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昭通 >> 巧家县 >> 马树镇

马树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马树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树镇简介

  巧家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1963年为马树区,1970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面积291.2平方公里,人口2.7万。大巧公路南北过境。辖马树、木桥、小河塘、八皮、小米地、孔家营、老箐、草皮地8个行政村。以农牧业为主,饲养业以牛、羊、生猪为多。农产玉米、马铃薯、荞、麦、油菜、烤烟,特产核桃、木漆。工业以粮油加工为主,手工艺品有花红毡。有铜、铁、煤矿藏。境内有马树国营林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7万人 291.2平方公里 530622105 654600 0870 查看 马树镇谷歌卫星地图

马树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马树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鹤滩镇

  白鹤滩镇地处巧家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所在地。地势东高西低,属金沙金东岸阳坡地带,三面环山,南北峡长。东与药山镇、中寨乡接壤,南与金塘乡相连,全镇辖27个村民委员会422个村民小组和4个城镇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6959户94650人。总耕地面积73190亩。农作物及经济作物丰富。经济发展迅速。   白鹤滩镇原属云南省巧家县,民国二年(1913年)设行政委员会,民国四年(1915)设   白鹤滩镇风景(18张)六城分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撤分县划入第一区。1952年划归四川省宁南县,1956年从倮格乡划出建六城乡,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更名金江公社,1981年复名六城,1994年撤乡设镇,2003年由四川省政府批准更名为白鹤滩镇。   2006年2月,新华镇、巧家营乡撤并,设立白鹤滩镇。白鹤滩镇从地域面积、人口总量等方面成为昭通市第二大镇,巧家第一大镇,在城镇建设、生态资源、产业结构、非公经济、旅游环境、国民生产总值等方面都位列全县第一,白鹤滩镇的建设、发展、现代管理都将成为巧家具有代表性的一道风景线。   -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白鹤滩镇位于东经102°54′至103°02′,北纬26°54′至27°09′之间。西与四川省宁南县隔江相望,北与大寨镇连接。境内最高海拔3556米,最低海拔620米。国土面积333.23平方公里。全镇辖27个村民委员会422个村民小组和4个城镇社区居委会,6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26959户94650人;其中:农业人口20251户77857人,城镇人口6708户,16793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壮、仲、白族等九个民族。总耕地面积73190亩,农民人均耕地0.906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洋芋、小麦、荞子、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蚕桑、烤烟、甘蔗、反季蔬菜等;主要经济林果有:香蕉、柑桔、梨、石榴、苹果、李子、枇杷、芒果、柿子、核桃、花椒等。森林覆盖率为31.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农民人均纯收入13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82元。   -   二、资源及环境概况   (一)气候   由于地处低纬高原,地势东高西低,呈陡坡次递叠落至金沙江边,受高差悬殊的地势及种类较多的地貌作用,气候的立体多样性特点甚为突出,极端最高温度42.7℃,极端最低气温-0.4℃,年平均气温7.1℃—21.1℃。从江边河谷到二半山、高二半山,高寒山区的不同海拔地区表现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的气候类型。江边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21.1℃,年积温7720.8℃,≥10℃的积温为7224.4℃,≥18℃的积温为5315.6℃,具有“天然温室”的优越条件,农作物常年2—3熟或二年五熟。二半山区年平均气温17.3℃,年积温6342.9℃,农作物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高二半山及以上地区无夏季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9.7℃,年积温3534.3℃,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是大棚菜及反季蔬菜的开发区域。   (二)日照   全镇年日照在1749.9—2179.4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89.5小时。高寒山区海拔高,无山脉阻挡,风速大,云雾消散快,晴天多,日照长,但有效光时仅为25—49%,高二半山及二半山地区气温低、湿度大,由于气流的动力抬升作用,云雾偏多,日照偏少,有效光时为50—71.7%;江边河谷地区气温高,湿度小,云雾少,日照多,有效光时为87.9—93%。立体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多样立体的小区生态环境。   (三)降水与干燥度   全镇年降雨量在871—1380毫米,雨量多数集中在夏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9%,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的69.5%,冬春雨量稀少,在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4.7%,降水相对变率幅度较大,在-35.6—+342之间。年蒸发量大,江边河谷年蒸发量达2660毫米,湿度为59度,据推算:干燥度指标范围在0.24—2.34之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半潮湿、潮湿四种类型区域。   (四)土地及开发潜力   全镇有国土面积333.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3190亩;占14.64%,水田9446亩,水浇地4594.8亩。在耕地中,土壤的类别比较多,但以干、酸、瘦、薄者居多。从农业开发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气候要素之间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搭配不理想:在河谷地区,光热条件特别好,但降水稀少,由于河谷深切,能够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较小;在二半山及高二半山,降水有所增多,但日照和积温偏少,而耕地的地力远远不及河谷边缘冲积而成的滩地;在高寒山区,日照多、降水多,但积温条件更差,土地也更贫瘠。在自然灾害等方面主要有:旱灾、洪涝、倒春寒、八月低温、三秋阴雨、冰雹等,要弥补这样的缺乏组合,只有因地制宜,立足区位比较优势,局部非均衡发展,要全面综合治理,难度相当大。   (五)矿藏资源   全镇地质构造与全县主干构造相似,出露地层较多,主要矿藏有铅锌矿、铁矿、砂金、石膏、煤矿等,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松梁、回龙、鱼坝等村;砂金主要是“康秕金”;煤矿主要是药山向斜两翼的下二叠系山组中,以居药山西侧一线的啊噜、水塘、松梁、大沟、中村、法土、咪吐、大坪等村。   (六)非公经济   白鹤滩镇地处县城,以“一城镇—五集市”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共同发展,非公经济正在日益壮大。2005年底,有非公经济2517个,从业人员4882人,年增加值5983万元,年营业收入20480万元,利润总额为2653万元,资产总额7624万元。按行业分布:农业企业2个,从业8人,年增加值12万元,利润8万元,资产总额11万元;工业企业126个(采矿1个,制造业125个)从业598人,总产值1875万元,利润111万元,资产总额1256万元;建筑业3个,年营业收入126万元,资产总额125万元;交通运输仓储业847个,从业1051人,年增加值1029万元,资产总额1650万元;批发零售业928个,从业1582人,营业收入5992万元,资产总额2136万元;住宿餐饮业265个,从业663人,营业收入3492万元,资产总值1567万元;社会服务业244个,从业443个,营业收入1476万元,资产784万元,其他行业102个,从业229人,营业收入2014万元,资产总值95万元。在从业人员中,女性占2618人,农村劳动力1986人,下岗再就业869人。   (七)历史文化旅游   白鹤滩镇地处巧家县城所在地,其历史文化沿革与巧家县是同步的,共属“堂琅文化”之乡,而巧家区位上的边缘特征,使白鹤滩镇也成为云南与内地之间“交通走廊”、“文化走廊”、“经济走廊”的辐射地带,它演绎留下了许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上库着村之“杨柳古渡”(今老渡口)为汉(三国)时“泸津”,诸葛亮征南中“五月渡泸”旧址,晋李骧伐宁州之“兵败堂琅”渡口,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由滇入川径此和红军长征由滇入川渡口等;在辖区内有“北圃榴红”(菜园子石榴)(大竹)龙洞泉瀑相连(流量达1.2m3/秒)“鱼在枝头鸟在浪”的龙潭公园;“魁阁倒影”(已不留存),国家级保护的濒危树种——五针白皮松,金沙江流水切割的“吊洞沟”,“金沙江畔的晚霞”,曲、幽、险、奇的大沟仙人洞,具有古老风情的老街、石山寺、风神庙、廖家祠堂、独具匠心的金沙江奇石,富有刺激与浪漫情怀的金沙江第一漂,纯朴的农家乐,怡情自然的梦里水乡……还有地方风味特点的“小碗糖”、“狮子糖”、“八大碗”、“稀豆粉”、“卷粉”、“凉粉”……芒果、香蕉等,即将建设的世界排名第四,全国排名第三的白鹤滩巨型电站,将使“高峡出平湖”,巧家县—白鹤滩镇将以“金沙江畔明珠,亚热带湖滨城市”定位,集风光旅游、民族特色、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广招八方来客,共建美好家园。  

