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埠镇地处都昌县东北部,东邻蔡岭、土塘,南接汪墩,西界苏山,北与春桥接壤。 都蔡公路、袁多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8Km,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19个自然村,7519户,30688人。耕地面积41625亩,山地面积60667亩,占国土面积的46.9%,其中用材林面积20000亩,果业林面积7000亩,经济林面积1560亩,以盛产水果(特别是大白桃)而著称,既是全县的农业大镇,也是全县的林业大镇。
自然环境
全境山地约占一半,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徐埠港自东向西,流经7个村委会。平均海拔70.7米,最高点王竹尖,海拔328米;最低点徐埠港,海拔12.2米。境内大部分属下蜀系黄棕壤,南部为泥质岩类红壤,沿港为河积物潮沙泥土。地表径流全部汇集徐埠港注入新妙湖。年均温17℃,一月均温4.1℃,七月均温29℃,≥5℃积温5785.1℃,≥10℃积温5334.9℃。年无霜期约280天。年均降水量1310毫米,多集中于4~6月。
果业开发
徐埠镇位于都昌县西北部,是都昌县有名的水果之乡,拥有3万6千多亩耕地,6万亩山地。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做大做强林果业文章的决策,制订了“高山远山开发生态经济林,低山近山开发果业”的方针,并于97年由镇、村干部下岗领办、创办了千亩果园基地。在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这一精神的鼓舞下,我镇果业开发迅速蓬勃开展起来,到2003年底,我镇共开发果业9300多亩,形成了除粮、棉外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年产水果5000吨。这些果园都采取大户承包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经营,共带动农户近1000户,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近300元。品种主要有黄花梨、翠冠梨、大白桃、桃形李、布朗李、板栗、无核柿、柑桔等,产品除占领本县市场外,还由徐埠镇农副产品流通协会经销到外县、外省。镇党委、政府为了这一产业不断升值,已着手招商引资,对水果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附加值,真正发挥出果业的最大效益,促进我镇由果业大镇向果业强镇的跨越。.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07万人 | 96平方公里 | 360428110 | 332000 | 0792 | 查看 徐埠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都昌镇 |
都昌镇位于县境西南部,处都昌县县城规划区内,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与大树乡、汪墩乡交界,西南与永修县、星子县隔鄱阳湖相望,北与北山乡接壤。土地面积33.8平方公里。1990年,辖星火、城郊、南山、秦家坂、西河、矶山、中坝、松古山、周家嘴9个村委会及东风、东街、西街3个居委会,共13001户,3792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905人)。2005年,辖东街、西街、东湖、西湖、幸福、白洋垄、长岭、城东、惠民、星火、芙蓉11个居委会及西河、矶山、中坝、南山4个村委会,全镇共58个自然村、7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1932户,总人口1041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249人)。镇政府原驻西街,2003年7月迁至县城芙蓉南路1号。 都昌镇属城区镇。建国初期为十区,后为十三区,1956年调整为北山区。1958,由北山区内原城关镇、矶山、南山乡2个社和北山乡1个社合并组成都昌镇。1959年改称都昌镇人民公社。1962年从该社分出矶山、南山2个人民公社。1968年复并,1972年又分为都昌镇、城郊2个人民公社。1975年复并。1984年,改称都昌镇人民政府。 都昌镇地处滨湖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36.6米。最高点大矶山,海拔200.6米;最低点周家咀,海拔20.6米。境内多属下蜀系黄棕壤,沿湖一带为湖积物潮泥土。地表径流入鄱阳湖和矶山湖。城区内有东风大道、万里大道、都中公路3条主干道,横向有幸福路、白洋路、县府路、芙蓉路、惠民路与之相连。县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座落其间。 都昌镇农业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兼渔业、蔬菜、粮油加工等。2005年该镇耕地面积6990亩(其中水田3900亩,旱地3090亩)。该镇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至同年底,有2个千头以上养猪场及1个山羊养殖基地,全镇年出栏生猪近2万头;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特种果业种植基地70亩;水产养殖1500亩。 镇办企业有砖瓦厂、建筑公司等。2005年财政总收入完成563.2万元。 都昌镇风景点较多,有清隐禅院、野老岩泉、碑廊、江万里纪念碑、陶侯钓矶、石壁精舍、经归书院、小矶山歇脚石、张家塘候鸟观察点、陶母墓址等。 都昌镇盛产鄱湖凤尾鱼、鄱湖干银鱼、东坡醉鱼等。. |
周溪镇 |
