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贵州省 >>黔南州 >> 独山县 >> 百泉镇 >> 五里村

五里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五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里村简介

  五里村位于县西北面,村委会距离县城2公里。北界麻万镇者棉村,东邻城西村,南接井桥村,西连羊风乡。黔桂铁路、都新高速公路穿越。
  全村共17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浪海、肖家园、麻供、麻江、上院、中院、栗木山、姚望、大门、小门、卢家寨、大杉、哈荣、新乡、麻双、立新、桥头。2010年3月统计,共664户,3076人。五里村主要以汉族为主,有1638人;少数民族中,布依族人口最多,共1227人;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为:苗族93人,水族73人,侗族32人,彝族7人,毛南族3人,壮族2人,土家族1人。
  全村耕地面积共计1589.8亩,其中田1424.4亩,土165.4亩。五里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部分群众依靠城郊优势,进城务工。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等,人均占有粮食为232公斤;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2006年,五里村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水稻的方式,大力发展种植辛香类蔬菜,向种植葱姜蒜、西红柿等发展,成立了一个蔬菜协会。
  五里村大型牲畜主要有猪945头,其中母猪165头,育肥猪579头,仔猪197头;牛188头,其中公牛150头,母牛30头,牛犊8头;马31匹;家禽5000只。
  2009年,五里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先后被城关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综合示范点”。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522726100 558000 -- 查看 五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里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五里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华社区

  一、基本概况   中华社区地处独山县城整个中华路两侧,东与和平社区接壤,西至西门新街西门路,南至中南路20号平塘路口,北至北门新街城北路。区域由北门新街、北门廉租房小区、县医院小区、老干区、盛世风景、银杏小区、法院宿舍、农业局宿舍、独秀花园、纪元小区、轻工小区、西门新街等小区组成。辖区面积2.8万平方米,常住人口221户、6010人、流动人口351人、社区支部党员52名,社区内有2所学校、2所私人幼儿园、太平洋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县医院、农业局、烟草局、公用事业局、轻工局、中医院、林业局等14家共建单位。   二、社区特色乃至独山特色   独山县城具有黔南最特色“三酸”既是盐酸、臭酸、虾酸。我们中华社区就有两家(黄家和曾家)专门加工臭酸和虾酸,她们的加工技术是独山最好的,最出名的,无论在独山还是都匀都知道。比如盐酸只要是独山县的人绝大部分都会加工,盐酸口感酸、甜、脆适中,无论单吃,还是与其它东西一起烹调,口感也是很好的,我认为比四川的榨菜口感好。如独山最有名的盐酸扣肉,几乎每年的除夕家家都有一盘盐酸扣肉,相当好吃。臭酸和虾酸就不能单吃,只能和其它东西一起烹调。如晚餐炒的所有菜太多吃不了,存放到了第二天中餐时吃味道不是很好,怎么办。就用臭酸和所有菜一起烹调又变成了另种新口味,这就是臭酸能把剩菜再次利用的价值。虾酸也是不能单吃的,特别是和牛肉一起烹调,做出来的虾酸牛肉,真是香﹗这道菜不光是独山人爱吃,都匀、贵阳、甚至很多外地人都爱吃。   三、气候环境   气候四季如春,不很冷也不是很热,空气较好。不象昆明虽然四季如春,但是空气比较干燥。社区正在构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富有适宜居住的好地方。   

北集社区

  北集社区位于独山县东北面,东从黄浦路沿环东北路到疾控中心,南从铁匠街沿北集路到文化宫路口,西从腊塔巷沿文峰路到紫泉路口,北从自来水公司到国土宿舍至黄浦路口内为北集社区区域。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社区办公面积100平方米,包括公共服务站服务大厅,居委会办公室,社区文体指导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各种相关办公室。配备电脑6台,打印机1台,34寸电视1台。截止2011年6月有常住居民1461户,4650人。其中少数民族2698人,流动人口299人,60岁以上老年人447人,低保户375户,残疾人121人。社区现有正式干部6名,全部大专.、中专上文化,平均年龄36岁、并设有劳动协理员、段长公益性岗位16人。社区划分为10个小区。社区主要负责开展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综合治理、整脏治乱、卫生服务、民政等方面的工作。   北集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54名,其中退休党员22名,下岗失业党员11名,在职党员21人。支部设有书记1人,支委5名。   我们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都以“三真、三系、四百、四千”(“三真”即“真心爱岗、真诚为民、真情服务”,“三系”即“身系岗位、心系社区、情系群众”,“四百”即“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四千”即“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不怕千辛万苦、为了千家万户”)的社区精神为工作宗旨,努力打造一个便民利民为民的服务型社区。   

