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位于启蒙镇西南部,乌下江北岸,距镇政府驻地16公里。东抵地茶村,南与黎平县平信接壤,西抵黎平县大稼乡归斗,北接高表村。侗语称“Baxlix”(把理)。清代属龙里长官司辖,民国前期属黎平县第二区(鳌市)辖,民国中期属黎平县进宏兴联保。民国后期至1958年属黎平县八龙乡辖,1958年4月从黎平县划出归锦屏县启蒙区兴隆公社地茶大队,1984年5月从地茶析出,成立八里村,属地茶乡。1992撤地茶乡后,属启蒙镇。
八里村辖上八里、下八龙两个自然寨,村委会驻上八里。有7个村民小组,78户,333人,劳动力223人。村民有杨、吴2姓,杨姓由地茶迁入,吴姓由留洞村岑果迁入。杨姓占绝大多数,吴姓仅有3户。
全村土地总面积6195亩。其中农田226亩,旱地92.4亩,有林地面积3823。5亩,森林覆盖率54.12%。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山林606.96亩,田268.53亩,旱地24.52亩。八里地处乌下江畔,村民自古以来以林业为经济主要依靠。清代中后期,乌下江上游木材源源通过八里下流,村人大多从事木材买卖和水上放运,多有因之而发家。清后期至民国前期,村里建有9幢窨子屋,时周边人是有“乌下江之木,撑起八里窨子屋”之说。1970年代后,村集体先后创办八里、归雅、八龙等林场。2000年,国家实行“天保”政策后,林业的地位下降,村民是转向外出打工和发展家庭种养殖业。1997年冬,下八龙村民在”在关精神的感召下,发扬“大关精神”,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兴修引水渠道,辟山造田。将各农户的自留地、自留山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开垦农田。农户出地出人,出钱出力,对新开农田按劳动股占80%,土地股占20%进行分配。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斗,新开农田40亩,全寨农田有原来的65亩增到105亩;完成防渗引水渠道2条,长8.6公里,灌溉能力达210亩;修建进寨公路1.5公里。4年来,全寨共集资10余万元,户均集资2000元,投工投劳30000余个。2000年被列为全县扶贫开发村和县人民政府县长吴荣阳的联系点,2006年列入全镇12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村之一。
根据三板溪水电站建设设计,上八里自然寨在电站库区淹没范围内,需移民搬迁。按照移民自愿原则,自行分散外迁有66户,309人。其中迁至贵阳乌当区1户1人,三穗县城1户1人,新化乡新化所17户69人,敦寨镇敦寨村34户172人,钟灵乡钟灵村1户3人,平略镇岩寨村1户5人,三江镇3户12人,迁至黎平县敖市镇3户15人,迁往黎平县德凤镇薛家坪4户26人。另有29户127人后靠安置在岗里冲(展架——黎平)公路两侧。2005年移民搬迁工作结束。搬迁后的村寨房屋建设,绝大多数农户修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楼房。现有砖混结构房屋2幢,砖木结构房屋22幢。砖木结构房屋一层或一层至二层楼砌砖,二至三层楼用杉木料装修,2009年建成八里人畜引水工程。
清乾隆年间,村人办私塾,出秀才3人。民国时设短期小学,1951年办初级小学,1985年建村完小。2005年在岗里冲公路里侧修建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面积318平方米。随着移民搬迁,学生逐渐减少,2005年底,有小学1所班级3个,学生37人,教师1人。全村在外工作有21人。现在校大学生13人,其中女生9人。清代村人杨昌隆捐白银数百两修建黎平府城墙,当时捐银收据现仍保存。杨再昌现为贵州大学教授,博士学位;杨再福现任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侦察监督处处长(副县级)。
1934年12月20日前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黎平县高场和地茶两个方向从八里经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20日从黎平高场出发,当晚宿于八里窨子屋中。21日晨离开八里沿乌下江下走瑶光。八里村民杨再锦给红军当向导,带路到瑶光,红军还送他两块大洋,两箩大米约80斤。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103 | 556700 | -- | 查看 八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合村 |
三合村位于启蒙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东邻偶里乡八腊村,南连玉泉和丁达村,西抵巨寨村,北接平略镇永宁村。三合民国时期属第十保,1951年属第十村(玉泉),1956年5月从玉泉村析出,建立农业初级社,1957年2月并入玉泉大队,1958年10月由玉泉大队析出建立大队,属和平公社,由塘宝、亚假、归衍3个鼎足布落的自然寨组成,取名三合村。1961年属启蒙公社,1963年属和平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和平公社,1981年属巨寨公社,1984年属巨寨乡,1992年撤并建后属启蒙镇至今。三合村民居住点分散,共有大田、归衍、高达团、矮达团、上阳颓、下阳颓、大坪、亚假、归秋、塘卫、归德、塘保寨、川洞、大归顿、地美15个自然寨,村委会驻川洞。有6个村民小组,143户,687人,劳动力335人。聚居侗族。村民有龙、林、叶、刘、杨、姜、罗、石8个姓氏,杨姓于明代嘉靖年间迁入开村,龙姓人口占多数。 三合村地势零碎,冲岭纵横交错,居民大分散小聚居,各居住点都先后发生火灾,有的发生多次。矮达团民国13年(1924)失火,烧房屋12间,烧死9人。1971年下阳颓失火烧毁房屋54间,烧死1人。1998年6月14日(农历5月20日)凌晨3时左右,山洪暴发,洪水猛涨,冲毁农田严重,三合小学民办教师龙勤爱在校门前小溪被洪水冲走失踪。民国后期,虎害频仍,先后有3人、耕牛27头、猪7头被害。1952年高达团龙运才之妻在自家楼脚打死1只金钱豹。 明代中期,在川洞溪对门山“飞蛾巴壁”(地名)居住的杨岩刚,娶妻妾6人,共生育36个儿子。他会编唱大戏(即京剧)。有一年他率妻妾及儿子42人去湖南省洪江唱大戏,途中翻船全部覆没死亡,无一生还。 全村土地总面积16920亩,有林地面积14098。5亩,农田288.9亩,森林覆盖率80%。山多田少,多数村民粮食欠缺。林种以杉、松、麻栗为主,村寨周围蓄有枫树、麻栗、红豆杉、楠木等古树和楠竹。塘宝寨有一株枫树胸围3.5米,高27米。过去林业是三合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1980年代后,村民多砍伐麻栎树烧炭挑到启蒙和平略出售,颇为畅销。1980年代曾建有高达团等两个集体林场。林木“禁伐”后,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养猪、鸡、太子参等农副产品出售。1995年村集体砍伐高达团林场木材出售筹资64万元,从孟洋修公路进村,全长5.3公里,1999年拉通村电网。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103人,打工地点广东、福建、浙江、河北唐山等地。 民国初年村人在塘保寨始办私塾。1954年设教学点,1962年归衍办教学点,1969年将两教学点合并为三合小学。2003年将木质教学楼改造为砖混结构,二层7间,6个教室。现学校占地面积523平方米,现有学生68人,教师3人。 |
-村 |
-村位于启蒙镇西面,距镇政府7.5公里。东抵者蒙村,南与便晃村相连,西接苗埂村与固本乡培亮村隔乌下江相望,北抵甘塘村和河口乡韶霭村。-,古称“虫黄”,侗语称“雄王”(xiongcwangc),民国时期改称-。明清时属龙里长官司,民国初期至28年(1939)属瑶光乡,29年(1940)由瑶光乡析出,划归启蒙乡。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属胜利乡,1956年5月高凸、归宿、苗埂、乌友、俾己、亚黄、扣黒析出,分别划入八受、便晃村。1958年属胜利公社,1961年属启蒙公社,1963年属胜利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胜利公社,1984年属胜利乡,1992年撤并建后属启蒙镇。 -是锦屏地区最古老的村寨之一。明成化时,剑河等清水江中上游农民起义,朝廷派湖广总兵李震率兵前往镇压,破寨二百余,其中就有虫黄寨。传说-寨锁口山外包妥曾聚集外地迁来的民户数百,名为“千家寨”,因与周边侗族村寨不和,被周边村寨联合将之围烧,村民大多罹难,余少数外逃他处。清代前中期,随着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兴起,天柱及会同等湖南西部一带贫穷人遂移至此地“开坎砌田,挖山栽杉”,现-、高座等寨仍保持天柱白市、湖南会同等地习俗,相当部分村民能操广泛流行于天柱东南部地区、湖南湘西汉语与侗苗语杂合的“酸汤话”。 现辖有-、亚克、者姑、高虽、归沙、叩顿、高座、岑兴、雷家壕、乌者溜10个自然寨,村委会驻-。有21个村民小组,413户1833人,劳动力1237人。村民有马、罗、杨、潘、黄、欧阳、林、龙、孙9姓氏,龙、马二姓最先于明朝中期迁入,其他姓氏稍后。-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至今仍有雷家壕、乌者溜未通电。2004年有6户31人易地搬迁到铜鼓镇岔路村十里坪居住。 -村坐落在一大界梁顶上,地势高凸,周边人称之-界。村境内溪沟纵横,小田坝星罗棋布,各自然寨或沿溪而坐,或面坝而居,四周群山团抱,相互之间相距或三四里,或五六里。所居之处均有古树环护,岑兴、雷家壕、乌者溜等自然寨,还残存有原始森林。-寨锁口山,并排有7株古杉,胸围均在2.5米以上,最大1株3米。1949年前后,各寨经常发生虎、狼等猛兽伤人和牲畜事件,1959年者姑杨宏沛在者姑后龙坡垴打死一只老虎,并将老虎交给胜利管理区。全村土地总面积22650亩,其中田601亩,旱地78.6亩,有林地17356.5亩,森林覆盖率76.19%。-村农田非冷阴烂锈的冲田,即是坡榜上的“望天水”田,产量不高,多数人粮食不能自给。林业曾是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1980年代,村民多烧炭挑到启蒙市场出售。1990年,村里有朱家湾林场和大湾林场,面积7000余亩。-村境内产水晶石,1950年代后期国家组织在此开采,以后村民亦个别开采。1958年挖水晶石时,矿洞跨塌压死1人,伤5人。 1977年胜利公社组织全公社各大队劳力,在-修建塘口水库,现水库在灌溉之余,承包给村民养鱼,成为集灌溉、生活用水、养鱼为一体的综合水库。2002年高座寨退休干部潘盛钧组织村民投工近万个修建高座至苦李井1.4公里通村公路,2004年竣工通车;2002年-、者姑两寨村民自筹资金19万元,修筑-至边沙通村公路8.2公里,2005年建成通车;2008年修建-至岑兴、雷家壕,-至亚克,-至高座3条通组公路8.1公里;2009年修建高虽至者蒙、-至归宿通村、组公路6公里。村内居房多为三间三层青瓦房,密聚成团,各自然寨或先或后都发生过火灾。1976年,居住较密集的者姑寨开辟了一条防火线。2004年修建了人畜饮水工程,还配有消防机和消防栓,建有消防池。 清光绪八年(1882)者姑寨始建学馆,民国30年(1941)办-小学。现村内办有者姑、-、高座3所小学。-小学得到希望工程项目,2005年5月修建砖混结构教学楼。全村有教师10人,学生221人。1950年代至今,全村计有78人参加国家工作。罗安智现任天津农学院副教授,博士学位;罗安玉任平略中学高级教师;杨安荣为木雕刻师,曾参加锦屏飞山庙、隆里古城的技术施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主会场的雕刻。现80岁以上老人有16人,最高龄者吴妹娥91岁。 民国23年(1934)红军长征时从村内经过,留下了许多标语和传单。者姑村民杨胜乾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一份由毛泽东和-署名的传单《出路在哪里?》,此传单现存遵义会议纪念馆。 |
