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坪镇地处武宁县东南部,南居九岭山,北临柘林湖,东接杨洲,西依县城,省道二级油路焦武线穿境而过,集镇距县城仅16公里,是武宁县城的南大门。全镇国土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27人。2005年实现财税收入2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1元。
罗坪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业人口15127人,占总人口的95.58%。耕地面积10309亩,其中水田9880亩,旱地429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草莓、中药村、大棚蔬菜等。2005年全镇粮食生产面积达13800亩,粮食总产达4755吨;种植中药材3600亩,大棚蔬菜、草莓500亩。
罗坪镇是一个林业大镇。全镇山区面积达140平方公里,林地总面积28.5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84%。山区村村民2500人,主要从事竹、木、板笋、香菇生产。目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完成,全镇28.5万亩林业山场全部承包到户。
罗坪镇是一个极具水产开发潜力的乡镇。镇内柘林湖岸线长达19公里,水域面积42600亩,近年来,沿湖村民发挥湖面水域优势,主攻水产养殖,成鱼养殖库湾39座,养殖面积达5884亩,2005年发展以鲈鱼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2500箱。
罗坪镇是一个移民大镇。以河南、浙江、安徽等省籍人员居多。全镇人口中,“两江”移民3071人,柘林库区移民6402人,占总人口的58.8%。
罗坪镇是一个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乡镇。由于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有武宁岩竹制品有限公司、三和公司、洞坪竹拉丝厂、松焦厂、玻纤厂、泡塑厂、猴子岩水电站等企业。
罗坪镇是一个旅游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的乡镇。境内湖光山色,绿岛如莲;奇松怪石,飞瀑流泉,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目前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有浪琴岛渡假村、丽岛国际会议休闲中心、银河漂流、九岭狩猎中心等。随着庐山西海名胜风景区管委会的成立,罗坪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热潮。
罗坪镇是一个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好地方。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先后投入260万元完善集镇硬件设施,并着力实施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大工程,打造好县城的门户形象。2005年和2006年分别被授予“江西省卫生镇”和“江西省文明村镇”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8万人 | 240.8平方公里 | 360423105 | 332000 | 0792 | 查看 罗坪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宁镇 |
新宁镇位于武宁县城南大门,东连开发区,西濒修河,南邻靖安,北毗县城,地处城郊,与武宁县城一河之隔,属城关镇。 该镇原名黄段镇,2003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由原黄段镇、南市乡、严阳乡三乡合一组建成新宁镇,辖16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为 29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为 23560人,镇政府机关设在黄段集镇。 全镇呈邱陵地势,南高北低,宋家村地势偏高盛产茶叶,白鹤茶有40多年历史,几经改良,饮誉全国各地;黄段、沙田、月田几个村临近县城广种商品疏菜,月田的咸水粑口感香美,富有地方特色;东园的山露菜加工已具规模,产品远销国际市场,斜滩、柳村为盆地盛产马蹄,瓜果;烟溪、东坑、石坪三个村为林区,山里有丰富的木竹资源和矿产资源;水产品品种繁多,有渡头的珍珠,斜滩的鳗鱼、窑段的鲜鲫;花棚的花卉苗木基地姹紫嫣红;夏柳的丹霞地质地貌,如斧匠神雕,四面环水的窑段岛旅游开发前景相当看好;团结少数民族村民风淳朴;竹湾村的笙竹与溪水相映成趣。境内纵横两条河流(沙田河、茗洲河)数座山(主要有 山和柳山),修武南线公路贯穿全境,途径东园、夏柳、宋家、月田、沙田五个行政村,新宁镇可谓为青山水秀,物民丰,交通方便,资源丰富。 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也较快,武宁一中、县委党校、私立宁达中学落户黄段集镇,镇有初级学一所,中小完小一所,小学教学网点15个,集镇有卫生所一所,每个村最少有一个诊所,花棚建立了村落社区,斜滩、宋家村有片区养老院。. |
泉口镇 |
一、泉口镇原名路口苏区,系江西(武宁)湖北(阳新、通山)两省三县交界地。大革命开始于1929年5月,阳新龙港的成雄、向前进、江爱云等来到月坪、纽丝、富山、杨岭、月台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乡村苏维埃成立于1929年12月,开始建立苏维埃政府,1930年2月份就成立了三个苏维埃政府。1931年第一二乡扩为13个乡,有党员159名、全区2800户、8334人,升仁区一二区扩为13个乡。 二、现在的泉口镇地处赣西北,316国道横穿其中,东邻鲁溪辖地张庄,南毗横路乡上富村、白杨村,西依大洞乡边境巷口、且与湖北通山贾家源接壤,北与湖北阳新县连山依脉。全镇面积1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00亩、人口19968人,其中非农1201人(05年统计数) 泉口镇下辖9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4845户,05年人均纯收入3115元,农民收入主要靠在外青壮年务工和留守人员田、地、山收入。 泉口镇设有十八个党支部、569名0党员,其中女性党员55名 三、泉口镇资源丰富,尤以煤、大理石、花岗岩、木材著称。一是煤碳储量目前已探明有500万吨,已有四个煤矿,除武宁煤矿属县直管外,另外三个煤矿年产煤3万多吨,实现税收100多万元。二是木竹资源丰富,毛竹蓄积量达500万支、木材蓄积量5万立方。三、石材储量大,均未经加工调运外乡。另外种植业以传统种植粮食为主,渐渐转向特色种植为主,盛产优质稻、大豆、棉花、红薯、生姜、花生、黑芝麻、白术、高山辣椒、玉米,并初具规模。全镇水面养殖有(一)(二)型水库10座,可养殖水面达1万余亩,四大家鱼养殖已形成规模,远销九江、武汉等地,打响了“武宁鱼”的品牌。. |
