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香苗族彝族乡地处云南省彝良县南部,距县城88公里。东接彝良县树林乡;南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德卓乡接界;西邻彝良县毛坪乡、龙街乡;北与彝良县发达乡、海子乡毗邻。全乡国土面积2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455亩,林地面积11万亩,最高海拔2478米,最低海拔1500米,平均海拔2039米。奎香有着悠久的历史,乡政府所在地曾是清光绪年间的县城;长征时期,贺龙、萧克、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三进三出奎香,展开著名的乌蒙回旋战,系革命老区,建有萧克题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彝、菜、水五种民族11008户44823人,其中,农业人口10492户44073人,占总人口的98.3%。少数民族人口829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8.5%,系少数民族乡。2005年末,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318元,人均有粮309公斤。尚有贫困人口3725户15850人。昭(通)镇(雄)公路贯穿境内,村村通电、通路,中国移动通信网覆盖奎阳村、寸田村、坪地村、松林村,中国联通通信网覆盖奎阳村,奎阳村、寸田村开通程控电话和小灵通。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烤烟,年均种植玉米2万多亩,产量1287万公斤,马铃薯1.8万余亩,产量2700万公斤,烤烟6000亩,产量150余万斤,产值500万元。畜牧业是奎香的又一产业,猪、牛、羊、鸡等大小牲畜存栏多,出栏率高,年收入在700多万元。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务输出收入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撑点,年外出务工收入达600万元。奎香有着丰富的石英砂、铁矿、煤炭资源,已探明高品位石英砂数亿吨、可开采的铁矿3400万吨、煤炭近千万吨。 奎香山高,伸出云海拱日月,奎香水长,涓涓细流缚青山。神奇的雨龙山,秀丽的仙水坡,灿烂的日出日落,传奇的仙马脚印,朴实的苗族彝族风情,盛开的杜鹃,期盼着您的到来。 欢迎您,走红色旅游线路,承长征精神,探雨龙险胜,览青山绿水,看日出日落,赏奎香花卉,品民族风情,听传奇故事,吃烧洋芋,尝荞凉粉,喝羊角酒。.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29平方公里 | 530628202 | 657600 | 0870 | 查看 奎香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角奎镇 |
角奎镇位于彝良县境内的中西部,东邻养山乡,南接洛泽河镇,西与昭阳区盘河乡和大关县青龙乡、玉碗乡接壤,北界龙安乡。辖二十一个村民委员会,三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镇政府驻地既是彝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贸易的中心,是罗炳辉将军和刘平楷烈士的故乡。 全境山峦重叠,溪流纵横,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夏秋雨量集中,冬春干旱。最高海拔2540米,最低点为阿都村幸福洞797米。平均海拔1668.5米。镇内河流均属长江中上游水系,主要河流有洛泽河、发达河、小米溪河。全镇国土面积325.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94002.1亩;其中旱地82699.1亩,水田11303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有玉米、稻谷、小麦等,经济林果有柑桔、核桃、板栗、花椒、李子、樱桃等。 角奎镇所辖21个村委会,3个杜区,有500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全镇有总户数26101户,总人口103336人。其中农业户19905户,农业人口83861人,有苗、彝、回、白、壮、水等6个少数民族,共963户5321人。 角奎镇是一片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热土。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镇人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具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村村通路。. |
洛泽河镇 |