大寨镇

  巧家县辖乡。1951年设大寨区,1958年改六区设火箭、红旗公社,1962年改大寨区,1969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194.37平方公里,人口3.3万。有公路通县城。辖大寨、东坪、哆车、官村、小寨、海口、小田、药峰、山店、松坪、安居11个行政村。农产以玉米、稻谷、马铃薯、甘蔗、花生、烤烟,特产花椒、油桐、柑橘、红糖。工业以电力、纺织为主。有铅、锌、铜矿藏。建有烈士陵园。.  

小河镇

  巧家县辖乡。1958年属五区红光公社,1961年改小河区,1970年建小河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140.12平方公里,人口2.6万。哨红公路经此迂回。辖小河、竹山、马鞍、新田、垭口、普谷、拖车、山保、瓦房、嘿格10个行政村。有铅、锌、铜、铁矿藏。农产以玉米、马铃薯、水稻、花生、烤烟、花椒、油桐、吴茱萸。乡境竹山行政村西部有一仙人洞溶洞。.

药山镇

  药山镇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地处县城东北部,距县城62公里,到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面,东邻小河、新店2乡镇,南邻老店、崇溪、中寨3乡镇,西邻白鹤滩镇,北邻大寨、东坪2乡镇。辖17个村委会。该镇国土面积576750亩(384.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041米,最低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4℃,适合种植玉米、洋芋、燕麦等农作物。全镇农民以畜牧业收入为主。   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94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84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2.29%;畜牧业收入587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5.68%;林业收入45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89%。外出劳务收入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3元。[2]   -   基础设施   截至2008年底,药山镇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有水利设施:水库、小水窖等。[3]   全镇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居住为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180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9003户,还有163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08年底整个乡镇拥有汽车18辆,拖拉机85辆,摩托车196辆。[2]   -   特色产业   全镇主要产业为养殖业,主要销售于巧家县内,2008年养殖业生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659.1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3.68%。[4]   -   人口卫生    药山镇计生服务站[5]  截至2008年底,全镇有住户12523户,共50423人,其中男22134人,女27126人,其中农业户数10996户,农业人口48567人,劳动力总数26326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22134人,完出务工6170人。全镇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47277人,苗族2862人,其他民族284人。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及卫生环境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村居民也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有更多的农户开始加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农村合作医疗。至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84人,享受低保人数5252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9564户,共计33853人,参合率75.1%。全镇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镇卫生所,镇卫生所面积120平方米,该镇距离县卫生院62公里。该镇建有公厕2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6]   -   文化教育    药山中学校园[7]  截至2008年底,全镇共有小学26所,中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3028平方米,其中小学20788平方米,中学9499平方米,拥有教师276人,小学5187人,中学1646人,整个乡镇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6833人,其中小学生人数5187人,中学生人数1646人。   全镇建有文化活动室3个,图书室3个,业余文艺宣传队2个,极大地丰富了全镇业余文化生活,药山镇中心学校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8]   -   基层组织    药山镇镇党委政府[9]  截至2008年底,全镇建有党总支2个,下设2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19   人,其中男性906人,女性113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712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307人。   全镇团委2个(乡镇1个,中学1个),团支部2个,共有团员388人。[10]   -   地理条件    药山镇落实惠民政策[11]  巧家药山在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西南部的金沙江畔、药山山麓,位于东经102°53′-103°27′,北纬26°32′-27°25′,处于攀西至六盘水开发区的腹心,连接昆明滇中经济圈,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分工与合作,距昆明280公里,贵阳350公里,成都450公里,西昌160公里,攀枝花200公里。县境东西横距57公里,南北纵距98公里,国土面积3245平方公里,西北沿金沙江与四川省会东、宁南、布拖、金阳等县毗邻,东南与昆明市的东川区、曲靖市的会泽县接壤,东北与昭通市鲁甸县、昭阳区隔牛栏江相望。药山、金沙江、牛栏江“一山两江”构成了巧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势东高西缓、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海拔517米,属典型的亚高山深切割地貌。[12]   -   自然资源   药山即“药用植物盛产之山”,因盛产中草药材而得名,药山位于巧家县城东北约70公里的荞麦地镇。金沙江环流于东北,牛栏江萦绕于东南,主峰轿顶山海拔4041.6米,山势巍峨,终年积雪,雄居于滇东北群峰之上。是进入长江中下游的最后一座高山。药山海拔高差3524.6米。   药山是一座中草药材的博物馆。药山立体气候显著,受暖湿气流的影响,雨水多、植被厚。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加之药山地理位置偏僻,药山成了滇东北动植物的避难所。迄止晚清,药山仍然被以乌蒙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和以高山栎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的原始森林覆盖。天然林郁闭度高,为野生药材、珍稀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息繁衍创造了条件。   据调查,药山有高等植物1400多种,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五针松、红豆杉、珙桐、攀枝花苏铁、篦子三尖杉、连香树、水青树、西康木兰等等,保护植物总数达52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黑熊、猕猴、林麝、斑羚、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肩雕、雕鹗、金雕、乌雕等29种。药山的药用植物种类总数达856多种。还有杜鹃、报春、百合、二月花等多种观赏花卉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在约3000米的高山草甸沼泽的湿地上,还有黑颈鹤和灰鹤等重要越冬水禽。   药山史学上称为木雅洛宜山,经过彝族史学的专家多年研究,认为药山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发祥地。史说中“彝族再生始祖慕居蜀地,适缝天下洪水泛滥,笃慕便带领他的部落向今云、贵、川三省乌蒙山转移,躲避洪水。洪水退后,笃慕主持祭祀,由他的六个儿子分别率领部落的6个支系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史称六祖分支”。药山因此成为彝族人民心中的“圣山”,是整个彝族生存的生命砥石。今天,大药山下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等多种民族,药山对他们,不是神话和传说,而是赖以生存的生命之山。   为了让外界了解药山,让药山走向世界,巧家县加大了对药山的保护管理,进一步提高药山及其周边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改善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2009年1月28日省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主持召开了药山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论证会。药山自然保护区以全票通过省级论证。7月11日药山自然保护区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评审。   药山自然保护区海拔517~4041.6米,是川滇黔交界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植被水平地带性尚存,垂直带谱基本完整的高大山体,生存有堪称植物界“大熊猫”的巧家五针松。经专家考察,药山有高等植物1400多种,有红豆杉、洪桐、攀枝花苏铁、等5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陆生脊椎动物262种,有金钱豹、云豹、林麝、黑熊、猕猴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31种;各类药用植物种类达到850多种。国务院已批准药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  

