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西省 >>九江市 >> 修水县 >> 路口乡

路口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路口乡谷歌卫星地图)


路口乡简介

  路口乡位于修水县西部,与本县白岭、全丰、黄龙、古市四乡镇毗邻,辽南线公路贯通全乡东西,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四面环山的盆形山区,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全乡9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3200户居民,15000人口分居全乡各地,耕地面积1.3万亩,拥有山林面积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00余亩。种植业、养殖业、木材加工业、建筑安装业、旅游业是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和因地制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构思,高效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趋扩大,逐步使全乡从传统农业走向特色、现代科技农业。现全乡主导产业有:
   一、种植业
   精耕细作既是人多地少的耕作模式,也反映出地方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色。路口乡在人均不足0.6亩的水田状况下,通过高标准、抓科技、整布局,使得全乡所有耕地上呈现出水稻、红薯年年丰收,蔬菜、蚕桑发展迅速,百合(左图)、药材及时补充,其它杂粮收入丰厚,现已呈现一派大好形式。早稻改制上推广良种3000亩,年产优质稻达1500吨;大棚蔬菜基地100亩,返季节蔬菜大量丰收,起到缓解西边农户用菜矛盾,年获利80万元;沉默了近20年的百合种植术悄然兴起;种植150亩百合长势良好,产品远销武宁、平江等地;试种粉葛100亩(右图)、丹参、玄参500亩,现长势良好,可望丰收,蚕桑支柱产业在波谷中奋勇直追,现拥有桑园500亩,产茧400担,高标准种育桑苗100亩,现长势喜人,为全年扩桑1000亩,三年步入全县蚕桑大乡镇奠定了基础;全乡果园1500亩,板栗800亩,盛产鲜梨、板栗、竹笋等。
   二、养殖业
   养殖业异军突起,全年在牲猪市场滑坡的情况下,率先在全县推广瘦猪肉型良种猪繁殖和饲养,曾出现养殖超百头专业户三户。野鸡、家鸽饲养日趋增多,预估可为市场提供野鸡幼仔1500羽,创产值1.5万元,可供成品野鸡2000羽,年出食用家鸽5000只。水面养殖更是推陈出新,投资近50万元,功能齐全,产卵、孵化、出尾一条线作业的鱼种远销湖南、湖北及本省邻县等地。年产2万尾的金鱼繁殖分场为广大养殖爱好者提供各色金鱼。家鱼饲养水面近200亩,投资20万元,年产鲜鱼10万市斤,创利10万元,创税近2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9.2平方公里 360424200 332000 0792 查看 路口乡谷歌卫星地图

路口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路口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义宁镇

  义宁镇位于湘、鄂 、赣三省交汇之处,地处北纬29。、东经114。,是江西省修水县府所在地,是修水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交流中心。全镇拥有面积201.1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25028亩。镇辖农村22个行政村、246个村民小组、城区4个街道居委会42个居民小组、30个镇属机关部门。1999所常住户22874户,常住人口723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706人。    义宁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均为县(州)治所,唐代为常洲亥市,德宗贞元十六年建分宁县于此,民国期间废义宁州,改县名为修水,建义宁镇。义宁古城环境优美迷人,逶迤修江清沏见底,将古城一分为二,旌阳山与凤凰山隔江相望,竞相媲美。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纪念馆、驰名海内外的云崖寺,涉外的南山宾馆均依山傍水镶嵌于城南的苍松翠柏之间,修江大桥和宁红大桥飞架南北把一河两岸的城区连为一体,使义宁镇这个山城更加壮丽更加繁荣。    义宁镇是一个才子之乡,俗有“五里三个举,七里两翰林”之称,涌现出了清末维新著名人士湖南巡抚陈宝箴、补用道员加二品顶戴徐家干、维新“四公子”陈三立、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历史学家陈寅恪等一批精英名流。这块红土地又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地。    义宁镇是一块物华天宝之地。华东大电网110万伏高压输电线路把义宁的山城变成了不夜城,工农业生产已进入了电气化;地面设施完善,城区的宁红大桥和修江大桥把城北商业区与城南开发区、工业区和赣北大市场联为一体;省道柯龙线纵贯境内、油路直达南昌、九江、武汉、长沙等大中城市,拟建的出县境二级公路自义宁镇东北部穿插而过;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系统全部开通,电话、传真均可通向世界各地;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机构配套齐全,小学36所、中学5所、幼托事业15家、医院3所、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普及千家万户,山城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钨、钒、石煤、瓷土、石灰石等十余种,其中石煤含量达12亿吨、石灰石含量达56亿吨、瓷土可产1100万吨;有林面积14.2亩,林木蓄存量19.1万立方米,桃里片区四面青山,环抱着5000余亩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  