鲁溪镇 |
武宁县鲁溪镇地处武宁东北边陲,国土总面积168.5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2000余人,下设 28个党支部,共有1058名党员。该镇是一个集山区、库区、林区于一体的“三区”镇,为全县经济重镇,属省重点建制镇。 (一)交通便利,环境优越 鲁溪镇北依巍峨横亘的幕阜山,南濒碧波荡漾的柘林湖,东与瑞昌市南义镇为邻,西毗本县泉口镇,北与湖北省洋港镇、我省瑞昌市乐园乡接壤,南连本县官莲乡、宋溪镇。316国道纵贯其中,交通便利,重要交通枢纽——柯垅,东联九江、南昌,西通长沙、武汉。国道、省道、县道的衔接口,是武宁通向县外的重要门户。 鲁溪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14/,北纬29026/,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以北屏山为屏障(汪家坪扑峰尖海拔632米),西南以梅颜山为边墙,最低在65米以下,已被柘林水库淹没。自然水系有发源于北屏山脉的双坑水、马迹水纳入双溪河;鲁溪洞、西流源、梅颜段、柯垅、邹塘、郑公庙水,由西至东纳入荷洲港,梅颜山下璞塘、塔前源水均汇入大桥河,形成“川”字形,合流注入柘林湖。 镇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雨量为1480毫米,南部丘陵地区常年年均气温160C左右,最低元月,均温30C;最高七月,均温280C,无霜期230天。北部山区气温略低,积雪期稍长,农事季节亦迟于丘陵地区。 (二)历经沧桑,走向未来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当时鲁溪辖13都、15都隶属升仁乡管辖。民国19年(公元1930年)鲁溪为武宁第五区实行联保制。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撤消区建制,成立大桥乡,同时还成立了夏桥乡 公元1949年5月,随着武宁的解放,合并大桥和夏桥乡行政划为武宁第四区(全县共设七个区),区治设在鲁溪。管辖荷洲、西流、南冲、官塘、大堰、龙口、岭背、鲁溪、小源、北屏、莲花等11个乡,100个自然村。公元1956年区乡范围扩大,大桥管辖西鲁、龙堰、小源、荷岭、北屏等六个乡。公元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撤消区一级的建制,乡社合一,全县变56个乡为16个公社和5个场,一个镇(新宁镇)。为此,大桥区便改为大桥公社管辖大桥公社和荷洲公社,大桥公社驻上洞口,管辖官莲、龙堰、西鲁、小源等4个乡;荷洲公社驻宕里,管辖荷岭、北屏等2个乡。. |
船滩镇 |
船滩镇位于武宁西部,距县城66公里,距修水县城45公里,东接澧溪镇,南临修水三都镇,西与东林乡接壤,北与上汤乡交界。总面积242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99784.8亩,耕地面积35196亩。下辖16个行政村和一个集镇社区总人口3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是武宁县第二大乡镇。 船滩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在唐朝后期船滩镇斜石村人吴鼎臣在公元923—936年担任丞相之职,距今已有1100年历史。清嘉庆至咸丰朝,又出现了以坎头人辛从业为代表的五位进士和以殿背人程子耕为代表的官宦群体,其中程子耕官至正五品直奉大夫。到了近代,又有清宣统帝钦赐正六品衔的付梅友先生,在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返乡创办了石燕小学(又称梅友小学),1925年5月在其子付庭俊的领导发动下,成立了武宁县第一个党组织——梅友党支部。今天坎头村仍然保留石燕小学遗址和新中国成立后0武宁县委组织部在该村建立的革命历史纪念碑。 船滩雨量充沛,气候适宜。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水稻、蚕桑、油茶、蕃薯、油菜、玉米、花生、大豆等。其中以水稻和蚕桑种养为主,长期以来都是武宁县的粮食主产区,有九江“小粮仓”之称。船滩人民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有着较好的种养基础,并在年产值3000万元的大型缫丝企业——武宁凯丽丝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蚕桑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船滩镇共有桑园面积8000亩,主要分布在白沙、殿背、莲塘、长坪、仑上、河潭等村。 船滩资源丰富,物产富饶。主要有矿山(大理石)、石灰石、木材、三竹、水电等资源。特别是分布在辽田、东岸、白沙、莲塘等村的大理石资源具有储量大、花色多、品质高的优点,吸引了40多家石材加工企业落户船滩,促成了产业集群态势,形成了以九江明山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大带小的发展模式,船滩石材城的聚集效应日益显现。大理石产品主要有“大花米黄、小花米黄、条纹米黄、浅米黄、啡网和黑白根等品种。产品类型有“305”成品板 、“60”条形板和沙锯大板为主的成品板材、装饰板材,产品热销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
灃溪镇 |
一、名称由来 澧溪以澧溪水而得名。澧溪镇,解放前北片大部属湘鄂赣革0据地之一,解放初期设澧溪区,1958年设澧溪人民公社,1984年设澧溪乡,1994年5月30日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澧溪为建制镇。澧溪镇政府原驻澧溪老街,老街集镇是县属名镇,因属柘林库区,1962年起,先后在澧溪老街西北约1华里处(横岭)临修武省道北线公路旁重新建镇,距县城41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4°50′,北纬29°15′,原是修水至武汉、南昌、九江,武宁至修水、长沙公路干线上较大车站集点。 二、历史沿革 1、解放前:查旧县志清朝以前历代所管辖行政区划无详细记载,难以考证,从另一段叙述涉及行政区划是“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历经唐、宋、元、明、清,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前澧溪镇现管辖地域属北乡管辖二十七都和年丰乡管辖的二十八都、二十九都、三十一都,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乡改名为登瀛乡。安乐林、石羊及澧溪一部分属登瀛乡管辖,澧溪另一部分仍为年丰乡管辖,1930年(民国29年)乡改为区,武宁县划为五个区,登瀛乡划为一区,年丰乡划为二区。