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村位于兔场镇南部,是全镇距县城最近的村,辖22个村民小组,有624户2411人,现有田地2072亩,土地1100亩,人均田地0.86亩,人均土地0.45亩,是典型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村;布依族、水族、汉族、苗族组成的多民族村庄村内有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通过,交通较为便利,各种设施较为齐全。主要产业有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以二元母猪为主的畜牧业、以葡萄种植为主的林果业及以外出务工、运输、建筑为主的第三产业。主要产业情况如下:
一、仔猪产业方面
在党支部积极领导下,提高群众意识,扩大仔猪养殖规模,
建立专业合作社,示范养殖场。开拓市场,提高仔猪质量,保护养殖农户的利益。据统计2011年东泥村能繁母猪700头,平均每头产值8000元,仔猪共收入:560万元,出栏肥猪312头,共产值:50万元。
二、种植业方面
(一)、葡萄产业,东泥村本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建设,全力拓展市场。在干旱缺水的2011年东泥村种植600亩水晶葡萄,获利315万元。
(二)、积极引进优质水稻种,改良种植技术,改进水利设施,在极度干旱的今年,粮食产量有所下降,500亩良田约产4万斤,产值为8万元。
(三)、玉米种植400亩,产值2.4万元,大豆种植100亩,产值7.5万元。
村党支部立足东泥村实际,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扶持有经验、懂技术的群众,通过他们的带动,使群众真正认识到葡萄、仔猪产业是全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自觉投入到其发展中来。
东泥村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依托现有产业,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立足在“农”字上做文章,进一步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把“黄桥仔猪”和“苗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提高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发展两大产业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助推全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更好地构建平安黄桥、和谐黄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522726101 | 558000 | -- | 查看 黄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班台村 |
班台村位于翁台水族乡人民政府东面,距乡政府2.5公里,东与三都县大河镇三勤村,南与三都县合江镇岩江村,西与本乡苗翁村,北与三都县民主村接壤。是原班台村和罗坪村二合一的村。平均海拔1100米,村辖12个村民小组,328户,1192人,主要居住有水、苗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5%,其中:水族人口占60%,苗族人口占15%,其他民族人口占5%。全村有耕地面积989亩,其中:田762亩,土227亩。全村地面水源缺乏,无足够的储水和引水设施;森林覆盖率75%,无矿产资源。 班台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南缘,具有明显的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受季风气候之惠,春暖风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云雾,湿度较大,植物繁茂,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的时期正值雨季,热量有效性较高,属丰产型气候。 |
苗翁村 |
苗翁村位于翁台水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5公里,与三都丰乐镇接壤,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300户、1193人,贫困户120户430人,苗翁村有耕地面积960亩,其中:田519亩,土441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70元。地势多高山深谷,最高海拔为西部大坪坡1557米,最低点干田河谷520米,平均海拔1120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无霜期260天左右,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4℃,平均气温14.4℃,全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为雨雾天气,年平均降水量1568.8毫米。 |
甲乙村 |
甲乙村位于翁台乡南部与兔场镇交接处,地理位置特殊,森林覆盖面积广,有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水族芦笙舞很有特色,深沟天然林风景区、夹缝岩风景区已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可开发旅游业。原始森林树木茂盛,野生动物较多,蛇类资源丰富,国有林区盛产木材。全村由七个组组成共有152户,586人,田443亩,土74亩,全村林地面积3500亩,草坡面积300亩。这里主要是水族,全村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约占全村的一半。 |
甲定村 |
甲定村位于甲定乡东南部,距乡政府1公里左右,是乡政府驻地的村。近年来,由于不注重封山护林,荒坡荒山较多,村三面都是悬崖峭壁直抵河沟。因为村寨座落在坡顶,水源匮乏。全村总面积7.84平方公里,共6个村民小组,173户,698人,少数民族人口617人,贫困户19户25人,低保户52户。全村耕地面积546亩,其中田501亩、土45亩,人均耕地0.78亩,人均占有粮食325公斤。土质为沙质土,耕作层浅,土壤贫瘠,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村寨座落在坡顶,水源匮乏。水源点少。境内矿藏主要有赤铁矿、硫铁矿。农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经济和比较原始的种养殖业收入。全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使得农业应对特别恶劣天气的能力薄弱。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51元。全村农业虽然在2002年至2005年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231头,出栏47头,生猪存栏321头,出栏293头,山羊出栏53只。交通方面,因为甲定村是乡政府驻地,油路已通村。水利方面,尚有698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3处,小水窖32口,大小灌渠1.7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400亩。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全部完成。 |
甲西村 |
甲西村位于甲定水族乡政府驻地东南方向,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123户、423人。地貌属岩溶丘陵盆地,地势陡峭开阔,群峰挺拔,是全乡的主要坝区之一,土壤主要为大眼泥和沙壤土。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温度34℃,极端最低-7℃,年均日照时数1200小时,≥10℃积温4320℃,降雨量1000-1100毫米,无霜期298天。主要自然灾害为春旱、夏旱、冰雹、倒春寒和秋风。地表水资源欠缺,稻田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较为困难。 甲西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海花草、玉米、茶叶、脱毒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以海花草、茶叶、油桐为主。其中海花草的种植占全乡种植面积的80%,为300亩,亩产900斤,价格7元每斤,主要销往台湾、广东等地。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矿和赤铁矿,煤矿分布在甲西村的马老壳。铁矿蕴藏着丰富,品位在40-50%之间,目前有开采前景因。 |
