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三穗县 >> 滚马乡 >> 苗鸟村

苗鸟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苗鸟村谷歌卫星地图)


苗鸟村简介

  苗鸟村位于滚马乡北部,辖18个村民组,有415户,现有人口1636人,西北部与镇远县的田溪、车溪、罗溪接壤,东南部与八弓镇的芭蕉、新美、坪茶、亚茶等村接边,西南部与本乡的岔河、响水相邻。县外北环公路从响水、岔河途经苗鸟村境内向东北延伸至新美、芭蕉、罗溪、马鞍、贵平、密峰等地。苗鸟村是一个人口较为密集、经济文化较为集中的边远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太子参、玉米农作物。
  全村以养猪、牛、羊大牲畜为主,配合稻田养鱼增加经济收。苗鸟村建有小学一所,远程教育基地一个,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远程教育基地教室置于村小学内,使用地面积为48m2,并全拼装地板砖,门窗均安装着防盗门窗,有管理使用制度和标语。有16套桌登,可容纳40余人。远教设备齐全,教育基地实行专人管理,并通过多种渠道对管理人员进综合培训。同时具有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使用较为正常。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24200 556500 -- 查看 苗鸟村谷歌卫星地图

苗鸟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苗鸟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崇村

  一、基本情况:   白崇村位于三穗县城西北部,距县城为7km,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而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全村有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共计512户计1982人,其中党员干部50人,组长21人。地域面积10660.5亩,其中耕地972.4亩。白崇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远程教育基地教室置于村办公楼中,使用地面积为28m2,并装地板砖,门窗均安装着防盗门窗。村办公楼中有远程教育制度和标语,有9套桌登,可容纳30余人。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白崇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支部由3人组成,村委会结构齐全。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工作进展有序,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卫生室1个。建有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1个,供广大村民干部学习培训。在远程教育室里有有海信34寸彩电一台,新科8311DVD机一台。卫星天线一套,卫星接收机一台,这些设备于2004年5月11日经技术人员安装调式完毕后,开始使用。使用情况较为正常。   三、产业结构   白崇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辣椒、太子参、花生等,通过三年的远程教育培训,涌现出了以舒发文为代表的种植大户。2006年上半年,以郭胜富、姜通明等为代表的养殖户为白崇村提供了27000元的收入;劳务输出是家庭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近年来,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富民兴村这个目标,立足白崇村实际,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千方百计谋求全村经济社会大发展,重点培育了金秋梨基地3个,规模达15亩、辣椒基地1个,年产可达30000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上半年,白崇村新建沼气池15口,修建进寨公路11公里,硬化路面8公里。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白崇村正在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业,目前已经建成了拦河坝河庄、梦妮山庄等旅游点。现白崇村在以发展旅游业为创新的基础是,正大力发展养殖业,将逐步实现猪、牛、羊、沼气和金秋梨基地建设相结合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之路。   

枫木溪村

  枫木溪村地处三穗县北部,东与滚马村交界,南与大湾村毗邻,西北与响水村、大寨村相连。全村8个村民小组168户668人,党员16名,团员14名,村民代表10名,地域面积为842.1亩,森林覆盖率92%,耕地面积286.8亩,人均年收入800元。   

大寨村

  大寨村位于三穗县西方,是滚马乡最边远的一个行政村,距三穗县城18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而村民居住较为分散,西与塘冲村交界,东与枫木溪村相接,南与镇远县高山接壤、北与镇远县交界,全村128户453人,以侗、苗、汉、仡佬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居住村落。全村耕地面积259.3亩,主要种植水稻、太子参、玉米农作物,在村委领导下,烤烟基地正在创建之中。   全村以养猪、牛、羊大牲畜为主,配合稻田养鱼增加经济收。大寨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远程教育基地教室置于村办公楼中,使用地面积为48m2,并全拼装地板砖,门窗均安装着防盗门窗,有管理使用制度和标语。有5套桌登,可容纳20余人。远教设备齐全,教育基地实行专人管理,并通过多种渠道对管理人员进综合培训。同时具有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使用较为正常。   

