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丽江 >> 玉龙县

玉龙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玉龙县谷歌卫星地图)


玉龙县简介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丽江市西北部,辖18个乡镇,幅员面积6392平方公里,人口20.79万人。有纳西、汉、白、傈傈、彝、藏、普米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11.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并存。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219米。兼有亚热、温、寒等气候类型,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
  旅游资源
  玉龙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境内有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博物馆”和“植物王国”玉龙雪山;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景区之一的老君山;有闻名于世的虎跳峡;有“环球第一树”万朵山茶和高原湿地的“候鸟乐园”拉市海……
  玉龙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巴文化;有既保存唐宋遗韵又具民族风格的“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有融汉、藏、纳西等多种民族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有被称为“百户人家一巨石”的宝山石头城等。
  水能资源
  金沙江流经玉龙县境内36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达2500万千瓦。县境内可建一个大型调节水库和四个大型梯级电站,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发展规划
  2004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今后五年,玉龙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国家重要的水能基地、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县四大目标,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开放、产业创新、城镇带动、扶贫攻坚、科教兴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培育和壮大旅游业,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加快发展水电产业,努力培育和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轻加工工业。
  目前,已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和外商投资器乐人和私营企业投诉中心,以及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把招商引资发重点放在水电资源开发、旅游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及市政建设开发等领域。
  玉龙县正将以诚招商,使玉龙成为投资者的乐园。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0.79万人 6392平方公里 530721 674100 0888 查看 玉龙县谷歌卫星地图

玉龙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黄山镇 约1.03万人 92平方公里

----

查看 黄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石鼓镇 约1.82万人 344平方公里

----

查看 石鼓镇谷歌卫星地图
巨甸镇 约2.14万人 381平方公里

----

查看 巨甸镇谷歌卫星地图
白沙乡 约7600人 253.6平方公里 玉湖村 查看 白沙乡谷歌卫星地图
拉市乡 约1.56万人 159.7平方公里

----

查看 拉市乡谷歌卫星地图
太安乡 约9000人 294.3平方公里

----

查看 太安乡谷歌卫星地图
龙蟠乡 约1.1万人 306.8平方公里

----

查看 龙蟠乡谷歌卫星地图
黎明乡 约9000人 547.9平方公里

----

查看 黎明乡谷歌卫星地图
鲁甸乡 约1.7万人 574平方公里

----

查看 鲁甸乡谷歌卫星地图
塔城乡 约9300人 269.69平方公里

----

查看 塔城乡谷歌卫星地图
大具乡 约2.58万人 383.5平方公里

----

查看 大具乡谷歌卫星地图
宝山乡 约8400人 431.8平方公里

----

查看 宝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奉科乡 约8000人 346.3平方公里

----

查看 奉科乡谷歌卫星地图
鸣音乡 约7800人 335平方公里

----

查看 鸣音乡谷歌卫星地图
石头白族乡 约9400人 573.9平方公里

----

查看 石头白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九河白族乡 约2.58万人 383.5平方公里

----

查看 九河白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玉龙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古城区

