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丰村位于平秋镇北境,北抵大步河,与天柱县石洞镇冲敏村隔河相望,东临更豆村,南接富库村,西界岑巩村和天柱县的里翁寨。村民住地距镇政府12公里。全村总面积为4700多亩,其中家田126亩,太子参熟土230多亩,有林面积3775亩。全村辖万丰、岑老、塘田、唐家4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96户,464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104 | 556700 | -- | 查看 万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魁胆村 |
魁胆村是一个民俗民风浓厚的村寨,辖魁胆、便大两个自然寨。位于锦屏县西北境,距县城16公里,距平秋镇政府地7.5公里。锦彦公路通过村东南境,魁孟公路通过村西北境,水库至便大公路通过寨中心。村城东邻平翁村,南界高岑、小岸村,西接桥向、更魁胆村,北底孟寨和三江镇翁寨村,总面积14平方公里。今有耕地面积594亩,其中田面积410亩,旱地熟地面积184亩,森林面积11850.5亩. 民国初期,寨中建有四处王民宗祠,一座南、一座文昌不复存在,但在寨周五大路口和水口两边仍畜存100多珠古风景树,有枫树、猴粟、米粟、红豆杉、樟树等。境内景点有笔架山(又名帝日坡)、铜锣坡、步周坡、杉王亭等。其中,铜锣坡山顶曾被平,山顶被深深掘成壕,转为当年靖州参将邓子龙“斩龙脉”,“天假王”之所遗。至今寨中仍流传“埋铜斩龙”“秀东”的故事。 魁胆林业,驰名全国。1963年,魁胆大队组织295亩,向国家支集体材847立方米,间作杂粮收入2万多公斤,当年就被贵州省树立为林业旗单位。1964年春,0员王佑求带领22名场员扎营拉西坡创 |
兴寨村 |
兴寨村东邻高坝村,南抵彦洞乡九勺村,西抵剑属平秋鸠村,北界剑河县平岑村。距平秋镇政府驻地公路线26公里。平均海拔850米,总面积3825亩,其中田面积111亩,旱地熟土面积80多亩,有林面积496亩,荒山60多亩。兴寨村辖有盘寨、上寨、下寨、3个自然寨,73户,296人。 |
高岑村 |
高岑村位于平秋镇西北边境,村东隔八卦河与天柱县柳寨相望,南接皮所村,西抵剑属平岑村,北邻剑属塘沙寨。高岑村与平秋镇乃至锦屏县最偏远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总面积有4300亩,耕田面积202亩,旱地熟土面积57亩,森林面积235亩,杂草灌木荒山42亩。 高岑村毗邻天、剑县界、处于海拔850木以上的高山地带,其地从剑属平岑村发出一条山脉延至寨中,左右小山环抱,状如飞凤,形似岑楼,村人因其山形拟一联云:“高山似楼台金龙绕柱,岑楼如仙境玉凤朝阳”,高岑村由此得名。今平秋镇有原高坝乡的高岑村和原魁胆乡的高岑村,所以在“高岑”之前各冠“高”、“魁”之字以示区别。高岑村东北有八卦河环绕,村南有洞甲溪,村西北有归开溪,交通极其困难。 高岑村辖墓马、壕邓、壕棍、大马四个自然寨,住着杨、吴、石、彭、昊五姓人,多从高坝迁入,杨姓首选迁入开基定居。今有6个村民小组,共有165户636人,其中男387人,女249人,劳力300多人。高岑村语言、风俗、礼仪、服饰、等属高坝体系。 高岑,在清代中期附属于侗族小款组织的皮所寨,雍正后与皮所一起附籍于黎平府东北路。民国3年,高岑村设甲,隶属于皮所团防保。1951年设组,隶于皮所村。1957年建农业社,隶属高坝乡,1958年隶属高坝管理区,1984年建村,隶属高坝乡,1992年撤乡并入平秋镇至今。 |
皮所村 |
