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霞村位于锦屏县偶里乡中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公里,距离锦屏县城16公里,东接大同乡绍洞村,西连寨先、寨欧村,南邻皆久、寨先村,北靠赛村、格溪村,居住较分散,而且交通又不便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有4个自然寨(即寨霞、寨麻、新寨、皆培牛),全村共447户1927人,劳力944人,98%的人口为苗族。耕地面积1016亩(稻田809亩、旱地207亩),林地面积1045亩。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东南面斜坡上黔东南相区的榕江小区,为一长期上升地层。由于东南面受亮江,西北面受清水江的深切割和镜内溪谷纵横形成低山峡谷区。
主要分布有云母砂岩、砂质板岩、石英等,海拔600—62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西藏高原冷气流与东南洋暖气流常切变线区,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等特点。平均气温14.5℃,无霜期约312天、日照1085小时,年均积温5710℃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左右,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寨霞村境内有合秀石拱桥、龙氏宗祠和李氏宗祠等古代建筑物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204 | 556700 | -- | 查看 寨霞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皆阳村 |
皆阳村位于锦屏县城西部,东邻寨欧村、南邻寨欧村、西邻平略、北邻寨欧村,距乡政府所在地0.6公里,全村348户,1566人,其中:劳动力720人,外出务工480人。全村耕地面积925亩,主要种植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全村粮食总产量550吨,外出务工收入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200元。皆阳村是全乡矿山企业最多的一个村,目前,全村有优质石材加工厂5家,砂石场2家。随着卦治至偶里油路的开通,灵芝种植、肉鸡饲养、山羊养殖等种养示范场开始陆续显现。全村有党员26人,其中女性党员4人。村两委干部共9人。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在群众共同的努力下,最近几年主要办理了如下实事:偶里风雨桥、皆阳拦水坝、村级综合服务室、村组寨便道硬化已延伸到每家每户等等。 发展规划。(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开发特色产业。依靠科技,支持、鼓励村民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和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健康蔬菜食品,建成有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种植杂交水稻900亩,实施稻田养鱼400亩,实施山茶油改造600亩,推广灵芝太子参种植50亩,扩大养鸡规模,力争年出栏达15000只,山羊存栏300只。整合石材资源,力争至2015年全村上规模上品位的优质石材加工企业达5家。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修建机耕道;二是实施路灯照明工程;三是借助“一事一议”项目,继续实施好“从打也方到老乡政府”道路路面硬化工程;四是完善休闲娱乐场所,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五是在各自然寨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池,大力整治村寨环境卫生;五是以皆阳大田坝为主,修建农田灌溉水渠5600米。 (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村庄,促进乡风文明。建立适合操作的农民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风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民主管理。一是加强村党支部执政能力建设,坚持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机结合起来,对村级重大事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等,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三是加强党组织建设,不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讨论,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积极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培养致富能手,改善党员结构,为提高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执政能力提供可靠保障。 |
