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三穗县 >> 长吉镇 >> 中河村

中河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中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河村简介

  中河村距长吉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位于310省道旁。全村辖16个村民组,分布于8个自然寨,共416户,1487人,是一个汉、侗、苗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亩,林地面积3818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96元。全村共有党员25名,村干3人,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
  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中河村主要靠生猪饲养、果品栽培、种草养牛、封山育林、外出劳务收入等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河村有村级完小一个。位于村委会办公室旁(310省道旁),远程教育基地建在学校,现有教师11人,在校学生356人。
  主要优势产业是粮食、畜牧业、林果,主要优势产品是玉米、太子参、生猪、山羊等。水利基础设施有小坝塘1个,主要灌溉沟渠1条。
  今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粮、畜、金品水果三大骨干产业,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药材、林业等潜在优势产业,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着力抓好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广应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通过“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深入争创“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老年文娱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各种生活陋习,结合整脏治乱活动的开展,重点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禽畜乱窜、乱堆粪便、乱添乱画等不良现象,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物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充足、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我们深信有带头致富、团结协作的村干部,我们更有勤劳肯干的村民,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24201 556500 -- 查看 中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中河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中河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长吉村

  长吉村位于长吉乡中部,是乡政府所在地,310省道、长良公路、穗晃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26个村民组,分布于6个自然寨,共1020户,3348人,是一个汉、侗、苗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4.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32亩。全村共有党员42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村干4人,村各种组织机构健全。   长吉村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现全村共有金秋梨480亩,其中种植40亩以上金秋梨的有甘余胜、孙有元等5户,种植10亩以上的有陈庆明、王成林等6户,种植2亩的有曾凡能、满益武等30户;养殖以杨通文为代表,稻田养鱼12亩,孙水元稻田养鱼8亩,年出售1000尾鱼以上,获利10000至18000元。现长吉村村民纷纷向种、养殖大户学习,形成了远程教育学习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全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实施“生态文明富裕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村两委积极利用远程教育搞好培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实施“四改五通”工程,加大对水、电、路、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全村98%通了闭路电视,拥有通信电话541部,电视机550台,DVD机和VCD机329台,全面消除茅草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8平方米以上,实施村寨道路硬化6870米,道路绿化60%,家庭绿化89%。   全村40%的村民从事经商、营运工作,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60%的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30%靠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主,为全乡群众生活提供了方便。   长吉村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着力抓好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广应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通过“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深入争创“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老年文娱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各种生活陋习,结合整脏治乱活动的开展,重点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禽畜乱窜、乱堆粪便、乱添乱画等不良现象,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物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充足、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烧巴村

  烧巴村距长吉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位于长吉乡北面、邛水河畔。全村辖15个村民组,分布于6个自然寨,共520户,1810人,是一个汉、侗、苗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9亩,林地面积5270亩,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全村共有党员46名(其中预备党员8名),村干3人,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   今年以来,烧巴村按照乡党委、政府整合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新村规划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精神充实、民主健全、生态良好为主要内容,广泛发动群众,明确建设任务,统一建设标准,加快生态文明新村建设。   支柱产业特色鲜明。烧巴村已形成退耕还林、金锹梨、大头菜种植为主体、劳务输出为主的二大支柱产业。全村种植退耕还林1100亩;种植金秋梨400亩,蔬菜种植200亩,大头菜800亩,以大头菜、金秋梨、油菜、太子参、蔬菜为种植主体。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0%;今年已输出劳力620人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自来水工程建设、村主干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村人行便道40%水泥硬化,2公里,总投资1万元;组织群众拉通部分村寨的公路。   村民居住环境逐步改善。按照功能齐全,经济实用,完善配套的要求,以村镇建设为重点,以统一风格多种模式,配套改厨、改圈、改厕、沼气能源等生态家园为标准,加快小康住宅建设。   村委活动中心设施配套。多方筹资,装修面积为40平方米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室,已投入使用。按照村级阵地建设“四室”(村干部办公室、党群活动室、综治办公室、计生办公室、)、“三有”(有规范的村级组织牌子、有健全的村级组织制度、有合格的村务公开栏)、“二配套”(办公设施配套、电教设施配套)的村级组织阵地标准,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了村级阵地的服务功能。   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塘洞村