便幌村 |
便幌村位于启蒙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锦屏——固本公路从村间通过。东抵者蒙村,南临魁洞村、流洞村,西抵八受村,北交-村。便幌,侗语称“bieenvguenv”。地处山谷间,南北两面青山对列,中间有一条狭长的田坝相连,婆洞溪在田坝中蜿蜒流淌。山上古树参天,修竹亭亭玉立,与依山面坝、溪流蜿蜒的村寨构成一幅美妙田园景致。 便幌村,明清时属龙里蛮夷长官司管辖。民国时期除归宿自然寨属启蒙乡第五保(置-)外,其余属启蒙乡第四保(置归更)。1951年归宿属启蒙乡第五村(驻-)外,其余属启蒙乡第四村(驻归更),1953年属胜利乡,归宿属-村,乡政府驻便幌。1956年归宿由-村析出划入。1958年属胜利公社,1961年属启蒙公社,1963年属胜利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胜利公社,1976年8月公社驻地移至八受。1984年属胜利乡,1992年撤并建后,属启蒙镇。辖便幌、归宿、者楼、者模、定妥、塘烂6个自然寨,15个村民小组,275户,1260人,劳动力850人。村委会驻定妥。村民有林、杨、龙、陈、潘5个姓氏。林姓入居最早,元代中期从榕江县三堡迁至者模居住,始辟婆洞。其他姓均是清代中期由天柱等地迁入。者模、者楼为古婆洞十寨之一。 全村土地总面积14595亩,农田514亩,旱地69亩,有林地10750。5亩,森林覆盖率71.84%。1990年10月,区委书记杨明先组织者楼、便幌两自然寨创办永联林场,后改为永联股份制林场,面积5045亩,至今基本成材。登上林场瞭望塔,但见千峰百壑,一片翠绿,远处三板溪电站库区在雾霭中若隐若现。便幌是婆洞鱼花的主产地,每家都有鱼塘,养有母鱼,少的二三十条,多的上百条。每至春夏之交母鱼产仔季节,人们则在溪边垒池或用桶充母鱼“产房”,往往是上百个相连成阵,颇是壮观。入夜,火把通明,人声鼎沸,兼之田间蛙歌抑扬,别是一番景象。鱼花将出,能走长路的男人都挑上鱼盆外出走村串寨贩卖鱼花,其足迹遍及黔东南各县和广西、湖南等地,有时一去即半个多月,现在则搭乘汽车。经过长期的摸索,便幌人能够准确控制鱼苗出壳的时间,并能保证鱼苗在高温下长时间挑走和车运鱼不坏死。卖鱼苗至今仍是便幌村不可缺少的一项经济收入来源。在其所有的水田中,无不放养鱼苗,待到稻谷黄尖之时,家家开田收鱼,此时鲤鱼长到半斤至七八两,肉质鲜嫩肥美。除少数鲜食外,绝大多数制成腌鱼,用以平常待客,腌鱼多者几大桶数百斤。此外,腌制酸菜也是便幌村的特长。 者模是林宽的故里。明洪武三十年(1397)因不满朝廷屯兵强占民田,林宽聚众起义,队伍曾发展到十多万,先后攻占隆里、新化和湖南武岗等地,威震朝廷。后为楚王朱祯率官军镇压,林宽牺牲。后人尊林宽为“林王”,至今启蒙各村仍广泛流传反映林宽起义史实的《林王古歌》。 ???者模寨中有一株相传为林宽倒插成活的枫树,三人方能围抱。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前后是便幌等村人纪念林王的日子,亦称之“林王节”。时间各寨先后不一,者模辰日先过,周边村寨林姓则过巳日。节日期间,人们杀猪、宰羊、捉鱼,尺把长的“林王粑”,宴请外村客友,热闹非常。饭后要集中倒插枫树下听寨老讲述林王故事,吟唱《林王古歌》,客多的人家还唱多声部侗族大歌“嘎溜”。 民国后期村里始办小学,借用村内盘古庙作校舍。1969年扩为完小,1978年附设初中班(1982年初中并入启蒙中学)。1985年开设侗语、汉语双语教学。1997年香港庆良法苑净恩小筑有限责任公司袁法康先生捐资7万元,县教育局、镇政府、村林场及各界人士捐款23万元,修建一栋砖混结构教学综合楼。全村在外工作的国家干部职工28人,杨云信1980年获省级模范教师,1989年获省级小学特级教师,当选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林泽兴1993年获全国优秀教师。 便幌村原有古石碑多块,但由于被毁或被移作他用等因,现保存完好的有:“遵道而行”、“永远功德”、庙碑“百世流芳”和者楼等地联名实贴晓谕碑。传说故事多为反映林宽起义情况,主要有“林王赶鱼吃草”、“投石联姻”、“率兵出征”、“林王架高桥”等,还有林王的点将台、马圈、草鞋印、练武白岩、跑马漕等遗迹。寨后龙山有几道长数百米、深3~5米的深壕,传说是当年靖州参将邓子龙“斩龙脉”的痕迹。 |
流洞村 |
流洞村位于启蒙镇西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展架——黎平公路从岑果寨脚经过。流洞,侗语称“liouc”。东抵魁洞村,南连高表、八里村,西与八受村接壤,北临便晃村。清代属黎平府龙里长官司,民国时期流洞、上八龙、中八龙属启蒙乡第三保(置高表),岑果属第四保(驻归更)。1951年流洞、上八龙、中八龙属启蒙乡第三村(驻高表),岑果属第四村(驻归更)。1953年流洞、上八龙、中八龙属新建乡高表村,岑果属胜利乡便晃村。1956年5月流洞、上八龙、中八龙、岑果寨分别由高表、便晃村析出,成立流洞村,属胜利乡。1958年属胜利公社,1961年属启蒙公社,1963年属胜利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胜利公社,1984年属胜利乡,1992年建并撤后属启蒙镇辖。下辖流洞、上八龙、中八龙、岑果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有216户,929人,劳动力646人。村民委驻流洞。因三板溪电站库区淹没,2005年有2户9人分别迁往新化乡和黎平县鳌市居住。流洞寨为古婆洞十寨之一。 村民有林、罗、龙、张、吴、欧、姜、王、杨9个姓氏。林姓于清康熙年间由者模迁入流洞居住;张吴二姓于清顺治年间迁入岑果寨居住;王姓于清雍正年间从隆里迁入上八龙;罗姓于民国初从-迁入,龙姓于民国年间从八受村猛馁迁入;杨姓于清朝末年从八受归更迁入;欧姓于民国时从山合迁入;姜姓从河口里寨迁入。为侗、苗族杂居,岑果、上八龙、中八龙自称为“偢家”,行“偢家”礼制,传统与岑梧、高表和黎平县乌勒、岑颓等寨相互通婚,关系密切。节日林姓重过“林王节”,其他节日与婆洞其他村寨相同。 流洞村各自然寨周围都有茂密枫树、松树、米栗树、板栗树、猴栗树等,还有榉木、红豆杉等珍稀树种,1990年代后期曾砍伐几株榉木出售给外商,收入数万元,用于接通电网,现在锁口山仍保存有胸围2~3米,高20余米的榉木10多株。流洞村山大坡陡,山多田少。土地总面积9810亩,农田284.7亩,旱地21.3亩,有林地面积6423亩,森林覆盖率63。49%,1993年八龙林场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优质工程奖”。三板溪电站库区淹没流洞村有林地131.63亩,经济林0.07亩,疏灌林39.46亩,农田42.04亩,旱地0.75亩。2006年,列入全镇12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建设村之一。 民国年间办私塾,1950年代初办教学点,1972年始建流洞小学,现为村完小。全村先后有29人参加国家工作。村民林泽超长期义务为地方修桥补路,颇得群众赞誉;流洞寨脚有土地庙,曾修有一座风雨桥,1964年被大水冲毁。1992年村民再次捐工献料重修,1993年又被大风吹倒,至今仅存遗址。流洞还存有“林王手掌印”、“林王插牛尾巴岩缝”、“姊妹树”等故事传说。 |
八受村 |
八受村位于启蒙镇西面,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临留洞村,南与黎平县平底乡乌勒接壤,西接固本乡瑶里村,北靠苗埂村。八受村境内地形复杂,乌下江东南而来,在此纳接了2条溪水、绕了一个大湾后荡荡往西北流去。八受,侗语称之“bax?xiup”,意为居住溪冲口,与高受(侗语“高蓄”)相对应。跨居乌下江两岸,四周青山环列。清代为龙里长官司属地,民国时期除上寨、湾塘、平寨属固本乡外,其余自然寨属启蒙乡,为第四保,置归更(猛馁于1945年8月4日由固本乡析出,划归启蒙乡),高凸属启蒙乡第五保(置-)。1951年上寨、湾塘、平寨属固本乡,其余自然寨属启蒙乡,为第四村(驻归更),高凸属第五村(驻-)。1953年民政建政时上寨、湾塘、平寨属民主乡,其他自然寨属胜利乡,高凸属-村。1956年5月上寨、湾溏、平寨由民主乡划入胜利乡,高凸由-村析出划入。1957年八受村析出划归固本片区,1958年1月由固本片区析出划入胜利乡。1958年9月属胜利公社,1961年11月属启蒙公社,1963年1月属胜利公社,1968年11月属忠东公社(启蒙公社),1970年4月属胜利公社。1976年8月胜利公社驻地甴便晃迁至八受。1984年3月属胜利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属启蒙镇。 村辖上寨、湾塘、平寨、猛馁、归更、高凸、高受、果两、扣昂9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村民委驻八受。2005年末,全村有244户,1117人,劳动力792人。侗、苗、汉三个民族杂居,侗族居多。村民有欧阳、廖、王、杨、吴、罗、李、龙、黄、颜、马11姓,其中廖姓于明朝末年最早迁入,欧阳姓人口较多。 八受地处乌下江中游,上可通黎平,下可达河口和县城等地。周边森林资源丰富,清乾隆初期,八受是乌下江流域仅次于河口的木材集散地,商贾来往频繁,其中有许多商人就是看中八受优越的经济环境而在此长期定居。村民或上山造林,或下河放排,或从事木材买卖,多数人生活殷实。民国27年(1938)6月14日,平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大水。是日深夜,人皆入睡,洪水迅猛而至,倾刻间,全寨30多户,100多人,以及奉命清乡驻扎八受的第五区义勇壮丁队70多名官兵连同枪械被大水卷走。沿河被冲走木材更是不计其数。廖光本、吴国兴二人被冲到天柱县菜溪,遇彭姓的一好心人派人救上岸,在他家小住几日,待身体恢复后才回家,姓彭的还送他俩每人8块大洋作路费;当时只有九岁的吴传植被水打到乌友屋脚的青魚塘,才慢慢游到岸边上岸。至今人们仍盛传戊寅年“水打八受”的故事。 村地江岸峭石嶙峋,滩急水湍,每当洪水季节,行人只能望江兴叹。曾多次架设木桥,然难经洪水冲击。清代中期,村人熊东玉主持捐资修建1座石拱桥,解除行人涉河之难。民国中期为大水冲毁,是又改为渡。1973年启蒙——固本公路经过,建成八受大桥,结束了八受涉江艰难的历史。1977——1986年,八受——王家榜、八受——河口——剑河南加公路先后修通,八受是成为县域西南部的交通枢纽。 全村2006年底土地总面积13050亩,其中农田410.7亩,有林地7966。5亩,森林覆盖率57.09%。八受是三板溪电站库区移民搬迁最多的村寨之一,平寨、湾塘、上寨3个自然寨全部被淹没,有105户,493人移民搬迁,其中外迁52户254人,后靠在移民新村锦打明和附近的53户239人。