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寨村
培寨村西北紧挨敦寨村,东与竹山坪村相接,南与平江村相连,总面积13886.7亩,其中耕地1214.9亩,全村分6个村民组,421户,1522人,有潘、杨、吴、刘、龙、廖、白、赵八姓。其东面和北面是山地地形,其余是喀斯特地貌,地形平缓,田地集中。该村只有一个自然寨,座落于石灰石山冈一侧,它座北朝南,首接敦寨富民街,尾近大溪口,首尾相距近2华里。大溪水从山谷中流出,浇灌田庄,流经村前,汇入亮江。寨后溶岩突兀,古木参天,是寨上的风景林。为护风景禁止砍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立封禁碑一块,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650元。据族谱载,培寨村潘族与敦寨潘族乃一脉宗族,于大明洪武间从湖南会同八甲金子村迁来此开寨,分为六房,五房居培寨,第六房居敦寨。杨家继潘家之后,也于明朝迁来,据谱载,因“贸易至贵州黎府,乐土居满寨,娶潘氏生四子,复徙颓寨”。据传,杨家先居大溪口两侧的老鸹冈和崽务坡下(有屋基遗迹),后选择琴田湾向阳背风而定居。培寨村的林区主要在大溪山谷,丫颈坡和龙井坡,林木种类以松、杉为主,其次是枫树,栎树、青杠等阔叶乔木。过去,丫颈坡、大溪一带林壑深秀,树木参天,可是从1958年以后受到人为的破坏,经过20余年的砍代,山中大树几乎砍光,小溪断流。1983年该村在大溪口立碑禁封,此后森林有所恢复,到2010年底,全村有林地5128亩,杂灌木779亩。林地除700亩属于村民组所有外全部列为国家“天保”工程。经济来源,过去都是靠小农经济,传统养殖,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经商小型企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突出的是栽培高产油菜,饲养母猪。近几年有的村民栽培优质葡萄,太子参等新果品种。从事经商和小企生产的项目有车辆营运、农资建材销售、医疗、餐饮服务、家具制作,淘沙、建筑施工等。2005年春,六组村民潘昌洲创办根雕厂,其工艺品运至浙江销售,在厂就业人员10人。2006年7月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比赛活动中,其工艺术被选上省参展,获得“入围”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102 | 556700 | -- | 查看 培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云亮村 |
云亮村 云亮,古名迎亮、银亮,地处黔湘两省交界,海拔856米,座落在牛筋岭西坡山谷间,距镇政府所在地24公里,北翻妈妹岭走九南9公里,西翻铁山坳下**5公里,东、南两面近邻湖南靖州县藕团乡距老里盘村3公里,是敦寨镇最偏远的村。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132户,534人,有龙、吴、舒、陆4姓,龙姓有115户,与偶里和平江龙姓同族。传姬姓最早居此,后改从龙姓,是称之“姬龙”。村寨人家分布领头、冲间十多处,周围松山为屏,翠竹掩映,农舍依山临坎,多矮小破旧,村间小路陡而窄。一遇阴雨天,大雾笼罩,道路泥泞难行。民国以前,村西北山谷曾有茶山脚、马鞍两寨,各有几十户,后因瘟疫加匪患,衰败无存。为种田方便,有四户隐居大山间,距村5公里,故名之“孤隐”。云亮村是国家重点扶贫一类村。近山多楠竹,远山多灌木,材用木少。经济来源主要靠竹篾加工和养猪,种太子参、香菇,其次是劳务输出,现有近两百人在外打工。粮食以水稻为主,因打工者多,目前基本达到温饱;人口出生很少,2003-2005年仅新增人口2人。云亮地处高山,气温低,日照短,霜期长,“清明尚见雪,谷雨未断霜”,栽秧、打谷比敦寨迟十多天;全村总面积10037亩,其中耕地343亩,有林地8038.5亩。田地较散,插花于两省三县交界方圆10公里的阴冲高岭之中;交通不便,物资买卖难。民国35年(1946)始办私塾,1954年办村完小,至今未间断。现有学生30人,教师1人。 |
