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南充 >> 营山县 >> 木顶乡

木顶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木顶乡谷歌卫星地图)


木顶乡简介

  木顶位于营山县东北角,周边与老林、清源、陡坑、黄渡、玲珑等乡镇毗邻,幅员面积22.34平方公里,辖10个村,8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1396人。
  木顶乡强力推进了以兴水改土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木高桥水库的天然优势,实现了场镇饮用自来水。大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攻坚战,使人畜饮用水和生产用水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同时,他们依托川中项目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新建蓄水池17口,蓄水量达8万方,可保证400多亩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农村经济硕果累累。木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盛产水稻、小麦、红苕、豆类等。木顶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学种田、综合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木顶农村经济的发展。
  交通通讯设施日趋完善。他们先后投资8万元,对木顶——玲珑段公路进行了维修整治,使路面平整,车辆畅通。同时投资27.5万元安装了容量为124门的程控交换机,缓解了滞后的通讯对经济发展的牵制矛盾。
  木顶由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但勤劳、智慧的木顶人民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在稳中求进,在进中求快,力争尽快跨入小康行列。.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14万人 22.34平方公里 511322212 637700 0817 查看 木顶乡谷歌卫星地图

木顶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木顶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朗池镇

  朗池镇是营山县城所在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46.9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辖24个村,11个居委会。   朗池镇属城乡结合的大镇,粮食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重点突出了果品、蔬菜、畜牧、花卉、稻田养鱼等产业化建设,并已初具规模。同时,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实行集体、私营和个体一起上,镇、村、户办、联户办、股份制企业共同发展的战略,有力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全镇现有乡镇企业5000多家,初步形成了食品、化工、建筑、建材、铸造、纺织、服务为主要行业的企业群体。    近年来,朗池镇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面积已达10平方公里,水、电、天然气供应充足。交通方便、通讯畅通。县城已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全镇有各级各类学校59所,其中小学43所、中学3所,在校学生达14000多人。文化、卫生、广播设施齐备。   朗池镇地貌为浅丘带坝,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温、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均气温17.2度。   基础设施完善。一是交通通讯便捷。达成铁路横贯境内,成都至广东、上海等多次快速列车停靠境内的营山站。全镇24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全镇交通形成了以达成铁路为支撑,以省、县公路为骨架,村社公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程控电话、有线电视系统深入农家,无线通信覆盖乡镇。二是城区功能齐全。街道宽阔整洁,水、电、气保障供应。市场体系完善,商贸繁荣活跃。城区内有大型医院4所,休闲娱乐公园2座,大型豪华宾馆10多家,各类中小学近10所。   农产品资源质优价廉。全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初步建成了果品、蔬菜、畜禽、花卉等产业基地,能够成批量地供应品质优良的农产品,价格便宜。   投资政策优惠。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了招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认真落实“明算账、明收税、明赚钱”的“三最”政策,全力扶持外来企业。   大开明促大开放,大开放促大发展。朗池镇干部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自身努力下,建设了美好的昨天,如今筑巢引凤,以优美环境、优惠政策、优质服务欢迎国内外各界有识之士考察投资,共创辉煌的明天。.  

东升镇

  东升镇属浅带坝地区,镇机关所在地位于营山县城东七公里处,幅员面积20.95平方公里,辖12个村,总人口17825人。镇内有丰富的农副产品和石油、天然气、食盐等自然资源,名特果品冰糖柚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银质和金质奖,产品供不应求。镇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县主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川中项目”实施的重点乡镇之一。交通方便,营渠柏油路横穿镇内;通讯发达,国内外直拔程控电话早已村村通。   背靠大水库,不忘兴水利。近年来,先后投资25万多元,投工3万余元,新建、改建提灌站、石河堰、蓄水池,打人工井等,增加蓄水15000多方,增加灌面1000多亩,解决了人畜饮用水,保住了生产用水。   发挥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养牛基地之优势,发展畜牧业,年养羊1.9万只,创产值23万元;以冰糖柚为重点,推广、扩大名特果品的种植面积;以红麻种植为基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红麻种植、麻绳(片)加工及销售一条龙,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全镇现有镇、村办企业共33家,年创产值3639元。龙头企业新华大理石厂,产品型号规格齐全,质量高,销路畅;现又吸纳了治金、建村、化工行业的生产,形成了一个企业小区。同时,私营经济加速发展,现有私营企业341家,个体工商户310户。全镇经济迅速增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42万元。   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精诚团结,勤政廉洁,开拓创新,夯实农业基础,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对外招商,吸纳外资,诚招天下英豪。.  

骆市镇

  排位于南充“百强乡镇”第18位的骆市镇位于营山县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东依小桥镇,南连双溪乡,西与东升镇相接,北与大庙乡相邻,幅员面积38.6平方公里,辖20个村,189个农业合作社,1个居委会,3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106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85人,是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骆市镇属浅丘带坝地貌,四季分明,雨水丰富,水源方便,系盐井、茶盘水库灌区。粮食主产水稻、玉米、红苕和杂粮,年产粮食9612吨,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蔬菜、水果为主。畜牧业以猪、牛、羊、鸭为主,年出栏肥猪24741头,家禽44万只,农业总产值达104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7元。乡镇企业主要有“金环丝绸有限公司”、“南充康达中药材公司”、农业科技示范园”、“游乐石厂”、“少雄造纸厂”、“新华酒厂”、“新华预制建材厂”、“朱家垭页岩砖厂”等,个体工商户1600多户,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6875亿元。   骆市镇交通方便,能源充足。营渠、营双公路交汇于镇,达成铁路贯穿境内,营山河流经场镇,仪陇河依山环绕,场镇有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20余家,面积达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余人,场镇建有35万伏变电站,5000门光纤程控电话交换站,日产1000立方米的净水厂,2万立方米供气站,34个卫星频道电视接收传输站,中国电信、联通通讯信号放大站,小商品市场、木材市场、蔬菜市场规模大,各具特色,场镇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教学班98个,教职员工202人,在校学生达4380人。中心医院1所,医务人员59人,病床35张,场镇水、电、气、通讯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是人们投资、经商、创业的理想之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骆市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21年骆市镇杨伯恺等8人随周总理赴法勤工俭学,1925年回国发动农-动,1949年被-杀害于成都有名的“十二桥烈士”之一。为缅怀革命先驱,建设有红军石刻标语碑廊、了望亭、八百罗汉堂、游泳池、卡拉ok厅、儿童游乐场、茶园、餐厅等项目32个,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以上,成为旅游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为一体的基地,该文化中心先后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劳动部、文化部及省、市、县农村“先进文化单位”称号,骆市镇获“特色文化之乡”,2001年9月骆市镇被国家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广电部评为全国“农民文化体育先进镇。”.  

黄渡镇

  黄渡位于营山中部,距营山县城27公里,幅员面积29。84平方公里,属浅丘带坝地貌,平均海拨650米。镇辖10个村,84个生产合作社,3563户,12665人。总耕地面积10390亩,森林覆盖面占幅员面积的40%。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顺应时代潮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安全生产成绩显著,曾被国家交通部中国海员工会授予“全国水运系统安全优秀班组”荣誉称号;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公司+农户”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基本凸现;医疗卫生设备先进,从业人员精良,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教学条件一流,设施齐备,学生升学率年年会县先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基础设施建设 黄渡镇辖内骆(市)----柏(林)公路横贯南北,长165米,宽8米,高25米的拱型石桥---黄渡大桥横跨流江河上,陆上交通极为便利。营山河,消水河,仪陇河在境内汇成流江河,环绕10个村52个社,水资源极为丰富。辖内村道公路4条,25公里,覆盖4个村20个社。通讯网络健全,固定电话达1000门,覆盖10个村74个社。2004年3月以来实施国债沼气项目“一池三改”工程,目前已建成优质沼气200口,改厨,改厕,改圈达300户。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均到黄渡有信息转播塔,移动通讯极为发达。闭路电视覆盖5个村31个社,入户率达35%。城镇居民165户510人,面积0。2平方公路。个体工商户86户,个体加工企业18个,单位7所。    农业产业化建设 黄渡镇耕地面积广,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培植生长。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花生,油菜,蔬菜为主。主导主业柑桔年产2000吨,远销省外,70年代就成为南充市政府定位果品建设基地;退耕还林2000亩,并种上黄柏树中药材2000亩,建成营山最大的黄柏中药材基地;于2002年建成规模在500头以上的畜旺养殖场一处,于2003年建成黑山羊养殖基地一处,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建成生猪,山羊养殖小区各一处,畜牧产业极为发达。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黄渡镇通过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骨干产业基本形成,主要是以柑桔果品为龙头,中药材基地为依托,传统农业产品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格局。面对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镇党委政府正积极招商引资,因地制宜,综合开发资源。.  