皮所村位于锦屏县西北境,与县城的公路线距离40公里,与平秋镇政府驻地的公路线距离20公里。皮所村寨坐落在山间盆坝中,四周低山包围,有数十株古风景树加以点缀。村域东隔圭叶溪与岑拱村相望,南邻圭叶、孟伯树,西接高坝村,北抵高岑村。 皮所村辖皮所、高车两个自然寨,是明清时期侗款组织“九寨”之一寨,村民语言、服饰、礼仪、风俗、等属高坝体系。以前,皮所与平秋、黄门、石引、高坝等大寨轮流举行大型的“阿瓦”斗牛活动,故皮所村人历来崇尚喂养斗牛。草要选择鲜嫩的割,喂草料要洒适量的盐水,有的还不时喂鲜鸡蛋。在缺粮年份,宁可家人吃红苕、洋芋等杂粮,也想法设法让斗牛喝白米稀粥,所以喂出的斗牛无不膘肥体壮,勇武好斗。早在清代中期,村中就已辟有一快斗牛场。 1970年以前,皮所附近山上油茶林成片集中,有九寨“油壶”之称,是平秋集市上所出售茶油的主要供货地。1980年以后,皮所村将林山和油茶山分到农户管理,有的农户则砍尽油茶树改植杉木,有的疏于管理,任凭油茶树老化,最后砍作柴薪烧掉。不几年,油茶林就成片消失。皮所村林山主要出产杉、松。 皮所地势相对平缓,生产条件较好。稻田易耕,产量高、米质好;旱地盛产红苕、洋芋、太子参、黄豆等。皮所村农户重视发展生猪,每户年出栏少则一耳头,多则七八头,是平秋镇商品肉猪的主要供应地。 |
高坝村 |
高坝属北部侗族地区,距平秋镇政府18公里,位于锦屏县之西、剑河县之东、天柱县之南,一寨跨两县,上寨属剑河,下寨归锦屏。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56户893人。土地总面积4800亩,其中耕地面积510亩,林地面积3290亩。高坝7月20赶歌节是省内闻名的侗族盛大歌会,有170年的历史,每年来自锦屏、剑河、天柱等县的侗家儿女聚集到这里进行北部侗族文化交流。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
桥问村 |
桥问村位于平秋东南,东临魁胆村,南接小岸村和平略镇三板溪村西界平秋村,北更桥问村。距镇政府3公里,其中水田250亩,旱地熟土127亩,有林面积5192.7亩。桥问村辖向、略威两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共178户,人口840人,其中男480人,女360人。清代,桥问村属侗款组织“刑期产秋十八寨”之一。同国时期属平秋第一保,解放初属平秋村。1958年建大队,属高岑公社“乡”,1984年属魁胆乡,1992年拼属平秋镇至今。 桥问,寨名由来尚无确考。或有人认为因过往行人多于桥向当地人问路而得名。今任吴、汤、潘、龚、唐六姓人。略威,侗名“边岑”,意为大山脚边。今往龙、刘、吴三姓人、多为平秋、石引迁来。桥问村人的语言、礼仪、习惯、服饰属平秋体系。 桥问村住地平坦,周高中低,田坝开阔,南屏有高山作靠,三条溪水流经田坝间。跨溪古桥4座、古井5眼。村前寨后建有古庙,寨前为飞山庙。庙旁古树参天,浓荫盖地。锦彦公路通过其境,交通便利,是平秋而上,彦洞而下的北侗人民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 全村以农业、淘金、手工、办场和劳务输出为主要的经济来源,今有1户办养殖场,1户办太子参种植场,10户经商。外出打工196人,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左右,其中凭智力技术打工的人收入最高,如刘开剑、潘启辉、汤仲凯、吴宗润等人,蓄积资金平均达到30万元。 桥问境内树种主要有:杉、松、白果、楠竹、风景林主要有枫、米粟、猴粟等100多种。高便白果基地600多亩,圭咸溪林场2000多亩。三板溪电站淹没出林40多亩。桥问村与平秋、更我两村交界的冲格、代偶五香洞一带产黄金,清代即已开采,所获勘丰。20世纪90年代,本地人投资淘金,2000年后,外地老板和本地人联合开采,其中98硐、108硐、发硐获利达数百万元,高达千万元。1998年以来,桥问、略威成了大溪,碧泽、冲格、代偶等金矿区的生活供应和运输中转的中心地,每日的淘金者和零工多达5000人左右,临时设立的卖肉、酒、糖、烟、盐、禽蛋等商品的梭点多达10多处,虽非集市却胜集市。桥问村有人投资参股或的地股参加股份,收益颇丰。多数人则为矿区打零工,或搬运,或折架、或,皆有一份收入。 桥问村的教育始于民国时期的私塾,曾输送-义等进榕江师范读书,后任过平秋乡长、校长;潘万松任过旧军队营长。解放初,刘光照参加工作,后升任剑河县政协主席。解放后始办初小,输送了大批学生进魁胆完小和平秋中学学习,经过深造,有些成了国家有用之才。其中刘荣安毕业于昆明军事学院后任州组织部副部长、在深圳好易通集团公司任职,-波毕业于省财经学院,现任青溪酒厂销售科经理。