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南州 >> 贵定县 >> 德新镇

德新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德新镇谷歌卫星地图)


德新镇简介

  德新镇位于贵定县城北面,总面积64.4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3332人,农业人口12539人,非农业人口793人,其中少数民族4707人,占总人的35%。镇区距县城3公里,贵洗公路(贵定至龙里洗马)和贵仙公路(贵定至福泉仙桥)经镇区而过并穿越镇境,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距省会贵阳市、龙洞堡国际机场、都匀市、凯里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该镇是贵定县城北部经济功能区(工业聚集区)的一个服务型小城镇,镇党委、政府将围绕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围绕“烟、茶、蔬、畜、药”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185”项目示范工程,努力做好特色农业。大力引进工业企业,开发名山、彩洞、秀水,发展旅游业。2010年,镇生产总值达3902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完成1180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另外,服务重点企业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水泥熟料和成品水泥209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5000多万元以上。农业生产总值完成2722万元,比去年增长8.2%。第三产业产值完成204万元,同比增长12.3%。财政税收完成237.19万元。镇粮食总产量达5563.2吨,比去年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28.5元,比去年增长20.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00余万元。
   德新镇民俗民间文化独特,旅游资源丰富。苗族蜡染和芦笙舞、板凳龙舞等民族舞蹈广为流传,明代翰林右庶子丘禾实墓志铭、丁粮定章碑、抗夫碑、护井碑、土地庙碑等记载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佛教名山阳宝山、神秘多彩的燕子洞和风光秀丽的独木河。
   ——明清时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中国西南三大佛教胜地之一的阳宝山,曾是贵州佛教中心,现存遗址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阳宝山海拔1680米,是镇境内最高峰,山脉连绵起伏,山上有莲花寺、飞凤寺遗址以及至今保存完整的200余座和尚坟石刻塔林,其造型和石刻工艺极为精湛,全国罕见。
   ——融雄、奇、险、秀为一体而神秘多彩的天然溶洞燕子洞,分上洞、中洞、下洞。洞中各式各样的钟乳石,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数不尽的石笋、石花、石松,有的似鱼、似象、似牛、似马。各具形态的石佛、石仙,安然端坐,神情肃穆。横亘于洞厅顶上的天桥,俨然站着牛郎与织女,似在窃窃私语,栩栩如生,呼之为出。晶莹剔透的玉幕,如仙女出浴时所披的轻纱。蓦然开朗处,层层梯田,蜿蜒而上,好一派田园风光。每逢清明节以后,便会有成千上万的燕子聚于下洞,十分壮观,故名燕子洞。
   ——曾有“小三峡”之美称的独木河距镇政府10公里,现已成为目前在建的大花水电站库区上游,待水库建成后,倘若乘船顺流而下,两岸秀丽的山水风光,定会让人留连忘返。
  德新镇政府位于德新镇新场村,联系电话0854——5130066。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32万人 64.4平方公里 522723101 558000 0854 查看 德新镇谷歌卫星地图

德新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德新社区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德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喇亚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喇亚村谷歌卫星地图
四寨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四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晓丰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晓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光明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光明村谷歌卫星地图
高枧坝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高枧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莲花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莲花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铺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新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宝山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宝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丰收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丰收村谷歌卫星地图
德新村 ·贵定县旅游·贵定县特产·贵定县十大特产·贵定县十景·贵定县 0

----

查看 德新村谷歌卫星地图

德新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宝山街道

  宝山社区   为了稳妥推进,县决策层经过多次调研,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出台了《贵定县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原有的20个乡镇调整为云雾镇、昌明镇、沿山镇、盘江镇、新巴镇、德新镇6个乡镇,设宝山社区、金山社区2个办事处,并将在撤离乡镇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理各项事宜。同时,要求乡镇干部职工向群众大力宣传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重要意义。  

