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东南州 >> 锦屏县 >> 钟灵乡 >> 寨稿村

寨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寨稿村谷歌卫星地图)


寨稿村简介

  寨稿村位于钟灵乡东部,与钟灵村庐舍相毗,田地相杂。辖寨稿、小官舟两个自然寨,有8个村民小组,233户,1004人,村民有吴、杨、龙、刘、李、石6姓,杨姓最早入居,现吴姓人居多。寨稿初名寨高,坐落天宝山下,后山古树笼葱,寨前锦屏——黎平油路通过。
  1990年代中期,县工商部门在寨稿寨前公路外侧建农贸市场,将钟灵集市搬迁于此。农贸市场因规模过大,至今仅用小部分,大部分闲置。2002—2004年,寨搞村先后被列为锦屏县农村消防“寨改”示范村和县生态农业沼气试点村寨。国家共计投资53万元,在乡政府组织下进行村寨人畜饮水、消防设施建设和沼气池建设。先后建成水坝一座、水池3个,铺设管道1280米。村民投工1万多个,迁民房18栋、畜圈36间,在寨中间开设一条长480米、宽12—15米两侧栽植绿化树的消防通道,同时对寨内所有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小官舟因建沼气、改厕、保持清洁卫生成绩突出,2005年州政府授予“卫生村寨”称号,是县内唯一得此荣誉的自然寨。2005年国家投资6万元,村民投工800多天,完成寨门牌楼、街道水泥硬化、灌溉水坝沟渠等公共设施建设。全村建沼气池200口,占全村总数78%,是全乡沼气池最多的村。
  寨搞村土地总面积12322.5亩,其中农田399亩,旱地60亩,有林地7696.5亩。田土肥沃,耕作便利,粮食自给有余。1995年后县里推广水稻宽窄行栽插技术,此坝作为样板示范,1997年获县政府“水稻宽窄行插秧技术推广成绩显著“奖。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628203 556700 -- 查看 寨稿村谷歌卫星地图

寨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寨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阳艾村

  阳艾村位于贵州省锦屏县钟灵乡西南部,距县城42公里,距钟灵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阳艾村东与钟灵乡钟灵村接壤,南与稿炳村、隆里乡地林村相连,西与隆里乡毗邻,北与启蒙镇地稠村、玉泉村交界。全村国土面积18.7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寨,(分别是阳午坪、雪冲、大寨、小寨、新寨)14个村民小组,576户,总人口2886人,有汉族,苗族,侗族等民族,其中汉族人口373人,少数民族2513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数87.1%。   阳艾村属低山丘陵地带,青山绵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版图狭长,呈带状分布。年平均气温16℃左右,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全村总耕地面积1598.8亩,其中水田面积1456亩,土142.8亩,林地面积21951.5亩,森林覆盖率为78%。境内有硅石,硫铁,砷,黄金等矿产资源。从全县区位来看,阳艾村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阳艾村处于锦屏-黎平通县油路的“中转站”,距隆里古城5公里,黎平飞机场17公里,阳艾村交通便利,即有阳艾——启蒙地稠村公路、阳艾-启蒙巨寨的通乡公路,又是连接阳艾至三板溪水电站的直通道。   