白岭镇

  白岭镇地处修河发源地的黄龙山下,它伴随着名山的声誉而闻名于世。雄伟挺拔的黄龙山,海拔1514.2米,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曾有不少名人登山游览,多处名胜古迹,令游客留恋忘返:立足顶峰的“鲤鱼朝天”,聚目远望,湘、鄂、赣三省尽收眼底,东看鄱湖,南望洞庭,北观黄鹤,真是高赡远瞩,使人感到心旷神怡,俯首低看,修河有如一条彩带飘向远方……。欲与“鲤鱼朝天”试比高的“只角楼”,石缝中一股清泉四季不断,石旁刻有一上联“山石岩泉流白水”,令多少登山有意者与之对答,都留下遗憾而归!两峰之间的秋池塘,有一天生小石井,常年有水,不浅不溢,人为饮干,自然又满,真是一大奇观!井旁光滑的大石上一幅“石马驮金通三界,龙王饮水润四方”的对联,使不少文人墨客为之赞赏。处于山腰偏上的“仙人打座”,是一块十几平方米的光滑平石,相传是神仙下凡休息的地方,所有登山者都要在此领略一番仙人享受。山腰偏北的“试剑石”巍然矗立,中间刀劈一样,一分两半,相传是吕洞宾试剑所为。还有“白布坑”、“鹰窝岩”,陡峭险要,无限风光。山上表土肥沃,生长着各种药材,有“黄龙山上百草都是药”的称谓,如“黄金”是治损伤、补身体的珍稀野药,热情好客的白岭人民,常挖此药自制,通过几番蒸晒以后,用来浸酒款待宾朋。山上的黄龙山林场,创办于一九五八年,有林面积上万亩,葱郁的-,时而引起阵阵林涛。山下东面的温泉,闻名赣、鄂边界,是冬天洗浴、皮肤保健的天然浴场。山下南面的黄龙古寺,名扬世界,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改革开发以后,日本宗教界人士,多次前来寻根问祖。可以说黄龙山是一块有着旅游开发前景的处女地,正以饱满的青春活力,期待着各位有缘贤士的光临!    黄龙山的清泉和清新的空气,养育着它的数万儿女,素有“白岭姑娘一枝花”的美称,更有不少贤人志士走出大山,有的担当起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职务甚至重要领导职务,有的成为科技、文化界的专家、学者。    座落于黄龙山下的白岭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进入白岭,有如一个小盆地,地势平坦,人口密集。镇内有白岭、桃树两个集镇,同时沙坪、温泉两个村级集镇也初具规模。坂土面积7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658亩,山林面积75664亩)。全镇主产水稻、红薯、大豆;经济作物以蚕桑、药材为主;畜牧业主要有牲猪、山羊。.  

全丰镇

  一、全丰的地理位置    全丰镇位于修水县的西北部,与本县白岭镇、路口乡、大椿乡相邻,和湖北省的通城、崇阳两县接壤。是一个四面环山,中间平坦的盆形山区。在100.2平方公里的版图面积上,分布着15个行政村,243个村民小组,6120户居民,27000人口,拥有山地面积11万亩,耕地面积17064亩。    全丰镇耕地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面上山水相连,地底下矿藏丰富。三条河流,流经全丰的东西南北;四座水库,储藏着全丰的富裕之源。    全丰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冬暖夏凉,雨水充足。农作物产品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有蚕桑、药材,山地适宜栽植红枣、板粟、花椒、桃、梨等。    二、全丰的历史文化    全丰镇是我县的文化重镇,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革命史。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相当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我镇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条件。具有地方特色的花灯文化一直长盛不衰,在每年的春节、端午节等农历节日,群众自发组织的花灯队伍穿街过巷、走村串户,庆贺隆重的节日。另有龙灯、狮灯、船灯队伍结伴而行,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也让全镇人民品尝到了一道道精神美餐。全丰镇还不乏能歌善舞的演艺人才,乡村自行举办的文艺晚会,让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真实地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新近组建的腰鼓乐队,也为全丰人民添乐不少,一般庆典必有腰鼓队棒场,而不少群众每逢喜事,也请腰鼓队助兴。    在全丰的革命史上,上源的余家湾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发源地之一,余家祠堂是秋收起义军一师一团驻地旧址。老苏区村曾是-元帅率军驻地,进行过无数次游击战争,并且还是修水县苏维埃政权的驻地旧址。碧环村是修水县卓卓有名的杨碧环烈士的故乡,经帮村也是因诞生过我县历史上有名的余经帮革命先辈而得名。碧环村的烈士墓园,已经成为全丰镇少年儿童瞻仰烈士先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三、全丰的资源条件    (一)全丰镇四面环山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东面桃峰山脉的官坑、全丰、老苏区、南源四个村的辖区内,具有一定储量的黄金和白金矿。根据地质队的堪测资料表明全丰镇境内的黄金储量在数吨以上;西南面南峰山脉的南丰、乔宁、塘城、碧环地段内,具有能开采50年以上的花岗岩石和稀土矿。.  

古市镇

  “古朴悠远,市井繁华”。早在光绪年间就有过东山可以建府,南山可以建县之传的古市镇,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已是一个交通通讯发达、集镇规划有序、工农商贸繁荣的现代化小山城,享有“小香港”的美誉。    全镇版土总面积为124.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8万,境内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降雨量充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着良好环境。1999年粮食总产达10826吨,茶叶60吨,蚕茧30吨,商品蔬菜3500吨,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对香料需求的增加,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依托本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椒生产。现在全镇共有花椒面积6000亩,年产鲜椒600吨,年创总产值600多万元,成为农民收入的又一亮点。今年,镇政府准备再扩栽2000亩,三年内使全镇花椒达到10000亩,建成“江南花椒第一镇”。    古市镇位于省道辽南线的中段,交通便捷,来往于修水、通城、武汉的客车穿梭不息;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教、卫生事业迅猛发展;邮电通讯发达,实现了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村村通,并且开通了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业务,使古市人与外面的精彩世界紧密相连。    农业富镇、工业兴镇、商贸活镇、科技强镇。古市镇在主攻农业产业化的前提下,镇党委、政府抓住改革发展契机,不拘一格,多轮驱动,使我镇的工农业生产呈现齐头并进的强劲发展势头。花椒、蚕桑、菊花、茶叶、蔬菜等大面积发展,正在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陶瓷、石材、农机、鞋业等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产品远销省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历史飞逝,现代文明为古市镇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小山城,正在镇党委、政府正确的富民强镇政策指引下,发展成为我县西部地区的一颗璨灿的明珠。    朋友,来吧,这里的人们正以无比的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大桥镇

