。本社区地属旧州镇城关,面积为1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北门街、东门街、西大街、等9条街道巷道。又有黄平至余庆、黄平至福泉、黄平至翁安三条公路穿过。社区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51名,居委会1个,成员5名,驻警务办公室1个,社区共有住户1185户,总人口2348人,有普通高级中学1所,小学校2所,幼儿园2所,医院2所。 |
舞阳社区 |
旧州镇舞阳社区位于旧州镇城区以西,离县城25公里,是舞阳河上游,有驻名的二战机场。社区面积为1平方公里,主要街道;西上街.福众街.老里坝大街.老里坝新城。主要院落;黑神庙.川祖庙.月台上.上码头.老里坝新街.城门洞.癞子湾.新西门街等院落。主要单位,车站.林业站.电站.三帮农场.军区农场.网吧二个,中学1所,小学9所[含村级完小].医院1所.幼儿院1所等单位。社区分为十二个居民小组,社区户数为1089户,人口2289人,中学生为2385人,教职工为136人,小学生为1139人[城区内,三小],教职工[城区内,三小]为89人.社区总户数为1089户,总人口为2289人。低保户147人,残疾人23人,流动人口89人,60岁以上的老人304人,其中百岁老人1人,16岁以下未成年人258人,社区现有干部6人,初中文化2人、高中文化2人、中专文化2人,社区主要开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劳动保障、卫生服条、关心下一代、残联、民政等方面的工作。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30名,其中退休党员17名,下岗失业党员6人,-党员4名,大学生未分配党员2名,在职党员4名,支部设有书记1人,支委2人。 |
老里坝村 |
老里坝村座落于旧州镇西南面,距镇行政经济中心0.2公里。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居住着385户,1291人。劳动人口994人,其中男劳动力670人,女劳动力621人,党员30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村现有耕地田860亩,土600亩,且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主产水稻.玉米.油菜.水果.。有加工业,个体运输业,个体建筑业(生产材料和修建),个体经营饮食业等多种经营促进老里坝村经济发展,便民利民服务工作,村三大干电话公示给群众,便于群众办事,有固定的公开拦,定期一季度不得少于一次公开内容,向群众公开村里大小事物,接受群众监督。 |
平西坝村 |
平西坝村基本概况 平西坝村座落于旧州镇西南面,舞阳湖出口处。距镇行政经济中心2.5公里。辖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十六个村民小组,居住着579户,2122人。劳动人口1359人,其中男劳动力706人,女劳动力653人,党员20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村现有耕地101.8亩,且土质肥沃,水源充足.主产水稻.玉米.油菜.水果.鱼类畜禽等多种生植物。便民利民服务工作,村三大干电话公示给群众,便于群众办事,有固定的公开拦,定期一季度不得少于一次公开内容,向群众公开村里大小事物,接受群众监督。 |
东门村 |
东门村位于旧州镇东南部,距黄平县城25公里,辖17个村民组,田土面积1631亩,林地面积16000多亩,全村有700户,共2304人。全村共有党员44名,6-15周岁未成年人有437人,7-15周岁儿童有702人,16-35周岁青壮年有786人,18-45周岁妇女有1122人,18至49岁育龄妇女有651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263人。 近几年,由于外出务工人增多,东门村的留守儿童有27名,空巢老人有25人。这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其中,苗族有621人、革家族4人、布依族2人、侗族6人。东门村东西相距5公里,风光秀丽,土地肥沃,是素有“鱼米之乡”旧州镇第一村。 |
勤坡村 |
勤坡村基本情况概况 勤坡村位于旧州镇北部,距旧州镇城区6公里,东邻本镇岑花、石牛两村,南与寨勇村相接,西界白水村和浪洞乡大巴村,北靠十万营大山,全村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4公里,全村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组(唐家屯、李家湾、毛仁坝、老英坡、码头、上岩、下岩、台上、古哨坝、上勤、下勤、周田坝、老英岩),11个自然寨,567户,2667人,居住着汉、苗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全村共有耕地面积约1985亩,其中田1224亩,土761亩。共有林地面积约3000亩,荒地1000余亩。全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前共有柑橘种植面积300余亩,茶叶种植面积200亩,肉用牛600余头,种植业和养殖业在勤坡村现已初具规模。 |
波洞村 |
波洞村坐落在距离旧州镇13公里处依托在美丽的舞阳湖畔风景区景内,东接美丽的舞阳湖风景区;南接么罗村;西邻瓮安县朱家山原始森林风景区;北接寨碧村;平均海拔110米、无霜期156—181天、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雨量520豪米、波洞村有13个村民小组。353户、农业人口1358人、苗、汉族杂居,党员有25人、其中女党员2人。总劳动力785人,现有耕地面积1340亩、田580亩、土760亩。人均耕地面积0.98亩、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人均收入1200元,森林6千余亩、村辖区覆盖面积13平方公里。村内平房、楼房林立,13个自然村已通上公路,户户通电话,家家有照明电,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10人,波洞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社会治安情况良好,村两委班子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积极抓好村级建设和发展。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次,活跃在养殖、建筑、加工等各个领域,为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草芦坪村 |