小桥镇

  小桥镇位于营山县城东15公里,幅员面积20.89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16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7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0752人,其中农业人口19456,场镇面积1.5平方公里。    小桥镇素称“营山县东大门”,交通方便,营渠公路、达成铁路贯穿全境,设有火车客站、货站。市场繁荣,尤其是耕牛、黄鳝、草帽“三大市场”更是历史悠久,闻名川内外。资源丰富,镇内有的啊量的膨润土、天然气等资源,生猪、家禽、水产、水果、蚕茧等农产品质优量大,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的城镇开发,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宽24米的街道3条,完成程控电话“村通工程”场镇日供水量4000吨,有初级、高级中学3所,卫生医疗机构2家。发展了一批食品酿造、建材、皮革、印刷、竹器、草帽、家具、燃气、建筑等企业,个体工商户达568户,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720万元,综合考核居全县第八位,是南充市市级综合治理模范镇和市级卫生镇。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与时俱进的小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建场镇、活商贸、抓龙头、兴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苦干实干,奋发争先,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为小桥镇更加灿烂的明天而努力拼搏。.  

灵鹫镇

  营山县灵鹫镇,位于营山县城东南27公里,南接四喜乡,西连小桥镇,北邻带河乡、陡坑乡。东界达州市的渠县,是营山县东南重镇。全镇幅员面积22.14平方公里,以平坝、浅丘地貌为主,平均海拔300米,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镇辖14个行政村、127个组。2003年年末总人口中9463人,4835户,总耕地面积13272亩,2003年粮食总产量7388.3吨,是营山县产量大镇;2003年全镇国内总产值4763万元;2003财政收入1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212元,灵鹫也是营山县劳务输出大镇,2003年劳务收入超过4500万元.位列全县第二位。 灵鹫镇镇党委、镇政府坚持"农业产业立镇、乡镇企业兴镇、商贸副业活镇"的富民建镇方向.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务实求新.灵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开放的灵鸳具有加快发展的显著优势------ 优越的区位优势:灵鹫镇作为营山县东大门、南窗口,是省道营渠路,县道营代、营陡路的枢纽,达成铁路贯穿全镇,营山县最大河流---流江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灵鹫镇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坚实的基础设施:灵鹫镇是南充市第一批市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集镇建成区面积达2.5平方公里,我镇启动独具特色的"么店子"工程建设以来,青岩铺、界兴场两个"卫星场"面积均超过0.5平方公里,同时"么店子’工程带动了120户农户进场建房,经商、办企业,一镇两场的格局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灵鹫镇极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了一湾一塘、一院一井、一户一池的初级水利化目标,2003年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后,又新修村组公路15公里,目前,全镇公路里程突破80公里,90%的组实现了与镇村公路联通,灵鹫现有初级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两所;一级乙等医院一家;程控电话、电信宽带,邮政、信用,各种寻呼和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辖区95%的家庭看上了有线电视,镇上建有自办频道一个,开通光纤频道43个;场镇和所有的行政村均实施了农网改造,日常供电充足,用电十分方便、廉价;场镇建有日供水能力达500吨的自来水厂:拥有装机容量达2 X 1250 千瓦的四级电力提灌站等重要基础设施。 丰富的特产资源:灵鹫镇物产丰富,品种独特。主要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油菜和红薯等粮食作物。.  

老林镇

  老林镇位于营山县东北部,是连接全县平坝与山区的门户,是上山区通往县城及县外(渠县、平昌、仪陇)的枢纽。向东经龙伏、木垭至渠县,向北经双林、消水、双河至仪陇、平昌,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是上山区经济文化重镇。   全镇共13个村,98个社,4752户,15969人(其中农业人口14417人,非农1552人),幅员面积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40亩,水利工程(塘、堰)99处,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林地1000亩。现已建成山羊示范基地,饲养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3300头,年收入达4.5万元以上。同时,利用山坡优势,建起了黄花梨、金花梨、五星枇杷、水蜜桃等苗圃近6亩;蚕桑业稳中有升,育桑苗20亩,新增桑树22万株,发种达到300张,实现产值25万元,今年已与县丝绸公司签定了蚕茧收购合同;有成片肥沃的土地,在全镇种植蓖麻2000亩的基础上,在莲池村种植良种花椒1000亩,规划扩展漆园、野鹤、吹角村1000亩的“稻-果-禽-鱼”基地、已栽优质水果1万株,并辐射全镇搞好养渔、养禽的综合开发利用。近年来,镇党委一班人下大力气抓住西部大开发契机,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壮大产业化规模,唱响“猪牛羊立业兴镇、畜牧业富民增收”之歌,推进小城镇建设等兴镇富民战略。    (一)、老林镇虎亭页岩砖厂   老林镇虎亭页岩砖厂建于1999年9月,2000年7月投产使用,地处老林镇庙岭村十社,占地5亩,该厂主要生产、销售页岩砖,其砖硬度大,价廉物优。厂房设备先进,规章制度健全。该厂共投资150万元,年产砖量400多万匹,年创税费10多万元,从业人员40多人,缓解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为当地财政增收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老林镇稻果鱼基地   漆园村稻果鱼基地计划投资10万元,开发稻田100亩,现已投资6万元,开发了60亩,先期养鱼、养鹅,后期开发观光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并带动邻近农户开发水面形成规模。.  

消水镇

  营山县辖镇。1951年设消水乡,1992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面积73.5平方公里,人口2.7万。营(山)三(元)公路环绕境内。辖金铧、黑滩、新渡、白鹤、樟树、杨洪、老观、峰台、枇杷、双石、蓬山、巴岩、凉风、思凤、碑垭、龙佛、湾滩、五羊18个村委会。镇办企业有缫丝、农具制造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红薯、小麦,养殖猪、羊、蚕。1797年,白莲教首领徐天德、王三槐、冉文俦与罗其清会合于此。.  

双流镇

  双流镇位于营山县东北部,距县城70多公里,幅员面积43.5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3个居民段,24137人。镇内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达到39.8%,两条河流贯穿,故以此得名。    近年来,场镇建设速度加快,场镇面积已达成1.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了程控电话村通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通公路的行政村达16个,预计在2004年村通公路率达100%。   生姜种植、畜禽养殖是农业产业化的骨干项目。常年种植生姜2500亩左右,产姜5000吨以上,远销国内10多个省市;全镇年出栏肉猪26000多头,饲养小家禽10多万只。全镇有充足的青草资源,是营山县肉牛生产基地,年平均出栏肉牛1200余头,奶牛养殖也渐成规模。   双流镇具有较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有较快的发展速度,现已进入南充市百强乡前列..  

绿水镇

  绿水镇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营山县的北部,地处逢安、仪陇、营山三县交界处。    镇幅员面积19.1km2,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丘陵地貌为主,兼有沙滩地和平坝。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春早、夏长、冬暖的特点,无霜期长,光热水组合条件好,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水资源较丰富,绿水河横贯全境。林业发达,森林覆盖率达到30%。    绿水镇辖8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2001年末全镇总人口113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36人,城镇化水平为22%,人口密度593人/km2。耕地面积6994亩,人均耕地0.75亩。2001年全镇社会总产值713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415万元,占34.4%,第二产业为1300万元,占18.2%,第三产业为3379万元,占47.4%。农民人均纯收入2326元。    绿水镇农村经济以种养业为支柱,优势农产品有黑瓜子、花生、鱼、生猪、鸡、鸭、鸽等农副土特产品,盛产优质大麦。工业以地方建筑、酿造为主,有“绿水白酒四处飘香”之美誉。民营企业以页岩砖、水泥预制件、采集沙石为主,并形成规模。    全镇放射状对外公路四通八达,镇域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有线广播,有线电视覆盖全镇。水路可间断通航,绿水河是全县三大河流之一。    绿水镇区位于县城的东北部边缘、距县城30km。集镇面积约1km2、聚居人口38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37人、住镇农民573人、住校学生1050名。属于全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镇区发展日新月异,是商品贸易、加工运输、游乐于一体的新型集镇。    (一)、肉鸽    绿水镇规模养鸽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全镇年出栏肉鸽3万只以上,销售优良种鸽1万余只。白色种鸽个体体重达1公斤,品质好、繁殖快、效益高。    (二)、鱼    利用本地优势,开发本地资源,绿水人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发展。沿河流水网厢养鱼百余家,年产成鱼3万余公斤,规模不断扩大。    (三)、肉鸡    绿水镇干坝村三组杨正文兴办养鸡场,常年出售良种仔鸡、种蛋、仔鹅及肉鹅10000余只,并带动周边村社农民大量饲养良种鸡,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兴镇

  三兴镇位于营山县西北部,西邻蓬安,北接仪陇。全镇共辖7个村,78个社,11404人,幅员面积22.05平方公里。      该镇水资源极为丰富,有6个村约80%的村民沿河而居,他们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服务。他们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劳动力,多方筹集资金,扎堵截堰,修提灌站,购买提水所需的机具,兴修了一大批水利设施,为当地农民耕作两季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该镇实现“越温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镇是营山县的重点生姜生产基地,生姜生产已成为当地骨干产业,全镇年产生姜61吨。该镇的开源村,家家户户种生姜,仅此一项的收入就占家庭总收入的40%。此外,该镇的黑瓜子生产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该镇的又一项重要支柱产业,该镇位于山梁唯一不傍河湾的鸡梁村,家家户户种黑瓜子,其收入就占家庭年总收入的一半,他们就是靠种黑瓜子实现脱贫致富的。      近几年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该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针对这一情况,镇党委政府组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对于缓解一部分贫困家庭的经济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资金、信息、技术的输入,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三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巩固近几年扶贫的成果,该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产业总体规划实施了长效产业工程;发展林果业,贫困的农户平均拥有果树30株;发展干果和中药材生产,全镇已成片种植3000亩。      三兴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年轻、实干、有魄力,他们有信心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三兴带入新的高度。.  