1992年,桥问村投资4万元建于300平米的木质教学楼,2005年又投资19万元,建成6间教室、2间宿舍的钢筋结构教学楼,今有教师2人,学生45人,设4个教学班。 桥问村的村容寨貌已有明显改变。2000年,桥问村投资20万元,修成人饮、消防工程;2003年投资3.2万元修复飞山庙、南岳庙;2004年投资4万元,修“地车”水库。近年来砖房、半砖半木型住房如雨后春笋,林立于桥问的地块上;洗衣机、电冰箱、电话机、手机等家用电器入住大多数家庭;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等交通工具也逐渐进入家庭。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大有改善。 |
晓岸村 |
晓岸村位于平秋镇东南境,东邻高岑村,南平略镇高朗、甘乌、三板溪村,北连魁胆、桥向村。距平秋镇政府驻地7、5公里。全村总面积9870亩,其中水田面积518亩,旱地熟土7805亩,森林面积1500多亩,退耕还林300多亩,草地800多亩。村境海拔900——1015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然而全村山势不高,起伏不大,山间草坪开阔,以小岸寨东面的“高坪老”草场为最。解放前至解放初期曾用作斗牛场,面积为10多亩,四周有同往岩有、桥问、魁胆、大坝、平岑等寨的路口,行人极易迷路。相传曾有一湖南串乡补锅匠在此迷了路,走了一天一夜仍回到原处。其地高寒,每年栽秧,收后都比桥问、魁胆后延十天半月。旱地宜种意仁米、高梁、糁子、太子参等。以意以产量高、质量好素称,1980—1990年,村民厂为种植,这销湖南、广东等地。近年试种亩产2000公斤的晚熟西红柿已获收成功,但由于地处偏僻,运距太远,销售困难,获益不大,多数农户已停种。小岸村以盛产楠竹闻名于九寨,村民多谱熟编织晒席、箩筐、焙笼、粪箕、稹箕、竹帅等工艺,但末能进行精深加工,获益不多。 晓岸村辖小岸、大坝、岩有、片冷、现马平岑、石桥冲七个自然寨,相邻自然寨间相距1—3公里不等。从小岸到石桥冲相距5公里。各自然寨四蓄有枫、米粟、红豆杉、椎粟等风景树和成片竹林。解放前,刻村因自然寨多而称为“六寨”,解放后称为“六小村”。清代小岸“六寨”属侗款组织“平秋十八寨“,民国3年(1914)设甲,民国15年设闾,民国24年复设甲,隶属平秋第一村直解放初,1951年设行政村,属平秋乡,1955年改属高岑乡(公社),1984年属魁胆乡,1992年撤并建后并入平秋镇。 晓岸,侗称“寨岸”,侗语称麻为“岸”,先人种麻织布,故名其寨为“寨岸”汉译为“小岸”岩有,以山岩多而得名。这两寨今有刘、龙、彭三姓,刘姓龙姓从平秋,彭姓从菜溪迁入。 大坝,侗名“片马”。清光绪年间,黎平府派段-巡查田亩核计税粮,当地向导专选无田咸少田的地方引路的瞒官。走到此地才见到七八亩的连片水田。官向是何处,向导随机答是“片马”,意即大田坝,村寨由此得名。今有潘、唐、员、陆四姓,潘、陆姓由中仰,唐姓从地茶,吴姓由启蒙烂泥田迁入定居,共69户289人。 平岑,因高原草坪开阔而得名,有赵姓人居住,其先人从中寨迁入,今有53户222人。石桥冲,侗名“阿鉴”,王姓人住,其先人从下料迁入,共25户192人。 2010年底,全村8个组,263户,1228人,其中男697人,女531人,参加国家工作23人,外出打工456人。有2户开商店,2户开药店,并从事农村医疗服务。全村大学文化6人,高中文化节32人,初中文化112人,小学文化78人。3003年,刻村有19户村民打破眷恋故土的观念,地搬迁到新化乡定居。 晓岸村于1998年架设连通桥向的输电线路,全村始用上电;2002年,在国家扶持下修了11公里长的进村公路,同年集资2万元修建了学校和村办楼。2005年已有2户建砖房,14户改建砖半木住房,16户盖瓦,54户用上了电视机,4人买了手机。 晓岸村的教育始于民国初期的私塾,1960年始办初小,1980年办完小。进有村完小一所,教师6人,设6个教学班。 晓岸人至今仍较多地保留北侗风俗习惯。收谷后用人力翻禾,沧水田过冬。村民好养斗牛;多数妇女喜欢种棉麻,谙熟纺纱织布浆染工艺;衣尚黑色,长至大腿中部,团肩绣边,束黑纱带;脚着勾鼻花鞋;尚银,年轻女子以用有簪花、耳环、胸花、手镯等银饰为荣;婚嫁或喜庆场合均着盛装。多数家庭至今仍保持存有用葛、麻纺织的衣服。 |