中南社区

  中南社区地处县城南部,东至环东路,南至南大门、西抵林场、北起秀峰东路。   居史:   我社区于2004年5月14日成立,设小区10个、段长10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5人。2009年至2010年两委班子5名。2011年两委班子成员7名,2011年换届后改为22个段、段长22名。   

铁路社区

  铁路社区东沿四通路至医院富民路,南沿中华南路南端火车站邮政支局办公楼,西至火车站站区,西南水电工区、东南至铁路工区,辖区内有水泥厂、林场宾馆、木材加厂、等6个单位,其中私有企业3个,社区总占面积0.30平方公里。   社区常住居民682户,其0租户流动人口115户,人口总数1665人,民族有汉族、布依族。社区建于九十年代初期,原为中南社区居委会,因原居委会管辖范围较大,为更好便民利民服务工作,于1990年由原中南社区化分成立为铁路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90年,社区党支部成立于2006年,2007年有党员4名,下设1个党支部,11名党员,预备党员7人,社区共有常务干部3人,有8个小区,7个小区段长,贫困人口168人,残疾人23人,有居民代表35名。   由于社区工作突出,2006年综治考核二等奖,2006-2008年模范社区,2007年镇人口计生考核二等奖,2010年镇“整脏治乱”先进单位称号,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镇综合考核三等奖,2011年获独山县建党90周年“红色经典”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优秀奖等。   社区居委会办公地址:独山县城关镇中华南路52号,邮政编码558200,电话13765429806。   

和平社区

  和平社区成立于1956年6月,辖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位于独山县县城中部东抵文峰路与北集社区交界,西抵中华北路与中华社区交界,南抵秀峰路与中南社区交界,北抵草科所和砖瓦厂直线距离约5公里,现有10个居民小区,住户1729户,常住人口5317人,流动人口648人,辖区内共有企事业单位23个,其中学校3所,超市4个,网吧4个,个体诊所3所,医院1个,有志愿者队伍1支20人,义务治安巡逻队1支24人。   

河亭村

  河亭村东临新民村、南靠独山县城、西临尧梭乡、北接基长镇。全村共有21个村民小组,707户,2745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65名。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县、镇两级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村党支部”、“文明村”等称号。   河亭村气候冬暖夏凉、风景宜人、地理条件优越。多年来,河亭村一直利用有利的资源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果林、葡萄基地等产业已具相当规模。不仅如此,河亭村还利用依山、靠水、临城的地理优势发展农家乐,开办苗圃花卉培植园等方式创业,在增收富裕的同时,也将河亭打造成了亮丽的生活休闲之都。   河亭村是独山历史悠久的工业聚集区,闻名的小河锑矿厂就坐落在河亭村境内。河亭村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今探明储量最大的是塘表的硫铁矿。   

双桥村

  双桥村位于独山县城南大门,村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24个村民组,728户,总人口2987人,土地面积总计约321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约1120亩。全村共有党员84人,村两委成员8人,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约占2.5%。“185”西红柿、葡萄示范点350亩,人均年收入3200元。现有花灯文艺队3支,村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5%,大学文化程度占3%,小学文化程度占2%。  