德新镇

  德新镇位于贵定县城北面,总面积64.4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3332人,农业人口12539人,非农业人口793人,其中少数民族4707人,占总人的35%。镇区距县城3公里,贵洗公路(贵定至龙里洗马)和贵仙公路(贵定至福泉仙桥)经镇区而过并穿越镇境,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距省会贵阳市、龙洞堡国际机场、都匀市、凯里市均在1小时车程内。该镇是贵定县城北部经济功能区(工业聚集区)的一个服务型小城镇,镇党委、政府将围绕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兴镇的战略目标,围绕“烟、茶、蔬、畜、药”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185”项目示范工程,努力做好特色农业。大力引进工业企业,开发名山、彩洞、秀水,发展旅游业。2010年,镇生产总值达3902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完成1180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另外,服务重点企业海螺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水泥熟料和成品水泥209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5000多万元以上。农业生产总值完成2722万元,比去年增长8.2%。第三产业产值完成204万元,同比增长12.3%。财政税收完成237.19万元。镇粮食总产量达5563.2吨,比去年增长2.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28.5元,比去年增长20.8%。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200余万元。    德新镇民俗民间文化独特,旅游资源丰富。苗族蜡染和芦笙舞、板凳龙舞等民族舞蹈广为流传,明代翰林右庶子丘禾实墓志铭、丁粮定章碑、抗夫碑、护井碑、土地庙碑等记载了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佛教名山阳宝山、神秘多彩的燕子洞和风光秀丽的独木河。    ——明清时与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并称中国西南三大佛教胜地之一的阳宝山,曾是贵州佛教中心,现存遗址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阳宝山海拔1680米,是镇境内最高峰,山脉连绵起伏,山上有莲花寺、飞凤寺遗址以及至今保存完整的200余座和尚坟石刻塔林,其造型和石刻工艺极为精湛,全国罕见。    ——融雄、奇、险、秀为一体而神秘多彩的天然溶洞燕子洞,分上洞、中洞、下洞。洞中各式各样的钟乳石,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数不尽的石笋、石花、石松,有的似鱼、似象、似牛、似马。各具形态的石佛、石仙,安然端坐,神情肃穆。横亘于洞厅顶上的天桥,俨然站着牛郎与织女,似在窃窃私语,栩栩如生,呼之为出。晶莹剔透的玉幕,如仙女出浴时所披的轻纱。蓦然开朗处,层层梯田,蜿蜒而上,好一派田园风光。每逢清明节以后,便会有成千上万的燕子聚于下洞,十分壮观,故名燕子洞。    ——曾有“小三峡”之美称的独木河距镇政府10公里,现已成为目前在建的大花水电站库区上游,待水库建成后,倘若乘船顺流而下,两岸秀丽的山水风光,定会让人留连忘返。   德新镇政府位于德新镇新场村,联系电话0854——5130066。   

金南街道

  贵定县金南街道组建于2014年3月,地处贵定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等的核心区,是贵定县重点打造的现代服务产业园区,总人口5万余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有基层党组织27个,党员934名;有中小学校23个。210国道、926县道、贵新高等级公路、沪昆铁路贯穿全境。具有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距省会贵阳、州府都匀均在一小时车程内。    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省委“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州委“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金南街道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生改善,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依托建设金南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的建设,积极抓好210国道路线、金南大道、926县道和通村油(水泥)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辖区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以交通发展、加快小康建设为着力点引领农业产业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近两年通过实施外环东路建设、胜利通村水泥路建设、金南大道延伸、210国道改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辖区建成占地11500亩的集观光、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三圣园绿色生态园,贵州三宝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基地和金山村海马洞大鲵特种养殖基地和金南新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为助民增收创造了得天独厚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新巴镇

  新巴镇,位于贵定县最北部,被称为贵定县北大门,距县城25公里,距省城贵阳69公里。东与本县新铺乡、德新镇隔河相望,南与本县洛北河和龙里县哪旁乡接壤,西面和北面与龙里县的洗马镇、巴江乡和福泉市的仙桥乡毗邻。全镇总面积81平方公里。    清代,属贵阳府辖。民国三年后为贵定县第九区。民国二十四年属第一区,改名为平安乡。建国初期仍属第一区。1958年建立新巴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新巴管理区隶属新场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为新巴公社。1984年更名为新巴乡人民政府。1991年“撤并建”后,新巴乡和乐邦乡合并命名为新巴乡人民政府,1995年3月撤乡设镇,更名为新巴镇。    全镇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66个村民组,有83个自然村寨,共3799户,总人口133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7人,少数民族9524人,占全镇人口的76.9%,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乡镇。    境内属丘陵地带,地层为二迭系和三迭系,属地台相区,平均海拔1150米。新巴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1193.4毫米,年平均气温15℃,全镇气候温和湿润。    新巴镇属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现有耕地面积12919.36亩,其中田5577.95亩,人均耕地1.08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以烤烟、大蒜为主。全镇林地面积885.64公顷,草地面积322.2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0.93%。新巴盛产酥李,历史悠久,现水果生产发展也较快,除原有的李子、桃子、梨子以外,近几年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先后发展了一定面积的、品种优良的板栗、苍溪雪梨、杨梅、韩国黄金梨、日本圆黄梨和皮球桃等优质干、鲜果。    新巴镇是红军长征的路经之地,是贵定县的老文化区,有悠久的紫蒜种植历史和较深的文化底蕴,素有“红色老区”、“文化之乡”、“紫蒜之乡”的美称。新巴镇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民国初年就始办学堂,全镇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完小3所,幼儿园1所,学前班10个,民办教学点9个,在校学生人数1778人,有教职工120人。镇所在地设有国税所、地税所、工商所、信用社、供销社、粮站、烟叶收购站、卫生院、邮政所和电信代办点、移动电话站等各种服务机构。    新巴镇资源丰富,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硫铁矿、重晶石、块青石等。草地资源也十分丰富。名优特产主要有“新巴紫皮蒜”、新巴酥李、百合、苦丁茶等。此外,新巴还盛产多种名贵中药材。   