圭叶村 |
圭叶村位于平秋镇西北部,东抵平秋、富库村、南界石引村,西邻高坝村,北抵皮所村,与平秋镇政府驻地的公路线距离为11公里。 全村总面积8900亩,其中耕田面积285亩,旱地熟土面积77亩,森林面积889多亩,太子参面积80多亩。圭叶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154户572人,语言、风俗、服饰等属侗族体系。 |
孟寨村 |
孟寨村,一个风景幽美的地方,位于平秋镇东北境,距镇政府的公路路线距离为13.5公里。东邻平翁村,南接魁胆村,西抵更豆村,北至小江河,与天柱县摆洞村分界。全村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积180亩,旱地熟土面积67.45亩,现有林山13000多亩。 孟寨村辖孟寨、凸寨两个自然寨,寨周皆蓄存有枫树、红豆杉、猴栗、樟树、米栗等风景树和大片竹林,民居掩藏其间。孟寨村山势陡峭,地近河谷,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利于发展林业,盛产太子参、棉花、玉米、油菜。 孟寨村今有4个小组,135户,600多人。在侗语中的“孟寨”是“那边寨子”的意思。今有王、龙两姓人居住。凸寨亦系魁胆王姓人所开辟的子寨,侗称凸起的山体叫“凸”(音捧),以其住地的形状命名其寨,今有王、龙二姓人居住。 今天勤劳的孟寨人正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新生活。 |
平秋村 |
平秋村位于锦屏县西北境,锦彦公路,平秋至磻溪的跨县公路通过其境,距县城的公路线长22公里。东领桥问村,南界平略镇三板溪村,西抵石引、富库村,北接更我、更豆村。总面积为11平方公里,其中田面积938亩,熟土面积704亩,森林面积11849亩。 平秋村住户聚居在狭长田坝两侧平缓的丘峦之间,村头寨尾和斗牛场等处保存有80余株古风景树。参天阴翳,蔚然壮观。其中有一株四人方可合抱的红豆杉,树龄已逾四百年。 平秋村之名由,据平秋村首支龙姓族谱记述,其开寨始祖于明转正统四年(1439)由湖南绥宁东山迁来,因见此地平缓开阔,地处高原岭表,山柔水媚,冬无严寒,夏凉如秋,故名其寨日“平秋。”民间又传,古代有一支侗族祖先牵着牛群辗转迁徒,寻觅宝地而到达此地,因牛群入今大坪东侧的水塘中洗浴,乐不思归,终于隐没不现,众人惊异,确认此地为安居乐土,遂名其塘为“犀牛塘”,至今尚有存迹。侗族隐没消失叫“秋”,故汉泽称其寨日“平秋”。 平秋是古“九寨”(王寨、小江、魁胆、平秋、石引、黄门、瑶白、高坝、皮所)侗族大款组织的中心,更量平秋以上的“上九寨”的首寨。元明至清初,古九寨不属住何县、司管辖,至清代雍正年间,以平秋为首的古“九寨”始附籍纳粮于黎平府东北路,直属黎平府经历司经管。民国三年(1914),黎平府东北路划归锦屏县建时,平秋属九寨团防分局下设的第一保。至此时开始设有行政建置,并逐步发展成为九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国24年(1935),平秋为九寨联保驻地,民国31年(1942),平秋为九寨乡驻地,1958年为九寨公社平秋管理区驻地,1981年为九寨区公所驻地,1984年为平秋镇驻地至今。 平秋有龙、刘、王、吴、罗、潘、宗、龚、陈、周、彭、谢、李等13姓,其中以龙、刘二姓人口居多。除首支龙姓从湖南绥宁东山迁入平秋开寨外,另有七支龙姓和刘、王、吴姓先人也在明代陆续从天柱县境迁入平秋,清代则有龚、宗、罗、潘、陈、彭等姓先人相继入住平秋。民国时期及解放后,又有周、谢、李等姓人定居平秋。此外,平秋村龙、刘、龚等姓后裔有迁到更我、富库、归宿、略威、小岸等地定居的,成为周边自然寨的开基者。 平秋村西北溪口上的玉泉庵,始建于清朝中期,是杭州灵隐寺的分寺,曾每四年一次派出有修为的尼姑赴杭州赶庙会。庵之左右,古树参天,浓荫匪地。“文革”破除迷信拆毁前,是集正殿、藏经阁、传教室、斋房为一体的建筑群,庵旁有座香老坡,坡上曾埋有数家“香老”和尚、尼姑的俗称)的坟墓。