洛泽河镇辖13个村、29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96。47平方公里,基本镇情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区位特殊。位于滇黔两省三县(区)结合部,东与角奎、龙街、奎香三乡(镇)毗邻,南接贵州威宁石门乡,西与昭阳区盘河、北闸、小龙洞三乡相邻,昭彝公路、内昆铁路途经我镇,是彝良对外开放的窗口;二是人口众多。2005年末,全镇总人口58077人,其中农业人口12371户、54855人,有少数民族苗族6926人,彝族1990人,分布广,居住分散。三是气候多样。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立体气候突出,干、湿季节分明,旱、洪、冰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海拔850米,是一个集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区为一体的农业大镇,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四是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有洛泽河、巴抓河、龙潭河流域,有7座水电站;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主要有铅、锌、铜、硫、铁,有被誉为世界煤炭“王中王”的小发路优质无烟煤,煤炭储量,现已探明储量为360万吨,远景储量为7600万吨,铅锌矿储量为18.5万金属吨。境内有56口铅锌矿,16对煤矿,7家选厂。 “十五”期间,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县委“农业富民,工业兴县,文化固本”的总体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五区经济开发,加快集镇建设,培植四大支柱产业,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0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全镇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得到加强,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农业生产总收入突破6000万元,年均增长12%,工业生产总值突破1000万元,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纯收入突破500万元,财税总收入达113万元,稂食产量达1047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80元,年均增收100元以上。. |
牛街镇 |
牛街为彝良县塘镇.位于彝良东北部.东经 104°21′-104°37′,北纬27°45′-27°50′,东邻柳溪乡,南与龙海乡毗连,西界盐津县,北与四川省筠连县蒿坝乡接壤。海拔520-1954米,面积175.69平方公里.全镇地形西面高,东北低,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沿江对峙。江岸气候温和,夏季炎热;靠近朝天马森林的三合林区一带则。“十月大雪飞。三月还降雪”。河谷地区年均日照863.4小时.属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两种气候类型。是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立体气候显著的山区镇。全镇辖11个村。255个村民小组。l个街道居委会,5个居民小组,2004年末总人口只、其中农业人口37414人,非农业人口只。国民生产总值l.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牛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芒部土司归附明朝。次年随芒部府隶云南布政政司明洪武十六年正月随芒部府改隶四川布政使司.清雍正五年(1727)随镇雄复隶云南布政使司。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镇雄划归当年始设的彝良县至今。境内资源丰富,特别是水、矿藏、林业资源尤以突出。年出水量1.05亿立方米。白水江年出境水量27.64亿立方米.小干溪平均流量6.34立方米/秒,上有电站2座,装机容量900千瓦。境内已知无烟煤储量500多万吨,石灰石储量上亿吨,也有铁、铜、水晶石等、有各类植物数百种, 其中人造杉木林1.5万亩。柑桔林3300亩及成片竹林。现年产干笋20—30吨。鲜笋加工远销日本。境内主产玉米、也产稻谷、小麦、红薯、马铃薯。1950年后注重改良土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每年都进行石来面地,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8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引进杂交良种,实验、推广多项农业科技。牛街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会萃。清嘉庆年间办文庙书院,光绪六年(1880)七月办义学,光绪二十四年创办小学堂。民国26年办云南省彝良县简易师范学级,镇雄、彝良、威信、盐津4县学子纷纷到牛街求学。牛街成镇彝威盐4县学区中心.民国31年创办县内道家县级初级中学。民国36年始办幼儿教育。1950年后党和政府采取公办、民办、民办公助、夜校、扫盲等多种办学措施,使小学教育迅速普及到农村。中学教育1951年停止。. |
龙街乡 |
