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昭通 >> 盐津县 >> 牛寨乡

牛寨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牛寨乡谷歌卫星地图)


牛寨乡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49万人 157平方公里 530623204 657500 0870 查看 牛寨乡谷歌卫星地图

牛寨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牛寨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盐井镇

  一、基本情况  盐井镇位于县城中心,东接四川孔雀,南、西、北分别与柿子、豆沙、艾田、落雁、牛寨相邻,年平均气温19℃。集镇地形约呈狭谷状.老黎山主蜂为最高海拔1941米,全镇幅员面积171平方公里。  我镇为盐津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8个村民委员会269个村民小组6849户29504人,4个社区居委会30个居民小组5866户16357人。共计12715户45861人(其中:少数民族331户1541人)。  镇境内有213国道线及内昆铁路穿城而过。辖区内有县直机关110多个,集贸市场5个、盐井镇既是繁华的经贸集镇也是以农为主的大镇,主要产玉米、稻谷、红薯、洋芋、小麦、花生、大豆、油菜等粮油作物,总耕地面积28710亩;经济作物以蔬菜、茶叶、蚕桑为主。二、资 源  我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矿产资源有:无烟煤、方解石、石灰石等,无烟煤主要分布在我镇的柏树、花苞、芭蕉、长沟;方解石全镇境内均有,石灰石主要分布于黄葛社区,老街社区、花苞村、柏树村。水资源有赶场河沟、豆芽沟、张家沟、干鸡沟、龙恐坡河沟、水田河、柏树河沟、长沟河等长流溪水汇集于关河,其中有水质较好的豆牙沟、水田河已成为县城的引用水资源。.  

普洱镇

  一、简介  1、区位:普洱镇位于盐津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地处东经103°59’18"-104°14’49",北纬28°11’5"-28°24’38"之间,东接滩头、落雁乡,南连艾田、中和乡,西邻永善县桧溪乡,北靠绥江板粟乡;普洱镇座落于鸡狗山主峰下,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鸡狗山主峰2198米,最低是小洞村江底坪村民小组河边350米,镇政府所在地小河街,海拔为390米,年平均气温17.8℃。境内主要河流有大关河、上清河、黄坪河,国土面积205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20人。  2、区划:普洱镇辖椅子、柏杨、小洞、冷水、桐梓、沿江、灯草、黄坪、正沟九个村民委员会,一个街道居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  3、人口:到2004年末,全镇共有10476户45255人。其中农业人口8567户40807人,少数民族(回族、苗族、壮族、白族、土家族、彝族)89户46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  4、经济:普洱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农业是农村人口经济的主要业源,有总耕地面积2508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502公顷,临时耕地面积1006公顷。农作物播种总面积5745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15公顷,粮食产量11296吨,油料作物产量3704万公斤,肥猪出栏2309头,生猪存栏31940头,大牲畜存栏892头,家禽出栏30492只,存栏42151只。肉类总产量达1936吨。农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4545.4万元,林业产值526.52万元,牧业产值2029万元,水产品产值13万元。   普洱镇历史悠久,由于受川文化的影响,个体工商业极为繁荣,全镇有个体户总数753户,从业人员总数1161人,总收入3802.2万元。其中,工业55户,从业人员119人,收入351.6万元;批零销售330户,从业人员448人,收入1546.5万元;交通运输业160户,从业人员186人,收入653.4万元;餐饮业132户,从业人员275人,收入1040.9万元;其他76户,从业人员133人,收入209.8万元,全镇经济出现空前繁荣景象,新增大型超市2家。.  

豆沙镇

  一、简介:豆沙镇位于盐津县西南部,地处东经104°1′53〞—104°11′29″,北纬27°57′50″—28°7′2″之间,东接盐井镇,南靠柿子乡,西邻大关县吉利镇,北与中和、艾田乡接壤,距盐津县城23公里,辖石门、长胜、黑喜、石缸、万古、银厂6个村委会,165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居住着汉、回、苗、白四种民族,总人口22772人,其中,农业人口21255人,非农业人口1517人,少数民族576人。幅员面积146.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790亩,林地98697.8亩,森林覆盖率44.3%。境内山恋起伏,山高坡陡,河谷纵横,因关河的深切,形成南北向的条状侵蚀山地,多呈“V”字地形。最高海拔万古黎山1984米,最低海拔黑眼溪沟口460米。属温湿地区,半亚热带与温带共存,季风立体气候明显。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即将建成的水麻高速公路东西沿江横穿而过。自秦开五尺道以来,豆沙关就是中原与边疆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枢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2003年1月撤乡设镇。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84.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1元,粮食总产量5774万公斤,人均有粮267公斤。二、资源:生物资源:松茸、鸡枞、蕨菜、大竹笋、罗汉笋、甜竹笋、刺尖、山鸡、黄柏、杜仲、天麻旅游资源:豆沙省级风景名胜区、长胜溶洞、老黎山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无烟煤、铜、银、铁、硫磺水利资源:三个包水库、响水洞泉水、丰收大堰.  