  塘洞村距长吉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位于长吉乡西北部。全村辖9个村民组,分布于6个自然寨,共425户,1534人,是一个汉、侗、苗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8亩。全村共有党员22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村干3人,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   塘洞村自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党员、组干、群众代表会议,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结合塘洞村实际,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大力发展棕制品、竹制品加工,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现全村共有棕、竹制品加工户160余户,其中有一定规模有2户,他们的成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贵阳、凯里、湖南等到地;在发展加工业的同时,还组织塘洞村木工、水泥工和喜爱木工、水泥工的群众进行座谈,聘请技术员对木工和水泥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在发展特色的同时也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形成了浓厚远程教育学习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全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实施“生态文明富裕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村两委积极利用远程教育搞好培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实施“四改五通”工程,加大对水、电、路、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全村82%通了闭路电视,拥有通信电话150余部,电视机320余台,DVD、VCD机280余台,全面消除茅草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拉通各自然寨道路,为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基础。   塘洞村两委班子团结,为不断高村民综合素质出谋划策,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带好头、铺好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有条不絮地开展好各项工作。如利用远程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整脏治乱工作的宣传;积极党宣传的政策,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为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创建、“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老年文娱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等。   

贵晓村

  长吉乡贵晓村,位于长吉乡西面,贵秧村与新盘村交界处以北3公里,与八弓镇的中平村和美敏村相接,距长吉乡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下辖9个村民组404户,现有人口1379人,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全村有耕地面积976亩,其中稻田473亩,人均耕地面积0.34亩。全村森林覆盖率95%,“两杂”推广面积达99%以上,分带轮作得到普及,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村级五大组织健全,现有干部3人,党员21人,贵晓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二类党支部。贵晓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   贵晓村是以种植、林木为主的村,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杉木、太子参、山羊、生猪、兔、鸡,牛等,近年来,贵晓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修通了烧巴至杨柳塘公路,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修建了村办公楼,含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村委办公室等;已建成人畜饮水水池10口,蓄水120立方米;实施农网改造,村民电费由原来的1.3元每度降为0.43元每度;实施生态沼气、退耕还林、等项目,实现了三通(通水、通电、通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户,治安模范户32户,遵纪守法户85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现全村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四寨村

  长吉乡四寨村,位于长吉乡西南部,长良公路线上。距长吉乡人民政府驻地3.5公里,东面、南面分别与长吉乡的机寨、贵秧村接壤、西面与贵碑毗邻、北面与长吉乡贵晓村相连。全村下辖6个村民组,516户,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现有人口1721人。全村有耕地面积1171亩,其中稻田751亩,人均耕地面积0.49亩。全村森林覆盖率80%,“两杂”推广面积达99%以上,分带轮作得到普及,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村级五大组织健全,现有干部3人,党员26人,四寨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一类党支部,2002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四寨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2006年通过州“五个好”党支部验收。   近年来,四寨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生态沼气、退耕还林、农网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村办公楼建设,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6户,治安模范户29户,遵纪守法户57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现村内有折耳根种植示范基地400余亩,金秋梨300多亩。现全村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四寨村主要靠种植业、生猪饲养、果品栽培、封山育林、外出劳务收入等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来,四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在全乡的前列,村两委主要是发动群众种植折耳根和生姜,种植面积约为500亩,四寨村的一套完整的折耳根、生姜市场销售渠道,村两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引导农户因需种植,保护了种植户的利益。同时还发动群众种植金品水果,以村长王国跃为代表共26户,现四寨村已种植金秋梨200余亩,梨树正处于丰果期。   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组织群众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主要根据群众种植折耳根和金秋梨、杂交水稻、外出务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村两委班子积极带头用所学技术,建立村级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机寨村