淹没林地830.5亩、园地2.52亩,田425.91亩,旱地89.33亩。三板溪电站库区蓄水后,八受将拥有除剑河以外的第二大湖面,有库区湖中最大的码头,加之又有展架——黎平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两便,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之地。 民国时期村内办有私塾,17年(1928)办归更私立小学,23年(1934)停办。1957年始办八受小学,校址历经4迁,2005年因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最后迁至锦打明。现为片区中心完全小学,在校学生208人,有教师12人。1950年代以来,全村计有32人参加国家工作。杨廷英曾任新疆建设兵团某师副师长;吴礼全原任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武装部部长,上校军衔,现任云南省德宏州建设局党组副书记;杨明德曾任凱里市武装部政委、0凯里市委常委,上校军衔,2003年7月从部队转业,自主择业;吴传刚现任云南省昆明市市级机关干休所所长(副县级)。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从八瓢、地茶和黎平方向经过八受,沿乌下江下至瑶光。有5名掉队伤病员(其中1名女兵)在此被反动分子杀害。 民国中期,村人欧阳玉廷啸聚匪徒数百,以青山界为据点,打家劫舍,绑票关羊,无恶不作。民国26年(1937)9月欧阳玉廷率匪众攻打第五区区公署(瑶光),27年(1938)3月1日率匪800余人一度攻占县城,县机关及城内富家被掳劫一空。27年(1938)3月国民革命军第99师590团团副吴魁奉命率督两个营的兵力进剿,令第五区常备队队长杨正芳率队协助,直捣八受、边沙、者蒙、宰格等匪据点,追越县境至榕江,玉廷等匪首被追毙于榕江县境内。 |
地稠村 |
地稠村位于启蒙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侗语称之“Sen?xuc”。东抵钟灵乡阳艾村,南邻隆里乡隆里所村,西接鹏池村,北与丁达、玉泉村接壤。明初至清代中期,地稠属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属黎平县兴仁乡辖,民国28年(1939)属进宏兴联保,民国31年(1942随隆里乡划归锦屏县,属锦屏县隆里乡第五保,1951年属启蒙区隆里乡第五村。1958年属兴隆公社,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隆里公社,1970年属兴隆公社,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属地茶乡,1992年撤地茶乡后并入启蒙镇。 1950年代,村寨内外古树密茂,树种多为枫、松、板栗、米栗、青冈、红豆杉等,整个村寨隐藏于树间。1958年“大炼钢铁”时,在地稠建有炼铁厂,村寨周围的古树大部分被砍伐烧炭,以后虽然几次补植,然再也未能恢复到当时面貌。民国末年虎豹狼等猛兽活动猖獗,有两村民被难,猪牛10余头被食。 地稠村土地总面积14850亩,其中水田面积480亩,旱地30亩,有林地面积10972.5亩,森林覆盖率59.62%。村民历来以农业太子参为主,林业为辅。国家实施“天保”政策后,村民多外出打工。2005年全村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230人。2002年开通程控电话,2004年投资37万元(上级补助7万元,村出售林场林木筹集30万元)修通进村公路。村脚田坝间盛出黄金,民国38年(1949)张洪恩等人开采出腰子型金一块,重9两6钱,现存于北京博物馆。1990年代前期,再次出现采金热潮,农田和周边林木多被破坏,更有人以氢化物提炼黄金,以致对下游水源造成污染,后被县环保和-门联合制止。 地稠村辖地稠、者往2个自然寨,有9个村民小组,244户,1024人,劳力702人。村民委驻地稠。有林、王、杨、陆、胡、吴、刘、罗、张、潘、石11姓氏,林姓于清雍正三年(1725)由本镇便晃村迁入,其他姓氏分别从隆里、阳艾、魁洞、-、西洋店、高座、隆吴寨、天柱木竹寨、黎平潭溪等地迁入。 清光绪元年(1875)村里始设私塾,民国时期学童到鹏池就读。1955年建地稠小学,开办6个班级。2006年有6个班级,在校生117人,教师5人。村民胡万军因植树造林出色,于1983年11月出席“贵州省林业三户两场”先-表会议,荣获一等奖,受省人民政府表彰。现有80岁以上的老人6人。 清代村口修有飞山庙和花桥。飞山庙至民国时期均朽坏。花桥长42米,宽3.8米,共13间。1998年涨特大洪水,花桥被冲走,尚存遗址;村北面3公里的高椅山上,有龙里长官司长官杨光玉墓,墓高1.3米,长7米,宽3米,墓前有石桌一张,由两块条石架在石座上拼成,面积约2.5平方米,供清明、七月半祭祀宴饮餐桌之用。此墓于1987年10月10日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村境,并在村里宿营。一战士用火不慎,烧毁民房30户,部队领导遂拿出大洋300元作赔偿。因群众绝大多数外逃躲避,大洋遂交由一未逃的老年妇女代收,并交代其待群众返家后按每家20元分给灾民。然此妇女过后并未将此大洋分给灾民,而是化作己有买置田产。红军部队行至边沙后,召开群众大会对失火战士执行枪决。红军在地稠留下标语多幅。 |
鹏池村 |
鹏池村位于启蒙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临地稠村,西接八瓢村,南连隆里乡隆里所村归凤,北界西洋店。鹏池,侗语称“bongxxonp”,意为坡榜平台。传说现寨子西边山岭上,明时即有村落,现仅存遗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先祖杨秀云从八瓢老寨迁居于此。乾隆时,黎平知府杨江巡视到此,见寨内鼓楼前有一池清水,荷叶田田,鲤鱼游泳,挥笔题词“鹏程万里,池育龙鱼”,后村人将村名改称鹏池。村寨面坝而居,溪水从坝前穿流,寨后是一片风景林,其间古木参天,翠竹婆娑。合抱的白麻栗树有8株,有一株红豆杉胸围3米。 鹏池在清时属黎平府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2年(1913)属黎平县管辖,民国7年至21年,先后属黎平县敖市区(北二区)、二区(驻隆里)管辖,28年(1939)属进宏兴联保管辖,联保驻鹏池,辖鹏池、地稠、者往、夕阳店、归凤、烂塘、七叉冲、八瓢大寨、归密9个自然寨。31年(1942)随隆里乡由黎平县析出划入锦屏县,属隆里乡第五保,1951年属启蒙区隆里乡第五村,1953年属兴隆乡,1958年属兴隆公社,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隆里公社,1970年属兴隆公社,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属地茶乡。1992年撤地茶乡后属启蒙镇。 现辖鹏池、归密两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109户,511人,劳动力344人。村民委驻鹏池。村民有杨、朱两姓,杨姓占人口大多数,杨姓中分“本地杨”和“宝龙山杨”。“本地杨”从八瓢老寨迁来,“宝龙山杨”于乾隆后期从黎平平底乡宝山迁来,朱姓嘉庆时由敦寨雷寨屯迁来。传统节日及生活习俗与启蒙侗族风俗相同。村境内有金矿,清代至今时断时续有人开采。 鹏池村土地总面积7410亩,其中耕地240亩,有林地5460亩,森林覆盖率55.85%。国家实施“天保”政策以前,林业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一半左右。村人向来重视林木的保护,清嘉庆二年(1797)在村东边盘沟立有“禁条告白”碑:“此沟盘下屡因跌牛,众等公议,不许砍树等项。如有犯者,罚银三两,决不宽恕。倘持横抵敌,众等送官”。此“禁条”对鹏池村以后的风景林木保护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村经济来源除传统农业外,主要靠外出打工,村民打工收入占总收入70%左右。 1990年代后期,村人集资20余万元,修建村小学砖木结构教学楼,沿溪建有水泥墩木桥5座,寨内开辟有防火线,开通安装程控电话52部。2003年村人集资3万元、投工600天,上级资助2万元,修通接至八瓢的进村公路。2006年完成村内道路水泥硬化。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始办私塾一所,名“文昌园”,早毁,现存遗址称“书房园”。嘉庆三年(1798)又建文昌书学一所,1994年拆除。民国中期设立保校,1953年设教学点,1970年扩为完小。现有学生97人,7个教学班,教师5人。明清时期,鹏池村有贡生、生员、廪生15人。1950年以后,全村有大学毕业生12人,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3人,杨通国现任贵州省林业厅处长。村有卫生室1个,有医生1人。村内还有民间接骨草医1人,木匠掌墨师1人。鹏池小学教师杨正武义务普法十余年,2001年被贵州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普法先进个人。 鹏池寨后山现存有当年邓子龙“斩龙脉”的遗迹,清代修建的杨氏文公宗祠仅存遗址。村内现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修路碑3块。 |
八瓢村 |
八瓢村位于启蒙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东邻隆里乡龙里司村,西接地茶村,北抵鹏池村,南与黎平县鳌市镇接壤。辖大寨、小寨2个自然寨,8个村民小组,176户,752人,劳力567人,村民委驻八瓢大寨。全村土地总面积12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69.6亩,有林地面积8278。5亩,森林覆盖率52.05%。村民均杨姓,分两支,一支是杨秀通的后裔,明成化七年(1471)杨秀通从龙里司迁入,居大寨;一支是杨秀文的后裔,明初从色更迁来,居小寨。互以家族相称,不联姻。侗族,但已不能操侗语,传统节日与生活习俗与启蒙地区侗族风俗相同。 明、清两代,属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属黎平县敖市区辖。民国31年(1942)八瓢村大寨属锦屏县隆里乡第五保(驻鹏池),1951年属启蒙区隆里乡第五村,1953年属兴隆乡鹏池村辖。1958年4月,小寨划入兴隆乡,与大寨组成八瓢大队,属兴隆公社。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隆里公社,1970年属兴隆公社,1979年1月,公社驻地迁往地茶,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属地茶乡。1992年2月撤地茶乡后属启蒙镇至今。 八瓢,侗语称“baxbeeuc”,意为居住瓢形地冲的寨子。村依山傍水,源于地茶和地稠的溪水在此汇合,寨后群山绵绵,林木苍翠,黎平——展架公路穿境而过。大寨门口有鼓楼一座,清乾隆年间建成,长、宽各8米,全是青石条砌就,18柱落地,每根柱子高9米,胸围0.93米。鼓楼上端塔形,四面倒水,下层两边有坐橙,供村民乘凉、议事。