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位置
板寨村位于洞塘乡西南面,东与洞塘乡久安、洞腊两村交界,南与广西环江县接壤,西与洞塘乡懂朋村毗邻,北与洞塘乡尧所村相连,距乡政府9公里。出境道路方面,东出三岔河有旅游油路至荔大公路9公里,南有古驿道出黎明关穿越原始森林至广西木伦20公里,西有山路出河头穿越原始森林至荔波县翁昂乡15公里,北经旅游公路至洞塘乡政府驻地9公里。
2、气候资源
板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100小时,平均日照率为22%,无霜期305—315天,年均降水量1050毫米,年均温度18℃,极端最高温度为38.3℃、极端最低温度—7.4℃。
3、土地资源
板寨村地处茂兰国家级喀斯特保护区腹地,平均海拔52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59859.4亩,可开发的荒山、荒坡、荒地面积7200亩,已开发600余亩。土壤以粘土、石灰岩土壤为主,显微酸性。可耕地面积2106亩,现使用耕地面积1446亩,其中:田865亩,土581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中低产田土面积占总面积的72%,人均基本农田0.54亩。
4、植被资源情况
村内有各类植被53200亩,其中:草地14007亩,林地39193亩(天然林面积36193亩、人工造林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65.5%。天然林中分布有黔竹4000余亩,是曾经享誉国内的贵州洞塘凉席的原材料。人工造林中酸梅2700亩,占造林面积90%。
5、水资源情况
全村有河流1条,全长2公里,流域覆盖瑶寨、板王、五圩、上寨、中寨、下寨六个村民组,可灌溉耕地700余亩;里根组有丰富的地下水,建成提灌站后可灌溉耕地80亩;其他组主要依靠山泉取水。当前,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望天水”。
6、矿产资源
板寨村主要矿产储存有少量的煤炭、石灰石、碳酸钙等,目前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7、地质地貌
板寨村地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腹地,属溶岩地貌,地面水匮乏,地下水丰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22200 | 558000 | -- | 查看 板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尧所村 |
尧所村位于洞塘乡中部,地处东经107°55′~108°08′,北纬25°11′~25°20之间。地处茂兰喀斯特保护区内,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面与立化镇接壤,南与久安村相邻,西与板寨村相连,北与懂朋村相抵。全村土地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全村由下寨、堡上、加别、甲乙、必几、必左、洞腮、必达、巴格九个村民小组组成。有265户1013人,劳动力670人,是一个集汉、布依、水等民族杂居的村寨。全村耕地面积为1467.75亩,其中田966亩,土501.75亩,全村粮食总产量400吨,年人均产粮320公斤,牛存栏230头,猪存栏500头,家禽存栏780羽,属典型的农业村。 |
板寨村 |
1、地理位置 板寨村位于洞塘乡西南面,东与洞塘乡久安、洞腊两村交界,南与广西环江县接壤,西与洞塘乡懂朋村毗邻,北与洞塘乡尧所村相连,距乡政府9公里。出境道路方面,东出三岔河有旅游油路至荔大公路9公里,南有古驿道出黎明关穿越原始森林至广西木伦20公里,西有山路出河头穿越原始森林至荔波县翁昂乡15公里,北经旅游公路至洞塘乡政府驻地9公里。 2、气候资源 板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100小时,平均日照率为22%,无霜期305—315天,年均降水量1050毫米,年均温度18℃,极端最高温度为38.3℃、极端最低温度—7.4℃。 3、土地资源 板寨村地处茂兰国家级喀斯特保护区腹地,平均海拔52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59859.4亩,可开发的荒山、荒坡、荒地面积7200亩,已开发600余亩。土壤以粘土、石灰岩土壤为主,显微酸性。可耕地面积2106亩,现使用耕地面积1446亩,其中:田865亩,土581亩;人均耕地面积0.9亩,中低产田土面积占总面积的72%,人均基本农田0.54亩。 4、植被资源情况 村内有各类植被53200亩,其中:草地14007亩,林地39193亩(天然林面积36193亩、人工造林面积3000亩),森林覆盖率65.5%。天然林中分布有黔竹4000余亩,是曾经享誉国内的贵州洞塘凉席的原材料。人工造林中酸梅2700亩,占造林面积90%。 5、水资源情况 全村有河流1条,全长2公里,流域覆盖瑶寨、板王、五圩、上寨、中寨、下寨六个村民组,可灌溉耕地700余亩;里根组有丰富的地下水,建成提灌站后可灌溉耕地80亩;其他组主要依靠山泉取水。当前,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靠“望天水”。 6、矿产资源 板寨村主要矿产储存有少量的煤炭、石灰石、碳酸钙等,目前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7、地质地貌 板寨村地处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腹地,属溶岩地貌,地面水匮乏,地下水丰富。 |
木朝村 |
木朝村地处茂兰喀斯特腹地内——中国万亩梅原中心,是中国野生梅科研基地,位于洞塘乡政府北面。北部与茂兰镇接壤,西与永康乡毗邻,南与洞塘乡懂朋村相邻,东与立化镇相抵,距乡政府4公里,平均海拔520米,土地面积29.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1亩,其中田866亩,土305亩,可开发荒坡荒山荒地534529.14亩,已开发利用1000余亩,人均耕地0.861171亩,中低产田土面积占总面积的75%。 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335户,1399人,居住着汉、布依、水、苗等民族,劳动力821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人均吃粮300公斤,贫困人口有156人,特困户33户47人,五保户4人。全村党员共有53人,贫困党员7人。100%的农户用上照明电,70%以上的农户有电视机。 2006年,获州委、州政府确定为全州1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全村经济来源以种养殖业为主,旅游业为辅,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旱育种植、温室育秧增产技术已基本普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是种植生姜、大蒜等,2007年种植生姜60亩,大蒜400亩。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梅原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家乐”接待点65户,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70%以上的农户有一栋的砖木结构住房。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能做到清洁卫生,绿化美化,山林荒山绿化率90%以上。 |
懂朋村 |
