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溪村位于清水江北岸,由原中寨和陡寨两行政村合并而成。坐落在三板溪水电站大坝北边坡上,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邻五星村,南邻平鳌村,西邻河口乡文斗村,北邻平秋镇晓岸村。
原中寨村,坐落清水江南岸,东与林星村、南与平鳌村、西与彦洞乡黄门村、北与陡寨村相邻,全村有林地面积9633亩,耕地面积189亩,其中稻田142.5亩,旱地55.5亩。350多年前,中寨村一带仍是清水江南岸边的一片荒芜之地。清顺治元年(1644),范姓老祖从湖南隆回桃花坪迁入开辟居住,欧阳姓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从天柱雷寨迁入。随后有唐姓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从黎平城关迁入,吴姓、杨姓、姜姓、陆姓在清末及民国中期分别从平鳌、台江、南路、瑶光、河口等地迁入。清时属黎平府各长官司辖地,民国时期属平略乡第七保,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九寨人民公社,现属平略镇。全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有中寨、报腊、码头3个自然寨,1970年码头人家户房屋被洪水冲走,后搬入报腊,中寨57户268人,报腊76户330人。全村1982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玉米、红薯、大豆、洋芋、水芋、小米。林业以杉松为主。2004年电站修建前,全村粮食总产量996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11元。
原陡寨村,坐落在清水江北面,因坡陡而得名。与中寨村隔河相望,四面高山,清水江从寨脚向东奔流。东与五星村、南与中寨村、西与彦洞乡红门村、北与平秋镇石引及平秋村相邻,全村有林地面积9100亩,耕地面积234亩,其中稻田142.5亩,旱地91.5亩。全村辖桃子坳、陡寨、三板溪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共154户616人,其中桃子坳50户214人,陡寨66户285人,三板溪10户117人,全村居住有范、吴、周、李、杨等5姓。农业、林业生产情况与中寨村相同。2004年,全村产粮123435公斤,人均经济收入为1054元。
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后,2004年县政府撤销中寨、陡寨两村,由电站业主负责在五星村的老塘格、小乌格岭组建三板溪村。
三板溪村先后有53户迁往三江镇和平略村,现辖老塘格、乌格岭、杉央台、桃子坳4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计245户1016人,电站共淹没三板溪村林地4100亩,耕地205亩,鱼塘10亩。现有林地14566亩,耕地79亩,其中稻田约56亩,旱地约23亩。由于耕地被淹,目前有200余户利用三板溪电站湖区从事网箱养鱼,布网4000余口,还有的从事商业、服务业、运输业,部分外出打工。2007年,人均纯收入1955元。
三板溪村现设有完全小学,由原中寨小学、陡寨小学、五星小学合并而成,现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113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106 | 556700 | -- | 查看 三板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甘乌村 |
甘乌村位于清水江西北岸,海拔340米,坐西朝东,宅址如卧狮形,老人称为“狮子望江”,东与平略村接壤,南接清水江与八洋相邻,西与五星村相邻,北与高朗村为邻。全村有林地面积2640亩,荒草地96亩,耕地面积237亩,其中稻田面积207亩,旱地30亩。 稻田分布在江岸的半山腰上,属于榜上田,多数田亩缺水,影响粮食产量。1959年后组织全村劳力在屋背后卑翁山上修建水库一座,面积3亩,蓄水可达2000立方米,解决80余亩农田灌溉。2006年修通进村公路。 |