  九江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湘、赣边贸重镇——江西省修水县大桥镇,历史上曾被誉为“赣挽之咽喉,湘岳之肘腋”,居吴山之首,楚水之源,全镇版土面积12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自治村,297个村民小组,企事业单位36个,人口38450人;共有耕面积2.3万亩,有初级中学三所,村级完小19所,1999年度在校学生6870人;全镇1999年度工农业总产值1.8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6156万元,人平纯收入1870元,财政收入510万元。    一、灿烂的历史文化    大桥镇所在地的“朱溪场”自古以来就是修水西边区边境贸易文化中心,古代就有湘有“长寿街”,赣有“朱溪场”之说。    大桥镇距离世界著名的佛教胜地黄龙寺仅21公里,镇境内亦山水秀丽,气候宜人:圣峰山上的东觉院是幕阜山下仅次于黄龙寺的又一名僧得道之地,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游览至此,赞叹不已,并在东觉院留宿一晚,留下了“此地消沙纳水”御口传说。鸣水洞中的鸣水瀑布高悬其中;雷塘的罗卜仙宫、密崖山、青龙山上的玉泉寺、观音岩等为佛家仙境;愚公洞、滴水洞亦乃大桥的旅游景点和人们的休闲去处。    二、崛起的新型集镇    一九九四年开始启动集镇建设,扩大集镇规模,按照“以民建镇,以工兴镇,以贸活镇,以农稳镇”的方针积极引农造城。特别是在1997年2月份大桥镇被九江市委、市政府列为全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以来,集镇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共投入资金1.6亿元,一座占地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达150000平方米,人口11500余人的新型边贸城镇正在崛起,已成雏型。三条主街,长达2.8公里构成了城区基本骨架;商贸中心占地14000平方米集商贸、饮食、停车、住宿于一体;工业小区占地150亩集机械加工铸造、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生产、综合养殖加工于一体;分别占地80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是集镇的文教、卫生娱乐中心;20000平方米硬化路面、6000米通水、排污管道、3000株常青树街道绿化、1800门程控电话的安装,完善了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展现着大桥的文明气息。良好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了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客商来镇办厂5家,发展个体工商户750余户,个体企业51家。.  

渣津镇

  修水县渣津镇位于江西省修水县西北部,地处赣西北边陲,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总面积144平方公里,人口4.36万,辖25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渣津镇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境内自然风光旖旎动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山水纵横,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省道柯龙线贯穿东西,修河交叉环绕,交通十分便捷。 近来,镇域经济和社会 事业蓬勃发展。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财政总收入96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7.86%。粮食、油料、蔬菜、中药材、牲猪等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逐步建立起了以建材、轻工、特色农业等为支柱的工农业体系。集镇建设发展迅速,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渣津镇95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99年又被建设部评为村镇建设先进镇。新世纪曙光初露,渣津镇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个城乡结合、工农贸并举、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新型边贸城镇正在赣西北大地崛起,并以其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修水县西部40多万人口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马坳镇

  一、基本概况    马坳镇地处修水县腹地,离县城37公里,南邻程坊乡,北靠溪口镇,西连渣津镇,东接杭口镇。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下辖2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54个村民小组,人口3.69万人,耕地面积2.65万亩,有34个镇属部门,两个省部属单位(724矿、东津水电厂)驻扎。现有工商户370多户,个体私营企业3户。我镇一九九九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13000万元,财政收入160余万元,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合先进单位和“六好乡镇党委”。    二、基础设施    我镇交通通讯便捷发达,全镇公路里程130余公里,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程控电话装机近千门。水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好,现有小水电站二座,装机容量625kw,小II型水库9座。集镇面积0.5平方公里,二000年集镇开发近10000平方米,引农造城2600多户,1000多人。    三、文教卫生    全镇有初级中学二所,现有学生1500余人;小学26年,学生近4200人。学习风气尉然成风,教学质量稳定。中心卫生院一所,一体化网络健全,全镇有医生98人,病床20张,为全镇人民的医疗保健和身心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村村都通了闭路电视,装机用户达3000多户。.  

杭口镇

  文化名人黄山谷故里,杭口镇位于修水中部,总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10个行政村,驻有22个县直、镇属机关部门和厂矿企业。镇政府机关驻地距修水县城20公里,省道柯龙线和县道茅溪线交汇于此,贯穿境内,修江主流经过这里流向下游,形成了水陆交通网络。    杭口镇境内山山水水皆成画图,是理想的观光旅游胜地。以南宋丞相章杭山名字命名的杭山矗立在修江岸边,削壁千尺、怪石嶙峋、云蒸霞蔚,十分壮观。傍山而筑的白鹤寺,望江而立,终年香火不绝,相传古代一位白鹤仙师贪恋杭山的秀丽风光而栖居于此,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建立了这座古寺。已有千年历史的杭口古镇,经岁月苍桑,尽管面目全非,但当你踏上古镇石级街道,环顾两旁的旧墙残坦,你依然会寻找到历史的足迹。杭口老桥,相传是南宋丞相章鉴所建,距今已有800余年,桥为双孔,长100余米,宽4米,青色水磨石砌成,既秀丽又坚固。桥下流水淙淙,桥头古木参天,凉风习习,人到此处,如入洞天府第,有爽心悦目之感。山谷故里双井村山奇水秀,美不胜收。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中间是一马平川的盆地。北面的观音山,群峰耸立,巍峨险峻,风景宜然;南面的修江水依偎着莽莽青山,格外温顺宁静,十里水道,偃波息浪,平展如镜,水深数,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天光云影徘徊其间,泛舟河上,使人体味到“碧水丹山”的独特韵味。村内处处茂林修竹,古道幽径,人行其中,顿觉回归自然。更有山谷墓、明月弯、钓鱼台、上天梯、高峰书院、十里秀水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双井独特的自然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杭口自古人才辈出,十里秀水孕育着济济英才。这里是宋代文化名人黄庭坚的故里,是南宋佑丞相章杭山的出生地。在宋朝仅双井黄氏一族就有48名进士,其中2名官至尚书,一时间人才荟萃,群星灿烂,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不仅宋代罕见,就是自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也是凤毛麟角。    杭口是一个经济重镇,除生产粮食外,还生产蚕桑、中药材、山羊、茶叶、杭猪、红木家俱等。其中蚕桑近年来发展迅速,桑园面积达4000亩,年主茧量2000担,产值达12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30%,成为了杭口的经济支柱产业;中药材种植和山羊饲养的数量逐年增多,形成了规模,在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位置。红木家具早在90年代中期就打出了品牌,远销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  