中和镇

  从一九八八年建乡到二○○六年设镇的中和,位于盐津县城西部,地处东经103°58′17″~104°13′48″,北纬27°12′6″~27°24′36″之间,东与盐井镇接壤,南与豆沙关相邻,西与大关县木杆镇连接,北与普洱镇毗邻。境内大雪槽2263米,属全县最高峰,最低海拔(对口溪)387米。镇政府驻地在上清河南岸中和场,距县城36公里.海拔568米,年均气温16.9℃,境内主要山脉有大雪槽、大宝顶、二宝顶、画匠岩、梯子岩、大佛山、刺楸坪、陇布山等山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主要河流有上清河、槽溪河、长河坝、干溪口、两岔河;上清河纵贯南北,由普洱汇入大关河,全长32公里,常年流量8立方米/秒。全镇总面积23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267公顷,其中水田284公顷,高速公路征地1126.47亩,有森林面积160000亩,森林覆盖率为44.5%。  镇辖中和、赵溪、中堡、天宁、大浩、艾田、核桃7个村民委员会281个村民小组,艾田居民委员会2个居民小组,总户数8080户,其中非农业户645户,总人口35563人,其中女性16452人,非农业人口1282人,少数民族人口21户88人。全镇有8个党总支,有47个党支部,有党员927名,其中:女党员129名,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党员有48名,中专党员61名,高中党员34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党员657名,少数民族党员6名。全镇有中小学校50所,其中:中学一所,附设中学一所,完小17所,1师1校21所,在校学生6469人,入学率为98.9%,有教师322人,其中代课教师124人。  2005年全镇总产值6639.5万元。其中:(1)农业总产值:1164.025万元①粮食种植4041公顷,产量7750吨,1162.5万元。②水果产量15500千克,0.775万元。③药材产量1500千克0.75万元。(2)、畜牧业总产值1738.21万元。①大牲畜出栏489头,73.35万元;②生猪出栏26970头1618万元;③羊出栏2343只46.86万元。(3)家禽出栏29880只,产值89.64万元。(4)、劳务输出7295个,3647万元。财政收入12万元,财政支出169万元。人均纯收入941元,人均有粮227公斤,人均住房面积30m2,电视广播覆盖率为25%以上。.  

兴隆乡

  1、区位:兴隆乡位于盐津县境东北部,地处东经104°18′45″——104°27′50″、北纬28°9′16″——28°21′28″之间,地处滇川两省四县(盐津、筠连、高县、宜宾)八乡(镇)(牛寨、落雁、滩头、罗场、凤仪、可久、海瀛、羊田)结合部,东邻四川省筠连县、南靠本县牛寨乡、西连本县落雁乡、北抵四川宜宾县、高县。境内呈西南高、东北低地势, 距县城52公里,是盐津县最远的一个乡,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8公里,国土面积156.86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拨1420米(凉山顶),最低海拔360米(王家桥)。乡政府驻地海拔660米。  2、区划:辖兴隆、保宁、大田、凤凰、蒿芝、大坪6个村民委员会,201个村民小组。  3、人口:到2005年末,全乡共有7426户36897人。其中农业人口 6539户35296人,少数民族(苗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彝族)329户 1627人,其中苗族321户1597人。  4、经济:兴隆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有耕地面积33825亩,其中水田15327亩,旱地18498亩(上报面积)。实际面积有耕地47000亩,其中水田22000亩,旱地25000亩。主产玉米、水稻、薯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等。稻谷产量超过其它粮食总量之和,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兴隆乡的红苕粉条,特别是保宁村的苕粉条畅销县内各乡及四川、贵州、河南等数省,农业科技普及较早,水稻制种、玉米制种、水稻宽窄行拉线移栽、水稻旱育秧、半旱式栽培、水稻抛秧技术,玉米地膜栽培、玉米预留套种、宽窄行一套一、二套二、玉米单株定向移栽,农业机械的田间作业等均在兴隆首先试点推广。  2005年粮食产量10677吨,油料作物产量5.4万公斤,肥猪出栏20520头,生猪存栏23270 头,大牲畜存栏3502 头,家禽出栏 34100只,存栏 39700只。肉类总产量达1721.5吨。农业总产值按现价计算1842万元,林业产值156万元,牧业产值1760 万元,工业收入464万元。  2005年全乡经济总收入4855万元,人均有粮325公斤,人均纯收入1097元。  5、教育:全乡有小学32所,其中完小7 所,单小25所,有在校学生4963人。有中小教师322人。有青壮年人口17657人,其中非文盲17455人,文盲202人)非文盲率为98.7%。.  