蓼叶镇

  蓼叶镇地处营仪两县交界,东与高码乡相邻,南与安固、安化乡相交西与文殊相错,北与仪陇县九龙乡相接,直距营山县城30公里.素有营山“北大门”二你是一个典型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镇,属省、市、县立项帮扶的重点贫困镇。幅员面积30.5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85个农业合作社,总户数2920户、总人口10877人、共中农业人口10544人。耕地面积7275亩.森林乏盖率达65%以上。2003年末,全镇GDP2496万元,GNP2566万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5:1:3.3,农民人均纯收入1916元,财政收人103万。    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蓼叶镇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领导下,励精图治、同心实干,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材社会全面进步。    蓼叶镇地理区位独特,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发展潜力巨大。    1、区位资源   蓼叶镇地处两县之交脚踏五乡之界,特殊的区位、“使之成为营仪主要通道和营仪边界贸易的中心集镇。这里交通方便,通讯畅通,信息广泛,有较大批量的农副产品、小家禽、牲畜交易市场。    2、产业资源    蓼叶镇境内峰恋峻峭,溪壑奇秀,松舶相映,绿荫连天,林业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温差显著,日照充足,幅员宽广、坡谷纵横,宜林宜种宜牧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贮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盛产优质的建材、筑路石材,遍布适宜机砖制造的页岩,矿产资源丰富。种梢业上,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长、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油菜、黑瓜子为优,林业开发以优质花椒为主、果品为先,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扶贫新村建设等项目。优质“九叶青”花椒开发初具规模,现已成片发展5000亩,成为富镇富民的骨干产业;养殖业上,突出发展优质肉猪、小家禽、草食牲畜,年生猪出栏达到1万头以上,牛、羊、兔养殖量突破1万头,畜牧业产值占GDP的49.08%。    3、人力资源    全镇劳动力5000个,其中男 劳动力2600个,女劳动力2400个,常年劳务输出人数1400人,劳务输出人次3800人次,劳务输出收入2250万元。近年来劳务输出已发展到广东、深圳、福建、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新疆、西藏、重庆、成都等地和越南等国外地区,广泛从事建筑业、种养殖业、工业、商业等领域。.  

新店镇

  新店镇,因治地新店场而得名,位于营山县城东北部13.5公里处,是县内中心地带。始建于康熙四十年间,已有300年发展史。镇东邻大庙、盐井乡,南接东升镇、济川乡,西靠朗池镇、法堂乡、福源乡,北连安固、安化、通天乡。幅员面积53.81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村,171个社,6251户,23150人,其中农业人口21355人。      1933年10月3日红九军攻占新店,设立了红九军政治部,指挥了著名的营渠战役、丰窦铺阻击战和凤凰寨伏击战,建立了新店区、乡苏维埃政府。解放后历建区政府、区公所、区工委、督导办、人民公社、乡政府,1992年建制调整设新店镇至今。      镇内地势东、南、北高,西南低,属浅丘宽谷地貌。仪陇河由西北安固下磴子河流入,途经4、10、9、12、11、14、15等八个村,向东南流入盐井黄渡,全长23.7公里,流量28.8立方米/秒,水能资源丰富。1959年元旦倒鱼滩电站建成正式送电,结束了营山无水电的历史,照珠滩建有1000千瓦发电站,形成了梯级开发。      境内有营新油路7.5公里,形成了新店至大庙、通天、安化、法堂乡的公路网。全镇村村路通、电通、邮通、光纤通、电话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有收34个频道的闭路电视;有中学1所,完小2所,村民小18所,幼儿班(园)24个;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各一处,卫生所(医疗点)45处。场镇建设成效显著,新修街道两条,总长500米,场镇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人口达1500人。集市贸易十分活跃,场镇内供水、供电、电视、党校、医院、环保、文化等基础设施齐全。2000年被列为着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红苕,年产粮10500吨。经济作物以油菜、水果、花生、黑瓜子、莲藕为主,其中种油菜4500亩,产量480余吨,水果(梨、柑桔、柚、桃、李、杏)3000亩,产量3000余吨,花生5000亩,产量600余吨,黑瓜子1000亩,产量120余吨,藕2000亩,产量2400余吨。养殖业发展迅猛,养猪、牛、羊、鸡、鸭、鹅、鸽、蜂已初具规模,年出瘦肉型商品猪23500余头,商品肉牛1800余头,肉鸽10万余只,肉禽20万余只,禽蛋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  

回龙镇

  回龙镇位于营山县城近郊。全镇幅员面积42.81平方公里,辖3个办事处,1个街道居委会,19个村,216个社,共有人口36153人(其中农业人口30215),耕地面积24068亩。      [农业]全镇粮食总产达到16140吨,水果总产40万公斤,水产品15万公斤,生猪出栏25000头,初步建立了包括优质果品、畜禽、蚕桑、水产、蔬菜、粮油生产等六大产业基地。      [乡镇企业]全镇共有村社企业72个,户办、联户办企业1739个,实现产值5740万元,完成销售收入4853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完成税金84万元。全镇共组织劳务输出5500人,实现收入2000万元。      [市场建设]新建联建了农贸市场和粮食、畜禽、木材等专业市场以及综合批发市场,形成了以回龙镇和幸福集市为中心,以村、社小商店为网络的多功能市场体系。      [能源]电力容量达11千伏安和35千伏安的两座变电站已经投入使用。       [交通运输]日客运量6000人次,日货运吞吐量0.5万吨,各种车辆通行1000多辆次。      [通讯建设]完成了从县城到回龙的光缆工程,全各村和农户共安装程控电话850部。      [小集镇建设]修订完善了回龙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日产3000吨的自来水厂投入使用,旧城改造、新街硬化、绿化、公厕、市场、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已初具规模。       [教育事业]全镇共有中小学校3所,村民小学19所,投资310多万元,共建教学楼5194平方米。      [农村初保]各种疾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卫生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在社会事业方面,新建了一座卫星地成接收站,村村建起了广播室,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  

星火镇

  营山县星火镇位于营山县东南部,距县城20多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辖11个行政村、100个社、4286户、16131人,其中农业人口14013人。现有耕地9542亩,森林覆盖率50%。    星火镇种植业以粮食为主,兼种各种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粮食以水稻、小麦、红苕、玉米、高粱、大豆为主,粮食总产量4270吨;经济作物以花生、油菜、芝麻、甘蔗、土烟为主,总产量达390吨,蔬菜种植面积1950亩,产量达2450吨水果主要以柚、柑、梨为主,总产量达100吨,其中冰糖柚栽植面积2000亩,10多万株。畜牧业主要以养殖生猪、牛、羊及小家禽为主,全镇出栏生猪9000头、家禽91万只(其中水禽达78万只),阵上成立了水禽养殖协会,有万只水禽养殖大户6户,百头生猪养殖大户1户。目前,全镇粮经比例4∶6已初步形成了粮食、水禽、果品、生猪、蚕桑、蔬菜6大主导产业。    星火镇是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营山中心乡镇之一。场镇建设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00多人,个体工商户240户,民营企业4家。新建燎原小区1个,硬化街道4条5000多平方米,建下水道2000多米,净化沼气池2个,镇内有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各1所,有教职工164人,在校学生2813人,学生住读率、小学初中普及率及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镇内有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各1所,有医护人员40人,村村建有医疗站。    星火阵建成柏油路,阵内村村通公路,总长30公里,85个社通公路。全镇属联升水库主灌区,有小二型水库2座,保证灌面4000亩,有效灌面7000亩。全镇已有6个村45个社完成了农网改造。全镇都使用了光纤通讯,部分农户实现了宽带上网,移动、联通网络实现完全覆盖,570多户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建有35千伏变电站和日供水100立方米的供水站,正在建设天然气供气站。场镇建有4000多平方米综合农贸市场1个,1800平方米的畜禽专业交易市场1个及耕牛交易市场1个。    2004年,全阵实现生产总值12017万元,财政一般经济收入79.66万元,财政支出301.91万元农村劳务输出3462人,劳务收入15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8元。.  

