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白位于乡政府驻地北偏东3公里,东与仁丰、采芹接壤,南邻登宜,西抵彦洞、仁里两村,北与九勺为邻。原名苗白,始得名于清朝,古侗语叫“妙白”或“正押金”,意为苗族人居住的地方。民国九(1920)年改为瑶白。明代即有人在此定居,据说有二支,其中老大一支属苗族,故得前名。龚姓是汉族,苗、汉居久,坐乡随俗成侗家。清雍正前,无政权管辖,与百里侗寨结为九寨款组织。雍正后属黎平府东北路,系古九寨之一。民国15年设瑶白乡,辖彦洞、登宜、救民等村。
民国后期属九寨乡第九保(辖采芹、登宜、乐乃共13甲)。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至今一直属于彦洞乡。1956年,曾建安丰社、八一社、引旺社和金德社,1958年合为安丰高级社,一九八四年复村,辖九个村民小组,一个大自然村。村民由龙、滚、杨、范、龚、耿、万、胡、彭、宋十姓组成,开寨是侗族龙姓。清代以前,各姓均改为滚姓,至民国七年后,杨姓由滚姓逐渐复为本姓。
1950年代,王姓由滚改为耿。这是过去滚姓势力最大,为寻得保护,其它姓氏先后改从滚姓,改姓的姓氏仍以各种方式保留原来的姓。如杨姓入寨先祖滚龙宝的墓碑碑帽上写“另一天”。最常见的是将神龛牌位及墓碑做为双层,外写滚姓,内写原姓。每逢年节,老人都要述此原由。全寨统一姓氏,只有主没有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来,头人寨老商议,以水为界,上下寨通婚,发展为摆古。
瑶白座落在一大山梁上,村内冲岭交错,地形复杂,村境周围切割深,险崖奇峰多,遥望群山叠翠,村周古树参天,寨头及各居住点,枫、楠、樟等参天古树密布,杂有红豆杉、银杏、松等。地形复杂多样,因之中草药种类繁多。瑶白八景,远近闻名。寨子出外有五条要路,有四条是卵石镶成,计有长度二十多里,有一条往文昌阁的全是石板路,均系嘉庆至道光年间修成;尚有古今石碑二十块,光绪十四年的《垂后定俗碑》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对象。
公益事业:1966建久细水电站,开办老甲等大小六个林场;1976年将小学移建于寨西岭上,又修勇洋电站。1983—90年造林467.7亩,1992—94年修通瑶白至登宜村公路;1994—2000年分两期建瑶白小学于旧址;2002年—2006年,建水泥球场,开展摆古节活动,完成农网改造,修建人饮消防工程,接通程控电话,配备远程教育,建村办公楼,上级给7万元建鼓楼,修筑彦—瑶—九公路。国家投入,群众响应,山乡在发生巨变。
注重文明建设:保存唱汉戏传统,民国初年,县富商从湖南请来戏师教授汉戏演艺,瑶白、隆里、新化等地均有人附学。而县城、隆里、新化等地均已失传,唯瑶白仍承传至今,接受秘诀的梨园子弟,须得师辈面授口度。现村有一支30多人的业余文艺队,每年春节及重大节日都举行,近几十年,老戏、现代戏又加上摆古节内容,表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引得外省市多个团体前来观赏拍录,得到各级各界广大群众的赞誉。
村委修定村规民约20条,为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经多年实施,瑶白获县政府授予“文明村寨”称号。2005年,瑶白被列为黔东南州重点民俗文化旅游村,旅游资源景型等级为B级(精品型)旅游景区(点)、A级民俗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628207 | 556700 | -- | 查看 瑶白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彦洞村 |