    丽江市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全区幅员面积1,255.4平方公里,下辖金山、七河、金江、金安、大东5个乡和大研、西安、束河、祥和4个街道,共53个村(居)委会。古城区总人口14.2万人,有纳西、汉、白、藏、彝、普米等10余个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有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6%。经国务院和云南省政府批准,丽江市古城区于2003年4月1日正式设立。   历史沿革   2000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辖3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667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研镇 93606 石鼓镇 17839 巨甸镇 21126 白沙乡 12430 黄山乡 15299 金山白族乡 23963 龙山乡 5859 拉市乡 14966 太安乡 8822 七河乡 18714 金江白族乡 4236 石头白族乡 9454 仁和傈僳族乡 3491 金庄乡 7355 黎明傈僳族乡 8153 鲁甸乡 17151 塔城乡 9149 鸣音乡 7777 大东乡 9235 大具乡 7477 宝山乡 7872 奉科乡 7617 九河白族乡 24684 龙蟠乡 10430 。   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2号):撤销丽江地区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设立地级丽江市。丽江市设立古城区。古城区辖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大研镇、龙山乡、七河乡、大东乡、金山白族乡、金江白族乡。区人民政府驻大研镇福慧路。2004年7月20日,云政复[2004]75号批复:龙山乡更名为金安乡。   自然资源   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段,兼有横断山峡谷和滇中高原特征。全区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地、盆地(俗称坝子)、河谷三大类型。七河乡本里课村海拔3,200米,为全区最高点;金江乡金沙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为全区最低点。   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摄氏12.6度,年均降雨量950毫米,雨量丰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立体气候明显,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坝区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区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太阳辐射强。坝区年日照数2,500—2,700小时,为全省之冠。   全区国土面积125,540公顷,土地类型多样。其中,耕地总面积5,308.08公顷,林地90,947.27公顷,园地799.58公顷,牧草地424.22公顷,水域1,544.37公顷,裸岩地2,042.45公顷,未利用地5,959.06公顷。   全区共有耕地121,575亩,其中水田面积40,290亩、旱地81,285亩。全区农业人口有79,802人,占总人口的56.2%,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199,431亩,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87万吨;肉类总产8 ,734吨。   全区有林业用地100,859.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0.3%,森林覆盖率为54%,活立木蓄积量为310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的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黑熊、狼豺、野猪等11种。珍稀野生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和毛红椿等。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蕴藏有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粘土、陶瓷土、无烟煤、水泥原料石灰矿、建筑用沙矿、页矿。   水能资源丰富。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流经区境5个乡约80多公里。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对该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投资140亿,总装机25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建设已顺利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开发正式拉开序幕。   旅游资源   古城区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文化、经济交往的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长期的民族交融、多种文化的汇交、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古城区拥有了高品味、独具特色和具有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并先后荣获“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十个小城市之一”、“地球上最值得光顾的一百个小城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和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等称号。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面积约3.8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末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发源于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水分三股入城后,又分成无数支流,穿街绕巷,流布全城,形成了“家家门前绕水流,户户屋后垂杨柳”的诗画图。街道不拘于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临渠,300多座古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极具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充分利用城内涌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饮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是当地民众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城中的木氏土司衙署则呈现出一派“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非凡景象。古城心脏四方街明清时已是滇西北商贸枢纽,是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道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鳞次栉比,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丽江古城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蕴含丰富独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古代城镇。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单,成为全国首批受人类共同承担保护责任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束河茶马古镇。束河茶马古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保护名录。自玉龙雪山蜿蜒而下的三条主干水系--青龙河、九鼎河、疏河穿城而过,从古镇西北处九鼎龙潭中溢出的流水蜿蜒于村中道旁,使束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清泉之乡。作为丽江古城的原形和样板,束河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马文化、纳西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态文化,从束河古镇中心老四方街、明永历年间修建的青龙桥、沿水流依势而建的幽幽曲巷、遍布古镇的三眼井中都能看到大研古城的前身。束河曾以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皮革加工、竹编等手工业闻名于世,至今仍流传着束河皮匠一根锥子走天下的说法。束河古镇通过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的开发建设模式,实现政府、居民和企业三赢,成功破解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难题,被誉为“2004中国经验”的经典之作。2005年,束河古镇从全国众多名镇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魅力名镇和全国4A级风景旅游区称号。   ——国家AAA级名胜区黑龙潭。黑龙潭不仅是丽江古城最重要的活水源头,也是古城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以高耸洁白的玉龙雪山为背景的黑龙潭清澈见底,四周绿树婆娑,五凤楼、解脱林、龙神祠、锁翠桥等古建筑掩映其间。位于黑龙潭中央的得月楼上,悬挂有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楹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优美的自然风景与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的最完美结合,使黑龙潭日益成为倍受世人瞩目的风景名胜区,曾被列入《中国名泉》、《中国风景名胜》等书。   古城区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完善和更新工作,先后实施了黑龙潭拓展项目、世界遗产公园、纳西文化走廊精品旅游线路、龙山万亩杜鹃园、七河观音峡景区、大东温泉山庄和蛇山多元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由于注重老景区的品味提升和新景点的开发建设,古城区的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到“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的升级转变。   文化资源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采。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东巴古籍文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明朝洪武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乐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基础设施   交通状况。作为滇西北通向川、藏连接内地的枢纽,古城区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区内有香格里拉大道、民主路、南过境路、象山东西路、镇东路、福慧路等主干道形成的交通中心网络;大丽路、丽永路、丽宁路、南过境路是通向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干道。即将成为口岸机场、目前已开通14条国内航线的丽江机场就位于我区的南大门七河乡。大理通往我区的铁路已开工建设。坝区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卫生路,山区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便利的交通,为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政建设状况。通过几年的建设,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446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达26.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7平方米。先后建成了寨后南北园、金甲苑、卿云苑、白龙苑以及祥和、太和、现云等8个城市休闲绿化广场。投资3,100万元的南口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投资6,500万元建设的城市供排水管网,完成古城片区、玉河片区居民排污工程,启动北郊居民小区排污工程;投资617万元进行盲道和小区路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5%。   小城镇建设情况。加快了旅游小镇建设步伐,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大研古城作为保护提升型代表,束河古镇作为开发建设型代表荣登云南省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行列。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2005年,先后实施金安龙山、大东十二栏杆、金山东元等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000人口的饮水问题;扶持新建乡村水泥卫生路51.4公里,完成沼气池建设1,700口;完成社区和贫困村10个卫生室建设。   精神文明   古城区成立以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截至2006年7月,全区共有45个区直部门荣获区级文明单位称号,18个企事业单位荣获区级诚信建设示范单位称号,11个村组荣获区级文明村称号,13个社区荣获区级文明社区称号,15个小区荣获区级文明小区称号,5个乡(街道)荣获区级文明小城镇称号;共有8个区直部门荣获市级文明单位称号,5个村组获得市级文明村称号,10户农户荣获市级“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称号,其中新华社区荣获市级文明社区称号,束河街道荣获市级文明小城镇称号;共有6个单位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4个村组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古城区寨后上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古城区一中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金山乡德为村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村等荣誉称号,为我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表率。由于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在2006年丽江市“双创建”工作检查评比活动中,古城区荣获一等奖。   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云南省民族文化特色区和“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的战略目标,我区认真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改革工作,将文化产业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公益性文化由政府负责,经营性文化则推向市场,从根本上激活了文化产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实施文化产业改革以来,先后完成了古城区电影公司的撤消和区电视台、记者站的改制;重点扶持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了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成功实现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丽水金沙”、大研纳西古乐会、东巴宫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丰富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内涵;我区10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自发组建了古城区文化产业协会,对文化产业的自律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对文化馆、图书馆等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进行干部人事改革的基础上,保证财政投入的逐年增加;全面完成了省级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区(县)的报批和文化产业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目前,全区已形成文艺演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文化中介等十二大文化市场,共有200多种经营项目,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有文化经营单位1504个,2005年,文化产业占地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2%左右。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改革的试点,该区的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中宣部部长-同志的高度评价。   经济发展   古城区成立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了21.1亿元,同比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增长3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增长25.3%;全年旅游经济综合收入33.7亿元,增长49.1%;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290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17.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7亿元,比年初增长11.8%;贷款余额63.7亿元,增长18.5%。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亿元,增长35.3%。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3亿元,占GDP总额的29.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新增就业岗位2,109个,实现新就业2,40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8%。全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2万人,短期季节性外出务工4,100多人,劳务输出总收入约1.2亿元。   区县分设三年来,古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34:54调整到“十五”末的8:25:67。在全省的经济指标排序中,我区地方生产总值从第40位上升至第29位,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从第12位上升到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34位上升到第30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第9位上升到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第12位上升到第8位。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2,8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177万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210万元,同比增长26.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3,482万元,同比增长8.4%。上半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2,560万元,同比增长5.4%;完成工业总产值27,634万元,同比增长63.4%;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6万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15万元,同比增长11.37%;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1万次,同比增长18.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3.8万人次,为去年同期的1.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306万元,同比增长27.36%,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均以过半。   

