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龙湾村位于一碗水乡政府驻地东北部,东面、北面靠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南面邻本乡朗浒村和一碗水村,西连水淹塘村。村委会驻地位于东经107°53’36"、北纬27°6’58",距乡政府4.5公里。占地总面积12.4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有长龙湾、伍家坳、王家坝、大塘、毛狗洞、大冲、滥冲湾、董院、小寨村民小组。据1984年统计数字,全村有总人口213户、1060人,其中,汉族1044人,仫佬族16人。2010年有341户1546人,其中汉族1431人,苗族71人,亻革、侗、土家等族43人。主要姓氏有杨姓148人,周姓144人,张姓108人。有耕地面积1215亩,其中田503亩,土712亩。主产太子参、马铃薯,水稻、玉米、烤烟、楠竹、桑蚕等。
民国时与一碗水村合并为辅仁乡一保,1956年建新华初级社,1957年为新华高级社,1958年为新华大队,1981年更名为长龙湾大队,1985年撤大队改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生强,副书记:张忠贵;村委会主任:杨正忠;会计:曾庆付。
1、长龙湾:村驻地,1984年居汉族199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48人。寨中有小溪,由南向北流去,弯曲似长龙,
2、伍家坳:1984年居汉族80人,2010年有汉族130人。
3、王家坝:1984年居汉族83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38人。
4、大塘:1984年居汉族120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93人。昔寨前有河塘,
5、毛狗洞:1984年居汉族125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80人。
6、大冲:1984年居汉、仫佬二族139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170人。
7、滥冲湾:1984年居汉、仫佬二族119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194人。
8、董院:1984年居汉族111人,2010年有汉、革、苗等族147人。寨位冲头(方言称董院)。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2公里。
9、垴上:居汉族56人。
10、大坳坡:居汉族49人。
11、小寨:1984年居汉族129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246人。始居时寨小人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2203 | 556100 | -- | 查看 长龙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一碗水村 |
一碗水村街上塘边,有石如碗,碗底有清泉浸出,经常溢满,故称一碗水(今修塘淹没)。 一碗水村东面紧连本乡长龙湾村、朗浒村,南接代章村,西邻石坡村,北靠水淹塘村,属乌江-沅江流域分水岭丘陵地势。村委会驻地位于东经107°52’22"、北纬27°6’18"。全村总面积为8平方公里,1984年居住有汉族156户、743人(不包括乡政府机关),2010年统计,包括乡政府机关、大中专毕业生落户共有人口343户1179人,其中,汉族1051人,苗族103人,土家族15人,其他民族10人。主要姓氏有张姓120人,向姓102人,王姓92人。 建国前,一碗水村属辅仁乡一保。1955年建新农场、新农街两个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双龙高级社。1958年为双龙大队,1985年撤双龙大队改名为一碗水村。有耕地面积786.5亩,其中田397.5亩,土389亩,人均耕地0.86亩。林地2100亩。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太子参等。2010年初,村委会下辖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分别是:滥泥山寨(1村民小组)、街上和肖家院 寨(有2、3、4、5、6村民小组)、白沙井寨(7村民小组)、尖坡寨(8村民小组)。村内大旗山、营盘垴有古代军事营盘遗址,现乡政府驻地为民国天王庙、太公庙遗址。现任党支部书记:冯贤富;村委会主任:张世华;会计:张诗祥。 1、街上:乡政府、村委会驻地,1984年居汉族424人,2010年居汉族613人,苗族90人,其他民族21人。乡政府位于东侧,一碗水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西南0.5公里处。由于街上街道人口、房屋密集,2009年修建204省道油路时,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努力下,从寨西侧以同样标准另建环线2公里接白沙井油路。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进村道路104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 2、滥泥山:位于村驻地东偏南1.5公里处,1984年居汉族65人,2010年居住有汉族84人,苗族9人。寨位山上,雨天泥泞难走,故名。 3、肖家院:位于村驻地北偏东0.4公里处,1984年居汉族100人,2010年居汉族127人,苗族1人。204省道过境。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硬化进村道路780米。肖姓始居,故名。 4、白沙井:位于村驻地偏北东2公里处,1984年居汉族69人,2010年居汉族82人,苗、亻革、土家族共7人。204省道过境,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1.5公里,寨中有白沙水井,故名。 5、尖坡:位于村驻地偏北东1.5公里处,1984年居汉族85人,2010年居汉族127人,苗族3人。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路2.5公里,寨旁有尖坡,故名。 |