西桥镇

  西桥镇位于南充以东、营山东南部。东靠渠县龙凤乡,南接渠县宋家乡,西临星火镇,北界柏坪乡、七涧乡。幅员面积23.05平方公里。辖10个村、91个社;总人口14145人。该镇地理、资源优势突出。      【交通优势】 有营渠公路和西宋公路从该镇经过,已有4条乡道贯穿7个村。      【集镇优势】 场镇覆盖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街道4条,全部硬化;木材、畜禽,粮油和商业市场十分规范。      【通讯优势】 已开通程控电话,村村社社通电话。      【宣传优势】 开路、闭路电视形成网络,能自行摄影、制作和编播。      【水域优势】 有较好的水域优势,养殖业发展很快,被列为营山县的畜禽养殖基地。      近年来,开展了以脱贫致富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实行镇级机关、部门重点帮扶村社,机关干部和职工对全镇的950多户贫困户实行对口帮扶。经过两年的努力,已使752户完全脱贫。      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决心带领全镇人民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振奋精神,迎难而上,艰苦创业,把西桥镇建设得更新、更富、更好,促进两个文明再上台阶!.  

城南镇

  城南镇地处营山县城南郊,东与济川乡毗邻,南邻茶盘乡和蓬安县石孔乡,西同渌井镇接壤,北靠朗池镇。全镇辖11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员会、125个农业合作社,幅员面积30.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74.5亩,其中田7473.3亩,旱地2001.2亩,人均纯收入2378元。       三星工业园区、火车客、货站位于我镇境内,交通十分便捷。200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3亿大关,被0南充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       城南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强力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2000年跻身上于南充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之列。       二00二年三月被0南充市委、南充市人民政府评为二00一年度发展乡镇企业“十佳乡镇企业”。       一、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用地优惠] 凡来城南镇兴办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经国家科技部及省科技厅认定)且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性项目,由政府在工业园区内无偿提供土地,使用期限为50年。       凡固定资产投资在50万元至100万元的项目,无偿提供0.5亩土地使用权;投资在200万元至300万元的项目,无偿提供1亩土地使用权;投资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项目,无偿提供3亩土地使用权;投资在1100万元以上的,无偿提供5亩土地使用权。       除取得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的投资者外,其它投资者可通过租赁、有偿出让形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使用最高期限为50年,在有效使用期内可依法出租、抵押,在使用年限达到有效使用三分之一后可依法转让(通过租赁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除外),其土地使用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凡来我镇投资办厂的企业,可先用地,待建厂房后再优惠办理用地手续。      [税收优惠]凡来我镇独资新办生产加工型企业,或全资购买、兼并、租赁、承包现有集体企业的,从投产或营运当年起,企业所得税部份5年内全部由税务征收,财政返还。从第6年起减半核定产值或营业额征税,并一定3年不变。对企业新引进高新技术项目投产后,不论该企业以前年度是否享受过所得税优惠政策,该项目前3年不征企业所得税。凡在我镇兴办“三高”工业项目,在建设期间的一切税缓交或免交。.  

济川乡

  济川乡距营山县城4公里,幅员面积29.4平方公里,人口两万余人,省道204横贯全乡。该乡在蔬菜、水产、果品、畜牧四大产业狠下功夫,以骨干产业业替项目,以增收项目带农户,为农民群众找到了增收路予。    一、小家禽大文章。济川现有常年2万只小家禽饲养大户一户,1万只饲养大户2户,千只以上饲养大户近10户,养殖大户占总农户的20%,全乡小家禽人均占有量20只以上。从事小家禽养殖人数达800人左右,从事家禽饲料、加工、贩运的500人左右。仅小家禽产业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小家禽产业增收效益立竿见影,农民群众当年投资当年见效,风险小、市场信息畅,大户的示范、引导、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小家禽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蔬菜生产上,全乡利用城郊优势,立足为城市服务,赚城里人的钱,以调味蔬菜、商品蔬菜为主,年种植面达6500亩以上。在水产生产上, 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工程水面养鱼,水产品产量年产达300吨以上;在果品生产上,以营山冰糖抽和小水果为主,年产30万吨以上,在畜牧生产上,生猪生产与家禽生产齐头并进,年出栏商品猪两万多头,农民依托产业年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二、政府帮群众做。政府在小家禽发展中从引导、防疫、销售环节上给予帮助、引导。在公路沿线引导、扶持、培育大户,示范影响周边群众、乡上每年分季节性举办两期小家禽饲养培训班,请专家为养殖户授课,以养殖协会的形式征求群众意见外购新品种;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大户(能人)+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和“借鸡下蛋”等多种方式,把小家禽产业做大做强;以协会进行信息发布,保证禽蛋购销有渠道、有市场;落实畜牧防疫人员定户联系责任,上门为农民服务,做好小家禽防疫。广大农户在政府的帮扶下,积极响应,大面积发展,无后顾之忧,养殖积极性高。    三、一业带动百业兴。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和专业村(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联动效应。黄桷村青年农民何建全从小规模饲养到建立川北良种养殖场,扭住禽蚕产业规模发展,现以成为闻名乡邻的“养鸡大王”,年收入达20万元。.  

茶盘乡

  营山县辖乡。1951年置茶盘乡。位于省境西南部,距县城6公里。面积25.2平方公里,人口1.9万。营(山)星(火)公路穿越境内。辖水风、张鹏、皇灵、弯凼、双木、莲花、连山、罐坪、道林、大凼、老荫、插旗、开山、书房、青龙、新桥、凤头、古佛、金石、金鼓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蔬菜,养殖猪、蚕、禽。.  

双溪乡

  双溪乡地处营山县南部丘陵山区,幅员面积25.83平方公里,现辖12个村,119个合作社,人口15392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坚持以农为主,不断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向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蚕桑为重点,发展林果业。全乡干群“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发展蚕桑生产,狠抓大行桑,猛攻一步园,栽好四边桑。全乡桑树达341万株,良桑率达60%,养蚕户2937户,全年生产蚕茧4万多公斤,创产值25万多元。    以生猪为突破口,发展畜牧业。经长期的发展,全乡基本形成了以生猪为主,小家禽为补充,连带其它畜类共同发展的格局。全乡人均养猪达到了1.1头,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多轮驱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扶持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促进全乡经济大发展。全乡现有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共301个,年创产值2166万元,实现利税39万元,发挥出了其活跃农村经济,以工补农、以企富民的独待作用。    今天,双溪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勤劳勇敢的双溪人民正以自己灵慧的双手,谱写双溪历史的崭新篇章。.  

带河乡

  带河乡位于营山县东部,因营山境内最大河流——流江河呈“几”字型似一条彩带流经全乡而得名。幅员面积18.3平方公里,辖9个村,81个社,人口1.3万人。    带河乡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有二十多艘机动船,十多只橹槁船,来回往返于黄渡、陡坑和渠县;陆上达成铁路横穿而过,公共汽车每半小时一班定时往返营山县城,加速了带河经济、文化与外界的交流。    带河乡属农业乡,万物争荣,特产丰富,柑桔、生猪、花生、土烟在全县占有重要位置,是营山县优质柑桔基地,青山柚、景阳柚、天府花酒、梦雅酒更是久享盛誉,远近闻名。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建有七处电灌站,能保证全乡灌溉;人畜饮水工程进展顺利,户户有水井,家家有果园。    带河科教日兴,文化繁荣。全乡有中、小学校11所,卫生机构10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0人,电视广播覆盖全乡。    场镇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宽18米的场镇街道建设已全面完成,水、电、路配套,光纤程控电话已经开通至各村、社,可直拨全国各地。西南三省最大的麻纺织企业——四川省营山县带河麻纺织总厂座落境内,梦雅酒厂、天府花酒厂、船舶修造厂的高效运转,给带河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带河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强进,从业人员达350人,乡镇企业净产值逾1000万元。    带河乡党委、政府决心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夯实农业基础,建成水产、蔬菜、柑桔、生猪、花生五大种养殖基地,拓展场镇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带河的经济综合实力,逐步建成繁荣、富饶的新带河。.  

四喜乡

  四喜乡地处营山县东南部,与渠县接壤,人称营山“东大门”。地域面积16.77平方公里,共有9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1143人。   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剖析优势,看好历史悠久、地处营山边陲、辐射10余个乡镇的区位优势和省道柏油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及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优势,明晰思路,冷静决策,“以发展统揽全局,以城镇带动农村,以党建树立形象,以成绩回报桑梓”。   充分发挥“鸡鸣二县”的区位优势,强力推行集镇建设步伐,投资80万元,硬化了街道,做好了集贸大文章,放眼周边10余个乡镇,诚招天下客,共谋发展。   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的宏伟目标,交通信息四通八达,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乡。   以-远瞩的气魄,大规模地拍卖小微水利工程,立体开发养殖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以现代农业的大手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趋利避害用科技,因势利导争主动,在稳定水稻、玉米产量的同时,突出发展畜牧、水产、林果等主要经济产品,夯实产业基地。.  