1948年,撤区(联保)建制,全县划22个乡、1个镇,下辖198个保,保以下设1878个甲。澧溪现管辖地域大部分在澧溪乡、山潭乡,小部分在甫田乡、辽田乡。澧溪乡10保65甲,山潭乡10保74甲,以上行政区划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止,未变动。 2、解放后:澧溪1949年6月解放,直到1950年1月前仍沿用解放前乡、保、甲行政区划,澧溪区辖原澧溪乡、石渡乡、山潭乡,1950年2月取消保甲制度,全县定为11个区,124个乡,澧溪为六区;1953年6月基层进行普选,澧溪仍为六区,管辖:罗坪、石羊、哨背、澧溪、东坪、下坊、山口、郭坑、大源、上菁、牌楼11个乡,称名为澧溪区公所。1955年元月行政区划调整,烟港乡、清江乡、蒋家乡、罗洞乡划归六区管辖,山口乡划归七区管辖。并将六区改名为澧溪区,管辖14个乡、88个自然村。1956年元月,区乡范围扩大,全县划8个区,56个乡,1个镇,澧溪区管辖澧溪、牌楼、石羊、沙河、清江、大源6个乡。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后,撤区并社,澧溪乡人委(公社)管辖原澧溪、牌楼、大源乡一部分。1961年10月恢复区建制,澧溪区管辖三个公社,二个垦殖场。. |
罗坪镇 |
罗坪镇地处武宁县东南部,南居九岭山,北临柘林湖,东接杨洲,西依县城,省道二级油路焦武线穿境而过,集镇距县城仅16公里,是武宁县城的南大门。全镇国土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827人。2005年实现财税收入2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1元。 罗坪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农业人口15127人,占总人口的95.58%。耕地面积10309亩,其中水田9880亩,旱地429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草莓、中药村、大棚蔬菜等。2005年全镇粮食生产面积达13800亩,粮食总产达4755吨;种植中药材3600亩,大棚蔬菜、草莓500亩。 罗坪镇是一个林业大镇。全镇山区面积达140平方公里,林地总面积28.5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84%。山区村村民2500人,主要从事竹、木、板笋、香菇生产。目前,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完成,全镇28.5万亩林业山场全部承包到户。 罗坪镇是一个极具水产开发潜力的乡镇。镇内柘林湖岸线长达19公里,水域面积42600亩,近年来,沿湖村民发挥湖面水域优势,主攻水产养殖,成鱼养殖库湾39座,养殖面积达5884亩,2005年发展以鲈鱼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2500箱。 罗坪镇是一个移民大镇。以河南、浙江、安徽等省籍人员居多。全镇人口中,“两江”移民3071人,柘林库区移民6402人,占总人口的58.8%。 罗坪镇是一个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乡镇。由于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有武宁岩竹制品有限公司、三和公司、洞坪竹拉丝厂、松焦厂、玻纤厂、泡塑厂、猴子岩水电站等企业。 罗坪镇是一个旅游发展前景非常看好的乡镇。境内湖光山色,绿岛如莲;奇松怪石,飞瀑流泉,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目前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有浪琴岛渡假村、丽岛国际会议休闲中心、银河漂流、九岭狩猎中心等。随着庐山西海名胜风景区管委会的成立,罗坪的旅游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热潮。 罗坪镇是一个设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好地方。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近几年先后投入260万元完善集镇硬件设施,并着力实施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五大工程,打造好县城的门户形象。2005年和2006年分别被授予“江西省卫生镇”和“江西省文明村镇”称号。. |
石门楼镇 |
石门楼镇位于江西省武宁县西南边陲,地处武宁县、修水县、靖安县三县边界,全镇区域面积167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5222户,总人口21695人。 石门楼原名桐树庄。据谱牒考证,元大德年间(公元1300年左右),石渡熊寿孙携家迁入石门与银炉交界处的熊氏田庄。尔后,熊寿孙亲手载了两株桐树,遂为其庄名。熊寿孙四世孙熊余贵、字和美于元至正四年招修水箔竹的裁缝张孟发、字秀卿为婿。张孟发便是石门张姓的始祖,其四世孙张虞瑚、字朴素,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80—1485)迁往吴家门首(今湾里)。约经20年的艰苦劳作,家境日趋富庶,明正德年间(约公元1510年左右)琢石为其门楼,建造了石门第一栋高大恢宏的楼房。此后,乡人称去他家为去石门楼。随着时间的推移,天长日久的称谓,石门楼便由小地名演变成了大地名,这便是石门楼地名的来历。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左右,石门名孺张听涛的学生,修水宦孺万承风奉师命作命题文章《石门记》,这篇以石门名而移经据典、文采风流飘逸的《石门记》问世后,武宁的石门楼便声名远播,名入典志,遂成九岭山峡谷腹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历史沿革 据历史记载,自唐、宋以来至民国19年(公元1930年)石门地区的行政区划是:顺义乡的三十六都和三十七都的一部分,上南乡的三十九都和四十一都。民国19年乡改为区,石门楼属武宁第三区,区工所设在石门街。民国24年(公元1935年)设立联保制到区一级,石门楼为第三联保,所辖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石门楼、罗溪、清江及石渡的大部分。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撤区分乡,石门地区分为泷溪乡和石门乡。1951年武宁县人民政府设立第九区,辖区为现石门楼、罗溪。1952年,罗溪分出为十区,石门为九区。1955年第九区改名为石门区,1958年撤区改乡,石门乡人委又叫石门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革命委员会被管委会取代,1984年石门人民公社改名为石门乡。同年8月15日改名为石门楼乡。1993年3月28日撤乡建镇,更名为石门楼镇。 - 地理气候 石门楼镇位于武宁县西南部53公里,东经114°51′,北纬28°58′,东毗靖安县观庄、罗湾、中源;西南与修水县黄沙港、黄坳接壤,西北界连本县清江、罗溪两乡,总面积167.299平方公里,素有“鸡犬闻三县,风烟望八乡”之称。 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垄丘网布,村落满山。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形成黄狮、竹港、泷溪三大水系。黄狮港发源于狮尾洞,与大湖塘、灌口里汇于三港口,又与镜源之小流合于田埠里,经河垅、石门、西桥、新牌出炉山的锦鸡坳,入罗溪而下泻石渡注入修江。竹港发源于尖岭,经岭上、石门、银炉入修水黄坳、庙岭由三都入修江。泷溪发源于荷段之北岭、银岭,流经荷段、廒下出马山入龙石由清江注入修江。 石门楼的年平气温为14.5℃—16℃,最高7月40℃左右,最低元月3℃左右。年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40天。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5.55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709小时。属于亚热带暖气候区,具有湿润气候特点,上半年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下半年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多,可谓热量丰富,雨量充足,水热同期,四季分明,有利于多种经济作物、林木、花草的生长,有利于人类休养生息。 - 人口姓氏 人口 石门楼镇现有人口20947人,其中女性4737人, 具体情况如下: 集镇692人、石门村2311人、西桥村1842人、新牌村1969人、炉山村2063人、青岭村951人、河垅村1804人、田甫村1324人、白桥村1275人、镜源村983人、银炉村2290人、中村村1070人、廒下村2373人。 姓氏 石门楼镇地处九岭山腹地,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自古人烟稀少。据出土的新石器、青铜器和艾候属地的历史背景考证,石门地区有人居住的年代,应从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始。又据各姓谱牒考证,自唐、宋以来,石门楼境内有徐、吴、石、周、桑、汪、刘、郑、叶、熊、张、罗、胡、赵、谢、陈、陶、尹、荫、朱、丁、范、姜20余姓,至清末逐减。建国后,由于人口流动、婚姻,特别是浙江的建德、武宁的杨洲、罗坪库区移民迁入,使姓氏增至103姓。 - 农业发展 主要农作物 石门楼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有2178亩,由于气候、地形等原因,水稻生长期长,特别是高山晚米以米质优良闻名。其他作物有红壤落花生、红丝姜、油菜(592亩)、玉米(131亩)等,其中尤以红壤落花生和红丝姜扬名于县内外。 特色农业和特种种植 ⑴高山茶油:属纯绿色产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常食对身体有益。 ⑵小山竹笋:石门小山竹资源丰富,所产小山竹笋脆嫩可口,以其为原料制成的水笋罐头远销国内外。 ⑶乌皮乌骨鸡:乌皮乌骨、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滋阴养颜、营养价值高。 ⑷药材种植:主要品种有杜仲、厚朴、丹参、元胡、桔梗、乌梅等。目前已有厚朴基地1000亩,乌梅基地800亩等。 ⑸山路菜:目前山路菜种植已形成规模,并已建成专门的加工厂,产品远销日、韩等国。 ⑹大棚蔬菜:为该镇新兴特色农业项目,现已投建种植,第一批蔬菜即将上市。 - 资源特色 石门楼镇物质资源极其丰富。郁郁葱葱的九岭山脉,中、草药材漫山遍野,数以千计。此中有不少名贵珍稀物种,如南方红豆杉、马褂木、黄檀、紫柏、芳樟、串兰花、云绵杜鹃花、豪猪、穿山甲、石鸡、娃娃鱼和竹笋等…… 九岭山脉还储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有钨、钼、铜、锡、石英、瓷土,尤以钨矿与瓷土的储量为最,质量为优。这些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形成,推动了石门楼经济的向前发展。 - 名胜古迹 国公墓: 坐落于廒下宅里厅背。建于南宋理宗时,宅里刘万进任江西镇守使,其女选为后妃,后刘万进封为皇国公,其墓曰国公墓,现墓及碑均保存完好。 太阳神殿: 坐落于廒下村部80米处,建于1226年(南宋宝庆2年),期间几经兴废,1967年废于文革中。祀奉炎帝神农氏。 银炉万寿宫: 坐落于石门与银炉交界处一平岗上。始建于1619年(明万历47年),距今已387年,祀奉“神功妙济真君”许逊。其殿宇曾于1819年(嘉庆24年)和1879年(光绪5年)两度改建,1992年全部毁迹,1999年至2004年由地方人士集资重建,属三重形砖混与砖木结构。 禅涧寺: 正名禅涧净乐庵,又叫禅关寺。位于镜源村西南方半山腰之溅水崖上首,约建于明末清初。寺院倒塌前、中两重,残留后重佛堂、两侧厢房,共三间。寺内有保存完好的铜钟一座,据铭文所载,此钟系1694年冬由主持传贤与徒清、鸾、响化银五两合诸信人捐资,延请湖溪甘茂生铸造,高100厘米,口径60厘米,厚3.5 厘米,重三百余斤。铭文所及有1657年(顺治14年)前住持弘明按山塔和传贤住持后塔的记载。另外存有清道光六年(1826年)石碑一块,记载了住持朗性同其师青莲师太复修与捐资人的姓名数额等。据土人云,寺门对联为“四面青山开佛眼;一轮红日照禅心”。 副使庙: 位于河垅(原三联村)北岭。建于道光年间,至今保持原貌。祀奉汉朝太尉杨震。庙中有铁铸大钟一座,高186厘米,口围215厘米,周长180厘米,口径80厘米。大鼓一面,口径60厘米,周长180厘米。有石香炉、石化炉一座。 镜源石拱桥: 位于镜源村水口。始建于1779年(乾隆44年),距今已有227年。全长21.68米 ,宽4.55 米,高10米左右。桥上建有风雨亭,共五间与桥连为一体,桥亭几经修复,至今保存较好。亭出入口处建有拱门,各有对联一副,长亭门有一幅借来的对联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联云:“镜朗月明光一色,源无流长达三江”。此桥属县重点保护文物。 深水虹桥: 位于石门集镇长堤尾外。张氏虞璇,虞湖公裔约建于1719年(康熙57年)前后,石拱桥为石门八景之一“深水虹桥”。 铁铸大刀: 刀存镜源村四房。铁铸成,刀连杆长235厘米,刀身长65厘米,刀背厚6厘米,刀口厚3厘米,刀面宽19厘米,杆粗(围)19厘米;刀重118市斤。为邹氏子弟练武器具。 银杏树(白果树): 位于镜源邹祠左侧。树蔸周长810厘米,冠盖直径2100厘米,高约3000厘米。据土人云,此树属千年以上古树。 玉皇塔: 在石门楼镇银炉村塔下,建于明代。石造,八面六级,有“昊天玉皇宝塔”及“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春月”铭文。各地古塔偶数级者很少,此塔六级,尚属孤例,该塔毁于1971年移民迁建时。 茭湖寺: 在石门香炉山,占地约18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从对面回龙山迁此。 另外还有少陵寺、枫林寺、三爷殿、叶氏宗祠、永寿桥、花桥、西汪桥、石门水口堤、徐尚书墓等等。 |