鼓楼前10余米处有小门楼一个,一色的青石板阶梯,是下溪洗衣之道。经小门,随石阶而上,过鼓楼,入寨落,村道弯弯,全是青石板铺就,十分整洁。现鼓楼下有文昌碑、封禁碑两块。小寨前原亦建有鼓楼,1985年因腐朽而拆除,2005年在原处又修一座亭楼。1965年6月修建巴金额水轮泵发电站,装机容量5千瓦,为锦屏县第一台水轮泵带动发电机发电的水轮泵发电站,既发电照明,又打米、榨油,加工面粉、面条。 1934年12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长征至此,休整两天,军団部设在大寨杨再庆家,-、聂荣臻、左权等军团-分别住在杨再庆、杨正锦、杨秀成家。17日离开,翻上西洋店,过观音冲(归映冲)到边沙。红军在村里写下“红军是工农的武装”等大量宣传标语,号召农民参加红军,打土豪,实行土地革命。离开时,留下锅、碗、盆、衣被等大量物品送给群众。1957年遵义会议纪念馆派人到八瓢收集去了8挑,并拆去数方写有标语的板壁。现村民杨正化家屋顶楼板上还存有红军书写的“红军是抗日救国的主力军”、“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红军是抗日的主力军”等标语多幅,杨正怀、正周兄弟老屋外板壁上还存有用石灰书写的标语一幅,可惜多数字已模糊难辩。村民杨通勤家还保存有红军留在米缸中的一双精致木筷。 八瓢村森林资源丰富,2000年以前是县内重要的产材地区之一,林业曾经是全村主要的经济来源。1980年代,村里曾在卡棚坳建有集体林场一个,面积5400亩。1990年代初新增归瓢、合兴等联户林场,合兴、归瓢林场在1993年获省世行贷款造林项目领导小组颁发的“世界银行贷款造林优质工程”奖状各一张。自国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禁伐出售木材后,全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和劳务输出,全村近半数的劳力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占总收入60%以上。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村人始于文昌阁设私塾。民国期间,八瓢学子上鹏池保校就读。1952—1956年办八瓢初级小学。1958—1962年学校高年级并入鹏池小学,保留低年级。1963年复设八瓢小学。1997年,香港陈延骅基金会赞助人民币20万元修建新校舍,1999年3月竣工,新校舍为五间三层砖混盖瓦结构,建筑面积1245。4平方米,易名“锦屏县福和希望小学”。 |
八里村 |
八里位于启蒙镇西南部,乌下江北岸,距镇政府驻地16公里。东抵地茶村,南与黎平县平信接壤,西抵黎平县大稼乡归斗,北接高表村。侗语称“Baxlix”(把理)。清代属龙里长官司辖,民国前期属黎平县第二区(鳌市)辖,民国中期属黎平县进宏兴联保。民国后期至1958年属黎平县八龙乡辖,1958年4月从黎平县划出归锦屏县启蒙区兴隆公社地茶大队,1984年5月从地茶析出,成立八里村,属地茶乡。1992撤地茶乡后,属启蒙镇。 八里村辖上八里、下八龙两个自然寨,村委会驻上八里。有7个村民小组,78户,333人,劳动力223人。村民有杨、吴2姓,杨姓由地茶迁入,吴姓由留洞村岑果迁入。杨姓占绝大多数,吴姓仅有3户。 全村土地总面积6195亩。其中农田226亩,旱地92.4亩,有林地面积3823。5亩,森林覆盖率54.12%。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山林606.96亩,田268.53亩,旱地24.52亩。八里地处乌下江畔,村民自古以来以林业为经济主要依靠。清代中后期,乌下江上游木材源源通过八里下流,村人大多从事木材买卖和水上放运,多有因之而发家。清后期至民国前期,村里建有9幢窨子屋,时周边人是有“乌下江之木,撑起八里窨子屋”之说。1970年代后,村集体先后创办八里、归雅、八龙等林场。2000年,国家实行“天保”政策后,林业的地位下降,村民是转向外出打工和发展家庭种养殖业。1997年冬,下八龙村民在”在关精神的感召下,发扬“大关精神”,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兴修引水渠道,辟山造田。将各农户的自留地、自留山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开垦农田。农户出地出人,出钱出力,对新开农田按劳动股占80%,土地股占20%进行分配。经过4年多的艰苦奋斗,新开农田40亩,全寨农田有原来的65亩增到105亩;完成防渗引水渠道2条,长8.6公里,灌溉能力达210亩;修建进寨公路1.5公里。4年来,全寨共集资10余万元,户均集资2000元,投工投劳30000余个。2000年被列为全县扶贫开发村和县人民政府县长吴荣阳的联系点,2006年列入全镇12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村之一。 根据三板溪水电站建设设计,上八里自然寨在电站库区淹没范围内,需移民搬迁。按照移民自愿原则,自行分散外迁有66户,309人。其中迁至贵阳乌当区1户1人,三穗县城1户1人,新化乡新化所17户69人,敦寨镇敦寨村34户172人,钟灵乡钟灵村1户3人,平略镇岩寨村1户5人,三江镇3户12人,迁至黎平县敖市镇3户15人,迁往黎平县德凤镇薛家坪4户26人。另有29户127人后靠安置在岗里冲(展架——黎平)公路两侧。2005年移民搬迁工作结束。搬迁后的村寨房屋建设,绝大多数农户修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楼房。现有砖混结构房屋2幢,砖木结构房屋22幢。砖木结构房屋一层或一层至二层楼砌砖,二至三层楼用杉木料装修,2009年建成八里人畜引水工程。 清乾隆年间,村人办私塾,出秀才3人。民国时设短期小学,1951年办初级小学,1985年建村完小。2005年在岗里冲公路里侧修建砖混结构教学楼,建筑面积318平方米。随着移民搬迁,学生逐渐减少,2005年底,有小学1所班级3个,学生37人,教师1人。全村在外工作有21人。现在校大学生13人,其中女生9人。清代村人杨昌隆捐白银数百两修建黎平府城墙,当时捐银收据现仍保存。杨再昌现为贵州大学教授,博士学位;杨再福现任黔东南州人民检察院侦察监督处处长(副县级)。 1934年12月20日前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黎平县高场和地茶两个方向从八里经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20日从黎平高场出发,当晚宿于八里窨子屋中。21日晨离开八里沿乌下江下走瑶光。八里村民杨再锦给红军当向导,带路到瑶光,红军还送他两块大洋,两箩大米约80斤。 |
苗埂村 |
苗埂村位于启蒙镇西部、乌下江东岸,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东和南与八受村相邻,西与固本乡八一村和瑶里村隔江相望,北与-村交界。侗语称之“mieeulgenp”,即苗族人居住之地。过去是-村的属寨,清属黎平府龙里长官司,民国时期属-保,设两个甲(苗埂、乌友一甲,张华、亚黄、扣黑一甲)。1951年属启蒙乡第五村(-),1956年5月属八受村,1961年由八受村析出,建立苗埂大队,属胜利乡,1992年撤胜利乡后并入启蒙镇。 现辖苗埂、乌友、亚黄、扣黑、张华5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2005年有116户,596人,劳动力325人。村民委驻苗埂。苗侗族杂居,苗族老年妇女仍穿裙子。村民有张、杨、蒲、龙、王5姓氏。张姓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从湖南最先迁入,现有22户。杨姓清乾隆间从天柱迁至-、光绪时迁入此,蒲、龙、王姓均于清代中后期从天柱迁入。 全村土地总面积5730亩,耕地面积272亩,其中农田231亩,旱地41亩,有林地面积3694。5亩,森林覆盖率64。32%。三板溪电站库区淹没苗埂村山林158.54亩,经济林0.21亩,疏灌林木146.4亩,农田19亩,旱地0.23亩。 苗埂村寨坐落在乌下江东岸山腰上,地势陡峭,交通困难,各自然寨相距2公里左右。这里山多田少,是镇内森林资源最多、植树较好的村寨之一,林种以薪炭林为多,次为杉、松,也有红豆杉、榉木、楠木等珍稀树种。1990年代以前村民均以林业经济为最大收入来源,实施“天保”工程后,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多依赖外出打工。2005年外出打工115人。2001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一类村,2003年国家投资8万元,村自筹1.3万元,建成人畜饮水和消防设施,2007年修通永联林场至苗埂通村公路和苗埂至乌友、张华、亚黄、扣黑自然寨公路,村寨公路网络基本形成。2007年修建苗埂小学砖混结构教学楼。 清光绪十四年(1888)村锁口处建有杨公庙一座,供河神杨五,2003年杨五像被黎平人偷走,现杨公庙保存完好,庙边立有碑,逢年过节村人均要到此敬祭。村脚有凉亭一座。吊洞溪流至村脚形成一瀑布,高130多米,宽38米,两边古树参天。涨水季节,飞流直下,如练垂空,声震空谷;村里张姓仍保留苗族“过小年”、“新年起工”,蒲姓“吃社饭”等习俗,其余习俗与婆洞各寨相同。 1950年代苗埂设有教学点,1970年代改为完全小学。现有7个教学班,学生120人,有教师5人。先后有18人参加国家工作。村内百岁老人彭老爱,女,1994年12月20日去世,享年105岁。 |
地茶村 |
地茶村位于启蒙镇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黎平—-展架公路穿村而过。东抵八瓢村,南临黎平县熬市镇和罗里乡,西抵八里村,北接高表村。地茶,因此地盛产茶叶而得名,侗语称之“senlxiec”。明代中期,杨秀忠由龙里司迁至此开辟居住。明至清均属龙里蛮夷长官司所辖。民国前期在此设兴仁乡,属黎平县北二区。31年(1942)6月随隆里乡划归锦屏县,为隆里乡第六保。1951年属启蒙区隆里乡,1953年属兴隆乡。1956年5月划黎平县八龙乡美貌、高贤、昔门3个自然寨并入,1958年属兴隆公社,1958年4月划黎平县上八里入地茶。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隆里公社,1970年属兴隆公社,1979年1月兴隆公社驻地由八瓢迁至此。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属地茶乡。1984年5月八里析出,1992年撤地茶乡后,隶属启蒙镇。 地茶村地处凤凰山下,龙里溪从寨前弧绕而过。凤凰山上,古树浓郁,树林中有珍贵的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辖地茶、美貌、平桥、高贤、高比、昔门6个自然寨。2005年有18个村民小组,453户,1940人,劳动力1138人,村民委驻地茶。村民有杨、石、林、周、吴、龙、李7个姓氏,杨姓最早迁入,现人口最多。分两支,一支为杨秀忠后裔,居地茶高比、高贤、美貌,另一支为杨瑕后裔,居平桥、美貌,杨姓占全村人口80%。 地茶村土地总面积21075亩,其中田829.2亩,旱地222.15亩,有林地面积14196亩,森林覆盖率59.9%。地茶林业有着辉煌的历史。1964年大队在昔门创办林场,场员来自各自生产队。初时每天往返10多里,工效低,进展慢。1968年加强管理,派杨再洪任场长,场员在山上住扎安营,搞林粮间种,以短养长,林场发展到4000多亩。