周溪镇位于都昌县南端,鄱阳湖畔东北岸,临老港。距县城38.5公里,清雍年间已成集镇,设有巡检司、水讯。原为沟通景德镇、波阳水上通衢,是瓷器、茶叶、竹木、烟草转运地。1968年周溪圩堤建成后不再通航,由公路沟通景德镇、九江等地。镇内建有泗山大洲、枭阳垦殖场和“2799项目”养殖基地,南有枭阳古县城遗址。全镇共辖1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共有人口45638人。辖区总面积117.1平方公里。2005年农业总产值56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0元。周溪镇地处中亚热带北部,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特色:浩浩鄱湖水,闪闪珍珠光,历经百年演绎,沾染水的灵气的周溪人硬是把湖中的贝壳做成了一个硕大的珍珠产业。2006年全镇珍珠养殖面积达1万多亩,年产值2仟万元。珍珠加工产业异军突起,全镇共有3310户人从事珍珠产业加工,其中珍珠核加工155户,年加工量1360吨;海竹加工户148户,年加工量900吨;贝类工艺品加工户3007户,年加工量10000吨;珍珠加工产业年总产值达1.655亿元。全镇参与珍珠产业人数达2万余人,并常年在外设立销售窗口70多个,专业从事销售人员600余名,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链,周溪镇三面环水,外湖水面资源丰富,已有江苏、安微老板拦网养蟹2万余亩,投资总额250万元。 我们诚邀外地能人来周溪利用资源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共同开拓珍珠的新市场。我们承诺:对所有外来投资客商,我们将给予最优惠的政策,确保最安全的治安环境,以便你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
三汊港镇 |
三汊港镇位于都昌县东南部,属滨湖地区,是都昌县历史重镇,西距都昌县城19公里,北距九景高速公路18公里,都中公路贯穿全境,三周公路交汇于此,水陆交通方便。全镇国土面积43平方公里,辖赤岸、荷塘、茅岭、长虹、左桥、亮星、铸山、黄岗、梅西、铁炉十个村委会和三汊港社区、岭东社区二个居会会,1个综合场,1个林场,211个小组,84个自然村,全镇人口24458人,总户数7299户,均为汉族。全镇水田与旱地面积共23967.1亩,山地与水面面积共24007亩,年平均温度170C,年无霜期262天,年降水量1506.2㎜左右,主要集中在4—7月。全镇农业总产值544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98元。 三汊港镇传统经济农作物有水稻、油茶、芝麻、小麦等;水产养殖以四大家鱼为主。基础工业主要是农机制造为主,以“农机之乡”而闻名,产品以脱粒机、磨粉机、切面机、窑具、农用水泵为主。三汊港镇水陆交通便利,为全县交通杻纽,有“都昌第二县城”之称,人口密集,商贸繁荣。全镇资源丰富,可用水面7960余亩,荒山荒坡2000多亩,可种植林果、药材等。. |
中馆镇 |
简介:中馆镇位于都昌县东南,原属双桥乡撤乡建镇改名为中馆镇,该镇东北方与波阳县银宝湖乡、响水滩乡接壤,西南与南峰镇、狮山乡相邻,北与鸣山乡交界,属九江市东大门,景九高速穿境而过,设有终端高速路口,方便各种车辆过境人员进出,有省干道一条,南上北下,可达波阳县、湖口县等地,县级公路都中路始发端建在中馆,该镇面积51.3平方公里,现有行政村8个,一个居委会,人口为20673人,经济较为发达,是都昌与上饶景市的连接纽带。 特色:该镇是粮食生产大镇,主产水稻、棉花、,特色农业大棚蔬菜,水产养殖、生猪(拥有一个万头养猪场和一个千头种猪繁育场),招商引资主要推介项目:油茶产业开发,集镇规划与改造高中,家俬业,大型大米加工,服装等行业。. |
大沙镇 |
大沙镇位于都昌县城的东南部,距县城14公里,东与三汊港、周溪两镇隔河相望,南濒鄱阳湖,西连和合乡、大树乡,北倚凤凰山脉与阳峰乡、汪墩乡接壤,总面积52.2平方公里,共有32056人,年农业总产值4922 万元,工业总产值1020万元,财政收入858万元。 建国前夕属濒湖区双凤乡,建国初属第九区,1956年划归三汊港区。1958年并和合乡组成大沙公社,1962年与和合公社分开,取名为茅铺公社,1968年复并,1973年又与和合乡分开,更名为大沙公社。1983年改为大沙乡,1996年因撤乡建镇,沿名大沙镇至今。 自2000至2005年起该镇借助国家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建设长1.5km常住人口800人的集镇1个、中心村5个、基层村或高靠点35个,总搬迁户2514户,共搬迁人15136人。镇辖区共有三里、大沙、大坂、起凤、南垅、横山、店前、毛卜、太阳、黄香、官山、沿湖12个行政村,人口数为32056,总户数8026户,均属汉族。该镇公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全长16.8公里环村公路正在施工,06年年底竣工通行。都中公路擦镇边而过,镇政府驻地为大沙集镇。全镇通讯极为便利,十二个行政委村全部安装了程控电话,镇卫生院设备先进,医术高明,中、小学教学环境优越,教学质量过硬。 大沙镇曾因数百家编艺厂所生产的竹艺产品远销全国而闻名遐尔,誉有“编艺之乡”的美称。如今大沙镇又依托村落社区建设和文明村镇创建平台,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使社区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新农村建设的的典范。伍家坂社区在05年的全国文明村镇创建中,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光荣称号,走在全省社区建设的前列。 大沙镇的经济主要由农业、水产业、个体企业、手工业及劳务输出构成。农业以种植棉花、水稻、小麦、红薯、花生、芝麻为主,本地花生香脆可口,本地芝麻品种色泽纯净、品质优良,棉花、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沙镇充分利用可养水面,将全镇所有池塘水库、精养鱼池全部发包经营,进行特种水产养殖,使该镇逐步成为特种水产养殖大镇,成为特种水产品供应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全镇共种植大白桃500亩,“野溪垅”大白桃因质优价廉畅销省城。乡镇个体企业以机砖窑、零售批发、加工作坊为主,占该镇总收入的47.2%。. |
万户镇 |