城东村

  城东村位于独山县城东端城乡结合部,东靠新力村,南接河亭村,西面紧挨县城,北部与麻万镇接壤,与县城紧密结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0℃左右,四季如春。全村总面积17.8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5.2%,林地总面积17444.5亩,耕地总面积1219.9亩,城东村是城关镇10个行政村之一,城东村有30个村民小组,是由原新华村、古塘村和春场村三村合并而成,全村总户数1497户,人口5017人,全村共有党员110名.   境内矿藏丰富,硫磺矿主要分布在长坡;铁矿分布在上元。村内有重要的人文景观——“影山公园”莫友芝纪念馆,古塘公园,地质公园及新华生态园,抗日战争遗址、秀丽的文峰坡等属我县旅游待开发的项目之一。   城东村紧邻城区,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思想进步,现任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奋发向上,结合城东村实际情况,村两委-远瞩地制定出了长期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凭借优越的地理优势,按照“稳中求进,有效增长”的方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不断完善村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我们紧跟县委“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步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了文明户、遵纪守法户、清洁户、计生光荣户、创建平安户等评比活动,修建村图书室,提供村民学习平台,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通过精神文明活动的评比,广大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日益高涨。在上级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各项事业有序开展,多次被州、县、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小康村”等光荣称号。   

井桥村

  井桥村由原来的三井村和一桥村合并而成,隶属独山县城关镇,位于县城西南郊,辖区面积10.3平方公里;海拔850米左右,312省道由北向西穿贯全村,贵新高速公路由北向南过,交通便利,水源丰富,黎家寨水库在村西,风景秀丽的翠泉公园在期间、森林覆盖率高,气候宜人。   全村1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毛南、水、苗多个民族共650户2600人,耕地面积1600亩。   村内有黎家寨水库、独山县林场、龙腾木业公司、黔南汽车驾驶培训学校、翠泉公园森林公园、建材厂、采石场、生猪交易市场等多家国营和私营企业。   井桥村民风淳朴,社会风气好,村民法制观念强,于2007年-、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多次被州、县、镇评为“文明村寨”,村民勤致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州、县多次授予“小康村”。   井桥村党支部有党员87名,多年来在上级党领导和关怀下,村党支部带领全体0员密切联系群众,将井桥村建成了新农村示范点和州级基层党组织试范点。被贵州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多次荣获县、镇授予“先进党组织”和“五好”党支部称号。   

城西村

  城西村位于独山县城西南面,个典型的城郊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共有785户3800余人,村经济发展主要以城郊服务和特色蔬菜种植为主。村常年在外务工750人,村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全村耕地面积775亩,林业用地4035亩。   村支委会委员5人,村委会委员5人,其中35岁以下人,35至60岁2人,60岁以上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人,高中文化程度3人,村支两委女委员2人。   村党员81人,其中35岁以下11人,35至60岁44人,60岁以上26人;女党员23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8人,高中文化程度11人,大专文化程度0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2人;   随着城镇规模日益壮大,城西村将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不断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提升整体形象,逐步把蕲县村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乡村。   

五里村

  五里村位于县西北面,村委会距离县城2公里。北界麻万镇者棉村,东邻城西村,南接井桥村,西连羊风乡。黔桂铁路、都新高速公路穿越。   全村共17个村民小组,分别是:浪海、肖家园、麻供、麻江、上院、中院、栗木山、姚望、大门、小门、卢家寨、大杉、哈荣、新乡、麻双、立新、桥头。2010年3月统计,共664户,3076人。五里村主要以汉族为主,有1638人;少数民族中,布依族人口最多,共1227人;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为:苗族93人,水族73人,侗族32人,彝族7人,毛南族3人,壮族2人,土家族1人。   全村耕地面积共计1589.8亩,其中田1424.4亩,土165.4亩。五里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部分群众依靠城郊优势,进城务工。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薯等,人均占有粮食为232公斤;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2006年,五里村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种植水稻的方式,大力发展种植辛香类蔬菜,向种植葱姜蒜、西红柿等发展,成立了一个蔬菜协会。   五里村大型牲畜主要有猪945头,其中母猪165头,育肥猪579头,仔猪197头;牛188头,其中公牛150头,母牛30头,牛犊8头;马31匹;家禽5000只。   2009年,五里村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先后被城关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综合示范点”。   

新民村

  新民村位于城关镇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95户农户,1638人,耕地面积3838亩,劳动力860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占75%,人民群众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困难,是城关镇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全村主要居住有苗族、水族、布依族、汉族等,其中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0%,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影响全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交通状况有待解决,通往村委会的公路系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县城至新寨的公路,属乡村公路,等级低、路面不平。全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甲拜、甲广、下寨尚未修通公路,独勒公路有待进一步解决,交通的滞后,给全村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农业生产单一,广大群众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和劳务输出,由于地处山区,粮食产量350公斤,部分家庭口粮有缺口,部分家庭靠务工收入维持生活,全村人均纯收入1100余元。   ——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全村现有山塘10多口,能正常发挥作用的2口,灌溉水沟不畅,农业生产主要靠天雨,遇到雨水不调年景,将会造成粮食大面积的减产。   ——人畜饮水需进一步完善,全村人畜饮水设施系上世纪80年代所修,目前管道腐烂,畜水池漏水,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   