港口镇

  一、港口概况    港口镇位于两省(江西、湖北)三县(修水、崇阳、通山)六乡(港口、布甲、溪口、大源、塘山、山界)的交接点,面积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辖行政村12个,有人口2.1万。大革命时期,港口是湘、鄂、赣根据地之一,161名英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今天,港口人民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谱写出又一首壮丽的诗篇。    1999年的港口,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9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000万元。财政收入300万元,上交税收10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从1994年起,连续六年荣获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溪口镇

  一、基本情况    溪口地处修水的西北部,幕阜山脉南麓,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全镇辖25个行政村,188平方公里,3.3万余人.    二、丰富资源    山清水秀,物阜人勤的溪口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水力资源。非金属矿——无烟煤储量达 万吨,热量达到5800大卡,可供露天开采;溪口毛竹以粗、壮、质地优良而著称,年销量达10万根;油茶、板栗、锥栗以溪口为最,溪口的茶油洁净、清亮、香甜润口,年产量达1.2万担,溪口板栗早在民国26年(1937年)就有出售800担的历史。目前,全镇共有板栗6000余亩,年产量达1万余担;常年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山区的全天然绿色食品——薇菜远销海内外,年产量可达50余吨,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溪口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33万千瓦,可开发量1.25万千瓦。    三、工作动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溪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党委、政府制订产业发展计划,形成了板栗、花椒、山羊、牲猪四大主导产业,1000亩花椒、6000亩板栗、2万只山羊、3万头牲猪,正以良好的效益牵引着山里人圆脱贫的梦,走致富的路。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集镇建设初具规模,集镇人口由原来的3000余人发展到19000余人,集镇个体私营企业已达500余家,一个崭新的集镇已崛起在群山之中,全镇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港镇

  一、基本情况    西港镇位于修水县域中部,全镇总面积50.8平方公里,有耕地1.25万亩,全镇人口230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1人,列全县第二,现设13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    西港原设乡管辖,199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镇,定名为西港镇。    二、特色产业    西港离县城29公里,交通便利,开阔,地域有着发展商品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栽桑养蚕、化红种植、豆腐加工、养“杭母猪”是西港的四大特色,尤以医疗保健、化痰止咳、滋阴降火的传统果品--“化红”和食用保健、味美可口的加工食品--“油豆腐”享有盛誉。西港是修水县蚕桑的主要产地,全镇现有桑园1700亩,产茧2000担,产值200万元。    三、经济文化建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西港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农民储蓄存款450万元。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形成了以蚕桑、林果、药材、生猪、山羊、洋鸭、豆腐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崛起的新格局。1999年冬扩改桑园1000亩,种植花椒、车前子等多个品种的药材。近几年,西港镇乡镇企业及私营经济日益繁荣,1999年在改善原有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了金矿及机砖厂等几个企业。乡镇企业创产值615万元。同时私营企业发展迅猛,从1995年的521户增至目前的800余户,其中集镇就有300多户,经营项目涉及木材加工、制衣做鞋、食品饮食、机械修理等20多个行业。交通运输发展不凡,有大小客运、货运车辆100余辆,其中有省际客车7辆。商贸活跃,市场繁荣,西港集镇逐渐成为周边乡镇新商品交易中心,辐射到马坳、溪口、上杭、新湾、杭口等乡镇。    近几年,西港镇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镇容镇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港镇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投资200多万元,实现了组组通电话的目标,现已装机500余门,即将突破1000余门,成为全县最早村村通电话的乡镇;投资20万元改善了电网,全镇用电明显改善,每天24小时能够正常供电,为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物质文明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西港镇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大力进行“两基”的实施;围绕经济建设,突破发展蚕桑主导产业,推广快速良种良法养猪。.  

山口镇

  山口位于修水县的东南部、修铜两县交界处,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当年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曾整编驻扎于此。面积173.8平方公里,人口20016人,下辖12个行政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    山口人素来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勤劳俭朴,艰苦创业。山口人喜饮茶,遇客先敬一碗茶,尤以客家茶系为主。地方风味有哨子、腊肉、扣碗肉、艾米果,清蒸洋鸭更是修水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它具有滋阴润肺之功效。山口集镇市场繁荣,有传统的赶集习惯,每月二日、十六日为墟期。改革开发以来,市场交易更为活跃,建有农贸市场3000多平方米,生猪交易市场1个,平时赶集有4000余人参加,中秋节、春节、国庆节、元旦或恰逢这些节前后的墟日,赶集者多达5000至10000人不等。县城、县内各乡镇,甚至铜鼓、平江、奉新等地客商也云集此地进行交易,日交易额为十万元,年成交额为八百多万元。    山口境内有一来苏村,传说是村人为感激和怀念苏东坡来过此地而得名。苏东坡来时过渡的渡口称作来苏渡,并建有苏公亭一座。    山口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比较兴盛,查阜西便是其中杰出代表。查阜西,山口来苏人,自小聪颖好学,一生致力于古琴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并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等职。.  