寨欧村 |
寨欧为偶里乡政府所在地,呈一狭长地带,东西横跨整个偶里乡境。东邻寨霞村并抵钟灵乡八客村,南接寨先村,西抵平略镇平略村,北接皆阳村和三江镇卦治村。寨欧与寨霞、寨先、皆阳村常称为偶里“内四村”,环布于偶里大坝周边,苗语称之“番鳌”,大地方之意。侗语称“镇藕”。寨欧,苗语称“xisek”(谐音“细欧”)。名之由来,一说是原先居住的整条坝冲都长满莲藕,因而名寨藕;另一说是寨欧居住地形象鸭子,苗语称鸭子为“欧”,遂得名“细欧”,后音译亦称为寨欧。清代与寨霞、寨先、皆阳等均属于湖耳长官司管辖,民国初年在此设偶里团防分局。民国15年(1926)设偶里镇,24年(1935)设偶里联保,31年(1942)设偶里乡。1953年设番鳌乡,驻寨欧。1956年蔡中乡并入后复称偶里乡。寨欧村是偶里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府各机关单位分布于此。 寨欧村辖寨欧、街下、罗善、罗孔4个自然寨,有13个村民小组、404户、1852人。寨欧村土地总面积17316.6亩,其中农田840亩,旱地201亩。粮食历来能自给自足。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粮食有所剩余。劳务输出和农业收入成为寨欧村主要经济来源;全村有林地面积5925亩,过去油茶林颇多,近村寨之山坡皆为油茶林所据,每家每户都有油茶山数十亩至数百亩不等,稍远之山则植杉蓄松。民国时期,太子参收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入冬后,村民多挑茶油到县城售卖。1980年代后,村里曾组织村民大造杉林,是使相当部分油茶林被更替。现村内尚有大小林场5个,总面积近万亩,大多数已成林。由于历史原因,与三江镇卦治村存在山林权属纠纷。林木“禁伐”后,村民复对油茶林加以精心管理,有的还加以垦植,油茶产量较前有所增加,每年有上万斤茶油外销,颇为-。 寨欧聚处田坝边缘,民房多依山而建,层层叠叠。1960年代以前,村内所有房屋均为木质结构,多为三层,上仓、中人、下牲畜。寨内交通、排水、消防条件较差。一条兼作街道、长百多米、宽2—3米的青石板路在寨内蜿蜒,清代后期在此开设市场,至今仍在赶场。因偶里所属各村寨距县城及平略、钟灵、娄江等邻近场市才20—30里,故赶场人不多,一般数百人,且集晚散早。1970年县林业部门投资将公路修通,结束了人们肩挑背驮历史。随后,粮站、供销社、乡政府、林业站、学校、卫生院等国家集体单位用房先后改建成砖木或砖混结构建筑。1990年代以后,沿街民户有相当部分将木质房屋改建成砖木结构,或改建成底楼用砖封围的新式木房。2005年底,集镇内有砖木(混)结构建筑物21幢,计近万平方米。街道路面仍为卵石镶成的花街,两侧木房子多为二层,底层临街一侧吊出一排柱子,供赶场民众进行农副产品交易,里面为店铺。2005年,乡政府申请进行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新的现代小集镇将出现;1994年出售锯子坳林场,接通八河电站电网。1996年接通程控电话,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美好愿望。 民国23年(1934)、35年(1946)先后发生重大寨火,仅有数户幸免于难。2002年、2006年春夏之交遭强冰雹袭击,大者斤多重,房屋瓦片、田地间油菜等农作物无一完整。寨欧等偶里人历来钟情稻田养鱼,春季在稻田里放鱼苗,秋天时节鱼便已长到七八两。清末至民国时期,偶里坝区是锦屏三大鱼苗产地之一。产出的鱼苗质量较好,每至春夏之交插秧前后,人们纷纷挑出外乡走村串寨叫卖,收入不菲。然而婆洞一带亦盛出鱼苗,且亦大量外卖。清朝末年,藕洞和婆洞人为外卖鱼苗发生纠纷,两地人告到黎平府,要求独占鱼苗外卖权,互不相让。后官府裁定,双方仍各卖各鱼苗,只是挑出去时,藕洞人用软索套鱼苗盆,婆洞人用硬索套鱼苗盆。直至1970年代,偶里人挑鱼苗外卖仍是用软索套鱼盆。1980年代后,偶里人卖鱼苗逐渐减少,至今已是寥寥无几。村民中有龙、吴、姜三姓,龙姓占全村90%,其中龙姓最早迁入。龙姓在清代后期建有宗祠。村人习俗好酒喜歌,每有喜庆必聚亲友饮宴,以饮酒为乐,以歌助兴,达旦通宵。据子坳过去为偶里三大歌场之一,农闲时节,青年男女常三两成伴至此对歌,1980年代后,歌场荒弃。民国中期,县政府贯彻蒋介石关于“新生活”的饬令,要求各少数民族乡镇说汉话,穿汉服。偶里乡政府甚为积极,组织学生在赶场天进行宣传,甚至强行剪除妇女头帕、衣带。此后,偶里人的生产和生活习俗逐渐汉化。至今,除语言外,生产和生活等习俗与县内汉族已无多大差异。清乾隆时,偶里诸寨人在寨欧寨后皆下建有鼓楼,翘角重檐,巍然而立,为诸寨人聚众方事和演戏、对歌及休闲的重要场所。同时还建有文昌学馆。同治四年(1866),张秀眉部队攻入,诸建筑俱被焚毁。 民国时寨欧等内四村联合办公立小学;龙德宣曾任锦屏县参议会副参议长、贵州省参议员;1950年代至今,全村参加国家工作人员142人。龙国辉曾任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等职,龙先翠、龙立润、曾先后任锦屏县政府副县长,龙本干曾任0锦屏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人大常委副主任等职,龙心淼曾任贵阳市乌当区人大常委副主任,龙本荣现任黔东南州建设银行副行长,龙永贵现任0锦屏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龙立灼曾将5个女儿培养成大学生,为誉为“五朵金花”,为传为佳话。现全村有在校大学生31人。 |
