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村位于乡政府东部,距锦屏县城14.5公里,大同乡政府7.5公里。东抵密洞村,南接章山、兴合村,西邻乌金、兴合村,北与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乡的岩湾村接壤。辖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架坝、小腮)。大兴处于湘黔两省交界线上,属大同乡的一类贫困村。2006年底有189户1047人,劳力794人。耕地面积436.05亩(稻田397.65亩,旱地38.4亩),林地面积7960亩。山多田少,粮食产量较低,过去依赖出售林木和茶油等林副产品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76年大同乡在大兴境内建立东风林场,造林面积1400余亩,林木于1990年末砍伐,并已进行更新造林。因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伐林木后,林业不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村民主要以外出广东沿海一带打工为主。2005年外出打工229人,占全村劳动力40%,还有部分劳动力在县、省内搞建筑及装璜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200 | 556700 | -- | 查看 大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同村 |
大同村位于县城东南角,东抵大兴村,南接解放村,西邻平阳、锦所村,北与三江镇的银洞、乌坡村接壤。锦(锦屏)—黎(黎平)公路(202省道)穿境而过。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6个自然寨(即街上、寨池、田坝、新寨、张家湾、岩嘴),全村共191户847人,劳力525人,98%的人口为侗族。耕地面积311.25亩(稻田265.8亩、旱地45.45亩),林地面积12015亩。境内地势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地貌为低山丘陵河谷,海拔最低310米,最高520米,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区,具有水热同步,暖湿共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等特点。平均气温16.5℃,无霜期约314天、日照1086小时,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左右,适合多种植物生长。水资源丰富,亮江河穿境而过,村境内建有大同电站。 |
平阳村 |
平阳村位于锦屏县城东南部,乡政府西部,东抵大同村,南抵锦所村,北与三江镇的银洞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各属4个自然寨,即老寨、平阳、下高、枫木冲。平阳原与锦所共为一个村,1984年与锦所分设。2006年底共有185户848人,劳力541人。耕地面积265.55亩,其中稻田234.45亩,旱地31.1亩,林地5285亩。劳务输出、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
锦所村 |
锦所村位于锦屏县城东南方,距大同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东抵大同村,南接解放村,西邻绍洞村,北界平阳村。辖4个村民小组,分3个自然寨(翁大,凸上,锦所)居住。锦所原与平阳合为一村。1984年与平阳分设,另立锦所村。当时锦所村有4个自然寨(即翁大,凸上,锦所,归力)。1968——1969年间,为了方便生产生活,由锦所自然寨调出部分农户到距锦所约2公里的归力居住,由于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又于2002年相继转搬回锦所居住。2006年底全村共有117户541人,劳力314人。耕地面积187.5亩(稻田156.75亩,旱地30.75亩),林地面积4254亩。林业是村内的支柱产业,过去称“家有千桐,子孙不穷”。村内全部绿化,有集体林场1000多亩。1990年代末,林业政策转轨后,村民以外出务工和发展养殖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外出务工主要以房屋装饰为主。 |
绍洞村 |
绍洞村位于锦屏县城南部,大同乡政府西部,距县城7.8公里,距乡政府14.8公里。东抵解放村,南接偶里乡的格溪村,西邻三江镇潘寨村,北与平阳村接壤,辖5个村民小组,分5个自然寨居住(高八、盘龙溪、绍老、墓王、绍洞)。2006年底有178户781人,耕地面积264亩(稻田230.1亩、旱地33.9亩),林地7511亩,其中太子参占一定位置。农业、林业与劳动输出是主要经济来源。 |
解放村 |