万户镇位于都昌县东南部。东与芗溪乡隔坝相邻;南临鄱阳湖,与波阳强山隔湖相望;西部与西源乡隔湖相对;北部与狮山乡接壤。镇行政中心-长山街,离杭瑞(九景)高速入口15公里, 距县城48公里。 万户镇基础设施较好,主要公路的路面全部硬化,全镇村级公路8条,长65公里。10个行政村都通有公路,镇政府所在地已成为小型集镇,常住人口1100余人。全镇 40%以上农户装有电话 万户镇于2001年10月28日撤乡建镇。目前辖有万户、新屋、塘美、刘仲、长岭、西湖、东升、横塘、扬桥九个行政村,一个民丰居委会。93个自然村。共 113个村民小组7560户(其中农业户7205户),有31202人(其中农业人口 30276人)。总面积57.1平方公里,全镇共有耕田面积17400亩 ,其中农田 6540亩,耕地10950 亩。 万户镇属滨湖丘陵地区,濒临鄱阳湖,全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地势北高南低,形似半岛。每到冬天大量的候鸟集居此地,真是上有青山,下有绿水,是理想的田园观光地。 万户镇的经济主要由农业、果业、水产业与乡镇个体企业、工商业构成。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花生、棉花为主。果业主要以 赣北早熟梨,蜜桃为主,早熟梨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2006年产量为2500吨,为全县四大果业乡镇之一。 水产品年产量达1800吨,有网箱养鱼1000余箱,主要有鲈鱼、鳜鱼、大头鲶鱼、乌鱼等。乡镇个体企业 4 家,以水泵、机砖窑、纺织服装、水陆运输。2005年财政收入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9元。 万户镇目前有中小学14所,教师162人,在校生 4970 人。镇卫生院设病床 18 张,村级医务所有30所,医务人员20人。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老人36人。 万户镇具有投资发展的成本优势,水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水有保障;电力资源丰富,电价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工价廉,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全镇人民正以开拓创新,扎实苦干的精神,努力实现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强镇的跨越。 万户镇-聂嘉林、镇长段隆文携全镇3万人民,热忱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考察指导,投资兴业,开发旅游,洽谈合作,共创美好前景。. |
南峰镇 |
南峰镇位于都昌县的东南部鄱阳湖滨,东部与鄱阳县银宝湖乡接壤,南邻鄱阳湖,西连芗溪乡,北接中馆镇、狮山乡。下辖1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4488户,22795人,总面积39K㎡,其中耕地面积18500亩,内湖水面3100亩,镇政府驻地南峰居委会,距县城55K㎡。 南峰镇是都昌县四大古镇之一,民国期间即有南峰乡建制,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2年成立南峰区,辖区函盖今南峰、芗溪、万户三乡镇,1959年改称南峰人民公社。1968年扩社并队,南峰、芗溪、合并为南峰人民公社,1973年芗溪人民公社再次分出,1984年南峰人民公社改为南峰乡,1993年撤乡建镇。 南峰镇人民政府内设: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农业经济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镇直单位:农技站、派出所、卫生院、供销社、合作商店、供电所、工商所、邮政所、电信所、粮油所、轧花厂、兽医站、中学、小学、信用社、财政所、土管所、保险办。南峰镇2005年GPP为2800万元,财政收入160万元。移动通讯覆盖全镇,安装固定电话共2600多门,交通状况已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水平得到提高。 南峰镇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内湖水面达成3100亩,南峰镇在水产养殖和网箱养殖方面具有精湛的技术和富足的水产品,2005年水产品总量500吨,其中网箱养殖水产品达85吨。南峰豆参加工历史悠久,加工技术精湛,被喻为“豆参之乡”,南峰百合种植和加工技术均走在全县前列,2005年百合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南峰龙牙百合获得江西省名优绿包食品称号。. |
土塘镇 |
土塘镇地处都昌腹地,由原土塘、杭桥、化民三乡合并而成。全镇总人口58482余人,纯汉民族,共辖26个村(居)委会,432个村民小组,235个自然村,共有37个党支部,党员1246名,建有中心集镇1个,居住人口达4000人左右,辖区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1974.8亩、山林92500.8亩、水面10940亩。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四季交替气候适宜,境内都中公路横穿而过,杭七路、高化路、化阳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我镇属农业大镇,目前以农业型经济为主,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尤其是黄桅子2600亩、珍珠养殖1800亩、三黄鸡260万羽,产业已初具规模。这里矿藏丰富,已探明藏有钨、瓷土、铅、锌等,极具开发价值,铅锌矿品位高,开发前景非常好。. |
大港镇 |
大港镇基本情况介绍 都昌县大港镇位于都昌县东北部,毗邻湖口、鄱阳、彭泽三县,是由原大港镇和原盐田乡于2002年合并而成。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行政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23836人,人均收入2188元。有山地面积13.5万亩,土地面积193890亩,海拔最高点678米,是全县山地面积和土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乡镇。镇内天然气候适宜,植被丰茂,特产和矿产资产丰富。 大港镇主要特色介绍 大港镇旅游资产丰富。大港镇是个革命老区,陈毅元帅曾于1942年率新四军四部在镇内山区开展抗日战争,镇内至今还保留了新四军四部工作遗址。田英烈士曾率部队在大港等地开展游击战,镇内还建有田英等烈士墓。大港镇气候条件适宜,四季如春,尤其是夏季,境内气温比境外低5—6度。境内有全县最大的中型水库—大港水库;有海拔最高的山峰—三尖源主峰;有夫妻石、漂水岩及朱元璋练兵场等多处景观。 大港镇境内特产资源丰富。由于山地面积大,山内生长着许多的诸如野猪、野兔、糜鹿、山鸡等野生动物;山内有野生蘑菇、野生小竹笋、香菇、黑木耳等特色,大港是都、湖、彭及外地客商云集收集这些野生特色的集散地。 大港镇矿产资产丰富。大港镇境内矿产资产以花岗岩矿、石英矿、石灰矿、铁矿和煤矿为主,主要盛产有色金属矾、铁、石灰石和煤干石。 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正举全镇之力,大造招商兴工的浓氛围,在全镇速迅掀起了人人思招商、人人议招商、人人抓紧招商,人人为招商搞服务的0,为搞好我镇的招商引资工作,经研究决定,制定:客商到大港投资除享受县政府规定的一切优惠政策外,镇财政将按客商所交纳税款的总额,国税5%返还,地税10%返还。 通过共同努力,目前有7家公司已和我镇建立了合作协议,深圳老板徐焱清已装机在我镇落户投产。. |
