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村,位于天柱县远口镇西南面2公里处的清水江边,依水而居,远口至六池老公路自村中心而过,全村辖五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有298户,1225人(其中男752人、女473),耕地面积530亩,其中田面积439亩,土面积91亩,森林覆盖率达60.47%,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人均占有粮食280公斤,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高中以上占28%、初中占37%、小学33%、文盲占1.5%、半文盲占0.5%。
走进清云村将会看到清水江河道上星罗棋布的养鱼架,全村以畜牧水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外出务工、加工业等作为发展重点,人均年收入达2000余元。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村两委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围绕经济抓党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丰富“五好村”内容,全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村两委在发展农牧渔业的同时,着手发展食品加工、手工业、旅游等,将以白市电站建设为发展机遇,制定了青云村整体搬迁后的新农村发展规划,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青云村的经济青云直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7107 | 556600 | -- | 查看 青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远口社区 |
远口居委会东与远洞村,南与竹林乡的李木坪,麻阳村,西与清云村,北与潘寨相邻,清水江、远洞溪,流经远口,远口有通锦屏、靖县、会同县、天柱县城的油路,水陆交通便利,居委会占地约3000亩。居委会居民主要以经商等为主包括流动人口在内,远口居委会总人口达5000余人,有个体工商户230余户,包括镇政府在内的各机关单位有20个。 近几年来,居委会按照镇党委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充挥发挥支部作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战斗力、凝聚力强。二是支部“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按排下,深入、细致、艰苦做好居民移民思想工作,居民群众对移民工作和上级政策积极支持。三是充挥发挥和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带动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我镇其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壮大,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六池村 |
六池村地处湘黔边境,距县城24公里,距镇中心3公里,全村以公路及清水江带状居住,所辖五个自然寨,主要是鸬鹚寨,人口1300多,还有月山、扒草、溪脚、岩田等自然寨,公路从村两边穿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有380多户,人口2000多(其中男1350人、女658人),16个村民小组,99.99%为苗族,全村有耕田624亩,土120多亩,全村以捕鱼为主,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是远口镇较大的村寨之一。村有完小一个,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高中以上占24%、初中占37%、小学35%、文盲占2.5%、半文盲占1.5%。 近年来,通过六池村的不断努力,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以畜牧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商贸活动、交通运输、外出务工等形式发展经济,使六池村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镇前矛。目前,六池村人均收入达2000余元,有138户安装了有线闭路电视,80%的农户安装了电话,进寨路全部实行了水泥硬化。村委安装高音广播,使村民能及时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更加信心百倍走脱贫致富奔小康路。随着白市电站的建设,作为整体搬迁的新六池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进行规划,并逐步实施。 |
广溪村 |
