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岑巩县 >> 天马镇 >> 雷公田村

雷公田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雷公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雷公田村简介

  雷公田村位于天马镇北部,东邻黄土塘村,南界天马村渣水坪、小屯村芋头坪,西抵塘湾村桃家坡,凯本乡芭蕉冲村,北抵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小羊山村抱木山,全村区域面积34.3平方公里,是全县村级建置面积最大的村。辖雷公田、茅城坡、背后坡、新田坳、凉水井、河坝、龙田湾、白岩坪、枫相坪、凯望、大园子、马家坳、两河口、塘冲、龙井、界上(又名雀儿坳)、枫木坪、马老山、桐木榜、石家寨(古名大坪)、干串、尚寨、鸟雀山、老屋场、潘家湾、邓家庄等26个村民组,村境共774户,3071人,耕地3217.5亩,其中田1792.5亩,土1425亩,人均耕地1亩以上。
  1949年10月以前的民国时期为民国岑巩县第7区的天马镇建制,1949年11月为天马乡建制,1950年天马为第三区,置天马镇,雷公田村为第4村(马坪村),1960年更名为雷公田大队,1984年雷公田村为划分为雷公田、桐木、白岩坪3个村,1988年合并称为雷公田村。
  境内交通:由2条乡村通车路,1条自天马村万家塘境内三岔坳县城至凯本、江口油路,过诈水坪境北部,过卡门入雷公田,经茅城坡塘边一带,沿坝子两边缘达雷公田完小止于塘冲,1条由县拖拉机站接油路穿天马村罗下寨、罗上寨门前,经邓家庄、桐木榜,向北东穿雷公田全境,出境进入羊桥土家族乡的杨柳接玉屏至江口油路,交通便利。
  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地形为主,雷公田村境内土层较深,土壤覆盖度高,岩石裸露不明显,加之森林覆盖良好,进入村境,绿野满园,给人一种青新爽目的感受,境内两山间有宽谷为水田,由南向北的宽谷依次有由邓家庄起,经老屋场,到干串止。再一宽谷由桐木榜寨脚一带起,经半沟一带延伸至马老山,凯望、枫相坪。其间也是良田。再有雷公田宽谷(坝子)是雷公田村最大的良田地带,其东北起茅城坡、背后坡、河坝、凉水井、白岩坪、卡门,西南止龙井一带。形成山丘宽谷相间的地表形态。植被以用材林松树为主,柏树次之,其杂木、枫树、青冈、麻栗、板栗等杂以灌木覆盖,经济林木有漆树、吴茱萸、棕树、五倍子、油茶等。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同时盛产红苕、洋芋。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花生等。
  村境内水利状况:由有关堰干渠在天马村境内的乍水坪过卡门,到茅城坡,背后坡一带的田亩,在卡门西坡脚,建有山塘水库一个,其库水可沿途灌溉至塘冲一带。在凯望境内沿途集水成细小溪流途径羊桥境内注入龙鳌河,小溪沟内生长栖息着大鲵(娃娃鱼)。
  境内居民有侗、土家等民族,男性居民姓氏有杨、姚、袁、代、张、汪、齐、吴、刘、谢、向、马、明等20多姓氏。
  村境内有清朝咸丰年间张秀眉起义休整时期的大本营址,在卡门边,清军与义军恶战的古战场遗址,在石家寨、龙井一带,屯堡密集,古寨遗址,是怀古考古的地方,有研究价值。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26102 557800 -- 查看 雷公田村谷歌卫星地图

雷公田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雷公田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天马社区

  天马镇居民委员会始建于1988年4月,共386户,856人。居委办公室设在镇政大楼。居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3人,居委会成员由年满18周的居民不计名投票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十多年来,历届居委会在搞好对居民管理的同时,还在集市贸易秩序、街道卫生、拥军优属、调解居民纠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白岩坪村