落雁乡

  一、基本情况  落雁是1984年成立的新区,1988年撤区建乡,地处滇东北入川要道和古丝绸之路边缘,位于盐津县城北部,是全县腹地,距县城新区31千米,与兴隆、盐井、牛寨、普洱、艾田、滩头六乡(镇)山水相邻,距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130千米,距昭通市156千米,距四川筠连50千米,内昆铁路过境9.65千米,最高海拔1384米,最低海拔400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980米,年均温度160C,年均降雨量1240毫米,无霜期300天以上,年均湿度80%以上,位于东经104011′18″,北纬2809′32″,有明显多雨、多雾、潮湿的特点,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林果、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铜矿和煤矿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山区生态农业乡。全乡总面积130.2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6715亩(其中田10065亩),有林地103736亩,森林覆盖率53.1%,植被覆盖121905亩,植被覆盖率62.4%,辖落雁、天星、龙塘、共和、保隆五个村民委员会,167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5156户,25519人,劳动力12000个。2004年经济总收入3088万元,比2003年增493万元,增19.8%;粮食总产量6832.5吨,人均有粮274公斤,肥猪出栏12000头,比2003年增500头,增4.3%;乡镇企业产值达到609万元,比2003年增156万元,增34.4%;劳务输出创收900万元,比2003年增104万元,增13%;地方财政收入41.5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1.04‰。二、资源   1、种植业:常年玉米下种15000亩,其中杂交玉米12000米,育苗定向移栽8000亩,湿直播定向6000亩,玉米良种使用14000公斤;水稻杂交良种用种12000公斤,杂交水稻移栽10000亩,其中拉线栽秧8500亩(规格化条栽2000亩);种花生1000亩。大豆500亩,扎红苕1000亩。  2、林果业:全乡植被覆盖121905亩,林地面积103736亩,森林覆盖率53.1%,其中茶园14855亩(白茶55亩,苦丁茶1100亩,原茶13700亩),产原茶17万公斤,白茶1万公斤,苦丁茶鲜叶15万公斤。有楠竹林地2000亩,水竹林2500亩,慈竹1000亩,桉树1000亩,速生杨树400亩。  3、矿产资源丰富:全乡有保留煤矿3个,年生产规模40000吨,铜矿资源丰富。.  

滩头乡

  一、简介   1、区位:滩头乡位于盐津县境北部,地处东经104°11′38″-104°19′18″,北纬28°14′23″-28°24′12″之间,东与兴隆乡大坪村和四川省宜宾县凤仪乡连界,南靠落雁乡,西邻普饵镇和串丝乡,北连水富县两碗乡。关河南入北出,穿境12千米;滩头小河从东到西流入关河,常年有不断流河流三条。境内多数地方海拔为600-700米,最高的麻秧林主蜂海拔1320米,最低点北甲村油厂社330米(也是全县海拔最低点),乡政府驻地滩头村黄角湾海拔410米,平均气温18.1℃,6-8月平均气温26.3℃。   2、区划:滩头乡辖滩头、花秋、新田、界牌、北甲和生基(苗族集居村)6个村委会,165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   3、人口:到2004年末,全乡总人口5782户28280人;农业人口5457户2674人,占总人口94.57%;少数民族398户1771人,占总人口6.26%。年内人口出生244人,出生率8.64‰,死亡人口166人,死亡率5.88‰;人口自然增长率2.76‰。   4、经济:滩头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农业收入是农村人口经济的主要来源。全乡总面积137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00人,总耕地面积22474.6亩,其中:水田6540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28.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30亩,粮食总产7466吨(含退耕还林补助粮食637.5吨),比上年增加393吨,增长率为5.56%,农业人均有粮245千克。肥猪出栏18102头,比上年增6.48%。农村经济总收入4010.6万元。年末,大牲畜存栏1520头,生猪存栏21551头只,羊存栏1561只。   5、教育: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全乡有学校31所,教师191人,有在校学生5782人,毕业生727人,其中:初中毕业生204人,小学毕业生5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巩固率为98%。   6、交通:滩头作为盐津县的北大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内昆铁路、麻水公路横穿境内,随着滩凤公路的复通,现已形成一个交通网络。   7、卫生:现有乡中心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9人,科室设置规范,设备齐全,技术力量强,服务态度好。有村级医务室6个,医务人员6人,为全乡及周边广大患者就医提供了优势的服务。.  