彦洞村为彦洞乡政府驻地,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共396户1762人。彦洞村东接登宜村,南抵河口乡锦宗村,西邻救民村,北与瑶白村接壤,距锦屏县城38公里。村寨坐落于一个盆地内,海拔840米,四周青山环绕,一条溪自东南流入且经寨中,向西北至寨脚直泻而下一壁岩陡洞,形成瀑布后,又经两洞成两瀑,然后注入救王-归应溪。田坝有便雾、便得、便烔、便褒四个,水源丰富,旱涝无忧。全村土地总面积1138.7公顷,其中稻田45.69公顷。 |
黄门村 |
原称黄闷,以其地势高,雾罩多,令人窒闷得名,侗名“更王”,其意不详,也有说意为侗族之最的。民国二十年改为黄门,亦因黄门村是黄姓开寨之故。清代属黎平府,系古代九寨之一。民国15年设过乡,民国中后期为九寨乡第六保。解放后于1953年复设黄门乡,此前辖至现在的孟伯。1958为黄门公社黄门大队,1966年并入彦洞公社,1970年又分开设为红门公社红门大队,1981年复为黄门大队,1984年改为黄门村。地貌呈山地夷平剥蚀小高原状。 黄门村跨度大、起伏大、温差也大。东邻平秋镇石引村,西接采芹、仁丰村;南界清水江与河口乡文斗、岩湾村相望,北邻圭叶村。总面积2265.6公顷,稻田78公顷。辖登步、塘伦、归旁、归架、老权、西六、十二塘、黄门8个自然寨,东距县城29公里,西距乡政府9公里,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之一。各自然寨有的高居山巅,村委所在地海拔900米,有的低住河谷,温差达3—8℃,村所在地是全乡居住地海拔最高之地,最低温-10℃,最高温32℃。归旁是全乡唯一处在三板溪库区且海拔最低(340米)的寨子,最高温36℃,最低-1℃。全村有王、龙、黄、吴、李、袁、石、杨、罗、肖、谭、向、刘、侯、谭、谌、陈、姜、曹、马、伍二十一姓,黄、吴二姓率先入居。而王姓人口最多。17个村民小组,535户,2765人,人口中,女比男少28人。劳动力1500人,外出打工750人,具有代表性的有七人,太子参科技示范户有八户。村人王佑全于光绪十七年考中武举,王安涛、吴世列1956年考入大学,是九寨地区最早的大学生。 全村古树有九块6000多棵,枫树、丝栗、荷木、猴栗、红豆杉、青杠、榉木等合抱者,仅在村驻地就有百余株点缀其间。大片古树在登步、塘伦、归旁三寨较多;桥有十步,河边有两步大桥已淹;尚有修桥建庙等古碑7块,常平仓谷碑是县级文物,寨脚高桥碑是清代嘉庆四年立的,有一块在牛堂被人为埋在土里;新碑是1996年立的记建校碑;遗址有三,即冈兴老场、南岳庙址、飞山庙址;可观石崖有老虎洞等十处;景点金猫塘高居山顶,传有犀牛,至今大旱不干;哒老坡头有清代留下的战壕石垣。清末在村西南辟有斗牛场,斗牛活动至今不衰。 手工业突出在铁匠方面,王运通打造的“黄门斧”曾蜚声遐迩;篾匠所编的竹席、箩筐经久耐用;现在,人们把眼光放在发展上,王伯高、王运合等开了平美的、金猫塘两个岩场,为九寨的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材料。 文明的种子传承下来,清代开办私塾,民国26年办短期小学,过两年建保校。一九五二年秋,省批建九寨民族小学,不但九寨学子集此就读,连天柱、剑河也有学生前来求学。几经波折,走过兴—衰—复兴—腾飞之路,2003年建成了具有侗乡特色的九年制学校,办学的硬件和软件均达到有关要求。现有中小学教师42人,小学生350名,初中生500名,她已成为黄门村和全乡孕育人才的摇篮。 作诗撰联唱大歌,是黄门又一文明现象。大凡年节或大小喜庆,必撰贴对联,屋内有诗画。书画笔法隽永,联、诗含蓄耐吟。村民好客风雅,宾至如归。每当饮至半酣,或换盏,或猜拳,或吟唱。主人将糖果摆上,继之合群对唱,一方由一人领歌,男女众人和之;此歌即是有名的侗家大歌。是时,唱词句句入彀,歌声抑扬湍飞,附和歌声激荡起伏,远方闻之,如仙宫乐奏。其间换杯插叙,常常通宵达旦。 1991年上级在村所在地建一幢乡府大楼,1997年全村建成电视转播台,2001年成为电话村;2002年,扶贫开发东风给黄门村带来机遇,继修通仁丰公路后,除归旁外实现了公路寨寨通;寨改之中,建了上寨街、兴隆街,村寨行道均已铺平硬化。