蔡岭镇 |
蔡岭镇位于都昌县的东北部,是都昌的北大门,东经116。2,,北纬28。50,,北枕长江,南临鄱阳湖,东靠东庐山,西与姊妹山—庐山隔湖相望,距离县城29公里。全镇总面积112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镇区面积300公顷,镇域人口33950人,镇区人口8000余人。 蔡岭镇气候宜人,雨量充沛,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镇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1℃,是江南鱼米之乡,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 蔡岭镇资源丰富,物产富饶。全镇耕地面积39000亩,山林面积77162亩,活木蓄积量18万立方米,是都昌县重点林业乡镇之一;水力资源充沛,水能理论蕴藏量丰富,地下矿藏丰富,石英石、瓷土,矿泉储量丰富,尤含锗等诸多元素,大米、棉花、甘蔗、菊三七等特产久负盛名,果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蔡岭还是赣北最大的优质棉基地。 蔡岭镇位于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景九高速公路中段,交通十分便利。陆路:距江西省会南昌市170公里,有昌九高速公路和景九高速公路直通;距历史名城九江、景德镇市区各为50公里和60公里,距大城市武汉公190公里,距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市仅3小时车程高速路,正在建设中的的铜九铁路将设蔡岭客运站和货运编组站。水路:镇区15公里处下鄱阳湖直达湖口,进入长江通达江海。九江是我国长江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远洋装载能力为5000吨。航空:距九江机场、景德镇机场各60公里,距南昌机场140公里。三大机场开通了直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等34条航线。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产业梯度向中西部转移,蔡岭镇作为江西省昌九景金三角地带的中心地区,承东启西,联连南北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现代化的铁路、航空、航运、高速公路立体大交通,创造了迅猛崛起后来居上的新时空。蔡岭镇不仅可共享九江、景德镇等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而且通达江海,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突现低成本扩张,拓展内地广阔市场的中继站。特别是2002年江西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蔡岭)示范区的顺利启动,新机制、新政策、新环境、新发展,一大批诸如江西新时代油脂工业有限公司等重点项目纷纷路户园区,给蔡岭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生机,一个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经济更加活跃、社会更加进步的活力、实力、魅力新蔡岭正一步步呈现在鄱阳湖畔。. |
徐埠镇 |
徐埠镇地处都昌县东北部,东邻蔡岭、土塘,南接汪墩,西界苏山,北与春桥接壤。 都蔡公路、袁多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8Km,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19个自然村,7519户,30688人。耕地面积41625亩,山地面积60667亩,占国土面积的46.9%,其中用材林面积20000亩,果业林面积7000亩,经济林面积1560亩,以盛产水果(特别是大白桃)而著称,既是全县的农业大镇,也是全县的林业大镇。 自然环境 全境山地约占一半,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徐埠港自东向西,流经7个村委会。平均海拔70.7米,最高点王竹尖,海拔328米;最低点徐埠港,海拔12.2米。境内大部分属下蜀系黄棕壤,南部为泥质岩类红壤,沿港为河积物潮沙泥土。地表径流全部汇集徐埠港注入新妙湖。年均温17℃,一月均温4.1℃,七月均温29℃,≥5℃积温5785.1℃,≥10℃积温5334.9℃。年无霜期约280天。年均降水量1310毫米,多集中于4~6月。 果业开发 徐埠镇位于都昌县西北部,是都昌县有名的水果之乡,拥有3万6千多亩耕地,6万亩山地。镇党委、镇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做大做强林果业文章的决策,制订了“高山远山开发生态经济林,低山近山开发果业”的方针,并于97年由镇、村干部下岗领办、创办了千亩果园基地。在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这一精神的鼓舞下,我镇果业开发迅速蓬勃开展起来,到2003年底,我镇共开发果业9300多亩,形成了除粮、棉外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年产水果5000吨。这些果园都采取大户承包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经营,共带动农户近1000户,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近300元。品种主要有黄花梨、翠冠梨、大白桃、桃形李、布朗李、板栗、无核柿、柑桔等,产品除占领本县市场外,还由徐埠镇农副产品流通协会经销到外县、外省。镇党委、政府为了这一产业不断升值,已着手招商引资,对水果进行深加工,不断提高附加值,真正发挥出果业的最大效益,促进我镇由果业大镇向果业强镇的跨越。. |
左里镇 |