寨先村 |
寨先村是偶里内四村之一,在偶里乡中心地,距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不足一华里。全村辖管10个村民小组,351户,人口16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937亩,林地面积4000余亩,山茶油面积3000多亩,今年内实施山茶油低改1000亩,有山核桃种植基地100亩。村内共产员35人,平均年龄38岁;村两委班子11人,中专文化程度上以及4人,领导班子凝聚力强、积极上进,带领全村抓基础建设,促经济发展,近年来修建了进村公路1300米,并完硬化1128米,拉通寨先至皎云通村公路,完成村组步道硬化,形成了方便的交通网;兴修水利2000米,新建了人饮消防工程,村级综合服务楼正在修建当中,基础设施在逐步加强。 由于工作上锐意进取,多次被乡党委政府评为“党建先进单位”、“社会经济发展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林业工作先进村”等荣誉称号,获0锦屏县委、县人民政府授“平安先进村”、“科普示范村”、“五个好党支部”等称号。在取得一定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村务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村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培养年青化的接班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学习,提-部的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 |
寨霞村 |
寨霞村位于锦屏县偶里乡中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公里,距离锦屏县城16公里,东接大同乡绍洞村,西连寨先、寨欧村,南邻皆久、寨先村,北靠赛村、格溪村,居住较分散,而且交通又不便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有4个自然寨(即寨霞、寨麻、新寨、皆培牛),全村共447户1927人,劳力944人,98%的人口为苗族。耕地面积1016亩(稻田809亩、旱地207亩),林地面积1045亩。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东南面斜坡上黔东南相区的榕江小区,为一长期上升地层。由于东南面受亮江,西北面受清水江的深切割和镜内溪谷纵横形成低山峡谷区。 主要分布有云母砂岩、砂质板岩、石英等,海拔600—620米,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是西藏高原冷气流与东南洋暖气流常切变线区,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等特点。平均气温14.5℃,无霜期约312天、日照1085小时,年均积温5710℃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左右,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寨霞村境内有合秀石拱桥、龙氏宗祠和李氏宗祠等古代建筑物等. |
赛村村 |
赛村位于县城西部,东邻大同乡稳江村、南邻皆久、西邻皆阳、北邻格溪,距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全村总面积6720亩,辖赛村大寨、习美太、下坝3个自然寨,153户,604人,其中: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290人。全村耕地面积454亩,其中水田面积308亩,旱地面积146亩,全村粮食总产量252吨,人均纯收入1900元。农业、木材和外出务工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赛村属国家一类贫困村。全村党员13人,其中女性党员3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77%。村两委干部共11人,其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5人,占村两委干部总数的45%。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带领大家发展,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建设跨越式发展。 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选举产生后,村两委干部紧紧围绕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赛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力争到2015年全村,土地规模经营达到40%,人均纯收入达到元2400余元。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如下: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太子参优势产业,加快开发特色产业。 