钟灵村

  钟灵村位于锦屏县城中南部,距县城35公里,距黎平飞机场31公里,锦屏—黎平油路沿河从村间穿过。东邻寨稿村、新化乡新化司和密寨村,南邻隆里乡华寨村,西邻阳艾村和启蒙镇玉泉村,北邻寨稿村官舟及启蒙镇三合村、偶里乡八腊村。2007年并村后辖钟灵街上、新司、稿炳、寨足四个自然寨,有14个村民小组,385户,1842人,其中农业人口1679人,非农业人口173人,汉族355人,少数民族1497人。村民有杨、李、吴、罗、贺、郑、叶、陈、姜、侯、谢、林、邱、舒、姚、陆、徐、龙、张、宋、王、唐、费24姓,其中杨姓人口居多,迁入时间较早。   钟灵,旧称中林,有深山老林之意。明洪武五年(1372)朝廷设中林验洞长官司,清代中期,该长官司属黎平府,管辖官舟、稿炳、寨稿、寨力、寨足、羊艾、大寨、新寨、平寨、洞澜、斗寨、腊洞、贡寨、下婆寨、丁达、晃寨、八叫、苗具、绞洞、八洋、甘乌、娄罗、验洞、平金,共24寨。司治地初设彦洞,因孤悬于侗族腹地,且长官未能处理好与周边侗族村寨关系,不久司治迁至今钟灵老寨(老司坡)。明代后期,烟户稠密,有“千家寨”之称。后因一场瘟疫(霍乱),包括司衙在内全寨被殃,司治地遂迁至对面,即今新司寨。民国初年设中林团防分局,中期改设镇,24年(1935)改设联保。30年(1941)设乡至今。   钟灵明前期即开设有市场,时称铺舍,周边苗侗族村民集中贸易,互通有无。随后人户逐渐增多,蕃衍形成街市,至清代后期已取代司治地成为钟灵上下诸团的政治经济中心。1987年钟灵—大同公路从寨间经过,公路遂取代老街成为市场。市场赶农历五、十。每逢赶场,公路行车颇为困难。1992年县工商部门投资60万元在寨稿兴建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200个商业摊位的农贸市场,使钟灵街道与寨稿村连成一片。2001年,在上级的资助下,乡人民政府将钟灵街道至寨稿的过境公路段改建成水泥路面;钟灵街上居民用水,或汲自进泉,或取自小河。2005年,村筹资引来山泉水供应乡机关和部分居民。   新司和街上一河之隔。现有93户,462人。1987年全部由汉族改为侗族。有杨、邱、陆、舒、姚5姓,杨姓占人口大多数。土司衙门已无踪迹,清代后期修建的杨氏宗祠,长期用作中小学校舍,至今仍在。后龙山上古风景树参天屏立,系先人开村时所植。先人留下遗训:“砍后龙,子孙要受穷”,清代后期曾订有护林规约,故人们对后龙山的树木都予刻意保护,即便是自然干枯亦无人砍伐,只有任之倒地朽烂。1990年代,曾有多次欲购代该风景木,均被虽然缺钱但却不愿坏0规矩的新司人拒绝。   钟灵村土地总面积20km2,其中农田805亩,旱地131.2亩,林地面积25689亩,森林覆盖率85%。粮食较充足,村民历来重视养猪和鸭以作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有的村民试种大棚蔬菜和食用菌,有的则养牛和鱼,但尚未形成规模。目前,以村民李武相为代表的灵芝种植初具规模。90年代后,村里年轻人嫌在家务农不比外出打工挣钱多,遂多外出打工,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者180多人。因缺少劳动力,处于山间耕作条件较差的农田多荒芜,2005年仅新司即荒芜30多亩。山上多松杉,70—80年代,村民利用松林采松脂和种茯苓。80—90年代先后办有集体和联户林场4个,现多为杉松中幼林,2003年县林业部门划定12000多亩(含寨稿村官舟)为“天保工程林”。近年,部分村民也栽植柑桔等果树,或十来亩,或三五亩不等。街上人多经商,临街房屋底层多为商业门面,有的则在赶场日从事农副产品收买转卖。   清代嘉庆年间,黎平知府陈熙筹资在此建上林书院,道光时期村民捐建培元书院,光绪时乡贤吴师贤捐建振文义馆。民国前期,街上和新司均办有私塾。民国中期建有钟灵保国民学校,校址借于新司杨氏宗祠。50年代办完全小学,70年代附设初中。90年代初中与小学分开,初中移址庵子榜,1990年再移到寨稿村。2005年代小学有学生330人,教师16人。中学有1020人,教师47人。钟灵小学及钟灵中学设于新司。   清乾隆时,村人杨泗曾任石屏州知州、云南省通判等职。杨渤乾隆三十年(1765)文举,任甘肃龙泉知县。杨涛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授翰林辽编修。杨大来任遵义县知县。50年代后,全村参加国家工作42人(稿炳23人)。   乾隆后期至嘉庆前期,杨泗、杨涛兄弟倡首组织村民修钟灵至云照皎洞石板花街路和在钟灵往新司河上修建鲁斋大桥。大桥为长廊式风雨桥(新司花桥),上有亭三十余间。民国4年(1915)重修,27年(1938)被洪水冲毁。1990年上级补助和群众集资改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2010年在上级拨款60万元,改建为钟灵风雨桥。清后期还修有南岳庙和杨氏宗祠等。   

寨稿村

  寨稿村位于钟灵乡东部,与钟灵村庐舍相毗,田地相杂。辖寨稿、小官舟两个自然寨,有8个村民小组,233户,1004人,村民有吴、杨、龙、刘、李、石6姓,杨姓最早入居,现吴姓人居多。寨稿初名寨高,坐落天宝山下,后山古树笼葱,寨前锦屏——黎平油路通过。   1990年代中期,县工商部门在寨稿寨前公路外侧建农贸市场,将钟灵集市搬迁于此。农贸市场因规模过大,至今仅用小部分,大部分闲置。2002—2004年,寨搞村先后被列为锦屏县农村消防“寨改”示范村和县生态农业沼气试点村寨。国家共计投资53万元,在乡政府组织下进行村寨人畜饮水、消防设施建设和沼气池建设。先后建成水坝一座、水池3个,铺设管道1280米。村民投工1万多个,迁民房18栋、畜圈36间,在寨中间开设一条长480米、宽12—15米两侧栽植绿化树的消防通道,同时对寨内所有道路进行水泥硬化。小官舟因建沼气、改厕、保持清洁卫生成绩突出,2005年州政府授予“卫生村寨”称号,是县内唯一得此荣誉的自然寨。2005年国家投资6万元,村民投工800多天,完成寨门牌楼、街道水泥硬化、灌溉水坝沟渠等公共设施建设。全村建沼气池200口,占全村总数78%,是全乡沼气池最多的村。   寨搞村土地总面积12322.5亩,其中农田399亩,旱地60亩,有林地7696.5亩。田土肥沃,耕作便利,粮食自给有余。1995年后县里推广水稻宽窄行栽插技术,此坝作为样板示范,1997年获县政府“水稻宽窄行插秧技术推广成绩显著“奖。   