牛寨乡

庙坝乡

  一、简介  庙坝乡位于县境东南部白水江南北岸,距县城31公里。乡政府驻地以明初在坝内建有万寿、禹王、东鱼、关帝四大庙宇得名。东与四川省筠连县龙镇乡接壤,西南与彝良县牛街镇、两河乡相连,西靠柿子乡,北连盐井镇。境内最高点为朝天马主峰侧身岩,海拔2172米。乡政府所在地庙坝街海拔549米。全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组,347个村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10667户45796人;农业人口10107户43915人,占总人口数的95.89%;少数民族887户3854人;全乡面积34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40公顷,经济总收入5087.8万元,人均纯收入793元,粮食总产量12961吨。二、资 源  庙坝是盐津县的人口和面积第一大乡。拥有着丰富的矿产、水利、生物、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主要以煤矿、石灰石为主。煤矿储量1.78亿吨,分布于民政、石笋、麻柳、茨竹、高坎、楠木六村。现有保留煤矿六个。石灰石分布全乡,目前建有石灰窖3个。水利资源主要以白水江和流场、红碧的水资源为主。目前白水江上正在建设装机总量7.2万千瓦的三个梯级电站,红碧和流场的水资源亟待开发。生物资源主要以竹笋、白酒、林果、药材为主。竹笋资源分布在流场、红碧等9村,以黄皮竹为主,面积 2万亩,年产鲜笋1300多吨;白酒素有盐津的“五粮液”之称,清纯明亮,名扬四方,浓香醇厚,回味悠长。目前有酒厂13个,年产白酒300吨;林果资源种类多样,有茶叶5800亩,五倍子3673亩;药材资源初具规模。建有麻柳、高坎沙仁基地1060亩,有黄柏135亩,杜仲1722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神奇的白水江迷宫——莲花洞;有婀娜多姿的少女——白水江;有与长江第一湾媲美的庙坝第一湾;有一、二级电站建成之后形成的天然人工湖。可集漂流、探险、湖泊、群山、生态、娱乐、观光、休闲融入一体的绵延几十公里综合旅游长廊开发。有万项-逶迤的生态旅游资源红碧朝天马亟待开发。  便捷的交通,发达的通讯,丰富的资源,热情的服务。庙坝乡党委、政府及四万多父老乡亲欢迎各界有志之士前来投资矿产、水利、生物、旅游资源的开发。.  

柿子乡

  一、基本情况  柿子乡位于县境南部,集镇距县城12公里。地处东经104°4′16″~104°15′3″,北纬27°51′32″~28°0′45″之间,东接庙坝乡,南靠彝良县,西连大关县,北邻豆沙镇、盐井镇。关河自西向东横穿境内10公里,牛街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腹地10公里,境内最高处轿顶山主峰,海拔2174米,最低点黄毛坝,海拔420米,一般为800~1100米。乡政府驻地柿子街海拔547米。  全乡辖柿子、太平、三河、-、水平、岔河、中坪、新生8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236个村民小组。有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0700亩,其中水田2940亩,旱地17760亩,25°以上坡耕地7680亩;有机关站所25个,8个党总支,31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22个,有党小组92个;中学1所,在校生1162人,教职工62人;小学31所,在校生2720人,公办教师122人;个体工商户198户;机动车辆258辆;电视覆盖率67%;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苗族;2004年末,全乡总户数6068户,总人口23889人,生产总值1079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93万元,第二产业完成7727万元,第三产业完成573万元。二、资源  全乡境内已有资源和有待开采的资源十分丰富,现有粮食产量6602吨,茶叶产量30.7吨,水果产量60.3吨,板栗产量1100公斤,柿子产量2.1吨,竹笋干产量76.2吨,生猪存栏19323头,出栏11420头,大牲畜存栏3277头,出栏372头,乌骨鸡饲养量35930只,禽蛋总产量35吨;矿产资源主要有银、铁、铜、石灰石、铅锌矿等,部分矿产资源正在开采。如把石灰石烧成石灰,再将石灰炼成电石,现电石厂年产12万吨的电石已投产,硅铁厂年产硅铁4万吨。水利资源主要有白水江、温沼河、关河等,已开发的白水江漂流,年接待游客3万人左右。三股水二、三级电厂,装机6000千瓦。林业资源主要是木材和竹笋的深加工,其余还有中药材天麻500亩,黄柏600亩,杜仲1200亩。.  


牛寨乡特产大全




牛寨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