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来村位于河口乡东部,全村六个行政组,辖乌什、乌沙、锦来、党样4自然寨,共151户,706人,大部分苗族。民国时期,锦来村属锦屏县瑶光乡第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瑶光乡为第六村,属塘东村所辖,1953年民主建政时划归中塘小乡。合作化期间以生产形势建立三个互助组。1956年锦来与党央共建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称锦旗社。1958年加入启蒙大公社河口管理区,锦来塘东合并为锦兴大队。1961年加入启蒙大公社河口管理区,锦来塘东合并为锦兴大队。1961年大公社下放更为锦来大队。1968年乌什由韶霭划归乌沙隶属锦来村管辖。
锦来村东抵加池、中仰、南抵韶霭、西抵塘东,北抵格翁。海拔630—870米,村民委员会置于锦来自然寨。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总面积5110亩,山林4773亩,田337.2亩。全村盛产包谷、红苕、太子参、叶烟、辣椒、疏菜。人民群众的生活来源农、林、家庭副业和劳务输出收入维持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206 | 556700 | -- | 查看 锦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培陇村 |
培陇原名俾暖(俾,苗话为岭的意思,暖即垄即沟垄)随着时代的进化文化的进步后演变称为俾陇,培陇而得名。 培陇村位于河口乡的西南部,距锦屏县城80公里。距河口乡政府驻地20公里。海拔高770—900米。东抵美蒙村,南抵固本乡控娥村、扣文村,西至剑河县属格里村,北抵剑河培育。培陇村辖培陇、九丢两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10户,513人,全是苗族。居住有黄姓、杨姓、龙姓等,黄姓多在九丢,龙姓、杨姓绝大多数在培陇自然寨。 全村耕地面积为461.8亩,林地8353亩。主要生活来源靠种田、造林、栽杉、采山货药材,发展家畜、家禽,部份劳务输出(全村46人外出打工)收入维持生活。 2005年全年的经济收入44.4万元,农业11万元,林业11万元,牧业17.6万元,渔业1.6万元,商品0.5万元,粮食产量43.4吨,外出打工收入21万元。培陇村由于坡高水冷,无霜期短,农作物太子参产量偏低。 2005年,县乡党委和政府将培陇村列入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类重点村落实了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按照“资金不乱渠道不变,-使用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先后安排10个项目,总计投资128.3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4.64万元,其他项目资金68.7万元,自筹资金16万元。 |
格翁村 |
格翁村归属锦屏县河口乡,位于锦屏县河口乡北面,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距离锦屏县城30公里,东接加池村,西连锦中村,南邻瑶光村,北靠南路村。全村由三个自然寨组成(党建自然寨、富翁自然寨、北斗坡),工有四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648人,面积4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亩,民族主要为苗族,格翁村临清水江,位于三板溪库区上游,属移民村寨,村寨傍山而建,依水而居,格翁至今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对外交通仅靠水上交通。全村2010年生产总值250800元,主要产业有:水稻、太子参、玉米、渔业、鸡等。 |
加池村 |
加池村位于河口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邻文斗村,北邻岩湾村,南邻中仰村,西邻湖区,部面积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166户,728人,百分之98为苗族,聚居苗、侗、汉等民族。森林覆盖率百分之90以上,树木郁郁葱葱,气候宜人,村寨坐落在半山之腰。目前出行以水上交通为主,通村公路正在规划中。 近年来,加池村在河口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目标,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民族旅游特色这条主线发展经济。 加池村有非常丰富森林资源、水资源,三板溪湖区是大型的养鱼、养鸭的天然场所;据地质部门探明加池村黄金储量为12吨。 加池村近200年的“四合院”远近闻名,“四合院”内的八仙桌子、椅子、洗脸架雕刻工艺名扬海内外,曾经有美国、德国等国商人、收藏家到过加池“四合院”出高价收购八仙桌子、椅子、洗脸架,但主人不为高价钱所动摇。 步入“十二五”后,加池村两委团结一致,带领群众,以太子参种植、养殖业、旅游业发展经济强村的同时,积极响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号召,出谋划策,在增经济实力。 |