  长吉乡机寨村,位于长吉乡西南部,长良公路线上。距长吉乡人民政府驻地1公里。全村下辖7个村民组,305户,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现有人口1144人。全村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758亩,林地面积2315亩,稻田598亩,土160亩,人均耕地面积0.44亩。全村森林覆盖率70%,“两杂”推广面积达99%以上,分带轮作得到普及,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村级五大组织健全,党员28人。机寨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一类党支部,2000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1年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卫生村寨,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村寨;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机寨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近年来,机寨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生态沼气、退耕还林、农网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村办公楼,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现村内有折耳根种植示范基地230余亩,金秋梨250多亩。现全村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机寨村自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党员、组干、群众代表会议,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结合机寨村实际,通过远程教育培训,大力发展杂交制种、反季节蔬菜、水泥工技术培训等,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现全村共有杂交制种160余户,其中承包有一定规模有6户,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户有14户;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还利用机寨村建筑工人多的特点,组织机寨村木工、水泥工进行座谈,聘请技术员对木工和水泥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机寨村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浓厚远程教育学习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全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瓦窑村

  瓦窑村位于长吉乡东部,距乡政府3公里,全村有5个村民组194户679人,其中党员25人。现有耕地面积453亩,人均占有耕地0.48亩。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0%,通电户和电视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0%,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100%,现掌握农业适用技术人员200多人。   瓦窑村两委以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积极践行“-”重要思想,埋头苦干,把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融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远程教育定期培训和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如荼开展,建立种植业示范点,有力地推动了瓦窑的新农村建设,巩固了农村基层组织阵地。现全村共种植金秋梨200亩,涌现出以村支部书记曾祥军等为典型代表的金秋梨种植大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现瓦窑村村民纷纷向种植大户学习,形成了远程教育学习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落实。   生态文明富裕村工程的实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村两委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多渠道筹措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施“四改五通”工程,完善水、电、路、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现全村100%的农户看上了闭路电视;全村拥有通信电话120部,电视机176台,DVD机和VCD机150台;全面消除茅草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以上;实施村寨道路硬化3200米,道路绿化50%,家庭绿化72%。   全村15%的村民从事经商、营运工作,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左右;85%的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30%靠种植金秋梨,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带了一个好头。   瓦窑村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宗旨,在着力抓好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广应用的同时,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和道德教育,塑造新风貌。结合全乡整脏治乱工作方案和“四有在农家”活动的开展,广大村民逐渐摒弃各种生活陋习,尊老爱幼,与邻为善,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半坡村

  半坡村位于长吉乡东南部,穗晃公路旁,距乡政府4公里,全村有12个村民组442户1695人,现有耕地面积1128亩,稻田面积659亩,人均占有耕地0.45亩。全村通电户和电视普及率分别达100%和77%,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100%,,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两杂”推广面积达99%以上,分带轮作得到普及,村级五大组织健全,现有干部3人,党员23人,半坡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一类党支部。半坡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   近年来,半坡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生态沼气、退耕还林、农网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村办公楼,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为群众修路、灌渠、人饮工程,实施生态沼气池建设,完善村级服室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户,治安模范户22户,遵纪守法户36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自从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半坡村以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楔机,积极践行“-”重要思想,埋头苦干,把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融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和学校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村干、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涌现出以村支部书记杨承渊等为典型代表的金秋梨、水稻种植大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现半坡村村民纷纷向种植大户学习,形成了远程教育学习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落实。   半坡村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着力抓好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广应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通过“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深入争创“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老年文娱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各种生活陋习,结合整脏治乱活动的开展,重点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禽畜乱窜、乱堆粪便、乱添乱画等不良现象,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物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充足、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有带头致富、团结协作的村干部,我们更有勤劳肯干的村民,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经济工作发展思路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工作重点落实到为农民增收的落脚点上,半坡村明天会更加美好。   