庵侧有一眼古井,至今仍清冽甘甜如故。 平秋场集,始由湘籍货郎定期相约乡民在玉泉庵附近高地进行简单交易而形成。后因商人争利,纠葛不断,遂于光绪年间,移到平秋、石引交界处,俗称“金貌捕鼠”的地方开场集,由两寨头人管理场集秩序,本地人也有4家开店经商。初则以物易物,上午做生意,下午开歌场。至民国31年(1942),由平秋乡长龙武良等作主,将场址移回平秋寨中,米盐、布料、肉类、猪牛等农贸交易著称于锦、天、剑北侗边境,外与天住石洞、剑河太广、广西富裕和县内三寨、平略等场集有密切联系。1986年迁到大坪开市,店面、摊点日渐增多,1990年建农贸市场,1992年建生牛市场,每月赶一、六,成为锦、天、剑北侗边境集贸垂镇。 平秋村的金厂溪、十二盘碧泽、代偶等处盛产金矿。乾隆年间始开采,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诸代直至民国时期,平秋之金,或由官府招商开采,或被处省定豪聚众私开,采金规模逐代扩大。1976—1978年,贵州省地质队30余人驻扎平秋进行勘探。1980年以来直至2005年,平秋金矿的开采更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外省、外县及本县各地合股投资者达千余人,流入人口多达4千多,有的公司日进黄金1500克以上。 平秋村教育始于清代。康熙末年,在“金碑腊”建有私塾馆,所出人才中有龙朝榜曾考中贡生。民国5年(1916)办“玉泉书馆”,所出人才有龙登权曾参加国民革命军任团部文书。民国6年(1917),校址迁到平秋、石引交界处的“旧场”,建九寨国民学校。民国30年(1941),国民学校迁回平秋寨中的的金殿坡。1951年改称“九寨中心完全小学”,偶里人王承晶首任校长。1984年,校址迁至“高金碑”,改称“平秋镇中心完小”。2005年底,有教师30人,学生648人,分设16个班,住校生达160多人。 1970年始建平秋区级中学,1977至1981年发展为平秋完中,1979年始建区民族区院。1981年,九寨区公所从平略移驻平秋后、区公所、电影院、粮站、林业站、农牧站、供销社、文化站、邮电所、书店、电管所、信用社、工商所、税务所、照相馆等企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设施逐步完善,平秋村发展成为集镇中心地的规模已初步形成。 锦屏北侗看九寨,九寨风情看平秋。以平秋为首的上九寨盛行“鞍瓦”、“借捐”(吃牯脏),每年轮一寨作东。作东的村寨在吃牯脏前,以井腿作信物传知受邀的村寨。受邀的村寨从牛腿上割一片肉以示应邀。相传牛腿首次传到桥问村时即被割光,故魁胆村以下的“下九寨”不吃牯脏,只跳芦笙舞。平秋则是九寨北侗吃牯脏文化的中心。平秋村东北隅辟有一块古老的斗牛场,场周小山丘上可容万余名观众,历代“鞍瓦”、“借捐”活动兴而不衷。解放前和改革开放以后,每年重阳节都开展斗牛活动和男女歌手的寨歌活动。州、县、镇和各部门领导及锦、天、剑边境侗族、苗族群众汇集平秋,或看斗牛,或听寨歌,或应邀参寨,少则万余人,多则3万余人。村中人则家家待客,以拉得客多为荣。平秋村的民居风格、红白礼仪、男女服饰、节日禁忌、织编刺绣工艺等都极富北侗特色,包含北侗花歌、多声都大歌、酒歌在内的平秋婚俗已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秋村下辖平秋、大坪、归宿、大溪4个自然寨,17个村民小组。按2005年年底的统计,全村共有540户,2145人,其中男1105人,女1040人。大学文化25人,中专、高中文化80余人,初中文化200余人,劳力1067人,外迁1户5人,外出打工500多人,参加国家工作105人,大中专毕业后自主择业10人。其中,龙秀念住过州政协秘书,龙泽辉住过县检察院院长、县人大副主任,龙令槐任职于省府办,龙政锋晋升为副团级干部。 今日之平秋,公益建设及民居建设大有改观。1990年,村集资5000元兴修平秋小学石拱桥;1994年投资8万元完成寨溪排污工程;1996年投入4.3万元兴修人畜饮水工程;1999年集资2万元硬化160米长的进寨大路;2000年,集资8千元建斗牛场主席台;2002年捐集3.5万元匹配资金投入由教育局拨款建设的平秋小学教学楼;2004年投资1.8万元修280米长的镶边进寨公路;2005年投资3.7万元修建综合会场;同年投资18万元修建村办公楼。 |