竹山坪村 |
竹山坪村 竹山坪村位于敦寨镇东南,距敦寨镇政府驻地11公里。东邻九南村,南翻高美化山邻**村,西至丫颈坡邻培寨村,北至龙井坡背邻敦寨村老屯。竹山坪座落在山凹间,四周苍松翠竹,一条小溪在村间穿流。竹山坪村辖竹山坪、地羊、半溪、四浪、平捧5各自然寨,均布落在深谷林壑之间。全村有5各村民组,计155户,564人,有龙、杨、刘、潘等姓氏,龙姓占80%。竹山坪、半溪坐落谷底,平捧、四浪则高挂山腰,“半溪寨头打一望,平捧四浪挂天上”。竹山坪村土地总面积16879.5亩,其中耕地542.4亩,有林地13623亩。多楠竹、核桃、松木。村民经济来源一靠种植山核桃、油桐籽、太子参等,同时种植香菇木耳、放松香油、竹篾编织,若能加以管理形成规模,前景可观。二靠输出劳动力。 |
九南村 |
九南村 九南村位于敦寨镇东部、马黄山西南面山腰,距敦寨镇政府驻地16公里。东翻马黄山与湖南省靖州县藕团乡接界,南翻妈妹岭接云亮村,西翻高美垭山邻竹山坪村,北与铜鼓镇高寨和小塘村为邻。全村土地总面积40011亩,其中耕地976亩,有林地34632亩。村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才人均占有量为全镇最多。其经济传统以农业为主,兼补以林业及出售木炭、黑桃等山货收入。村寨内古树繁多,有逾百年的银杏、红枣、红青杠、榉木百余株。周边为松、杉、竹及各种阔叶树混交林。盛产杨梅、杨桃、血藤果、黑桃、太子参等野果,马黄山特产十月笋,历来畅销市场。野猪、野羊野兔、猕猴等动物时常出没,村民常以安套、布夹和狗撵枪打等方式获取猎物,多数人家存有腊货,用也待客。九南村古迹较多.寨内有古井两口,其中大井容积为13.5平方米,井内五面及井台全用青石板镶铺.寨东门曾建有装点关山的青龙桥,寨外建南岳庙等3座庙宇,其中南岳庙占地400多平方米,地面用青石镶铺.诸建筑物现都仅存遗址;寨脚深涧现存有古石拱桥一座,长6米,高5米,宽4米.在九南,过去每项公共建筑无论大小几乎都刊立有碑,以致给人有为立碑而做事之感觉.目前发现的古碑有34块,其中完好保存13块,其余或破缺或搬移作他用. 全村辖九南、教兰、高宰、米山、大岩洞、小岩洞、地郎7个自然寨,有6个村民组,246户,880人。 |
雷屯村 |
雷屯村 雷屯村古名雷泽屯,因明洪武时屯兵而得名,位于敦寨镇之南缘,距镇政府驻地10公理。东隔亮江与黎平县高屯乡中黄、盎寨两村相望,南邻新化乡映寨村,西接邦寨村,北邻三合村。村寨地势坦荡开阔,亮江由南至北绕村而流,国地临河,垄亩整齐。北岸石山壁立,松杉繁茂。一座大桥连通锦榕公路,交通便利。寨中人烟稠密,屋宅齐整、干净卫生、农民富足,是远近文明的瓜果蔬菜之乡。村前立有“国家生态家园示范村”、“黔东南农业观光小康村”牌,2006年被列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家村建设示范村”。 |
邦寨村 |
邦寨村 邦寨村位于镇西南,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邻三合、龙池村,西邻新化乡密寨村,南邻新化乡映寨村,北邻罗丹、地步村。明、清时期邦寨村属于欧阳长官司,民国时期与欧阳合为一保,1953年后属敦寨区龙池乡,独设一村。1992年撤龙池乡后归敦寨镇。村境为丘陵地貌,少部分为石灰石溶岩地形,大部分是含硅矿砂与黄壤混合的低矮土坡。全村土地总面积8304亩,其中耕地835.6亩,有林地3891亩。寨前小溪一年中多数时间断流。过去村内农田多属“望天收”田,1990年代后得新化虎形水库和水冲溪水库的水灌溉,“望天收”田大为减少。邦寨村辖下邦、上邦、罗丝田3个自然寨。 |
三合村 |
三合村 三合村位于敦寨镇南部的亮江沿岸,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东隔亮江与黎平县高屯镇盎寨村相望,南邻本镇雷屯村和新化乡映寨村,西邻邦寨、龙池村,北与亮司田地相连。三合村含看寨、江口屯、架寨3个自然寨,全村分7个组,现有362户,1408人。多以苗族聚居。三合村为喀斯特丘陵地带,土地总面积6598.8亩,其中耕地1158亩,有林地3073.5亩。茶油资源丰富,平均年收茶籽16万公斤,丰年可达20万公斤。全村普及太子参、稻、油、瓜、果、菜轮间种植,仅瓜果一项户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人均收入2800元。 |