石坡村 |
石坡村位于一碗水乡西偏南5公里,东邻本乡一碗水村和代章村,西靠平溪镇长岭村,南连旧州镇船坡村和石板河村,北接水淹塘村,地高山多,少平地。村委会驻地中坝位于东经107°50’28"、北纬27°06’01"。全村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即12个自然村):有石坡、大仓边、中坝、七宝山、西阳、方家湾、白岩山、白猪河、毛家田、黄豆山、大田坎村民小组。据1984年统计,全村总人口为280户、1402人,其中,汉族1216人,苗族186人。2010年有420户1858人,其中汉族1546人,苗族276人,其他民族共36人。有耕地面积1401亩,其中田1201亩,土200亩。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太子参等。 民国时属辅仁乡八保,1955年,石坡村成立石坡、中坝、新发三个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石坡高级社。1958年为石坡大队。1974年1月1日由平溪公社划出隶“五七”公社,1985年撤大队复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潘兴才;村委会主任:张忠荣;会计:朱永义。 1、中坝:村驻地,1984年居汉苗二族92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09人。寨位坝中。 2、石坡:1984年居汉苗二族160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79人。 3、大仓边:1984年居汉苗二族74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95人。 4、西阳寨:1984年居汉族94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25人。原称“西洋寨”,相传早年何姓住此,家有八子,称霸一方,自称“西洋”,后衰败狼籍,人们又以西阳名寨,贬何姓夕阳西下之意。 5、大田坎:1984年居汉族90人,2010年有汉族156人。寨前有几坵大田,寨位坎上。 6、白家院:居汉苗二族54人,白姓始居。 7、七宝山:1984年居汉苗二族143人,2010年有苗、汉二族281人。寨旁有三座大山,人称“七宝山”,故名。明朝隆庆年间,刘明春捐田土数十亩建七宝山寺,几经兴废,于五十年代拆毁,现存乾隆四十二年建庙石碑一块。 8、方家湾:1984年居汉族131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56人。 9、白岩山:1984年居汉苗二族108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32人。 10、白猪河:1984年居汉族147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216人。寨前有一河沟,寨北有一石形如猪。 11、毛家田:1984年居汉族175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243人。早年地僻,有田荒芜,茅草丛生,人称茅草田,后因谐音而名。 12、黄豆山:1984年居汉族134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66人。寨位山上,宜种黄豆,故名。海拔的1100左右,为全乡海拔最高居住地。寨下有中华山水库,水经邱家寨河流入平溪河,属乌江流域。 |
朗浒村 |
朗浒村位于一碗水乡东南部,东与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和金坑村接壤,西面与一碗水村和代章村为邻,北边是长龙湾村,南面与印地坝村和杨龙坪村相连。村委会驻地老宝冲位于东经107°53’25"、北纬27°05’17",距乡政府约4公里。占地总面积13.51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有老宝冲、桥边、老寨坪、桐子坪、沈家湾、干阳冲、斑竹湾、干屯、蒋家湾、门坎冲、何家湾、高枧、河坝村民小组。据1984年统计数字,全村有总人口234户、1267人,其中,汉族1250人,革家9人,苗族4人,土家族4人。2010年有359户1605人,其中汉族1458人,土家族77人,苗族57人,亻革、侗、瑶、壮四族13人。主要姓氏有杨姓128人,聂姓126人,刘姓98人,王姓79人。有耕地面积1174.4亩,其中田564.6亩,土609.8亩。主产太子参、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等。 民国时为辅仁乡二保,1954年建朗浒、老宝冲、沈家湾三个初级社,1957年为合心高级社,1958年为合心大队,1985年撤大队更名为朗浒村。据传,早年一虎出没于此,行动懒慢,未曾伤人,故称“懒虎”,后觉“懒虎”不雅,故以谐音更为朗浒。现任党支部书记:彭清权;村委会主任:白文明;会计:钟和平。 1、老堡冲:村驻地,2010年有汉、苗等族95人。寨位老宝冲,故名。老宝冲有清朝咸同年间灯花教起义首领聂鸿伦居住地和驻军的上、中、下营盘遗址。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0.8公里 2、桥边:2010年居汉族112人,寨中有清光绪年间建石墩桥。 3、老寨坪:2010年有汉、苗二族134人。 4、牛滚塘:居汉族30人。 5、桐子坪:1984年居汉土家二族135人,2010年有汉族138人。 6、肖家院:居汉族69人。 7、沈家湾:1984年居汉族151人,2010年有汉族187人。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路1公里 8、斑竹湾:2010年居汉苗二族101人。 9、干屯:2010年居汉族219人,本寨一分为二,大部分人属牛大场镇。 10、干阳冲: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400米。 |
杨龙坪村 |