三板溪村 |
三板溪村位于清水江北岸,由原中寨和陡寨两行政村合并而成。坐落在三板溪水电站大坝北边坡上,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东邻五星村,南邻平鳌村,西邻河口乡文斗村,北邻平秋镇晓岸村。 原中寨村,坐落清水江南岸,东与林星村、南与平鳌村、西与彦洞乡黄门村、北与陡寨村相邻,全村有林地面积9633亩,耕地面积189亩,其中稻田142.5亩,旱地55.5亩。350多年前,中寨村一带仍是清水江南岸边的一片荒芜之地。清顺治元年(1644),范姓老祖从湖南隆回桃花坪迁入开辟居住,欧阳姓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从天柱雷寨迁入。随后有唐姓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从黎平城关迁入,吴姓、杨姓、姜姓、陆姓在清末及民国中期分别从平鳌、台江、南路、瑶光、河口等地迁入。清时属黎平府各长官司辖地,民国时期属平略乡第七保,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九寨人民公社,现属平略镇。全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有中寨、报腊、码头3个自然寨,1970年码头人家户房屋被洪水冲走,后搬入报腊,中寨57户268人,报腊76户330人。全村1982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玉米、红薯、大豆、洋芋、水芋、小米。林业以杉松为主。2004年电站修建前,全村粮食总产量996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11元。 原陡寨村,坐落在清水江北面,因坡陡而得名。与中寨村隔河相望,四面高山,清水江从寨脚向东奔流。东与五星村、南与中寨村、西与彦洞乡红门村、北与平秋镇石引及平秋村相邻,全村有林地面积9100亩,耕地面积234亩,其中稻田142.5亩,旱地91.5亩。全村辖桃子坳、陡寨、三板溪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共154户616人,其中桃子坳50户214人,陡寨66户285人,三板溪10户117人,全村居住有范、吴、周、李、杨等5姓。农业、林业生产情况与中寨村相同。2004年,全村产粮123435公斤,人均经济收入为1054元。 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后,2004年县政府撤销中寨、陡寨两村,由电站业主负责在五星村的老塘格、小乌格岭组建三板溪村。 三板溪村先后有53户迁往三江镇和平略村,现辖老塘格、乌格岭、杉央台、桃子坳4个自然寨5个村民小组,计245户1016人,电站共淹没三板溪村林地4100亩,耕地205亩,鱼塘10亩。现有林地14566亩,耕地79亩,其中稻田约56亩,旱地约23亩。由于耕地被淹,目前有200余户利用三板溪电站湖区从事网箱养鱼,布网4000余口,还有的从事商业、服务业、运输业,部分外出打工。2007年,人均纯收入1955元。 三板溪村现设有完全小学,由原中寨小学、陡寨小学、五星小学合并而成,现有教师7人,在校学生113人。 |
永宁村 |
永宁,苗语称“北盎”,住在高山之意。汉语释作“高盎”。因嫌“盎”音不雅(“盎”,本地土语有“傻”之意),1952“土改”干部范述俊到此村驻村工作,将“高盎”改为“永宁”。 永宁村辖贵友坡、平铺、果干、新寨、老寨、江碑6个自然寨,有10个村民小组,265户,1406人。苗侗族杂居,平铺为侗族,自称“三偢”其余自然寨均为苗族。有龙、杨、吴、陶、袁、陈6个姓氏。龙姓占总人口的五分之四,分别从天柱、偶里、亮司等地迁入。 永宁村土地总面积17884亩,其中有林地14508亩,水田688亩,旱地184亩。地处高山,交通不便,传统一种粮、买木材和家庭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木材禁伐后,村里的劳动力多数只有选择外出务工。