解放村位于大同乡政府西南,距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抵兴合村,南接稳江村,西邻绍洞村,北与大同、锦所村接壤,辖6个村民小组,分寨地、溪口、便王、归岁、高过5个自然寨居住。总面积8700亩,耕地面积418.65亩(稻田381.05亩、旱地36.6亩),林地面积6640亩。总人口929人,劳力581人。林业是村内的支柱产业,现有村级林场和联户林场3个,经营面积2000余亩。 解放村除阳、杨、吴、欧姓外,还有潘姓,阳姓人口居多,均属侗族,民风民俗属大同体系。民国以前主产油桐、油茶,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植树造林。寨地、溪口、便王3个自然寨,隔江相望,锦榕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生产条件较为优越。大同电站库区在辖区内,库区两岸绿树成荫,水产资源丰富,现到此休闲者乐绎不绝。高过该自然寨地处边远,现只有8户人,但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号称高过十二寨。归岁地处寨地与高过两自然寨之间,全寨43户人,全属吴姓。寨脚有一片风景优美的天然林,有由古树根跨溪而形成的天生桥奇观,以及有待开发的青石资源。 |
普西村 |
普西村位于乡政府南面,距大同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抵秀洞村,南接八河、稳江村,西邻解放村,北与章山村接壤,辖8个村民小组,分地透、老寨、新寨、高明、高坡5个自然寨居住,总面积10800亩,耕地面积454.5亩(稻田412.2亩,旱地42.3亩),林地面积9238亩。杉木和茶油曾是普西村经济的主要支柱,现村内尚有油茶林400多亩,已分到户经营,是乡内茶油林较多村之一。养鸭是普西村的强项,80%的农户养鸭,有的农户年出栏鸭2—3批上千只。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林业收入减少,村民多外出打工。总人口1208人,其中有300人外出务工。 “普西”这个名词,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寨所处位置是坐东朝西,侗语称为“普西”;二是老寨背后山坡似一件蓑衣,从前面稍远一点的地方望去,似一个人背一件蓑衣,侗语音叫“背西”,故称“普西”。普西村虽属侗、苗族杂居村寨,但民风民俗与大同基本一致,属大同体系。 2001—2005年,普西村投资12万元,修通十公里(章山)至普西新寨、普西塘至高明的两条通村公路,总长6.5公里。 |
稳江村 |
稳江村在大同乡政府西南面,距大同乡政府6公里。东抵普西村,南接八河村,西与偶里乡格溪村接壤,北邻解放村,辖9个村民小组,分2个自然寨居住(稳江、半江)。总人口1210人,总面面积1803亩,耕地面积345亩(农田325.2亩、旱地19.8亩)林地面积13402亩,以劳务输出、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农副产品主要有木材、桐油、茶油等,此外盛出黄金。 稳江村位于亮江河畔,黎(平)—锦(屏)公路穿村而过。原称稳洞,因明清时期,木材贸易兴起,临河的稳江进入鼎盛时期,为此改名为稳江。村内住有杨、吴、姚、龙、许、曾、朱7姓。杨、吴二姓人口居多。杨姓于元末由湖南靖州迁张寨(兴合九公里)居住,后由张寨再迁稳洞(稳江);吴姓于明万历五年(1577)由黎平县中黄迁至孔洞,后由孔洞再分居一部份到稳江居住。苗族居多,其余为侗族。 |
八河村 |
八河村位于大同乡政府西部,距乡政府9公里,东抵铜鼓镇水冲村,南接龙矮村,西邻偶里乡格溪村,北与稳江村接壤,辖9个村民小组,有4个自然寨(八河、白寺科、兴隆〈瓦岗寨〉、孔洞),总人口1312人,劳力950人。总面积12450亩,耕地面积420亩(稻田面积385.65亩;旱地面积34.35亩)林地面积9015亩。劳务输出、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为杨、吴、张、全4姓,其中:杨姓人家属稳江杨姓支脉,由稳江迁入;吴姓人家属天柱远口吴姓支脉,是八河村最早迁入的姓氏;张姓人家由大同迁入;全姓人家是白寺科开寨之姓,曾有辉煌的一段历史,发展到30多户,但目前仅剩3户。 八河地处亮江河与钟灵河交汇之处,是过去亮江“八步江之一”,又是三江至黎平要道必经之处。清嘉庆时,八河、稳江、龙霭等村人集资建议渡,置有渡田,“泽配长江”的古渡碑立于亮江河与钟灵河交汇之河坎上。此处河道窄狭,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1990年代初期,县政府在八河修建装机容量2×2000+2500千瓦的水电站,解决县内用电问题,库容1700万立方米,库区风景独特,植被较好,优美的湖中岛、神奇的观音洞、神秘的打卦岩等景观尽在库区展现,是旅游、观光和垂钓休闲的好去处。 |
龙霭侗村 |
龙霭村位于大同乡西南面,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东抵铜鼓镇高柳村,南接钟灵乡的八客,西邻偶里乡格溪村,北与八河村接壤,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分3个自然寨居住(即龙霭、曾家寨、架枧),总面积12150亩,耕地面积384亩(稻田351.75亩,旱地32.25亩),林地面积8397亩。总人口1020人,住有龙、曾二姓,均属侗族,民风民俗与大同一致。劳务输出、农业为其主要经济来源。 龙霭侗语意为龙长。在龙矮寨的正面,延伸着一条凸现的山脊,山脊由远而近,由高趋低,宛如一条长龙。在山脊的两翼紧连着大小各异的人形、象形、虎形的山脉,从寨子口望去地势逶迤形如腾龙吐雾,似一幅精雕细刻的版画。在细雨和晴天的晚上,这幅“版画”呈现一片朦胧云雾,风景悠雅、壮观,有朝云暮霭之意,人们故将此地称为“龙霭”。(清乾隆年间龙氏家谱中的地名也称龙霭)。后来人们将龙霭误写成龙矮。龙霭原是董姓人家开寨,现在董姓人家不知迁往何处,现在居民全部为龙姓家族,均为侗族,属龙霭村1-5组,村办公室和村小学建于此。 |