广溪村位于远口镇西北部,距远口6公里,东边接六池村,西临、新市村和坌处镇北抵社学乡,属于全镇五个一类贫困村之一。全村5个自然寨,356户、17个村民小组、1560人(其中男910人、女650人),总面积为1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00亩,土94亩,森林覆盖率为75.04%,少数民族比为99.74。全村有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2名,全村有完小一所,在校生200人,上级投入10万余元修建新教学楼一幢,初步改善广溪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但教育教学条件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高中以上占16%、初中占32%、小学47%、文盲占3.5%、半文盲占1.5%,人均纯收入仅955元,人均占有粮食仅有185公斤。 广溪村以种殖水稻、玉米、红苕、杉、桐茶、竹等为主,以养牛、猪、羊、鸡、鸭等为辅。2005年修通了六池至万一的村级公路,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铁、金等矿产,全村劳务输出人员达500余人,成为主要收入之一。 2007年实行整村推进后,村两委筹集资金25万元,新建了村级活动室,修建桥梁一座,方便了小溪两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对村组便道实施硬化工程,硬化村组便道4000余米。修建人饮畜水池和消防池11个,解决了130户560余人的饮水问题。 目前,广溪村至今仍未进行农网改造,电价高,供电不正常,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和消防隐患,群众反映强烈。受2007年6月9日和2008年8月17日暴雨的袭击,全村通村公路和防洪堤损毁严重,致使老寨坪段和村委办公楼前段两处公路,车辆无法通行,极大地影响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若再不及时修复将有可能连人都无法行走,预计此两处修复需资金20万余元。由于村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积累,办公和活动经费紧张,难以解决上述存在问题。经村两委研究,下步计划筹集资金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修建村级卫生室,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同时,力争将农网改造项目列入全县扫尾项目,解决群众用电贵、难的问题,确保消防安全。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呼吁,积极组织群众抢修防洪堤和村级公路,明确专人进行管护,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建设和通村公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 |
黄田村 |
黄田村位于远口镇东面,距镇10公里,面积13.81平方公里,毗邻湖南,辖26个村民小组,534户,2386人(其中男1436人、女950人),田面积1310亩,土面积281亩,人均耕地面积0.67亩,全村茶油面积达3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1.2%,有党员53人,人均纯收入2726元,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村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设备齐全,有桌凳20套,档案柜4个,电脑设备1套,电视设备1套。有完小一个,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其中,高中以上人口占25%、初中占60%、小学15%。 黄田村做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全村有线电视用户480户,电视覆盖率达100%。电话用户240多户,75%以上人员用上了移动电话。户外农网改造全部完成,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408户,1600余人的饮水问题。实施进寨便路硬化17里,硬化率达到80%以上,实施“三小”工程,建成小水窖28个,330余亩果园受益,建成引水坝7处,新增灌溉面积600余亩,在半山片有300亩以种植西瓜、板栗和美国黑李为主的果园基地。1997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1998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文明村寨”,村党支部被县委评为“后进变先进党支部”,1999年-2001年连续三年在镇目标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2000年被评为计划生育“村为主”先进村。为远口镇“文明、生态、富裕村”建设活动试点村,天柱至湖南会同出境公路从村中通过,交通便利。 |
客乡村 |
客乡村座落在高山区,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东连大样村,南抵饭香村,西抵岩冲村和远洞村,北与潘寨村和夏寨村接壤。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两个自然寨,93户、419人(其中男264人、女15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100%,总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田165亩、土60亩,森林覆盖率占79.91%。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高中以上占15%、初中占32%、小学49.5%、文盲占2.5%、半文盲占1%,人均纯收入达850元,人均占有粮食260公斤。 客乡村是以粮、林为主的传统耕作模式,有历史悠久的竹器编织手工艺和木板。粮食作物有水稻、苞谷、红苕、小米豆麦等。林业有杉、松、竹、樟、枫等,经济林及果蔬有茶油、桐油、板栗、桃、李、杨梅、中药村等,养殖牛、、猪、鸡、鸭、鹅等,客乡村2004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修通大样至克乡的村级公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劳务输出是客乡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