宋溪镇 |
一、地理特征 (一)自然地理 宋溪镇南距县城7公里,位于海拔75米的丘陵高地,是庐山西海(原柘林水库)建成逐渐形成的一个自然集镇,地理座标为东径115°06′,北纬29°18′,公路西通修水,东达九江,南过武宁大桥到县城,是我县修河北岸的交通枢纽。 北面峰峦绵亘,形成一条自西向东与甫田、大洞、横路、鲁溪、官莲乡的天然分界线。西北是山,东南临水,中间夹着一条狭长的丘陵地带,山多田少。 西北大山区(原伊山乡),大山重叠,山林资源丰富,是我县主要林区之一。这里山高林密,气温较低。1957年以来,年平均气温14℃,较之山外一般要低2℃左右.最低之月,平均2℃,最高7月,平均26℃。每年积雪寒潮10—12次。1901年曾出现最大冰冻,气温下降至零下14.5℃。1967年2月和1970年3月曾出现两次较大冰雹。其它大部地区,靠山临湖,地势向阳,气温与县城相近。 (二)区域面积 宋溪位于庐山西海(原柘林库区)北岸,与县城隔水相望,一桥相通。东接巾口乡,南临庐山西海,隔水与黄段、罗坪连界,西邻甫田乡,北靠大洞、横路乡,总面积约29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48亩(水田5503亩),山林面积30万亩(公益林面积5.1万亩),库湾46座,有效养殖水面量达7万余亩。 二、历史沿革 (一)建国前政权建设情况 民国时期以前为三十八都,民国时期为武宁县登瀛乡,登瀛乡下面八个保,通叫内四保外四保,54个甲。 (二)建国后政权建设情况 建国后,本乡范围内有长榜乡、宋溪乡、棠下乡、茶棋乡。宋溪乡乡长蔡育义;长榜乡乡长潘际发,副乡长蒋正炫、周庆义;棠下乡乡长聂由政、副乡长温宏模;伊山乡乡长潘世模、副乡长周庆义、石道远;茶棋乡乡长冷先珠,副乡长周庆生。 此时在撤区并乡时由茶棋乡棠下乡合并为宋溪乡,因大樟树下以前是宋家镇,故以地名为宋溪乡。2002年,宋溪乡、伊山乡合并为宋溪镇。 建国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一至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具体资料无法查找,九届人民代表大会86年九月份召开选举钟弟敏为乡长。 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张刚华为乡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黄业忠为乡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是98年2月召开选举李汗发为乡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2000年元月召开选举施业新为乡长。. |
大洞乡 |
大洞乡是个省际边界乡,扼守江西北大门,距武宁县城64公里。东与泉口镇接壤,南与横路、伊山毗邻,西北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交界。全乡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人口8500人,下辖鲁桥、畈上、箬田、岭下和彭坪等5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 大洞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创业经历。大洞乡原名为合坪公社,文革期间改为大洞公社,一九八四年实行政社分设,改为大洞乡。大洞——自然村名,大革命时期,在此建立了第一届0武宁县委和武宁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是湘鄂赣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几百名先烈在革命斗争中先后献出了英雄的生命;上世纪七十年代,先进手工业单位、全国“三面红旗”单位、轻工业楷模——大洞竹木制口厂始建于此。为纪念老革0据地史迹,故将行政机构,亦改名为大洞公社,延至今日大洞乡。 大洞资源丰沛、物产富饶。全乡山地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6%,活立木蓄积量25万立米,是武宁县林业重点乡镇;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十余种,其中青石板、花岗岩、大理石、硅酸铝为主要矿种,储藏量巨大。随着大洞乡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矿产、小水电、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不断壮大。大洞天然青石板材产品,以“三最”(板质最优、层理最好、色泽最佳)享誉市场,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国家,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因该矿产储量丰富、质量上乘、开发前景广阔,大洞乡被业内美誉为“青石板之乡”! 大洞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这里林木环绕,山峦迭翠,景观奇特,民风淳朴。乡内交通便利, 距316、106国道各3公里和10公里,距武吉高速公路沙店出口14公里,且道路已全部硬化,电力、通讯、文化等设施齐备,投资环境优越。乡党委、乡政府坚持扩大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不断优化软硬环境,筑巢引凤! 大洞是革命的胜地,是一块充满生机活力和未来希望的热土,我们诚挚希望国内外朋友来大洞观光休闲,投资兴业,共创未来。 大洞乡是个省际边界乡,扼守江西北大门,距武宁县城64公里。东与泉口镇接壤,南与横路、伊山毗邻,西北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交界。全乡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人口8500人,下辖鲁桥、畈上、箬田、岭下和彭坪等5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 |
横路乡 |