南路村 |
南路位于锦屏县西部,河口乡的东北角,东与文斗上下寨,南隔河与岩湾加池相连,西与格翁相挨,北靠登尼,清时于黎平府开泰县辖,与岩湾同属瑶光乡第九保。原村地开发于何年代已无文献可考。据传最先立寨的是向氏、范氏二姓,后陆续迁落的是李氏,原寨名“南隅”、“南怒”,后因有一碗米南仓(地名,格翁村与南路村连界)翻坳为南路之说就一直更名为南路了。 南路人在解放前专以放排、扒船、打鱼为生,养家湖口,解放后,从七十年代起,小队开始置办机动船,杨远详、杨通洲、杨通焰分别为第一代机动船驾驶员。杨光鑫、杨通洲、杨通艳第一批驾驶120吨位4艘机船开通锦屏至江苏之航路,由此,锦屏的木材源源不断的直销江、浙一带。 南路的造船技术在清水江沿江一带很是出名,解放前以打造木船为主,解放后打造机动船到铁壳船偕远近闻名。 清道光二十一年,马文科出资开设清水江南路马家渡,并刻碑规定,凡村人与南来北往之旅客过渡不收钱被传为佳话。 南路村包括:南路、九怒、莲花山三个自然寨,4个村民小组,157户,738人。三板溪电站淹没中有111户被淹。全村被淹山林1067.3亩,田土229.8亩,其中有14户外迁,有40户就搬迁在原南路寨尾背——汪吉。剩余50余户搬迁在莲花山片。 |
岩湾村 |
岩湾:苗寨名“ranwanx(冉晚)”。村寨最先建于何时已无文字记载,无考。据寨老(范永钧,男,86岁)口述,范氏先人由湖南迁徙到培了落脚,后又由培了迁到岩湾,范氏为最先开发始祖。村寨位于河口乡东部,距三板溪湖面约70米,海拔高度550米,距乡政府驻地约8公里(海里);距县城36公里,东隔乌傍溪与文斗相望,南与加池相邻,西隔湖与南路相望,北与黄门相挨。 锦屏县河口乡岩湾村是三板溪库区的村寨之一,距县城38公里,辖管两个自然寨四个村民小组,第一,二,三村民小组为岩湾寨,第四村小组为九榜寨,全村共138户,688人,其中农业人口677人,非农业人口11人,是苗族聚居地,所辖面积6986亩,其中山林面积6360亩,耕地面积180亩,耕田面积296亩,住房用地和集体用地150亩。 岩湾以清江沿岸最具奇岩异石和四里深塘港湾而得名,这里山川聚秀,民风淳朴,人民和谐,村寨四周古木林立,树种数百,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驰名中外,其它的有香樟,马尾松,楠木,梓木,柏杨,枫木,筋钢梨,金鸡木,椿树,猴梨树等亦为数可观,棵棵挺拔秀丽,十分壮观,还有一片片竹林苍翠欲滴,真可谓丛林之秀。 岩湾是一个古老的苗族村寨,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渔业发展条件良好,水陆两线交通连贯.改革的春风,带来了变化,带来了勃勃生机,开发前景十分美好。 |
九佑村 |
(一)区位概况 九佑村位于锦屏县河口乡东面,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距离锦屏县城40公里,东接启蒙镇华洞村,西连中仰村,南邻启蒙镇归固村,北靠加池村。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 1、地形、地质概况:地形以山地为主,坡度较大;土质疏松,有断层,容易发生塌方和泥石流, 2、生产生活用水情况:水源:浅井水;是否自来水:有;水量是否够用:否 3、土地资源:耕地面积为255.4亩,其中水田面积205.4亩,旱地面积50亩。 4、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分布,洪涝灾害的分布;地质灾害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基塌陷等,山体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通村公路周边,地基塌陷主要分布在九佑寨、党加寨。没有洪涝灾害。 (三)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 九佑村2010年全村总收入为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左右,比2009年净增约10元。就现状而言,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外出务工、农产品、畜牧养殖。 (四)社会发展状况与水平 1、人口综合现状 九佑村辖4个村民组,104户,438人,其中农业人口438人,非农业人口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4‰。村内主要居住有侗族,占全村人口的90%。全村现有劳动力238人,占总人口的54%。(一般在40—50%之间,自己取值)其中180人外出务工,约占全村劳动力的75%,其余的人均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 2、民俗民风 村内有无少数民族村组,有哪些民族特色的建筑、民俗风情和民俗节日。九佑村主要以侗族为主,吊脚楼为九佑村的民族特色建筑。 