  白岩坪村位于天马镇西北部,距天马集镇13公里,由原甘塘村、落坑村、塘湾村等三村合并而成,东接我镇天马村南抵注溪镇、西与平庄乡相连、北与凯本镇接壤,辖区有36个村民小组,共973户3930人,其中党员74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155亩,其中田2415亩、土1740亩,土壤肥沃,适用于耕种稻谷、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还适于发展烤烟、猕猴桃、水蜜桃、两茶等产业。岑巩县白岩坪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就位于白岩坪村境内,示范园内形成上林中茶下烤烟的生态农业体系,包含畜牧养殖等。   

雷公田村

  雷公田村位于天马镇北部,东邻黄土塘村,南界天马村渣水坪、小屯村芋头坪,西抵塘湾村桃家坡,凯本乡芭蕉冲村,北抵羊桥土家族乡地坝村、小羊山村抱木山,全村区域面积34.3平方公里,是全县村级建置面积最大的村。辖雷公田、茅城坡、背后坡、新田坳、凉水井、河坝、龙田湾、白岩坪、枫相坪、凯望、大园子、马家坳、两河口、塘冲、龙井、界上(又名雀儿坳)、枫木坪、马老山、桐木榜、石家寨(古名大坪)、干串、尚寨、鸟雀山、老屋场、潘家湾、邓家庄等26个村民组,村境共774户,3071人,耕地3217.5亩,其中田1792.5亩,土1425亩,人均耕地1亩以上。   1949年10月以前的民国时期为民国岑巩县第7区的天马镇建制,1949年11月为天马乡建制,1950年天马为第三区,置天马镇,雷公田村为第4村(马坪村),1960年更名为雷公田大队,1984年雷公田村为划分为雷公田、桐木、白岩坪3个村,1988年合并称为雷公田村。   境内交通:由2条乡村通车路,1条自天马村万家塘境内三岔坳县城至凯本、江口油路,过诈水坪境北部,过卡门入雷公田,经茅城坡塘边一带,沿坝子两边缘达雷公田完小止于塘冲,1条由县拖拉机站接油路穿天马村罗下寨、罗上寨门前,经邓家庄、桐木榜,向北东穿雷公田全境,出境进入羊桥土家族乡的杨柳接玉屏至江口油路,交通便利。   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地形为主,雷公田村境内土层较深,土壤覆盖度高,岩石裸露不明显,加之森林覆盖良好,进入村境,绿野满园,给人一种青新爽目的感受,境内两山间有宽谷为水田,由南向北的宽谷依次有由邓家庄起,经老屋场,到干串止。再一宽谷由桐木榜寨脚一带起,经半沟一带延伸至马老山,凯望、枫相坪。其间也是良田。再有雷公田宽谷(坝子)是雷公田村最大的良田地带,其东北起茅城坡、背后坡、河坝、凉水井、白岩坪、卡门,西南止龙井一带。形成山丘宽谷相间的地表形态。植被以用材林松树为主,柏树次之,其杂木、枫树、青冈、麻栗、板栗等杂以灌木覆盖,经济林木有漆树、吴茱萸、棕树、五倍子、油茶等。   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同时盛产红苕、洋芋。经济作物有油菜、烤烟、花生等。   村境内水利状况:由有关堰干渠在天马村境内的乍水坪过卡门,到茅城坡,背后坡一带的田亩,在卡门西坡脚,建有山塘水库一个,其库水可沿途灌溉至塘冲一带。在凯望境内沿途集水成细小溪流途径羊桥境内注入龙鳌河,小溪沟内生长栖息着大鲵(娃娃鱼)。   境内居民有侗、土家等民族,男性居民姓氏有杨、姚、袁、代、张、汪、齐、吴、刘、谢、向、马、明等20多姓氏。   村境内有清朝咸丰年间张秀眉起义休整时期的大本营址,在卡门边,清军与义军恶战的古战场遗址,在石家寨、龙井一带,屯堡密集,古寨遗址,是怀古考古的地方,有研究价值。   