中河村

  中河村距长吉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位于310省道旁。全村辖16个村民组,分布于8个自然寨,共416户,1487人,是一个汉、侗、苗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6亩,林地面积3818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96元。全村共有党员25名,村干3人,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   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中河村主要靠生猪饲养、果品栽培、种草养牛、封山育林、外出劳务收入等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中河村有村级完小一个。位于村委会办公室旁(310省道旁),远程教育基地建在学校,现有教师11人,在校学生356人。   主要优势产业是粮食、畜牧业、林果,主要优势产品是玉米、太子参、生猪、山羊等。水利基础设施有小坝塘1个,主要灌溉沟渠1条。   今后发展思路:重点发展粮、畜、金品水果三大骨干产业,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药材、林业等潜在优势产业,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着力抓好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广应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通过“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深入争创“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老年文娱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各种生活陋习,结合整脏治乱活动的开展,重点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禽畜乱窜、乱堆粪便、乱添乱画等不良现象,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物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充足、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我们深信有带头致富、团结协作的村干部,我们更有勤劳肯干的村民,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地盛村

  地盛村位于长吉乡西南部,长良公路穿村而过,距长吉乡人民政府驻地12公里,东面与新盘村相接,南与良上乡毗邻。全村下辖8个村民组,321户,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现有人口126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853亩,其中田349亩,土504亩,人均耕地面积0.54亩,森林覆盖率87%。地盛村村级五大组织健全,现有党员33人,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一类党支部,2010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地盛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近年来,地盛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生态沼气、退耕还林、农网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村办公楼,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户,治安模范户42户,遵纪守法户92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010年末农民人均存粮36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16元。地盛村是长吉乡的林区,村民家家户户都有林木,目前有70%以上商品材进入成熟期。现全村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地盛村现有教学点一所,教师1人,在校学生19人,远程教育基地建在学校。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做到“教学和培训”两不误,双促进。在宣传方面,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提高认识,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使村民群众普遍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升了广大党员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2010年末全村种植金秋梨350亩,年收入20万元;粮食总产量435吨,比上年增长4.6%;家畜存栏1376头,比上年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56元增至2010年的3016元,增长了93.8%。   

贵秧村

  长吉乡贵秧村,位于长吉乡西南部,长良公路线上。距长吉乡人民政府驻地4公里,东面、南面分别与长吉乡的四寨村、新盘村接壤、西面与良上乡雅中毗邻、北面与长吉乡贵晓村相连。全村下辖10个村民组,329户,居住着汉、侗、苗、土家等民族,现有人口1212人。全村有耕地面积790亩,其中稻田496亩,土294亩,人均耕地面积0.47亩。   全村森林覆盖率85%,“两杂”推广面积达99%以上,分带轮作得到普及,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村级五大组织健全,现有干部3人,党员23人,贵秧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一类党支部,2002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贵秧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近年来,贵秧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生态沼气、退耕还林、农网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村办公楼建设,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5户,治安模范户35户,遵纪守法户65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现村内有折耳根种植示范基地150余亩,金秋梨300多亩。全村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贵秧村的资源优势是林业,但贵秧村所辖的6个村民组不通公路,林业资源无法运输出来,严重地制约贵秧村经济发展,贵秧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表示一定克服困难,在群众自筹资金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立项,拉通贵秧至阶金公路。在上级政府、村两委及群众的努力下,于2006年7月已经顺利完工。公路通后,村两委加强管理和引导,通过林改,促进林农营林、护林积极性,林农从林改中得到实惠。目前有70%以上商品材进入成熟期。   贵秧村主要靠生猪饲养、果品栽培、种草养牛、封山育林、外出劳务收入等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贵秧村有村级完小。位于长良公路旁,远程教育基地建在学校,现有教师20人,在校学生450余人。从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新盘村

  长吉乡新盘村,位于长吉乡西南部,长良公路线上。距长吉乡人民政府驻地4.5公里,东面、南面分别与长吉乡的贵秧村、地盛村接壤、西面与台烈镇毗邻、北面与长吉乡贵晓村相连。全村下辖5个村民组,364户1217人,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   全村有耕地面积854亩,人均耕地面积0.56亩。全村森林覆盖率35%,“两杂”推广面积达99%以上,分带轮作得到普及,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村级五大组织健全,现有干部3人,党员20人,新盘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一类党支部,2002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新盘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   近年来,新盘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生态沼气、退耕还林、农网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村办公楼,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3户,治安模范户33户,遵纪守法户78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003年末农民人均粮食32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现村内有折耳根种植示范基地250余亩,金秋梨200多亩。现全村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新盘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村干、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贵碑村