黄沙镇

  黄沙镇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18.5公里,修铜线(省道)贯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境内山峦起伏、河川纵横、景色秀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2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稻香鱼肥、林木茂盛、水能充沛,是修水的粮食大镇、林业重镇、工业强镇。    建国五十载,黄沙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年,更显出无限生机,二万多勤劳、善良的黄沙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强镇富民的好路子,现有胶板厂、造纸厂、电线电缆厂、火柴厂等一批乡镇企业。黄沙镇乡镇企业立足本镇的实际,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以质优价廉占领市场,火柴厂生产的火柴远销巴西等南美国家,胶板厂的产品占有武汉、长沙、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部分市场。一九九六年,黄沙镇乡镇企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荣获县委县政府的嘉奖。    “创造环境促发展”是黄沙镇历届班子领导的共同做法。稳定发展现有企业,引进外资,创办新企业的观念指导下,黄沙的企业更加兴旺发达。去年,昌隆机砖厂正式点火投产,付家铺鲜花基地更是花香扑鼻,自来水正处在构建阶段,新组建的黄沙土纸集团以现代化的运作方式,正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大自然不仅赋予黄沙以温柔、妩媚的灵气,也以石英矿、瓷土等矿藏为黄沙筑起坚实的脊梁,目前,一个开采石英矿石的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黄沙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优良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田土非常适宜水稻、红薯、玉米、小麦、油菜、豆类等农作物的生长。全镇耕地2.5万亩、年产优质稻8800吨、植物油50吨、畜、禽、鱼肉总产达100吨。    修水素有“山谷遗风”的美称,黄沙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在蓬勃发展,尊师重教已然成为黄沙的光荣传统,投资50万元的镇中学实验楼和小学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全镇在校师生1290人,普九教育顺利通过验收。    辞别旧世纪,回望走过的风雨历程,黄沙人民充满骄傲与自豪迈进新千年,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黄沙人民更信心百倍,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充满活力的新黄沙将屹立在修水这片红土地上。.  

黄港镇

  素有修水县“农业大镇、工业强镇、林业重镇、香菇名镇、经济富镇”之称的黄港镇,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3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13771人。一九九九年工农业总产值14625万元,上缴县财政总收入238.36万元。    黄港镇是革命老区,是修、铜、宜、奉苏维埃中心根据所在地。黄港镇的半坡谈判象征着修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傅秋涛、肖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战斗过。    一、自然条件    镇域地势周边高中间低,全镇均在九岭山脉中部以北地区。地面似盆地,如峡谷,象走廊。境东五梅山,又名三门峡,九岭尖,海拔1794米,是九江市全境和九岭山脉的最高峰。更是修河、锦江的分水岭。黄港雨量充沛,溪流众多,主要分安溪、奉乡两大水系。由于落差较大,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优势。    年平均气温16.5篊,最低气温零下12度。最高气温也未超过43度。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全年无霜期230多天。黄港镇有着雨多、雾多、霜期较长的特征。    土壤结构:以棕壤为主,丘陵则红壤,黄壤参半,河谷冲积潮土,沙子土等。耕地一言以概之:田多地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亩。    二、经济状况    全镇耕地2万亩,水田占70%。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麦类和茶叶、蚕桑、油菜、药材。盛产优质水稻,木材。药材、香菇是二个前景可观的开发项目。林业用地面积24万亩,有2200多个植物种类。其中:樟、楠、梓、柏、金钱柳、红豆杉、黄檀和银杏等名贵树种分布很广。境内更是飞禽走兽的乐园,有野牛、穿山甲、金钱豹、锦鸡等国家保护动物等等。    乡镇企业有:优质矿泉水、梅山罐头、林化产品、农机具产品、木竹产品以及袋料香菇等等。黄港企业产品远销上海、深圳、香港及海外。    三、名胜古迹    九岭山脉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祥地。姜家园商周文化遗址是继山背文化遗址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里人类居住历史悠久,客家人和土籍人和睦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遍地皆是。较为著名的有“八仙下棋”、“泉神试法”、“关爷试剑”、“赵白成仙”,集镇所在地沙窝里:“龙啸碧潭奈何石林屏障;狮吼绿海莫负观音座莲。”.  

何市镇

上奉镇

  一、上奉概况    上奉镇地处赣西北的修水县东部,总地域面积124.8km2,人口1.57万,有近3万亩肥沃的耕地和14万亩山林。风光秀丽、特产丰富、素有“修水粮仓”之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上奉板鸭厂、铅笔厂、林化厂、茶叶精制厂、地板厂等乡镇企业所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有的已出口东南亚、欧洲,有的在国内市场享有盛誉。该镇交通便利,新铺设的油路可直达武汉、南昌、九江等城市,电力资源丰富、电信系统、金融系统可为客商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历史文化    上奉镇是一文明古镇,人类活动可追朔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的“跑马岭”被历史学家命名为“山背文化遗址”,现时常出土的文物为各博物馆所收藏。.  

四都镇

太阳升镇

  江南名镇──三都镇依河傍水,风景秀丽,是赣西北修水县东大门。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示范镇、省级建设重点镇。05年被授予九江市卫生集镇和省文明村镇称号。    三都镇历史悠久,三都之名始于唐德宗贞元16年(公元800年),其时建分宁县辖八乡,其中泰乡分十都,三都即为泰乡第三都。1958年建太阳升人民公社,被称为“江南第一社”。三都镇是省道武修线、柯龙线上规模较大的镇,分别和本县四都、庙岭等乡镇接壤,和武宁县清江、船滩、东林等乡镇毗邻。总面积98平方公里,镇域现有人口3.3万(含县农科所、县杨梅山垦殖场),其中集镇辖区3.8平方公里,人口达万人。全镇现辖洋湖、坪段、梁口、杨梅渡、城坳、西坳、农科所、三甲店、三都、坳头等10个村和一个居民委员会,33个机关部门。    三都镇田沃物阜,为低丘陵地势,河巷交叉,气候适宜,日照充足,无霜期长,自古因盛产粮食、水产品和畜禽而成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近几年,镇党委、政府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已形成蚕桑、畜禽、粮食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蚕桑,面积达万亩,年产茧2万担,为民创收2000万元,成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蚕桑第一镇”。三都为修水县重点产粮镇,同时民营经济异军突起,集市贸易繁荣,现有工商企业达800余户,涉及建材、加工、陶瓷、运输、商贸等行业,其中昌盛耐热瓷制品有限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投资1.2亿元的外商独资电站三都水电站正在建设中。    三都镇有着非常便捷的对外交通,省道武修线、柯龙线穿境而过,武吉高速傍镇而行,集镇上高速仅15分钟,到九江、南昌、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车辆日夜往返不息。集镇基础设施完备,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迅速,随着三都大桥建成,一河两岸发展框架已初具规模。卫生事业形成了以镇中心医院为核心、村级10个医疗点为支撑的医疗、防疫网络。全镇现有高中一所,初中一所,14个小学教学网点(其中完小7所)。调频广播、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小灵通、固定电话及电脑网络覆盖全镇村、组,各村均通了公交车。以杨梅渡古樟群为“龙头”的万棵香樟和万亩桑海不仅使三都生态秀美,而且因其有利的区位使其成为修水东部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著名的边贸集镇。每年八月初一的传统赶集日,集中凸显三都的商贸繁荣。.  