盘江镇

  盘江镇位于黔南州贵定县城西南部,是贵定县中心城镇之一,地理位置在东经107°08′—107°13′,北纬26°27′—26°34′之间,地势特点为东西高、中部低,东接城关镇、定南乡,西邻马场河乡、龙里县三元镇,南界沿山镇、旧治镇,北与洛北河乡接壤,地处黔中经济圈,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贵新高速公路、210国道、湘黔铁路、黔桂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横贯境内。全镇全年气候宜人,自然环境宜居宜游,人文古迹较多,生产生活及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布依民族特色浓厚,风情迷人,民风淳朴。   全镇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3个社区,共有57个村民小组,集镇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总人口15196人,其中:少数民族8169人,农业人口11439人。农民年人均持粮330公斤。有田5456亩,土1100亩,酥李面积12000亩。林木覆盖率61%,境内有瓮城河、龙里河等大小河流10余条,水域面积2279.3亩,地下水资源丰厚。2010年镇域生产总值达到4.52亿元,财政收入10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17元。   全镇有省医护校金海校区、贵州电子科技学校,中学1所,完小1所,小学4所;有盘江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7个;有国家AAA级景区——“金海雪山”乡村旅游景区、千户布依民族村寨;有城北工业园区(盘江片区),含壮丽印务公司、三五厂、三0三工业基地及硅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以旅游为载体,以科技为主导,以规模创品牌,以产业为支撑”的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盘江狗肉、盘江冰脆酥李等特色产品,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紧抓发展60公里山区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开发区、“185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工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先后获得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镇”、“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中国酥李之乡”、“中华布依第一寨”等荣誉。   

沿山镇

   沿山镇位于贵定县西南部,平均海拔1100米,东经107°08′,北纬26°27′,东与旧治镇、昌明镇接壤,南与巩固乡相连,西与龙里县、北与盘江镇相邻。集镇中心距省府贵阳市76公里,距贵定县城28公里,全镇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1000—1200米,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5C0。沿山镇现有耕地面积14930亩,其中田10900亩,土4030亩,人均耕地0.79亩。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6个村民小组,81个自然村寨,现有人口2031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06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全镇7个行政村都已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电和公路。现有中学一所,完小8所,两个校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建有村组卫生室7个,村级党员活动室7个。    沿山镇区位优势显著,地处中西部,商贸繁荣,交通十分便利,贵新高等级公路、304省道、922县道、沿石公路纵横交错。距盘江匝道口11公里,加之我镇7个村级公路的全面开通,形成了我镇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    沿山镇旅游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沿山村的流水冲、猫洞两大水库 ,星光晓寨的“红豆”沙滩、古仆的布依民居、农家饭、石板街、古老的毓秀峰,有平寨村的白苗芦笙歌舞队和新铺乡“长衫龙”苗族舞蹈队被称为“东方探戈”,尤溪村的吴三桂“皇都”城等景点;有沿山中学千年古枫、马坝河、流水冲水库、猫洞水库;有丰富的原煤、硫铁矿、石油、铅锌矿等。    沿山镇的“百合粉”、刺梨干、 萨其玛、锅烙豆腐等特色产品畅销省内外,角角鱼、河丰肉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沿山镇工业经济较好的发展,铁合金厂的建成投产拉动了全镇的经济,提高了消费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同时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更大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由贵州灵达企业公司投资1.3亿元高端旅游度假村,已进展到方案论证阶段,由贵州黔景伟业开发公司投资7000万元的星溪村狩猎场项目,现正进行规划设计阶段(待县第二轮土地修编工作完成后即可进入实施阶段)。在文化发展上,沿山镇是一个多元化文化的大镇,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老年大学办得有声有色,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影相事业健康有序,闭路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覆盖全镇,文体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升学率逐年上升。在文体方面,各村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沿山镇人民政府属贵定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的镇一级人民政府,是财政全额拨款的行政单位。根据贵委办字(2001)147号文件,我镇行政编制定编为25人,事业编制定编21人。下设党政办、社会事务办、经济法展办、计生办、妇联、团镇委、农业服务中心(县编制【2003】15号,定编制为10人)、文化服务中心(县编字【2002】07号,定编制为3人)、计生服务站(贵县编【1991】21号,定编制为6人)、乡企站(贵县编【1991】21号,定编制为2人)、财政所(其中财政所编制在县财政局)。截止2010年12月,镇人民政府共有财政供养人数74人,其中在职干部56人(1名为工勤人员),退休人员18人,村干部47人。下属部门经费独立会计核算的有镇财政所。    2010年,沿山镇党委、政府在-精神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紧紧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六大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创建60公里高效农业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实施“185工程”,切实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镇完成水稻种植10860余亩、商品蔬菜种植2500余亩。油菜、生猪等其它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的产量均比去年有所增长,农业产业进程步伐进一步加大。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村支两委主要干部到岩下、新巴、贵阳莲花湖等地考察大鲵、金银花等特色产业。部分村组织发展大鲵、茶叶和金银花产业热情高涨。实施万元山200余亩,8000元田800余亩,5000元田1250余亩,茶叶种植面积完成1500余亩。发展娃娃鱼养殖农户8户,饲养娃娃鱼620余尾。金银花种植100余亩,中药材种植近200亩,加大森林防火、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农村经济得到逐步优化。同时与周边地区经常发生商贸往来,形成优势互补关系,使全镇经济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完成工业总产值达5772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业生产总值达5316万元,比上年增长8.7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7元,比上年净增524元。沿山镇政府所在地集镇(沿山村)已成为全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等活动中心。       通讯地址:沿山南街168号    电 话:0854-5348010    传 真:0854-5348047    邮 编:551303    邮 箱:ys5348@163.com   