自2005年以来,外出务工人数在230人以上徘徊,打工已成为村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因自然条件优越,盛产南瓜、太子参、苦瓜、北瓜、毛冬瓜、杨梅等无公害有机食品。 领导关怀: 2004年通村公路修成,便利村民出入,为加强与外经济往来奠定有力基础; 2007年实施了街道硬化,便利村民出入,靓之村寨; 2008年建立了人饮消防工程,解决村民人畜饮水消防用水困难; 2011年正着力建设具有灵气的果干天然塘。 集体荣誉: 2004年度经济社会目标综合考核二等奖; 2005年“五个好”村党支部 |
岑梧村 |
岑者,高山也,岑梧则是高山上的梧桐,是凤凰归栖之处,故名岑梧。位于平略镇南部,海拔680米,属平略较边远的村落。东邻寨早村,南邻归朝村,西邻华洞村,北邻平鳌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180户792人,共有2个自然寨,居住着陆、黄、吴、龙、潘5个姓氏,全属苗族。耕地面积421亩,其中水田面积297亩,旱地面积124亩;林地面积10189亩。林业是岑梧的主要经济产业,“岑梧烟叶”品质优良,远销周边各县及湖南、广西等地,是仅次于林业的一项重要经济产业。 --人口总数:792人农业人口:792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1.0亩 --主要民族成分:苗族发展口号: --所辖村:新寨,乌首生产总值:25.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林业,岑梧烟叶名特产品:岑梧烟叶办公所在地:岑梧小学旁 --自然条件:气候适宜,雨量充沛,水源丰富。资源:木材,水资源 |
归朝村 |
归朝村位于平略镇南部8.5公里处,东抵永宁村,南接启蒙镇孟洋村,西邻启蒙镇中华村,北抵寨早村。土地总面积0.685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计140户,595人。 主要民族成分侗族。主要经济产业:林业,农业,自然条件:归朝村地处启蒙镇与平略镇交界处,四面环山,三条溪流汇集在归朝村形成独特的地里环境。特色美食:腌鱼。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 |
岩寨村 |
岩寨村位于平略镇西南,洋洞河南岸,地势东西高南北低,海拔600—770米,洋洞河自南往北经流,锦启公路从寨中沿河穿过。东与地芽村相邻,南与永宁村接壤,西与寨早村、岑悟村和平鳌村为邻,北毗八洋村。全村总面积16190多亩,有林地13296亩,耕地655亩,其中稻田516亩,旱地139亩。 岩寨村分布稀散,有岩寨、新寨、平腊、归遂上坝、归遂下坝、岗首、干溪、归蒿、卑养、新田等10个自然寨。新寨杨姓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从钟灵新司迁至八洋,后才迁入新寨居住。 明清时期,岩寨属新化长官司,新寨属中林长官司。民国时期岩寨属平略乡,归蒿、新寨、岩寨属平略乡三保,驻地在八洋。平腊、归遂上坝、归遂下坝、岗首属平略乡五保,驻地在白岩塘。1953年建立岩寨村。 全村现辖10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计312户1295人,岩寨、新寨、新田、归蒿、干溪、卑养为苗族,归遂上坝、新田、下坝、平腊、岗首为侗族。全村有杨、吴、黄、唐、龙、李、梁、袁、孙、蒙、崔、文、范、潘、姜15个姓氏。岩寨60户,238人;新寨53户,256人;平腊24户,106人;干溪15户,74人;上坝30户,128人;下坝32户,142人;新田24户,129人;岗首26户,101人;归蒿17户,73人;卑养11户,48人。 岩寨村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太子参、洋芋、大豆为次。林木以杉为主,松、杂木、楠竹为次。近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干溪建有林果园,户均30亩左右。平腊组织群众编斗笠,作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