细山村

  细山村位于天马镇西部地区,东抵杜麻,南抵注溪乡的老爬岩一带,西抵干塘村,北抵干塘村的庙湾一带。辖老路沟、大园子、沙帽坡、细山、中寨、云凸、三岔塘、上寨、果洞、下坡、白岩湾、学堂凸、新寨、对门寨、八牯牛、猫沟、老君寨、铁厂坪等18个村民组,共459户,1814人,耕地面积2182.5亩,其中田1177.5亩,土1010亩,境域面积19.6km2。   境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岩溶地貌发育良好,溶洞、漏斗遍布村境,老路沟、细山、老君寨一带多溶洞,尤以新寨溶洞——萨子洞为最长(由新寨洞可通达燕子洞,此洞在明、清、民国兵匪-时,附近人户住进燕子洞)。村境内有老路沟坝子、铁厂坪坝子两个,坝中低洼处都有漏斗,这两个坝子是细山村盛产水稻的粮仓。植被为乔木、灌木杂生,主要用材林以松树、杉树为主,是天马镇用材林的主要产区之一。经济林木有漆树、山茶(油料植物)、米纳子(吴萸)、楠竹、金竹、五倍子树等,境内草药生长品种较多,茯苓、首乌、七叶一枝花续断等不下80多味药。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还盛产红苕、洋芋。主要经济作物:油茶、花生,也间栽葛苕(地瓜)、西瓜等。   境内交通:自白岩坪分叉通向三岔塘至新寨的乡村路,这条在三岔塘后分支通向老君寨的乡村路,另一条自杜麻村通向老路沟的乡村路,在老路沟分岔,一条通细山、铁厂坪,一条通三岔塘。其交通便利,得力于全镇实现村村通路的政策。   村境内有汉、侗、土家等民族居住。居民住房极具特色,既有五柱七瓜的连三间,连五间,连九间的房屋,加上二面厢房,组成庭院式结构居多,也有苗乡侗寨的吊脚楼式住宅,保持了古朴的风貌,男性村民有张、杨、周、王、黄、赵等姓氏。   

杜麻村

  杜麻村位于天马镇西部地区,东邻小屯村关堰村,杜麻村南部的杜麻沟邻注溪乡(地郎、麻栗坡一带),西邻细山村、干塘村,北与小屯村的芋头冲磨少坪一带接壤。杜麻村在1949年解放前为民国时的三民乡,解放后于1950年属天马区天马乡第8村,1958年为东风人民公社辖地。1984年置杜麻村,辖黄溪河1组、2组、3组、龙口、阳洞、菜家坡、杜麻沟、关山、寨落、路口、田坝、岩脚、邓家坝、画眉坳、上店、沙子坳、余家凸等17个村民组,共有565户,2402人。耕地面积2467.5亩,其中田1440亩,土1027.5亩。   