左里镇位于县西北部。东接汪墩乡,南濒新妙湖,西连多宝乡,北邻苏山。境域总面积67平方公里。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林场。共有150个自然村,23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3611人,境内除回族40余人、壮族1人外,其余均为汉族。镇政府驻地左里街,距都昌县城28公里。 建国前夕,左里为环山区左蠡、苏旧乡,建国初属第二区。1956年改称左蠡区,1958年成立左蠡公社,1962年将华光、黄金、长平、枫树6个村划分归多宝管辖,将前山、杨岭2个村划归苏山管辖。1992年建制为镇。因位于彭蠡之左而得名,简写为“左里镇”。 左里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南及西北部为湖滨,其余为丘陵,平均海拔32米。最高点苏山,海拔311米;最低点城山村上湾自然村,海拔17.8米。境内大部分属下蜀黄棕壤,湖滨为湖积物潮泥土。地表经流除西北部注入团子口以外,其余流进新妙湖。年均温度17.5℃,一月均温4.2℃,七月均温30.1℃,年无霜期约265天。年均降水量1377.2毫米,多集中在4~6月份。 全镇共有耕地28642亩,其中水田面积19164亩,山地32411亩,水面5800亩,境内有小(一)型水库四座,小(二)型水库两座,库容总量745.3万立方米,千亩圩堤一座。经济以农为主,粮棉并重,现已逐步形成以车前子、黄桅子为主的药材业,大白桃、翠冠梨为主的果业等多元产业结构,镇域经济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
和合乡 |
简 介:和合乡位于县东南部,濒临鄱阳湖,属滨湖丘陵地区,地势自北向南倾斜,距县城15公里。1962年从大沙公社分出,成立和合公社,1968年又并入大沙公社,1973年再分出为和合公社,1984年改名为和合乡至今,以和平合作之意取名。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全乡总人口约为3万人,均为汉族,面积7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8平方公里)。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850万元,经济总收入6545万元,人均纯收入2200元,财政总收入211万元。全年气侯冬暖夏凉,年均17℃,年无霜期约为262天,年均降水量1472毫为,多集中于4至6月,梅雨季节常有阵风暴雨。 特 色:和合乡现有外出务工人员约万余人,其中牙医4000余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渔业养殖以外湖捕捞和内湖养殖相结合,大力发展常规水产开发,同时搞好特种水产开发,主要品种有银鱼、镢鱼、黄牙头、螃蟹等名贵水产品。今年招商引进了一个较大型的尾砂处理厂,正常投产可解决近500余人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动作用。林果业生产以板粟、梨树、桔子、桃树为主,种植面积560余亩,年产量约为500吨左右。. |
阳锋乡 |
阳峰乡位于都昌县中部,因境北著名阳储山脉阳储峰,故自建国初取首尾两字作为乡名,沿用至今。该乡东邻三汊港镇,西与汪墩乡、大树乡隔山相连,北邻土塘镇,南临鄱阳湖,总面积49.4平方公里,辖十个村委会,106个自然村,133个村小组,全乡共计8044户, 30097人,均为汉族,阳峰乡交通便利,乡政府驻地西距都昌县城24公里,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9748亩(其中水田15516亩,旱地4232亩),山林38980亩,水面4030亩,地势东低西高,使全乡形成了三条狭长垄坂,平均海拔42M,最高阳储峰海拔463.4M。阳峰乡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气候宜人。 阳峰乡农民主要以水稻、棉花、油菜为农业经济作物,境内瓷土矿、钨钼矿储藏量丰富,是著名的“贡蒜之乡”——阳峰紫皮蒜;建筑业驰名全县乃至全省,素有“建筑之乡”美称。. |
西源乡 |
西源乡位于都昌县城东南部,东与万户镇以西湖相隔,南与鄱阳县、余干县隔鄱阳湖相望,西与周溪镇相邻,北与三汊港镇相连,总面积74平方公里,辖12个村(居)委会,93个村小组,57个自然村,有6219户,人口为276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7人),均为汉族。西源区域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人居住,以境南西源坂而得名。建国前夕属濒湖区沙岭乡,建国初属第七区,1958年属周溪公社,1984年成立西源乡人民政府。西源属滨湖丘林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湖岸曲折,由9座圩堤沿湖相连,属亚热带气候。西源乡的经济结构以传统农业为主,渔业为辅。近些年部分农民外出务工靠劳务输出发展经济。西源相对而言,旱地比水田要多,主要种植小麦、芝麻、花生、大豆、油菜、棉花、水稻。九七年全乡中植棉花面积6000亩,皮棉生产7200吨。油菜籽总产575吨,粮食总产达5160吨。2002年以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行业全面发展,利用荒山坡地种植药材、杜仲、黄桅籽。2003年退耕还林总面积3358亩,2005年实行机械化操作,使荒坡推成平阶梯地,全面种上湿地松以及黄桅籽,长溪、沙塘、塘口三个村委会渔民常年在鄱阳湖管辖区捕捞作业,塘口、东湖、长溪、沙塘等村利用湖外水面,网箱养殖580箱,竹简湖招引外商网栏养殖螃蟹5000亩,长溪圩堤养殖珍珠1000亩。滚子圩堤、东湖圩堤各养殖珍珠540亩,下山湖内水面以特色水产品养殖为主。 西源特色产业: 一、农业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化、生态化、经济化方面发展,目前已建成猪、沼、果、渔立体种养殖基地3个300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全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经济。 二、西源是鄱阳湖银鱼的主产阵,鄱阳湖银鱼是我国稀有的淡水珍贵鱼种,个小、通体透明,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养生的佳品。西源还是黑靓的主产地,黑靓是一种小型贝壳生长在鄱阳湖底泥土中,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极高,主要出口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 三、西源地处鄱阳湖区,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无污染环境的绿色水上资源,有着发展良好旅游产业的优势。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商前来我乡投资搞旅游开发。. |