玉龙县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丽江市西北部,辖18个乡镇,幅员面积6392平方公里,人口20.79万人。有纳西、汉、白、傈傈、彝、藏、普米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11.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并存。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219米。兼有亚热、温、寒等气候类型,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   旅游资源   玉龙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境内有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博物馆”和“植物王国”玉龙雪山;有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景区之一的老君山;有闻名于世的虎跳峡;有“环球第一树”万朵山茶和高原湿地的“候鸟乐园”拉市海……   玉龙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巴文化;有既保存唐宋遗韵又具民族风格的“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有融汉、藏、纳西等多种民族宗教文化为一体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有被称为“百户人家一巨石”的宝山石头城等。   水能资源   金沙江流经玉龙县境内360多公里,水能蕴藏量达2500万千瓦。县境内可建一个大型调节水库和四个大型梯级电站,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发展规划   2004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今后五年,玉龙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国家重要的水能基地、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县四大目标,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开放、产业创新、城镇带动、扶贫攻坚、科教兴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培育和壮大旅游业,大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加快发展水电产业,努力培育和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轻加工工业。   目前,已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和外商投资器乐人和私营企业投诉中心,以及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把招商引资发重点放在水电资源开发、旅游开发、生物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及市政建设开发等领域。   玉龙县正将以诚招商,使玉龙成为投资者的乐园。  