横路乡位于长江以南,武宁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51061,北纬291251,距县城32公里,九江108公里,南昌160公里,武汉180公里。 民国28年(公元1939年)7月,全国划分为五个时区,即中原时区、陇蜀时区、西藏时区、昆明时区和长白时区,横路属中原时区。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地一律暂定以陇蜀区时间(即重庆时间)为标准,解放后以北京时间为标准。 第一章 四邻相依 东与鲁溪接壤;南隔南皋山与宋溪交界;西与伊山隔山相连;北与泉口为邻。自横路集镇东至港北刘锅9公里,与鲁溪镇三湾交界;东北至港北村梅垄7公里,隔梅岩山与鲁溪镇梅颜交界;南至南坑村杨家7公里,隔南皋山与宋溪南皋交界;西至新溪村黄鹰铺4公里,隔回头山与宋溪、伊山交界;西北至白杨村新坑垄8公里,隔坳下颈山与泉口芭蕉交界;北至上富村甑背潭7公里,与泉口金水交界。 第二章 土地面积 东西直径为16公里,南北直径为8.2公里,土地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折合约211500市亩。其中: 耕地11.6平方公里,折合约17344.6亩,占总面积8.2%;山场114.5平方公里,折合约171768.3亩,占总面积81.2%;水域8.5平方公里,折合约12825.3亩,占总面积6%;住宅3.2平方公里,折合约4865.1亩,占总面积2.3%;公路0.8平方公里,折合约1131.3亩,占总面积0.6%;其它2.4平方公里,折合约3565.4亩,占总面积1.7%; 第三章 土壤概貌 横路乡土壤,山区以黄壤为主,丘陵地带以红壤为主,在高山地区,大部分是石灰岩或者变质岩的地区。山坡多为棕壤,山间盆地由于地下水位高,多为潜育性水稻土壤。高照地带多为石灰岩红壤,肥力较高,沿河多为冲击土壤。 全乡土壤,因受地形地貌和母质的影响,而显示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在中低丘上的主要土壤是红壤,由于受母岩性质差异的影响,在丘陵地带也常见发育幼年的紫色土,红壤性土,石灰土等。我乡冲积平原和丘陵等地,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在水耕熟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全乡的主要耕作土壤——水稻土。各类土壤的分布,与我乡构造地貌和母质类型的差异基本一致,显示出层状分布规律,反映出了山区丘陵土壤分布特点。. |
官连乡 |
一、地理特征 (一)、自然地理 官莲乡地理座标为东经115″15′,北纬29°18′。乡辖境,东界德安、永修,东北紧靠瑞昌南义镇,东南隔柘林水库与杨洲乡相望,南临巾口、宋溪乡,西北与鲁溪镇接壤。地势西南和中部较高,东南和西北稍低。全乡地形为低山陵区,最高区四角尖位于乡内中部,山体近似东西向展布,最高点500米标高,一般200—500米标高,山之北、西南为丘陵与田园,均低于200米标高。是村落的分布地。发源于鲁溪境的双溪水,汇集莲花的升坪、洪溪、广段、甘口、大源山、桐子塘、旗山、梓塘、山坪、鸦林口,下宝源诸水为大桥河,流贯官莲全境,分向西北和东南,注入柘林湖库区。 官莲乡内境属北温带丘陵季雨气候,常年气温年平均15.8℃,最低元月,平均3.5℃,最高7月,平均气温28℃。年降雨量1399公厘。无霜期230天。 官莲乡境内地质处于幕阜山复背斜的鞍部,北与南义弧形构造相连,南邻修武复向斜东端。分布的地层为晋宁---加里东构造旋回形成的下古生代地层,岩浆岩不发育,主要为沉积形成的非金属矿产石灰岩,石煤、页岩、板岩、片麻岩。 (二)、区域面积 官莲乡地处武宁东北边陲,但交通较为便利,北面公路与九江至武宁,修水及南昌至汉口公路相接,水路有柘林水道上通武宁下通长江。境内公路可通各主要村落。 官莲乡人多地少,资源丰富,全乡总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2公顷,占总面积的7.9%,林业用地面积57789公顷,其中有林地4023.4公顷,占总面积的56%。可利用水域面积9320亩, 占总面积的6%。村庄、工厂、道路3582.4亩,占总面积的2.3%。官莲乡境内柘林湖库区岛屿66个,总面积6329亩. 二、历史沿革 1、建国前的行政机构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当时官莲为十二都,隶属升仁乡管辖。属十二都的有三坪、河源、升坪、合掌街、广段、甘口、鸦口、水口、月台、牌楼下、造里、官塘、湾里等。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全县划为5个区,实行联保制。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撤销区(联保)的建制,全县划为22个乡和1个镇,官莲隶属大桥乡管辖,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未变动。. |
巾口乡 |
巾口乡位于武宁县东部,万岛湖腹部,三面环湖,与县城、罗坪、杨洲、宋溪隔水相望,北与官莲乡接壤,形成东西长,南北狭的地形状况。区域面积84平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8平方公里。全乡共辖北栎、上畈、西下、三山、棠厦等五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1850户,人口7891人。耕地面积6403亩。 巾口乡属典型的丘陵、湖滨地貌。陆地土地肥沃,水面岛屿众多,气候温馨宜人,具有优美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全乡以种植水稻、棉花、西瓜、果业为主,2006年全乡种植棉花4500余亩,西瓜1500余亩,果业2000余亩。 围绕“双增”目标,巾口乡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06年全乡预计可实现财政收入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
东林乡 |
东林乡地处武宁县西部山区,西南面均毗邻修水县境,东与船滩、北与南岳接壤,四面环山,溪流密布,北靠峦峰,南附丘陵,景致优美。 乡政府驻地噪坑,原名东头坳,建国前属江西省南昌府,武宁三十三州年丰乡。建国后曾立初、高级社。一九五四年迁设东林乡,一九五八年成立东林人民公社后逐渐形成集镇,距县城八十七公里,地理座标为东经114032/,北纬29014/,现日有客车往返县城数趟。 全乡总面积97平方公里,东西直径15.6公里,南北直径12.8公里;耕地面积6750亩.其中:水田5525亩,旱地1525亩,林地面积10800亩,水面面积368亩. 全乡辖山头、茶畲、东林、下车、白水、桥头、毛田七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78个自然村庄。 全乡总户数2133户,总人口8668人(其中男5199人、女3469人)。九十年代前东林的经济发展主要以种水稻为主,附种一些花生、大豆、玉米、红薯,套种少量的油菜等农作物。二00三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原偏僻的山垅岔岭及干旱稻田全部改种黄花梨1400余亩。新老油茶林1.8万亩。我乡近年来梨油产品远销九江,武汉、长沙等地,被誉为黄花梨、油茶之乡。成为东林两大特色龙头种植产业。 东林胜迹:下车村“白面石”古来名胜,天然形成狮子口;狮子脚下清泉涌涌,赋有源头活水之称。洞口石境,古来著称,十平方米的平面岩石日出时映照山村。 古木:下车村燕埚里塘边千年珍稀古木银杏树一棵。. |
上汤乡 |