玲珑乡

  玲珑乡位于营山县东部,周边与老林、黄渡、涌泉、清源接壤,距县城32公里,幅员面积14.95平方公里,是营山县粮油、生猪、果品的主要产区之一。全乡辖8个行政村,5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人口7918人。该乡自然资源丰富,农副产品众多,尤以优质果品为甚,现已开发优质果品基地500亩,培植优质名品果苗30万株。    境内交通方便。营双公路纵贯南北,涌泉、清源公路横穿西东,把全乡7个行政村连成一体,形成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的格局。全乡境内有二级柏油路11公里,场镇水泥公路400米,交通更显发达。    搞好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已建成小型灌既水井127口,商品蓄水池13口,累计蓄水1.92万立方米,浇灌旱地1100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900余人,工程总投资15.3万元。兴建电力提灌站3处,开挖水渠15公里,基本做到旱涝保收。    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蓬勃发展,已形成粮油食品加工、民用建筑、汽车和电器修配的格局。以商品零售为龙头的个体私营经济由最初的6家发展到32家,年销售额560万元。    发展的玲珑有一个同心合力,年富力强,作风踏实,真抓实干,不尚空谈的领导班子,他们决心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大科技含量,加快场镇建设,优化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发展环境,为使该乡早日跨入小康乡镇行列而努力奋斗。.  

涌泉乡

  营山县涌泉乡属丘陵山地,平均海拔420米,幅员面积27.13平方公里,辖10个村,78个社,总人口11692人。主要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豆类等,堪称绿水青山鱼米之乡。   涌泉乡资源丰富。涌泉河全长约21千米,上接湾滩电站,下贯黄渡大河;马滩湾水库占地170余亩,蓄水量达14000立方;二龙电站装机400千瓦,已并入营山电网。全乡建成“卫生井”1500口,蓄水池310处,其它微型水利2600个,场镇引水工程正紧锣密鼓实施。涌泉的青石和涌泉河沿岸金黄的河沙是现代建筑的优质原科,很有开采价值。   该乡交通方便。水陆两路双双直达,村村已通公路,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程控电话安装到村社,信息畅通,全乡村村建起了设备齐全的广播室、广播电视站曾是“学五马”先进典型。   展望未来,涌泉乡党政一班人将带领全乡人民进一步发扬“团结拼搏,奋发图强”的涌泉精神,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迅速跨入小康乡镇而努力奋斗。.  

木顶乡

  木顶位于营山县东北角,周边与老林、清源、陡坑、黄渡、玲珑等乡镇毗邻,幅员面积22.34平方公里,辖10个村,8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人口11396人。   木顶乡强力推进了以兴水改土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木高桥水库的天然优势,实现了场镇饮用自来水。大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攻坚战,使人畜饮用水和生产用水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同时,他们依托川中项目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新建蓄水池17口,蓄水量达8万方,可保证400多亩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农村经济硕果累累。木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盛产水稻、小麦、红苕、豆类等。木顶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学种田、综合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木顶农村经济的发展。   交通通讯设施日趋完善。他们先后投资8万元,对木顶——玲珑段公路进行了维修整治,使路面平整,车辆畅通。同时投资27.5万元安装了容量为124门的程控交换机,缓解了滞后的通讯对经济发展的牵制矛盾。   木顶由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但勤劳、智慧的木顶人民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在稳中求进,在进中求快,力争尽快跨入小康行列。.  

清源乡

  营山县辖乡。1951年置清源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22.2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沿河、梨子、黄草、莲台、芝台、两岔、白井、红豆、石碾、石板、元井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红薯、油菜子。养殖猪、羊、禽、蚕。.  

龙伏乡

  龙伏乡位于营山县的东部,东邻渠县柏林,西靠老林镇,南与木垭、清源相连,北与明德接壤,面积24.35平方公里,辖10个村,80个社,总人口10476人。因境内有久负盛名的古建筑龙伏寺,乡名由此而得。该乡地势东高西低,浅丘呈东西走向,以沙壤为主,土质肥沃,物产非常丰富。    该乡交通方便。宽阔平坦的营渠干道象一条金色玉带由西向东横贯该乡,营山、老林、消水、双河到渠县、达县的客货运营车辆川流不息,终日不断,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动脉,龙伏人民的黄金公路。    龙伏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乡拥有良田6000亩,盛产优质大米。境内有水库两座,常年蓄水90万立方。李家水库修筑在该乡东部,不但能自流灌溉全乡80%的农田,而且为该乡的水产、养殖、酿造业和预制件生产提供了条件。全乡水面养鱼年产量在20吨以上,其中网箱鱼占30%。水库养鸡场常年养鸡5000只,产蛋120万枚。库周建有酒厂2个,养猪场3个,年产白酒25吨,出栏肥猪200头。水库大堤外的公路旁的预制件厂,生产的品种齐全,产品畅销周围乡镇。仅李家水库形成的直接经济年收入就达110万元。    龙伏的生猪和蚕桑是两大骨干产业。该乡年出栏肥猪11000头,是全县7个示范养猪乡镇之一;年养蚕2300张,产茧6万公斤,又属营山县13个蚕桑革地乡之列。全乡仅生猪和蚕桑两项收入就达601万。人均573元。    乡党政一班人团结务实,开拓进取,信心百倍地带领全乡人民描绘宏图。今天,他们紧紧地抓住自身优势,按照远景规划,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千方百计地实现两个800万元(预制件厂、酒厂、糖果厂等年产值800万元,劳务输出年创收800万元),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龙伏是一片沃土,勤劳智慧的龙伏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的领导下,龙伏一定能升起希望的太阳,龙伏人一定能创造出明天的辉煌。.  

双林乡

  双林乡位于营山县东部,周边与老林、明德、普岭、消水接壤。境内多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幅员面积32.69平方公里,辖9个村,74个社,总人口10156人。   双林乡素有“山区-原”美称。主要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红麻、海辣为主,果品以“双林柚”著称,远销省内外,猫顶山、黑马山林业资源较为丰富。该乡交通方便,营柏公路横穿其间,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麻柳河流经7个村,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双林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立足本地实际,培植骨干产业,把发展生猪和柑桔列为骨干产业。全乡年出栏肥猪10500余头,成为农民增收和财政收入的重头戏。近年新栽植沙田柚、冰糖柚等名优柚子树达2万株,已基本形成公路沿线的果品开发带,全乡现有各类柑桔树10万多株,年产量300多吨。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抓好私营经济是乡党委、政府既定的目标,除对原有的机砖厂、冷冻厂、三个酒厂进行了大胆的整顿和改制外,还着手发展一批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力争在五年内乡镇企业产值翻两番。全乡现有个体工商户48户,摊位165个,办起了打米磨面、米粉、面条加工厂,牛蛙养殖场,新潮家俱厂,现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有力地促进了私营经济发展。同时,认真组织劳力输出,年创收400多万元。   新一届党委、政府一班人同心立志,带领全乡人民,奋力耕搏,致力于两个文明建设,为双林的人民描绘了宏伟蓝图,为早日实现小康镇而奋斗。.  

明德乡

  明德乡位于营山县东北部,与平昌.渠县相邻,深丘地形,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13个村,1.4万人。    绿色经济发达,森林资源丰富。该乡现有林地5516亩,木材储量51.03万立方米。境内有全县面积最大的国有林,有上百年的参天大树,森林覆盖率达43.6%。乡内有远近闻名的明德香茶上千亩,杜仲、黄柏等中药材遍布山坡田边。    猪羊发展势头强劲,畜牧生产尤具特色。该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饲养山羊10500只,成为四川省山羊基地之一。生猪发展尤为突出,年出栏肉猪17206头,人平增收400元,为国家创税收16万元。    交通运输方便,邮电通讯畅通。该乡近年来不断加大公路建设力度,乡道公路得到了较好维护,运输畅通。乡村公路基本做到村村通。邮电通讯发展迅速,村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广播电视普及率达98.5%。    边际优势突出,场镇商贸活跃。明德与渠县、平昌两县接壤,与木垭、龙伏、双林、普岭、六合、福楼(平昌)、大义(渠县)、柏林(渠县)八乡镇相邻,山水相连,辐射面广,商贾云集,场镇贸易十分活跃,特别是方便的交通通讯,优美的场镇环境为繁荣的商贸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    明德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求发展,富民兴乡为己任,团结全乡人民艰苦创业,致富奔小康。.  

普岭乡

  营山县辖乡。1951年置普岭乡,1992年并入双流镇,1994年复置普岭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4公里。面积30.3平方公里,人口1.3万。营(山)双(河)公路过境。辖柳坝、伞坝、头洞、固周、黑马、白龙、花桥、窑沟、酢坊、普岭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养殖猪、蚕、禽。.  