潘寨村 |
潘寨村座落在后陵山区,距镇政府清水江5公里,东邻阳湾团(湖南)夏寨、客乡村;南连远洞村,西底远口村、青云村,北接么山村。全村有18个村民组,7个自然寨,422户1809人(其中男1185人、女624),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9.58%总面积8.24平方公里,其中田892亩,土262.5亩,有林地8000余亩,森林覆盖率70.03%属黄土壤酸性土。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高中以上占21%、初中占35%、小学40.3%、文盲占2.5%、半文盲占1.2%,人均纯收入达1550元,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 潘寨村是一个农业村,以粮林为主的传统耕作模式,粮食作物出产水稻、苞谷、红苕、小麦等,林业有杉、松、竹、樟、枫、青杠、麻栗、红榈等;经济林和经济作物有茶油、桐油、白果、板栗、杨梅、桃、李、柑、桔、布冬子、辣椒及蔬菜等,以养殖牛、猪、田鱼、鸡、鸭、鹅等为主。以粮林为主支撑全村经济命脉,潘寨有200年传统工艺作香发展到现代机械制香,畅销湘黔周边各县,白山由竹编织有较长历史,毛公冲有祖传的打虎、行医术。村林业绩突出,1995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村民利用当地优势,与时俱进,生活逐步宽裕,农林牧等总产值达57万元,现有外出打工600余人,邮寄回家资金达500万余元,1988年通车,实现组组通公路,对促进生产发展取到一定作用。 |
元田村 |
元田村地处远口镇东北边陲,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面积8.16平方公里,辖17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寨,360余户,1600余人(其中男占56%、女占44%),党员39人,耕地面积1088亩,其中田面积838亩,土面积250亩,人均耕地面积0.698亩,森林覆盖率达63.05%。人均纯收入达2000余元,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通公路、水广播电视、电话,有沼气用户36户,建有村卫生室、计生室、远程教育室、文化室、篮球场等,有线电视用户达98%,饮用安全卫生农户达99%,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98.5%,计划生育率100%,五保户集体供养率100%。村有完小一个,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高中以上占18%、初中占39%、小学38.7%、文盲占2.8%、半文盲占1.5%。 目前,元田村组建有《蓝月亮乐队》和老年腰鼓队,村民木板房修缮得窗明几净,庭院全部硬化,栽花种草,使环境美化、优雅,部分农户修起了漂亮的庭院围墙,大门背、下岩团、桥头塆等自然寨的主要通道铺上了水泥。于今年初,新建元田集贸市场,商贸活动频繁,元田正向着美好的新农村步伐迈进。 |
安浪村 |
安浪村坐落在湘黔两省交界处,距镇政府18公里,东邻会同县炮团村、南靠会田村、西接白市等口村、会同县炮团村。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粮丰林茂、茶油盛产,全村6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274户、1176人(其中男685人、女491人),总面积6.04平方公里,田面积623亩、土104亩,森林覆盖率为77.9%。全村有完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高中以上占19%、初中占32%、小学46.2%、文盲占1.5%、半文盲占1.3%,人均纯收入达10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 安浪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附种玉米、红苕、小米、豆类。经济资源有杉、楠竹、桐油、茶油等,特别以茶油为主,面积达4000亩,全村经济基础不断好转,1985年接通了电灯,2003年修通了村级公路,2003年接通了电话,实现了家家户户电视机和自来水,30%的农户安装电话机、打米机,村里大部分群众是往湖南炮团乡赶集,受湖南炮团影响,村风俗习惯与周边村寨略有不同。 |
东风村 |
东风村位于远口镇东南面,天会公路穿村烂木江而过。东邻黄田村和湖南省炮团乡饭香村,南靠竹林乡梅花村,西抵农林村,远洞村,北连远洞村、客乡村。居住着吴姓、姚姓、龙姓三大姓氏,全村共有348户,1488人(其中男874人、女664人),属纯苗族村寨。总面积为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26亩(其中田591亩、土135亩),有林地1230.5亩,森林覆盖率为73.19%。全村有完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高中以上占24%、初中占35%、小学37.5%、文盲占2.2%、半文盲占1.3%,人均纯收入达1050元,人均占有粮食270公斤。 东风村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地势东南主,西北低,东南向西北倾斜。有清水溪岩英冲自然寨门前的田坝向西经远洞村流入清水江,全境高山、溪流、田坝、田冲相错其间,矿藏主要有硅矿,微量黄金,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两量充,很造宜农作物如植物生长。但小气候多变,时有旱灾、水灾、雹灾,倒春寒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优越和自然环境,使这昊的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以杉、油茶、油桐、松、楠竹为最多。尤其为杉木,油茶,油桐。可以说是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前人尚下各类“守油桐、发家本”。杉木材质坚忍,树杆直长,结构均匀,耐腐性强。可谓全国优良杉木种流。兴建了24万元造价的村办公楼、小学教学楼为一体的综合楼,修通了进村公路,全村70%的户安装自来水,电话普及率为65%。 |