1974年大队又创办-林场。1983年昔门林场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努力多栽摇钱树,山区变成大银行”的锦旗一面,并获二等奖。1987年昔门林场已成为全县五个重点集体林场之一。1990年代初,林场转给村民集体承包,国家给予林场的造林、抚育等营林生产补助和间伐木材所得归林场所有,成林由村民委按计划指标采伐,其收入的3%作为场员管理报酬,集体统筹安排。1993年,地茶林场被列为全县第一个股份合作试点林场;1988年村民杨通学、陆冬兰夫妇在黑冲利用荒山创办私人林场,面积2000多亩,跨六冲十岭,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1995年地茶村获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造林绿化千佳村”光荣称号,2005年被县定为全县生态文明富裕村之一。1990年代末国家实行“天保”政策后,林业和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收入被劳务输出取代。现村里在外打工508人。 村南2公里地带产黄金,1992——1996年出现采淘热,平时千余人,热潮时数四五千人,周边山林多被毁,溪中鱼虾消失。地茶村民居住密集,民国元年(1911)、1980年、2003年先后发生火灾,民国元年火灾全寨被烧殆尽。民国末年,村子周围老虎、豹子、豺狼出没频繁,夜里进寨叨走猪、牛,平桥还有人被虎食。明清时期,村内富家子弟到龙里司的龙溪书院读书。清顺治年间,村人在“凌云庵”(后称“飞凤庵”、“回龙庵”)始办地茶私熟。民国19年(1930),村人杨操白组织创办地茶国民小学,23年(1934),为地茶初级小学,29年(1940)改为地茶短期小学,31年(1942)更为地茶国民保校。1952年春恢复地茶小学,1956年办完小,1972年附设初中,2002年地茶小学改为九年制小学。2005年学校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学生542人(其中小学334人,初中208人),教师29人。学校现有电脑50台。 清雍正年间村内曾出2位举人,杨操白为光绪年间秀才。 明天顺八年(1464)在地茶寨脚建有“凌云庵”,又称“飞凤庵”,“0”期间被毁,2001年村人及周边信士集资复修,称“回龙庵”,内供菩萨等像,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四方信士云集,道为之塞。清嘉庆四年(1799)在寨脚修建一座石拱桥,长14米,宽3.6米,高5米,拱跨度8米,拱中正厚1米,并在石拱桥上建花桥,长14米,宽3.6米,高4米,共4间。花桥因年久失修,柱脚朽烂,于1951年按原样重修。平桥现存有1990年代中期村人集资修建的风雨桥。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建杨氏宗祠,民国20年(1931)维修,村人杨操白在大门-有一联:“打开大门试看民国二十年水深火热九死一生幸我辈尚得保全默佑莫非真宰力,这般浩劫可怜四万里中原血雨腥风千疮百孔喜吾乡略还干净修斋答报圣灵恩”;村内原有古碑十余块,后多被用于修电站和修井。 |
边沙村 |
边沙村位于锦屏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0公里,是启蒙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临巨寨村,南抵魁洞村和西洋店村,西接者蒙村,北抵归故村。为古婆洞十寨之一。辖边沙、岑教、岑阳、归教、盘妹、共架、顿亚、坪岑8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500户,2283人,全为侗族。村委会驻边沙。村内有杨、蔡、许、罗、吴、龙、蒋、陆、何、刘、李、饶等12个姓氏。蔡、许、罗3姓氏曾改随杨姓,1980年代后复为原姓。杨姓入居最早,人口较多。 边沙地处上下两片田坝之间,南北青山对列,村内玉带穿过。过去古树密茂,树间喜鹊成群,四时鸣叫不绝,人们遂称之“便夏”,侗语意为喜鹊坝,后音译为“边沙”。现后龙山古树参天,有合抱大的枫、松、楠、荷、樟香、红豆杉、猴栗等古树数百株,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边沙是古代婆洞大款之核心。明、清代属龙里长官司,民国3年(1914)在此设边沙团防分局,19年(1930)设边沙乡,24年(1935)改设边沙联保,31年(1942)改设启蒙乡。1950年1月属启蒙区启蒙乡,1953年民主建政属新建乡,1956年属启蒙乡,1958年属启蒙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启蒙公社,1984年属启蒙镇至今。民国时期边沙是乡所在地,1950年以后为区、乡、镇所在地。1953年8月西洋店由兴隆乡鹏池村析出划入,1956年共架由归故村析出划入。1957年西洋店析出。1958年下半年西洋店由魁洞析出并入,1962年析出。1969年归教、岑阳、盘妹由归故村划入。1993年顿亚、坪岑2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由归故村析出划入。 全村土地总面积21045亩,其中农田1370.7亩,旱地60.45亩,有林地面积14671.5亩,森林覆盖率67.04%。田地大部分在田坝及两边,生产条件较为优越,主产水稻、太子参,粮食基本自给。盛产杨梅,过去田边地角路边随处皆是。1980年后,因大造杉木林,杨梅树已大大减少。1990年区公所创办兴启林场,场部设在平昂。 明崇祯初年外来商人在村内始设店铺。至清嘉庆年间,村内外商店铺有江右合顺店、远顺店、合顺店等,这3家店铺老板还为村内修建石拱桥、修路捐助银两。至民国时期,有染店、布料、糖等店铺,染布师傅有蔡积云、罗世富、蔡鸿光、杨秀培等,主要染制境内村民纺织的侗家土布和黎平、剑河邻县侗苗村民的侗苗土布、背带、纱线等。1973年大队办有染布加工店,从业人员有罗世富、杨秀培、罗锦铭、蔡恩群。1980年后有蔡恩群从事染布加工。 自古以来,村民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每到秋收前户户做腌鱼。盛产青菜,清明前后,家家户户腌酸菜。2007年村民委主任蔡恩恒、副主任罗发康组织创办启蒙酸菜(婆洞酸菜)加工厂。2008年8月8日成立启蒙酸菜专业合作社,村民委主任蔡恩恒任理事长、副主任罗发康任副理事长,是镇内唯一的一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有厂房,置有一辆面包车。启蒙酸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2009年种植青菜1279亩。启蒙酸菜,亦称婆洞酸菜,为黔东南州十三种名菜之一,已成为锦屏县外销的主要特色食品,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提升启蒙酸菜(婆洞酸菜)的知名度,加强产品品牌的管理和保护,启蒙酸菜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8月通过杭州中驰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黔东南州办事处向国家商标管理局申请“婆洞”文字商标的注册。经国家商标管理局批准,2011年4月21日获商标注册证。该商标的注册,为启蒙酸菜(婆洞酸菜)提升市场竟争优势,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注重消费标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年间,蔡维松组织民众投工投-造治理归沙溪河道,将归沙溪沿寨边至出口河段填平,重新开挖归沙溪河场,砌成河道长约260米。后来国家机关单位及农户在归沙溪沿岸建造房屋。 清嘉庆六年(1801),在归沙溪河上建成2座石拱桥,取名“兴隆桥”,其中位于街上归沙溪出口处1座,位于寨边1座。位于街上归沙溪出口处的那座石拱,1965年冬在修建便林水电站时,拆石拱桥的料石修筑启蒙小学边拦河水坝。现存1座石拱桥,位于寨边的归沙溪河上,长13.9米,宽3.7米,高6.1米,拱跨度6.5米,拱正中厚0.8米,桥面两头矮,中间高为平顶,桥两头石阶分别为7级。清乾隆年间,寨内建有一座鼓楼,高7层16.8米,气势雄伟,毁于民国13年(1924)7月巨寨杨昌云派部下纵火的一场火灾。2006年8月18日在村东北角建成的启蒙风雨桥,成为启蒙侗族新的象征性建筑,使婆洞南侗色彩更加浓厚。 传统民房大多数为木质三间三层楼房。清代中后期建造的“窨子屋”为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物。1958年修建启蒙中学砖木结构教学楼。1965年冬建便林水轮泵发电站,1966年10月1日建成投产,装机容量5千瓦,解决区机关、公社及农户的照明用电。1967年2月锦屏至启蒙 |
玉泉村 |
玉泉村位于启蒙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与钟灵乡阳艾村接壤,南抵地稠村,西抵丁达村,北连山合村。玉泉以村中一口清泉而得名,原改为马鞍,因欠雅,1988年复用今名。玉泉与山合、丁达合称为腊洞,明清代时曾为一款,明清均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初期属边沙乡,19年(1930)属腊洞乡,23年(1934)为启蒙乡第十保。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属和平乡,1958年属和平公社,1961年属启蒙公社,1963年属和平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和平公社,1981年属巨寨公社,1984年属巨寨乡,1992年撤巨寨乡后属启蒙镇。玉泉村地处腊洞田坝东北部,坐北朝南,腊洞溪从村前蜿蜒而过,后龙山青山杳杳,古树遮天。树种以杉、松为主,也有榉木、桂木、楠木、香樟树、红豆杉等珍稀树。村口有一对大枫树,胸围4.5米,高27米,人称“夫妻树”。山中有山羊、穿山甲、刺猬、娃娃鱼、蛤棒等野生动物和洋桃、苦李子、山葡萄、杨梅、柿子、太子参、鸡爪糖等野果。 玉泉原与山合为一个村,因地域宽,居住分散,不便于管理,1958年山合拆出,另立大队。现辖玉泉、高骚两个自然寨,村委会驻在玉泉。有8个村民小组,185户,853人,劳动力477人,均侗族。村民有龙、刘、姜、闵、杨5个姓氏,龙姓最早迁入,人口居多,各姓之间和睦相处,互为联姻。生活习俗与启蒙等地无异。重过七月半,是日,派小孩到邻近村寨邀请亲朋好友和学校老师到家做客,村寨中杀猪宰牛,家家煮粽粑,备好酒菜,宴请亲戚朋友三至五天,节日晚上表演节目,有现代剧,古装侗戏和武术。 玉泉村土地总面积14760亩,其中农田412亩,旱地30亩,有林地面积11376亩,森林覆盖率69。61%,退耕还林240亩。1990年前,林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内先后办有高伦、高骚、高闷3个集体林场,总面积2500余亩。林木禁伐后,劳务输出、农业成为主要经济支柱,近年外出打工160多人,打工地点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唐山等地,全村劳务输出年收入约33万余元,占总收入52%。 全村民居以三间三层吊脚木质楼为普遍,居住密集,1925—1953年先后发生3次火灾。