宁州镇

  宁州镇   360424118200 220 坪田村   360424118201 220 高?村   360424118202 220 范?村   360424118203 220 岗上村   360424118204 122 吴都村   360424118205 122 走马村   360424118206 122 湘竹村   360424118207 220 桐源村   360424118208 121 芦塘村   360424118209 220 黄田村   360424118210 220 茶舍村   360424118211 122 西茗村   360424118212 220 竹?村   

路口乡

  路口乡位于修水县西部,与本县白岭、全丰、黄龙、古市四乡镇毗邻,辽南线公路贯通全乡东西,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四面环山的盆形山区,总面积39.2平方公里。全乡9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3200户居民,15000人口分居全乡各地,耕地面积1.3万亩,拥有山林面积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00余亩。种植业、养殖业、木材加工业、建筑安装业、旅游业是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在农村的落实和因地制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构思,高效农业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趋扩大,逐步使全乡从传统农业走向特色、现代科技农业。现全乡主导产业有:    一、种植业    精耕细作既是人多地少的耕作模式,也反映出地方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色。路口乡在人均不足0.6亩的水田状况下,通过高标准、抓科技、整布局,使得全乡所有耕地上呈现出水稻、红薯年年丰收,蔬菜、蚕桑发展迅速,百合(左图)、药材及时补充,其它杂粮收入丰厚,现已呈现一派大好形式。早稻改制上推广良种3000亩,年产优质稻达1500吨;大棚蔬菜基地100亩,返季节蔬菜大量丰收,起到缓解西边农户用菜矛盾,年获利80万元;沉默了近20年的百合种植术悄然兴起;种植150亩百合长势良好,产品远销武宁、平江等地;试种粉葛100亩(右图)、丹参、玄参500亩,现长势良好,可望丰收,蚕桑支柱产业在波谷中奋勇直追,现拥有桑园500亩,产茧400担,高标准种育桑苗100亩,现长势喜人,为全年扩桑1000亩,三年步入全县蚕桑大乡镇奠定了基础;全乡果园1500亩,板栗800亩,盛产鲜梨、板栗、竹笋等。    二、养殖业    养殖业异军突起,全年在牲猪市场滑坡的情况下,率先在全县推广瘦猪肉型良种猪繁殖和饲养,曾出现养殖超百头专业户三户。野鸡、家鸽饲养日趋增多,预估可为市场提供野鸡幼仔1500羽,创产值1.5万元,可供成品野鸡2000羽,年出食用家鸽5000只。水面养殖更是推陈出新,投资近50万元,功能齐全,产卵、孵化、出尾一条线作业的鱼种远销湖南、湖北及本省邻县等地。年产2万尾的金鱼繁殖分场为广大养殖爱好者提供各色金鱼。家鱼饲养水面近200亩,投资20万元,年产鲜鱼10万市斤,创利10万元,创税近2万元。.  

黄龙乡

  黄龙乡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黄龙山脚下。雄伟的黄龙山,海拔1514.2米,山清水秀,名胜古迹遍布山间。境内平山寺为汨罗江的发源地。山下的黄龙寺为千年古刹,是佛教五宗七派之一的黄龙宗的发源地。据考证,黄龙宗于宋朝时期流传日本,近些年日本宗教界人士,曾多次前来寻根问祖。寺中的观音井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黄龙乡,面积62.5平方公里,有1.9万余人口,耕地面积15000余亩。主产优质水稻、红薯、大豆。经济作物以蚕桑、药材(白术)、生姜为主。畜牧业以生猪、山羊、肉鸽、山鸡为主。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长石、石英、花岗岩、钽、铌、铀等为主,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黄龙乡的农村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村实现了“四通”(通公路、通电话、通手机、通电)。    全乡中学、小学全部兴建了新教学大楼,集镇兴建了卫生院门诊大楼,水泥街道,安装了自来水。不但方便了群众,改善了环境,而且为今后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衫乡

  上衫乡地处湘赣边陲,全乡11个行政村,141个村民小组,2709户人家耕种着10931亩耕地,13566人口居住在7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革命时期这里是湘鄂赣三省苏维埃旧址所在地。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质朴善良,文人墨客甚众,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四季气候温湿宜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地下矿产资源储量多,开发品位高;交通便捷,电信畅通,柯栊油路穿乡交织,村村四通四有,是一片农业高效、工业发展、矿产丰富的红色故土。.  

余段乡

  余段位于修水县西南边陲,界于土龙山脉与东阳山脉之间,与湖南平江毗邻,面积3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70亩,山地5.3万亩,6个行政村,958户,4456人,是全县最小的乡。在大革命时期,这个小乡有175名烈士为革命英勇献身。今天,余段乡人民正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励精图治,向小康迈进,同时,更热诚企盼海内外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共创余段美好的明天。.  

水源乡

  水源乡地处修水县西边陲,座落黄龙山下,与湖南的平江县,湖北的通城县毗邻,全乡人口1.2万,行政村8个,村民小组103个,耕地9500亩,辖45平方公里。.  