上汤乡地处武宁县西北部山区,位于幕阜山中段,九宫山(国家名胜区)脚下,东、西、南邻船滩镇,北接湖北省境,原名温汤,古时以境内温泉而得名,一九八四年必名为上汤。 全乡总面积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767亩。其中:水田4784亩,旱地1983亩,山林面积98000亩。 全乡辖7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42个自然村庄。(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前全乡8个村,82个村民小组) 全乡总户数1684户,乡村总人口6915人。 本乡地外赣鄂边境,古时有省际驿道“吴楚雄关”,北通荆楚,南来吴越,是鄂赣主要通道之一。 上汤是老苏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年丰区苏维埃政府曾设本乡洋深村高塘颈,同时在此成立0年丰区委员会,武宁县第二区苏维埃政府曾设温汤铺,1932年0武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迁小九宫,并在此召开县第四次-会及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28年10月-军长率领红军曾驻扎该地,领导游击战,1930年前后上汤乡牺牲革命烈士197人,1951年中央南方老革0据地来县访问时在上汤乡投资兴建“南方老革0据地革命烈士纪念塔”。 乡政府驻地在温汤村,乡集镇在建国前仅几十户人家,街道狭窄,全长不足百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引农造城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现有街道6条,全长1500米,集镇建设翻天覆地,面貌一新,二00三年荣获“全县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上汤的温泉更为独特,在集镇0.5平方公里以内有温泉数处,长年水温在30—45度之间,古有男女混浴之民俗,温泉水含有硫磺、硒等多种矿物质,具有杀菌疗疮、解除疲劳、理疗关节、润肤健体等之功效,现建有温泉山庄,接待外地游客,是集旅游、休闲、避暑疗养为一体的最佳胜地。 上汤境内有3.7万亩纯天然油茶林,是全县茶油主产区,素有“温汤油、顺河流”之称,上汤茶油属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 上汤是旅游胜地。九宫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九宫山下的小九宫南山景区,山水秀丽,自然景观星罗棋布,有青龙潭、黄龙潭、黑龙潭、仙女潭、仙女对镜、仙女晒衣、仙人泼石、仙鹤松、龙虎斗、金龟朝圣、石船、石鼓、石门槛、等多处自然景观,浏览九宫南山景区,仿佛来到了人间仙境!. |
甫田乡 |
甫田乡位于武宁县城西部,地处赣北幕阜山区,面向柘林库区,东与宋溪镇接壤,西与澧溪镇毗邻,南与石渡乡一河相隔,北靠湖北通山、阳新两县及本县大洞乡,集镇离县城25公里,国土总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万余亩,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乡2006年撤并为7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乡村总户数3263户,人口13547人,除外湖兰姓畲族、甫田细砂岭雷姓畲族,石羊马姓壮族以外其余均为汉族。二00五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00万元,完成财政收入161万余元,人平均收入3515元。 一、历史沿革 查旧县志清朝以前历代所管辖行政区划无详细记载,难以考证,从另一段叙述涉及行政区划是“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历经唐、宋、元、明、清,到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前武宁县辖九乡五十四都。自1824年后仍为九个乡五十四都。甫田乡现管辖地域属北乡管辖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和二十七都,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乡改名为登瀛乡,现在的石羊、建富、烟港、甫田、干楼、湖滩、外湖、杨廖等地属登瀛乡管辖,其余部分分别属年丰乡和下南乡管辖。1930年(民国29年)乡改为区,933年(民国24年)全县设5区,290保1688甲,1935年全县划为51个乡保,将联保设在区一级,甫田一部分属一级联保,一部分属二级联保。1939年3月29日,日军侵占县城,县政府迁往石门楼,联保工作混乱,处于瘫痪状态。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全县行政区划同前,区(联保)仍照原设置。1948年,撤区(联保)建制,全县划22个乡,1个镇,下辖198个保,保以下设1878个甲。甫田乡现在管辖的地域大部分在本乡,小部分在现在的澧溪镇和石渡乡,当时设置6保56甲,以上行政区划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止,未变动。. |
清江乡 |
武宁县辖乡。1950年属清江乡,1958年改石渡公社,1962年改清江公社,1984年复置清江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29.9公里。面积120.5平方公里,人口1.4万,以汉族为多。乡政府驻清江街。辖龙石、大田、汉桥、桐埠、腁头、清江、罗洞、车下、漳潭、茅田、殿下11个村委会。修河流经境内,可四季通航。清江至武宁公路横贯东西。乡办企业主要开采锑矿石和加工锑锭。农业主产水稻。经济作物有棉花、蚕桑、芝麻、花生、油菜、生漆等。. |
石渡乡 |
石渡乡位于武宁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3公里,是一个集林区,库区于一体的乡镇,现下辖8个行政村,人口1.31万,面积167平方公里.2004年财政收入278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457元。 石渡是资源富乡.全乡水域面积7500公顷,山林面积6700公顷.这里地下矿藏丰富,有贮藏量大、品位高的锑、锰铁等资源;这里有棋布的大小库湾,开发前景极为广阔;这里有武宁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盘溪电站,其二级站由西班牙客商投资兴建己开始发电,年直供工业用电8000万千瓦时以上,电价极为低廉;这里有大储量的林木资源,亟待开发利用;这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历史上有名的“掷土成山”的飞来峰、豫宁八景之一的“柳浑精舍”的柳山等你开发,柳山寺、新丰寺等一批道观古刹,佛岩洞、牛皮洞的天然洞穴等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石渡是工业强乡。