龙街苗族彝族乡位于彝良城南部,距县城62公里,乡境地形南高北低。东面与奎香接壤,南面与贵州赫章县干河乡、威宁县兔街子、云贵乡接界,西北面与毛坪乡毗邻,国土面积238.01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2170亩,人均2.3亩,全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215个村民小组,10148户42538人,居住着汉、苗、彝、回、菜、布依、水七个民族,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350米。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境内喀斯特地貌,四季分明,成立体气候,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烤烟、畜牧三大产业,建立了玉米良种制种基地和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培育了半夏、鱼腥草,紫皮大蒜、魔芋等种植,是典型的农业大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有煤炭、铅锌、铁矿、石英沙等。粮食产量1362万公斤,畜禽出栏肉产量1430吨,烤烟合同种植10188亩,交售烟叶438万斤,烤烟收入1790万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7440万元,财政总收人388万元,人均有粮314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240元。. |
奎香乡 |
奎香苗族彝族乡地处云南省彝良县南部,距县城88公里。东接彝良县树林乡;南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德卓乡接界;西邻彝良县毛坪乡、龙街乡;北与彝良县发达乡、海子乡毗邻。全乡国土面积2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455亩,林地面积11万亩,最高海拔2478米,最低海拔1500米,平均海拔2039米。奎香有着悠久的历史,乡政府所在地曾是清光绪年间的县城;长征时期,贺龙、萧克、任弼时率红二?六军团三进三出奎香,展开著名的乌蒙回旋战,系革命老区,建有萧克题词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彝、菜、水五种民族11008户44823人,其中,农业人口10492户44073人,占总人口的98.3%。少数民族人口829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8.5%,系少数民族乡。2005年末,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1318元,人均有粮309公斤。尚有贫困人口3725户15850人。昭(通)镇(雄)公路贯穿境内,村村通电、通路,中国移动通信网覆盖奎阳村、寸田村、坪地村、松林村,中国联通通信网覆盖奎阳村,奎阳村、寸田村开通程控电话和小灵通。主要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烤烟,年均种植玉米2万多亩,产量1287万公斤,马铃薯1.8万余亩,产量2700万公斤,烤烟6000亩,产量150余万斤,产值500万元。畜牧业是奎香的又一产业,猪、牛、羊、鸡等大小牲畜存栏多,出栏率高,年收入在700多万元。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劳务输出收入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撑点,年外出务工收入达600万元。奎香有着丰富的石英砂、铁矿、煤炭资源,已探明高品位石英砂数亿吨、可开采的铁矿3400万吨、煤炭近千万吨。 奎香山高,伸出云海拱日月,奎香水长,涓涓细流缚青山。神奇的雨龙山,秀丽的仙水坡,灿烂的日出日落,传奇的仙马脚印,朴实的苗族彝族风情,盛开的杜鹃,期盼着您的到来。 欢迎您,走红色旅游线路,承长征精神,探雨龙险胜,览青山绿水,看日出日落,赏奎香花卉,品民族风情,听传奇故事,吃烧洋芋,尝荞凉粉,喝羊角酒。. |
树林乡 |
树林乡是1988年农村机构改革时的新建乡,地处两省三县五乡结合部,彝良的东南边陲,是彝良的南大门,位子乌蒙山系的大黑山系与燕子山之间;最高海拔2689米,最低海拔1867米;平均海拔2303米,地势平缓,地貌呈中部高,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方向倾斜,是一个集高寒、边远、贫困、落后于一体的多民族杂居乡。由于东南暖流和西北寒流在这里正面交锋;使我乡温差大,气候变化快,多雨水多雾常年阴雨连绵;受自然灾害(主要是一使两次的低温冷涝、、冰雹、暴风雨灾等)的侵袭比较频繁;霜雪冰冻现象严重素有彝良的“小西北利亚”和昭通的“迪庆州’之称。年平均日照时间1670小时,无霜期6个月;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13℃。年平均气温13℃;耕地坡度在10-15度之间。但土壤含酸较重,在提高地对方面均采取石灰面地、种植绿肥、肥泥面地等措施。由于历久和自然因素所致,我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现有贫困农户448户,2149人。2004年底,粮食总产量1191.5万斤。经济总收入1852万元,人均有粮531斤,人均纯收入607(912 )元,人民群众生活在一个极为困难的环境大。全乡辖四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民族村2个),79个村民小组。5159户,22648人,劳动力11987人,其中农业人口5016户,22413人,非农业人143户,235人;乡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回、菜五个民族,其个汉族3611户,15854人;彝族943户,4149人;苗族564户,2499人。回族6户,20人,菜族32户12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2人。全乡总面积124.46平方公里(186681亩)。其中耕地36527亩,播种面积36317亩,种植马铃薯24060亩,其中脱毒马铃薯17000亩玉米10000亩;其他农作物2257亩。林地面积52270亩,占总面积28%。草场50998亩,占总面积27%。其余地块为河滩、水域、裸岩等。到2005年底,我乡畜牧业存栏情况牛存栏2509头。马存栏2205匹,骡存栏61匹,猪存栏6239头,草存栏7688只。家禽存栏24151只。资源状况:我乡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储量在2700万吨以上,发热量达7000大卡以上,石英砂储量在10亿吨左右;含量98%。铁储量1800万吨以上;含量在50%左右,硫铁矿在1800万吨左右。还有大理发、石灰石、铜矿等。. |