石坳乡

东港乡

  东港乡地处修水县西南部边陲,距县城60公里,东与本县程坊乡相邻,南同复源乡和铜鼓县幽居乡接壤,西与上衫乡、湖南平江县大口段相连,北同渣津镇一衣带水,是一个带状型的山区乡。    全乡版土面积1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5米以上,辖7个行政村,137个村民小组、2563户11014人,耕地面积7473公顷,其中水田5109公顷,年产粮食3000吨,中药材1800吨,有一百多年的白术种植历史,白术年产量达1500吨(鲜)。    东港有着丰富的山林矿产电力资源,全乡有用材林面积1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0m3,每年竹木砍伐量达2000m3,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金、银、锑、砷、矿石等。建有年产石灰300万吨、碳化砖600万块的灰砖厂,年产值达100万元;建有集发电和灌溉“双重”作用、蓄水量295万m3的水库,电站年发电量350万千瓦。此外,还盛产蜂蜜、油茶、笋干、板栗等土特产。    东港虽是山区,目前经济不够发达,但有着美好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基础条件好,全乡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距省干线柯龙公路只有7公里,距渣津集镇10公里;二是山林草地资源丰富,发展“药材、林果、山羊,食用菌”四大支柱产业和特种养殖,前景广阔;三是水电充足,投资开发办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东港的山美、水美、人美,东港的明天会更美。.  

上杭乡

  上杭乡位于修水西北部,东邻新湾,西接杭口,南抵义宁、清水,北连西港、溪口。四面通衢,南通武宁、九江,北进湖北崇阳,通三县而邻六镇。距修水县城仅30公里。    上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丘陵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巍巍九龙山横亘东北,滔滔杭河水贯穿东西。版图面积为58.6平方公里,拥有山地面积7.6万亩,耕地面积1.1万亩,辖11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30户,总人口16507人。.  

新湾乡

  一、基本情况    我乡地处修水县北部,距县城43公里、东与本省武宁县东林乡毗邻、南和本县上杭乡相邻、西跟本县溪口镇相连、北与湖北省通山县相接。全乡版土面积126.8平方公里,地形由南至北呈带状,辖8个行政村、119个村民小组、2710户,11700人,有劳动力5980个。全乡共有耕地6316亩,其中水田3666亩、旱地2650亩,山林面积17万余亩。全年气候温和,是典型的江南林区乡。    二、社会经济    新湾集镇至修水县城公路全程进行了路面硬化,车程半小时,集镇水、电、电信、移动电话、因特网、有线电视和中、小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齐全。全乡8个行政村实现了路、电、-、程控电话村村通。随着改革不断在农村深入,适合新湾山区实际的产业逐步形成:一是以17万亩山林为基础,以3000亩板栗、1000亩百合、400亩蚕桑、10万袋香菇为特色的园林产业;二是以50户年养猪100头的养猪规模户、10户养蜂100箱的养蜂示范户为龙头的畜牧产业;三是以总装机2850千瓦的6座梯级水电站为支柱的水电产业;四是以4800个在外务工劳动力为依托的劳务产业。新湾人民勤劳纯朴的山区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开拓意识正融合成新湾和谐创业的浓厚氛围,新湾正以坚实的步伐向生态优美、生活宽裕、社会和谐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布甲乡

  我乡位于修水县最北面,处于两省(赣、鄂)三县(修水、武宁、通山)六乡(溪口、港口、新湾、南岳、三界)交界处。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客商来到此地用布夹着帐篷做布匹生意,自称其布匹可甲天下,故得名“布甲”。    全乡版土为114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260人,耕地面积7400余亩,山林面积10万余亩。境内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景色秀美,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是休闲的好去处。全乡平均海拔在750M。太阳山是我乡八大山头之一,其峰巅海拔在1550M,可远眺武汉都市,若在睛天,黄鹤楼雄姿依稀可辩。此山物产甚多,野生中草药百余种,人称“天然药场”,山顶的草场辽阔,草料丰富鲜嫩,可养大批牛羊。乡境内溶洞岩密布,座落在布甲乡的布甲溶洞在县内颇有名气。洞深400余米,分四关三厅。洞内两侧溶岩画廊,钟石满目,姿态各异,特别是后厅三柱笋石如三尊菩萨端坐其中,一尊酷似观音坐莲,满目慈容,迎接游人朝拜。相传大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本乡洞上、画湾两村传道授业,故有“-不叫念书台”,“黄雀不跳画湾地”之神奇民间故事,乡人很是自豪。    这里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有大量钨、铅锌、煤、大理石等,地表山高林密,野生动物较多,林木是这里群众主要收入来源,板栗、红枣、毛竹、薇菜等遍地都是,特别是薇菜久负盛名,由于它生长条件独特,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具有抗癌、降压、减肥之功效,行情看好,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国家,成为横山、太阳两村的主要经济支柱。由于本乡海拔较高,土壤类型多样,作物病虫害很少发生,米质白而柔软有粘性,口感很好,无农药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全乡人民以自强不息、勤劳苦干的奋斗精神改写布甲历史,变更布甲面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更快;(一)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二)80%的村民小组(屋场)装有闭路电视,90%的农户用上山区自来水,50%农户拥有彩电和家庭影院;(三)村委有办公地点,村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消灭了危房,乡中学也建设了总计3000M2的教学生活用房,(四)九八年投资50万余元改善了布甲口至布甲8KM县乡公路,极大改善了交通状况。.  