马树镇

  巧家县辖乡。位于县境东南部。1963年为马树区,1970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面积291.2平方公里,人口2.7万。大巧公路南北过境。辖马树、木桥、小河塘、八皮、小米地、孔家营、老箐、草皮地8个行政村。以农牧业为主,饲养业以牛、羊、生猪为多。农产玉米、马铃薯、荞、麦、油菜、烤烟,特产核桃、木漆。工业以粮油加工为主,手工艺品有花红毡。有铜、铁、煤矿藏。境内有马树国营林场。.  

老店镇

  巧家县辖乡。1988年从铅厂乡划出设老店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240.3平方公里,人口2.5万。鲁巧公路过境。辖老店、治乐、法土南、坪地营、尹武、阿泥卡6个行政村。农产玉米、水稻、马铃薯及油菜、烤烟,特产核桃、板栗、油桐。工业以酿酒、农具加工为主。建有烈士陵园。.  

茂租乡

  巧家县辖乡。1984年从大寨区划出设茂租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境内山岭重叠,河沟错落。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1.8万。茂租公路经大寨、荞麦地乡达县城。辖茂租、拖姑、火山、白卡、坪子、鹦哥、油房7个行政村。农产以玉米、水稻、马铃薯、小麦、烤烟。特产花椒、油桐、金江白蘑芋、柑橘。有铅、锌矿。工业以采矿、粮油加工为主。境内建有县办茂租铅锌矿厂。.  