草芦坪村坐落在贵州省著名的旧州万亩粮田大坝西侧,村旁有且兰古国都—旧州古镇,有抗日战争时期留下来的飞机场,古镇—飞机场—朗洞森林温泉的旅游公路816县道直穿而过,是重要的形象窗口。全村有28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寨,1087户,3734人(其中少数民族1623人、劳动力2251人、外出劳动力1280人),200人以上连片村寨10个,100户以上1个;全村土地总面积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10亩(其中水田3418.5亩,旱地1291.5亩)。村的东南部及中部是粮田,西北部是山地和丘陵,有主要河流红梅河和德浪支流,水资源比较丰富,地处舞阳河上游,属洞庭湖水系,平均海拔675.0米,多属平坝,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211㎜,年平均气温15.7℃,降水充足,光照条件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种玉米、洋芋、油菜等。全村森林总面积5368亩。村内矿产资源有石膏矿,旅游资源有天然溶洞数个,最具典型的有冲三组的滴水岩风景点为代表,四周植被良好,适合旅游开发。 草芦坪村曾先后获得中央、省、州、县表彰40多个,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成为我省首批命名的小康示范村;2005年三月被授予“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2010年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6年、2007年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2008年被评为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 |
川心堡村 |
川心堡村位于旧州镇万亩大坝东北面,距镇政府约4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共306户,1302人,全部为农业人口,民族成分由汉族和苗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占98%,耕地面积共689亩(其中田462亩,土227亩)下辖排方、河坝、院子、花墙、马溪屯五个小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经济产业为果树种植,名特产品为早熟蜜橘,农业种植以脱毒马铃薯和油菜为主。 |
文峰村 |
文峰村位于旧州镇西南面,距旧州镇1公里,全村总面积为764亩,其中田634亩,土130亩,共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45户,总人口1518人,其中男798人,女720人,全村由5种民族组成,由汉,苗,侗,革,西5种。文峰村主要以种植、经商为主的经济来源。全村人均收入到1850元,人均粮食达400公斤,基本进入小康水平。 |
石板河村 |
石板河村概况 石板河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的西北部,东邻船坡村,西连浪洞乡,北接里洞村,南抵平溪镇,全村总面积为7.8平方千米,共划分为6个小组(尧上,从秧坳,竹林边,大坪红岩口,老罗坪)。村委会设在尧上组。 石板河村总人口887人,有苗,汉两种民族。其中苗族占有总人的48%,汉族占52%。。 石板河村的地形是梯级斜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海拔1500米,最低点海拔900米,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23C°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是一个居家避暑的好地方。 石板河村耕地面积为1020亩。其中田有710亩。土有410亩,林地有2000亩,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40%有国家一级植物红豆杉。 石板河村目前以发现有重金石,硅。重金石储存量很大,易开发,有待于开发。石板河村有一条小溪,水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小型水电站。 石板河村土地肥沃,气候好适应种植太子参。面前有很多的农户已经大面积种植,取得了很大的经济价值。 现在石板河村交通方便,每个小组都通了公路,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已经覆盖了全村,为石板河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白纸桥村 |
白纸桥村位于贵州省著名的旧州万亩大坝东部,村旁有且兰古国都—旧州古镇。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921户,322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00亩(其中水田2400亩,旱地1200亩)。村的北部及中部是粮田,东北部是山地和丘陵,有主要河流冷水河,水资源比较丰富,地处舞阳河上游,属洞庭湖水系,平均海拔675.0米,多属平坝,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211㎜,年平均气温15.7℃,降水充足,光照条件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玉米、洋芋、油菜。全村森林总面积1200多亩,其中生态林800多亩,经济林230多亩,宜林荒山5300多亩。 |
寨碧村 |