芗溪乡 |
芗溪乡位于都昌县东南部,东界南峰镇,南濒鄱阳湖,西连万户镇,北邻狮山乡,总面积28.7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一个良种场。现有人口5114户25766人,全乡耕地面积1.8万亩(其中水田0.6万亩,旱地1.2万亩),水面 6400余亩,山地3800亩。水域与鄱阳、新建相连,是典型的湖区乡镇。 近年来芗溪乡充分发挥水面等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种种、养殖业。仅鲫鱼、鲈鱼、厥鱼等特种水产网箱养殖规模达5300箱,全乡水产专业户发展到200余户,同时努力发展壮大豆参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全乡有近500户农户从事豆参、水产品加工,产品销往北京、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该乡大力鼓励农民种植棉花,2006年已发展到4000余亩。依托本地资源,已先后创办棉花、建筑材料、水产品加工企业8家。. |
狮山乡 |
都昌县狮山乡境内有山以“狮子吼月”之景名“狮山”,乡因山名。 狮山乡位于县境内东南部,地处鄱阳湖滨,东接中馆、芗溪,南临万户遥望周溪、西源、三汊港,西靠土塘,北挑鸣山,距县城35公里。全乡总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内湖淡水面积4550亩,精养鱼池1000亩,山林面积3.5万亩,耕地面积1326.5公顷,其中水田973公顷、旱地353.5公顷。农业总产值3984万元,鱼业总产值1560吨(养殖)。 狮山乡境内多为第四世纪红色土壤,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年平均气温17.1℃,年降雨量约1480毫米,年无霜期约262天,积温达5379.9℃。都中公路横贯其中,东距九(江)景(德镇)高速公路6公里,南有鄱阳湖水运港道,水陆交通便利。全乡有行政建制村8个,其中1个居委会(斗山居委会)、7个村委会(长垅、竹峦、大垅、老屋、珠岭、八都、狮山),69个自然村,7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15户,总人口180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9人,人口密度373人/平方公里。 乡政府座落在斗山居委会拿薄村,集镇常住人口2000余人,已形成颇具特色的乡村一条街,有“万村千乡”工程、大型家电及超市的加盟,街道社区建设格局整齐,各项功能日趋完善。全乡在经历98洪水灾后重建以来已完成村村通路、村村通话、户户通电,基本实现村自公路硬化、砂化。 狮山特色 狮山乡位于九(江)景(德镇)高速公路中段,有进出口。低坡荒山,旱地面积大,土质好,盛产稻谷、大豆、花生、芝麻、茶叶、红薯、油茶、黄桅子、杜仲。""狮山花生""已注册商标上市,近年来市场上一直都是供不应求;境内青石坚硬光滑,纹理匀称,储量丰富,是上等装饰建筑用材,矿石储量初步估算可达800万立方米;狮山乡有种植黑芝麻几百年历史,近年瞄准市场,大力发展黑芝麻生产,除内销外,还出口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国,自2002年全乡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至今已形成总面积8078.5亩,其中黄桅子、杜仲等木本药材面积2723.6亩、湿地松2816亩的“林业狮山”新形象。 狮山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曾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具有许多有开发的景观,如七仙女墩、打鼓墩和洗马涧、磨盘山、仙人坑、白马精遗迹等,乡因山名的“狮子山”顶的吼月寺位置高瞰、香火旺盛,登至可一览鄱湖之风光、阅都昌低丘之物貌。. |
鸣山乡 |
鸣山乡地处都昌县东北部,东与本县中馆镇及鄱阳县响水滩接壤,南与土塘镇交界,西与蔡岭镇相连,北与大港镇为邻。位于九景高速公路的中点,距都昌县城45公里,到九江、景德镇均不足一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利。全乡68.5平方公里,下辖八个村(居)委会,人口21416人,耕地1384公顷,6万余亩山林,全乡森林覆盖率近90%,降雨充沛、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鸣山人民千百年来以农业生产为主,这里原生态保持得十分完好,空气洁净、水质澄清,且当地群众喜施农家肥,因此所产农产品纯天然无污染、品质优异。九山雷竹鲜嫩洁白、营养丰富,无论鲜吃、干吃均味美可口;鸣山观茶叶生长地虽海拔不高但终年云遮雾罩,该茶只开花不结籽,叶片肥厚、汁浓汤清,再加上纯手工揉制,愈发醇香,实为不可多得的茶中佳品;源头优质稻完全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进行种植,推广稻鸭共栖工程,全生长期不施农药化肥,所产大米粒长尖细、晶莹透亮,煮之香气扑鼻,食之香甜软糯,令人胃口大开。 在继续抓好传统产业的同时,鸣山乡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坚持走招商兴、富民强乡之路。鸣山乡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招商引资,经过多方不懈地努力,已引进外资1000万元,形成了以制衣、制鞋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扩大了当地就业,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九山村,石英矿已在地底下沉睡了千百年,经初步勘探,储藏量达1600万吨,品质极好,正等着有识之士前来开采。. |
春桥乡 |