1、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临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支持、鼓励村民发展集约生态养殖业和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健康蔬菜食品,建成有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种植辣椒、生姜等绿色食品近200亩。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木材采伐及木材生加工业,突出发展赛村村优势产业。计划用五年时间种植红豆杉达100亩。 (二)加快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村级卫生室,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二是借助“一事一议”项目,推进村内道路路面硬化工程和近2000米的村组步道硬化工程,方便村民出行;三是建设休闲娱乐场所,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四是完善赛村村下坝安全饮水工程和消防工程,提高抵御火灾等灾害的能力;五是修建村级综合服务楼;六是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理,计划到2011年底拟建垃圾处理池2口;七是修建农田灌溉水渠4000米。 (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村庄,促进乡风文明。建立适合操作的农民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风尚。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 (四)加强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民主管理。一是加强村党支部执政能力建设,坚持把党支部的领导、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机结合起来,对村级重大事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等,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制度。三是加强党组织建设,不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讨论,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积极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培养致富能手,改善党员结构,为提高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执政能力提供可靠保障。 |
皆久村 |
皆久村位于偶里乡中东部,占地340公顷,东抵钟灵乡八客村,南接云照村,西邻寨先村,北与寨霞村接壤。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2个自然寨(皆久、苗衣),全村共147户705人,劳力555人,99%的人口为苗族。耕地面积475亩(稻田286亩、旱地189亩),林地面积3600亩。境内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高山地貌,海拔最低400米,最高800米,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区,具有山奇水秀,气候凉爽宜人,常年无夏,春秋相连的特点。平均气温18.3℃,无霜期约320天、日照2190小时,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左右,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境内泉水甘甜回香,含有丰富的养生矿物质,特色水资源成为村内一道亮丽风景线,村境内建有皆久天然山泉水厂。 |
云照村 |
云照村位于偶里乡东南部。云照村原名苗皂,全村共285户,1302人,有党员29人,村管辖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4亩,基本农田面积964亩,林地面积964亩。 云照村出产茶油、木材、药物太子参质量优美,金矿丰富,矿质深厚,交通不便,农民无能采取,凡是青壮年男女全出外打工,每年出外打工的人600多人,只剩下50、60岁的人老力衰的人在家生产和200多的少年儿童在校读书,因为地方贫困,读书的只是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只有少数读到高中,个别人入大学。初中毕业后即使成绩优秀,家庭无能盘养,唯有打工的生路。 云照村后龙山有300亩宽的原始森林,历来以吃生鸡血酒禁止砍伐,保持水土、风景、滑坡的灾害,这块古森林,是於清朝时期道光年间,全村义务种植,咸丰年间吴景象、吴景胎等各支族贤达人士倡议生鸡血酒禁止维护至今的,是我县特出的古老大森林,古树六余株,面积400亩,海拔750至900米高。 云照有950米高的大水库两口,大的面积6亩,小的面积4亩,终年青水优优,底下灌养700多亩的良田,在60年至70年代集体修筑了两条渠道,已开成行线,无能购买水泥凝成渠沟,水库流出的水,东漏西泄,水源而不到良田,虽多次申报上级,得来一些水利补助,寥寥无成,上下-,质量脱落,依然存旧,无水灌溉良田。悯怜前辈挖掘这两大水库。 云照后龙山顶,有300多亩茶场,於70年代栽培,虽有承包主,料理不好,有的荒,有的改为坡改区,目前已全部进行油茶低改。 |