3、公共服务设施 村内现有1所6个班小学,在校学生56人,教师4人,学校占地规模约360平方米,村里的适龄儿童都在学校就读,无幼儿园。全村有100%的学龄人口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55%的人接受过普法教育。现状村民文化活动室0个、党建活动室1个,村委会1个,是(是否)建立远程教育室。 1个体育活动的场所。建有卫生室1个,2个床位,1个卫生技术人员,1个医生,0医疗设备,否(是否)有计生室。 4、社会保障 全村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合率达到100.23%,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有0人,比例约为0%,有1人享受定期抚恤救助,有151人享受低保,约占全村人口的35%。村内老弱病残的帮扶机制是(是否)建立。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农业基础设施现状 (1)耕地现状 全村耕地面积255.4亩,其中水田205.4亩,旱地50亩。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太子参等作物。能够保灌的农田面积约80亩。 (2)水利设施及机耕道现状 村内有可作为农业灌溉的水源,灌溉的方式传统地面灌溉。否(是否)修建机耕道。 2、道路交通现状 (1)对外交通:地面交通为九佑村唯一的对外交通,有通村公路。 (2)村内道路:九佑寨、党加寨、九槐寨都有硬化路,主路宽1.5米、厚10公分,步道宽1米、厚10公分,硬化路不完善。 3、工程设施现状 (1)排水工程现状:村内生活污水主要为人畜粪便、生活用水,否(是否)集中处理的设施,用沼气池处理污水的户数约为0户。未来是(是否)愿意推广发展。 (2)电力电信建设现状:目前村内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格翁村内共有2台台式变压器,分别位于九佑寨村居点、党加寨村居点,主电源依靠启蒙镇变电站提供。全村固定电话拥有量约占总户数的10%,拥有手机156部,电视入户率达100%以上。 (3)环境保护和环卫现状:村内没有垃圾池,动物粪便随处可见,环境卫生较差。 |
锦中村 |
锦中村位于河口乡北面,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距离锦屏县城40公里,东接格翁村,西连剑河县南加镇,南邻河口、瑶光村,北靠彦洞乡。全村154户,由2个自然寨组成(锦中、培了),共有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722人,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亩,民族主要为侗族、苗族。 |
文斗村 |
文斗旧名“文堵”,苗话“冉堵”。意为座向朝上水之岭。位于清水江南岸的半山岭上,海拔650米。“前朝上水,后靠高岗。左不见水来,右不见水去,明堂开展朝对有情。”距河口乡政府驻地水路15公里,距县城水路35公里。东有乌斗溪与平略镇平敖村对应,南与本乡九佑、中仰、两村相邻,西有乌傍溪与本乡岩湾村相隔,北跨清水江与彦洞乡的黄门村遥相呼应。 文斗寨分为上寨和下寨两个村,上下寨两村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只是根据清江水的流向,处于上游位置的称为上寨,处于下游位置的称下寨。上下寨犬牙交错,呈带状布落。从上寨寨头到下寨寨尾跨越九冲十一岭,绵延两公里多。尾居顺其山势惟妙惟肖地分布在诸冲岭之间。自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起至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文斗一寨两属。上寨属黎平府开泰县,下寨属镇远府天柱县。民国4年(1915年)恢复锦屏县时才将两寨划属锦屏县管辖。其间经历220多年之久。到清咸丰同治年间,地方-,上下寨一起组建“三营”中的中营。清末民初,设地方团防总局下设文斗分局。1949年前属瑶光团防总局下设文斗分局。1949年前属瑶光团防总局下设文斗分局。1949年前的民国时期属瑶光第八保。1950年后为第八村,1953年民主建政设文斗乡置于上寨。1978年迁到河边,1982年撤区拼乡建镇,原文斗乡并入河口乡。 两村基本情况:文斗上寨村有6个村民小组,198户899人,劳力590人,外出务工280人,林地面积7332亩,耕地面积640.2亩,三板溪电站淹没山林1726.09亩,田土34.35亩。全年经济总收入68.6万元,农业34.5万元,林业5.6万元,牧业18.9万元,渔业2.5万元,商业2万元,粮食产量48.5吨,外出务工收入32.3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 文斗下寨村有4个村民小组,100户,450人,劳力245个,外出打工45人,有林地面积7304亩,耕地面积365.4亩,三板溪水电站淹没山林2092.28亩。淹没农田175.94亩。全年全村经济总收46万元,农业18万元,林业10.5万元,牧业1.3万元,商业1.3万元,粮食总产35.8吨,外出务工收入13万元,人均纯收入115元。 