漫江乡

  修水县漫江乡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南部,离县城42公里,与山口、复源、程坊、征村四乡镇接壤,地域面积102.6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共1913户8003人。    漫江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著名宁红茶的发源地,也是茶工祖师罗坤化的故里,清末民初这里曾是水陆便利、商贾云集、茶庄林立,素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之美誉和“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谈。位于漫江乡西峰岭的古西峰寺也具有三百多年历史,曾有寺庙数间,僧众百余,香火鼎盛一时。    漫江乡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是一个山区乡,同时也是一个林业大乡,产业大乡。这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山水纵横,典型的亚热带气候蕴育了丰富的林木、矿产和水利资源。全乡拥有80%的山林面积,有林地达66平方公里,松、杉、杂木、毛竹蕴藏量巨大,年产松、杉、杂木达8000m3,毛竹4万根。漫江大河属修河上游支流,水系发达,水能丰富,非常适宜建小型电站。全乡有9000多亩耕地,是一个产粮区,同时也是一个产业大乡,蚕桑是漫江乡的支柱产业,全乡共有3800多亩桑园,年养种达6000张,产鲜茧5000担,全乡每年养蚕收入高达300万元,漫江是宁红茶乡,有优质茶园720亩,年产茶2500担,著名的宁红茶厂便座落在漫江乡境内。    改革开放以来,漫江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县上游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坚持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全力推进我县“353”战略,促进了全乡经济跨越式发展。    乘新世纪的春风,漫江人民满怀豪情,着力塑造“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形象,阔步向前,为开创漫江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  

复源乡

  复源乡地处修铜交界处,全乡人口5496人,版土面积14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0万亩,木材蓄积量全县第一,年采伐量占全县六分之一,年产毛竹20万根。    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几年的艰苦奋斗,地处莽莽大山的复源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公路可直通修水、铜鼓,水运可至东津水库,程控电话村村通,电力并入华东大电网,复源有着茂密的森林和秀美的山河,是您投资开发、田园风光旅游的理想选择。    复源乡气候独特,风光绮丽,百里崇河贯穿全境,一河两崖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山鸡、野猪、麂、毒蛇出没其间,银杏、古樟、山葛、薇菜争奇斗妍,山羊、蜜蜂养殖初成规模,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竹坪乡

  竹坪乡傍于风景秀丽的修河,属城郊地带,距修水县城13公里,总面积为4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0万亩,耕地面积为7054亩,全乡六个行政村,一个茶场,1670户,7014人。这里交通方便,省道柯龙线穿境而过;这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景色宜人。    当你来到竹坪,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碧绿的田野稻果飘香,茂密的山林郁郁葱葱,新兴的企业机声隆隆,宽阔的街道热热闹闹。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竹坪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面貌一新,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资源经济迅速壮大,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征村乡

  一、基本情况    江西省修水县征村乡位于县城西南郊,距县城16.3公里,总面积183.4平方公里,全乡下辖12个行政村,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完备,一年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6.5篊,山清水秀,气候温和,1.4万人民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辉煌。.  

庙岭乡

  庙岭得名来自于历史。据传宋朝时期,该乡到处庙宇林立,佛烟飘渺,好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往昔的繁华归寂于历史,我们无从考据,只有这带着佛香味的“庙岭”一名,和现在存放于宋朝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纪念馆的一口大钟约略透着远年的信息,令人追念不已。    庙岭乡地处县城东15公里处,总面积124.5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依山傍水,庙岭河横贯东西。区内辖8村,1900余户,8600余人。耕地面积9643亩,山林面积17.9万亩,相当一部分为有开发价值的低矮山丘,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全乡海拔100米左右,年降雨量1500-2200毫米,最高气温37篊,最低气温-6篊,常年平均气温17篊,无霜期约250天。.  

黄坳乡

  黄坳乡位于江西省修水县东部边陲,与武宁县石门楼镇、靖安县中源乡接壤。全乡版土面积为176.4平方公里,共辖13个行政村,3444户,总15796人,耕地面积为19836亩。.  

大椿乡

  大椿乡以一株高八丈、杆粗丈余的椿树而得名,位于修水县西北边陲,与湖北崇阳县大源毗邻,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18126人,耕地11520亩。大椿曾是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大革命时期有480名烈士光荣牺牲。有闻名省内外的名优特产茶叶和薇菜,特别有尚待开发的13处自然景观,鬼斧神工,令人惊奇叫绝。公路右拐直通县城,左拐与溪界公路相接可通湖北武汉。    大椿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乡:远近闻名的“峭崖洞”,洞高7-8米,洞深百余米,口小腹大,可容纳千人,洞内多小洞,洞洞相连,洞内空气流畅,气温适宜,冬暖夏凉,是避暑消闲的佳境。在大椿与溪0界的山脚下,有两个直径四米左右的巨石立于田间,大小相等,形状相似,相距不远,望去就像是从别处挑来的一担石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八洞神仙张果老挑担石头路过此地,扁担一断,石头坠地,扁担也飞到对面的山沟里,他到山沟寻找扁担时摔了一跤,至今清晰可见跌摔凹痕,后来人们把坠石的地方叫“担石”,把摔跤的地方叫“寻担冲”。    这虽是个神话故事, 但景点却实实在使你惊奇赞叹、留恋忘返。还有:“雷峰尖”、“大湖山”、“张陈湖”,气魄巍峨,雄伟壮观,是修水境内名山之一;“金钱落地”栩栩如生;“百丈崖”高耸入云;“暗桥”号称“神桥”;“夜合山”欲张欲合;“风泉”水 黑如墨,潭如罐状,风拂水面,回声荡漾,如钟如鼓,似笛似琴;“金钱串葫芦”形象逼真,风吹线欲断,给人一种笈笈可危的感觉;大扬河的“三关九锁”,环环相扣,景观独特;九曲的“无名树”高百尺、粗丈余,长两种叶---一尖一园、开两种花---一黄一白、结两种果---一粗一细,真乃天公造化,世之奇观。被林业部门定为重点保护珍稀树木。    大椿有茶园3500多亩,年创利税100万余元。生产的“双井绿”手工名茶,以叶绿水绿之特色、香醇味美之内质、形如凤爪之形状、甘露沁腑之感觉,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远销苏、浙、穗、沪等省市,多次评为省优,获国家首届博览会银奖,1992年英国女王伊丽沙白二世访问上海,在城隍庙品茶时,对大椿的“双井绿”赞叹不已。山羊是大椿的名优特产,全乡两万多只,饲养50头以上的大户有50户。.  


路口乡特产大全




路口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