苗鸟村

  苗鸟村位于滚马乡北部,辖18个村民组,有415户,现有人口1636人,西北部与镇远县的田溪、车溪、罗溪接壤,东南部与八弓镇的芭蕉、新美、坪茶、亚茶等村接边,西南部与本乡的岔河、响水相邻。县外北环公路从响水、岔河途经苗鸟村境内向东北延伸至新美、芭蕉、罗溪、马鞍、贵平、密峰等地。苗鸟村是一个人口较为密集、经济文化较为集中的边远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太子参、玉米农作物。   全村以养猪、牛、羊大牲畜为主,配合稻田养鱼增加经济收。苗鸟村建有小学一所,远程教育基地一个,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远程教育基地教室置于村小学内,使用地面积为48m2,并全拼装地板砖,门窗均安装着防盗门窗,有管理使用制度和标语。有16套桌登,可容纳40余人。远教设备齐全,教育基地实行专人管理,并通过多种渠道对管理人员进综合培训。同时具有严格的管理使用制度使用较为正常。   

下德明村

  下德明村地处三穗县城西北部,位于滚马乡政府驻地北面,距离县城10公里,距乡政府驻地2.5公里处,北面与西面分别与滚马乡大湾村、白崇村相接,东西与台烈镇的坪树村接垠。全村共计20个村民小组,361户,1426人。其中劳动力799人,贫困人口35户,110人,少数民族978人,占全村人口的70%,汉族319人,占全村人口的30%,全村总耕地面积1026亩,山林面积4906.5亩,森林覆盖率68%,人均基本农田面积0.33亩.   

岔河村

  岔河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支部由3人组成。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工作进展有序,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卫生室1个。建有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供广大村民干部学习培训。   岔河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稻谷、玉米、油菜为主要经济作物,金秋梨、西瓜等也成为岔河村经济收入的亮点。全村6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成为岔河村收入的另一主要来源。由于岔河村地处偏远,产业结构结构比较单一,且没有形成规模,要实现小康生活是非常艰巨的。   为了让岔河村人民走上富裕之路,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一是利用远教设施为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播放种、养殖方面的技术。二是组织三农服务团为群众作技术方面的指导,特别是种、养殖方面服务。三是服务好外出务工的群众-,并作好宣传教育。   在基础设施方面,岔河村建成了7个引水工程,基本实现全村的农田引水灌溉;实现了各自然村寨进寨路面的硬化,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响水村

  响水村位于滚马乡北部,海拔950米,距三穗县城15公里,离乡政府5公里,东与岔河村,南与滚马乡,西与枫木溪村相邻,北与金堡乡、蕉溪镇接壤。   全村辖响水、桥边、上土地、下土地、石排、粟家坡、大坪、上长林、下长林、高坡、罗家、竹堰、半沟、烂桥、大路坎、毛家、牛塘、汉塘、月桥等19个村民组。830县道贯穿村境,实现每个组通水、通电、通路。2005年人口总数为423户,1623人,少数民族占52%,有耕地面积1055.8亩,其中田521.8亩,土534亩,人均耕地0.7亩。林地面积7966.5亩,森林覆盖率达42.44%,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滚马村

  一、基本情况   滚马村位于三穗县西北部,距三穗县城10公里,是乡政府所在地,东与本乡白崇村、下德明村接边,南与洞脚村相邻,西与响水村、岔河村比邻,北连本乡苗鸟村、白崇村,总面积为8.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5.7℃,无霜期296天,平均年降雨量1141毫米,滚马村是一个以苗、侗族为主的民族村,村寨22个村民组,516户,2021人,共有耕地面积1006.8亩,其中田779.4亩,土227.4亩。全村共有党员52名。   二、基层政权建设   滚马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支部由3人组成。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工作进展有序,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卫生室1个。建有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1个、信息站1个,供广大村民干部学习培训。   三、产业结构:   1、以种稻谷为主,引进优良品种。俗话说“人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结合滚马村实际,在去年亩产1200百斤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金优”品种,并发展抛秧面积30亩,该产品仅次于优质稻对群众实惠。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产业,大力种植脱毒马铃薯、免耕油菜。   2、发展第三产业,是村必不可少的它既能增收又是一条经济途径,根据滚马村种植经验发展群众种植100亩脱毒马铃薯、200亩折耳根、100亩油菜。   3、养殖业迅猛发展:传统经济作物栽培是不能达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能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全力发展经济,我乡通过农业经济发展中心扶贫项目,扩大我乡养殖业,加上远程教育培训,涌现出了以刘开太为代表的养殖大户。   4、果树基地初具规模,经过三年努力,我乡的金秋梨基地已经达到50亩。   5、当前社会治安良好,民事纠纷事件也逐年减少,形成一个好的氛围,但我们务必做好在民事纠纷中实事求是,辨明是非并以法律、法规为准则,为当事双方调解,避免群众-。做好四个季度户寨火、防盗和森林防火检查和标语宣传工作。   