姓氏及民族:文斗上寨有姜、易、李、龙、高、朱、范、马、玉、陆、蒙11姓,下寨全是姜姓。龙姓是文斗寨的开辟者。以前文斗人上山挖蕨根要等龙姓人先挖之后,大家才动锄开挖,否则挖出来的蕨根熬不出粑来。清明扫墓要等龙姓先扫。文斗是典型的苗家山寨。 护寨园林:文斗寨内外一派古木葱茏,村寨民舍掩隐其中。尤其是寨头寨脚,两人合抱的古树群遮天蔽日,喜鹊等鸟在争鸣其上,松鼠欢跳枝间。树下长着性喜荫蔽的节骨茶、兰花草、芭蕉以及磨芋等各种菌类,鸡犬追逐犬嬉戏其间。临路的树下设置木石座凳;行路成劳作疲乏时在此间小息。听了鸟雀叫声,品品清凉的山风和随风送来的各种花草清香,顿时心旷神怡,疲乏全消。 上下寨内外胸径20公分以上的风景树木有1000多株,25公分以上的古树,538株,约有30多种树种,最多的是枫香树,胸径30公分以上的就有200多株。此外还有杉树、红豆杉、香楠木、太子参、粟木、银杏、香樟、 |
河口村 |
河口村位于河口乡政府的所在地,距离锦屏县城97公里,东接塘东村,西连剑河县南加村,南邻瑶光村,北靠锦中村。全村由“党中”“党艾坡”“敖颈”三个自然寨组成,人口总数483人,109户。全村耕地面积97亩,山林1400余亩,水域管辖80公顷,有优质杉木400余亩。 村内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太子参”“网箱养殖”为主,网箱养殖达1500口,其中渔业养殖大户16户。 |
裕和村 |
裕和原名苗吼,苗语称“阳赖(寨子是一块滑石板),清朝咸丰十二年,知府胡林翼度地设碉,示谕攻牍文字,而改名裕和。位于河口乡西南,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距县城63公里,东邻培尾村,南与美蒙村隔溪相望,西邻培陇村,北与剑河县培育村分界。1953年3月民主建政在此设裕和小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并入河口乡。全村下辖裕和、牛角田、里留、上往贺、党类五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347户,1443人。国土面积9.6平方分里,耕地面积1315.9亩。有苗、侗、汉族等多个民族。 裕和位于青山界下,生产活动全在界上界中。青山界山峰平坦而起伏连棉,天然牧草繁茂。九十九眼塘水质清澈,甘甜。最大的湖泊是白岩塘、海马朝天(长塘)、培陇大塘、细技水库等,四时美如明镜。灌溉界下千顷良田,又是养鱼基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对青山界进行了开发,发展养殖业。培植天然草场和人工种植草场。现有5户专业饲养牛羊户。同时发展人工培育中草药材。 裕和人有稻田养渔的传统习惯及其制作腌鱼技术。秋收前农户开田,先将留腌的鱼集中于泡冬田喂养通过催膘,待重阳过后,开田鲜杀腌制。通过先辈人的经验传授,腌制的方法:盐巴、米酒以及其他配料都有一定的科学比例。使用的用具是木桶腌鱼,非杀自死之鱼不作腌制材料使用。小鱼(即子口)留作来年老口腌制。腌鱼是裕和的传统特产,其色泽鲜,味道香甜稍待酸辣,十分可口,一家煎炒,满寨飘香,闻名省州内外,颇受客商欢迎。 |
培尾村 |
培尾原称俾尾(俾:苗话即冉为岭,俾为坐在半坡俾尾),位于河口乡驻地西南角上,海拔500—700米。距锦屏县城75公里,距河口乡政府10公里。东抵里寨村党艾自然寨,南与固本乡培亮村交界,西与裕和村相依,北与中寨接壤。是从青山界支龙脉下来,俾陇为头,俾尾为尾故称俾尾。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改名培尾。 培尾村是一个多姓氏杂居的苗、侗少数民族地区,辖培尾、往东、皆计、寨往、东牛共5个自然寨,7个行政组。189户,825人,劳力490个,其中外出打工125人,有林地面积11376亩,耕地面积53193亩。培尾土地肥沃,山水清秀,交通便利,主要以农作物稻米为主,出产米酒、腌鱼、稻田养鱼远近闻名,主要靠种太子参、栽杉、家庭副业和劳务维持生活。 |
韶霭村 |
韶霭,旧称苗馁,古苗语称“dliangbniel”。位于河口乡南边,乌下江东岸,海拔600米。东邻启蒙镇甘塘村冒哨,南邻启蒙镇甘塘村和-村、并与固本乡培亮村相望,西隔乌下江与里寨村党艾相望,北邻塘东和锦来村乌沙,距乡政府10公里,距县城52公里。村寨处于山间盆坝之中,四周有五条山梁在此聚首,人称之“五龙抢宝”或“五马归朝”。两条溪水至此交合,跌跌宕宕穿过村脚密林峡谷汇入乌下江。西北两面是一大片遮天蔽日的风景林和茂密的楠竹林,西南为百多亩的田畴。清代中期,一位游学行迹至此,以为“苗馁”一名欠雅,清晨登上村后高处,但见阳光初照,霞彩绚丽,薄雾霭霭,村寨一派祥和,不禁脱口而出:“红日东出尽彩霞,雾霭散现苗人家。真不愧为‘韶霭’也!”后人遂将村名改为今名。 韶霭明代即有人居住,清时属开泰县管辖,设有塘,驻驿传兵。民国时属瑶光乡。1954年在此设中塘乡,辖韶霭、中仰、锦来、塘东。1960年代后至今属河口乡。韶霭住户历来密聚,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火灾,现村寨间的青石板道及鹅卵石花街因被火烧而破碎不堪。民国丙寅年(1926)饥荒,村民有近三分之一死亡。1960年亦饿死30余人。 韶霭是古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之一。