永胜县

  永胜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隶属于丽江市,永胜县总面积5099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2004年统计)。   县人民政府驻永北镇,邮编:674200。代码:530722。电话区号:0888。   行政区划   永胜县辖5个镇、10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永北镇、仁和镇、期纳镇、程海镇、三川镇、羊坪彝族乡、六德傈僳族彝族乡、东山傈僳族彝族乡、东风傈僳族乡、涛源乡、片角乡、光华傈僳族彝族乡、松坪傈僳族彝族乡、大安彝族纳西族乡、顺州乡。   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永胜县为遂久县地,属越西郡,首府设在至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直至东汉。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设置郡县,将遂久县改属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东晋时名姑复县,仍属云南郡,直至梁、陈。唐武德七年(624年),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设置北方赕,后改名成偈赕,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1277年),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 曾任大理国王的高升泰的子孙,世代镇守此郡,统治时间长达800余年。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施州(辖今永胜、华坪两县及四川攀枝花部分地区),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北胜”一名的来历为:忽必烈从甘肃出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以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取名 “北胜”。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金沙江东岸的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地,仍以高氏为知府,属丽江路管辖。   明洪武十五年(1 382年),征南大军进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开初,仍以北胜府治理。十六年(1 383年),改北胜府为北胜州,降章氏为北胜州副同知,高氏为北胜土知州,属鹤庆军民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改土归流”。除管辖北胜、永宁、蒗蕖、顺州外,又在永胜县城区、三川坝(金官、梁官)、南区(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乡镇)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分设千户所5个, 百户所50个, 以及前后马军、黑伍、东西马场。明朝正统六年(1441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从此不属澜沧卫管辖。   