万丰村 |
万丰村位于平秋镇北境,北抵大步河,与天柱县石洞镇冲敏村隔河相望,东临更豆村,南接富库村,西界岑巩村和天柱县的里翁寨。村民住地距镇政府12公里。全村总面积为4700多亩,其中家田126亩,太子参熟土230多亩,有林面积3775亩。全村辖万丰、岑老、塘田、唐家4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96户,464人。 |
岑巩村 |
岑巩村位于平秋镇北境,距镇政府驻地11公里。总面积4389亩,耕地面积361亩,农田191亩,辖两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有村民107户,415人。 --人口总数:415人农业人口:411人非农业人口:4人 --行政区面积:2.9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1.0亩 --主要民族成分:侗族发展口号:夯基础,抓特色,促旅游,保增长 |
富库村 |
富库村位于平秋镇西,距镇政府2.5公里,东接平秋、更豆村,南抵石引村,西邻圭叶、岑拱村,北界万丰村,公路已修通平秋。全村总面积为3400多亩,其中稻田面积220多亩,塾土100多亩,林山100多亩,荒山100多亩。豪论溪、养志溪向北流出八、九里而注入小江河。村后山坳路口栽蓄成片风景林,以古枫树、米栗树为主。 富库村今有3个小组,108户、486人,其中男273人,女213人,劳动力210人。大学文化19人,高中文化21人,初中文化108人,参加国家工作30多人,外面打工128人。全村以农业、劳务输出和经营太子参种植、养殖业、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富库村的村容已大有改观。1998年完成了从良应到富库,次年又完成了从老毗至开了的两处人饮工程。 |
更豆村 |
更豆村位于平秋镇东北部,东抵孟寨村,南界更我、平秋村,西抵万丰村,北临小江河,与天柱县孟碑村隔溪相望。更豆村包括豪邓、更豆、兰托三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28户,587人。豪邓距镇政府2.5公里,更豆距镇政府4公里,兰托距镇政府6.4公里。全村总面积5300亩,耕地面积550亩,其中田191.6亩,人均0.32亩。 兰托寨俯临小江河,住地状如金牛形,前有一案紧紧关拦,侗称牛为“托”,村寨由此得名。更豆,寨前有三品长青苔的山塘,侗称山塘为“邓”,称“苔”为豆,故称此寨为“邓豆”,又写作“更豆”。“豪邓”在侗语中意为山冲里的田塘。 更豆村群众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太子参和种养业和务工收入,全村劳动力411人,外出务工210人。更豆村林地资源丰富,牧草丰富,十分适宜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的养殖,现有兰托寨林世涛办的养羊场1个,羊存栏达500多只,为县内较大型养羊场之一。 更豆有林面积2500多亩,以杉、松为主。更豆村的风景林保护较好,今存有直径达100公分以上的古枫树150多根。猴麻栗树15根、板栗树10根,另存有直径80公分左右的古松60多根、樟树5根。村内景点有建于民国时期的邓腊风雨桥和始建于清朝嘉庆18年(1803)的林氏族桥,皆有古碑留存。邓腊风雨桥长14米,宽3米,立4个石墩,桥上建3间亭廊,两边有“美人靠”,可供行人休息唱歌。 近年来,更豆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2008年底,三个自然寨均修通了公路,2009年对生活生产条件较差的兰托寨实施了50户的易地扶贫搬迁,2010年修建了村级综合服务室和村卫生室,并实施了6000多米村组步道硬化工程,2011年建成饮水安全工程。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更豆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打上了坚实基础。 |
