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锦屏县 >> 隆里乡 >> 龙里司村

龙里司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里司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里司村简介

  龙里司村位于隆里乡西面4公里处,展架—黎平公路之侧,源于地茶和地稠的八瓢溪从村前经过。东邻王家榜村,南与黎平县敖市镇八开村接壤,西抵启蒙镇地稠村,北与隆里所村归凤交界。下辖龙里司、对门寨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有133户、472人。住有杨、罗两姓,以杨姓为多。均为侗族。
  龙里司建置较早,元至治二年(1322)朝廷在此设龙里军民长官司,洪武四年(1371)改为龙里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清代辖有粑寨、龙吴等50寨(详见第一章),是今锦屏县境内6个长官司中地域最大的一个。清代后期土司式微,属黎平府开泰县管辖,民国前期属黎平县隆里乡,民国30年(1942)随隆里乡归属锦屏县。
  传说龙里司先祖先在隆里所地居住,后迁地茶,最后定于此地。在确定定居何地时,先人曾将隆里老司、地茶和现地泥土过秤,龙里司的土质最重,遂定居于此。
  龙里司村土地面积492.3公顷,太子参农田面积275亩,旱地面积80亩,有林地面积5645亩。林地大多数参与春蕾林场联营造林。1990年代后期以来,村里年轻男女大多外出打工,2007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20人,成为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部分村民已开始仿效其他村种植蔬菜。
  清嘉庆十六年(1811)龙里司长官杨光玉倡修龙溪书院,“前楼后栋,左右回廊”,司属各寨160余人参与捐资银两,其中以文斗、加池两村人捐数最多。民国时期办有私塾,1950年代在原龙溪书院址办有小学,现为教学点,设1—3年级,有学生30人,教师3人。1950年代至今参加国家工作11人;清代土司衙司遗址尚在,村里有人提议筹资修复以作村里旅游观光之资。清代中期村水口处跨溪建有花桥一座,后为大水冲毁,1999年村人筹资重修,桥长39米,宽35米,高6米,3拱,上盖琉璃瓦。花桥头旧建有庵两座,置有庵田,住有尼姑,民国后期尚有尼姑2人,其中一人还参加1952年土地改革,分得田地。“0”中庵堂被毁。2001年村民委组织将散存于村内的龙溪书院、桥、路和庵堂等碑集中到小学操场边存放。
  民国23年(1934),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路过这里,有两名红军战士在此被地方反动势力杀害。现杨氏宗祠外墙上还残存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一幅“打倒-贼的-——红军宣”。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28202 556700 -- 查看 龙里司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里司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里司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华寨村

  华寨村地处隆里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东与新化乡新化寨和新化司村接壤,南与隆里所村一坝相隔,西与隆里所村土地相接,北与钟灵乡稿炳村毗邻。全村辖属华寨、地灵、半冲3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现有203户,896人,苗、侗、水族杂居。村民委员会驻华寨。   华寨旧名扒寨、耙寨,因嫌欠雅,民国31年(1942)锦屏县政府县长李繁苍将村名改称“华寨”。明时为隆里千户所屯地,清时期属龙里司蛮夷长官司,民国时期属隆里乡。   华寨所处地形状若草鱼,依山面坝,与隆里古城隔着田坝遥相对应。寨后青山叠翠,连绵起伏,是隆里所古龙标八景之首—“文笔流云”。寨内庐舍密集,寨脚、寨中和寨头分别设有门楼,一条宽米许的水泥道路将三门上下贯通。寨头田坝边一古井,井水四时不枯不溢。井边有一青杠树,胸径1.2米,挺拔苍翠,系村民祭拜之所。自然寨有2个村民小组,有140户,587人。寨内分上下两节,上下两寨各为一组。村民有龙、吴、杨、欧、李、黄、姜、陈、罗、董10姓。各姓和睦相处,互相联姻。   地灵自然寨地处密林深处的一山凹间,四周古树萦绕,小溪中流,距华寨4公里,有1个村民小组、有41户,185人,村民有杨、舒、吴、邓、沈、武6姓,苗、侗、水族杂处。半冲自然寨距华寨1.5公里、地灵自然寨1公里,有1个村民小组,有25户,124人。村民有杨、欧、孙3姓。2006年在上级资助下,通村公路修通至地灵和半冲。   华寨村为山地地形,山间田坝零星布落。全村土地总面积928.6公顷,其中田面积468亩,旱地面积102亩,有林地面积10356亩。农作物主产水稻、油菜、太子参等,林木以杉、松为主。村里的林地多数与春蕾林场联营,栽植杉木。1980——1990年代,村民多利用松材和杂材生产松茯苓和食用菌,有的利用稻田养鱼出售鱼苗,是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部分村民因而致富。近年有的还兼种党参等药材。村民龙立堂应用科学技术,利用稻田、稻草种食用菌和培养菌种,成为村里科技致富带头人和远近闻名的菌种供应大户。地灵人少山多,薪炭林资源丰富,村民多烧木炭出售。   民国32年(1943年)始设华寨小学,1990年建砖木结构村小教学楼一栋。2005年完成了村办公楼建设;1972年在地灵设教学点,供地灵、半冲学生就读。现开设1—3年级,有学生38人,教师2人。1950年代以来全村参加国家工作的人员24人。   