三元乡

  三元乡位于营山县东北部,距县城80公里,与仪陇县接壤,幅员面积29.66平方公里。全乡辖11个村,88个社,10946人。县文管所在该乡轿顶村发现有古植物化石。   该乡兴修水利,较好解决了旱山村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困难。全乡现有水库4处,山平塘146口,石河堰4处,蓄水池120口,新建人工井70口,渠道2公里,场镇居民都用上了自来水。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该乡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方面,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子,充分利用该乡是营山县的生猪和蚕桑基地乡的优势,依托南充市畜牧局对口帮扶的有利条件,组织乡、村干部和种养殖业大户到南充等地参观学习,选择以生猪、小家禽、养蚕、庭院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年人平出栏肉猪达到1头,全乡涌现一批养殖大户,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为了摘掉市贫困乡帽子,该乡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坚持走科教兴农的路子,调整粮、经比例,利用山地优势,大力发展经济林,该乡已栽梨6万株,柚子4.5万株,葡萄5000株,年收入逾100万元。   该乡基础建设长足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自力更生,新修公路20多公里,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程控电话。.  

太蓬乡

  太蓬乡位于营山县东北部,距县城50公里,幅员面积26.22平方公里,北邻仪陇。辖11个村,79个农业合作社,9340人。深丘低山地貌,山林繁茂,果木丰富,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花生、烟叶、药材等各种粮经作物种植。   太蓬山——蜀北名山,奇峰罗列,云缭雾绕,状如海中蓬莱;山上有正殿、药楼、古建筑、石建筑、石刻、摩崖造像等文物古迹;洞府幽深,松茂林秀;朝拜者,络绎不绝;旅游者,接踵而至;清嘉庆年间,发生的“白莲教会战”,1933年-将军于此指挥的“营渠战役”,使名山更具文化底蕴。   干旱给全乡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为了战胜旱灾,现已修山平塘21口,石河堰13处;蓄水池485口,人工井853口,基本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的困难。   近年来,全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大大提高,发展了以生猪为龙头的骨干产业,人均出栏肉猪1.3头。同时,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现已办四家初具规模的酒厂。年劳务输出2100人次,创收入300万元,乡镇企业收入达340万元。通讯、交通、“普九”建设已见成效,程控电话村村社社通。.  

柏林乡

  柏林乡位于营山县最北边,北邻达县,西靠仪陇,距县城86公里,面积30.61平方公里。有11个村,100个合作社,人口4211人。    全乡七沟八梁,有史以来乡民靠天吃饭,稍遇干旱,吃水困难,干死禾苗、庄稼、竹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为了战胜旱魔,现已修山平塘103口,石河堰8处,挖蓄水池86口,打机井850口,人工井163口,基本解决了人畜用水。    近年来,全乡发展了以蚕桑为重点的经济产业,以生猪为龙头的畜牧生产,人均出栏肉猪1.1头。在狠抓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同时,还开发利用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鼓励其经商办企业,发展个体经济,现己办四家初具规模的酒厂和一家纸厂。同时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年劳务输出1800人次,创收260万元,乡企收入达460万元,对该乡贫致富奔小康起了重要作用。    该乡通讯、交通、普九建设已见成效,现已实现程控电话村村社社通。县道公路长15公里,贯通全乡直达仪陇。村道公路 投资100万元,投劳30000个,长24公里。普九建设己投资115万元,建成了面积达25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村、社、户完全通电,促进了山乡的发展。    乡党委、政府带领一班人,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斗志,坚定的信心,努力奋斗,为顺利奔小康和实现“十五”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同时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柏林投资、经商、办企业,其同建设美丽的柏林乡。.  

孔雀乡

  孔雀乡位于营山县东北部,与仪陇县接壤,离县城84公里,幅员面积24.69平方公里,辖10个村,87个农业合作社,11336人,属丘陵山区。山林茂盛,桑果林丰富,土地肥肥沃,适宜水稻、玉米、红苕、小麦、油菜、花生、中药材等各种农作物生长。   场镇建于50年代初,闻名遐迩的孔雀洞与西北街连为一体,集市繁荣活跃,成为孔雀乡经济文化中心。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孔雀乡人民生产、生活的最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现已修水库3座,石河堰5处,山平塘102口,引水渠25公里,蓄水池95口,打机井510口,人工井323口,基本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   为了发展“三高”农业,走产业化道路,狠抓了以蚕桑为重点、生猪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养蚕在孔雀乡有着辉煌的历史、是全县蚕桑基地乡。近年来,孔雀乡以科技为依托,以培训为手段,大力推广科学栽桑养蚕技术,全乡上下掀起了育苗、 栽桑、养蚕的热潮,实现良桑化,养蚕科学化,年养蚕达2700张,产茧8万多公斤,产值100万余元,全乡出栏肉猪1万余头。在抓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同时,还着力抓好林业生产、乡镇企业,大发展个体经济,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年全乡劳务输出1700人,创收250万元,乡办企业收入达到450万元。   该乡通讯、交通、场镇建设日新月异。现已实现程控电话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普九建设已投资10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800平方米的教师宿舍。   孔雀人民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朋友来孔雀投资、经商、办企业,共同建设孔雀美好的未来。.  

合兴乡

  合兴乡地处营山、仪陇、平昌三县交汇处,距县城87公里,幅员面积38.25平方公里,辖10个村,93个合作社,人口13793人。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乡人民,努力实现“地偏山高须攻坚,兴水建路是硬件,种养并举调结构,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发展思路。一是发动群众,改、扩、新建山平塘36处,石河堰8处,蓄水池164口,人工井428口,石埂屯水田3100亩,通过实施“兴水稳农”战略,不但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而且解决了人畜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困难。二是强化基础硬件建设。短短两年时间里,已修通两条出境公路共15公里,村社公路7公里,解决了买进卖出难的问题。投资20万元的场镇引水工程,集资10万元修建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程控电话、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都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为合兴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大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私营促发展,发挥优势创收入的基本思路,积极组织民工有序向外流动,截止目前,全乡外出务工人员2438人,创收530万元以上;兴办酒厂、砖厂、纸厂11个,从事服务加工、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236人。四是抓好以生猪为重点的骨干产业,全乡年出栏生猪1.42万头,人平1.03头,人均收入400元。    为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带领全乡人民奔小康,乡党委、政府决心到今年底,做到村村通公路,人平出栏肉猪1.5头,商品羊0.5只,种植茶树500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新增厂、场、店50个,发展个体经营户100户,使全乡人均占有粮食510公斤,纯收入达到1500元。.  

柏坪乡

  柏坪乡,地处营山县东南部,周邻铁顶、西桥、星火、凉风、双溪。幅员面积2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84亩。全乡辖7个村61个社,总人口6835人。   柏坪,四面环山,山水相间,森林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孕育着勤劳、勇敢、朴实、热情好客的柏坪人民。   柏坪是以粮食生产为主,以畜牧业为支柱的农业乡,主产水稻、玉米、红苕、小麦。全乡人均产粮450公斤,人均年纯入1100元。全乡有大小水利工程54处,生产用水和人畜用水已基本解决。   柏坪,以乡为依托建立了农技、农经、农机、畜牧、供销等多个农业服务体系,且带动了全乡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乡以商贸、酿造、加工、养殖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年创产值150多万元,实现利税13万多元。   柏坪集镇建设发展迅速。近年来,已有7个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新建了1个电视差转台,村村社社通广播。医疗设施有所改善,场镇环境得到绿化,卫生状况大大改观。投资60万元新建的教学大楼和教工宿舍楼已投入使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六合乡

  六合乡位于营山县东北,与平昌县相依,离县城93公里,幅员面积18.23平方公里。辖6个村49个合作社6017人,属于大巴山支脉,海拔638米,深丘林密,珍稀动物成群,是野生动物保护区。林地宽阔,是营山肉牛羊、商品猪生产基地乡。   六合因六条沟河而得名,历史上曾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十年九旱是全乡人民生产、生活的拦路虎,为了战胜旱魔,现已修山平塘45口,打人工井624口,建石河堰11处,基本解决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为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该乡发展了以肉牛、山羊、商品猪为骨干的养殖业,户平出栏肉牛0.9头,山羊1头,人平出栏商品猪1.15头。乡镇企业、私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乡内森林繁茂,天然景点优美,森林覆盖率达48%,是省上验收达标的“五优”乡,用材林1200亩,年采量480立方米,系列产品加工喜获效益,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励精图治,建新六合。为了改善山区教学条件,筹资投劳建成初中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及配套设施。六合乡是县内普九教育第一批达标乡;村村建有合作医疗网点,儿童免疫达95%,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筹资17.4万元安装9.4公里的光缆程电话;新修“普六”(普岭至六合乡)公路4.5公里,连接“营平”路,打通达川交通要道,形成交通枢纽。.  

悦中乡

  悦中乡位于营山县城东北部,距县城85公里,幅员面积30.82平方公里,与巴中地区平昌县的金山、龙岗、新民、佛楼四乡相邻。辖10个村,7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该乡为市级贫困乡。为了摘掉贫困帽子,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大战穷山恶水,先后新修了石河堰3处,山平塘2口,蓄水池142口,可蓄水27300立方,新增灌面410亩;打机井、卫生井、微形水池共283口,基本解决了人畜饮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计划新建山平塘10口,新修塘、堰或大中形蓄水池156个,石河堰2个,每户村民都能饮用上卫生水,彻底解决缺水的矛盾。   为了改善投资环境,该乡加强了通讯、交通、场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全乡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同时加强了场镇建设,注重了场镇的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良好,逢场天与该乡相邻的平昌县的四个乡的村民也来悦中赶场,活跃了农村经济。.  