寨早村 |
寨早村全村129户,538人。全村总面积4646亩,全村以侗族为主,侗、苗杂居。寨早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有民国年间的青石板街道,茂密的古林后龙,居全省首轮的寒笑古树,优美的教学园地,绿色的杉木林海,清亮的洋洞河,50米的村级风雨桥,甘甜的山泉,醇香的米酒,动听的歌谣,是一个村民勤劳淳朴、善良厚道的少数民族村寨。 |
平敖村 |
平敖村属清水江南岸的高山盆地,住地四面环山,是一个古老的苗族山寨,东与三板溪相接,西与河口乡文斗村相接,南与岩寨、中仰、九佑村相接,北与原中寨村、陡寨村、平秋镇相接,全村现辖11个村民小组,居住在平敖大寨、乌斗、培吉、姜应等4个自然寨,计262户1230人。共有姜、杨、付3个姓氏,姜姓占85%,杨姓占24%,付姓占1%;有苗、侗、汉三种民族组成,其中苗族占96%,侗族占3%,汉族占1%。 全村行政区域面积9.6km2,其中有林地22014亩,荒山草地440亩,耕地面积842亩(稻田571亩,旱地271亩)。三板溪电站建设,全村有2091亩山林、83亩田土被淹没,现有林地19095亩。 平敖村地势险要壮观,海拔860米,人们称之为平略区的“西藏高原”。寨中两侧全是水田,沿寨中心一条长岭弯曲坡势象鱼形,老人称之为鳌鱼形,属于高山上的盆地,故称为平鳌,后改称平敖。平敖山青水秀,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属杉松的故乡。南面有气势磅礴的965米高的满天星大山,东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锁口山,东面有三板溪水电站坝边高耸的鸡冠坡,西面有去文斗的关山口。鸡冠坡,坡列三峰,犹如鸡冠,壮观雄奇,峰上植被天然,前人有诗赞曰:“翩翩雄峙在东边,形势巍峨势插天。引客真磋空具态,凭空晓报唤坤干”。 平敖历来以农林为主,1982年农业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玉米、红薯、太子参、小米为次;林业以杉木为主,松、桐、竹为次,经济以林果、养殖业为主。2007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67140公斤,农民纯收入人均1955元。2005年,平敖在三板溪电站修进场公路时同时修进村公路,长6.5公里。 平敖村有姜氏宗祠,祠内有小天井,属村内的古建筑文物。寨中建有南岳庙,民国前期在寨边建有凉亭,现凉亭立有9块古碑,古碑记载平敖前人建设发展籍事。 |
高朗村 |
高朗地处清水江北岸,居住在一条岭上,四面明朗,寨名取为“高朗”。东界讲略村,南界甘乌村,西界平秋镇晓岸村,北界留纪村。地形西高东底,山高谷深,地势崎岖,海拔430米,东南面有清水江向北流,境内有三条小溪流,归亮溪、归见溪和南条溪。归见溪发源于亚脑山脚流往高朗老寨右侧汇合清水江,全长约3公里,灌溉田面积约60亩;归见溪发源于岩有寨脚,流经高朗左侧至平扣汇合清水江,全长约3.5公里,灌溉农田50余亩;南条溪发源于平秋镇平岑寨,流经归皎寨汇合清水江,灌溉农田30余亩。全村有林面积5284.5亩,耕地面积424亩,其中稻田282亩,旱地142亩。 据传说,高朗寨彭刘祖先始于明洪武年间从江西省吉安府迁入,迄今已有600余年,归皎龙姓于清朝中期从平秋魁胆迁入。明清时期为湖耳长官司辖,明国时期为锦屏县辖,高朗属第八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高朗建大队设4个生产队,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 高朗村辖4个村民小组,170户804人,全属侗族。分布居住在高朗老寨、老义、干松、松洞益、园老、包望、里孔、平扣、上归皎、下归皎10个自然寨。共有:彭、刘、张、杨、龙、黄、补七个姓氏。归皎寨龙姓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过小年。届时家家购“年货”,打糍粑、杀鸡,吃“年饭”时全家老小披蓑衣,戴斗笠,身边摆着锄头、镰刀等农具,蹲在地上吃肉喝酒,表示祭奠小年及天地。 农业经济,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其小麦、玉米、红薯、太子参、豆类为次。林木以杉为主,松、竹、桐、油茶为次。蔬菜类,生产白菜、青菜、萝卜、辣椒等;畜牧业,以饲养牛、猪、为主,2006年列为仔猪生产示范村。 |