达头村 |
达头村位于甲定乡西南面,距乡政府12公里,距通乡油路6公里,全村约3平方公里,4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寨,95户,365人,是甲定乡最小的行政村。村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以茶叶为主的农业种植,群众经济基础较好,积极上进,热心于公益事业。 |
新联村 |
新联村位于甲定水族乡的东北面,距乡政府约10公里,距通乡公路7.5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新联村总面积1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55亩,均为农田和旱地。荒坡、荒地、林木面积12000亩,牧草地2000亩,人均实际耕地1亩,人均基本农田0.71亩,共有10个村民小组,293户,1111人,其中:男610人,女501人,95%以上的为水族,劳动力608人,除米董片区外,村内主干道全部为泥土路。水、电配套成网,用电普及率达到100%。通信息网络健全,电话入户率80%。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90%。 |
紫林山村 |
紫林山村位于乡政府东南部,东与水岩乡、三都水族自治县合江镇接壤,南与麻万镇高岩村接壤,是全乡最边远的一个贫困村,全村共12个村民组,283户,997人。耕地面积991亩,其中田926亩,土65亩,人均耕地1.01亩,海拔650米是全乡最低的村。近年来,在省、州、县各级领导及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村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有所好转,但由于紫林山村座落在山腰上,农田单产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由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使紫林山村众多村民常年外出务工,常年外出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
东泥村 |
东泥村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南缘,具有明显的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受季风气候之惠,春暖风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云雾,湿度较大,植物繁茂,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的时期正值雨季,热量有效性较高,属丰产型气候。地形以丘陵盆地和峰丛洼地为主,年平均气温为14.0℃--17.4℃,≥10℃积温为3765—5669℃,初、终间日194—259天;≥20℃积温890—3390℃,初、终间日40—136天。无霜期天数270—331天,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5—12℃,平均降雨量1355毫米。 东泥村村面积为12平方公里,2010年年末总人口1795人,其中农业人口1776人,人口密度149.58人/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715亩,其中田1365亩;人均占有耕地1.51亩(其中人均占有田0.76亩)。 全村地面水源缺乏,无足够的储水和引水设施;森林覆盖率75%,无矿产资源。 东泥村共19个村民小组476户,人口1795人,农业人口1776,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221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206户,贫困人口523人. 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486元;粮食产量467吨,人均占有粮食256公斤;大牲畜存栏521头,出栏120头,生猪存栏1261头,出栏1400头,肉类总产量138吨。 全村已全部通电,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175人,尚有620人饮水困难,有小山塘5处,小水池15口,蓄水0.35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达612亩。 有全日制有教学点1个,教师8人,在校学生14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村卫生室1所,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9个组,共246人。 |
黄桥村 |
黄桥村位于兔场镇南部,是全镇距县城最近的村,辖22个村民小组,有624户2411人,现有田地2072亩,土地1100亩,人均田地0.86亩,人均土地0.45亩,是典型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农业村;布依族、水族、汉族、苗族组成的多民族村庄村内有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通过,交通较为便利,各种设施较为齐全。主要产业有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以二元母猪为主的畜牧业、以葡萄种植为主的林果业及以外出务工、运输、建筑为主的第三产业。主要产业情况如下: 一、仔猪产业方面 在党支部积极领导下,提高群众意识,扩大仔猪养殖规模, 建立专业合作社,示范养殖场。开拓市场,提高仔猪质量,保护养殖农户的利益。据统计2011年东泥村能繁母猪700头,平均每头产值8000元,仔猪共收入:560万元,出栏肥猪312头,共产值:50万元。 二、种植业方面 (一)、葡萄产业,东泥村本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建设,全力拓展市场。在干旱缺水的2011年东泥村种植600亩水晶葡萄,获利315万元。 (二)、积极引进优质水稻种,改良种植技术,改进水利设施,在极度干旱的今年,粮食产量有所下降,500亩良田约产4万斤,产值为8万元。 (三)、玉米种植400亩,产值2.4万元,大豆种植100亩,产值7.5万元。 村党支部立足东泥村实际,积极争取项目及资金扶持有经验、懂技术的群众,通过他们的带动,使群众真正认识到葡萄、仔猪产业是全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自觉投入到其发展中来。 东泥村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依托现有产业,找准工作的着力点,立足在“农”字上做文章,进一步向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把“黄桥仔猪”和“苗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提高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群众通过发展两大产业得到更多的实惠,从而助推全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更好地构建平安黄桥、和谐黄桥,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
石板村 |