旧州镇寨碧村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舞阳河上游,距县城2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面积11.36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寨,30个村民小组,997户,354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27人,占总人数的69.3%,劳动力1980人,全村现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68名。耕地面积2089亩,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寨碧村是黔东南州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远程教育示范村、贵州省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以及贵州省民族村寨建设示范点。 改革开放30年来,寨碧村人靠党的富民政策,靠勤劳智慧,靠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村经济总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农村人均粮食和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截止2010年底,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7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95元,人均粮食达680公斤。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了10多万元的积累。村办公室安装了电脑和电话,几年来,寨碧村先后被各级党委和政府授予“全国先进经层党组织”、“全国法制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五号基层党组织”、“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州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及“全县五好党支部”等30多个荣誉称号。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旧州镇寨碧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自己,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开创了村级党组织创建学习的热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 |
寨勇村 |
寨勇村位于旧州镇北部,是全镇产粮村之一。全村共有毛荒、寨勇、麦地、杨柳树四个大自然寨,15个小组(杨柳树,上河坝,下河坝,甲石,麦地,碾坊边,扬上,扬下,中勇,毛荒,大院坝,学堂边,雕边,寨勇,棑方),526户,1938人。其中又移民136人,低保人口364人,贫困户169户。耕地面积为1167.63亩,林地面积为零。全村以种植水稻、荸荠、马铃薯、油菜、玉米为主。寨勇村具有种植荸荠的优越条件,当地群众有种植荸荠的经验和传统,全村很多人都种有荸荠,产出的荸荠汁甜、味好、产量高。寨勇村还具有种植枣树的优越自然条件,当地群众有种植庭院枣树的经验和传统,全村几乎家家院里都有枣树,产出的红枣汁甜,肉厚,产量高。闵菊兰家院里有100多棵枣树 |
白水寨村 |
白水寨村的基本情况 全村共有18个村民组,有学校一所,有农户718户,总人口2781人。其中男1396人、女1385人;少数民族人口1314人,苗族1271人;16岁以下未成年621人、16岁以上35以下的青年人977人、60岁以上273人,“五老”人员15人、往年常年外出务工262人。今年返乡农民223人,农民工回乡创业2人,村留守儿童91人。村总面积82平方公里,有田1848亩,土539亩,山林321亩,荒6200亩,湖泊水面20亩。 |
芩花村 |
芩花村位于旧州镇东面,全村共有465户,人口1849人,包括15个村民小组(上关组,下关组,蒿菜坪组,半坡组,瓦厂坪组,唐家湾组,牛昌坡组,风楿组,上芩花组,下芩花组,芩白组,滚龙坡组,元坪组,韩家榜组)和8个自然寨,村民居住比较分散(东抵冷水沟、南抵舞阳河、西抵勤坡村、北抵十万营)。自然寨占地直径3.2公里,耕地面积1070.42亩,平均人口0.57亩。岑花村距旧州镇7.5公里,这里的特色产品有:土鸭蛋、土鸡蛋、菜籽油和优质稻米,这里还有丰富的旅游和矿产资源:龙洞观光和石膏矿开采。岑花村气候温和、环境宜人、土地肥沃、适宜人居。 |
大碾房村 |
大碾房村位于旧州古镇西南面,距县城29公里,距旧州政府4公里。办公所在地:大碾房至洋码头移民区。自然条件:平均海拔680米,森林和坝区分布明显,村寨错落有致。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1210mm,年平均气温15.7度。降水充足,无霜期300天,平均日照时数1157小时,年积温4780度(3月28日–11月14日间隔232天)光照条件好,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全村总共有21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寨。835户、总人口3150人,其中:农业人口3120人非农业人口30人,由汉族苗族相组成,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0%汉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0%,村适龄劳动力1656人,占总人口的53%,农村劳动力总给量1567人,仅占劳动力供给总量的38%农村富余劳动人口达927人,占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的62%。 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7.5亩,其中水田1577.5亩,土400亩,森林面积6184亩,其中生态林5139亩,经济林260亩,宜林荒山785亩,现有森林覆盖率42.4%;土壤类型:以黄壤土,紫黑土,黑色石灰土为主。主要产业有马铃薯、香米、稻田养鱼:特产品:马铃薯和香米;资源:水资源(黑塘河从北面横穿而过,洋码头支连汇入回家级风景区舞阳湖)、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大碾房村在十二五发展口号“打造一个绿色、生态、文化、和谐大碾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