过去的水渠和水库都得到重修;又先后从金猫塘、十二塘引自来水到各家户及学校,黄门饮水难的问题得以解决,远程教育和移动通讯也跟上。农家砖木、砖混结构楼房比比皆是,村容寨貌焕然一新。 各自然寨简况如下: [登步]原名登凸,在村西南7里处,因寨脚泥塘旁有一土丘而得名,在登尼大队时改为今名,一九八五年四月县批准划归黄门村。特产香菇、天麻,名传湘、桂畅销粤。2004年初遭火灾,国家帮助,大部分迁到大桥头公路边建新村。2007所初,上级拨款修通大桥至登步的公路。 [塘伦]距村西南四华里,寨边有水塘,塘边有甜竹而得名,特产天麻。 [归旁]在村东南7里大山深处,侗名住冲壕溪边得名,侯姓居多,神龛供猴像,显其真诚。 [老权]于村驻地北2里,旁多田膀,以其居住时间较早得名。 [西六]在村东北300米,原名西秋,以其住地偏西得名,后习惯为今名。 [归架]在村驻地东南3里许,侗语译音,因其住地溪头架有桥得名。 |
救民村 |
救民村位于彦洞乡西部,距乡政府3公里,海拔840米,东邻彦洞村,南界剑河县锦宗村,西抵剑河县芳武村,北与仁里村对面相望。下辖救民、亚赖、中梅、传良、万寿、高银堆、西月、王包7个自然寨。总面积1370公顷,海拔840米,民户大多住在一个6华里长的盆坝冲两边,唯有王包在岭界之南。救民村四周青山环绕,一条溪自南向北流到洞冷赖瀑入救王溪,致使救民坝水旱无忧,成为乡政府水稻实验基地之一。 |
仁丰村 |
仁丰位于彦洞乡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处,东、南两面抵黄门村,西界瑶白、九勺,北抵高坝,原名坪圭仁,1955年张承德改为仁丰,意在为富要仁。 土地总面积382公顷。有张、姚、杨、吴、周、袁、彭、林、刘九姓,周姓入住最早(现有两户),张、姚二姓人口最多。 仁丰自然风光独特,5000多株三、四十米高的松、枫郁盖寨子周围,所有道路都是卵石砌就各式花纹,“雄鲤戏水”、“龙吟喷雾”、“士子插笔”等洞、峰,令人神往。张姚二姓在晚清至民国初年修建十座墓碑,气势豪华,雕制精美;寨边立有清代碑记六块。还留有张崇本名作《万人缘》,至今哙炙人口。这些文物,反映了地方的文化背景。 |
仁里村 |
仁里村土地总面积875公顷,农田24.6公顷,下辖仁里、救王、登类、丰斗、归乐5个自然寨,有吴、杨、宋、徐、陈、吴、刘、周、黄、罗、王11姓,8个村民小组,181户980人。 所辖村: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生产总值:171.0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农业 |
瑶白村 |
瑶白位于乡政府驻地北偏东3公里,东与仁丰、采芹接壤,南邻登宜,西抵彦洞、仁里两村,北与九勺为邻。原名苗白,始得名于清朝,古侗语叫“妙白”或“正押金”,意为苗族人居住的地方。民国九(1920)年改为瑶白。明代即有人在此定居,据说有二支,其中老大一支属苗族,故得前名。龚姓是汉族,苗、汉居久,坐乡随俗成侗家。清雍正前,无政权管辖,与百里侗寨结为九寨款组织。雍正后属黎平府东北路,系古九寨之一。民国15年设瑶白乡,辖彦洞、登宜、救民等村。 民国后期属九寨乡第九保(辖采芹、登宜、乐乃共13甲)。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至今一直属于彦洞乡。1956年,曾建安丰社、八一社、引旺社和金德社,1958年合为安丰高级社,一九八四年复村,辖九个村民小组,一个大自然村。村民由龙、滚、杨、范、龚、耿、万、胡、彭、宋十姓组成,开寨是侗族龙姓。清代以前,各姓均改为滚姓,至民国七年后,杨姓由滚姓逐渐复为本姓。 1950年代,王姓由滚改为耿。这是过去滚姓势力最大,为寻得保护,其它姓氏先后改从滚姓,改姓的姓氏仍以各种方式保留原来的姓。如杨姓入寨先祖滚龙宝的墓碑碑帽上写“另一天”。最常见的是将神龛牌位及墓碑做为双层,外写滚姓,内写原姓。每逢年节,老人都要述此原由。全寨统一姓氏,只有主没有客,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来,头人寨老商议,以水为界,上下寨通婚,发展为摆古。 