万一村 |
万一村位于远口镇西北部,东边接广溪村,西临坌处镇北抵社学乡,全村共有8个自然寨,面积10.34平方公里,265户,1334人耕地面积为209亩,土114亩,森林覆盖率为75%,99.85%的为苗族,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高中以上占18%、初中占32%、小学45.3%、文盲占3%、半文盲占1.7%,人均纯收入达950元,人均占有粮食270公斤。 万一村是个农业村,以种殖水稻、玉米、红苕、粟米为主。资源丰富,林业以杉、桐、茶、竹、等树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牛为主,以养猪、牛、鸡、鸭等为辅,因万一村的龙塘界有辽阔草原,最利于发展牛。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铁矿和金矿。当地群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于2005年修通了村级公路,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万一村属远口镇最偏僻的村之一,外出务工人员达400余人。 |
中团村 |
中团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寨,据考古家考进,一千多年就有人生中团住过。中团坐落在清水江的畔,海拔280-350左右,东靠么山村和白市等口村,南邻六池村,西抵清水江对岸,北与白市的双河村为界,五个自然寨,即中团下寨、新团、观音堤、客冲;20个村民小组,412户,1818人(其中男1156人、女662人),少数民族占99.6%,总面积6.63平方公里,其中536亩田,土320亩,森林覆盖率为58%。全村有完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高中以上占15%、初中占35%、小学46.4%、文盲占2.4%、半文盲占1.2%,人均纯收入达1150元,人均占有粮食280公斤。 中团村以种水稻、玉米、油菜、红苕为主,黄豆、小麦、杂交小麦为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以杉、松为主,经济林以茶油和发展果木林,养殖猪、鸡、鸭,清水江捕涝为副业,金矿是全县蓄量最多的一个村(据101地质队堪擦蓄量为2.5吨),但开采金矿是外地人,本地人没有资金投入。村民的生活水平一般,2006年出外打工找钱的近600人。中团是一个历史悠名的村寨,每逢过年过节,婚姻嫁娶,其它丧事,喜事,服装穿镯等,都与苗族同胞相同。 |
远口村 |
远口村位于远口镇所在地,在天柱县城东南面,东与远洞村、潘寨村,南与农林村,西与竹林乡麻阳村,远口镇新市村,北与清云村,六池村接址。水陆交通方便,公路有天柱至湖南会同,进两广,天柱至靖州,天柱至锦屏、榕江等县;水路上通坌处、锦屏、下通白市镇,湖南洪江,常德直至湖北武汉市等地。远口村有十个村民组,243户,1066人(其中男638人、女428人),苗侗族人口占98.31%,国土面积4.37平方公里,田面积388亩,土273亩,森林覆盖面比65.97%。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高中以上占40%、初中占40%、小学16%、文盲占2.5%、半文盲占1.5%,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人均占有粮食260公斤。 远口村在清水江畔,地势在海拔350米左右,地处陵地带,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盛产杉木、松木,桐茶籽、楠竹;粮食作物不水稻、玉米、红苕、小麦等。远口村以农业为主兼有粮食、菜茶油加工、烤酒、豆制品加工,还有造纸工业,木材制材和加工业和较多个体经营户及不少的养、种植专业户远口村地处湘黔边邻过乡镇的农产品和物流集贸中心。 |
青云村 |
青云村,位于天柱县远口镇西南面2公里处的清水江边,依水而居,远口至六池老公路自村中心而过,全村辖五个自然寨,13个村民小组,有298户,1225人(其中男752人、女473),耕地面积530亩,其中田面积439亩,土面积91亩,森林覆盖率达60.47%,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人均占有粮食280公斤,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高中以上占28%、初中占37%、小学33%、文盲占1.5%、半文盲占0.5%。 走进清云村将会看到清水江河道上星罗棋布的养鱼架,全村以畜牧水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外出务工、加工业等作为发展重点,人均年收入达2000余元。近年来,乘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村两委认真践行“-”重要思想,围绕经济抓党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丰富“五好村”内容,全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村两委在发展农牧渔业的同时,着手发展食品加工、手工业、旅游等,将以白市电站建设为发展机遇,制定了青云村整体搬迁后的新农村发展规划,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青云村的经济青云直上。 |
新市村 |