罗丹村 |
罗丹村 罗丹村位于敦寨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东邻龙池村架寨,南邻邦寨村,西面是金榜果场和兴隆林场,北面邻地步和者屯。罗丹村含罗丹、田坝头两个自然寨,全村分3个村民组,现有165户,679人,均苗族居多。罗丹两个自然寨依山傍水,寨前田畴千亩,溪水中流。溯溪不远有水冲溪水库。寨后有一片古树林,甚是静谧。罗丹寨门口古井,石板围边,约8平方米四角有石柱,泉水清澈,夏凉冬暖。进寨有凉亭门楼,石阶数级,寨中街道石板嵌鹅卵石,旧宗祠和大户人家的土窨子古色犹存。全村土地总面积3578.9亩,其中耕地601.7亩,有林地1080亩。村经济来源主要为太子参、水稻、茶油,年收茶籽十多万公斤。现全村有自开果园1300多亩,承包果场800多亩。全村人均产值达3000元。 |
龙池村 |
龙池村 龙池因村前有一大水井称“龙池”而得名。位于敦寨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东邻亮司村,南邻三合村,西邻帮寨村,北邻罗丹和者屯村。龙池村辖龙池、小映寨两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组,有321户,1340人。苗族居多。龙池村土地面积16094.7亩,其中耕地1517.7亩,有林地10230亩。龙池全村承包经营万亩果场椪柑1700多亩,自己开辟果园800余亩,仅椪柑收入,每年户均5000多元。龙池村自然景观有犀牛望月、月形坡、龙池(大水井)和后龙山风景区5处。村内古建筑,乾隆年间建有宗祠两座,道光年间建佛堂两座。 |
山洞村 |
山洞村 山洞村古称“山洞屯”,位于敦寨镇北,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其东、西、南、北分别与九南村、敦寨村、铜鼓乡的铜坡村和花桥村相邻,一条通村公路自村口向南蜿蜒,接盐罐冲锦榕公路。总面积16403.85亩,其中耕地949.4亩。全村为山地地形,黄壤覆盖的板岩层地质,东北面有海拔800多米的天堂拓和仙鹅抱蛋两座高山,村寨座落处及周围呈缓坡势,全是冲田、塝田。一条小溪从梅子冲流经村前进入铜鼓乡。山洞村的取名有两种传说:一是雷打坡北侧是铜鼓乡花桥村的地崩,南侧是山洞,有口碑云“雷打坡,地崩山动(洞)”;二是南有梅子冲高岩洞,西有小溪下游的响水洞,北有雷打坡下的淘金洞,故称“三洞”,后来演变为“山洞”。山洞村现有213户,784人,侗族占80%,苗族占20%,分9个村民组,主寨分上、中、下寨,周围有老寨、排土坡、新建队等。姓氏以杨姓、彭姓、吴姓、龙姓为主,其余是户数较少的袁、欧、曾、胡、周、尹、贺、潘、王、张、徐、陈、蒋、冯、陆。村口存有一块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立的修路建亭碑。该村属县扶贫开发重点村(二类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卖粮,卖猪、卖太子参和劳务输出。该村是一个产粮较多的村,生猪养殖全县出名,被黔东南州畜牧局定为“良种仔猪生产示范村”。近年来,山洞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实施富民强村战略,推动了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现该村各项基础设施已得到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0年该村人均收入上升到2730元。 |
亮司二村 |