高码乡

  高码乡位于营山县北部,东与太蓬、三元接壤,西与安化、蓼叶相临,南与通天、大庙交界,北与仪陇芭蕉相连。全乡辖9个村,71个社,8540人,幅员面积2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49亩。   该乡大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恢复各类水毁工程,现已完成人工井900口,加上其他水利设施,已基本解决了当地的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   该乡注重发展特色经济,培育骨干产业。他们充分利用本乡是全县的蚕桑基地乡的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狠抓劣桑改良,积极推广先进的养蚕技术,不断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了蚕农的收益。今年全乡计划育桑苗250亩,人均栽桑350株,户平养蚕1张以上。    该乡狠抓了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牧业。在生猪生产中,他们坚持“销售一头,填槽多头”的原则,切实保证了猪源。同时,他们还对养殖大户实行优惠政策,对建造猪圈占用土地的农户予以扶持,使规模养猪大户大量涌现。   为加速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该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实际,已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第一,修通全乡的村道公路,届时,当地农民的交通困难可望得到缓解。第二,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普九”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和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第三,稳定粮食生产,大抓种、养殖业,在抓好传统农业的同时,重点发展蚕桑业和生猪生产。   该乡党委政府决心带领全乡人民进一步艰苦创业,开拓前进,同时也欢迎各地客商来当地投资,为共建繁荣富裕的新高码而奋斗。.  

安固乡

  安固乡位于营山县西北部,幅员面积21.14平方公里,辖10个村,75个社,农业人口9342人,人均耕地0.7亩。       该乡认真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始终坚持以“科技开发”为重点的思想,成立了领导机构,制定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了科技兴农的大格局。他们在农村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在水稻生产中,鼓励农民充分利用科技,采用旱育秧技术,规范化栽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玉米生产中,他们又要求农民提早育苗,推行“玉米栽培,地膜覆盖”技术,使全乡玉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小麦、油菜等作物也全面实施良种良法,为获取粮油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乡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不畏艰难,开展兴水治水“百日战役”,全乡新修水利设施142处,其中群力村、桩子村恢复了大型提灌站,新增蓄量1.5万立方米,保证了当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       该乡还大抓蔬菜基地建设。目前,全乡建立了以浮山村、宝顶村、四里村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他们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大力推广棚室栽培、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新技术,并将试点示范与现场培训结合起来,把蔬菜生产的先进技术推广到全乡,有力地促进了全乡蔬菜生产的发。       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厉精图治,艰苦创业,决心带领全乡人民奋发图强,踏实苦干,为建设一个新的安固乡而不断开拓前进,力争使安固乡有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大庙乡

  大庙乡地处营山县腹心地带,地属丘陵,最高海拔630米。幅员面积34.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70亩。全乡辖12个村,117个社,4523户,15631人。    大庙是典型的农业乡,也是省定贫困乡。近年来,大庙乡党委、政府为了改变该乡的落后面貌,大力推进以兴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重解决人畜用水和生产用水,组织发动群众新建山平塘11口、石河堰4处、水池1100口,打手压机井1300口,全乡生产用水和人畜用水困难已基本解决。    该乡党委、政委抓住浙江省兰溪市对口帮扶的大好机遇,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扶贫先扶智,把科教兴乡列为当务之急,共投资174.2万元,新修教室15间1200平方米,教工宿舍2000平方米,厨房100平方米,厕所80平方米,综合运动场1个5000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该乡党政还大力抓好集镇建设,对场镇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到场镇建房落户,经商办企业。现在,一华里多长的集贸新街已经形成;街面硬化,街道两面一幢一幢的大楼拔地而起,集市十分活跃。全乡建起了酒厂、糖果厂、预制板厂、猪鬃厂,个体经营户已达346户,乡村企业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大庙乡热忱欢迎社会各界共同投资开发建设大庙这片热土地!.  

通天乡

  通天乡位于营山县腹部,东邻大庙、照珠,西毗高码,南接安化,北界太蓬。上吃天河露,下饮照珠河。全乡幅员面积40.82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4737人。       通天人杰地灵,山青水秀,人才辈出。宋朝时的宋道台曾出生于此,而今的省军区副局令陶德能也出生于此,还有许多时代的弄潮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大展身手。       通天的党政机关座落在洞天灌,天山联脉之巅,学校、医院、商店、信用社、邮政代办所等齐集于此。紧凑而又游刃有余。办事极为方便,且省时见效。       通天的交通虽赶不上大都市的四通八达,但还算方便,一条宽阔的大马路由县道分叉直奔通天而来,每天都有五六车次往返营山与通天。同时,村村通公路,80%的社也通公路。       通天地属山丘,全乡很多村社是靠天吃饭。为此,乡党政投入了极大的财力、物力,一改通天人民靠天吃饭为靠科技靠自己吃饭,如今:每村至少建有三、四口山湾塘,每社至少有两口水池,近两年虽遇旷世奇旱,水稻,玉米、小麦连年丰收,蔬菜瓜果供给不断;生猪发展一年比一年看好,已成为外调外销的生猪基地了。       通天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已跟站稳,普遍呈蒸蒸日上之势。如有两家民营酒厂近年来发展迅猛它生产的白酒不仅占领了本乡市场,而且远销邻近乡镇和县城。       通天乡党政“一把手”满怀信心地讲,通天脱贫的路早已走完,致富奔小康的路肯定不远,因为我们有实力、有信心、有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更主要的是有由这块热土上养育出的纯朴的通天人,他们具有通天的人的素质,拥有通天的本领!.  

安化乡

  安化乡地处营山县城以北25公里的深丘地带,北高南低地貌。北靠蓼叶镇,南临新店镇,东邻通天乡,西接安固乡,幅员面积29.2平方公里。辖11个村,90个社,10734人。主产小麦、玉米、水稻、红苕,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安化历史悠久,古迹著名。安化从前叫灯笼庙,场镇以北300米处的山脊有一似灯笼形状10多立方米的石头,人们称它灯笼石。在封建社会时期,山巅修有一佛庙,并常年有人烧香拜佛,为此以灯笼庙得名。1708年,湖南省安化县人移居来灯笼庙插户为业,因其会说一种特殊语言--安化话,故又称安化场,至今还有不少人会说安化话。1951年,全县调整建制时,安化场调为安化乡。灯笼庙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每年农历的2月、6月、9月有数千人观光旅游。   安化有较好的水域优势。辖区内有三座中二型水库,可容4万多立方米水,有62口山平塘,可容3万多立方米。近两年,又新建蓄水池70口,人工打井82口,全乡农业用水和人畜饮用水基本解决,有36%的农户已享用自来水。   安化交通方便,场镇繁荣,有两条公路(营仪公路)横贯该乡,10多公里的乡道直达通天,各村已通公路。600多米长的场镇街道于1981年扩建、硬化,逢1、4、7赶场,安化、新店、蓼叶、通天、安固等乡民均来赶集,每场约2000余人,市场流通额每场约2万余元,十分热闹。   安化人民淳朴、友善,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经商、投资、办厂或观光旅游。.  

法堂乡

  法堂乡地处丘陵地带,位于营山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只有9公里,交通方便,信息灵通。幅员面积22.8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90个社,总人口11663人。   该乡党镇领导带领全乡人民确立了“立足本地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抓住发展重点”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小康建设,推出了五大举措:   实现一个目标。把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基本实现脱贫,正向小康迈进。   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强农业;二是强科教。该乡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以上,先进农业科技术成果推广面达93%以上,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贡献率达45-65%。   建立三大支柱。一是努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现已兴办乡企业7个,村办企业160个。二是突破性发展生猪。现人平饲养生猪达1-1.6头,已实现了“万猪乡”目标。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已达到614万元,其中劳务输出达到400万元。   着力四大建设。一是水利建设。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已基本解决了农业灌溉用水和人畜饮用水。二是公路建设。改扩建了乡、村道27公里,改造公路已村村皆通车。三是通讯建设。投资20多万元安装光缆程控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四是场镇配套建设。征地23亩兴建场镇,沿公路两侧扩建街道2条,并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镇建设繁荣发展。   发展五个基地。一是果品基地。力争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业、一品带一村、一业带一乡的区域化支柱产业。二是山羊基地。以1、7、8村为山羊发展基地,已饲养山羊6000多只。三是水产基地。以1、2、4、5村为水产发展基地,以养鱼业为主,稻田养鱼达到1200亩。四是家禽基地。全乡以4、5、6村为家禽发展基地,养鸡2万只,养鸭1万只,养鹅3000只。五是蔬菜基地。以1、3、4、5村为蔬菜发展基地,生产蔬菜100吨。   在改革中腾飞的法堂乡,正以新的姿态和新的步伐迈向小康!.  