2007年,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280户,1229人,均为苗族。现有龙、李、姜、王、吴、曾、杨、范8个姓氏,龙姓为最早入居者,现人口最多。历史上曾住有蒋、罗、张、石、倪、汤等姓。韶霭与文斗、瑶光等寨为清水江少数古老的村寨之一。传说初时人烟稀少,山林广袤,先人与文斗、婆洞的先人骑板凳划分地界,在-村还存有与婆洞人分山界的碑记。清康熙以后,远处的山林陆续卖给岑梧、中仰及甘塘、锦来等村寨。古时与瑶光、加池、塘东结为兄弟寨,互不通婚,而与文斗、培亮、岩湾则有联姻关系。清道光时期,韶霭村寨所有山林田土悉数为河口“姚百万”强买,村民沦为其佃户。后村人李荣魁与塘东姜朝魁、格翁范正魁联合状告姚百万,演绎《三魁告倒姚百万》故事。李荣魁还联络山客到黎平府和贵州省布政司,控告下游不法木商使掺铅白银坑害林区人民。 韶霭全村土地总面积12865亩,有林地8688亩,农田560亩,旱地35亩。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山林1044.6亩,农田87.9,土17.7亩。经济传统以太子参为主,兼补以林业和家庭养殖。清代至民国前期,在乌下江占有“股份”,对“股份”江段内的鱼有捕捞专权,经过的木材有放运权。为争乌下江的捕鱼专权,曾与塘东村进行一场长达数年的官司,直打到贵州省巡抚部院。1980—1990年代,村里集体办有林场2个,面积1000多亩。1990年代后,村民多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务工,收入是为经济收入之大宗。2005年在外务工达135人。2006年,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修公路通启蒙镇甘塘村。 韶霭在清道光时即办有私学,民国时期办小学,到外地请师教授子弟。至今为完小,有学生186人,教师7人。1950年以来,计有46人参加国家工作。-曾任浙江省江山市武装部部长,龙家瑜曾任锦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清乾隆时期,韶霭人王寨向湖南麻阳艺人刘厚培师傅学习花灯戏技,清后期还成立有花灯会。每逢年节和喜庆均设台演唱,至今不衰。1970年代后期,韶霭花灯戏兴起一时,成立文艺队,先后多次到县和州、省及湖南等地演出;韶霭人能歌善舞,过去多唱苗腔调,近十年来多改唱河边腔,所唱河边腔成为此腔的代表。村民李洪美、范菊妹、龙安文等多次在全县民歌对唱赛中获一、二等奖;韶霭舞蹈多为芦笙舞,芦笙自制,年节和喜庆时表演。现尚有芦笙队。 韶霭人重过八月头巳尝新节。时谷物入仓,人得休闲。人们用新收的糯米酿酒、打糍粑,杀猪宰牛,请外村亲友前来聚会。届时在村寨中心摆“百家饭”大席,即将几十张方桌连成一大圈,各家各户按自己口味凑酒菜,所有亲友集中饮宴,场面热闹非凡。饭后举行跳芦笙舞和斗黄牛活动。 韶霭村以前建有龙家庙和李家庙,村寨东、南、西、北边建有寨门,现均无存;村头溪两岸现立有一对料石垒成、高约6米的金童玉女塔,传说古时一村民为中年喜得一对龙凤双胞胎还愿而建,现久婚无子或子女多病者常祭拜。 民国23年(1934)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第六军团长征先后经过并宿营韶霭,-、肖克、任弼时等均住于此。韶霭民众与红军建立良好关系。村民龙秉虔救12名红军战士,红军离开时赠村民吴大妈一双铜筷,现此铜筷存于县档案馆;村民龙德承、姜永德等四人在村脚乌下江渡口为红军摆渡三天三夜,最后一船渡红军-坐马和四名战士。渡至河中,浪打船翻,马和众人落水,龙德承、姜永德等人奋力救出战马和两名战士,余下两名溺水而亡。红军-临别时,赠送龙德承一双铜筷,至今仍保存在其孙手中。次日,龙德承等将两战士尸体捞出埋在江边,人称“共产坟”。姜永德未有男儿,遂将两战士视为己子,每年清明都悄悄去坟上祭扫,直到去世。2006年夏,三板溪电站水库水淹至此,韶霭村民自发组织将两红军战士坟迁至水位线以上,并立碑纪念;传村青年姜春德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而跑到江西参加红军,民国23年(1934年)12月曾带红军过韶霭,走后无消息。 |
锦来村 |
锦来村位于河口乡东部,全村六个行政组,辖乌什、乌沙、锦来、党样4自然寨,共151户,706人,大部分苗族。民国时期,锦来村属锦屏县瑶光乡第六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瑶光乡为第六村,属塘东村所辖,1953年民主建政时划归中塘小乡。合作化期间以生产形势建立三个互助组。1956年锦来与党央共建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称锦旗社。1958年加入启蒙大公社河口管理区,锦来塘东合并为锦兴大队。1961年加入启蒙大公社河口管理区,锦来塘东合并为锦兴大队。1961年大公社下放更为锦来大队。1968年乌什由韶霭划归乌沙隶属锦来村管辖。 锦来村东抵加池、中仰、南抵韶霭、西抵塘东,北抵格翁。海拔630—870米,村民委员会置于锦来自然寨。距乡政府5公里。全村总面积5110亩,山林4773亩,田337.2亩。全村盛产包谷、红苕、太子参、叶烟、辣椒、疏菜。人民群众的生活来源农、林、家庭副业和劳务输出收入维持生活。 |
塘东村 |