东坪乡

  巧家县辖乡。1953年从大寨区划出设东坪区,1958年建公社,1961年改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面积156.5平方公里,人口2.7万。公路通达县城。辖东坪、老街、树叶、新街、杨柳、柯都、凉坪、岳坪、威宁、道角10个行政村。农产以玉米、水稻、马铃薯、小麦、烤烟。盛产花椒、蜡虫、木漆。工业有采矿、建筑、酿酒、纺织及电力等业。清咸丰七年(1857)境内东瓜坪佃农杨秀林组织佃农起义,历时八年,是巧家史载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  

红山乡

  巧家县辖乡。1984年从小河区划出设红山区,1988年改红山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107.6平方公里,人口1.86万。有公路通达县城。辖红山、保坪、黑铁、纸厂、安邦、牛栏、天星、白果寨8个行政村。农业以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为主,盛产蜡虫、花椒、油桐、核桃。矿藏有铅、锌、铜、铁、煤等。.  

新店乡

  巧家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1962年从小河区划出设新店区,1970年建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面积132.6平方公里,人口2.4万。辖新寨、新店、白牛厂、牛角、木叶、开基、谓姑、坪地、杉曲、火地、青山包11个行政村。有铜、-、铅、锌等矿藏。农产以玉米、水稻、马铃薯、豆类、烤烟、蚕桑。盛产油桐、核桃、板栗、木漆。哨红公路过境。工业以采矿、粮油加工为主。.  

包谷垴乡

  巧家县辖乡。位于县境东部。1961年称包谷垴区,1970年建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乡。面积281.7平方公里,人口2万。昭通至巧家公路经乡境。辖包谷垴、洼落、青山、新坪、红石岩、红箐、周家坪、燕麦沟8个行政村。农产玉米、水稻、红薯、马铃薯、花生、油菜、烤烟。盛产核桃、板栗、木漆、油桐。工业主要有酿酒、粮油加工。.  

中寨乡

  巧家县辖乡。1988年由崇溪乡划出设中寨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83.2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公路通县城。辖中寨、下寨、吉兆、鱼毕、拖租、付山、岩脚7个行政村。有煤矿,经济以种养业为主。农业主种玉米、水稻、红薯、马铃薯、烤烟,特产核桃。.  

崇溪乡

  巧家县辖乡。位于县境南部,1962年为崇溪区,1970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面积245.2平方公里,人口3.2万。公路东接大巧公路。辖崇溪、背风、羊棚、安居卡、干沟、老屋、马洪、南团、柏木、花山、河玉、共和12个行政村。乡境赖石山有人工种植的万亩草山,饲养业以牛、羊、生猪为主。农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花生、蚕桑。特产核桃、木漆。工业主要有采煤、砖瓦、酿酒、粮食加工等业。.  

金塘乡

  巧家县辖乡。1984年从新华区划出设金塘区,1988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124.6平方公里,人口1.4万。羊巧公路过境。辖双河、梨树、仁和、煤炭、大洼、兴隆、拖岩7个行政村。农产玉米、水稻、红薯、小麦、甘蔗、烤烟、蚕桑,盛产石榴、香蕉,特产碗碗红糖和红糖狮子。工业以采石膏矿、煤矿、烧砖瓦为主。古迹有清乾隆四年建之参河铁索桥。.  

炉房乡

  巧家县辖乡。1988年从马树乡划出设炉房乡。位于县境南部。面积131.6平方公里,人口1.5万。有公路东接大巧公路。辖炉房、噜布、底里、荒田、鸡、鲁德6个行政村。农产玉米、水稻、马铃薯、荞麦、油菜、烤烟,特产生姜。有铜、铁等矿藏。.  

蒙姑乡

  巧家县辖乡。1988年设蒙姑乡。位于县境南部。与四川省东川市接壤。面积124.17平方公里,人口1.6万。羊巧公路过境。辖蒙姑、拖坑、壁山、干冲、牛泥塘、新塘、大朵7个行政村。农产玉米、水稻、红薯、马铃薯、烤烟、甘蔗,盛产石榴、香蕉,特产碗碗红糖。工业以粮食加工、榨糖为主。.  


马树镇特产大全




马树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