兴合村 |
兴合位于大同乡政府东南部,东抵大兴村,南接章山村,西邻普西、解放村,北与大同村接壤,地处锦榕公路九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分4个自然寨居住(即九公里、章寨、下长街、长街),总人口974人,劳力796人,总面积10200亩,耕地面积480.45亩(稻田462.15亩、旱地18.3亩),林地面积5952亩)。农业、劳务输出是主要经济来源,茶油目前仍有一定优势。 兴合全村均为欧姓,由新化寨迁来时属汉族,后因与侗族长期生活、通婚而逐渐同化,现全村均为侗族,行侗族风情礼仪,属大同体系。 |
章山村 |
章山村位于大同乡政府南面,距大同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东抵大兴、密洞村,南接秀洞村,西邻普西村,北与兴合接壤,辖4个村民小组,分两个自然寨居住(即上章寨、十公里),总面积9150亩,耕地面积249.15亩(稻田218.55亩,旱地30.6亩),林地面积6754亩,相当的村民都有数量不等的油茶山。总人口618人,农业人口608人,非农业人口10人。劳务输出和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主要有欧、杨二姓,均为侗族。因其住地所处锦榕线十公里处,就将寨名定为十公里。该地段原称塘房,民国及以前官道由此经过,曾在这里设讯塘作为军队用地,并有兵丁驻防。军队设施取消后,称此为塘房,二十世纪末又将此地名改为堂皇。名扬两省三县的古歌场――堂皇,由此得名。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堂皇歌场是北侗四十八寨排名第八,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云集湘黔两省的锦屏、天柱、湖南靖州三县的部分青年男女数千人到此-,唱歌比赛,场面非常壮观,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
大兴村 |
大兴村位于乡政府东部,距锦屏县城14.5公里,大同乡政府7.5公里。东抵密洞村,南接章山、兴合村,西邻乌金、兴合村,北与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乡的岩湾村接壤。辖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寨(架坝、小腮)。大兴处于湘黔两省交界线上,属大同乡的一类贫困村。2006年底有189户1047人,劳力794人。耕地面积436.05亩(稻田397.65亩,旱地38.4亩),林地面积7960亩。山多田少,粮食产量较低,过去依赖出售林木和茶油等林副产品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76年大同乡在大兴境内建立东风林场,造林面积1400余亩,林木于1990年末砍伐,并已进行更新造林。因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伐林木后,林业不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村民主要以外出广东沿海一带打工为主。2005年外出打工229人,占全村劳动力40%,还有部分劳动力在县、省内搞建筑及装璜业。 |
密洞村 |
密洞村 密洞村位于大同乡政府南部,距乡政府10公里,东抵铜鼓镇的岔路村,南接秀洞村,西邻章山村,北与湖南省靖州县大堡子乡岩湾村接壤,辖6个村民小组,分密洞、高老两个自然寨居住。总人口1058人,总面积23250亩,耕地面积691.5亩(稻田625.5亩,旱地66亩),林地面积17338亩。林副产品有杉木、桐油及生漆等,林业、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 密洞旧称密里,侗语称“懈迷”,过去是一片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无漏荫,如进入山洞一般,故而得名。原是朱姓最先到此居住,后全迁铜鼓镇花桥,现村内住有王、吴、杨、袁、姚、刘、浦、蒋8姓。王姓由黎平中黄迁来,吴姓由天柱远口迁入,其他姓氏来自湖南新晃、天柱竹林、本县敦寨等地,王姓人口居多。全村均为侗族,传统习俗习惯、民居、服饰、节日、歌谣等属大同体系。 |
秀洞村 |
秀洞村位于锦屏县大同乡政府所在地南面,距县城18公里。东抵密洞村,南接铜鼓村,西邻普西村,北与普西、章山村接壤。锦(屏)—榕(江)公路穿寨而过。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分秀洞、沿洞、尖山、向家田、陈家溪、下江、密洞坝脚7个自然寨居住,总人口2170人,农业人口2139人,非农业人口31人。总面积16350亩,耕地面积1018.35亩(稻田943.35亩,旱地75亩),林地面积10509亩。年均外出打工人员500人以上,集体林场经营面积2017.8亩,以劳务输出、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其中太子参和核桃是秀洞村的特产。 秀洞,侗语简称“素”,均为侗族,居住有向、姚、吴、龙四姓,向姓由黎平中黄迁入,姚姓由湖南新晃迁入,吴姓由天柱远口迁入,龙姓由启蒙腊洞迁入。秀洞是明清前古驿道(黎平—镇远)必经之地,曾设驿铺。光绪十一年(1885)在村南端修建岳庙,随后于寨子四周建回龙桥、观音阁、飞山庙等于官道旁,立碑文多块,现庙和桥已无踪迹。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