瑶白座落在一大山梁上,村内冲岭交错,地形复杂,村境周围切割深,险崖奇峰多,遥望群山叠翠,村周古树参天,寨头及各居住点,枫、楠、樟等参天古树密布,杂有红豆杉、银杏、松等。地形复杂多样,因之中草药种类繁多。瑶白八景,远近闻名。寨子出外有五条要路,有四条是卵石镶成,计有长度二十多里,有一条往文昌阁的全是石板路,均系嘉庆至道光年间修成;尚有古今石碑二十块,光绪十四年的《垂后定俗碑》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对象。 公益事业:1966建久细水电站,开办老甲等大小六个林场;1976年将小学移建于寨西岭上,又修勇洋电站。1983—90年造林467.7亩,1992—94年修通瑶白至登宜村公路;1994—2000年分两期建瑶白小学于旧址;2002年—2006年,建水泥球场,开展摆古节活动,完成农网改造,修建人饮消防工程,接通程控电话,配备远程教育,建村办公楼,上级给7万元建鼓楼,修筑彦—瑶—九公路。国家投入,群众响应,山乡在发生巨变。 注重文明建设:保存唱汉戏传统,民国初年,县富商从湖南请来戏师教授汉戏演艺,瑶白、隆里、新化等地均有人附学。而县城、隆里、新化等地均已失传,唯瑶白仍承传至今,接受秘诀的梨园子弟,须得师辈面授口度。现村有一支30多人的业余文艺队,每年春节及重大节日都举行,近几十年,老戏、现代戏又加上摆古节内容,表演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引得外省市多个团体前来观赏拍录,得到各级各界广大群众的赞誉。 村委修定村规民约20条,为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经多年实施,瑶白获县政府授予“文明村寨”称号。2005年,瑶白被列为黔东南州重点民俗文化旅游村,旅游资源景型等级为B级(精品型)旅游景区(点)、A级民俗村。 |
九勺村 |
九勺位于彦洞乡北部,距乡政府7公里,源自“九勺九个窝”而得名,东与仁丰村为界,南与瑶白村为邻,西抵剑河县洞庭村,北界剑河县及平秋镇新寨村。 有李、吴、张、彭、滚、苏、刘、石、杨、万、龚、胡12姓,大部分有家谱,石家未续修,苏、彭无谱。九勺在民国时属高坝第十保,解放后划归黄门乡管辖,经初、高级社、生产大队,1984年改为村。辖白香、里榜、坪然、唐果、白山、苏家、毫浪、石家、8个自然寨(还有潘家已迁出),诸寨子散落在一条山梁南面的冲岭间。土地总面积872公顷,农田29.3公顷,且田不在坡岭即在山沟,稍旱微水皆影响收成,故粮产量较低。过去太子参、洋芋、包谷为主要补充。 |
采芹村 |
原名寨岑,侗名“谢银”。民国时期曾有一私塾先生摘《幼学》中“士子入学曰游泮,又曰采芹”,之句而名为采芹。地处锦屏县彦洞乡境中部,东接黄门,西邻登宜,南届南怒、北毗瑶白仁丰。民国时期属瑶白第九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析出瑶白建初级社,1957年与登宜(含夏茶)、登步合建三联社,后分开建采芹大队,属黄门公社。1984年改设为村,1992年黄门乡撤出后,归属新建立的彦洞乡。 采芹地处小盆坝间,四周山峦包围,古树修竹茂密。寨边的田坝水旱无忧,田块2—4亩大的6丘,生产便利。一个自然寨,辖四个村民小组。原寨地址在一坝边斜地上,住房稠密,因1960、1980年两次遭寨火损失大而散居四周。1993年暴雨发生泥石流冲倒房子四幢,死3人。饥荒兵匪同其他寨一样。 古迹、景点:寨脚有咸丰年间建的回龙桥、碑;还有寺庙旧址;锁口山蓊盖几千株珍奇古树;冲横飞瀑、归格千丈崖等景点,蔚为奇观。杨公庙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烧毁,还连带烧了周围古树。 全村总面积474公顷,农田29.3公顷,旱地13公顷,多集中在村寨周边,劳动强度不大。自1980年以来,采芹的苡仁米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遐迩,畅销全国。