摆独村

  摆独村位于贵州省独山县城关镇东面,距镇政府所在地38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海拨1136米,村全年日照时数平均气温14.1℃,极端最高温33℃,最低温—4.2℃。目前,全村下辖7个自然7个村民小组,240户,共计946人,其中劳动力526人,外出务工劳动力500人。全村耕地面积799.46亩,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依靠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2100元,属省级一类贫困村。2009年被评为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其山村

  其山村位于独山县城关镇东面,距离县城25公里,于2007年行政村改革后,由原龙山、中和、其山三个村合并而成。其山村东接摆独村,南与新民村隔河相望,西北边靠新力村,全村地貌山高谷深,中部为凸出的大其山和猴儿山等几个高峰,东、南、西面由摆独河、摆略河、拉伍沟河和岔河环绕,北连新力石牌坊坡,海拔高度由摆略河的600多米到候儿山的1605米,相对高度900多米,属典型的深山区,由于其山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力弱,属于国家级一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26.05平方公里,林地23553.6亩,耕地面积2093.76亩,其中稻田1708.24亩,土385.52亩,人均耕地0.83亩,人均稻田0.68亩,因大部分耕地都分布于山梁或半山腰陡坡上,土层浅薄,土质贫瘠,沙漏土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导致土地生产力低下。目前,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以苗族、水族少数民族聚居为主,649户,2506人,农业人口235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有劳动力1433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368人。境内拥有锑、铁、硫矿等矿山,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依靠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务工经济,人均年收入1200元,全村现有党员69人,村委会班子6人、村党支部班子5人。   

里腊村

  里腊村距独山县城12公里,在县城的南面,东与打羊乡学庄村相连,南与上司镇谭尧村相连,西连本乡的凤汝村相连,北与本乡的三脚村相连。全村地貌山高,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里腊村全村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580亩,耕地总面积5060亩,其中基本农田2580亩,土2480亩,人均占有耕地1.45亩,人均基本农田0.72亩,村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沿河两侧。里腊村水资源较为丰富,河流从中贯穿全村,延而下,从西向东,源头为里腊村上游的。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里腊村辖22个村民组,全村总户数887户,总人口3563人,农业人口3548人,非农业人口1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5%,有劳动力1429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83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010年里腊村农业总产值705万,人均农业总产值1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6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村内粮食作物主要从水稻、玉米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233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37公斤,经济作物以蔬菜为主,蔬菜种植400亩,年产蔬菜100万公斤,年产值100万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792头,出栏86头(匹),生猪存栏1938头,出栏1386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201.5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通村公路里程25公里,通组公路21公里,未通公路的组6个组,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睛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837人,尚有2726人饮水困难,小水池12口,蓄水360个立方米,大小灌渠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250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村级教学点2个,教师19人,在校学生22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方面:村卫生室2个,医师2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社会保障方面:2010年,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22个组,227人。   

凤汝村

  凤汝村地处尧梭乡西南面,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与羊凤乡朵罗村及平塘金洞等接壤。地势以高山、低谷、小坝子为主。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林地占53%,耕地占5.3%,水域占0.1%。耕地总面积2300亩,其中基本农田2240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人均基本农田0.7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在低洼小坝子,境内有一个蓄水灌溉的小水库。全村森林覆盖率53%,生物多样性突出,植物种类丰富。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凤汝村辖1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700户,总人口2996人,有劳动力1000人,其中外出务工300人。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凤汝村农业总产值77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25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村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无主要经济作物,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1480头,出栏180头,生猪存栏2600头,出栏485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308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由乡政府到村通村公路15公里,通组路28公里,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2556人,尚有440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池15口,大小灌渠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110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目前有完小1所,小学教师28人,在校学生3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医疗点1个,村卫生室3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7个组360人。   