  贵碑村距长吉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位于长吉乡东南部,与瓦寨镇相接。全村辖8个村民组,分布于4个自然寨,共223户,811人,是一个汉、侗、苗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6.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4亩,林地面积4011亩。全村共有党员17名,村干3人,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   贵碑村主要靠生猪饲养、太子参、果品栽培、种草养牛、封山育林、外出劳务收入等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贵碑村有教学点一个。位于村中心的公路旁,远程教育基地建在学校,现有教师1人,在校学生15人。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   贵碑村的资源优势是林业,村两委加强管理和引导,通过林改,促进林农营林、护林积极性,林农从林改中得到实惠。目前有70%以上商品材进入成熟期。   全村有60%以上劳力外出务工,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有开店经商的,有务工的,也有自己办各种加工厂的应有尽有。   全村拥有固定电话50余部,家庭摩托车拥有量达20多部,五分之一农户使用液化气。社会治安良好、环境卫生整洁,人民生活殷实。贵碑村坚持以-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立足优势在林、动力在路、潜力在山、希望在人、将以木材加栽培管理、种植养殖业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稳定增收的经济发展格局。   贵碑村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着力抓好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广应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通过“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深入争创“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老年文娱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各种生活陋习,结合整脏治乱活动的开展,重点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禽畜乱窜、乱堆粪便、乱添乱画等不良现象,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物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充足、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我们深信有带头致富、团结协作的村干部,我们更有勤劳肯干的村民,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赤瓦村

  赤瓦村位于长吉乡东部,穗晃公路旁,距乡政府3公里,全村有12个村民组525户1952人。现有耕地面积1337亩,人均占有耕地0.45亩。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80%,通电户和电视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2%,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100%,现掌握农业适用技术人员300多人。“两杂”推广面积达99%以上,分带轮作得到普及,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村级五大组织健全,现有干部3人,党员16人,赤瓦村党支部是长吉乡的二类党支部。赤瓦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太子参、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业。近年来,赤瓦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先后实施了通村公路、生态沼气、退耕还林、农网改造等项目,建成了村办公楼,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5户,治安模范户31户,遵纪守法户48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005年末农民人均粮食33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赤瓦村有村级完小一个,拥有老师19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在学校,从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以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践行“-”重要思想,埋头苦干,把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融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中,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和学校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村干、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涌现出以村支部书记杨平等为典型代表的水稻种植大户,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现赤瓦村村民纷纷向种植大户学习,形成了远程教育学习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的落实。   赤瓦村以提高村民综合素质为宗旨,着力抓好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推广应用,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新风貌,通过“生态文明富裕村”的创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深入争创“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老年文娱队”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各种生活陋习,结合整脏治乱活动的开展,重点治理乱倒垃圾、乱泼污水、禽畜乱窜、乱堆粪便、乱添乱画等不良现象,为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物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充足、邻里团结、家庭和睦、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我们深信有带头致富、团结协作的村干部,我们更有勤劳肯干的村民,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大寨村

  大寨村位于长吉乡北部,烧巴至杨柳塘公路中端,前与烧巴村接壤,后与土冲村相连,距乡人民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辖20个村民组,至2010年末有534户1893人,汉、侗、苗等民族杂居。全村有耕地面积1556亩,森林覆盖率达90%,绝大部分农户已掌握1-2门农业适用技术。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3人,是长吉乡的二类党支部。   大寨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   大寨村是以种植、林木为主的村,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太子参、木材、山羊、生猪、兔、鸡,牛等。近年来,大寨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修通了烧巴至杨柳塘公路,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修建了村办公楼,含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村委办公室等;已建成人畜饮水水池10口,蓄水120立方米;实施了农网改造,村民电费大大降低;另外,还实施了生态沼气、退耕还林等项目。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7户,治安模范户32户,遵纪守法户85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536元增至2010年的2987元。现在全村治安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大寨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展望未来,大寨村上下一定要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利用远程教育基地,提高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力争用三年使大寨村彻底摆脱贫困,迈向小康。   