更我村 |
更更我村位于平秋镇东北,距镇政府驻地仅2.5公里,村域东接魁胆村,南抵桥向村,西连平秋村,北邻更豆村。总面积4700多亩,辖5个村民小组,140户,641人,劳动力347人,外出打工182人。全村耕地面积537.3亩,其中田273亩,旱地253.3亩,人均耕地0.8亩,有林面积1130亩。 更更我村辖更我、盘寨营、莲花脚、螃蟹脚、叩轮、冲敏、豪邓等七个自然寨,各寨相距不过一、二里,分布在田坝头或坝左、坝右的山脚坝边。四周低山环护,村头寨尾存有连片风景林,寨前是一片开阔平旷的盆坝,水丰田肥,盛产稻谷,田鱼,太子参,山地熟土中盛产玉米、红薯、洋芋等杂粮,素有“九寨小粮仓”之称。 与平秋镇的其他村一样,更我村盛产杉、松等木材。寨西南的冲格、太偶等处产金矿,清朝时期即已开采,近十年来,每年都有100人左右前来投资挖洞淘金。2000至2002年,平秋人和天柱人相继到冲格开采,其中天柱人成立的宏鑫公司日进黄金高达1000—2000克。此外,更我村还有铅、锌等矿产,尚待开发。 更更我村群众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劳务输出,近年来,更我村抓住西部大开发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02年修通平秋至更我公路和680米长的岭港水渠,2005年建成了从螃蟹脚至亚麻的六座钢混水泥桥,2006年修通扣轮、豪闷、螃蟹脚、冲敏等小寨的公路,2007年完成村级活动室,2011年建成了斗牛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促进该经济社会的发展。 |
石引村 |
石引村位于平秋镇政府驻地之西3公里处,东邻平秋村,南临清水江与平略镇平鳌村相望,西邻彦洞乡黄门村,北界孟佰村和圭叶村,辖堂娥、登泵、大坝、崩陆等自然寨,1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921,行政区面积18298.5亩,耕地面积1890亩。海拔约820米,寨周存有红豆杉、银杏、米栗、枫树等古风景树60多株。 关于石引村村名的来历,有段古老而美丽的历史:明朝景泰年间,陆、刘二姓先人始结庐于距今住地三里处的因寨、新寨。先民们发现放牧牛群寻食到今住地后乐不思归,观其地周高中低,水丰平旷,实为宝地,便移入定居。石引村也因“犀牛引路,宝地宏开”的美传而得名,“犀引”写作“西引”,侗语中的“西引”有相互引领,同往安家的含义。明清时期,石引是古侗款“九寨”之一,雍正后直属黎平府东北路。民国3年(1914),石引设为联防保,民国31年(1942),设为九寨乡第五保,解放初设村,辖于平秋乡,后设为大队,辖于平秋公社,1984年复设村,辖属平秋镇至今。当地民谣传:“华夏有百家,石引有十姓”。陆、刘、吴为三大老姓,陈、金、徐、龙、邵、傅、任七姓于明朝中期相继迁入。其中除陆邵二姓、刘陈二姓世结异姓兄弟外,其他各姓则互通姻亲。 石引村烟户稠密,住地周高中低。一溪南来,流经寨中,锦彦公路由东向西穿寨而过。寨外有两大田坝,田肥土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圭浪溪天然林保护区1700余亩,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区。以考马高地为分水岭,皮略溪、圭亥溪、圭浪溪皆向南注入清水江,圭石溪、金切溪、圭应溪皆向北汇入小江河。石引村东南的岑烂坡、棉花地产金矿,清代即已开采。20世纪80—90年代,有人投资开采金矿且获效益。村南分布有陶瓷高岭土,尚待开发。清代至民国时期,石引村的先民重视栽蓄茶油树、桐油树和漆树。所产土漆、太子参、茶油,量多质好,且漆技亦高,在九寨地区颇负成名,今仍有数人能操漆业。此外,石引历代有人精于蔑编和棕编、竹席、簸箕、饭包、棕垫等,产品畅销北侗各寨。