村人历来重视林业,1970年代以来多次建集体林场,现村范围内无一块荒山,森林覆盖率达80%,人均林地面积居全乡首位。现在林场有归格、十二塘两个,面积2500亩;在全乡村级中,森林覆盖率最高。 2006年有167户,652人,4个村民小组,劳动力270多人,在外工作人员30多人,副科级以上10多人。王章锦(北京总政后勤部,师级)、王章卓(四川森警,团级干部)是工作人员中的突出代表;从教具有中级职称教师3人。在校专本科生6人,其中杨序辉于2004年考取北京航空学院。在校中学生100多人,在外打工100多人,多在广东,年人均收入8000元,林世豪、杨昌堂等月薪达4000元左右;乡土科技人才有2人。 2002年被上级列为二类贫困村,并确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试点村。在近五年中,人饮、寨改、校舍、办公楼、灌溉渠等硬件建齐;改进农业结构,大力开发冷凉蔬果。农作物主种植太子参、辣椒等,中药材主要种植大血藤等;发展养殖业。并形成8家示范户。其中,杨培相开发试种大血藤30亩,林武养猪40头,堪为典型。通过上级一系列推进,加上采芹村干群努力,2005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已成为村风文明、生活富裕、村容整洁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示范村。采芹村于2005年被州、县表彰。 2009年被锦屏县人民政府评为一户一技能县级示范村,采芹村被评选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锦屏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005年以来先后被彦洞乡人民政府评为彦洞乡科普示范点、彦洞乡一户一技能示范点、平安村寨、模范村寨等。 从地理、历史、人文来看,采芹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采芹地处彦洞乡中部,有利于信息传播,有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采芹苡仁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享誉海内;采芹曾得一私塾先生先生赐名,即望采芹人才辈出,亦不负先生所望,采芹曾出现了许多才子能人。放眼过去,展望未来。望我们的采芹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
登宜村 |
登宜村位于彦洞乡中部,在彦洞村之东,村驻地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锦彦公路从村中通过。东接采芹村,南届河口乡南怒村,西邻彦洞村,北抵瑶白村,由登宜、夏茶两部分组成,其它小寨都是由这两寨衍生出来的。 登宜又名登尼,原名顿泥,原住地侗语是泥塘而名,于1970年改为今名;夏茶,过去以其地夏季多产茶得名,侗名亚茶,其意不详。登尼在民国时属瑶白第九保,夏茶属彦洞第七保,新中国成立之初,夏茶仍归彦洞村辖。登尼土改时,仍属瑶白村辖。1957年划出与采芹、登步建三联社,属彦洞管理区。撤社后建登宜大队,含登步有五个小队。1984年登步撤归黄门村之后,形成现在的村。由张、杨、彭、王、潘、马六姓组成,张、杨二姓开寨,人口最多。辖登宜、邓问、毫邓、问得、夏茶、巷修高六小寨4个村民小组,居住分散,2006年有125户633人,田218亩,旱地在1990年代前有300余亩。这两寨丝栗、荷木、青冈及红豆杉等古木森森,合抱大者即有两百多株。 办学方面:在民国时,是时断时续地请私塾先生教,曾延续到1960年代初。1963年始办初小,1969年3月开办五年制完小,1993年办六年制完小,2003年生源减少,乡内调整为初小。