一、基本概况 (一)、区位概况,, 塘东村位于锦屏县河口乡东边,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离锦屏县城68公里,东接东邻锦来村上乌什,西隔乌下江与里寨村党艾相望,南邻韶霭村,北邻加池村,并与格翁隔江相望,。 (二)、自然资源与环境 1、地形、地质概况 ⑴地形概况:地貌破碎,山体高大,沟壑深切。 ⑵地质概况:地质结构主要有下江群和中生界的第四系。 2、生产生活用水情况 ⑴水源:浅井水;⑵是否自来水:否;⑶水量是否够用:基本够用。 3、土地资源 ⑴三板溪库区淹没前耕地面积为406亩,其中水田面积(计税)372.9亩,旱地面积(计税)34.7亩。 ⑵三板溪淹没水田面积(丈量)87.87亩,经调查核实,折合淹水田(计税)56.75亩,现剩余水田(计税)561.138亩;三板溪淹没旱地(丈量)10.74亩。 4、自然灾害 ⑴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分布 地质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抱板了”和“田坝”边。 (三)、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 塘东村2010年全村总收入为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1元左右,比2009年净增约48.35元。就现状而言,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劳务收入和种养业。 (四)、社会发展状况与水平 1、人口综合现状 塘东村辖9个村民组,153户,603人,其中农业人口598人,非农业人口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4‰。村内主要居住有苗族,占全村人口的97.7%。 全村现有劳动力308人,占总人口的42%。其中196人外出务工,约占全村劳动力的62%,其余的人均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 2、民俗民风 ⑴村内1至9组全为少数民族。 ⑵民族特色建筑为苗家木质吊脚楼。 ⑶民俗节日有8月偿新节。 3、公共服务设施 村内现有1所4班小学,在校学生41人,教师3人,学校占地规模约500平方米,村里的适龄儿童是(是否)都在学校就读,无(有无)幼儿园。 全村有102的学龄人口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102人接受过普法教育。 现状村民文化活动室1个、党建活动室1个,村委会1个,是(是否)建立远程教育室。 1个体育活动的场所(塘东村一事一议文化活动场)。 建有卫生室0个,0个床位,0个卫生技术人员,0个医生,有简单的医疗设备,否(是否)有计生室。 4、社会保障 全村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参合率达到93.7%,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有0人,比例约为0%,有0人享受定期抚恤救助,有233人享受低保,约占全村人口的34%。村内老弱病残的帮扶机制是(是否)建立。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农业基础设施现状 (1)、耕地现状 全村耕地面积406亩,其中水田372.9亩,旱地34.1亩。现主要种植水稻、油菜、马铃薯、紫云英和太子参菜等作物。能够保灌的农田面积约120亩。 (2)、水利设施及机耕道现状 村内一条小溪流可作为农业灌溉的水源,灌溉的方式渠道灌溉。否(是否)修建机耕道。 2、道路交通现状 (1)、对外交通 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往韶霭村至启蒙公路,另一条是通往锦来村和中仰、平鳌、锦屏的通村公路。 (2)、村内道路 村内修有长3000m,宽1m、厚0.15m的水泥硬化步道,分布在村寨内的主要人行道路上。 3、工程设施现状 (1)、排水工程现状 村内生活污水主要为人畜粪便水,否(是否)集中处理的设施,用沼气池处理污水的户数约为5户。未来是(是否)愿意推广发展。 (2)、电力电信建设现状 目前村内农网改造已完成,塘东村内共有1台台式变压器,分别位于大寨屋背村居点,主电源依靠启蒙镇__kv变电站提供。 全村固定电话拥有量约占总户数的71.5%,拥有手机218部,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 (3)、环境保护和环卫现状 村内没有个拉圾处理池,每季度村两委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工清理,村内环境卫生较为良好。 二、规划村居点基本情况 (一)区位概况 规划区域位于塘东村的中部,距离村委会所在地0公里(即为村委会所在地),规划区内共涉及153户、603人,区内涵盖了9个村民小组。 (二)土地利用现状 现状的建设用地以:农户住房(包括附属设施)、村小学和办公室。 其余的用地均为非建设用地:防火线和未利用地等。 (三)公共设施情况 规划区内的公共设施主要是村委会、卫生室和小学以及村级办公室。 (四)道路交通情况 1、道路 村居点内部的主要道路有3条,主要呈放射向走势,可通往河口村坳浆、韶霭村、锦来等村,道路等级为_泥沙_道路,路面宽度为1-1.5米之间,路面为青石板路面。 规划区内现状没有(有没有)广场或者停车场。 (五)公用工程设施情况 村内有变压器1个,位于村居点的大寨屋背和抱板了坡背位置,功率为50KV?A和40KV?A,电压比较稳定,基本能够满足村居点内村民的用电需要。 其它的公用给排水方面:(没有) 排水体系(没有) (六)村容村貌现状 村居点内建筑分布:依山而建。 建筑风貌:苗家木质吊脚楼。 环境卫生方面:较好。 村居点内建筑及风貌最好的区域描述(位置、建筑编号、风貌特征等)。(没有)。 (七)古树名木和文物古迹 ⑴古树名木:有香樟、红豆杉和举木等树种,全村共计有47棵,树龄在100年至1000年之间,胸径在120㎝至230㎝之间,位置分布在村寨内和周边,已列入村规民约进行保护。 三、发展设想 塘东村庄建设规划方案 为了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塘东村小康社会进程,本着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特制定以下规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塘东村位于河口乡政府10公里处,有9个村民组,153户人家,总人口603人。全村耕地面积406亩,其中水田372.9亩,旱地34.1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及梨、李、桃等水果。近些年来,塘东村部分民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搞秋后大蒜种植等反季节蔬菜,已经形成初步规模,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二、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绝大多数村民的住房都是木皮盖,只有少部份是瓦盖房,居住条件有待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塘东村已经通了通村公路。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小天锅电视、移动电话用户逐年增多。 三、塘东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多年来,因火灾多种原因,塘东村房屋建筑逐渐向老寨(平寨)外衍射,并且房屋杂乱无章,较分散。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四、塘东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扩大塘东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塘东村道路。 3、沼气池建造。积极鼓励引导村民新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等。 4、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五、组织实施 村庄建设要运用村民代表会议和广播宣传等各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农民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附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自行增补) |
瑶光村 |
瑶光旧名茂广屯、苗光,苗语称之“bliangbshaib”。位于县域西部河口乡,距乡政府驻地党中1.5公里,距县城水路46公里,距县陆路88.5公里,海拔600米。东隔乌下江与塘东、韶霭两村相望,南与培尾村相邻,西与剑河县南加镇交界,北隔清水江与格翁村北斗寨相望。明代永乐时曾设茂广屯,属五开卫隆里千户所。然因山多田少,又孤悬苗地,屯兵多逃,有名无实,不久即废。清雍正初年,黎平知府张广泗沿清水江而上,招抚瑶光、践踪、中仰、摆尾、苗馁、格翁、堂东、苗吼、番鄙、鄙亮十寨向黎平府输粮入籍,被划属开泰县。以瑶光星名,将寨名改称瑶光。同时设塘,驻驿传兵。民国初年设团防分局,15年(1926)设乡,24年(1935)改设联保,31年(1942)又改为乡。1958年改设公社,1959年公社移下江边河口村。 瑶光由中寨、里寨、上寨、白泥坳、党艾、九项6个自然寨组成,2007年前分为中寨、里寨两个行政村。其中,中寨村包括大寨、上寨、九项、花果山、松包、讲拜、南松脚、党中8个自然寨,有14个村民小组,318户,1532人,劳动力788人。土地总面积18498.5亩,有林地10663.5亩,水田530亩。三板溪电站水库淹没山林1753.1亩,农田127.72亩,土地30.9亩;里寨村包括里寨、白泥坳、党艾3个自然寨,有4个村民小组,117户,555人。土地总面积7417亩,有林地3735亩,太子参农田335亩。电站水库淹没山林924.4亩,田43.02亩,旱地16亩。两村经济传统以林业为主,过去村人或上山植树造林,或下河放运木材,有少数则以打鱼为生。