都昌县春桥乡地处鄱阳湖滨,都昌县北部,位于九江与景德镇两市的中点,九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同湖口县接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七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165个村民小组,126个自然村,现有农业户4463户,农业人口16306人,居民户1080户,居民人口2638人,全境总面积49.8平方公里。 春桥乡属于中低丘陵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资源丰富,果园四千余亩,退耕还林六千余亩,荒山六千余亩,且土地肥广。耕地25170亩,其中水田16680亩,林业主要以桃、梨、桔树和生态林为主,农业以优质稻、优质棉、杂交油菜及芝麻、花生、大豆、红薯为主。矿产资源主要有花岗岩石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春桥乡从农业之乡逐渐向果业之乡、林业之乡、工业之乡转化。现有果园承包大户20家,荒山开发承包大户6家,承包面积均在200亩以上。现有个体企业126家,以机砖窑、水产、农机、餐饮服务业为主。在县工业园区已入园办厂一家占地十亩,在本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已办石材厂两家,加油站一家,农副产品加工长寿牌系列产品,优良农家米酒、服装厂三家,从业人员两千余人。春桥乡2005年财政收入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206元。 春桥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春桥人勤劳纯朴,社会环境优良。新一届春桥乡党委、政府将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优质的服务真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春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
苏山乡 |
苏山乡位于都昌县西北角,距县城约25公里。东界春桥乡、徐埠镇;南接汪墩乡、左里镇;西与星子县、九江市庐山区隔鄱阳湖相望;北邻湖口县舜德、流芳乡。 一、简介 建国前夕属环山区元辰乡,建国初属第二区。1957年为苏山垦殖场。1958年成立苏山、前山两个公社,1968年合并为苏山公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为苏山乡至今。以境地内“苏山”命名。 全乡总人口229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7人),均为汉族,共5727户。辖区内有1个居委会—石城居委会,有马安、土目、徐港、雷山、龙泉、合岭、尖山、苏山、彭埠、前山、坡垅等11个村委会,140个自然村,119个村民小组。 总面积9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30亩(其中水田20070亩,旱地6060亩),山地47699亩,内湖水面5400亩,千亩圩堤2座(谢湖、土目圩堤),小(一)型水库2座(向东、向阳),小(二)型水库8座。 地处滨湖丘陵。东、南、北三面山岗纵横,西部地势较低,马鞍岛居湖中,平均海拔38米,最高点苏山峰,海拔384.7米,年均气温17℃,≥5℃积温5762.8℃,≥10℃积温5291℃。年无霜期约257天。年均降水量1382毫米,集中在4-6月。梅雨季节常有阵风暴雨。 全乡农业总产值4312万元,工业总产值72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2107元。 二、特色 农业:万头养猪场1个,百头养猪场2个;千亩以上水产养殖场2个;苗木基地1个,果园2座;百亩以上茶场2个。 工业:苏山乡是全县重要的工业乡镇,从2002年开始围绕石材等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开采,目前已基本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赣北乃至全省最大的建筑板材基地。已开采矿山39个,创办石材加工厂26家(其中外商投资12家:福建11家、浙江1家、本地14家;特色加工的有5家:如染色板、工艺品、路沿石、碎石料加工)。新引进水泥空心砖厂1家、彩瓦厂1家。开辟两个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7200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3200多人(其中本地1200人),带动配套厂家有:2家刀头厂、5家车修厂、1家磨具厂、1家吊坪厂、信息托运部1家。同时设立了氧气供应站、料渣管理站、民爆管理站。. |
多宝乡 |
多宝乡位于都昌县城西北端的鄱阳湖畔,与庐山遥遥相对,与星子县城隔湖相望。正乃是开都昌之门户,扼蠡水之咽喉。全乡总面积11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8万。耕地面积1104公顷,辖11个村委会,102个自然村,其中3个自然村的村民属少数民族中的回族。分布在全乡3个村委会。 多宝乡山青水秀,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既保持着传统民俗特色,又活跃着当代经济发展的气息。鄱湖水象哈达一样带在胸前,夕阳下在天空飞翔的侯鸟象晚间的点点繁星照亮人们的眼睛.多宝有江南最大的沙山,面积达3.06万亩。沙山上有着几十种药材,尤以蔓荆子最为著名,古时曾为贡品。仅蔓荆子现有面积达1万余亩,是天然的药材基地。以蔓荆子为龙头。多宝乡在调整农业结构方向上,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从外引进车前子等多个药材品种,在全乡范围内种植取得成功。现在全乡每年药材面积达1.5万亩。药材销往樟树.亳州等药材市场.在当地已有“药材之乡”的美誉和规模。沙山全身都是宝,在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型砂总公司的带动下,沙山成为江南最大的型砂基地,。公司新产品规格多、型号全,产品远销浙江、安徽、江苏、上海等城市,并远销海外,公司曾以日本客商进行了亲密合作。沙山还是旅游胜地,是全面最大最好的天然淡水浴场,还有蒋公岭和有朱元璋亲笔提写“水面天心”所在地老爷庙等名胜古迹都傍依沙山和 沙山浑然一体,宛如一幅山水长卷.每年都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沙山风力发电也正在筹划当中.一个工业强乡旅游名乡正显现在世人面前。. |
汪墩乡 |