上德明村

  一、基本情况   上德明村位于三穗县西南方,邛水河上游,距三穗县城8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南与台烈镇绞颇村相邻,西与塘冲村交界,东与大湾村想望于一河之隔,北与镇远县高山、三穗县滚马乡枫木溪村相交,全村192户754人,以侗、苗、汉、仡佬等少数民族为主的居住村落。全村耕地面积518.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农作物,在村委领导下,金秋梨基地也初具规模。全村以养猪、牛、羊大牲畜为主,配合稻田养鱼增加经济收。   二、基层政权建设   德明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支部由3人组成,村委会由5人组成。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工作进展有序,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卫生室1个。建有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1个,供广大村民干部学习培训。   三、产业结构   上德明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寨内古建筑群修建完美,有四合院,寨内道路原用花街岩砌成,村寨道路宽约3米,全村道路四通八达,是一个颇具古老民族气息的村寨,适宜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上德明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全村正以全面发展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设施正得到长促的发展。2004年德明大桥的正式通车,得到省扶贫办等有关单位的拨款修建,总造价为77万元,上德明村学子求学的欲望得以实现,八九年大山沟水库的修建,给上德明村的旅游业带来一定实效,每年夏、秋季来此休闲旅游的不计其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大山沟水库也是三穗县城居住供水点,水源清澈,无污染,大山沟有原始森林的风貌,是休闲,重返大自然的旅游好去处,以杨云秀领头的农家乐正在兴起。   这里山青水秀,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交通便利,村民热情好客,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休闲、渡假、了解民族民风,重归大自然的好去处。   

大湾村

  一、基本情况   滚马乡大湾村距县城15公里,全村共有11个村民组,分布在3个自然寨,有186户709人,其中男356人,女353人,有劳动力376个(其中男劳动力186个、女劳动力190个);外出人员182人,在家劳动力有194人。全村总面积6.535平方公里,有田388.5亩,土42.1亩,人均耕地面积0.607亩;有荒山876.5亩、森林面积6824.7亩(其中果树457.3亩)。全村经济总收入132.7万元,主要产业是种养殖业,农民人均收入1585元(其中现金收入975元),农民收入以务农、务工为主,它们分别占42%、31%;年人均收入在865元以下的有人。粮食总产量227.5吨,年人均粮食320.8公斤。全村共有党员18名,其中妇女党员4名,大专1名,中专2名,高中2名;35岁以下的9名,45岁以下5名,50岁以上的4名。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及经济建设情况   大湾村党支部以-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支部一班人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认真总结他人经验,随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始终走好群众路线,随时接受群众监督,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以党支部为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与时俱进,大力发展大湾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加强组织建设,着力发展经济   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湾村党支部下了很大的力:一是利用换届选举之机,调整充实两委班子。现在村两委班子既有活力,又有战斗力;二是提高了党员的思想觉悟。认真实施“三会一课”制度,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工程,努力提高党员各方面的素质,搞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党员的思想得到了统一,支部的凝聚力有了明显增强;三是找准了路子。这几年大湾大力发展了些农业项目,如:种草养畜、优质稻、沼气等,项目的实施给村里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促进了大湾经济的发展;四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了农业效率,农民的家作物普遍增产、增收;五是重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进寨道路硬化、建起了消防池、村民使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大湾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   2、巩固党建成果,把党建工作引向深入   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教育广大党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党支部始终把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湾村的工作是以支部委员包片,党员包组,并在18名党员中还每帮扶1—2名贫困户,给贫困户想办法,提高建议,例如支部书记帮扶四组贫困户肖昌良家,多年来在生活、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给他出主意,提供某种条件,使他走出困境,通过每年的党员民主评议中,没有一个党员是不合格的。97年州“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称号,在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上,我们的原则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通过采取种种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学教”成果,也使“-”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更深入人心,大湾村始终以把农民长期得实惠,使干部长期受教育为实践“-”的目的。   3、开展“三学三带三比”等活动,积极构筑和谐大湾   自从李高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立即针对党支部软弱无力的现状,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有力的措施加强了支部的建设,积极抓好了发展新党员、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和党员致富能力等工作。目前,全村18个党员都能认真履行党员职责,并且有12人被村民们评为“致富能人”,充分展现了0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村党支部在全村党员、村干部中广泛开展学习“-”重要思想和“三学三带三比”等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全村的村民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深入的了解;村里的每户家庭主要劳动力都基本掌握了一至二门农业实用技术;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99年的不足650元增长到现在的2100元,电视普及率达100%,用电户达100%,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100%,村级经济积累达4.8万元,大湾村385户728人全部实现脱贫致富;村干部及广大村民的集休主义意识明显增强,有力地推进了村办公综合楼、进寨公路、防洪堤、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使全村社会经济和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长,从过去从的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现在,村里拥有了村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农村党员远程电教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村卫生服务室、村图书室(图书室藏有图书200余册),室内各种制度规范上墙,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4、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党支部认真学习国家在农村的有关政策,积极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大湾村从2000年的人均粮食3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2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解决了大湾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承宁波帮扶,修建了全村10个村民组672人受益的自来水。到目前,全村共安装了有线电视104台,程控电话86部,占所有农户的67.5%和50%。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有明显成效,大湾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生毕业升初中就读达100%,土人才也不断涌现,全村共有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大湾村党支部认真实践“-”重要思想,积全力之所举,集众智之所长,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村里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村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加,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从而为我乡其它支部学习的榜样。   三、其他情况   全村有农民住房147幢,其中木房113幢、砖木结构34幢,人均住房面积15.7平方米;有电视机372台,固定电话362部,移动电话197部。有机动车辆39辆,其中载客中巴3辆,摩托车23辆,面包车5辆,其他农用车8辆。   计划生育率达98%;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8%;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7%;青壮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比重达4.2%;每户劳动力中有人较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实用生产技术,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率达82%。无五保户。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饮用安全卫生水158户674人;有村级公路通村(塘坳至德明公路),村组便道交通网络完善,部分村组便道已实施了路面硬化,全村农户全部通电。建有沼气池91口,每百户拥有农业机动工具21台。   村寨基本整洁,宜林地及村寨“四旁”基本绿化,遵纪守法户和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分别达90%以上,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满意度和村务公开满意度达85%以上。   