皎洞村 |
皎洞位于偶里乡西南部,总面积18465亩,东邻钟灵乡、南邻偶里乡八腊村、西邻启蒙镇、北邻平略镇洋扒,距乡政府所在地7.5公里。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324户1352人,辖皎洞大寨、高磉两个自然寨。全村林地面积11079亩,占总面积的60%,人均林地8.2亩,森林覆盖率65%。以松杉用材林为主,林场2500亩,合营林场2个。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000元,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主由有劳务输出和农业为主。 近年来皎洞村基础建设发展较快,通过各方努力主要已实施了以下工程: 近年来皎洞村加大通村公路建设,相继修通皎洞至云照,皎洞至八腊通村公路。2008年皎洞村组织村干群众集资8万多元用于新修公路占田补偿,仅用2个月时间修通了2条共计12公里通村公路。目前已有4条通向皎洞的公路,交通条件得到显明改善。 农村人饮工程已解决120户600多群众饮水难;完成120平方米的村新办公楼建设,结束了皎洞村办公条件极其差的历史;实施主街道硬化120米和村组步道硬化近3000米,基本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有40多户使用沼气新能源;广播电视、移动通讯和农村宽带网络的相继开通使久在农村的群众感受到新的信息。 高磉是皎洞村一个边远自然寨,共有42户160多人,原居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磉山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贫困程度深。为解决好贫困面貌,皎洞村想方设法争取到移民搬迁项目,在2006年开始实施移民搬迁。如今的高磉寨名字没有变,但生活条件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高磉山脚建成了一个40户集中的移民新村,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有16户使用上沼气,160多贫困群众过上了新的生活。 皎洞村建成了25亩猕猴桃和60亩山核桃基地,种植勾藤55亩。还有全县养蜂状元兰世桥养蜂示范点和全乡最大的肉羊繁殖饲养基地十二盘养殖基地。通过多年的带动和发展,目前全村户均存栏牲猪2头以上,仅通过养殖母猪年收入上万元的有7户。群众致富门路多,致富能人多,群众生活逐渐宽裕。 皎洞村在抓好农村工作中还敢于创新,第一个真正实现计生工作“村为主”,村干敢于上门做计划生育宣传动员和手术政策的落实。每到逢年过节,皎洞村两委都要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艺活动,歌舞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皎洞村还是我乡中药材传统种植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影响,中药材种植户已减少。但在农村种养殖方面,皎洞仍是偶里乡种养殖示范村,全村创办的各类种太子参养殖示范基地位于全乡前列,农村致富能人多,群众发展快,各项经济建设取得长足进度,已成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先进村。 |
八腊村 |
八腊村座落在偶里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锦屏县城30公里,一条平坦的小溪穿村而过。目前村里有两条通村公路,一条是去启蒙镇的三合村,一条去皎洞村。东抵钟灵乡的高坪村交界,南接钟灵乡大官洲村和钟灵村,西抵启蒙镇三合村,北与皎洞村相邻,总面积11000余亩。其中:稻田面积340亩,旱地150亩,森林面积近万亩。 境内住地低,四面环山,海拨650米,最高海拔750米。属亚热带温暖季风气候区,具有水热同步,暧湿共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等特点。平均气温15.5C无霜期约280天,日照1065小时,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左右。八腊村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适合种植多种植物。 |
格溪村 |
格溪村位于锦屏县南部,距县城10公里,距偶里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抵钟灵乡八客村、南接偶里乡寨霞村、西临偶里乡赛村、北邻三江镇绍洞村,总面积17970亩。全村辖下格溪、中格溪、烂泥冲、高讲4个自然寨,共有6个村民小组262户、1171人,其中劳动力727人,外出务工有451人,全村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格溪村四面环山,海拔640米,1992年修通了锦屏至格溪全长8公里的林场公路。全村有耕地面积840亩、林地面积14441亩,其中格溪林场面积有1.4万亩、草地面积1790亩亩。 1992年修通锦屏至格溪全长8公里的林场公路,2010年修通格溪至烂泥冲、高讲公路,2011年起动挂治至格溪公路,计划2011年俊工。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