杨龙坪村位于一碗水乡东南部,东与施秉县牛大场镇金坑村接壤,西面、北边是朗浒村,南面与印地坝村相连。村委会驻地杨龙坪位于东经107°53’44"、北纬27°03’54",距乡政府约9公里。占地总面积11.42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有阳上、阳下、张山坳、新街、中院、大土、杨柳坳、银厂坪、小高坡、长坳、瓦窑边、老屋基村民小组。据1984年统计数字,全村有总人口247户、1301人,其中,汉族946人,苗族355人。2010年有355户1623人,其中汉族1143人,苗族459人,土家、亻革、侗、布依、仫佬五族21人。主要姓氏有潘姓356人,杨姓122人,吴姓121人,曾姓102人。有耕地面积1081亩,其中田839亩,土242亩。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等。 民国时为辅仁乡三保,1955年建新民、新银、新龙三个初级社,1957年为新龙高级社,1958年为新龙大队,1985年撤大队更名为杨龙坪村。村西南有翠屏山寺遗址。现任党支部书记:潘宗智;村委会主任:吴国民;会计:石家凤。 1、杨龙坪:村驻地。1984年居汉苗二族283人,寨位山坪上,寨前山形似扬起“龙头”。 2、张三坳:1984年居汉苗二族153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164人。 3、新街:1984年居苗汉二族75人,2010年有苗、汉等族96人。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830米。 4、中院:1984年居汉苗二族128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153人。原名“翁井”,因寨井得名,今改称中院,为明嘉靖间潘姓始祖潘志元居住地。 5、大土:1984年居苗汉二族142人,2010年有苗、汉二族175人。 6、龙洞河:居苗汉二族117人。 7、杨柳坳:1984年居汉族66人,2010年有汉族99人。早年称杨家湾,后因杨姓绝后,村人取吉祥之意,改为杨柳坳。 8、长坳:居汉族71人。 9、银厂坪:居汉族125人,早年建有银手饰加工厂。 10、王宝山:居汉族31人,早年建有太公庙。王姓始居而得名。属银厂坪组。 11、小高坡:居汉族110人。 |
印地坝村 |
印地坝村东与施秉县牛大场镇金坑村和新州镇良田村接壤,西面与旧州镇船坡村和巢虎屯村为邻,北边是代章村和杨龙坪村,南面与新州镇柿花村和旧州镇巢虎屯村相连。占地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即柿上、柿下、寨旺屯、杨柳坝、印上、印下、平东、毛栗坡、蚂蚁井、古棚村民小组。村委会所在地位于东经107°52’25"、北纬27°2’42",距一碗水乡南偏东13.5公里。氵舞阳河穿境而过,平东河口海拔仅600米,为全乡最低处。境内河流纵横,自然条件优越。据1984年统计数字,全村有总人口255户、1351人,其中,汉族608人,苗族743人。2010年有401户1699人,其中苗族1006人,汉族675人,其他民族18人。主要姓氏有潘姓315人,王姓271人,杨姓185人,吴姓180人。有耕地面积787亩,其中田623亩,土164亩。主产桑蚕、蔬菜、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 明清时为黄平里二甲,民国时为辅仁乡四保,1953年建印地、寨旺、热心三个初级社,1956年为印光高级社,1958年为印光大队,1985年撤大队更名为印地坝村。氵舞阳河平东转弯处有步云洞摩崖石刻,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1934年红军长征时两次由金坑至旧州古驿道过此到旧州。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碧海;副书记:杨胜春;副主任(兼会计):潘迪。 1、寨旺屯:1984年居苗、汉二族165人,2010年有苗、汉等族202人。寨位土屯上,寨人取吉祥之意,以寨旺名寨。大飞水电站位于寨侧。 2、杨柳坝:1984年居苗、汉二族164人,2010年有苗、汉二族202人。 3、故东园:居苗、汉二族145人,相传早年有一富翁,情暴,待人苛刻,好养狗,人们贬其为“狗东”,今更为此名,原又名苟多驿。 4、柿花树:居汉、苗157人。 5、毛栗坡:1984年居汉、苗23人,2010年有苗、汉二族23人。 6、印地坝:1984年居苗、汉二族332人,2010年有苗、汉二族417人。寨前为氵舞阳河坝,因与施秉金坑对称银地坝,后因谐音而名。 7、平东:1984年居汉、族153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74人。 8、蚂蚁井:1984年居汉、苗158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216人。 9、古棚:1984年居苗、汉二族54人,2010年有苗、汉二族68人。 |
水淹塘村 |
水淹塘村东倚本乡长龙湾村,南邻一碗水村,西毗平溪镇翁岩村和余庆县白泥镇上里社区,北靠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和大坪村,为山麓丘陵地带,地形呈南北走向,地势南、西面高北面低。村委会驻地铺子上位于东经107°53’18"、北纬27°8’19",距乡政府驻地北5公里,民国时西南部11个自然寨与一碗水村合为一保,1956年建中心初级社,1957年与长龙湾合并建新华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东北部的水淹塘等8个自然寨由施秉划归黄平,建新坪大队,1981年更名为水淹塘大队,1985年撤大队为村。村以驻地南0.5公里水淹塘寨得名。 水淹塘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民小组(即19个自然寨):即水淹塘、对门坡、岩脚、韩家院、喇叭塘,塘埂,河坝、铺子上、大坡头、丫顶寨、黄泥田、山口坪、田坝村民小组。据1984年统计,全村有总人口374户1852人,其中汉族1748人,苗族104人。2010年有583户2552人,其中汉族2170人,苗族197人,土家族143人,其他民族34人。主要姓氏有杨姓295人,潘姓190人,张姓170人,彭姓158人,吴姓156人,向姓106人,王姓104人。有耕地面积1727.4亩,其中田1095.9亩,土631.5亩。主产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太子参、油菜等。现任党支部书记:黄安良;村委会主任:薛秀洪;会计:张言兰。 1、水淹塘:1984年居汉族159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256人。