境内以山间盆地(坝子)为主,杜麻坝子中央为杜麻庵凸,四周山坡拥向坝中央,人称为九龙戏珠,颇为传神之说,其坝子多弯岔,故天马人顺口溜有“天马坝子大,不及杜麻一个岔”。实为天马镇境第一的坝子。其次为黄溪河坝子,杜麻村的杜麻沟、关山两组为山地,沟谷地带。杜麻沟、关山山地地带、林木以杉木、松树为主,境内遍布麻栗、青松等乔木,经济林木有漆树、板栗、楠竹、梨树、桃树、吴萸等,活化石银杏(白果),还盛产药材(土人参、首乌、伏苓、钧屯、血屯、白药子、黄药子、七叶一枝花(又称铁灯台)等不下100种。这为杜麻村南部地区,其北部、东部、西部地区,树种分布间杂,不像南部呈汽状分布。   村内主要粮食作物为稻、玉米,南部盛产红苕、洋芋(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油菜、花生(花生产于杜麻沟、关山一带)。   村内交通,有自镇政府驻地修的乡村公路,直穿过杜麻坝子出上店进入细山老路沟、三岔塘、新寨一线。另由阳洞寨门口经坝子东部至龙品进寨落达杜麻沟的乡村通车路,又在龙口寨前分支经坝中延伸至路口的乡村通车路面。东部的黄溪河境内,有从镇政府驻地经大田坝、干洞经关堰二号渡槽直达黄溪河一组、二组、三组的乡村路段,这些通车乡村路都修建于“村村通路”的年。   村境内有汉、侗、土家族等民族居住,共566户,2402人。男性姓名以杨、周、姚、王四姓户数、人口为最多,其余有田、刘、冯、舒、余、尹、洪、肖、宋、赵、黄、段、林、熊、张、陆、陶等多姓姓氏。   杜麻村境内历史悠久,至明代始属都秦蛮夷长官司所辖七洞的杜麻洞就在杜麻村(据前辈沿传即今龙口,待考)。   境内有古墓葬(生基坟),有龙口杨氏祖坟“娘背崽坟”,可考证清王朝型律的残酷和连诛九族的惨案。前洞石刻“武库将军,大勇寇群,培植桑梓,望浮倪云。”   杜麻村为天马地区文风较盛的村寨(路口),清咸丰时由杨崇虞倡导开设杜麻私塾,至民国27年(1938年)停办,历时80多年。光绪末年就读者多达80余人,为杜麻私塾鼎盛时期。清代秀才9人,举人2人(岑巩县县志教育篇715页),其娇娇者如清末杨辉先,就读杜麻私塾,被荐入天津讲武堂,后东渡太平洋去日本考察,回国参加讨袁,为政颇有政声。程云也在此就读过启蒙,清末考入贵州省立法政学堂,民国时期任某军军机处长,后回乡办学,颇有建树。解放后建小学一所,设8个班,学生330余人。有清华大学研究生1名,大学学历多人。解放后政府在杜麻村建立小学一所,1973年在小学内附设初中班,至1982年停办,共八年时间,解决了村内学生不出村的困难。2002年杜麻小学实现“两基”目标,杜麻村村容整洁、民风淳朴。   