海子镇 |
海子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镇雄县杉树乡接壤,南与本县奎香乡、树林乡毗邻、西与发达乡、北与养山乡接界;地处两县五乡结合部,东西长、南北窄,南缓北壁,地貌复杂,山高坡陡 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698米(大黑山顶部),最低海拔1178米(花园石牌坊)海拔高差1520米,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子村四湾村民小组距县城35 公里,海拔1380米。海子乡处于县境南北气候分界线以南,年平均气温16.5℃,最高月气温25.5℃。最冷月气温12℃,年平均降雨量980毫米,年平均日照对数1218小时,无霜期约265天,立体气候明显,高山低温潮湿,河谷干燥带风,春冬干旱,夏秋多雨,属于热带与温带共存的季风立体气候。全乡国土面积196.04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18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到2005年底有7211户30419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8.8%,总耕地面积29506亩,人均耕地0.97亩。 境内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烤烟、魔芋、木漆、核桃、板栗、樱桃、天麻等产业是全乡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辖区内源于清河村红沙湾起有清河、耗子河、骑龙沟、泡桐沟、乃熊沟、中沟等8条大小河流,在海子村汇聚成较大水系微洱河,流域长69公里,密度为35.6公里/百平方公里,水利资源蕴藏量1.8万千瓦,地表水总量1.76亿立方米、地下储量0.24亿立方米,农业用水0.03亿立方米,目前仅有两个小型水轮泵发电站,装机容量为570千瓦。辖区交通便利,公路通车里程达157.8公里,已实现村村通,东与镇雄杉树沟通,西接县城,北连养山乡,东南至树林乡,“四横一纵”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电网覆盖全乡185个村民小组,人畜引水困难正逐年争取解决。乡境内岩层属喀斯特地貌,蕴藏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其中铅、锌、铜、铁、煤等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目前乡境内无工业企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为主,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天然林保护10.5万亩,荒山造林1.2万亩,退耕还林500亩,森林覆盖率为27.5%,林业资源丰富,盛产天麻、竹笋、竹荪、刺老包。有园地191.3公顷,荒山14760亩,草地4000亩。新场村盘龙社有著名的盘龙古树。数百年来,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远近百姓都要到这里来朝拜古树,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
荞山镇 |
荞山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海子乡接壤,西南临近角奎镇,北连小草坝。政府驻地距县城32公里,全乡总面积198.13平方公里,有耕地54924.95亩,其中水田780亩。2005年底有人口 9030户、2343人,其中农业人口 8602户,41728人。乡辖区内9个村委会,227个村民小组,辖区内居住着汉、彝、苗、水四种民族。最高海拔2274米,最低海拔920米,属于典型立体气候,自然条件差,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经济结构单一,均有粮283公斤,人均纯收入1209元。经济作物以烤烟、木漆、核桃、生猪、劳务输出为经济支柱,粮食主产玉米、小麦、荞子、马铃薯等农作物。. |
龙安镇 |
|
钟鸣镇 |