近年来,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提供优质服务,石渡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迅速。以有色金属、化工、建材为主体,以盘溪电站为中心,以盘溪民营经济城为载体的一批劳动密集型、耗电大的企业纷纷落户于此,锑业公司、玻璃拉丝厂、再生纸厂、铅笔厂、工艺门厂等逐步形成规模、站稳市场。 石渡是农业大乡。己经培植了五大支柱产业:食用菌栽培、中药材种植、西瓜生产、特种水产养殖和林果业。袋装香菇、木耳己开发到30万袋;银杏、太子参、丹参等药材种植己发展到2000亩;西瓜种植稳定在2500亩以上;特种水产养殖己突破1500亩;东魁杨梅、柑桔、无核柿、布朗李等林果业发展迅速,沿公路形成了“果业走廊”。 石渡是环境优乡。石渡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修河水运横贯东西,连接昌九高速公路的修武二级油路空穿境而过,规划中的南昌到长沙铁路也将横穿腹地;这里基础设施健全,邮电通讯业发达,乡村移动电话覆盖面达90%;这里山青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是典型的生态示范区;历史上这里曾两度建县,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民风淳朴,经济发展环境宽松、政策优惠、资源丰富。. |
杨洲乡 |
杨洲位于江西省武宁县境内,座落在庐山西海——柘林湖南边,是一个集名山、名湖、名岛、名寺为一体的青山绿水乡。与靖安县和永修县毗邻,距武宁县城34公里,至省城南昌8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06平方公里,辖管6个村民小组,人口9573人。 杨洲山水秀美。位于境内的万岛湖水延绵几十公里,绿岛如莲;还有传说神奇、山青水秀的吴王峰;有一脚踏三县、青翠欲滴的猴头岩三界石;有登高远眺七县、千姿百态的武陵岩;有怪石林云、古木参天的神雾山;有景致迷人、天造奇绝的云头洞;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凤凰山弥陀寺香火鼎盛…… 美丽的杨洲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客人前来旅游、休闲。这里著名的旅游项目很多:全程7.5公里的武陵岩峡谷漂流,河道曲折,河流时而遇石湍急,惊险刺激,时而遇潭平缓,悠闲自得。独特的漂流感受,每年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来游玩。集休闲、娱乐、探险为一体的武陵岩山庄,座落在武宁县五大高峰之一的武陵岩腹地,是个具有农家特色的山庄,二幢民族楼和二十间精品小屋,将庄严、古典、浪漫完美结合;既适合老年人休养和年轻情侣们小怡情趣,还适合团队进行攀崖、户外拓展等活动。 环境幽静、风景如画的神雾山风景区,年平均温度为16—17摄氏度,长年雾气飘渺、神秘绝伦,是夏天避署的好地方,冬季的神雾山更显奇妙景观,当气温降到零下,有雾或毛毛雨时,就有雾凇、冰挂等景象出现,满山玉树银花,晶莹闪烁,雪后的神雾山到处银装素裹,巧石如玉,故神雾山夏有“不了香”,冬有“水晶宫”之称。 享誉海内外的凤凰山弥陀寺,环境优美、清静怡人,沿440级花岗岩石阶可直达山门,沿阶种有芭蕉、虞美人等植物,让人不由走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意境,进入山门后别有洞天,放生地、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无不流淌着佛家圣地庄严、古朴的气息,这里香火兴旺,平均每天有百余人到寺参观朝拜,寺里信徒遍及全国和世界…… 杨洲资源丰富。杨洲林地面积22.4万亩(其中毛竹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76%,活立木蓄积累达79.86立方米,水域面积3.6万亩,山地面积22.4万亩,耕地5485亩。山上有杉、松、株、柏、樟等十几种树木,尤其是红心杉、马尾松,树直质优、用途广泛、闻名全国;还有黄连、厚朴、桂皮、党参、人参等百余种药材;石耳、木耳、香菇、黑木耳、冬笋、板笋等土特产丰富,远销全国各地。. |
罗溪乡 |
一、历史沿革 罗溪区为1951年12月8日由武宁县人民政府新设的区,区号为九区,包括石门在内;1952年7月间,石门从罗溪区分出,石门为九区,罗溪为十区。1955年6月26日,县域改制罗溪区公所下设:罗溪、坪源、炉山、田铺、石门、联村、中村七个乡人委。1958年10月4日撤消原区一级的建制,将七个小乡并成罗溪人民公社(场)。罗溪人民公社下设:丰源、付源、罗溪、东湾、坪源、庄源、杨源、朱山、桐坪、尧山、中源、坪港、联村、芭蕉、新庄、合源等16大队。1976年10月—1981年2月,撤区改公社。罗溪人民公社下设:半山、丰源、付源、罗溪、阳芳、东湾、庄源、朱山、坪源、杨源、仙山、桐坪、合源、尧山、中村、坪港、联村、芭蕉、新庄、良种场、茶场、果场等村级单位。1981年3月—1984年4月罗溪人民公社改建为罗溪人民公社管委会。1984年政、社分设,建立人民政府。1996年将原21个林(场)合并为11个村:即:半山林场、付源村并入丰源村;阳芳村并入罗溪村;庄源村、杨源村并入坪源村(全乡最大村);中源村并入坪港村;良种场、茶场并入长垅村;仙山林场、桐坪村并入合源村;新庄村、联村村、尧山村、东湾村未变;2004年朱山村改名为朱山林场,并入坪源村。 二、地理特征及区域面积 罗溪乡位于武宁县西南部31公里,东经114°39′,北纬29°05′。东靠严阳,南邻靖安县石境乡,西接石门楼镇,北界石渡、新宁镇。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其中159平方公里是山林,23平方公里为耕地。 境内群峰列峙,丘岭连绵,最高山为南山,海拔1312米,自然水系有四,以承接上流石门来水之罗溪港为主,在锦鸡坳接内发源于石门寺,太平洞之斜港水;在鹤头岗接纳发源于仙果山之毳浦水;在罗溪接纳发源南山南麓之坪源水;曲折北流,进盘溪水库。经石渡入修河。发源于南山东麓之朱山水,经严阳与大寺里水相会出沙田港。因山高水冷,常年气温一般低于平坂地区,平均14.6℃,最低1月,平均2.6℃,最高7月份,平均26.9℃,年降水量1456.5毫米,无霜期240天。. |
万福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万福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江西九江武宁县。万福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现有入园企业93家,还辖四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300多户,常住和暂住人口12000余人。下辖: 360423500200 121 凤口村 360423500201 122 源口村 360423500202 122 桐林村 360423500203 122 南市村 360423500500 122 武宁林场源口分场生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