1990年代后期,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挣钱。2003年后因三板溪电站建设和水库淹没,外出人数有所减少,两村2005年外出打工人计202人,其中中寨村124人,里寨村88人。 中、里两村现有姜、范、张、龙、潘、饶、谢、周、杨、常、蒋11姓,其中姜姓占总人口80%。中寨姜姓分为寨构(老屋)、皆腊、大屋3支,相传寨构一支于明永乐年间随军到此屯垦而落户,皆腊一支系明代从江西辗转迁来,大屋一支亦由江西迁来,先到对而北斗坡住,清乾隆年间方迁定于此。里寨姜姓分为6小支,传说其中一支祖先兄弟三人到瑶光后,恐今后子孙繁衍多难以生存,不久遂分开,一个留在瑶光,一个上乌下江,一个沿清水江上剑河。 瑶光位于清水江与乌下江交汇处的陡岭上,“两水夹一龙”,里人以其地势称之为“龙头”,俯饮清江之水。传说此“龙”起自广东,经广西、湖南,而后入贵州榕江,榕江者炼分支过黎平,主脉逶迤经青山界十二盘收归于此。瑶光与黎平县朗洞为争谁所在地点是龙头,清代中期曾打了一场官司,最后以瑶光所在的地势雄伟、且系“两水拥一龙”而获胜,民间尚传有《龙脉歌》。 瑶光寨民房缘山而建,层层叠叠。寨内外的各主要道路均为青石板路,多是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民众捐资建成,传说有18000余级。道光时期,姜志远从事木材贸易暴发,资财与河口姚百万不相上下。姜志远两个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发迹后斥资在寨内兴建两处大型庭院式豪宅,有与河边姚百万攀比之势。 因所在地势陡峭,住户重叠而上,加上水源较缺乏,发生火灾即很难扑救,历史上多次发生重大火灾。古旧建筑几乎无存,姜吉兆兄弟所建的豪宅也在1958年火灾中毁尽、只留下两座石表座。1970年代在寨脚建河口中学,1980年代主教学楼改建成砖木结构。因在三板溪电站水库水位线以下,中学已随乡政府搬迁至党中新址。1990年代中期,两村民众集资各修建一座木制门楼。2005年新修的展架—黎平公路从寨中间穿过。 民国23年(1934)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经过瑶光。12月21日,中央红军总部从八里沿乌下江而下驻瑶光寨,毛泽东住中寨-熙家,-、-等其他中央领导住姜家大屋。毛泽东住过的李家房屋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6月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我的长征》团队徒步重走长征路,特地至此参观并报道。姜家大屋则毁于1958年大火。 清代中期,瑶光人即办私学延师教育子弟。宣统时,有私塾两所。民国2年(1913)办小学堂,实行新式教育。民国后期为瑶光乡中心小学。1972瑶光小学附设初中部,1991年中学与小学分开。2005年瑶光小学有8个班级,学生279人,教师15人。中学有12个班,学生499人,教师38人。 清道光六年(1826)和二十六年(1846),姜志远两个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兄弟先后考中文举,姜吉兆官任四川马边厅同知,姜吉瑞官至四川什邡知县,姜兴渭中举并参加康有为领导的“公车-”。姜月楼骨伤医术高明,红军长征住瑶光时,曾应请医救红军伤病员。-熙曾为长征经此的毛泽东采药治腹泻;1950年代至今,瑶光两村参加国家工作计有104人。其中,中寨村80人,里寨村24人。 瑶光民村古来崇拜枫树,村寨内外的林木大多是枫树,合抱大、二三十米高的即有两百多株。上寨有一株巨枫,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村人奉为神树,四时祭祀不断。传说先人始到瑶光时,在山岭上倒插一株枫树,以验证此地是否可居。此树插后即迅速成长。枫树倒插成活后,先人遂以枫树为能佑护子孙的神树,在村寨内外大为栽植,并规定以后凡进入瑶光居住的人均要先栽一株枫树,故至民国时期,瑶光中、里两寨见外枫林森森,数百户房舍掩 |
中仰村 |
中仰,原名“村仰”雍正七年招扶苗光等十一寨,中仰为其中之一,归朝入籍,附属隆里指挥辖。国朝雍正五年改卫设县。七年拨开泰(县),咸丰十二年知府胡林翼度地设碉示谕攻牍文字,改名“中仰”至今。位于东径109°0′39″,北纬26°35′97″,地处锦屏县东南角,距县城50公里,距河口乡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886m。东临九佑村,南连韶霭村,西抵锦来村,北与文斗加池交界。全村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304户,1435人,劳力909人,外出务工212人。林地面积11373亩,耕地663.84亩,总经济收118万元,农业太子参62万元,林业8万元,牧业22万元,渔业1万元,商业2万元,外出务工3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251元。 中仰寨脚曾建有“南岳庙”和化字塔,现庙均无存,仅留有碑记与庙基。 2005年从启蒙镇甘塘村接修通村公路。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