现全村在外工作人员有21人(女3人),其中有博士1人(张绪锦),大专、本科学历10人(在校2人),工作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1人,正副科级4人;从教人员中,有5人获中级职称。高中生(含中专)7人,初中生51人,小学197人。乡土科技人才4人,科技示范户3家。 登宜村传统节日较大的有端午、九月重阳,两节均举行斗牛活动,登宜小学旁边辟有斗牛场(旧的已被公路占用,新的是1980年建的),这个村村民既与侗家结亲,又与河边客家婚姻,因之风俗习惯是侗客道礼皆有,每逢喜庆爱唱歌,有侗族大歌,也有客歌和当地酒歌等,不拘一格。 农业在过去以传统农耕为主,1950年代前,多植桐在山南侧溪边缓坡地,以作农闲收入,小米、包谷作为粮食补充。1970—1990年代,经济作物以六谷为主,因之与采芹一样,曾被农业局及外贸公司定为重点苡仁米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代后期,六谷价跌,陆续改为种太子参或果树等,至2003年,旱地大部分退耕还林,面积达270亩。 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能工巧匠和高僧名道,清代的张克沛、张承保等5人是著名的木匠师,艺传周边各寨;杨启楼、杨道真、杨朝代、张克云、张承元等是著名的佛教、道教人物。他们能安独脚木偶神,并背上石磨;还能捞油锅,踩烧红犁板,踏锋利钢刀,这些绝技,令人瞠目结舌。现仍有宗教兼职人员4人继承故业。吹唢呐从过去传至今人不衰,还能吹长号为各地重大活动助兴。 历史上的人物有:杨国瑞、张华伦(武举,抗苗第五路正将),彭安康(武举)、张先富(天柱张师部文书、县保警队秘书)、杨廷科任县保警中队长。 表彰方面:国家级1人(张绪锦,在华东电子工业部工作,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州1人(杨俊光,在县林业局工作,获省、州世行贷款造林先进奖,2004年退休后,任村支书)、县级6人13个奖次。 代表类:有杨俊光(-表);罗秋青(十三届县人大代表1998-2002);张绪辉(第三、四届县政协委员,第五届科协代表、县第(2001)届-表。 村虽小,但古迹、传说、景点对周边村寨有不小影响。 巷修高老场,于宣统年(1840庚子岁),曾经黎平府认可饬准,是原锦、剑、天三县邻边赶集地,曾使周边的货物交易达到繁盛的高峰。因统购统销后,赶场遭限制而废于1954年。巷凸猛(大王峰,又叫官峰),如剑突兀立于登宜东南面,登临峰顶,九寨全在眼底,相传是抗苗指挥所、烽火台;另延崖,在村南面4里许,崖褶有如万卷书;金盆、银盆:分别在村南北两座山头,形如大脸盆,旱涝有水,相传有男女二童守住。顿泥、夏茶寨脚各有一龙塘,传说是一雌一雄,过去幽深怕人。 矿有高岭土、蓝石和水晶石:高楼和盘纪岩两地有兰石(青石),清代开采,远销剑、天两县;毫亚有水晶石,1958年-时开采过。夏茶的高岭土,断断续续前后开采80余年,湖南人1982—84和2000—2004两次开采的规模较大。 2002年列为三类贫困村,在种养殖、引水、寨改、消防等方面得到政府扶持,经济有所发展。其中从拟禳引来的水工程较大,全长达2500米,是打隧道引过来的。 林业方面,于1985年基本定到户,还有兴林、南包、岭郎3个林场600多亩是集体造而未分下户的,总的看,林有量不多。 登宜村所处地带,地形平缓,土地肥沃,耕地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是乡多年搞示范种养殖基地之一,现建有专用养牛、养猪场两个,药材基地一个,示范果场两个,高产试验田3处,砖瓦厂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村民们继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搞创新型发展,其前景无疑是可观的。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