亮司二村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洗去历史的陈迹,相反,在经历了时光的打磨后变得斑驳与厚重,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亮司,一个被岁月尘封了千年的千户苗寨正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好地方。亮司现为锦屏县敦寨镇亮司一村、二村所在地,因三国诸葛武侯亲率兵丁征讨孟获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三国时五溪诸蛮(各少数民族)均属武陵,并受蜀之益州管辖。诸葛亮治理益州时,曾派遣马良携带金锦等礼物赐于五溪诸蛮,并委以官爵,“以夷治夷”。古州、亮寨(司)、平茶屯处于五溪上游。当时亮寨(司)仅为武侯安营扎寨之地,“芜秽本丘墟”,一片不毛,没有人烟。后来才“民人渐集居”,因为一是宋乾德间设亮寨蛮夷长官司后,当权者采取的是“以夷治夷”,国家很少顾及这蛮荒之地;二是亮寨周围土地肥沃,而且以坝子为主,苗民垦之。以致逐渐繁衍成绵延亮江河四五里的千古苗寨,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始,正长官之职一直为龙姓所世袭。土司就一直是管理这一方人民、一方水土的最基层的军政-。顺亮江田坝一字排开四五里的寨子,一条主街犹如一具恐龙的脊椎,从桥头一贯到底,左右横生岔出的巷道,恰是恐龙的肋骨,共同支撑起亮司这个庞然大物。寨内的居民楼与县镜内苗侗民族有所不同。他们居住得密而有序,且不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间一进,且都是土墙外围至屋顶,富庶之家则建的是窨子屋,都建有门楼,进去是庭院,再后是正屋,两边是厢房。窨子屋两侧有砖砌的封火墙,墙的三分之二以上处用石灰粉饰,并绘有花草鱼虫彩色图案。而街道主要是用亮江里的鹅卵石铺就而成,也有从上百里外的卦治运来的青石铺中间,两面用鹅卵石镶嵌的街道,两则的排水沟十分通畅,而且首尾相连。排水沟的未端是两口约一亩大小的水塘。据村支书龙盛康介绍,早些年满塘的荷花中仍偶见水中嬉戏的鲤鱼,就连排水沟中也能见到畅游的鱼儿,一幅人间美景仿佛就呈现在我的面前。但眼前日见萎缩的水塘和逐渐堵塞的水沟,让我感到无尽的伤感与惋惜。亮司的古迹众多。如古井数十口及万元桥,双龙桥,平江桥,罗丹诸葛洞内的石碑,万元阁,文昌阁,龙氏宗祠,长官司遗址,那伽寺,杨公庙,狮山寺,东大庙。其中村头的文昌阁首当其冲,据史料记载:这是族人弦诵之所,嘉会公捐阁后田一区,约谷十石,以助香火。咸丰丙辰毁,(现已重建)。有文记述:“阁临江渚,巍然为司治后峙,天文翼轸之余,庶几得胜概焉,阁外古渡往来络绎,舟楫之利为乡人所便。虽弹丸僻壤,而为商贾货财资用取给,亦小廛也。尝与族人登而望,其前则远山近岫出没隐现,皆有奔赴欲前之象,其后重冈连阜,又若洪水滔天,迭浪层波而未有极也。中流一水,左右平畴,豁然开朗,其视通都大邑,未知如何,在我黔亦少见者,谁谓此地不可居哉,宜乎阁建于此。而含英咀华者,代不乏人。”正中有一联:天近一峰参碧落;楼高四面看青山。经千年时光的打磨,当年的繁华已不在,可是亮司这块古老的苗寨却留下了许多的文物。随便走进谁家,往外拿的都是上百年的“老货”。较有影响的有:亮寨清明上河图,汉代青龙剑,汉代 、锄、斧,清朝苗族作家龙绍纳著作《亮川集》,社区地方志长达近千年的《迪光录》。犹以亮寨蛮夷长官司铜印显得弥足珍贵,印下面为正方形,边长7.2厘米,印厚1.7厘米。正面右幅为阳刻纂字“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左幅为相应的阳刻满文。印左右侧分别阴刻楷书年号和印鉴编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六月”和“乾字一万四千一百三十九号”。印背中部铸一印把,右印背阳刻楷书两行,即印名“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和颁印单位“礼部造”。左印背阴刻相应的满文。据查,此印为亮寨蛮彝正长官司龙世勋(十八世)之印。亮江(也因诸葛亮而得名)的自然风光不让桂林。这里与黎平高屯国家级景区一脉相承;与著名的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连为一体。有亮江小赤壁,狮子山,白岩塘,石流山,三潮井,还有省内最大的“龙池万亩果场”。地处亮江中游的亮司河段,江面宽阔而平缓,江水清澈而宁静。白昼,尾尾轻舟穿梭而行;夜晚,点点渔火闪烁而动。据村主任龙家亮讲,在五六十年代,仅从寨头至寨尾的五四里内的河岸两边就有水车60架之多。人在这如画的江中轻舟缓行,一面欣赏两岸的美景,一面倾听水车、虫鸣鸟叫和村姑的山歌的交响曲,好一派田园风光。2003年4月北京大学教授一行三人驱车路过时,被这一美景迷住,欣喜中就改变行程,弃车登舟,一路啧啧称奇:“想不到,在大山深处有如此平整的田坝!想不到在这里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想不到自然风光不让桂林。” 如果你想探寻苗族被汉化的历史的痕迹,如果你想领略真正的田园风光,如果你想体验真正的农家乐。你不妨来到亮司这个黔东第一苗寨 |