王家榜村

  王家榜村地处隆里乡南部,距乡驻地2公里,锦屏—黎平油路和展架—黎平公路在此交汇,是锦屏南通黎平的重要门户东与隆里所村接壤,西和南与龙里司村和黎平县鳌市镇鳌市村接壤,北与地茶村毗邻。此处原为隆里所王姓人的领地,故名称王家榜。清顺治年间,湖南人李平满和吴道常两人到此地租种田地,以后久种成业,形成村落。自明至清,均为隆里所管辖,民国以后遂归属隆里乡。下属有王家榜、湾子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77户,643人。其中王家榜有156户543人。村委会驻王家榜。全村侗苗族杂居,现除李、吴二姓外,还有周、张、彭、龙、杨、林、邹7个姓氏。   王家榜村背靠青山,面朝田畴,锦屏与黎平两县分界标志牌坊矗立于村前公路上。全村土地面积252.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80亩、旱地面积102亩,有林地面积3780亩。这里田土肥沃,主产水稻、油菜和蔬菜。2003年被县政府列为的蔬菜基地村之一,村民多数以种植蔬菜和培育菜苗为经济收入来源,蔬菜成品和菜苗在县城和邻近的黎平鳌市、剑河南加等市场出售。现有李茂江等蔬菜种植大户36户,有破季节蔬菜大棚70个,大棚面积30亩,地膜覆盖种植面积60亩,每个大棚年纯收入3000余元。王家榜村林地大多数已与春雷林场联营植造杉林。近年来,村里青年男女大多外出广东、浙江等地打工,2005年在外打工者近百人,收入成为村里不可或缺的要项。   村里住户密集,过去曾发生多次火灾。1982年修建两个消防水池,2005年拆搬房屋8幢,开设消防隔离线。2005年在上级经费支持下,建造25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村办公楼,改善了村委办公环境。   王家榜村民国时期办有私塾,1956年建村小学为1997年村筹资加上上级经费支持,建造成两层砖混结构教学楼一栋,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82人,教师4人。1950年代以来全村参加国家工作11人。   

龙里司村

  龙里司村位于隆里乡西面4公里处,展架—黎平公路之侧,源于地茶和地稠的八瓢溪从村前经过。东邻王家榜村,南与黎平县敖市镇八开村接壤,西抵启蒙镇地稠村,北与隆里所村归凤交界。下辖龙里司、对门寨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有133户、472人。住有杨、罗两姓,以杨姓为多。均为侗族。   龙里司建置较早,元至治二年(1322)朝廷在此设龙里军民长官司,洪武四年(1371)改为龙里蛮夷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清代辖有粑寨、龙吴等50寨(详见第一章),是今锦屏县境内6个长官司中地域最大的一个。清代后期土司式微,属黎平府开泰县管辖,民国前期属黎平县隆里乡,民国30年(1942)随隆里乡归属锦屏县。   传说龙里司先祖先在隆里所地居住,后迁地茶,最后定于此地。在确定定居何地时,先人曾将隆里老司、地茶和现地泥土过秤,龙里司的土质最重,遂定居于此。   龙里司村土地面积492.3公顷,太子参农田面积275亩,旱地面积80亩,有林地面积5645亩。林地大多数参与春蕾林场联营造林。1990年代后期以来,村里年轻男女大多外出打工,2007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员120人,成为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部分村民已开始仿效其他村种植蔬菜。   清嘉庆十六年(1811)龙里司长官杨光玉倡修龙溪书院,“前楼后栋,左右回廊”,司属各寨160余人参与捐资银两,其中以文斗、加池两村人捐数最多。民国时期办有私塾,1950年代在原龙溪书院址办有小学,现为教学点,设1—3年级,有学生30人,教师3人。1950年代至今参加国家工作11人;清代土司衙司遗址尚在,村里有人提议筹资修复以作村里旅游观光之资。清代中期村水口处跨溪建有花桥一座,后为大水冲毁,1999年村人筹资重修,桥长39米,宽35米,高6米,3拱,上盖琉璃瓦。花桥头旧建有庵两座,置有庵田,住有尼姑,民国后期尚有尼姑2人,其中一人还参加1952年土地改革,分得田地。“0”中庵堂被毁。2001年村民委组织将散存于村内的龙溪书院、桥、路和庵堂等碑集中到小学操场边存放。   民国23年(1934),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次路过这里,有两名红军战士在此被地方反动势力杀害。现杨氏宗祠外墙上还残存有当年红军书写的标语一幅“打倒-贼的-——红军宣”。   

隆里村

  隆里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内。始建于唐代,是明朝的重要军事城堡。虽经历600多年风霜侵蚀和火灾的劫难,但整座城貌依然是我国南方高原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   唐朝诗人王昌龄曾经贬谪于此,隆里的龙标书院、王昌龄祠、状元桥、状元墓都是后人为纪念王昌龄而建的。隆里民族传统文化厚重而又多彩,唱汉戏、吟故事、玩龙灯被视为三大民族文化瑰宝,蜚声国内外。   自此至清末,隆里这一军政建置基本不变。古之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这座由本地土著居民和外来屯军人员及其后裔共建的戍边重镇,规模之大,人烟之旺,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隆里古城已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12个古城镇之一,又与挪威王国共同建立了生态博物馆。   


龙里司村特产大全




龙里司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