增产乡

  增产乡原名万寿场,位于营山县城北部,南与回龙相邻,西与蓬安骑龙接壤,东北与蓬安徐家相依。幅员面积18.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35亩。乡辖9个行政村,11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3734人。   我乡公路距县城17公里,属浅丘坝地,自然条件优越,水源条件好,大部分耕地均可享受幸福水库千里渠的灌溉;交通方便,营徐柏油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共建村机耕道40多公里,有85%的村民小组通机耕道,实现了村村道路畅通。并建成了回龙到增产5.3公里的光缆传输工程,开通了400多门程控电话,架设并开通全乡闭路电视网络,与县广播电视局联网,可收到县城同样多频道的电视节目。.  

丰产乡

  丰产作为营山县城的北大门距县城中心仅5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8.79平方公里,辖10村,111个社,4371户,总人口19192人,其中农业人口15159人,耕地面积11988亩,其中田9292亩,土2696亩,人均耕地0.79亩。丰产乡以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交通通讯发达,各类人才荟萃而被誉为“丰产之乡”。自1997年恢复建制以来,丰产人团结进取,改革创新,高效实干,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02年进入营山县十强乡镇之一。.  

清水乡

  营山县清水乡是川北第二大水库--幸福水库所在乡,是南充市市级蚕桑基地和良种渔苗基地。全乡幅员面积25.67平方公里,辖7村84社,人口1.1万,耕地8000亩。乡驻地距县城14公里,距火车站14公里,省、县道四通八达。我乡正在申请撤乡设镇,力图建成川北旅游重镇。   清水工业原来基础差,底子薄。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批独具优势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清水页岩砖厂,年产优质页岩砖2000万匹,实现税收5万余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个,带动运输、建材行业的迅猛发展。清水福禄酒厂年产优质白酒100吨,实现税收2万余元。清水预制厂,可高质高效生产预制板,年产能力达10万块,实现税收1万余元。   清水农业独具特色,旅游、水产、蚕桑犹如“三驾马车”自由驰骋,为清水经济发展撑起“半壁江山”。   [场镇建设 ]日新月异的清水场镇,距县城14公里,毗邻营山幸福水库,占地0.7亩,有门市120个,计划3-5年场镇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建成川北旅游小城镇。   [幸福水库]碧水青山的幸福水库,是川北第二大水库,始建于1956年,库区九曲十八弯,千里渠蜿蜒盘旋,富集名胜古迹,是旅游、休闲、养生的圣地。   [梨花园]璀璨夺目的梨花园,尤以梨花埠为最,连片五百亩,堆雪十里岸,形成花的海洋、雪的世界。漫步梨花小径,云蒸霞蔚,心旷神怡。   [福禄酒厂]蒸蒸日上的福禄酒厂,采用先进的酿造工艺,年产优质酒200多吨。   [蚕桑基地]十里千亩的蚕桑生产基地,年养蚕3000余张,产茧10万公斤,实现税收150万元。预计2005年,建成7000亩蚕桑基地,发种5000张,产茧20万公斤,突破收入300万元。   [水产示范片]规模宏大的特种水产养殖示范片,辖2村,面积500亩,品种涵盖蟹、虾、鲟鱼等优质特种水产品,年产量300余吨,实现收入500万元。.  

青山乡

  青山乡位于营山县城北部,距县城30公里。全乡幅员面积22.6平方公里,辖10个村,78个社,2615户,总人口10130人。   该乡资源丰富,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和稻谷为主,农副产品名目繁多,主要以本地黑瓜子和花生为主。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大搞治水、改土、筑路工程,全乡新建村道公路4条,全长11公里;新建蓄水池350多口,山平塘50口,囤水田50亩,新增灌溉面积1500多亩;投资11万元,安装了自来水管道,并整治了场镇卫生井,彻底解决了场镇3000人的饮用水问题。   该乡还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多万元,安装程控电话,发展场镇闭路电视,用条石硬化了场镇街道2公里。为拓展市场,他们还在离场镇3公里远与蓬安县茶亭乡交界处兴建了一条农民街,现已初具规模。   该乡狠抓扶贫攻坚,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项”长远规划,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村为单元,规划了养殖业、林果业、蚕桑业,有效地发展长效覆盖工程。今年,该乡计划在凤王村试点,坚持以(蓄水)池(果)园配套为模式,推广到全乡各个村社,要求人均种植优质果树30株,户均达到1个园,池园结合,形成特色。   近年来,该乡以出色的成绩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分别被县委、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集体”、“畜牧工作先进集体”、“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先进集体”“民营经济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决心乘十五届六中全会的春风,再鼓干劲,齐心协力,带领广大群众奋勇拼搏,将该乡的两个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福源乡

  新店镇,因治地新店场而得名,位于营山县城东北部13.5公里处,是县内中心地带。始建于康熙四十年间,已有300年发展史。镇东邻大庙、盐井乡,南接东升镇、济川乡,西靠朗池镇、法堂乡、福源乡,北连安固、安化、通天乡。幅员面积53.81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村,171个社,6251户,23150人,其中农业人口21355人。      1933年10月3日红九军攻占新店,设立了红九军政治部,指挥了著名的营渠战役、丰窦铺阻击战和凤凰寨伏击战,建立了新店区、乡苏维埃政府。解放后历建区政府、区公所、区工委、督导办、人民公社、乡政府,1992年建制调整设新店镇至今。      镇内地势东、南、北高,西南低,属浅丘宽谷地貌。仪陇河由西北安固下磴子河流入,途经4、10、9、12、11、14、15等八个村,向东南流入盐井黄渡,全长23.7公里,流量28.8立方米/秒,水能资源丰富。1959年元旦倒鱼滩电站建成正式送电,结束了营山无水电的历史,照珠滩建有1000千瓦发电站,形成了梯级开发。   境内有营新油路7.5公里,形成了新店至大庙、通天、安化、法堂乡的公路网。全镇村村路通、电通、邮通、光纤通、电话通。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有收34个频道的闭路电视;有中学1所,完小2所,村民小18所,幼儿班(园)24个;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各一处,卫生所(医疗点)45处。场镇建设成效显著,新修街道两条,总长500米,场镇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人口达1500人。集市贸易十分活跃,场镇内供水、供电、电视、党校、医院、环保、文化等基础设施齐全。2000年被列为着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粮食主产水稻、小麦、红苕,年产粮10500吨。经济作物以油菜、水果、花生、黑瓜子、莲藕为主,其中种油菜4500亩,产量480余吨,水果(梨、柑桔、柚、桃、李、杏)3000亩,产量3000余吨,花生5000亩,产量600余吨,黑瓜子1000亩,产量120余吨,藕2000亩,产量2400余吨。养殖业发展迅猛,养猪、牛、羊、鸡、鸭、鹅、鸽、蜂已初具规模,年出瘦肉型商品猪23500余头,商品肉牛1800余头,肉鸽10万余只,肉禽20万余只,禽蛋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企业蓬勃发展,其中酒厂8家,年产白酒上万吨,个体工商户812户,年总产值达2045万元。.  

七涧乡

  营山县辖乡。1951年置七涧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5.1平方公里,人口0.8万。营(山)渠(县)公路穿境。辖七涧、永角、四路、石岩、灯草、瓦窑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养殖猪、蚕、禽。.  

凉风乡

  凉风乡位于秦巴山系的龙王寨,地处山区,平均海拔约为800米,全乡辖9村72社,7969人,耕地面积6448亩。   凉风乡距营山县城17公里,分布于营星公路两侧,前接茶盘乡,后靠星火镇,左临蓬安县,右傍渠县,村村通公路、电话、有线电视,交通运输极为方便快捷,移动通信差转台开通,信息灵通,民风纯朴,治安环境优良。   凉风乡森林资源丰富,居全县首位,有国有森林1500亩。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昼夜温差较大,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质条件,适宜栽桑养蚕,开发药材和干果。乡党委政府积极投入,已于2001年开始筹建,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蚕桑基地乡,育苗面积达500亩,拟在我乡插旗、开山、金鼓村种植药材600亩,在新桥、凤头村种植核桃800亩,在开山村种植黄花梨400亩。   凉风乡1500亩国有森林,位于凉风乡古佛村罗家山,山势雄伟,风光秀丽,观光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为避暑、休闲胜地。乡党委政府正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开发,拟建成集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最优秀的旅游胜地。   为确保招商引资见效,我乡出台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一、坚决执行县委县府的优惠政策,结合凉风乡实际情况,土地以最优惠的价格转让、出租。投资第1-2年减免税费,第3-5年减半征收;二、为开发龙王寨旅游资源,乡党委政府成立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担任,副组长由纪委-担任。三、为投资商保驾护航,并大力协助开发,保证投资商得到丰厚的回报,欢迎各界有志之士来凉风乡投资开发龙王寨旅游资源。.  


木顶乡特产大全




木顶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