亮司一村 |
亮司一村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洗去历史的陈迹,相反,在经历了时光的打磨后变得斑驳与厚重,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亮司,一个被岁月尘封了千年的千户苗寨正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好地方。亮司现为锦屏县敦寨镇亮司一村、二村所在地,因三国诸葛武侯亲率兵丁征讨孟获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三国时五溪诸蛮(各少数民族)均属武陵,并受蜀之益州管辖。诸葛亮治理益州时,曾派遣马良携带金锦等礼物赐于五溪诸蛮,并委以官爵,“以夷治夷”。古州、亮寨(司)、平茶屯处于五溪上游。当时亮寨(司)仅为武侯安营扎寨之地,“芜秽本丘墟”,一片不毛,没有人烟。后来才“民人渐集居”,因为一是宋乾德间设亮寨蛮夷长官司后,当权者采取的是“以夷治夷”,国家很少顾及这蛮荒之地;二是亮寨周围土地肥沃,而且以坝子为主,苗民垦之。以致逐渐繁衍成绵延亮江河四五里的千古苗寨,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始,正长官之职一直为龙姓所世袭。土司就一直是管理这一方人民、一方水土的最基层的军政-。顺亮江田坝一字排开四五里的寨子,一条主街犹如一具恐龙的脊椎,从桥头一贯到底,左右横生岔出的巷道,恰是恐龙的肋骨,共同支撑起亮司这个庞然大物。寨内的居民楼与县镜内苗侗民族有所不同。他们居住得密而有序,且不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间一进,且都是土墙外围至屋顶,富庶之家则建的是窨子屋,都建有门楼,进去是庭院,再后是正屋,两边是厢房。窨子屋两侧有砖砌的封火墙,墙的三分之二以上处用石灰粉饰,并绘有花草鱼虫彩色图案。而街道主要是用亮江里的鹅卵石铺就而成,也有从上百里外的卦治运来的青石铺中间,两面用鹅卵石镶嵌的街道,两则的排水沟十分通畅,而且首尾相连。排水沟的未端是两口约一亩大小的水塘。据村支书龙盛康介绍,早些年满塘的荷花中仍偶见水中嬉戏的鲤鱼,就连排水沟中也能见到畅游的鱼儿,一幅人间美景仿佛就呈现在我的面前。但眼前日见萎缩的水塘和逐渐堵塞的水沟,让我感到无尽的伤感与惋惜。亮司的古迹众多。如古井数十口及万元桥,双龙桥,平江桥,罗丹诸葛洞内的石碑,万元阁,文昌阁,龙氏宗祠,长官司遗址,那伽寺,杨公庙,狮山寺,东大庙。其中村头的文昌阁首当其冲,据史料记载:这是族人弦诵之所,嘉会公捐阁后田一区,约谷十石,以助香火。咸丰丙辰毁,(现已重建)。有文记述:“阁临江渚,巍然为司治后峙,天文翼轸之余,庶几得胜概焉,阁外古渡往来络绎,舟楫之利为乡人所便。虽弹丸僻壤,而为商贾货财资用取给,亦小廛也。尝与族人登而望,其前则远山近岫出没隐现,皆有奔赴欲前之象,其后重冈连阜,又若洪水滔天,迭浪层波而未有极也。中流一水,左右平畴,豁然开朗,其视通都大邑,未知如何,在我黔亦少见者,谁谓此地不可居哉,宜乎阁建于此。而含英咀华者,代不乏人。”正中有一联:天近一峰参碧落;楼高四面看青山。经千年时光的打磨,当年的繁华已不在,可是亮司这块古老的苗寨却留下了许多的文物。随便走进谁家,往外拿的都是上百年的“老货”。较有影响的有:亮寨清明上河图,汉代青龙剑,汉代 、锄、斧,清朝苗族作家龙绍纳著作《亮川集》,社区地方志长达近千年的《迪光录》。犹以亮寨蛮夷长官司铜印显得弥足珍贵,印下面为正方形,边长7.2厘米,印厚1.7厘米。正面右幅为阳刻纂字“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左幅为相应的阳刻满文。