华坪县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东南部,金沙江中段北岸。东经100°59′—101°31′,北纬26°21′—26°57′,东至东北面与四川省攀枝花市接壤,南及东南与楚雄州大姚县、永仁县隔江相望,西至西南与丽江市永胜县交界,北及西北与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相连。县城距省会昆明420公里,距丽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20公里,距攀枝花市中心70公里,距成昆铁路格里坪火车站51公里、金江火车站93公里,距攀枝花机场95公里。丽江、大理到攀枝花市的省级公路在该县荣将镇交汇,是滇西进入四川的必经之地。   全县幅员面积为2200平方公里,折合22万公顷,山区面积占97%。耕地实有面积25295公顷(统计面积11096.50公顷),水面面积2891.1公顷,宜林宜牧荒地48400公顷;森林覆盖率44%。年平均气温19.8℃,无霜期303天,降雨量1060.7毫米,日照时数2516.9小时。呈立体气候,干湿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县内有丰富的煤、石、水电及热区资源。煤炭资源现已探明保有储量0.9亿吨,远景保有储量约3.5亿吨,花岗石储量约0.3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钒钛铁矿约0.3亿吨。全县属金沙江水系,有新庄河、乌木河两大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22.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2.5万千瓦,到2003年已开发7.2万千瓦;金沙江流经华坪52.6公里,拟建的金沙江观音岩电站在华坪境内,总装机300万千瓦,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全县已建中型水库1座,小(Ⅰ)、小(Ⅱ)型水库34座,蓄、引、提水能力1.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8000公顷。县内不同坡度的山区占96.8%,坝区占3.2%。最高海拔通达乡丁王村匹底梁子3198.3米,最低海拔石龙坝乡塘坝河口1015米,县城所在地海拔1160米。华平县城   总体上,全县工业以煤炭、电力、建材、合金冶炼为主,个体私营经济相对发达,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农业以种植亚热带作物和养殖畜禽为主。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8431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804万元,第二产业34148万元,第三产业32366万元;工业总产值85000万元(现价),农业总产值36628万元(现价);县级财政总收入5667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28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5元,人均有粮407千克。牛、猪、羊肉总产量1.14万吨,粮食产量6.08万吨;家畜存出栏54万头,家禽存出栏124万只;沼气池15734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77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215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564公顷,农业复种指数196%;经济林果面积11838公顷。   华坪于1909年设县,1950年解放,1998年列为革命老区。全县辖8乡3镇,55个村委会,4个城镇社区,852个自然村。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14.97万人,农业人口占82%;全县总户数42829户,其中农户32600户,有汉、傈僳、彝、傣、苗、回、纳西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1%。2004年末,全县有完全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初、高中各1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266所(其中完小71所),在校学生273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年。全县有农业科技人员265人;有医疗卫生机构14个。实现了广播电视、电话、公路村村通。华坪县  

宁蒗县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邻接四川省,地处横断山脉小凉山腹地,距昆明有近六百公里。总面积6206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大兴镇。邮编:674300。代码:530724。区号:0888。拼音:Ninglang Yizu Zizhixian。   行政区划   宁蒗县辖1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红桥乡、宁利乡、金棉乡、西川乡、西布河乡、战河乡、永宁坪乡、跑马坪乡、蝉战河乡、新营盘乡、烂泥箐乡。   历史沿革   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59年为宁蒗彝族自治县。   2000年,宁蒗县辖1个镇、15个乡: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跑马坪乡、战河乡、西川乡、红桥乡、布河乡、金棉乡、烂泥箐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红旗乡、宁利乡、蝉战河乡、新营盘乡、永宁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920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大兴镇 28085 拉伯乡 10512 永宁乡 17804 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 13739 红桥乡 17156 红旗乡 12900 宁利乡 12909 金棉乡 7693 西川乡 13946 西布河乡 18314 战河乡 20501 永宁坪乡 7096 跑马坪乡 10397 蝉战河乡 7358 新营盘乡 16410 烂泥箐乡 14384。   2001年,全县辖1个镇、14个乡、1个民族乡:大兴镇、新营盘乡、烂泥箐乡、跑马坪乡、蝉战河乡、战河乡、永宁坪乡、西布河乡、西川乡、金棉乡、宁利乡、红旗乡、红桥乡、永宁乡、拉伯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乡。   2005年,撤销红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兴镇,大兴镇政府驻地不变。   其他   宁蒗是地震多发区,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曾先后发生里氏五点零级和里氏六点二级两次地震,造成三人死亡,二百一十人重伤。   宁蒗县的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拥有美丽的泸沽湖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在那里生活的摩梭人至今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传统,引起中外人类学家的重视。   


玉龙县特产大全




玉龙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