苗落村

  苗落村东邻大有乡的木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抵岩湾村的烂力干,西与天马村、黄土塘村、小羊山村接壤,北接天星乡的茅坪,羊桥土家族乡的姚寨,辖店对门、苗落上寨、下寨、扣溪屯、店上、蕨基湾、新桥、向家坪、杉木林、中寨、下寨、老寨、横溪、老屋、红大门、上院、对门寨、老屯、向家坡、黄泥档、金竹坡、半坡寨、张湾冲、小冲湾、界牌、上板山、下板山、老寨营、中板山、张家湾、洞湾、朝阳坪等32个村民组,共773户,3383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设小学一所,总面积29.6km2,耕地3330亩,其中田2235亩,土1095亩。   民国时期为岑巩县第7区建制的古思乡辖境范围。1950年为岑巩县第3区的天马乡辖区境域第2村,1953年为岑巩县第3区建制的板山乡。1957年属岑巩县的天马片区,1958年归“东风”人民公社建制,自1984年置苗落村,隶属天马镇。   境内交通便利,乡村公路与县级公路连接,由小堡至凯本、江口县的公路经过苗落村蕨基湾、新桥、朝阳坪一线,在蕨基湾修有乡村通车路达扣溪屯片区。在新桥道班房处分支向北去的县级公路通过新桥至店对门,过老屯片,连通天星、羊桥、水尾达玉屏。在店对门修乡村通车路达张家冲片区。在牛角冲井边接县级公路达小羊山村的分村公路经苗落村西部的板山。   村境地形为山地、宽谷相间的地形,东部宽谷地带北起老屯向南经横溪至扣溪屯一带,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0.5公里不等,有耕地(田)800亩,中部宽谷地带自北起张家冲经店对门、新桥、蕨基湾、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0.5公里不等,其间有耕地(田)600亩,西部宽谷地带北起板山至界牌、苗落上、下寨一带,有耕地(田)400亩,金竹坡山地耕地(田)40亩,朝阳坪山地耕地(田)50亩,苗落、板山山地耕地(田),扣溪屯、蕨基湾等零星耕地(田)400多亩。宽谷两侧必有山地,故称为山地宽谷相间的地形。旱地(土)多分布在山地坡度较缓和低丘地带。境内有板山屯堡、壁山屯、大营凸等古代屯堡文化遗址。境内山地植被良好,主要用材林为松杉、木、柏等,用材自给有余,还可少量出售。经济林木有吴茱萸(米纳子)、漆树、油茶,以油茶树分布较为广泛,成片的有老屯、金竹坡、苗落、板山等组。   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同时盛产红苕、洋于,主要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也种植烤烟。   村内男性居民有20多个姓氏,以沈、代、杨、景四大姓人口居民多、人们称其为四大姓之村。长期以来,该四大姓和睦相处,共同开发这片土地。村内设有苗落完小一所。境内历来注重文化教育,板山杨姓自清朝时期就开办私塾,由天马地区知晓的茂子先生(名杨启树)持教,除教学生文字外,得意者还教点医药、处方,他家有秘不外传的接骨一技。店对门景姓出过晚清贡生一人,村内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解放后学风更盛,家有小孩必送读书,经济再困难也绝无辍学的现象,村境内(自1960年—2004年止)在外工作的有200多人,其中县级干部3人(代大林、杨宗荣、杨世昌),地州级1人(杨尤光),研究生3名,中专、专科、本科文化程度(未统计)。   境内有汉、侗、土家等民族,尤以土家族村寨独具特色,为聚居的格局(民族习俗),他们是老屯、对门寨、张家冲、半坡寨独自为寨成组,房屋建筑以正屋西厢房(厢房处吊脚楼式),正房堂屋门,多装六合中间堂屋门附设有两扇栅栏式的附加物(不知叫什么?顶什么用的,都值得考查研究,对研究土家族的风俗文化有一定价值)。土家族寨子都热情好客,烟、茶是进门的第一道礼义,吃饭是少不了的,但必渴酒,渴酒必醉方感快意。每年过年,老屯对门寨两寨男性成年人,年夜饭后,开始串门结队喝酒,自一家起,喝一杯,挨户结队的喝,醉倒在哪里就睡在哪里,没有醉的,随队伍继续直到两寨的人户喝清楚以为止,没有醉的为酒量最好的决出胜负。   