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引村历代妇女人人种棉,个个织布,其纺织、印染、缝制、绣花等技艺堪称北侗地区之典型。有的妇女除自产自销侗布外,还趸收他人布料或成品衣帕等,走村串寨贩卖,至今仍有遗风。 石引村开发较早较快。圭石溪、圭相随、圭塘、冲架、大片等跨溪处修有石板桥,寨中铺过石板路或砌过卵石花街路通向四方,今留存古石碑十余块。交通方面,从镇政府到石引是全程的柏油公路,且各个村民组之间也有80%已通公路。在消防以及各项改造项目上,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被列为消防寨改示范村。 石引村群众重视造林,保护环境。曾先后办过“沤底”药园,良架坡林场,崩陆、除谢、大坝、岑烂、腰甲等7个集体联户林场。其中集体联户林场受县、州表彰。1985年,0林业部领导曾莅临石引林场指导工作。石引村群众还重视水利建设。登牛水库,可灌溉农田近百亩;圭石水渠长达3500米,解决了周边粮食作物的用水问题。 石引村的教育比较发达,始于清代私塾,道兴三年(1804)办过书馆,咸丰年间出过武举人陆开德,任过湖北尽先补用五品兰翔副将。清朝后期,石引村先后出过8六品以上武官,其中刘开厚曾任九寨总理,成为九寨太和团绅首。民国初复办私塾,1945年在岗约建小学校舍。之后校舍由木质教学楼改建为砖混结构教学楼。教育至今,全村有留日博士1人,大学文化25人,高中、中专文化78人,初中文化300多人,计有85人参加国家工作。其中傅安辉为凯里学院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获享者,陆景川任黔东南州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二人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箸颇丰,为1980年以来九寨文人学者出书之冠。此外,吴文显、吴宗仁、吴化杰、陆显石、吴世培、陆景禄等亦名闻九寨。 石引村是保留北侗婚丧、立宅、宗教、节日、饮食、服饰等特色魅力的大寨之一。男女青年量日订终身、认亲行聘舅公、会亲唱酒歌、婚筵唱花歌、道场供专斋、鞍瓦吃牯脏以及服饰穿戴尚银等。至今仍保留浓厚的北侗特色。2002年9月重阳,石引邀平秋“鞍氏”斗牛,吸引了锦、天、剑观众达二万余人。 今日石引村民居建设、村容寨貌大有改观。现有养殖大户2家,个体经商达18户;砖木结构房、砖房林立,家用电器进入各家各户。石引村村民经济逐渐宽裕,正以更大建设的热情、更高的追求目标向小康社会迈进。 |
平翁村 |
平翁村位于平秋镇东部,两抵魁胆村,南界岑巩村,涨领三江镇压翁寨、新寨、甘寨、东抵三江镇皇封村。距县城12公里,距政府12公里。总面积六平方公里,其中田面积397.5亩,旱地熟土462亩,森林面积8600亩。 平翁村地势东北高而西底,局内方圆二、三里,山脑叉无数,状若莲花。寨内民户居住点有20多处,互不相连,冲冲冒泉水,叉叉有人烟,鸡之声相闻,往来却难相逢。寨中有一古银杏,已历300多年,当为清初先人所植。路坎上有一土地,立有四块刻有一百多首向卜签诗的石,签诗系民国10年(1921)由村中“神童”龙承晚依然石签语整里作成,并由周边村寨信人捐款镌刻于石,石还完好保存至今。 明末清初,平翁曾有吴、杨、王三姓人先住。其后,吴姓人有一支迁更我,一支迁乌坡,杨姓人则举族迁银洞,王姓人则不知所迁。清朝顺至初年,龙姓始祖龙朝由天柱甘洞迁入;康熙二年(1663),彭姓先人彭美发由天柱白市迁入;乾隆59年(1794),王乔康由魁胆村迁入,后又有龙姓、吴姓迁入。土改时全村仅有44户263人,今则增至221户,1054人,人口增长4倍。 明末清初,平翁为侗款“九寨”中的魁胆寨所属,同国3年(1914),平翁与高岑、破鼎罐、各龙、三德合建为九寨团防分局下设的第四保。解放初改保为村,平翁属高岑乡,1955年建初级社,属高岑乡;1958年10月建大队,属高岑管理区;1981年属魁公社,1984年设村,属魁胆村,1992年并属平秋镇至今。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