尧梭村

  尧梭村位于尧梭乡政府驻地,由原来的尧梭村、店下村、三脚村合并而成,距县城6.5公里,210国道越境而过,辖区面积30.69平方公里,共有34个村民小组1501户5539人,耕地面积3718亩,其中田2977亩,土741亩,森林资源丰富,全村共有党员117名。   近年来,尧梭村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加快发展贯穿工作始终,紧紧围绕“五个好”目标,扎实开展“三级联创”工作,荣获黔南州“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先进村”等称号。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尧梭村通过“支部+协会”的工作方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精品蔬菜、苗木、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和以肉牛、土鸡、三元杂交猪为主的养殖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教育事业、社会稳定工作及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计划组织劳务输出,致力于尧梭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努力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大河村

  大河村位于独山县南边,由原来的和平村、甲堡村合并而成,距县城11公里,独荔公路穿境而过,辖区面积30.69平方公里,共有19个村民小组771户3515人,全村共有党员77名,其中汉族2455人,布依族748人。耕地面积1923亩,其中田1543亩,土380亩,大河水库风景宜人,森林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大河村始终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加快发展贯穿工作始终,紧紧围绕“五个好”目标,扎实开展“三级联创”工作。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大河村通过“支部+协会”的工作方式,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协会的经济技术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发展思路,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大力发展精品蔬菜种植,主要品种是油菜籽、青菜、辣椒等;种植业主要以苗木、经果林为主;养殖业主要以肉牛、土鸡、三元杂交猪为主,努力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大河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085元,人均耕地面积达到0.49亩,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教育事业、社会稳定工作及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计划组织劳务输出,致力于大河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努力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拉偶村

  拉偶村辖2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485户,总人口1978人,农业人口1968人,非农业人口10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有劳动力921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523人。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拉偶村农业总产值290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14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有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可观存在。村内粮食作为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650吨,人均占有粮食328.61公斤;经济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种植400亩,年产玉米80000公斤,年产值80000元;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1500头,出栏1000头(匹),生猪存栏2000头,出栏130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195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由乡政府到村通村公路30公里,通组路18公里,未通公路的组3个,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400人,尚有578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池9口,大小灌渠1.8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20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   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目前没有完小,村级教学点2个,小学教师11人,在校学生10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医疗卫生方面,有村卫生室1个,从业医师1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无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20个组1359人。   

摆罗村

  摆罗村地处羊凤乡政府驻地北部,距离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5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组,340户,1491人,全村耕地面积1108亩,其中稻田688亩,土420亩,人均耕地0.73亩,由于摆罗村基础设施差,生产生活环境恶劣,至今仍是一类贫困村。   

翁进村

  翁进村属独山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约25公里,距向政府约15公里,与都匀市沙寨乡接壤。全村总人口2292人,填涂面积仅有1267亩。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寨,属边远贫困村,人多田土少,为多民族地区。近几年来,雨水稀少,导致翁进村群众生产生活遭到重大损失,大部分家庭都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一、基础设施   “十一五”以来,翁进村在县、乡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投工投劳,多方面配合,全村共建小水窖200余口,大小提灌站2个,村寨道路硬化约10000平方米,解决了部分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及交通困难问题。目前,翁进村还继续加大力度,实行会议决策,在秋冬两季随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共建通村及寨内道路硬化。   二、种养殖业方面   “十一五”以来,在县、乡政府的号召下,除了常规农业外,全村共发展种桑养蚕100余亩,发展特色作物高粱种植300余亩,大大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茂联村

  茂联村是羊凤乡一个偏远的贫困山村,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497户2117人,茂联村不仅属多山地貌,而且土地贫脊,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不足1亩田,走在这坑坑洼洼的地形中,你很难找到一块有10亩宽的平地,由于地形陡峭复杂,道路交通至今还有1个组尚未通路,由于严重性缺水,至今还有4个组还没用上自来水。   

巴台村

  巴台村位于羊凤乡北面,距乡政府3公里,与本乡羊凤、摆罗、茂联等村相邻,全村占地面积约15.7平方公里,所辖14个自然寨,20个村民小组,共有660户,2737人,少数民族19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1%(其中:毛南族77户207人)。全村有党员66人,女党员11人,预备党员4人,35岁以下党员1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人,初中及以下54人,党员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24岁。巴台村有贫困人口65户,265人,耕地面积为1979亩,其中:田1659亩,土320亩。2008年,巴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元,人均占有粮食285公斤。   