素有“二十四口金钟扑地”的钟鸣镇,位居彝良北部,东南与两河、龙安接壤,西与大关天星毗邻,北与盐津县相连,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3公里,境内地形复杂,海拔在700——2021米之间,立体气候突出。全乡总面积106.7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4106.3亩,辖钟鸣、木龙、庙林、扯炉、山河、麻窝6个村,139个农业合作社,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2005年底,全乡476户18538人,实现粮食总产量902.6万斤,农民人均有粮497斤;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112.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3.43元;地方财政收入35.73万元。境内资源丰富,有煤、铁、硅、石英砂等矿产资源10余种,其中石英砂储量居全县第二位;全乡有林地面积75156亩,林木种类90余种;钟鸣水库、寨上苗族风情园、“二十四口金钟扑地”等风景区遐尔驰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1998年实现村村通公路,2005年底已有116个社通公路,社通路率为83.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夯实,已实现灌溉面积4000余亩;通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移动通讯也已开通。. |
两河镇 |
两河镇位于滇东北彝良县北部,距县城41公里,东与本县小草坝乡接壤,南与本县龙安乡连界,西接本县钟鸣乡,北连盐津县柿子乡。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1公里,国土面积167.33平方公里。两河乡北部较狭长,南部较宽圆,由西北向东南(北)呈桑叶形状。地形变化较大,山脉沟谷以纵向分布为主,南部高北部低,海拔最高点位于东南部的三打杆梁子2118米,最低海拔位于东北部马草坡埂子636米,高低相差1482米,乡内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黑水河发源于境燕大河坝,流程40.5公里。两河乡属温带气候,东、南、西部海拔高,云雾多,气温稍低。两河乡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142个村民小组,5133户21173人。农村4973户20873人,人口密度为127人/平方公里。境内有县乡公路彝-田公路,全乡7个村均通路、通电、通电话。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7所。两河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两河集镇。两河乡粮食作物有玉米、稻谷、小麦、洋芋等。畜牧业主要有生猪养殖、土鸡养殖等。两河乡七个村均分布有大竹、水竹、黄皮竹等;七个村均生长野生天麻,在白米村还建立了板栗、天麻菌材林基地;两河村、大竹村种有烤烟、白芸豆。两河乡的煤主要分布于田黄、小溪、白米、两河、大竹五村,最大储量位于两河村桦竹坪,总储量450万吨;结晶硅位于大竹村毛家沟,品位高达99.9%,储量大;另外还有铜、铁矿分布,石灰石、粘土、石英砂等建筑材料也有广泛分布。欢迎前来投资。. |
小草坝镇 |
小草坝镇位于彝良县的北面,距离县城35公里,国土面积218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226米,最低海拔905米,平均海拔1710米,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寒山区农业乡。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117个村民小组,到目前为止,全乡总人口22399人,其中农业人口21107人。小草坝乡境内盛产驰名中外的“小草坝天麻”,全乡范围内的气候、地理环境都适应天麻的生长种植,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懂得天麻的栽培技术,全乡年产水天麻可达200吨。天麻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制成天麻粉、天麻蜂密、天麻酒等系列产品,优势在于进行深加工,有丰富的天麻资源,如果增加科技含量,可以使我乡的这一独特产业发挥更大的优势。小草坝乡还盛产白芸豆,现在我乡白芸豆播种面积,年播种可达4-5千亩,地理、气候条件都适应白芸豆的生长,仅2002年,我乡白芸豆规范种植就达4千多亩。白芸豆的亩产300斤,按最-1.2元/斤计算,每亩可达360元,如种玉米,按最高产值计算,亩产只能达200公斤,折价200元,这也是我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白芸豆,建立绿色经济强省的一大优势。除此以外,我乡还盛产竹笋、农土特产品,每年从我乡送出去的竹笋可达150吨左右。小草坝乡境内有朝天马、牛角岩自然风景区,奇山、奇水、奇洞配以奇特的森林植物景观而独具特色。有“庙山叠瀑、河坝水帘、环河盘石、赤溪红壁,万佛奇洞”等数十个景点,真可谓:春赏花,夏观瀑,秋采红叶,冬踏雪。由于小草坝农土特产品十分丰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常来此采见、加工的客商源源不断,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信息的输送传递起到积极作用。小草坝乡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有丰富的煤、铁、铜、锌等矿产资源,尤其以原煤为主,是彝良县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它主要分布在小草坝村、金竹村和大桥村。小草坝乡已有引进外资新建6个煤厂(矿)被列为昭通市保留技改煤矿,已初具规模,年总产量右达20万吨。另外还有一批煤炭行业的业内人士对小草坝的煤矿产生了浓厚的投资兴趣,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铁、铜矿分布于小草坝乡的三道村、大雄村和小草坝村,年产量达10万吨。小草坝正集中精力培植矿产业,抓招商引资。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原煤产量突破30万吨. |