平略村 |
平略村坐落在清水江边,位于锦屏县中部,距县城15公里,清水江经村门前流过。上游有三板溪电站,距离5公里,下游有卦治电站,距离8公里。三板溪电站进场公路即锦启公路穿村而过,是平略镇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东与本镇讲略村接壤,南与果从、地芽村相接,西与八洋村毗邻,北与高朗村相隔。7个村民小组,现有342户,1704人,苗、侗、汉族杂居。 |
五星村 |
五星村位于清水江的西北方向,东界高朗、甘乌村,南与林星村隔江相望,北界平秋镇晓岸村,西界彰化中寨陡寨村(现三板溪村),清水江从西向北流去。分布有5个自然寨:望相海拔410米,侯家550米,张家湾600米,黄家530米,塘格590米。三板溪水电站坝基建于五星村西南面的半塘洞,部分农田、林地被征用支持国家电站建设和新建三板溪移民新村,辖区面积7215亩,有林地6570亩,耕地面积393亩,其中稻田309亩,旱地84亩。 主要溪流有乌浪溪、乌穴溪。乌浪溪发源于羊号排,经黄家、张家寨脚流入清水江,灌田150亩;乌穴溪发源于平秋镇岩有屋脚,灌田100余亩。修三板溪电站时从里郎的三转滩架一步大桥连接乌浪溪口。2004年10月1日开工修五星通村公路,2005年6月23日竣工通车。 |
林星村 |
林星村位于清水江南岸,三板溪河段下域,东与八洋村相邻,西与平鳌村接壤,南与岩寨村相连,北与五星村隔江相望。全村有林地面积4747.5亩,耕地面积393亩,其中稻田面积175亩,旱地面积84亩。林业以杉为主,松、竹、桐为次,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大豆,太子参为次。三板溪电站建设征用林地1487亩,稻田124亩,林星一组(里郎)属移民户。 |
八洋村 |
八洋村东邻平略村,南邻地芽村、岩寨村,西邻林星村,北邻甘乌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依山傍水,南有洋洞小河和地芽小溪流至八洋寨0汇流入清水江。锦启公路经八洋寨门口穿过,清水江从西经寨东边流去,水陆交通便利。2001年11月15日三板溪水电站上马开工后,将洋洞河改道,穿经里郎隧道流入清水江。然后在村西300米处拦花盘开辟石料场,供建筑三板溪水电站大坝用。 据钟灵新司杨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五年(1372),钟灵验洞长官司杨象贤领兵镇守王寨至南加沿河一带,择地八洋安营扎寨,派兵察看地形时,此地四面环山,三水交汇,形成盆地,森林茂密,从山水间赶出八只山羊,所以起名“八羊”,后写为“八洋”。杨象贤驻营后,人烟逐步繁衍,形成村寨。黎平府志记载的二十四寨,八洋村是其中之一。明清时八洋属钟灵验洞长官司管辖,后属黎平府辖。八洋寨又分老寨、新寨,老寨称小寨,新寨称为大寨。杨氏分两个宗族。新寨杨氏子壁康熙三年(1664)从三穗邛水迁入居住。民国建锦屏县,八洋属三保八甲(八洋、圭好、新寨、下地芽、岩寨)。 八洋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红薯、洋芋、大豆、小米、太子参、水芋为次。林业以杉为主,松、杂木、楠竹为次;种植业以碰柑、奈李、金秋梨、板粟等为主,全村有果园450余亩,年产量达350吨,被省林业厅评定为省级优质农产品。畜牧业以养猪、牛、山羊为主,禽类以养鸡、鸭为主,群众还善于稻田养鱼。 |
地芽村 |
地芽村位于平略镇中部,距镇政府3公里,坐落于田坝东面。东邻果从村,南邻皎洞村、永宁村,西邻岩寨村、八洋村,北邻平略村。主要溪流——地芽溪。地芽溪发源于皎洞村头,流过地芽中间田坝至八洋河汇入清水江,全长15公里,灌溉农田300余亩。 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全村77户312人,分地芽下寨和上寨,村上现有陆、彭、梁、吴、杨、潘、黄、龙、姜等9姓。下寨49户202人,上寨28户110人,上寨全属苗族,下寨全属侗族。耕地面积212亩(稻田158亩,旱地54亩),林地面积3585亩。劳务输出、农业太子参为主要经济来源。 |