羊凤村

  羊凤村地处羊凤乡政府驻地,羊凤村由原来的桥头、麻纳、陈家坝、大寨四个村合并成的村。全村辖29个村民小组,983户,总人口4361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460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油菜、西红柿、蔬菜为主,大批农民常年在外务工。   羊凤村做为乡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独平公路从村前通过,同时独平高速公路建设已纳入省政府规划设计。羊凤村村风淳普,村民善良,治安善良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有力,极大地保证了村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产业结构方面羊凤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劳务输出业为主。另外,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现代化,村内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外出务工,另一部分长期在家打零工,这为村其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羊凤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合理的规划,强化原有的优势项目,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联系劳动力输出市场。努力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来羊凤村开发,建厂增加农民就业途径,增加收入,创造双赢。   羊凤村的坝浪组是羊凤乡唯一的毛南族人口聚居组,共有34户161人。该组群众原居住在距此新村南面1.5公里以外的山坡脚下,山高坡陡,水源缺乏,且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生存条件恶劣,生活水准处于极贫线以下,2004年适逢国家对较少民族扶持的好机遇,在各级民委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该组全部农户全部进行了移民搬迁,新村建设于2007年完工,2008年春农户入住。   2005年以来,按照省、州、县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乡党委、政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对坝浪移民新居进行高标准建设,在保存毛南族特色的基础上,修建了民族门、房屋、文化表演场、步道等设施,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羊凤乡桥头村坝浪组通过中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发展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56.2005万元,实施项目16个,其中修建坝浪移民点房屋建设34户3264㎡;硬化老场至坝浪新村2公里道路,修建了34口沼气池等,共硬化村寨道路4000㎡,解决3580人交通不便和1000多人饮用水困难;全组农户通电率达100%,无线电话网络覆盖全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该组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定单农业。按照统一技术,统一规格,以独山盐酸菜厂、广西蚕茧企业为载体,大力发展青菜、西红柿等种植和养鸡、养猪、养鹅等养殖业,实现移居群众的增收、增效。到2010年底,该组群众的人均收入由“十五”末的1718元增长到“十一五”末的3550,增收1732元,增长106.6%;人均口粮由2006年的308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510公斤,增加202公斤。目前羊凤村坝浪组荣获贵州省100个“魅力村寨”之一,经乡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班子经研究,决定把羊凤村坝浪组发展成为旅游业,带动羊凤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朵罗村

  朵罗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5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537户2223人,劳动力1300人。耕地面积1496亩,其中稻田1300亩,土196亩,朵罗村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0.67亩。交通条件较差,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交通得到一定改善,经济得到较好发展,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民安居乐业。曾多次受县、乡表彰。  

新力村

  一、基新力村情   新力村位于贵州省城关镇东部,距镇政府23公里。东抵龙山村、南抵草寨村、西抵新华村、北抵麻万高岩、杨梅村。属国家一类贫困村,全村总面积6.45平方公里,其中:稻田面积365.27亩,土面积45.02亩,上半村地处高寒地带,属冷烂锈田,产量低,下半村6个组属沙质土壤,肥水流失中低产田,人均耕地面积0.45亩。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234户,总人口908人,0党员24名,年人均纯收入1250元。   二、村发展方向   由于新力村地处偏远山区,山高路陡,交通十分不便,根据村内有广阔的荒坡、荒地的地理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产业,例如:种植茶叶、金银花,利用荒坡发展养牛、羊等天然绿色养殖业,利用生态优势扩大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同时,利用村内拥有方解石等矿产资源的优势,通过合理的利用开发,解决部分劳动力,增加群众经济收入。   三、需帮扶内容   1、维修通村公路新房子组路段堡坎塌方20立方米;   2、维修桥边通组公路;   3、新建坡脚组—红岩组通组公路;   4、维修清理新力大沟;   5、支持抽水机一台、1000米水管,帮扶上寨组、下寨组、垄脚组搞好春耕生产。   


五里村特产大全




五里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