龙海镇 |
龙海镇地处彝良县东北部,东与柳溪乡接壤,南与镇雄县杉树乡相接,西连小草坝乡,北连牛街镇,全乡国土面积225426亩,。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190米,最低海拔720米,相对高差1470米。乡政府驻地龙海村上街社,海拔1538米;气候属四川盆地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乡人民政府所在地龙海海拔1540米,距县城66千米,辖7个村委会,13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苗、彝、汉三种民族。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21074人,其中少数民族1250余人,人均纯收入871元,人均有粮230公斤。村村均通了公路和电话,信息和交通都比较便利。龙海乡常年多雾,四季阴雨连绵,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龙海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魔芋是龙海的一大支柱产业,全乡95%以上的农户均有不等面积的种植,并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竹子产业已初具规模,乡内有丰富的资源,以水利、煤矿、硅矿、铁矿为主,储存量均较大,现有大型水电站2个,煤矿2 个,铁合金厂1个。另有干沟小石林,交通便利,境区内风景优美,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出。大坪易地安点,72户安居农户在空旷的高原上安居乐业,颇有大草原的气魄。在红岩村的大茶村民小组有一棵数百年的茶树,放牛的干河沟高桥,有300余年历史,桥高30 余米,桥中央由一条石雕龙连接,石龙生动逼真、活灵活现。还有古石墙、文明遐迩的二龙抢宝,等等。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到龙海这片热土投资、创业!. |
柳溪乡 |
柳溪苗族乡建于1988年。“柳溪”之名源于清顺诏年间,因溪边生长柳树而得名。柳溪苗族乡位于彝良县城北部,距县城109公里。位于东经104°28′38"-104°35′35",北纬27°41′45"-27°52′45"之间.东邻本县洛旺乡,南接镇雄县碗厂、衫树两乡,西连本线龙海乡和牛街镇,北与四川高坪乡接壤。乡辖五个村委会,12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苗、彝”三种民族,总人口19948人,4660户,其中:苗族4987人,占人口的25%,彝族599人,占人口的3%。有8个党支部,378名农村党员党员,其中,3个支部分别是机关、中、小 学支部,有党员62名。全乡总面积95.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0亩,有林面积20400亩,荒草地74740亩。全乡地形狭长,南高北低,白水江由东向西横穿乡境,将全乡划为南北两片,地形地貌复杂,沟壑纵横,属于深切割侵蚀地貌。境内最高海拔1745米,最低海拔600米,立体气候特别突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年降雨量780mm——110mm,年日照时速1450小时,无霜期300天左右。资源及产业优势(一)粮食产业:玉米、小麦、红薯、洋芋。(二)经济作物产业:烤烟、花生、魔芋,出产油菜、向日葵等。(三)畜牧产业:养猪业是全乡农户最大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地委畜牧示范扶贫项目乡之一,建成了配套的畜牧接转场,引进荣昌良种母猪300多头,“加系长白”种猪2头,年产子猪5000多头,远销毗邻乡镇、外县、外省,很受养猪户的欢迎。年出栏育肥猪7000多头,除自食外每年可投入市场近2500头。实施黄牛养殖项目(西门塔尔牛)375头,目前已实施168头。(四)林业产业:柳溪乡有以杉为主的长防护林近 5万亩,乡内发现有珍贵的“红豆杉”。出产以“方竹”为主的竹笋,年产量为50吨左右,且质量好。现有个体承包建“方竹”苗圃200万株,在退耕还林中营造方竹700亩。在经济林果方面:主产柑橘,年产量在50万斤以上,价格便宜,每公斤价0.40元左右。在柑橘发展上:一是可进行改良,实施高枝嫁接;二是引进良种扩大面积,规范果园。出产梨、板栗,柿子、核桃、答谢巴等,有历史悠久大然的无污染的“原茶”,年产茶叶30万斤以上。. |
洛旺乡 |
洛旺乡位于彝良县东北部,距县城117公里,地处川、滇两省筠连、珙县、镇雄、威信、彝良五县八乡结合部,全乡最高海拔1784米,最低海拔650米,山高谷深,地瘠民贫,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全乡国土面积167.7平方公里,辖8个村197个农业社,总人口28653人,现有耕地32253.9亩。境内居住着汉、苗、彝三种民族,以发展种种业和养殖业为主。全乡现有生态林10.8万亩,有以柑桔为主的经济林12300亩。并且还有水电站和砖厂各一个。洛旺乡是白水江流域三乡镇之一,是时代英雄徐洪刚的家乡,昭威公路横穿集镇而过,拥有万亩竹海自然保护区海子坪林场,是开发水利水电、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上层自然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