天马村

  天马村位于天马镇境域中心,其境东南邻岩湾村,东接苗落村,南邻关堰村,西与小屯村相接,北与黄土塘村、雷公田村接壤。境内四周为山丘环绕,中间是肥沃的良田坝子,为典型的山间盆地地形,坝中有马坡,境域面积11.7km2。   村委会设在镇政府驻地北面,相距约200米处,村委会设党支部书记1人,委员2人,副村长1人,委员3人。   天马村土地改革时为天马乡第一村,村境域有政府首脑机关,七站八所驻地,有天马中学,天马中心完小等单位。1958年辖关堰,天马、小屯村同年秋、关堰分出去,1962年分置小屯,新建大队,1981年至1988年乡署大田坝村,同年乡署天马村。1984年复名天马村,辖上街、中街、下街、新街、道土岩、红岩湾、新田坎、万家塘、万家湾、丁家寨、许家寨、罗上寨、罗下寨、梨树湾、上干洞、下干洞、大田坝、上坝、下坝、毛家园、萝卜湾、刘家湾等22个村民组,共537户,2260人。总耕地面积2017.5亩,其中田1117.5亩,土900亩,人均占地不足一亩,0.89亩(2004年统计数)。   境域内杂居着汉、侗、土家族等民族,其境男性村居民有刘、伍、罗、丁、王、田、许、姚、杨、张、陈、高、倪、程、向、肖、陶、李、廖、行、龙、蒋、夏、冉、尹等25个姓氏。长期以来,各民族、姓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着这一古老的家园,有着共通的乡土文化。   境域内有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募捐筹款修建的万寿宫(万寿宫几经变迁,于二00六年成为电力公司天马所的楼宅,现仅存乾隆四十五年募捐公德碑一块),据岑巩县志记载“咸丰六年八月,思州知府张翰中率团练兵巢号军,号军寅夜围张翰中于马鞍山,团练不战自溃,张翰中走投无路,于黎明自刎于天马万寿宫”。禹王宫、江西会馆、善堂(遗址待考)、云龙庵(遗址在新田坝张家洞上面,其峰拔地而起,成孤峰独立之势),云龙庵修建峰顶,晨雾缭绕如在天云,古称云龙庵,其庵东南侧有腊山寺(腊山寺由伍家庵演变而来,其历史在明清时代),此处岩溶地貌发育典型,漏斗遍布(消坑),此境山水秀丽,是天马游玩的胜境。天马桥边,此桥修建年代久远,桥下涓涓细流,桥头有大柳树遮阳,是天马乘凉、避暑的景区。干洞(后洞)、明清、民国匪乱时期,天马镇境的大户人家,避乱坐干洞(现存在大石瓢一把),由于干洞通水洞,直达前洞,洞内石钟乳奇物壮观,移步即景。   天马村境内有天马街集市贸易市场,此场赶四、九场天,其覆盖面较宽,除天马镇外,还覆盖了大有的木召、谭家垅、城佛岭、鸭溪沟一带村民,注溪乡的北部村民、凯本乡的沈家湾、芭蕉冲一带村民、羊桥乡的地坝、丁虎坪、施家寨、姚家寨一带的村民、天星乡的毛坪、小坳一带村民来天马赶场,客商吸收了外省客商来天马经商营业,玉屏、羊坪来天马场购买鸡、鸭、山货、药材的车辆也落驿不绝。   村境域内无河流,只有两条溪沟。一条由关堰渗漏的水,加上沿途山坡积水面的补给而形成的溪流,起自关堰村的落凼田,改河沟至天马村的大田坝、上坝、下坝、毛家园、萝卜湾寨前流淌而过,进入刘家湾,在白岩下进入地下形成伏流(暗河)。(据此,此水在云门洞出露)这条溪流可供引水,抽水灌溉大田坝、上坝、下坝、毛家园、萝卜湾、刘家湾等寨门前低处的田地。另一条溪流,源于杜麻村的黄溪河,由前洞进入伏流(此段伏流碗延曲折约2000米)出露在干洞组的水洞(后洞),沿下干洞组坡脚至梨树湾寨侧的孙家桥脚。曲折婉延至钓鱼杆(又称道弄),再沿着天马街东坡脚至新田坎组的张家洞,变为地下伏流。(此段伏流仍出露于云门洞。政府曾组织人员探察此段伏流,控察人员杨洪胜(天马广播站)等在探察中捉到透明鱼类,他们把透明鱼拿出洞外,透明鱼见天光就死亡了。这段溪流可抽水灌溉沿途的田地。正坝中央有关堰引水灌渠,解决了上干洞、下干洞、大田坝、上坝、下坝、毛家园、萝卜湾、刘家湾、梨树湾一片的灌溉。红岩湾、道土岩、诈水坪的罗上寨、罗下寨、许家寨、丁家寨、上街、中街、新街这9个组由关堰总干渠灌溉。   公路交通便利,东至天星乡羊桥土家族自治乡、水尾镇,直达玉屏县;南通往注溪达县城(羊坪)及石阡县,北通凯本乡至江口县,梵净佛教旅游胜地,村境内各自然寨都能乘车往来。   村境内土层深厚,坝上肥田沃野,主产水稻,四周山丘湾间盛产玉米、黄豆、红苕、马铃薯,境内用材林较少,是天马镇唯一少林木的村。   村民司俗古朴,热情好客,多数寨子里,每年春初要举行辞送,正月15闹元宵看龙灯,有的姓氏有还滩愿,其中有销愿、乐愿、祖神愿等。   2000年自筹资金10余万元建砖混结构一楼一底楼房一幢,占地120多平方米。内设村委办公室、计生室、警务室、远程教育室。至2010年底,80%以上农户安装了电话,100%的农户用上电灯,80%的村寨饮用自来水。全村有猪菜用的电动机680台,农用车86辆,小面包车32台,农用犁田机械38台,挖掘机18台,机动收割一机台。   


雷公田村特产大全




雷公田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