204省道过境,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1公里,寨前有干塘一口,逢大雨水溢满塘,故名。 2、韩家院:1984年有汉族197人,2010年有汉、土家二族301人。2008、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扶贫项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1.5公里,韩姓始居。 3、对门坡:1984年居汉族137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99人。寨位坡上,与岩脚相望,故名。 4、岩脚:本寨原名小代章。1984年居汉族241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294人。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1.5公里, 5、喇叭塘:1984年居苗、汉二族65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14人。寨前有岔河,弯曲形如喇叭,故名。 6、塘埂:1984年居苗、汉二族88人,2010年有苗、汉二族101人。寨位塘埂上。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路1公里, 7、干冬河坝:1984年居汉族165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288人。寒位河坝,逢冬干涸。 8、界排寺:居汉族51人。此地原有佛教临济禅宗寺庙一座,分上、中、下三殿,为明清古刹。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取名茶界园,清朝更名为界排寺,于破四旧时折毁,原有大、小古钟两口,后小钟抬到小学当钟敲,大钟不知去向,现只存历代和尚墓数座,其中悟玄和尚墓石雕艺术精美,为黄平县文物保护单位。 9、田坝:居汉族70人,204省道过境,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2公里, 10、文家塝:居汉族63人。 11、丫顶寨:居汉族36人,寨高位丫顶,所产优质茶叶,久负盛名。 12、老屋基:居汉族40人,寨中有张姓老屋基。 13、黄泥田:1984年居汉族103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26人。 14、干冲:1984年居汉族74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88人。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路3公里 15、石门坎:居汉族33人,寨有石如门, 16、老院子:居汉族69人,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2公里, 17、山口坪:居汉族126人,204省道过境,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补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0.5公里, 18、铺子上:村委会驻地。1984年居汉族111人,2010年有汉族135人。204省道过境,2009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1.5公里,早年设有铺子。 19、大坡头:2010年有汉、苗等族11户54人。寨位大坡上,故名。 |
长龙湾村 |
长龙湾村位于一碗水乡政府驻地东北部,东面、北面靠施秉县牛大场镇牛大场村,南面邻本乡朗浒村和一碗水村,西连水淹塘村。村委会驻地位于东经107°53’36"、北纬27°6’58",距乡政府4.5公里。占地总面积12.4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寨):有长龙湾、伍家坳、王家坝、大塘、毛狗洞、大冲、滥冲湾、董院、小寨村民小组。据1984年统计数字,全村有总人口213户、1060人,其中,汉族1044人,仫佬族16人。2010年有341户1546人,其中汉族1431人,苗族71人,亻革、侗、土家等族43人。主要姓氏有杨姓148人,周姓144人,张姓108人。有耕地面积1215亩,其中田503亩,土712亩。主产太子参、马铃薯,水稻、玉米、烤烟、楠竹、桑蚕等。 民国时与一碗水村合并为辅仁乡一保,1956年建新华初级社,1957年为新华高级社,1958年为新华大队,1981年更名为长龙湾大队,1985年撤大队改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生强,副书记:张忠贵;村委会主任:杨正忠;会计:曾庆付。 1、长龙湾:村驻地,1984年居汉族199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48人。寨中有小溪,由南向北流去,弯曲似长龙, 2、伍家坳:1984年居汉族80人,2010年有汉族130人。 3、王家坝:1984年居汉族83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38人。 4、大塘:1984年居汉族120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93人。昔寨前有河塘, 5、毛狗洞:1984年居汉族125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180人。 6、大冲:1984年居汉、仫佬二族139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170人。 7、滥冲湾:1984年居汉、仫佬二族119人,2010年有汉、苗等族194人。 8、董院:1984年居汉族111人,2010年有汉、革、苗等族147人。寨位冲头(方言称董院)。2010年乡党委、乡政府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硬化进寨、联户水泥路2公里。 9、垴上:居汉族56人。 10、大坳坡:居汉族49人。 11、小寨:1984年居汉族129人,2010年有汉、苗二族246人。始居时寨小人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