高寨村

  高寨村位于钟灵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钟灵河、锦屏—黎平公路从村前并排而过。旧时称洞湳,明清时期为中林验洞长官司属地,民国前期在此设洞湳乡,民国后期改为洞湳村,属钟灵乡。   全村辖7个自然寨,14个村民小组,314户,1574人,住有杨、罗、吴、张、李、龙、欧、蒙、石等姓。全村土地总面积13052.5亩,其中农田704亩,旱地106.8亩。林种以松杉为主,1970年代村民利用松林割松脂,1980年代则砍伐种茯苓。1980年代前,村建有两个集体林场。近年,部分村民开始栽种水果等经济林和太子参。   

地娄村

  地娄及附近几个村寨苗语统称“罗罗”,古称之“娄罗”。地娄村位于钟灵乡北部、钟灵河西岸,距县城20公里。与本乡贡村、偶里乡云照村、铜鼓镇高柳村毗邻。地娄系锦屏境内有历史记载较早的老寨之一,也是偶里等古代苗款组织“二十一爪半”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属中灵验洞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在此设娄江乡,后期属钟灵乡。1953年复设娄江乡,辖地娄、展金、贡村、八客、八佰等村。1992年撤娄江乡后并入钟灵乡。   地娄村辖有地娄、岑文、骨闷乌3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有235户,1116人。均为苗族。曾先后有雷、贺、朱、王、杨、刘、陈、易、龙等姓居住,现有杨、刘、陈、龙4姓氏,杨姓居多。杨姓根据居住点不同,分“中寨杨”、“松树脚杨”、“寨边杨”、“寨脚杨”4支。1992年撤区前乡时,地娄等村有人提议以地为灵治所设立地娄苗族乡,未果。   传说因地娄的聚居形状为上小下大的鱼网形,为使“鱼网”便于撒收,不准起造砖房。1980年代以前,地娄村民居清一色为杉木建筑。此后,村小学及乡政府办公楼先后改造为砖木结构建筑。1987年大同——钟灵公路从寨脚通过,部分村民还千方百计搬到公路两侧建房,过境公路渐成街市。   地娄村土地总面积8897亩,其中农田367亩,旱地67亩,有林地4272亩。林业过去曾是村里农业经济的重要帮补。1990年代后,林业转冷,村民遂跟亲随友外出广东、浙江等地打工。   

贡村村

  贡村位于钟灵乡东北部,跨居钟灵河两岸,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与大同乡龙霭村、铜鼓镇高柳村、偶里乡皆久村、寨霞村、云照村毗邻。钟灵河在此拐了一个弯,贡村便坐落在拐变处,形似一艘船。   贡村共辖7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共329户,1643人,住有杨、吴、龙、刘、向、潘、李7姓。杨姓双分“田上杨”、“中寨杨”、“寨脚杨”3支。   全村土地总积13189.6亩,其中农田557亩,旱地125.3亩,林地7521亩。1990年代后,部分村民利用所分得的责任山栽种果树等经济林木,其中杨本夫一户即有15亩。1980年代后期,村民杨德华率先购黄石客车从事个体客运,不久又改卧铺大客车跑广东东莞等地,为县内民工服务。在其影响下,村内先后有7户购车跑客运。2005年全村有210人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   贡村于清乾隆年间建迴龙庵,有僧尼住持,第一个住僧为菩提恒参和尚曹代。庵宇于1966年被折除,现村边尚存有尼姑坟。杨寿昌曾借附近地名编成岳飞抗金故事上联:“八客平金渡江去”,至今无人能对。   布坌寨水口保存有一片林相较完整的风景林木,林边存有刊刻于民国初年“永垂不朽”禁砍风景林木摩崖石刻;清道光年间,娄江人杨学沛组织“二十一爪半”进行婚姻服饰改革,即是在八客淘金坪订立公约,并勒碑于此。   


寨稿村特产大全




寨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