汪墩乡地处县城东北部,东与本县徐埠、土塘镇交界,南与大树、阳丰乡接壤,西与县城相连,北与左里镇隔新妙湖相望,都蔡公路、喆左公路纵横贯穿全境。1990年辖17个村委会;1999年合并新妙乡,增加了5个村委会,共辖22个村委会;2002年合并七角乡,增加了7个村委会,共辖29个村委会;2003年并村减组后,辖2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83个自然村,至今有10873户、42981人。总面积171.9平方公里。全乡均为汉族居民。1990年乡政府驻地源潭垄,2003年1月迁址喆桥集镇。喆桥集镇距县城不到10公里,距九江80公里,距景德镇只有10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汪墩乡属滨湖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多山,中部丘陵垄田交错,西部港汊纵横。平均海拔43米。最高点阳储山,海拔463.4米;最低点庆胜村塘边村,海拔14米。境内多为泥质岩类红壤,河港两岸为湖积潮泥土。地表径流自东向西注入新妙湖。气候温暖,雨量充足。 全乡耕地面积2574公顷,其中水田1869公顷、旱地705公顷。山林面积5879公顷。水面面积540公顷。丘陵坡地1306公顷。全乡共有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18座,库容量2300万立方米。建排灌站32座,渠道总长132公里,可灌溉面积540公顷。 汪墩乡的经济主要由农业、林果业、乡镇个体企业与外出务工构成。汪墩属全县产粮大乡,2005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3578公顷,产量达19600吨。近年来,通过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后,汪墩的农业生产逐步呈现出都蔡线以粮食、蔬菜为主,中部以红薯、林果为主,新妙湖区以棉花、药材、水产为主的格局。2005年红薯种植面积340公顷,产量2400吨;棉花种植面积250公顷,产量400吨;油菜籽种植面积890公顷,产量1030吨;水产养殖面积530公顷,其中常规水产养殖424公顷,特种水产106公顷(珍珠、河蟹、青虾等品种);蔬菜总面积310公顷,其中常规蔬菜294公顷,大棚蔬菜16公顷;全乡经济林470公顷,其中茶叶36公顷,药材120公顷,常规林314公顷;果业面积330公顷,品种主要有大白桃、美国油桃、黄花梨、板栗、柑桔等。蒲塘的柑桔、土安的大白桃、杨储的板栗、古岭的大棚蔬菜全县闻名。退耕还林面积367公顷,主要品种有湿地松、板栗、杜仲等。. |
北山乡 |
北山乡位于县境西南部,濒临鄱阳湖和新妙湖,距县城1公里,都昌县辖乡。全乡面积67.2平方公里。2005年全乡农业人员25731人,5636户,耕田面积23424亩。乡政府驻地为北山居委会生水垅自然村,北多公路纵贯境内。 辖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分别为芙蓉、团山、塘湖、余铺、素仙、横山、河垅、桃岭、跑马巷、松峦、邹家咀、扒路塘、夏家山村委会和徐中市、北山居委会,还有一个直属社山农场。全乡共有内湖水面45000亩,小(二)型水库12座,农业种植以水稻、棉花、蔬菜、西瓜、小麦、大豆、油菜等传统产品为主。全乡有山林面积20097亩,地下有丰富的芙蓉山锗矿泉水和石灰石资源。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效果明显,主要项目有:高强电瓷、景程实业等、县芙蓉山工业园区主要坐落北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生署授助我国WFP2799项精养鱼池5168亩在辖区内。 各顶经济指标稳步增长。2005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611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0元,增长10%,财政收入242.7万元,增长6.2%。. |
大树乡 |
1、优越的位置。位于都昌县城东南新城开发区。南濒鄱阳湖,北倚阳储山脉,东有群山环抱。全乡总面积55.1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2个自然村,6464户,人口29484人,均属汉族。交通便利,都中公路直贯全乡,东山路、鄱阳湖大道横穿境内,是蔡都公路的必经之地。实现了村村水泥路。 2、悠久的文化。大沔池呈盆状与鄱阳湖相连,素有“金城汤地”之称,明朝为朱元璋与陈友谅相争战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工农都湖鄱彭游击队活动根据地。佛教圣地——篁竺峰古刹,曾为朱元璋练兵指挥场所,门前两棵银杏树600多年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3、优良的环境。山清水秀渔米香。属典型的丘陵地形和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2度,年降水量1308毫米,年无霜期260天。境内多为第四纪红色土壤。全乡有耕地面积19867亩(其中:水田11000亩、旱地8861亩),山地30342亩,水面6270亩,草洲5510亩。 4、丰富的资源。有山林面积30000亩,淡水养殖面积6000余亩。藏有丰富的石灰石、风化煤、瓷土资源,其中瓷土曾是景德镇电瓷业主要原料之一。狮山口东侧有一温泉,冬季水温15℃;枫田境内有岩洞,径5米,深莫测。 5、鲜明的特色。水产之乡。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湖畔的大沔池养殖的鲢、草、青、鳙、鳜、鲫鱼,鲜嫩可口,鱼中上品。青虾、螃蟹滋阴壮阳,营养丰富,深受-客商青睐。 建材之乡。具有烧制墙体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50年代的砌土砖艺远近闻名;60年代烧制的青火砖色青声脆;70年代利用煤干石制成的碳化砖首开建材改革先河;80年代后的红砖远销九江、鄱阳等地;近年来,新型免烧墙体砖厂独占市场。 农业大乡。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主产水稻、棉花、油菜、红薯,盛产苎麻、黑芝麻、长花生、紫皮蒜等。 企业强乡。乡党委、政府积极落实招商、安商、亲商一系列措施,经两年努力,招商引资总额超亿元。都昌县重点招商项目——江西大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350亩,由两名博士生创办,为现代高科技种猪基地,种猪首期养猪4000头,每年利税300万元;肉猪首期养猪30000头,每年利税260万元。都阳渔业有限公司是天然淡水养殖基地,养殖水面4700余亩,年渔业产量600余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