洞脚村

  洞脚村位于滚马乡的西南部,辖5个村民组125户456人,耕地田面积189.4亩,其中田154.4亩,土35亩,人均占有农田面积0.34亩。全村党员15人,其中女党员2人。   洞脚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支部由3人组成。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工作进展有序,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卫生室1个。建有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1个,供广大村民干部学习培训。   洞脚村的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以稻谷、油菜和红薯为主,养殖以猪、鸭和鸡为主。另一经济收入来源为外出务工人员,有70多名,其中大多数为青壮年。由于洞脚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市场不灵,这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洞脚村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更没有支柱产业,生产多为粗放式管理。   为了改善全村村民的饮用水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洞脚村实施了饮水工程,工程于2005年12月动工,2006年3月完工。该工程的完工解决了125户456人、874头大牲畜饮用水困难。洞脚村通过投工投劳,朝阳和下阳组已实现路面硬化。其它自然寨、组的路面硬化正在酝酿中。   

塘冲村

  塘冲村地处滚马乡的东南部,距县城16公里,西邻镇远金堡乡,北接台烈镇绞颇,为武陵山下的又一苗族村寨。门口是邛水河纵流穿过。全村6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144户,695人。全村劳动力456人,耕地面积570.4亩。其中:田358亩,土213亩,人均耕地0.8亩,人均粮食32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95元。初中文化程度241人,高中文化36人,半文盲49人,占总人口的4.34%;获绿色证书的15人,占全村人口的2.16%。全村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4名,预备党员1名。   塘冲村两委班子健全,党支部由3人组成。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工作进展有序,村委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卫生室1个。建有远程教育播放点1个,供广大村民干部学习培训。   塘冲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种植水稻、辣椒、太子参、烟草、玉米为主,养殖以鸭、鸡、鱼主。全村外出打工200多人,其中多数为青壮年,每年能给塘冲村带来五十万多元的收入。产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了改变塘冲村农业结构单一的现状,促进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进一步实现品种调优,结构调特,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同时可带动其他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在政府的支持下,塘冲村实施了优质稻种植及稻鱼工程200亩。该项目实施过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塘冲村实现了三个自然寨进寨路的水泥路面硬化;村办公楼操场的水泥路面硬化;大山沟至塘冲公路的建成;修建了3座引水池,多口沼气。   


苗鸟村特产大全




苗鸟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