石板村是兔场镇唯一的一类贫困村,位于兔场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东邻翁奇村,南接黄桥,西连京寨,北抵友芝村,平均海拔850米,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总面积15平方公里,田土面积1012.33亩(其中田677.3亩,土355亩),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314户,总人口1255人,党员49名(其中男党员37名、女党员12名)。各组水、电、路三通、信息网络覆盖100%,村内设有210国道、贵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生态宜人,是个以布依民族为主的山村。 石板村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南缘,具有明显的高原季风湿润气候特点,受季风气候之惠,春暖风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多云雾,湿度较大,植物繁茂,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的时期正值雨季,热量有效性较高,属丰产型气候。地形以丘陵盆地和峰丛洼地为主,年平均气温为14.0℃--17.4℃,≥10℃积温为3765—5669℃,初、终间日194—259天;≥20℃积温890—3390℃,初、终间日40—136天。无霜期天数270—331天,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5—12℃,平均降雨量1355毫米。 全村面积为15平方公里,2010年年末总人口1255人,人口密度84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24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9%。现有耕地面积1012.33亩,其中田面积为677.33亩,旱地335亩;人均占有耕地0.8亩/人,人均占有田0.53亩/人。 全村境内水资源匮乏,人蓄饮水主要是通过蓄水,并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村森林覆盖率50%,生物多样性突出,境内有林业用地800亩,其中林地500亩。植物种类丰富,有形成产业的马尾松林约300亩,分布在拉务、新寨一带。石板村矿产资源有煤矿和铁矿等,主要分布在拉务、栗木山一带。 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314户,总人口1255人,农业人口1249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9%,有劳动力80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73人。 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376.5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村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62750吨,人均占有粮食50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产烟叶5吨,年产值50万元;养殖业以生猪及三元仔猪为主,大牲畜存栏1860头,出栏800头,生猪存栏6910头,出栏1300头,年销售三元仔猪1500头,年销售收入为450万元。 全村已全部通电,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175人,尚有620人饮水困难,有小山塘5处,小水池15口,蓄水0.35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达612亩。 交通方面,村内通组公路不发达,交通状况较为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 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355人,尚有900人饮水困难,有小山塘5处,小水池15口,蓄水0.7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达690亩。 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基本完成。 教育方面,全村目前无固定教学点,适龄儿童都到邻村去上学,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方面,没有村卫生室,都到镇上的卫生院看病。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社会保障方面,到2010年,农村尚未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11个组263人。 |
翁奇村 |
翁奇村是二类贫困村,受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意识不强,加上基础设施差,目前全村公路还没有完全贯通,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无特色产业支柱,部分农户困难,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农户现金收入少,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就业及劳务输出机会少。 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845亩,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多年来农民对林地实行毁灭性采伐,山上资源破坏殆尽,林业资源严重匮乏。群众多靠传统种植和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入;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 群众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等、靠、要思想仍然严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全村共有劳动力1639人,户均有劳动力2.36人,劳动力仅占全乡总人口的66.76%,加上外出务工386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也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 近年来,各极部门对翁奇村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很大支持,仍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翁奇村共28个村民小组694户,人口2455人,全部为农业人口,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386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221户,贫困人口665人. 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粮食产量982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大牲畜存栏320头,出栏15头,生猪存栏1065头,出栏2180头,肉类总产量184吨。 全村已全部通电,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1120人,尚有1335人饮水困难,有小山塘2处,小水池8口,蓄水0.64万立方,有效灌溉面积达840亩。 有全日制教学点1个,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2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1%;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村28个组411人。 2006年翁奇村依托山清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被列为州、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共投入400多万元对古朴的清代建筑——奎文阁景区进行了一期工程开发,建设完成了印池、长廊、游泳池、停车场、步道、考棚和30户农家乐,并于2006年“五一”黄金周实现对外开放,并成功地举办了“黔南州形象大使选拔赛”、“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山歌擂台赛”、“奎文阁杯山歌邀请赛”等重大赛事。通过近2年的倾力打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初步形成了“游奎文阁,中状元榜”、“吃农家饭,享乡村风光”的发展模式,2006年被列入全省“百村试点”村之一。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