1926年(丙寅))饥饿,死亡40多人。1959—1961年3年困难,饿死15人。1998年特大洪水,腊洞田坝一片汪洋。民国末期,虎豹时常伤害人畜。 玉泉1978年开设防火线3条,1995年开通闭路电视,1999年接通电网,2000年开通程控电话,124户安装电话机,2003年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005年开通移动电话、有手机158部。1995—2005年修水泥拱桥4座,水泥平板桥5座,大石板桥1座,水泥硬化街道12条、长2000米,改良水井7口,兴修混凝土结构水坝10个,三面不见泥水渠11条全长4000米,总投资25万元。同时,县政府投入140万元兴修蓄水坝和引水沟,坡改梯210亩并提供金秋梨、金桔、核桃等果苗。现全村60%房屋盖上青瓦,20%农户一楼砌砖墙,水泥地坪,建沼气池13口,改厕32间。玉泉村1989年被评为全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2005年被评为县卫生村寨,2005年玉泉村被列为全县创生态文明富裕村之一,2005年12月,被州文明办表彰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村人集资在寨中建魁星阁,高15.8米,共五层,内有16尊菩萨,雕刻工艺精致,1966年因“破四旧”被拆毁。道光三十年(1850),村寨组织对寨内及出外道路进行大规模修整,修石板路两条,总长600多米,捐资人中,男子150人,女子58人,男女捐资人分别立有“功垂万古”和“德著千秋”碑记,现并存于村口。道光十一年(1831),村人龙士秀在村脚修建垃圾处理池,至今沿用,是锦屏县境内最早的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池。民国3年(1914),村人为保护村寨后风景林木,立有禁碑,该碑至今完好。 玉泉村与丁达历来共办学校。1950年至今,全村计49人外出参加国家工作。村中有草医、木匠、篾匠、石匠多人,龙必良是有名的草医。 1934年12月红军一小股部队长征从隆里经过玉泉村。 |
丁达村 |
丁达位于启蒙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有村级公路通达。东抵玉泉村,南临西洋店、地稠村,西连巨寨村,北抵山合村。从孟洋八雪溪口溯溪壑而上两公里,形势豁然开朗,一片数百亩的田坝展现眼前。丁达、玉泉、山合三村旧统称腊洞,明清时为一侗款,属中林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初期属边沙乡,19年(1930)属腊洞乡,23年(1934年)为启蒙乡第九保,置丁达。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设和平乡于此,属和平乡管辖,1958年属和平公社,1959年公社驻地迁至巨寨,1961年属启蒙公社,1963年属和平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和平公社,1981年属巨寨公社,1984年属巨寨乡,1992年撤巨寨乡后属启蒙镇。 丁达扼处腊洞坝口右边山脚,侗语称“denildas”,意为深山老林脚下,汉译为“丁达”,有希冀人丁发达之意。靠山而坐,面坝而居,溪流在坝中蜿蜒留连。后龙山上风景林保护完好,杉、松、榉木、红豆杉、香樟、麻栗等各色大树参天簇立,日月不透。最大的一株榉木胸围3.65米,高25米。村里历来有保护规约,禁止任何人进入樵采,违者必遭重罚。过去居住密集,民国26年(1937)至1995年发生5次重大寨火,民国31年(1942)全寨烧光。民国后期,虎狼为患,死伤2人,被害耕牛11头、猪5头。民国14年(1925)发生大旱,次年(丙寅)饥荒饿死30多人。 现辖丁达、朝阳寨、中寨、金茂、高归元、便冒6个自然寨,有13个村民小组,320户,1348人,劳动力992人。村委会驻丁达。村民有龙、吴、黄、欧4姓氏,欧姓最早迁入,于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12月入居,始辟腊洞,现有4户。龙姓人口居多,占80%。全侗族。生产生活、节日、服饰、歌谣与婆洞无多大区别。2004—2005年便冒搬迁16户到铜鼓岔路、蔡家坪、敦寨梨子坪新村异地安置。 丁达土地总面积21300亩。其中田面积580亩,旱地面积85亩,有林地面积15736。5亩,森林覆盖率62.13%。1990年代之前,出售木材是村里经济的最主要来源,1976年村组织在地西办集体林场。实施“天保”后,外出打工和种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320人,收入占总经济收入的60%。 丁达村是县归元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受益村,2005年上级解决20万元的金秋梨、金桔、碰柑、核桃等果树苗,鼓励村民发展经济林。同时投资210万元兴修水利、护河堤、拦河坝,硬化道路10条3000多米,改井6口。有13户建沼气池。现丁达是启蒙镇文明村之一。 2007年,利用异地扶贫项目资金36万元用于通水、通路、通电和平整地基,将归元、便冒及大寨共28户搬迁到拱桥外境韶移民新村居住。 丁达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培养,清道光十九年(1839)与玉泉、山合联办培龙书院,民国28年(1939)建腊洞短期小学。1952年设腊洞初级小学,1956年扩为高小,为和平公社中心小学。现为片区中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550平方米,有教室9间,教工宿舍1栋,均为砖混结构,设有实验室、图书室。有个教学班,学生356人,教师11人,是锦屏县校园绿化先进单位。现全村计培养出大学生70人,参加国家工作102人。村医龙宪友能治肾结石,在周围较有名气。龙怀魁为农民“桥涵专家”。 清乾隆十七年(1752)村人捐资在村脚锁口处修建1座石拱桥,桥长36.5米、宽4.8米、高7.5米,拱跨度12.3米,拱正中厚1米,桥面成弧形,两边桥缘用青石护栏。为锦屏县最长、单拱跨度最大、建造最早的古石拱桥。桥边立有石碑记述修桥过程。1987年以之充公路桥,至今通车无事;石拱桥下100米处清代时建有回阑寺,四合院式建筑,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供有观音菩萨等像36尊,民国时期住有尼姑2人,1958年被拆将材料修学校;村脚2公里处有高洪瀑布,高80多米,溪水飞流直泻,悬崖、绿树、碧潭、银雾、水花,恰如一幅山水墨画。 传统节日以六月六尝新节最隆重,头天家家搞户外环境卫生。是日杀猪宰羊,包各式各样粽粑,邀请亲戚朋友来聚会。相传有一年遇夏旱,田园干涸,稼禾枯死。一后生心急如焚,在六月六日这天到寨边求雨,祈求多时,天无反映,遂一头撞在归登的石壁上,山神感动,石壁裂开,裂缝里流出一股清泉,庄稼得救了,而后生身受重伤,周围四邻八寨的人闻讯都来看望,寨里家家盛情款待客人,从此成节成俗。 1934年12月红军一小股部队长征从此经过。 |
巨寨村 |
巨寨,原名“苗具”,侗语称“joiv”,意苗族人住的寨子。位于启蒙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锦屏——启蒙公路穿村而过。东抵山合村,南邻丁达村,西靠边沙村,北界中华村。明清属中林验洞长官司,民国19年(1930)设此巨寨乡,属巨寨乡管辖,23年(1934)属启蒙乡。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属和平乡,1958年属和平公社,1959年公社驻地由丁达迁至巨寨,1961年属启蒙公社,1963年属和平公社,1968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和平公社,1981年属巨寨公社,1984年属巨寨乡,1992年撤巨寨乡并入启蒙镇。寨伍、八教、者晃为古婆洞十寨之一。 现辖寨伍、果引、八教、者晃、巨寨、新寨、孟洋、良连、小归顿、归克、岑仲、高梅12个自然寨,村委会设在新寨。高梅、归克两溪在村中汇入洋洞河,村属各自然寨稀散布落于洋洞河两岸,溪河两边青山对峙,树林茂密,各居住点后龙均有古树簇护,尤以者晃、寨伍、八教为多。者晃寨有一株红豆杉,腰围4米,三人方能合抱。民国时期山间各种动物应有尽有,1964年有人在高梅打得一只大鹏鸟,重30多斤,展翅2.2米。 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39户,1962人,劳动力1319人。侗族聚居。村民有付、龙、杨、吴、黄、陆、朱、罗、潘、陈、欧、孙、王13姓,杨氏最早迁入。民国15年(1926,丙寅)闹饥荒,饿死100多人。1956年4月一天下午,大冰雹,大者两斤多,次日早拾来称还有一斤多。所有房瓦、椽条悉数打烂,山上树木唯余光杆,孟洋寨背5万多株松木多被打脱皮,夏天全部干死。鸟及田中鱼被打死甚多,油菜、麦子颗粒无收;1959—1961年三年困难,饿死52人。民国后期,有4人遭虎遇难,虎狼伤害猪牛21头;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农田被毁严重。 全村土地总面积23835亩,有农田902亩,旱地60亩,有林地面积17554。5亩,森林覆盖率67.75%。村民历来靠山吃山,重视造林,所砍木材利用洋洞河以“赶羊”方式或放排运下八洋河口编成挂子排再运下“三江”。过去洋洞河每个塘都取有名,村境内有孟定——孟少——塘盘兴——孟白——孟美——孟坝泡——孟觅——孟晃——孟居——孟墨——孟雅——孟顿——孟干——塘孟岑——孟洋——孟汝——孟阴——孟坝所——孟美潭——孟敕——孟塘圈——孟团——栗木塘。清道光时与上婆洞分江步,以寨伍门口盘兴塘为界,以上由上婆洞管理,以下到栗木塘归巨寨管理,过此河段的木材均得由巨寨人接放,到栗木塘后将木材清点交给归朝人继续下运,立有碑记,不得紊乱。民国6年(1917)农历5月初二日,村人杨昌云在巨寨开设米市,逢二七赶场,民国后期关闭。1990年代初期,区委、区公所组织创办兴绿、兴启两个股份制林场,村入股面积5000余亩。林场林木以杉、松为主,也有少量阔叶林。林木“禁伐”后,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到广东、福建、浙江、河北唐山等地打工。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640人,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0%以上。1971年,启蒙、和平两个公社联合在孟洋十二盘修建孟洋电站,1976年投产发电,供应区机关,启蒙、和平公社机关和边沙、者蒙、甘塘、巨寨村群众的照明用电。1999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000年开通程控电话。2002年省党建扶贫工作队支助修建钢筋混泥土人行桥横跨巨寨两岸,全长36米。至2006年,全村各自然寨除果引、小归顿外均修通了公路,八教、巨寨、新寨、寨伍、孟洋、良连、者晃、高梅、岑仲等寨还将寨内道路进行水泥硬化。 寨伍杨姓在农历十月二十六日过小年,纪念杨令公。寨伍、者晃、新寨、孟洋、高梅、岑仲等寨过五月端午,八教、巨寨过六月尝新节。 民国13年(1924)村人杨昌云与边沙村人杨胜刚兄弟恶斗,互攻对方村寨,后杨昌云兵败身亡。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从归稠和腊洞两个方向过境上启蒙。有4名红军伤病员在此被反动分子杀害。 |