土冲村

  土冲村距长吉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位于长吉乡边缘,与八弓镇杨柳塘相接。全村辖8个村民组,分布于6个自然寨,共161户,510人,是一个汉、侗、苗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行政村。全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3亩。全村共有党员10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村干3人,村两委组织机构健全。   过去,土冲村属全乡有名的穷村,曾经有过一段顺口溜:土冲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供应,花钱靠伐坡,国家济粮又济款,“贫困”二字摆不脱,一个“穷”字总结了土冲的历史。如今的土冲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他们十几年如一日,身体力行“-”,无私奉献,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为群众服务,为农民增收,为乡亲办事,把一个四面环山,自然条件恶劣的小山村建设成了一颗山区农村小康建设的明珠,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称赞。目前,土冲村修通从烧巴至杨柳塘的公路,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年收入达到乡中等水平,彩色电视、DVD等家用电器逐渐进入村民家中,部分村民还拥有程控电话。全村社会治安稳定,政通人和,广大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土冲村的巨大变化,一是靠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二是有一个政治上坚定、思想上为公、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举旗人和带头人,忠诚实践“-”的楷模——村两委班子,是他们带领全体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一滴血、一滴汗干出来的。他们从无到有,克服一切困难,大战荒坡,发展经济林;辟山开路,搬山填沟,上电引水……使土冲村逐步跨入小康村行列。   面对取得的成绩,土冲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展望土冲的未来,他们深感压力大,责任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的征途上,他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乡政府的经济工作发展思路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工作重点落实到为农民增收上,他们一定会让土冲村再次腾飞,再上一个新台阶!   

司前村

  司前村位于长吉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公里,全村有10个村民组629户2168人,其中党员37人。全村总面积5.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1亩,林地面积3158亩,稻田965亩,人均占有耕地0.42亩。全村自来水覆盖率达75%,通电户和电视普及率分别达100%和98%,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100%,现掌握1至2门农业适用技术人员800多人。   村级五大组织健全,是长吉乡的一类党支部,2002年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司前村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超级杂交水稻、大头菜)、林果业、养殖业(养鸭、养鱼)和劳务输出业。近年来,司前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村级公路和村寨道路得到全面建设,修建了村办公楼,开通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实现了六通(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移动电话),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取得了了较好成绩。截此2010年末,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15元,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小康家庭,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村内有金秋梨200多亩,拆耳根150多亩。现全村治安状况良好,有“十星级文明户”20户,治安模范户13户,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社会得到持续、快速、稳步定发展,全村上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司前村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会带动下,周密部署、精心组织,通过采取召开组干、党员、群众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出专栏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向广大村民宣传远程教育,在群众中树立“要想富,远程教育来指路”的思想,通过远程教育培训,积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建立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致富奔小康。现全村共有金秋梨200亩,其中种植20亩以上金秋梨的有杨深华、陆显辉、石通明等3户,种植10亩以上的有石通恩、陆显雄、陆显谷等9户,种植2亩以上的有覃金培、覃玉福等18户;种植结桃10亩的有覃金培,5亩的有覃玉文;种植芘芭5亩的有覃玉武、陆显良,养殖以杨治明、姚霖为代表;种植大头菜的有200余户,种植10亩以上的有陆显雄等4人,种植5亩以上的有覃玉发、杨大志、邹达斌等20余,种植一亩以上的有覃玉桥、覃玉元、李代绿、米光德等180余户。杨治明稻田养鱼6亩,姚霖年饲养麻鸭1200余只。由于司前村村民勤劳好学,形成你追我赶人致富氛围,村民们纷纷向种、养殖大户学习,形成了远程教育浓厚学习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村农机服务队和教学服务人员对贫困农户制定了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有效地促进远程教育在发展司前村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河村特产大全




中河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