果从村 |
果从村位于平略镇南面,东邻偶里皆阳村,南邻偶里寨先洋扒,西邻地芽村,北邻平略村,座落在一个从北至南的一个大峡谷里,山峦重叠,分别有平广山寨,海拔528米;锦架山寨550米,下洋扒寨510米,果从寨420米。全村有林地面积2758.5亩,荒草地60亩,耕地309亩,其中稻田249亩,旱地55亩。有阿郎冲溪和果从溪两条小溪流:阿郎冲溪发源于偶里乡金花银花坳头,流经果从小田坝,灌溉农田20余亩;果从溪发源于偶里乡寨先洋棚寨头,流经下洋扒、果从寨边、平略田坝与地芽溪汇合,灌溉农田200余亩。 由于山大树多,野果较多,坐落大山脚下,就取名果从(丛)。果从全村有龙、吴两个姓氏。果从龙甫权于乾隆二十年(1755)从偶里寨欧村迁入开辟果从,下洋扒龙姓相继于乾隆中期从偶里乡寨先村迁入;平广吴姓从偶里乡寨先村迁入已250多年。 乾隆时期果从属湖耳正、副长官司辖,为藕洞属29寨之一。清雍正时期属铜鼓卫,以其辖地建锦屏县,隶黎平府。道光时期,改置锦屏乡属锦屏县所辖。中华民国时期,锦屏县恢复后,将清末的团练和总甲改为团防局充行政组织,果从属第一区团防总局偶里分局;民国29年(1940)锦屏被下调为二等乙级县,果从属偶里联保;锦架、下洋扒归偶里乡一保(寨先、寨麻、洋扒、锦架、洋棚、庙衣);果从归偶里乡寨欧二保(寨欧、干洞冲、果从、上地芽)。1950年锦屏县人民政府成立,果从属锦屏县第一区偶里乡;1953年实行民主建政,将乡镇规模划小,果从属番鳌乡;1955年将46个乡镇并合为33个,后将下洋扒、锦架、果从建立行政村与农(林)业合作社并存,“-”时期划归平略乡;1962年全县复有36个公社,果从归平略人民公社,果从划成3个生产队;1984年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果从建为果从村民委员会。 全村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太子参、小米、红薯、洋芋为次。林业以杉为主,竹、松、杂木为次,产业结构调整后,家家户户营造果木林,现户均有1亩经济林以上。林木禁伐后,全村劳务输出30余人,广东省较多。2007年粮食总产量166690公斤,人均纯收入1853元。 果从通村公路于2005年3月开工修建,现公路已修通至果从寨上及洋扒、平广寨。 |
打岩塘村 |
打岩塘村位于平略镇东北部,清水江两岸岸,距镇政府6公里。由原来的讲略村和留纪村合并而来,因打岩塘村生产青石,质地好,易开采,处处可见青石加工厂,因此取名为打岩塘。村寨坐落在盆坝间,四面环山,村边零星有松、杉、枫等古树。 清代至民国时期,村民或充旱夫,获充水夫,多从事木材运输。实行“天保”后,村民多到江边“啃硬饭”---开采青石。目前建有石材加工厂4个,即:留纪石材公司、雄军石材公司、唱歌田石材厂、飞山青石场,生产车间19个,固定资产达540万元,年产值500万元。主要生产石碑、石地板、石栏杆、石桌、石磨等,畅销省内外,村里近半数劳动力从事石材加工,石材加工成为打岩塘村经济收入的主要项目。由于卦治电站将河边石材山场淹没,对近期石材生产有一定影响。 |
南堆村 |
南堆村位于平略下游清水江北岸,全村农业人口536人,无非农人口。全村面积大约5576亩,有水田198亩,旱地92亩林地面积占90%。传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补林业和渔业。1980年代中期,村民利用造林所得的补助大米烤酒挑到县城和邻乡出售,因味道纯正平和,颇受欢迎,后来实行“天保林”政策后,村民多数外出务工,近年集中在河边开采石材。现在,石材加工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业经济,粮食生产以水稻为主,其玉米、红薯、洋芋、豆类为次。林木以杉为主,松、竹、桐、油茶为次。蔬菜类,生产白菜、青菜、太子参、辣椒等;畜牧业,以饲养牛、猪、为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