印左右侧分别阴刻楷书年号和印鉴编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六月”和“乾字一万四千一百三十九号”。印背中部铸一印把,右印背阳刻楷书两行,即印名“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和颁印单位“礼部造”。左印背阴刻相应的满文。据查,此印为亮寨蛮彝正长官司龙世勋(十八世)之印。亮江(也因诸葛亮而得名)的自然风光不让桂林。这里与黎平高屯国家级景区一脉相承;与著名的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连为一体。有亮江小赤壁,狮子山,白岩塘,石流山,三潮井,还有省内最大的“龙池万亩果场”。地处亮江中游的亮司河段,江面宽阔而平缓,江水清澈而宁静。白昼,尾尾轻舟穿梭而行;夜晚,点点渔火闪烁而动。据村主任龙家亮讲,在五六十年代,仅从寨头至寨尾的五四里内的河岸两边就有水车60架之多。人在这如画的江中轻舟缓行,一面欣赏两岸的美景,一面倾听水车、虫鸣鸟叫和村姑的山歌的交响曲,好一派田园风光。2003年4月北京大学教授一行三人驱车路过时,被这一美景迷住,欣喜中就改变行程,弃车登舟,一路啧啧称奇:“想不到,在大山深处有如此平整的田坝!想不到在这里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想不到自然风光不让桂林。” 如果你想探寻苗族被汉化的历史的痕迹,如果你想领略真正的田园风光,如果你想体验真正的农家乐。你不妨来到亮司这个黔东第一苗寨 |
培寨村 |
培寨村 培寨村西北紧挨敦寨村,东与竹山坪村相接,南与平江村相连,总面积13886.7亩,其中耕地1214.9亩,全村分6个村民组,421户,1522人,有潘、杨、吴、刘、龙、廖、白、赵八姓。其东面和北面是山地地形,其余是喀斯特地貌,地形平缓,田地集中。该村只有一个自然寨,座落于石灰石山冈一侧,它座北朝南,首接敦寨富民街,尾近大溪口,首尾相距近2华里。大溪水从山谷中流出,浇灌田庄,流经村前,汇入亮江。寨后溶岩突兀,古木参天,是寨上的风景林。为护风景禁止砍伐,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立封禁碑一块,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650元。据族谱载,培寨村潘族与敦寨潘族乃一脉宗族,于大明洪武间从湖南会同八甲金子村迁来此开寨,分为六房,五房居培寨,第六房居敦寨。杨家继潘家之后,也于明朝迁来,据谱载,因“贸易至贵州黎府,乐土居满寨,娶潘氏生四子,复徙颓寨”。据传,杨家先居大溪口两侧的老鸹冈和崽务坡下(有屋基遗迹),后选择琴田湾向阳背风而定居。培寨村的林区主要在大溪山谷,丫颈坡和龙井坡,林木种类以松、杉为主,其次是枫树,栎树、青杠等阔叶乔木。过去,丫颈坡、大溪一带林壑深秀,树木参天,可是从1958年以后受到人为的破坏,经过20余年的砍代,山中大树几乎砍光,小溪断流。1983年该村在大溪口立碑禁封,此后森林有所恢复,到2010年底,全村有林地5128亩,杂灌木779亩。林地除700亩属于村民组所有外全部列为国家“天保”工程。经济来源,过去都是靠小农经济,传统养殖,改革开放以后,逐步转向经商小型企业生产和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突出的是栽培高产油菜,饲养母猪。近几年有的村民栽培优质葡萄,太子参等新果品种。从事经商和小企生产的项目有车辆营运、农资建材销售、医疗、餐饮服务、家具制作,淘沙、建筑施工等。2005年春,六组村民潘昌洲创办根雕厂,其工艺品运至浙江销售,在厂就业人员10人。2006年7月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比赛活动中,其工艺术被选上省参展,获得“入围”奖。 |
笋屯村 |