华洞村 |
华洞,旧称扒洞。扒,音“bia”侗语称“senlbiax”或“mieeulbiax”,意即深山老林间的苗寨。位于启蒙镇东北面,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东邻平略镇岑捂和归朝村,南临中华村,西与归故村和河口乡九佑村接壤,北靠平略镇岑梧村和河口乡九佑村接壤。辖华洞、里格,烂泥塘3个自然寨,有8个村民小组,178户,751人,。苗、侗族杂居,以苗族为多,操汉语。 华洞坐落在群山中一狭长山谷间,土地总面积12601亩,其中林地11773亩,耕地263亩。盛出楠竹。过去森林资源丰富,村民历来以林业为主要的经济依靠。然经长时期砍伐,到1990年代中期所余已为数不多,加上1999年国家“禁伐”后,村民经济主要来源遂转向外出打工和太子参养殖。经过五六年的蓄禁,森林植被得到较快恢复。现村寨周围保存有高大参天的古树,婀娜多姿的竹林,加上淳朴的风土民情,为旅游开发提供潜在可能。 华洞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劳务输出、农业和种养业。2005年外出打工132人,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2005年,政府拨款48万元,村自筹7万元、村民集资1万元,户均投工300多天,修成5.3公里的公路接归朝 |
中华村 |
中华村原名中寨,侗语称“xaihdav”,1981年8月地名普查时因与外公社大队同名,故改用今名。位于启蒙镇北端、县城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县城35公里,有公路通达。东临平略镇归朝村,南连巨寨村,西、北分别与归故、华洞两村接壤。原称中扒洞,清代与华洞村统称为扒洞,属黎平府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与华洞同属一保,属第一区扒洞乡、寨藻联保,29年(1940)属启蒙乡第七保。1951年属启蒙乡第七村(华洞),1953年属新华乡华洞村,1956年5月属九寨区寨藻乡华洞村。1962年5月由华洞大队析出,建立大队,始有村行政建置,属启蒙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启蒙公社,1984年属启蒙镇至今。中华村于清代中期开发,村民多为迁来此地种山的。现辖老寨、新寨、归形、归兴、便形、高长6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小组,127户,607人,劳动力330人,全为侗族。村委会驻老寨。有龙、张、李、杨、蒋、石、潘7姓,张氏最早由西洋店迁入,龙姓由八教迁来。 中华村土地总面积7680亩,其中耕地面积250.6亩,有林地6222亩,森林覆盖率80.29%。中华村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楠竹等,是县内著名的楠竹之乡之一。这里的楠竹林连片集中,其规模为邻近乡村所少有。村民有篾编、石材加工传统,善编箩筐、晒席、凉席、背篓等竹器;石材加工主要有打墓碑、碓窝、火炉岩等。在过去无打米机年代,镇内和外乡镇附近村寨各家各户的碓窝几乎是村内的石匠打制的。1970年代前村内有龙华银、龙华光、龙华波、龙显云等4人共开一座炉,加工生产犁撇、犁嘴等农具,或交区供销社销售或挑下乡走村窜寨销售。1980年后因外地犁撇冲击市场,停止生产。近年村民利用其楠竹资源优势,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往市场上出售,或直接砍伐原竹出售,供应各建筑工地用作脚手架等。国家实施“天保”林工程以前,林业是主要经济来源。禁伐用材林后,楠竹作为再生能力强,需要定期更新的资源,可大力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全村现在的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和农业生产为主。2005年外出打工103人,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村民龙华照,2005年养猪50头,成为全村发家致富能手。 中华地处深冲,交通闭塞,居住密集,御灾能力差。民国丙寅年饥荒全村饿死13人,1960年饥荒饿死5人。1962年发生特大洪水,中华村农田损坏严重,三年才恢复过来。1953、1976年先后发生寨火,为避免火害重演,1976年拆迁民房9间,开设一条防火线,2007年实施整村推进财政扶贫项目,修成人饮消防工程,受益农户80户,360人,建成广播闭路电视,安装25套闭路设备网络,受益农户63户,300人,完成村组步道硬化3330米。2006年修建华洞至老寨、新寨进村公路,2007年动工修建双溪口至高场、便形、归形和顿亚至归形通组公路,全村6个自然寨均通公路。 2009年4月11日晚,村内普遍遭受雷雨天气,普降暴雨。老寨令柏冲(地名)发生地质灾害,房屋右边坡出现长20米、宽0.3米以上的裂痕,断面深1~1.5米。是年所居住在令柏冲的6户农户全部搬除危险地带。 民国32年(1943)办有国民保校。1958年建中寨民办小学,1969年扩建为完小。学校占地面积630平方米,木质结构的教学楼220平方米,有教室6间,现有学生48人,教师3人。1950年以来,全村计有12人参加国家工作,有10人考上大学,高长寨杨昌锦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龙显鹏现任锦屏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州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村内有名的石匠有龙华明、龙大森、龙华凤、张勇先等,龙大森现外出湖南省武岗石材厂打工,打制墓碑、雕刻石龙、石狮等,工艺精致,产品畅销。1942年,有8名青年应征加入-陆军103师抗击日寇,其中阵亡5人,龙荣万等3人抗日胜利后返乡务农。 清嘉庆十四年(1809)在中寨村脚锁口处修建一座石拱桥,取名天锡桥,长18米,宽4.5米,高7米,拱跨度7米,拱正中厚0.6米。 2006年修通进村公路。 |
归故村 |
归故村位于启蒙镇北面,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临中华村,南与边沙村接壤,西邻甘塘村,北邻华洞村。辖下归故、上归故、水塘、大坪、顿茨、补妹、高增、便胜、归相、正发10个自然寨,村委会驻下归故。各自然寨的后龙山、锁口山都有成片的古树林,多数为红豆杉、榉木、樟树、荷木等珍贵稀有树种。归故坳上一株最大的核桃树胸围3.4米,高20米。产水晶矿。过去溪0娃娃鱼,现已极少。1940年代末,老虎常入寨袭击人畜。 归故,侗语称“guisguv”,意为溪头的寨子,旧称上扒洞。地处山间小坝中,四周群山环抱,古树翠竹环绕,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至寨脚呈“之”字形蜿蜒流下往中华村、华洞村至平略镇归朝村入八洋河。 清代属黎平府龙里蛮夷长官司所辖,民国时期属启蒙乡。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民主建政属新华乡,1956年属启蒙乡,1958年属启蒙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启蒙公社,1984年至今属启蒙镇。全村现有12个村民小组,253户,1099人,劳力559人,俱为侗族,村民委驻下归故。有杨、许、黄、龙、孙、刘、罗、吴、潘9个姓氏。杨、许2姓于清代中期由边沙最早迁入,现有104户,分居归故、便胜、政发、水塘等寨。许姓曾改从杨姓,1980年代恢复许姓;黄姓始祖于清代中后期从天柱注溪迁入,现有62户,分居高增、大坪等寨,历来尚武,至今武风仍盛;龙姓于清代后期由天柱邦洞迁入,现有41户,分居高增、补妹、顿茨等寨;孙姓于清代中后期由天柱兰田迁入,现有21户,分居归相、顿茨等地;刘姓于清代后期由天柱高酿迁入,现有14户,居水塘;罗姓于清末从边沙迁入,现有6户,居归故;吴姓于1950年代由烂泥塘迁来,现有2户,居顿茨。 村内铁匠第一位师傅系下归故的许大顺,于清嘉庆年间开始拜师学艺,打制的刀具最为有名,其刀具面表光滑平整、钢火纯青、刃口锋利、不易缺口、经磨耐用,畅销县内及黎平等地,至今其传人仍袭其名。民国33年(1944),其玄孙许明松、许明月兄弟打制的刀具参加锦屏县铁器加工质量竟赛,获全县第一名。1980年代,许明清仍开炉打制斧、锄头、柴刀、镰刀等刀具。 全村总面积1321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536亩,森林覆盖率76.77%。耕地550亩。归故村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曾是主要经济来源。现有联户林场1个,面积1700亩。归故还是县内著名的楠竹之乡之一,成片楠竹林有1000多亩。村人传统尚竹编,竹制品有晒席、箩筐、背兜、焙笼、睡席、簸箕、撮箕、筛子、篮子、篓子、筷子、水筒、笔筒、鱼篓、鱼罩、鸡笼、鸟笼、竹桶、竹椅、凉床、竹凳、笆篓、弯篓、刷子等,垄断启蒙市场。近年有湖南篾匠坐于村中收购南竹,用机器加工粗半成品,而后外运作精深加工。近年打工成为村中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村民黄召善、刘荣槐、龙召清先后在唐山挖煤遇难。 2005——2006年,上级拨款加上村自筹资金并义务投工,先后修通了大冲头——高增——归故、顿茨——大坪、顿茨——水塘、顿亚——归故——政发、归教——便胜5条通村公路,总长11公里,使全村90%的自然寨通了公路。 归故村于1956年始建小学,利用下归故寨脚旧庙上课,1958年迁至白岩田。1963年在下归故新建500平方米木质教学楼,掌墨师黄道昌,并移至新校址办成完小,1976年开办附设初中班,1980年附中并入启蒙中学。2005年拆除木质教学楼,由国家扶助11万元建成2层7间,有8个教室425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教学楼。2005年学生160余人,教师7人。1950年代至今,全村参加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干部职工有47人,历届大学生14人。黄美煜现任贵州省电子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院党委办公室主任。2006年,便胜寨学生杨再清考上清华大学。现村中有篾匠8人,木匠16人,铁匠2人,雕刻匠1人,缝纫匠1人,武师1人,兽医1人。 |
甘塘村 |