新市村座落在清水江边,距镇1.5公里。东邻竹林乡的麻阳村,南靠坌处镇的岩盘村,西抵广溪、万一、六池村,北接远口村。有8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寨。瓦厂和新二分居瓦厂角,中间组居中间坪,大街,身少街,新民四个组居上寨,芹田组居芹菜田。全村256户,1189人(其中男601人、女588),苗族人口占99%,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田416亩、土170亩,有林地1200余亩,森林覆盖率为62.3%。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高中以上占25%、初中占33%、小学37%、文盲占1.5%、半文盲占3.5%,人均纯收入达1450元,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 新市村以农业为主,没有企业和矿业,主种水稻,其种玉米、红苕、油菜,林业以杉为主。经济林有茶树、果木园,副业靠清水江捕捞,农民生活不很宽裕,2006年外去打工人员近460余人。 |
么山村 |
么山村座落于陵山区,远口镇东北距五公里。东与湖南阳湾团接壤,西南邻潘寨村,北抵中团、等口村。有11个村民组,4个自然寨。全村312户1384人(其中男794人、女590人)。少数民族占99.7%,总面积5.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2亩,其中田667亩,土145亩。有林地2000余亩,森林覆盖率61.42%。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高中以上占19%、初中占36%、小学42.3%、文盲占1.5%、半文盲占1.2%,人均纯收入达1450元,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 么山村是一个农业村,耕林并举。粮食作物有水稻、苞谷、豆麦、杂粮等。林业有杉、松、竹为主,经济林有茶油、桐油、杨梅等。从明朝以来,掏金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金矿丰富。据传明朝时期向皇上敬献板金有记载。手工制作的发豆腐畅销湘黔周边集市,历史悠久,属于远口发豆腐的发源地。同时,近几年来,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养殖业发展较快,尤其以养羊和养鸭为主比较突出。 |
农林村 |
农林村,距镇人民政府3.5公里,东靠南山,南邻竹林乡的力木村和杨家村,西接远口村,北依远洞村。全村六个小组,分居在九个自然寨,164户,646人(其中男335人、女311人),苗族100%,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田面积202亩,土115亩,有林地6269亩,森林覆盖率为82.83%。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高中以上占18%、初中占36%、小学41.3%、文盲占3.5%、半文盲占1.2%,农林村属于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只有890元,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 农林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次种玉米、小麦、红苕、黄豆、洋芋等,村民生产比较落后困难,2006年出外打工200余人,公路不通,农网未改造。林业以杉、松、楠竹为主。经济林以茶、桐、果困为主,矿业有金矿和硅岩,畜牧禽水产养殖量不大,风俗习惯现于全镇一样。 |
坡脚村 |
坡脚村坐落在清水江河畔,海拔350-380左右,靠山靠河而居,气候和阳光及山水宜人,东邻六池村、西抵白市镇双河村、南邻中团村、北与六池村为界,四个自然寨,伍永公路自村而过,全村13个村民小组,234户,1074人(其中男612人、女462人),少数民族占99.18%,总面积6.14平方公里,其中田面积351亩,土59亩,森林覆盖率为63.82%。全村有完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高中以上占18%、初中占34%、小学45%、文盲占2.5%、半文盲占0.5%,人均纯收入达12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 坡脚村以种水稻、玉米、油菜、红苕为主,黄豆、小麦、杂交小麦为辅。资源较为丰富,林业以杉、松为主,经济林以茶油和发展果木林,养殖猪、鸡、鸭,清水江捕涝为副业,村民的生活水平一般。劳务输出人员较多,2006年出外打工找钱的近400余人。坡脚村每逢过年过节,婚姻嫁娶,其它丧事,喜事,服装穿镯等,都与苗族习惯相同。 |
会田村 |
会田村坐落在湘黔两省交界处,距镇政府15公里,东邻会同县炮团村,中心场村、快团村;南靠大样村;西接元田村;北依安浪村。会田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苍桑演变,现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粮丰林茂、茶油盛产,全村8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122户,490人(其中男243人、女247人),总面积3平方公里,田面积331亩、土50亩,森林覆盖率为80.4%。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高中以上占15%、初中占34%、小学46.8%、文盲占2.5%、半文盲占2.7%,人均纯收入达950元,人均占有粮食290公斤。 会田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附种玉米、红苕、小米、豆类。经济资源有杉、楠竹、桐油、茶油、养猪、鸡鸭等,劳务输出成为主要经济收入之一。全村经济基础不断好转,1985年接通了电灯,1992年修通了村级公路,2003年接通了电话,实现了家家户户电视机和自来水,50%的农户安装电话机,打米机,风俗习惯和周边村寨一样。 |
大样村 |