笋屯村驻地在笋屯,处敦寨镇亮江西岸,东过笋屯大桥就是敦寨街上,南临亮二村、西毗者屯、地步村,北面翻过坡是铜鼓乡铜坡村,总面积18793亩,耕地面积1472.1亩。全村分十个村民组,418户,1560人,是一个以汉、苗、侗、土家族四种民族杂居的,有胡、曾、杨、姚、龙等26个姓氏。辖笋屯、满寨、窑边咀、小冲、螃蟹甲、娃寨六个自然寨。该村寨多而分散,最远是娃寨,距笋屯5公里。小冲有一座纯石山,内空,泉水穿流,与带冲溪汇合经千亩坝区流入亮江。娃寨是带冲溪的源头,山地地形平均海拔500米,板岩层地质,多风化石、黄壤,土黏,与九南片区地质地貌相似。村北岩鹰坡有溶洞群,洞内景观奇特,很有开发价值。该村现有山林面积1万余亩,大部分是90年代以后培育的中幼松杉林,笋屯寨后的麦粒坡至螃蟹甲一带缓坡土冈全是新造的松幼林,西北面从文冲至弯路坡,到与铜坡交界处一带山坡,原是松杉杂林,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人们卖商品材,种茯苓、烧炭等砍伐严重。1990年代以后得到规范管理,逐步迹地更新,今又长成中等林木。上述山林均列为国家“天保”工程林,管护面积14572亩。2002年村妇联组织妇女营造,岩莺坡风景林280亩。全村有稻田1170.15亩,旱地301.95亩,水源条件好,但土质有差别,笋屯、小冲、满寨大坝坦荡向阳,土壤中性,螃蟹甲碱性重,娃寨多冷阴锈,因而粮食单产量悬殊,该村农业结构单一,田种水稻,地种玉米、红薯,少栽果树、西瓜,少养殖。经济来源主要靠第二、三产业。1980年代,有少数人淘金致富,几乎每人获利十万元以上。截至2006年娃寨是该村的贫困寨,他们苦于交通不便,缺乏科技开发项目,历来靠烧炭、种茯苓、太子参、放松脂为主要的财源。笋屯寨河边建码两个、渡口一个,木桥一座(常被水毁),两岸人群过往,桥、渡两用。寨北溪架石拱桥一座,乾隆三十七年(1773年)建,后被水毁。娃寨于道光七年(1827年)建关帝庙,毁于“文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1958年起,陆续修建山塘水库,灌溉水渠,抽水站,笋屯大桥,现已完成自来水和消防工程,各自然寨基本实现街道硬化。2006年5月修简便公路通娃寨。 |
敦寨村 |
敦寨村 (民国以前有人写成“墩寨”)位于亮江东岸,锦榕公路(202省道)104—109公里两侧,东与培寨村紧密相连,南与平江村相邻,西与笋屯村隔河相望,北与山洞村和铜鼓镇铜坡村交界。总面积16379.4亩,其中耕地1622.25亩,林地面积5773亩,林木种类主要是松杉、重点在赖寨和老屯。全村有12个村民组,661户,2264人(含新迁三板溪移民),有苗、汉、侗等民族,其中苗族占75%;姓氏有44个:其中杨和潘为主要姓氏。村驻地在敦寨街上,又是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全村包括街上、新敦寨、情荡、赖寨、老屯和梨子坪六个自然寨。敦寨村的经济有两大来源,一是农业生产,二是第三产业。全村现有稻田1159.95亩,旱地462.3亩。农业经济一靠卖粮,重点在赖寨,外出打工人员多,在家的包田种,余粮多;二是西瓜,重点在老屯;三是养殖猪牛,重点在赖寨和梨子坪,一般农户养猪3头以上,有5户自办养猪厂,还引进外地的“二元猪”种来繁殖,赖寨有两户长期群养牛。全村从事第二、三产业者110人,第三产业重点在街上,主要从事各种商品经营、粮油加工、糖食产销、家具制作、餐饮服务和车辆营运等。外出打工人员500多人,其中赖寨组占40%,敦寨陶罐厂已开办40多年,年产值6万余元,产品畅销县内外。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2870元。敦寨街上历来是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又是一个较大的农村集市,所以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全镇领先。1994年建农贸市场,现在大街小巷都实现了硬化,房屋建设工整有序,几乎都是四层以上砖房,引水、排渍、消防、电力通讯、村委办公楼等设施完善。各自然寨都建有寨门、凉亭、石阶、古井、祠庙或楼阁,但大部分都已经毁废。今残存的有新敦寨凉亭和潘氏分祠、老屯木塔(叫玉皇阁,民国元年建)。赖寨古井,一口分两格(乾隆十年建)。狮子庵、廻龙庵、杨公祠、姜氏贞节牌坊都毁于1958—1968年间,老屯、赖寨、勤凼的古寨门都于晚清时期火毁。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