懂朋村位于洞塘乡中部,地处东经107°55′~108°08′,北纬25°11′~25°20之间东与立化镇尧民村相接,南与板寨、尧所两相邻,西与永康乡尧古村毗邻,北与木朝村相连,出境道路方面,南出三岔河至荔大公路9公里,西经永康至荔波县城30公里,北经梅原至茂兰镇14公里。 1、地形地貌 懂朋村境地形受地质构造控制较明显,向界城谷、背斜成山,形成山地与谷地由西向东相间排列,主要山脉和水系沿地质构造走向发育,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气候条件 全村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地理纬度低,境内山峦起伏、河谷深切,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因而具有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特征。表现为气候温热、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尚足、雨热同季,灾害性天气少。 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常年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极端最高气温38摄氏度,最低气温-7摄氏度。年降雨量在1350毫米左右,适宜植被生长。 |
久安村 |
久安村位于洞塘乡西南部,地处东经107°30′~108°05′,北纬25°14′~25°20′。距乡政府11公里,东与立化镇尧民村相接,南与洞腊村相邻,西与板寨村毗邻,北与尧所村相连,出境道路方面,南出有人行步道到洞腊村,西有步道经茂兰保护区。久安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12户、1242人,分布有苗、壮、水、毛南、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6%。全村总面积23.56平方公里,实际耕地面积109亩,其中田1043亩,土60亩,年人均占有粮35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久安村主要以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属洞塘乡贫困村之一,为省级一类贫困村。 |
洞腊村 |
洞腊村,南面与广西北山村、河吨村接壤,洞腊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226户、1050人,分布有苗、壮、水、毛南、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5%。全村总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其中田700亩,土2300亩,有65%在茂兰保护区内,年人均占有粮35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洞腊村主要以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作物为主,经济、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属我乡贫困村之一。 |
拉内村 |
拉内村(由原巴乐村、拉内村合并组成)位于荔波县荔波县朝阳镇东面,东靠洞塘尧所村,南与已陇村接壤,西面和北面与瑶山乡相连。辖区22个村民小组829户人。共有人口2956人,少数民族占98%,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10亩(田2876亩,土734亩)人均耕地1.04亩。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800-900米,无霜期330天,年平均气湿16摄氏度,村干部4人。党员78名,有村集体办公用房一栋。建筑面试90平方米,近年来,村党支部认真贯彻“-”与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十七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深化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以文明村寨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艰苦奋斗。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找准发展经济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进一步理清村级发展思路,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拉内村实际,特制定拉内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乡党委提出的“重稳定,促发展;抓项目,惠‘三农’;强管理,催成效;壮产业,保增长;夯党建,筑保障”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速、农民增收新目标,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村级发展思路与规划 1、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是各年度将举办政治、法律、科技种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班、专题讲座、现场指导,计划达到每年30期。二是广泛利用远程教育、干部下组、板报等形式,大力宣讲文化、技术、经营知识与理念,提高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意识。三是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请专家和学者现场点评、零距离传授等方式,引导农民经济发展向有序、健康迈进。由乡、村两级组织人员赴外地考察、参观、学习、培养农民经营能力,更新致富理念,真正提高农民素质。 2、紧抓劳务输转工作不放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加强输转人员前期培训工作,聘请专业人员授课,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优化输转人员结构,由体力型向知识技能转变,提升输出质量。 3、加强引导党员示范带动建设力度,大力营造招商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组地理环境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鼓励各组组织和有志之士,里引外联,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突出抓好竹木加工企业和优质米加工技改,扩大科技养羊项目规模,以种羊场为基地,建成“支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发展。巩固甘蔗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业,争取引进和发展适合拉内村农业经济发展2个以上项目,实现项目富民的目标。 4、结合村情实际,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五年内基本解决全村小水利维修建设,扩大水浇地面积,搞好土地整理,改造山旱农田,提高农业单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道路、公共卫生、人畜饮水、文化娱乐设施等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五年内全面完成村级道路硬化,各组均建成标准化卫生站,保证自来水正常供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6、根据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创建文明村庄为目标,五年内争取实现90%的农户住进平房,全面推进小康建设。 |
己陇村 |