甘塘村位于启蒙镇的西北部,县城的西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县城47公里。东临归故村,南连-村,西与河口乡韶霭村接壤,北抵河口乡中仰村。清代属龙里长官司。民国时期属瑶光乡韶霭保。1951年属瑶光乡韶霭村。1953年民主建政时属中塘乡韶霭村。1956年属属河口乡韶霭村,1957年属启蒙片区,1958年属河口公社韶霭大队,1962年5月由韶霭大队析出建立大队,属河口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启蒙公社,1984年至今属启蒙镇。下辖甘塘、烂泥冲、九江、冒哨4个自然寨,有7个村民小组,160户,758人,劳动力497人。村委会驻烂泥冲。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在甘塘坳的红豆杉树上贴有宣传标语和传单,其后当地人便称之为“红军树”。此树胸围2.8米,高约18米,根虬龙盘于地面,枝繁叶茂,是过往行人休息的处所。村民李世和曾保存一份由毛泽东、-署名的《出路在哪里?》,红军当时还留有铜筷一双给一村民,惜已不知去向。 村民有潘、龙、李、吴、黄、孙6姓,分侗、苗2个民族,侗族居多。潘姓最早于清雍正年间从湖南迁入,操天柱、湖南等地“酸汤话”。生活习俗和民族节日与境内其他村寨无异。历史上火灾频仍,1968——1994年即先后发生6次寨火。 甘塘村地处山界上,是镇内海拔最高的村寨,北面为银广坡,传说此一带生产银矿,明代中期有湖南人聚此开采,因出乱,后被官府封禁,至今仍尚有许多深洞。全村土地总面积12330亩,其中有林地4543亩,田385.2亩。甘塘是县内著名的楠竹之乡之一,村人传统尚竹编,竹制品有焙笼,背篼,簸箕,筛子,撮箕,笆篓,弯篓,饭包等,垄断启蒙市场,特别是饭包工艺精巧,美观实用而闻名遐迩。经济来源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近年以养牛和种辣椒等作物为经济支柱。甘塘辣椒产量高,质量好。2001年甘塘村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类贫困村。从2001年至2005年,村人筹资7万元,投工2.8万工日,国家拨款18万元,修建了边沙——九江——烂泥冲——甘塘和烂泥冲——冒哨的通村公路,总长18.78公里。2005年,甘塘寨得到政府扶贫项目资金,加上每户集资200元,修建了人畜饮水和消防设施。同年,政府扶持4万元,扶持村民种植辣椒320亩,产干椒2.4万公斤,然因未能有效解决销路问题,村民仅在当地市场出售,每公斤才1.5元,得不偿失。 1963年村人始建烂泥冲小学,1975办完小至今。1970年设甘塘教学点。2008年9月,上海市高安基金会张洹先生捐赠人民币20万元,修建烂泥沖小学五间二楼砖混结构教学楼,更名为烂泥冲张洹希望小学。1950年代以来,全村共23人参加国家工作。吴家胤2009年9月考入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为村内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李宏钧现任贵州省凯里学院附属中学数学高级教师,为省级中学数学骨干教师。 |
魁洞村 |
魁洞村位于启蒙镇南方,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临西洋店村,南接果垢村,西抵便幌村,北接者蒙村。魁洞,侗语称“kuiis”或“senlkuii”,意为西边的村寨。魁洞是婆洞十寨之一,明至清代中期属龙里长官司辖,清后期属黎平府开泰县辖,民国以后至今均属启蒙镇。 魁洞村坐落溪冲,青山环抱,溪水中流,民户掩藏在参天古树之间,合抱的杉、松、枫、栗、红豆杉等古树百株。在魁洞小学边一株红豆杉胸围4.5米。高25米,枝繁叶茂,状若巨伞。扣引寨边曾有一株古杉木,胸围5米有余,高30多米,县境内少见,2000年村民为集资架接电网,砍伐出售,收入3万多元。村脚锁口处为狮象护龙,左有狮子山,右有象山,中有龙塘。龙塘外有60多米高的瀑布。 村现辖魁洞,扣引两个自然寨,六个村民小组,150户,647人。村民有林、杨二姓,人口大致相当。林姓于明代中期由者摸迁入,杨姓于清顺治年间由龙里司迁入,两姓和睦相处,相互联姻。林姓每年农历六月巳日过林王节,杨姓则过寅或申日。届时相互邀请,饮酒唱歌,十分热闹。在民国23年(1934)9-12月,中国工农红军曾两次经过村境。现村内以修通进村公路,开辟了寨内防火线,且现在村内还存有清代至民国期间村人集资修路、修桥、修庙碑9块。 |
者蒙村 |
者蒙村位于锦屏县城和启蒙镇的西南面,距县城41公里,距镇政府1公里。东与边沙村一坝相隔,南邻魁洞村,西接便晃村者模,北界-村者姑。为古婆洞十寨之一。蒙,侗语意即“-者”。者蒙,侗语称xaihmongs(寨蒙),即“出官的寨子”。寨蒙原由寨英、寨凸、寨芳、锦构、果锦等小寨汇合成的大寨子。相传明代中期,寨英杨凤卿由江西随军至黎平,后定居者蒙。他有文化,通阴阳,周围村寨侗民敬畏,尊之为“蒙”,其居住之寨遂称为“寨蒙”,是古代婆洞经济活动的中心。明清时期属黎平府龙里蛮夷长官司管辖,民国3年(1914)属锦屏县第五区团防总局边沙团防分局,19年(1930)属边沙乡,31年(1942)属启蒙乡。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属新建乡,1956年属启蒙乡,1958年属启蒙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启蒙公社,1984年至今属启蒙镇。 者蒙地处河谷,两边青山屏拥,上下皆为田坝,婆洞河从中穿流。后龙山和寨脚锁口处有合抱大的枫、松、楠、荷、红豆杉、猴栗、樟树等古树数百株,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寨脚塘边一株枫树,胸围3.42米,高36米。因寨子大,居住密集,加之防火意识差,1947—2005年先后8次遭受火灾,1970年寨火烧去200多户。1976年11月在启蒙公社的组织下,拆迁房屋51间,开辟3条防火线。近年,组建一支义务-,购置消防机动泵4台,每天有人巡逻喊寨。2006年村内道路硬化建设2200米。2007年9月,国家投资24.1万元修建人饮消防工程,建取水坝1座,进水池1口,安装输水管主管道1500米,配水管道2542米。消防栓12个,建消防水池7口。村民每户自筹资金150元,村民委补助每户50元,安装进户管道。村内296户,1200人受益。工程于2008年4月竣工。为确保农户长期使用,长期受益,工程竣工后,村民委将人饮消防设施移交启蒙水利站管理。 者蒙村下辖者蒙、便我、岑嫩、岑根、德我5个自然寨,有10个村民小组,314户,1279人,全为侗族。村委会驻者蒙。有杨、刘、蒋、龙、林、陆、赵7姓。杨姓最早入居,现为最大姓,分为五大房。各姓和睦相处,互相通婚。 全村土地总面积10275亩,有耕地面积684.85亩,有林地6723亩,森林覆盖率62.28%。者蒙田土肥沃,村民自古以来有稻田养鱼和培育鱼苗(俗称“鱼花”)的传统,每到初夏,家家出门卖鱼花,临近秋收前户户做腌鱼。此地盛产青菜,春夏之交,村妇无不争抢时间腌酸菜。鱼花、腌鱼、酸菜是为“婆洞三特产”,是不少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腌鱼、酸菜已成锦屏县外销的主要特色食品,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清道光五年,者蒙寨脚开设市场。每逢农历四、九,周围村寨的村民即汇集于此互通有无,民国34年(1945)市场迁下边沙。 者蒙寨脚龙塘边,有锦屏县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侗族风雨桥(亦称“花桥”);清乾隆年间,子弟集中边沙婆洞学馆读书。后期村人在者蒙孔庙内办私塾。国民后期村内有学校。1952年以后,断断续续开设小学一、二年级,1969年办村级完小,1980年代后办小学一至三年级,1998年并入启蒙小学,者蒙小学停办。 1950年代以来,全村有46人参加国家工作,杨启友现为贵阳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专业副主任;刘坤祥现任遵义医学院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处级、主持工作)、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杨鸿校曾留学美国,现任广东省广州市开发区萝岗区东区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硕士学位;杨鸿釗现任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二中学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杨远慧现在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杨秀莲在1983年全国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上被表彰为“五好家庭”,当选为贵州省第六届人大代表;杨成沛当选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 1934年12月,中国红军长征从八瓢经过者蒙。在村内张帖标语,散发传单,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在其影响下,村民杨和钧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救护红军伤病员王连长和吴排长。在和钧救护下,吴排长伤愈归队,王连长后来被反动分子杀害。杨和钧与两伤员结下浓厚情谊,接受了革命思想,写下了《板壁上的指南》、《再见》、《清明》等进步诗词。杨和钧于1936年被反动分子以“卖客”罪名杀害于花桥下。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青年杨发贵参加红军北上。杨明高1941年在抗日战争战场上英勇牺牲。杨光清1966年10月19日在云南省禄丰县国防施工中光荣牺牲。 |
高表村 |
高表,侗语称“gaosbioux”意为盛产板栗的高坡。位于启蒙镇西南,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抵地茶村高比,南临地茶村高贤组,西连流洞村,北接魁洞村。明清时期属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时期属启蒙乡。1951年属启蒙乡,1953年属新建乡,1956年5月甴新建乡析出划归兴隆乡,1958年属兴隆公社地茶大队,1962年5月属启蒙区隆里公社地茶大队,1963年属兴隆公社地茶大队。1964年由地茶大队析出,建立高表大队,属兴隆公社,1968年11月属忠东公社,1970年4月属兴隆公社,1981年8月属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属地茶乡。1992年撤地茶乡,并入启蒙镇。 2005年有8个村民小组,156户,691人,劳动力461人。村民有龙、黄、吴、杨、刘5姓氏。均为侗族,但自称“偢家”,历史上与岑梧、留洞等“偢家”村寨关系密切,互相联婚,至今仍偶有按“偢家”礼制通婚。高表村人嗜油茶,不管农闲农忙,每天炒油茶,先吃油茶,再吃饭。每逢节日或婚嫁,更是要喝油茶,唱茶歌,气氛浓郁。 全村土地总面积8130亩,其中农田365.3亩,旱地40亩,有林地面积5673亩,森林覆盖率59.37%。高表村地处高山,水源较为缺乏,水稻产量较低。村民经济收入除农业外,依靠出卖木材及林副产品和家庭畜禽、太子参山货等,生活历来较艰苦。1990年代后,多外出广东、浙江、河北唐山等地打工。2005年全村在外打工者150人,所得收入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2003年投资17.27万元(上级拨款10万元,村里自筹7.27万元,投工9600天)修通进村公路。 民国初年始办私塾,1953年设教学班,1962年设完小。2005年有7个班,学生120人,教师4人。有村民吴四妹,现年94岁,思维敏捷,还能上山做轻微农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