昌明镇

  昌明镇地域面积146平方公里,辖16个村、133个村民小组,共4070户,1.8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9.8 %,共有耕地1.07万亩,其中田8278.5亩,土2497.35亩。现有13个村通机动车,有3 个村不通公路;有8个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6 个村。       昌明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昌明镇的开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先决条件。自然条件好,气候适宜,矿产资源丰富,有重晶石矿、铅锌矿、硅矿、煤矿和铁矿等。昌明位于省道309和国道321的交汇地,是东往凯里、麻江,南下州府都匀,西通惠水、安顺,北上省城贵阳主要的交通枢纽,又是南来北往、连接东西农贸产品的集散地。同时又是贵定县南面12个乡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贵定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中心集镇。有三条通讯光缆经过昌明,福杭贵成光缆切换贵阳、都匀、惠水等县市的通讯。一条河流入长江流域,另一条流入珠江流域。由于盛产优质大米,因此还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   ".  

云雾镇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距县城54公里,位于东经107°03"45" ,北纬26°17" 30" ,海拔高度在980米至1600米之间。云雾镇东邻铁厂乡,南界平塘县,西毗惠水县,北与龙里县羊场镇接壤,是贵定、龙里、惠水、平塘等4县结合部,镇内309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贵定“南大门”之称。全镇共辖7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264.23亩),总人口18554人,主要居住有汉、布依、苗等民族,其中苗、布依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2%。   云雾镇是贵定县粮油和茶叶的主产区之一,年粮油和茶叶产量均居全县首位,素有“茶米之乡”的美誉。年产水稻7450吨,油菜籽1200吨,茶叶350吨。云雾大米颗粒大,油质好,且白而透亮营养丰富,远销省内外,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厚爱。云雾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万历35年就被钦定为进贡皇家的珍品,属历史名茶中的绿茶上品,在近二十年来的各种国内国际茶叶评比中连获殊荣,鼎声海内外。云雾贡茶开采祭祖仪式活动将贡茶文化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堪称一绝。   云雾镇历史悠久,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的仰望贡茶碑,至今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可见,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三年的万寿宫、清道光五年的寿福寺0至今仍有可考价值,石刻麒麟,人物栩栩如生,匠心独具。具备宗教特色的建筑物—圣母堂全省第一,全国少有。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芦笙长鼓舞,曾受到文化部和广电部的表彰。1997年,云雾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芦笙长鼓舞艺术之乡”。云雾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云雾湖库容227万立方,水域面积350亩,积雨面积19平方公里,云雾湖周围绿树成荫,并与云雾湖茶场交相辉映,景色怡人,实为休闲、度假的好地方。坪隆草场海拔1400米,面积5000余亩,在此可感受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风光。   云雾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活动丰富多彩,特色产品云雾贡茶,饮誉中华,开发潜力大,环境条件好,是投资发展的好地方。   


德新镇特产大全




德新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