己陇村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茂兰保护区”的核心区。行政村改革后,由原来的洞常村、尧桥村、己陇村合并而成。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共444户,1603人,总面积81.4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偏僻,加之受地理环境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约,村民主要从事较为单一的种养殖业,并且仍处在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因此己陇村仍然是一个边远贫困的农业村。通过抓学习、改作风、促发展,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村共有党员68名,其中女党员6名,预备党员2名,发展党员2名,共分为三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活动开展正常。 村级发展思路与规划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具体要求,立足实践突出重点,着眼未来。 1、进一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2、抓紧劳务输转工作不放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加强输转人员前期培训工作,提升输出质量。 3、加强引导党员示范带动建设力度,大力塑造招商引资环境,充分利用各组地理环境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鼓励各组和有志之士里引外联,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突出抓好竹木加工企业和优质米加工。 4、结合村情实际,加大对种桑养蚕,蓝靛种植生产规模。今后五年,创建蓝靛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道路公共卫生,人畜饮水,文化娱乐等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6、多措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年内清除“空壳”村,集中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农业产业化合“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路子。 |
西竹村 |
西竹村是省级一类重点贫困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南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82户1051人少数民族人口1021人,在总人口数中,水族人口752人,布依族人口269人。西竹村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305天,属亚热带温热气候,为一年两熟农业气候区。西竹村耕地面积829.47亩(其中水田面积691.2亩,旱地面积138.27亩),人均耕地面积0.79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为0.66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由粮食及少量经济作物和家庭种养殖业构成。 |
太吉村 |
太吉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驻地部,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265户953人。太吉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305天,属亚热带温热气候,为一年两熟农业气候区。太吉村耕地面积765.84亩(其中水田面积610.79亩,旱地面积755.0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为0.64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由粮食及少量经济作物和家庭种养殖业构成。 |
尧古村 |
尧古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西南部,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324户1226人。尧古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305天,属亚热带温热气候,为一年两熟农业气候区。尧古村耕地面积1139.41亩(其中水田面积956.15亩,旱地面积183.26亩),人均耕地面积0.93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为0.78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由粮食及少量经济作物和家庭种养殖业构成。尧古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已开发的的旅游景点为尧古布依寨、拉桥水族寨、凉水井了望台,已开发的旅游项目有古法造纸、农家织布、傩戏表演、文化遗产水书展示等,待开发的景点有尧兰螃蟹沟。尧古村的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
白岩村 |
白岩村位于永康水族乡西北部,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寨,315户1144人,总面积28.0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81.45亩,其中田859.34亩,土222.11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95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由粮食及少量经济作物和家庭种养殖业构成。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305天,属亚热带温热气候,为一年两熟农业气候区。有村办校点一个,教师4人,学生60人,有一、三、五年级三个班,学校教学楼、操场、兵乓球场地等设施基本完善。人畜饮水等水利设施情况,有小水塘2个,自来水管网4处,自来水覆盖面约65%。有5条通组通寨的简易公路和1条两条简易的生产便道。 |
董亥村 |
董亥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西南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41户941人。董亥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305天,属亚热带温热气候,为一年两熟农业气候区。董亥村耕地面积944.17亩,(其中水田面积763.34亩,旱地面积180.83亩)人均耕地面积1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为0.81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由粮食及少量经济作物和家庭种养殖业构成。 |
德门村 |
德门村隶属荔波县永康水族乡,位于永康水族乡北部,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26户828人。德门村平均海拔710米,年平均气温16.8℃,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无霜期305天,属亚热带温热气候,为一年两熟农业气候区。德门村耕地面积560.7亩(其中水田面积470.73亩,旱地面积89.97亩),人均耕地面积0.68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为0.57亩,经济结构单一,主要由粮食及少量经济作物和家庭种养殖业构成。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