大样村坐落在起伏多姿的山林之中,山多田少,相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东抵炮团乡快团村,南抵炮团乡饭香村和我镇客乡村,西抵夏寨村,北与元田村、会田两村相连。有14个村民组,包括客冲、苏齿田、学堂背、运背、鱼形、阳家、棉花坪、大样场上8个自然寨。全村274户1280人(其中男805人、女475人),少数民族占100%,总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田515亩,土50亩,森林覆盖率75.33%。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高中以上占21%、初中占35%、小学40.3%、文盲占2.5%、半文盲占1.2%,人均纯收入达1050元,人均占有粮食280公斤。 大样村以农业为主,粮、林并重。生产垫子(带)箩筐、辣筛,撮箕等,尤其是竹编工艺精美,花纹并茂,深受欢迎。 |
夏寨村 |
夏寨村历史悠久,距远口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抵元田村、南接客乡村,西邻潘寨村,北界湖南炮团乡阳湾团村,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田627亩、土235亩,森林覆盖率为66%,有厦寨、竹团寨、坡斗、豆田冲、庙脚大的自然寨,分10个村民小组,280户1197人(其中男638人、女559人),有林地3000余亩,森林覆盖率为65.47%。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高中以上占18%、初中占32%、小学45.5%、文盲占2.5%、半文盲占2%,人均纯收入达950元,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 夏寨村以农业为主。粮食以水稻,附各玉米、红苕、洋芋、小麦、小米。林业以杉松为主,次为楠竹和其它树种,果树不多。经济林主要是茶树,茶树林达2000余亩,年年盛产茶油、茶油营养价值高远销省外,供不应求,养殖业以猪、牛、鸡、鸭为主。矿产资源丰富,油麻坳、长腊湾、七眼井等地有矿产。于2005年修通了村级公路,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家家户户有电视机和安装自来水。 |
远洞村 |
远洞村位于天柱县贵湖公路边,距远口镇3.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分五个自然寨,19个村民小组,318户,1500余人(其中男905人、女595人),少数民族比为99.33%,耕地面积1001.5亩其中水田837.5亩,土164亩,全村茶油面积达3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7.9%,人均纯收入2000余元,全村党员38人,其中女党员6人。有完小一所,在校生300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高中以上占25%、初中占42%、小学30%、文盲占2.5%、半文盲占0.5%。 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镇党委按照“两推一选”程序,把开拓意识强,思想理念先,文化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能带领百姓共同富裕的人选入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2岁。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着力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发展村级以济,积极参加镇组织的各种培训,狠抓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文化、作风建设,狠抓农民农业文化,千方百计转变农民观念,村两委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民谋利的执政理念,集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远洞村作为县、镇远程教育和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多次被州、县评为“远程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村党员承诺“党员一对一帮扶”、“进寨公路硬化”、“人畜引水工程改造”、“安装村有线电视”、“进寨公路硬化”、“五通五改”等制度,目前已基本得到全面推进和落实。为此,远洞村被镇党委确定为全镇“一户一技能”示范村,全村共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经商等一户一技能示范户165户,挂牌120户。如今走进远洞村将会是一幅现代新农村的画面展现在你眼前,一个个农家生态庭院干净整洁,一条条村组进寨水泥硬化路纵横交错,直通农户,新建的学校教学楼高高耸立在寨子中央,寨子不时呈现红瓦粉墙和款式新颖的“农家别墅”。走进农家小院,电话、手机、有线电视、自来水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到处是一派五谷丰登,欢歌笑语的景象。正在朝着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步伐迈进。 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无积累。改村进寨公路硬化不彻底,尚欠缺水泥50吨和1万余元欠款无法解决。且党员承诺的“五通五改工程”改造力度不大,离上级要求甚远。同时,2007年6月9日和2008年8月17日暴雨的袭击,村防洪堤及农田损毁严重,极大地影响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进行修复。村两委将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求解决上述问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